#血糖控制

控制血糖七步驟 糖尿病患要注意!

控制血糖七步驟 糖尿病患要注意!#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提倡有效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因此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聯合推動「你7了沒!」活動,希望能夠讓糖尿病患者,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控制血糖。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東原說明,所謂的控制血糖七大自我控制方法為,健康飲食、規律服藥、規律運動、血糖自我檢測、自我解決問題、發病緊急處理、降低危險因子,這七大方法為糖尿病友的救命錦囊,是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近年來所提倡,如病友時時提醒自己這七項,則能維持血糖保持健康。他解釋,健康飲食,則以清淡飲食為主,且多吃蔬果五穀雜糧,配合芭樂茶、桑葉茶,能避免血糖上升;規律服藥,除天天監測血糖值變化外,按時服藥也很重要,如服藥有傷肝傷腎的迷思,請破除;規律運動,選對食物降血糖外,運動也可降血糖,但如血糖當日測量達250mg/dl且有酮尿,就別運動。血糖自我檢測,糖尿病患者最好天天量血糖,因為人體血糖一天24小時不同的變化;自我解決問題,血糖數值只能當做一項指標,還是要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醫院回診,進行各項身體檢查;發病緊急處理,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患家屬隨時都要注意自身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頭暈、昏迷等低血糖症狀,應立即給予16公克的糖水。最後是,降低危險因子,肥胖是糖尿病患最大的危險因子,一旦罹患糖尿病必須先做好體重控制,才能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醫訊/血糖血壓要控制 爸爸開心過節

醫訊/血糖血壓要控制 爸爸開心過節#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明天就是父親節,許多人還在苦惱要送爸爸什麼,其實,送給爸爸實用的健康資訊,就是一份最好的禮物!亞東醫院指出,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及活動量不足,造成慢性病盛行率增加,並且族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中糖尿病佔極大的族群,高血糖之控制更形重要,包括飲食、藥物、運動等皆為控制重要的環節。飲食控制之重要主軸為均衡飲食及份量控制,特地舉辦講座,邀請營養師孫文蕙幫助病友認識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的飲食更具多樣性!此外,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同為慢性病人最常見的「三高」問題,許多需要用藥的高血壓病人,往往輕忽了血壓控制不當所帶來的可怕後果。因此,也安排藥師劉宛盈教大家如何正確量血壓,及日常生活型態的調整之道,並介紹各類降壓藥物的特點,提醒大家使用藥物時應注意的小細節。活動時間:8月8日星期三 上午10時至11時(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8月8日星期三 下午13時至14時(高血壓用藥指導)。活動地點: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活動洽詢:02-7728-1229或7728-2123。

罹第2型糖尿病的命運 胰島細胞衰敗

罹第2型糖尿病的命運 胰島細胞衰敗#血糖控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怡君說,有些病人是一定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比如: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症、手術前後、或是嚴重肝腎不良患者。其實胰島素是人體內胰臟細胞會分泌的一種賀爾蒙,早在1920年代就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胰島素發展至今已經有許多種類可以選擇,有中長效、短效、超長效、超短效、不同比例混合型,甚至注射的筆針也製作越來越人性化,即使是視力不佳的病患操作起來也相當容易,讓醫師治療病人時,除了藥物之外有更多選擇。目前,民眾對胰島素治療各有不一樣看法,從國外大規模研究得知,第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在後期勢必會走向胰島細胞衰敗命運,所以不得不施打胰島素補充回去。但另一方面,在疾病的早期就施打胰島素對於血糖控制也是有很好效果。2009年新英格蘭雜誌的一個大型試驗也証實,一天只要注射一次胰島素就可以使6成以上原本控制不良的病人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更對胰臟細胞的衰敗有預防之效。林怡君醫師進一步解釋,當然胰島素治療也不是全然無副作用,有些病人會產生水腫、體重增加問題或是施打部位皮膚局部反應。最嚴重情況就是低血糖產生,這時必須尋求專業醫師做調整,可能是劑量不對或是施打時間不正確,一般民眾切勿自行大幅度調整劑量。

均衡飲食 有益糖尿病患血糖控制

均衡飲食 有益糖尿病患血糖控制#血糖控制

99年衛生署統計資料中,糖尿病在十大主要死因排名第五,死亡人數8211人,罹患糖尿病人口每年逐漸上升,為了讓糖尿病病患、家屬、民眾,對糖尿病有正確的知識,童綜合醫院22日上午在地下二樓舉辦「海豚糖病友會」,提供病友飲食正確的觀念。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同時間每2人新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人口正快速增加中,糖尿病是長期慢性疾病,因此平時就要做好照護,了解六大類食物中含有何種糖,並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童綜合醫院營養師廖婉汝說,食物中分為六大類食物是指五穀根莖類、奶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與蛋豆魚肉類,而六大類食物又與血糖有相關性,如五穀類有碳水化合物、水果類含有果糖、奶類含有奶糖,會直接造成血糖的浮動;蛋豆魚肉類與油脂類會間接造成血糖的浮動,然而攝取過多,容易引起肥胖,進而引起胰島素抗性及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蔬菜類含有豐富的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使血糖上升速率穩定,胰島素分泌較低,進而維持體內醣類正常的代謝。延伸閱讀「糖尿病均衡飲食」: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43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血糖控制

一位50多歲男性最近2、3個月來因有視力模糊的情形,即便是閉目養神了一陣子,仍然是看不清楚,於是至該院眼科檢查,經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然而病人卻不知他本身罹患有糖尿病。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胡裕昇主任表示,在他的門診中發現,每月幾乎都會有病患是因為視力模糊或是有飛蚊症狀來眼科就醫,檢查後才被發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引起玻璃體出血,或是視網膜出血,或是視網膜正中心的黃斑部有了水腫,這代表了糖尿病發病至少有兩、三年了。胡裕昇主任表示,少數的糖尿病患者會忽略了身體的警訊,也沒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保險針對40歲以上的投保民眾所提供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包含空腹血糖的檢查),往往到了眼睛看不清楚才驚覺事態嚴重來求醫,才經由眼科醫師才診斷出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仍然是目前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具生產力的青壯年中,是造成非外傷性失明的首要原因。很多糖尿病病人只注意血糖的控制,而忽略身體其他狀況,病人往往在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時才來求診,此時眼底往往已是嚴重的黃斑部水腫、或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病人須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或是玻璃體手術,才可能回復部份視力。胡裕昇主任呼籲民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的病人是可以避免手術,而且可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因此每年定期一次在眼科追蹤檢查非常重要。民眾可多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即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三年可享一次免費成人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來早期發現糖尿病。在糖尿病的診斷確立後,即應至眼科,由醫師確認是否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少病人視力喪失的風險,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血糖控制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估計,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一億七千萬人左右罹患糖尿病,而在過去廿五年全球患者增加一倍左右。2002年國民健康局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15歲以上高血糖的盛行率為7.47%,而依中央健保局2003年健保就醫資料統計:目前臺灣地區糖尿病患就醫人數已達80萬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萍和表示,臨床上觀察到的糖尿病患者來就診時,以典型吃多、喝多、尿多,這三多症狀為主表現的已經不多見了。這是因為大多數中老年的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通常罹患疾病多年而不自知,早期的三多症狀早已消失,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時或者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的。另外,還有些患者已經服用西藥的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在血糖尿糖上控制理想,但是為了尋求另外的方式治療而來中醫求治。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容易倦怠、不耐操勞、虛胖無力、食後易睡、容易感冒等正氣虛弱的表現,陳萍和醫師指出,這說明儘管吃再多的飲食,營養精微進入人體,都沒有被人體充分使用,而排出體外,這在中醫的觀點是脾失健運、精氣不升、生化無源的氣虛證,因此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常會有合併慢性血管、神經病變,這時表現肢體疼痛、麻木、皮膚顏色變深、心前區疼痛,痛處固定不移、面色晦暗、婦女閉經或者經量稀少、黑紫血塊、舌質淡黯或有瘀斑,表現為中醫所謂的瘀血症候,此時治療應該兼顧活血化瘀。陳萍和醫師建議,對於已經在用西藥治療的患者,在飲食控制的前提下,服用中藥時先不要停服西藥,而是逐步減量控制病情。糖尿病發病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先天稟賦體質有關之外(也就是遺傳),還與過食肥甘,過度飲酒,情志失調的關係密切。平常飲食禁忌,糖尿病飲食原則以均衡的飲食內容、定時定量、少油、少糖、少鹽、多蔬菜, 除了這些一般營養師建議之外,中醫建議辛辣的食物少碰,這是因為辛溫之品會助熱傷陰,更不利於血糖控制。此外,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避免憂慮、惱怒、失眠等不良情緒的影響,更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餐後3-4小時餓得發抖 當心是「血糖代謝」亮紅燈

餐後3-4小時餓得發抖 當心是「血糖代謝」亮紅燈#血糖控制

常在看診時請問病人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許多人的回答有,但隨即補上一句,「可是他們是年紀大了以後才發生的,這算遺傳嗎?」許多人誤以為所謂家族性指的是先天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家族史,而且比常在幼年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更為顯著。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馬文雅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同時有胰島素阻抗及胰島細胞功能不良的情形,這種代謝異常早在疾病診斷前十年甚至更早就已存在,可能與基因遺傳或肥胖有關。當產生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胰島素降血糖的效果較差時,身體會代償性的分泌更多胰島素,此時雖然血糖正常,但容易出現饑餓感,往往在餐後3-4小時便覺餓得發抖,若因而導致過度進食,體重增加,則會進一步使胰島素阻抗情形加重,長此以往,當胰臟無力負擔胰島素分泌時,血糖才開始上升。之前曾有研究發現,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在糖尿病診斷之初,僅存50%,之後每年下降2-5%,這也是長期罹患糖尿病患者總是有藥越吃越多,甚至需要打胰島素來控制的原因。馬文雅醫師表示,臨床上診斷糖尿病,乃是空腹8小時血糖超過126mg/dl(正常為100)或是口服75克耐糖試驗後兩小時血糖超過200mg/dl(正常為140)。至於介於兩者之間則稱作「前糖尿病」,這些病人若能提早發現並採取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代謝便有機會恢復正常,反之若未加以注意,日後發生糖尿病的機會大增。馬文雅醫師說,常有病人問她,糖尿病會不會好,根據上述疾病發展的過程,糖尿病發病時已經喪失一定程度的胰臟功能,只能透過治療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普遍認為高血糖本身會進一步破壞胰島細胞,因此控制血糖是最基本的治療,然而對於糖尿病不可逆的進展,醫界也期待找到治療藥物。目前某些新藥在動物實驗上發現可以延緩胰臟功能惡化,似乎帶來一線曙光,然而在人體是否能有保存胰臟功能的效果仍待研究;理論上,罹病時間越短,殘留胰島細胞功能越多者應有較佳效果。在更多藥物問世之前,早期診斷並加以預防還是最重要的。馬醫師提醒,如果您的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與其擔心自己是否也將步上後塵,不如早點接受檢查,必定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參加『禍藏糖心』宣導講座 預防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

參加『禍藏糖心』宣導講座 預防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血糖控制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於98年5月30日(星期六)至9月26日(星期六)假警察廣播電臺地下一樓演講廳辦理5場次「『禍藏糖心』-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健康促進預防宣導講座」,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依據統計,糖尿病連續9年位居臺北市第4大死因,96年臺北市糖尿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42人,約佔全部死亡人數的6.61%。根據研究,約有80%糖尿病病患至少合併一種併發症,如心臟病、腎臟病、失明和足部病變等,其中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本次講座邀集國內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以「認識糖尿病─診斷與治療」、「健康的糖尿病飲食」、「糖尿病的預防策略」、「多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現代人的體重控制」等不同議題為主題,進行糖尿病防治衛教宣導講座,讓參加活動的糖尿病人建立正確的飲食、運動、醫療等健康生活型態。每場次預計120個名額,民眾可事先電話預約免費報名。報名專線: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02)2599-4236分機17陳小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