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

我就是不想上課!小一生無法控制的過動

我就是不想上課!小一生無法控制的過動#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安(化名)今年8歲,目前是小一生,上了1個月的課後,突然生氣的告訴媽媽:「我不想去上課,我不要去上課。」詢問原因後,才發現小安因為在課堂上無法守規矩,喜歡站起來走動,有時還不小心碰到同學的桌椅,所以學校老師跟同學都不喜歡小安。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表示,後來小安來到精神科時,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積極治療2個月後,小安過動、衝動的狀況大幅降低,與同學的相處也越來越融洽。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江惠綾醫師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指有明顯地注意力不足或集中困難、過動,及衝動的狀況,有些人可能只有注意力問題,沒有過動症狀;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混合型症狀,如果孩子在兩個以上的情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衝動的現象,且持續6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ADHD。講都講不聽!孩子究竟是過動還是好動?事實上,過動還好動有時的確不易分辦,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一些線索。活潑好動的孩子有一些特質,比如:可能在可以自由活動的場所很好動,但在需要遵守規距的場所卻可以表現乖巧;對於該做的事情可以靜下來認真做;或者是孩子本身特質就是比較活潑,這樣的孩子雖然較好動,但做事情是有目的、有順序,會用大腦去思考的。而真正過動的孩子,則是常常不經過思考就先做再說、很衝動,即使場合不對,或是都一直被提醒了,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無法配合。ADHD治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 孩子改善最明顯江惠綾醫師指出,目前過動症治療分為兩大方式,分別是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指得是有原則的行為約定,比如要求孩子達到某些實際可行的行為後便有獎賞或稱讚;相反的,若做出一些某些不合適行為時就有處罰,透過行為的約定,增加孩子好的行為。至於藥物治療的方面,根據研究指出,透過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孩子改善的幅度最大,藥物治療一般適用於6歲以上的孩子,若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課業學習、學校表現,或者是發生人際衝突時,一般就會建議家長使用藥物治療。而部分家長對於藥物治療可能會存在疑慮,針對這個問題,江醫師也表示,的確臨床上約有20%的孩子,會出現胃口不佳的情況,家長也許會擔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但其實透過劑量及生活安排的調整,孩子胃口不佳的情況可以有一些改善;再者,經過藥物積極治療一段時間後,若孩子的各方面情況都有進步,可逐漸減藥甚至停藥。錯過孩子黃金治療期 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過動症的治療上最擔心的狀況是,家長對過動症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迷思,認為孩子可能長大就會自己好,或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等狀況,事實上,一旦錯過孩子最佳治療期,等到孩子學習結構變得複雜時,或者已經衍生出心理問題(如:自信心不足、憂鬱、叛逆等)後再介入治療,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呼籲家長不可不慎!

看不懂應用題、沒看完就搶答 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看不懂應用題、沒看完就搶答 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果果平時在班上內向安靜、課業表現平平,但在升上小三後,功課複雜度變高,尤其是數學課明顯跟不上其他人的進度;某次數學段考,果果的成績突然一落千丈,詢問原因後,才發現果果難以讀懂應用題、也容易看錯題目、甚至還沒看完題目就搶著回答,經由老師提醒後,就醫發現果果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學期的治療,果果期中考成績慢慢進步,忘記抄連絡簿、丟三落四的情況也大幅改善。不專心、注意力不足最容易被忽略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王宗熙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異常的疾病,主要分為3大核心症狀,分別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其中,注意力不足常見的症狀如:無法靜下心看考試題目、忘東忘西、功課拖延等,但因這些行為比較偏內隱性,因此通常只有在學習結構較複雜時,孩子注意力不足狀況才容易被家長發現。再者,過動的表現像是上課愛講話、坐不住、扭來扭去,甚至會在老師上課時起來走動;而衝動的表現則包含:無法好好排隊、愛插隊、愛插話、動作魯莽等。至於如何確診ADHD,在醫學上有一套嚴謹的評估方式,但大致上來講,如果孩子的過動、衝動、不專心的症狀已經持續6個月以上,並且發生在2個以上的場合(如學校、安親班都有同樣的狀況),除了醫師的問診及診間觀察外,還要加上家長、老師的問卷評估,才可以懷疑孩子是否罹患ADHD。但王宗熙醫師也提到,如果ADHD的孩子一直忽略治療,所衍生的問題不僅是課業問題,嚴重恐怕造成孩子的人格發展、自信心,甚至是成年後的角色及功能都可能被影響。藥物治療改變孩子體質 行為治療改變周遭環境「患有ADHD孩子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效果最明顯」根據國外研究指出,藥物治療可以刺激孩子的中樞神經,有效改善孩子的核心症狀。然而,好的行為鞏固,還需要良好的行為及情緒的治療,同時藉著周遭環境的改變、孩子、家長及師長的努力,才能讓孩子記得什麼是好的行為,並內化在腦袋裡,其效果可能足以讓一個孩子由自我放棄,進步到有信心願意接受訓練與控制,這也是幫助ADHD孩子重要的一環。醫:不必過分擔心藥物副作用 ADHD藥物不會成癮許多家長都會擔心藥物會有不良副作用、依賴等疑慮,王宗熙醫師解釋,目前研究指出,大約有30%的孩子會有胃口不佳的問題;至於藥物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等問題,其實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透過劑量的調整,並在對的時間服藥,多半都能改善此問題。同時提醒,ADHD的藥物不會成癮,所以不會有依賴藥物或上癮的問題,而且一般藥物治療會隨著孩子的進步程度做調整,如果孩子可以不必用藥也能夠控制行為的時候,就不需要繼續用藥了。 「是否有不需藥物也能控制孩子行為的方式?」王醫師說明,的確有研究指出孩子的活動量增加有助於減緩ADHD的症狀,但這並不代表就不需要專業的藥物及行為治療,呼籲家長帶孩子治療時,應充分與醫師做溝通,千萬別等到孩子學習結構複雜、ADHD的症狀已經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人際關係的發展時才介入治療,其效果反而會大打折扣。

ADHD≠智能問題 積極治療提升學業能力

ADHD≠智能問題 積極治療提升學業能力#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阿彥(化名)今年15歲,從小就有情緒上的問題,不僅經常對同學惡作劇,還會與老師發生衝突,課業成績更是吊車尾。就醫診斷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治療後,衝動行為明顯改善,不僅學會專心,課業表現也開始逐漸進步。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四維表示,ADHD並非是智能問題,而是因為注意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管理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學習能力、人際關係與自信心,但只要及早發現,透過適當治療,ADHD孩子的學業與行為表現也可以很優秀。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 影響學業表現ADHD的主要症狀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其中,注意力不足使孩子很容易分心,難以維持注意力;過動症狀則是愛講話,身體總是動個不停,上課時常離開座位,或碰每樣東西;而衝動則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等待或總是打斷別人的談話。這些症狀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能力與造成行為問題,造成求學路途上的困難。「ADHD跟智商有直接關係嗎?」這是家長時常會提出的疑慮。吳四維醫師解釋,大部分ADHD孩子的智能都沒有問題,有的甚至有很好的智能。事實上,ADHD主要是因腦部的傳遞物質分泌失衡,使孩子出現缺乏專注力、容易分心的行為,才導致學習能力表現不佳。因此,若能接受適當治療,讓大腦功能恢復正常運作,讓其注意力與自制力恢復正常,ADHD孩子的課業也能有卓越表現,能避免孩子因求學過程的挫折導致缺乏自信心,甚至衍生出品行與犯罪問題,因此早期治療也變得相對重要。藥物治療幫助孩子穩定、專注 隨著年齡增加,可考量慢慢減少用藥目前ADHD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可增進腦部的執行功能,幫助孩子專心、增進其學習能力與效率,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需要一直靠藥物才能有好的表現?」對此,吳四維醫師解釋,許多研究顯示ADHD的成因是前額葉皮質層發展較為遲緩,大約要到18歲左右才會發展成熟,初期藉著藥物治療,讓孩子在學習初期打好基礎,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懂得遵守生活常規與管理自己生活,當孩子接近青少年期時,確實可以依照孩子的狀況,逐漸較少用藥。當孩子被診斷為ADHD時,除了尋求正確醫療外,也可藉由讓孩子多接觸運動(如:游泳、柔道、球類運動),大量運動有助於刺激皮質層的發展;同時,也建議家長應避免孩子攝取過量的人工色素及甜食,這些都有助減緩ADHD症狀,幫助孩子不論在生活與課業上有更好的表現。

自覺過動主動就醫 16歲女從吊車尾進步到名列前茅

自覺過動主動就醫 16歲女從吊車尾進步到名列前茅#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安安(化名)是一名16歲女高中生,個性非常乖巧,每天花很多時間念書,但成績總是吊車尾,從小被老師跟家長誤認為智力不足,某天,安安在報紙讀到有關過動症的資訊,發現與自己的情況相當類似,要求家長帶至精神科檢查,積極治療一學期後,安安從過去吊車尾,晉升為名列前茅,讓家長及老師直呼不可思議!3大ADHD核心症狀:注意力不足、衝動、過動台北榮總醫院精神部黃凱琳醫師表示,案例中的女高中生,從小有注意力不足的情況,常常老師上課上到一半,她就不由自主的神遊,又或者是閱讀考試卷題目,一直無法靜下心,雖然她很有學習動機,但成績總是落在倒數三名,就診後才發現這位女學生從小就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積極治療一學期後情況大幅改善。不少人以為ADHD的孩子都必須是活動量過高、容易衝動,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只有注意力不足,有些孩子可能合併以下2~3種症狀不一定:1)注意力不足/忘東忘西、忘記抄連絡簿、上課容易神遊。2)活動力過高/上課難以坐好、靜不下來。3)衝動/耐不住等待、難以排隊、容易介入人家談話。好動與過動傻傻分不清楚?可從年齡階段性任務著手臨床上發現,有些家長無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好動還是衝動,黃凱琳醫師表示,分辨好動及過動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家長可由每個孩子都有「年齡的階段性任務」的指標著手,比如1~2歲的孩子本來就很難坐好,但到3歲後,孩子會慢慢聽懂家長要求的規矩,並開始實踐;但若孩子到了6、7歲時還是不坐好,那家長就應提高警覺,觀察孩子是否有其他過動、衝動的狀況。又或者,家長可以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觀察孩子與同儕相處的狀況是否會有不同,如果動作習慣都相差不遠,那孩子應該沒有問題;但如果相處起來有落差,比如同儕都可以乖乖坐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沒辦法,類似這種觀察,就建議就醫檢查。懷疑孩子可能患有ADHD?醫:先至精神科、兒童心智科就診「不知道找什麼科別的醫師?」黃凱琳醫師分享,如果發現孩子過動症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並發生在2個不同的場所時,建議家長可先帶至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檢查。至於有些媒體曾報導,台灣ADHD有過度診斷的狀況,黃凱琳醫師表示,確診孩子是否為過動症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判斷與觀察,當然一方面必須依照醫學上的診斷指標,但另一方面,還是要回到與孩子的相處及觀察中,才能確定孩子是否有過動症,若家長仍然擔心有過度診斷的情況,建議可多尋求不同意見。

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

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藥物治療

(撰文/陳承璋)(專業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倪信章醫師)(圖說:別再打小孩了!孩子調皮可能是過動症纏身!)「為什麼老師又說你上課不專心?」、「為什麼你又動手去打別人?」、「為什麼今天上課你又一直吵旁邊的同學?」作為媽媽的妳,若時常用萬分責備的語氣,宛如把自己的孩子當作犯人一樣質問的話,也許,妳應該暫停一下,並且發揮偵查老公是否外遇的警覺心,考慮自己的小孩是否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家長勿輕忽!平均每10個小孩就有1個罹患ADHD別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別人調皮搗蛋一些,因為ADHD可是台灣孩子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個小孩,大約就有1個罹患ADHD,若延誤治療,可能容易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倪信章醫師根據醫學文獻指出,長期為ADHD所苦的孩子,容易累積許多情緒,而會有焦慮、憂鬱的症狀;外在表現則易出現反抗、拒絕,甚至是反社會的問題,家長可輕忽不得。其實,過動不是孩子的錯!國小4年級的陳小弟,長相頗有人緣,老師也時常誇讚他很聰明,但誇讚之後,老師總會加一句「只可惜他很調皮,聰明用在錯的地方。」原來陳小弟聰明歸聰明,上課時卻常吵同學,有一天竟然還出手掌摑班上女同學,被老師訓斥一頓,帶回家由家長教訓,而他的媽媽因為工作繁忙,只要聽到老師打電話或寫聯絡簿告狀,便處處責備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並且賞他一頓竹筍炒肉絲。(圖說:家長過度訓斥 恐造成孩童其他精神疾病)雖陳小弟有時考試能考第一名,但因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成績起伏劇烈,因此招來一頓臭罵「你知不知道,這些都只是粗心大意?」而日積月累的責罵與挫敗之後,他逐漸喪失自信心,情緒開始不穩定;一直到上了國中後,無意間被媽媽帶到兒童精神科看診,才確診罹患ADHD。原來他不是個壞小孩,只是與別人不一樣而已!經過治療後,陳小弟成績開始維持穩定表現,並有了新的生活面貌。ADHD的3大症狀倪信章醫師解釋,ADHD在字面上的解釋,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只是坐不住,愛亂跑」而已,但事實上,ADHD比許多家長或老師的想像與認知來得複雜許多。根據研究指出,ADHD是因其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及「正腎上腺素」)的表現量相較於一般人低,導致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以及難以持續專注眼前該做的事物,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進而產生不專心、過動及衝動的症狀。翻閱過去曾經提及到過動症的研究,影響ADHD的相關因素,包括了重金屬、早產、腸病毒、人工色素、遺傳等。倪信章醫師也針對其症狀整理3大判斷方式: 1) 過動/意即會坐不住、愛到處跑、彷彿有消耗不完的精力、說不完的話。2) 衝動/大人講話愛插嘴、難以等待排隊。3) 注意力不足/看書看不到20分鐘就容易分心、考試成績起伏很大、容易忘東忘西、做事情容易粗心大意、看考卷容易落字。症狀長達6個月 父母要有警覺心這些症狀,若持續出現在孩子身上,並長達6個月以上,父母與老師就必須有警覺心,最好能帶至兒童精神科進行診斷。倪醫師說明,看診進行的評估,大致上會以臨床問診為主、症狀評估問卷為輔,並且希望家長帶孩子看診時,連同學校的聯絡簿、考卷及作業等相關資料一併帶齊,以利於醫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才能評估孩子有沒有罹患ADHD。事實上,礙於有些家長會忌諱帶孩子到精神科看診,認為「孩子那麼小,幹嘛帶去精神科」或是「不願去面對孩子有過動症」的情況下,反而延誤孩子就診的時間。對此,醫師呼籲,讓孩子到精神科接受完整的臨床評估,不須忌諱,若是真有問題,也可以及早獲得協助!此外,若當孩童確診為ADHD後,醫師也會對孩子進行4大方向的治療與治療建議: 1) 藥物治療/若孩子年紀還小,確診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實行藥物治療;若孩子是在國小即將畢業,或到了國中時期才被診斷出來,由於孩子受症狀所苦的時間較長,則必須考慮更為積極的藥物治療。一般來說,孩子服藥後,注意力會明顯的提升,也可以幫助讓不專心或粗心的情況改善。2) 行為治療/ADHD的孩子容易因為其症狀的表現,被老師標識為壞孩子,安排的座位通常會被「驅逐至邊境」發配到最後一排,以免影響其他孩子的上課權益;但醫師反而會建議讓孩子坐在第一排,老師就近照顧就近提醒,能有效減少專注力不足的發生。另外,家長在孩子做功課時,保持桌面清空,讀書則以20分鐘為限,並且用獎勵、誇讚的方式,進行心靈上的鼓勵,畢竟過動症的孩子,很可能因為症狀的表現,顯得自信心低落。3) 避免食用人工色素/多份研究表示,人工色素可能會導致孩子過動症症狀更加嚴重。4) 適量補充深海魚油/國外文獻上指出,魚油可能減輕孩童過動症狀,倪信章醫師建議,可適量補充深海魚油3個月,若沒有效果,則不必再持續服用。(圖說:ADHD孩童確診後,醫師建議4大方向治療)台灣治療過動症的方式及效果已趨於成熟,然而,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孩子的治療需要多久時間才會能停止用藥,倪信章醫師也分享,診間有一名持續治療長達5年的男孩,目前透過服藥與行為治療,並且建立運動習慣,症狀控制良好,提醒家長若發現家中孩子有過動、好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還是希望家長能趕緊帶孩子到兒童精神科進行診斷,以免症狀久拖,進而併發其他的情緒行為問題!

行為+藥物治療 ADHD孩子進步幅度大

行為+藥物治療 ADHD孩子進步幅度大#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藍(化名)今年小學3年級,近日學校老師發現有過動及專注力不足的情況,不僅作業寫得亂七八糟,也常與同學們發生衝突,進而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結果檢查出來發現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過行為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現在小藍症狀已逐漸獲得改善。雙和醫院精神科林宜正醫師表示,一旦發現孩子有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問題,建議家長趁早帶孩子至醫院檢查,以免錯過孩子的黃金治療期。你的孩子有過動症嗎?6症狀判別到底什麼是過動症?林宜正醫師說明,過動症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會出現衝動、活動量大、注意力不足等,最常見在學齡前後被診斷,如果發現孩子在2個場所以上,同時發生難以控制、衝動、不專心的現象,且歷時一段時間,就很可能有過動症的問題。醫師也提出典型過動症孩子常出現的6症狀:1) 無法長時間專注在某一件事上。2) 喜歡到處走動,靜不下來,尤其上課喜歡打斷老師的話,或突然站起來。3) 花1、2個小時寫作業,卻還是做不完。4) 有讀寫困難,包括寫錯字(常多一畫或少一畫、拼字錯誤等)。5) 很多話,且愛辯駁。6) 常有人際衝突。行為+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孩子進步幅度大一般來說,目前針對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及行為治療。林宜正醫師說明,6歲以前,多半是利用行為治療來幫助孩子,透過復健治療及專注力的訓練,來幫助孩子找到專心的方法;6歲之後,若發現孩子的問題已經影響到課業,甚至是家人或同學時,且利用行為治療已經不足以幫助孩子時,就可以考慮輔以藥物治療。擔心藥物副作用?醫師:調整劑量就能改善很多家長可能會對藥物治療存在疑慮,林宜正醫師說,ADHD藥物已經上市50年了,至今沒有出現太大的副作用,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某一餐的胃口不好,但只要調整劑量後就能改善;同時呼籲,ADHD影響孩子的層面相當廣,小至孩子的課業表現,大到孩子的自信心、人格發展等等,建議家長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切忌因不正確的資訊而耽誤孩子的一生。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此外,對於ADHD孩子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即是家長的做法,林宜正醫師說明,家長應體認到ADHD是一種大腦神經發展遲緩的疾病,不應以自己的標準審判孩子,以下幾點建議家長:1) 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法控制。2) 積極尋找治療方式:最害怕的就是家長因為不敢嘗試,最後衍生出更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就得不償失了。3) 隨時保持情緒穩定:家長要知道,治療過動症孩子需要長時間的過程,面對孩子無法控制的行為,家長應有耐心,並保持情緒穩定,才是幫助孩子最好的方式。

輕忽攝護腺肥大 老翁血尿、腎積水

輕忽攝護腺肥大 老翁血尿、腎積水#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68歲老先生多年來深受攝護腺肥大造成的排尿不順困擾,持續服藥多年治療,於日前因血尿緊急就醫,卻發現兩側腎臟積水。進一步檢查確認,原來是攝護腺肥大造成的「魚鉤形輸尿管」導致,使輸尿管及腎臟積尿腫大,除繼續藥物治療外,醫師建議手術治療。書田診所泌尿科洪峻澤醫師表示,魚鉤形輸尿管通常出現在重度攝護腺肥大或是中葉特別腫大的攝護腺肥大,肥大的部分會凸入膀胱,把輸尿管進入膀胱的入口頂起來,使得輸尿管外觀變成像魚鉤般,妨礙尿流造成腎積水,也就是說當輸尿管被肥大的攝護腺塞住時,會使得尿流不順,造成腎內積水。此外,攝護腺肥大發生尿滯留的情況,如果數日內不導尿引出尿液,不僅會水腎,還可能產生尿毒症,需積極治療,否則會損害腎功能。攝護腺肥大需積極治療 否則恐有嚴重併發症洪峻澤醫師說,目前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若不積極治療,除排尿症狀(如排尿細弱無力、斷斷續續、解不乾淨、餘尿感、頻尿、夜尿、排尿急迫感等)影響生活品質外,也可能併發血尿、尿路感染、尿滯留、水腎、魚鉤形輸尿管等併發症,甚至有攝護腺癌病變的可能。

高血脂無感殺手 積極藥物治療保命

高血脂無感殺手 積極藥物治療保命#藥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資深音樂人馬兆駿因心肌梗塞世猝逝,其父於69歲也同樣完全沒有徵兆驟逝,馬兆驊與小弟馬兆駿以前從未自覺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檢查的重要性,直到痛失家父與小弟,馬兆驊才到醫院檢查,血管攝影竟發現右冠狀動脈達70-95%嚴重阻塞,血脂數更是紅字,拖下去恐連命都沒了,今(11)日他出席記者會鼓勵病友戒菸、規律運動、並準時服藥,控制病情、生活能更健康、精彩。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肇因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長期累積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阻塞,最後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或甚至猝死。林幸榮醫師進一步說明,不同於血壓、血糖等波動所造成的生理反應可察覺,血脂的高低其實是「無感」的,因此惟有患者及早到醫院抽血檢測血脂,有異常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憾事。運動飲食改善 搭配藥物 遠離心血管猝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殷偉賢醫師也表示,每降低1%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壞膽固醇),冠心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即降低1%,且今年8月健保署,已放寬降血脂藥健保給付規範,提醒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應將LDL-C控制在100mg/dL以下,並建議高危險群應謹記戒菸、藥物治療、降低體重、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才能降脂保命。林幸榮醫師提醒,每位成年人應每年至少一次到院檢測血脂,一旦發現數值異常,應該根據自己疾病的風險高低,積極治療,不然等到心血管疾病發生,再介入血脂治療已經太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