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爸媽甫迎接新生命,接著就要開始煩惱寶寶的諸多健康照顧小技巧,而開始有些疑問,寶寶牙齒還沒長全,可不可以開始使用牙刷?牙刷對寶寶細嫩的口腔組織,會不會反而造成傷害?雙和醫院將於12/13(三)舉辦小兒部衛教講座,邀請牙科醫師廖泓儀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歡迎家中有小孩及想了解牙齒保健知識的民眾前來聆聽,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6年12月13日(三)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骨鬆恐不是老化!副甲狀腺出問題

骨鬆恐不是老化!副甲狀腺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骨質疏鬆別輕忽,當心身體出大毛病!1名60歲男性常感到疲倦,不時胃部疼痛不適,血壓偏高。最近體檢發現血管年齡增加、鈣化嚴重,骨質密度下降達骨質疏鬆程度,血液鈣離子濃度明顯上升。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手術切除副甲狀腺,術後恢復良好,骨質密度也逐漸改善。副甲狀腺失調 造成血液鈣質偏高開業醫師潘俊伸表示,頸部甲狀腺後方有4個花生大小的腺體,稱為副甲狀腺,製造副甲狀腺素、調節骨骼鈣離子,維持人體血液鈣磷平衡,幫助吸收食物鈣質,避免鈣從尿液流失過多。當副甲狀腺失調,會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骨骼流失過多鈣質,骨質密度下降,血液中鈣質太多,身體其他功能受影響。常見於腎功能不全、骨質軟化症、維生素D缺乏、小腸吸收不良的患者。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但50歲以上最常見,女性約為男性2倍,且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機率。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常於抽血才發現高血鈣。部分會容易疲倦、身體疼痛、血壓偏高、胃痛、噁心、便秘。鈣質不平衡 導致骨質疏鬆、血管老化、腎結石檢查時發現骨質密度降低,甚至骨質疏鬆,骨折風險高。骨骼釋出的鈣質沉積在血管內皮,使血管鈣化而提早老化。腎臟過濾血液中過多的鈣質,當水分攝取不夠時,也可能形成腎結石。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以手術移除副甲狀腺,幾乎都能解決問題,副甲狀腺增生不易復發,多數症狀在術後1個月改善,術後須定期追蹤。潘俊伸醫師表示,不適合手術、無法進行手術或拒絕手術者,可以定期監控及藥品治療,每年檢查血鈣和腎功能,每隔1到2年檢查骨密度。許多人以為年齡增加,骨質疏鬆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其實可能是身體其他因素引起。有些疾病症狀表現不明顯,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留意是否有異常,才能儘早發現,早期治療。

腹痛是腸胃炎?女童長5公分畸胎瘤

腹痛是腸胃炎?女童長5公分畸胎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歲的黃小妹右下腹隱隱疼痛持續2天,原本家長以為是吃壞肚子的腸胃炎,沒有多加留意。沒想到第3天腹部突然劇烈疼痛,黃小妹右下腹突然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右側有5公分大的卵巢畸胎瘤併扭轉,緊急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保留卵巢與未來生育能力。術後傷口僅1.5公分,幾乎看不出疤痕。畸胎瘤好發年輕女性 破裂恐致卵巢壞死亞洲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陳泰昌表示,卵巢畸胎瘤為女性常見的生殖細胞腫瘤,多為良性腫瘤,佔卵巢腫瘤發生率5至10%,好發於年輕女性,少數會出現在幼童或停經後婦女身上,一般採手術切除方式治療。卵巢在身體裡是由韌帶所支撐,會隨著身體動作而浮動。正常情況下,卵巢旋轉後均可再轉回來,但若卵巢畸胎瘤過大,或旋轉後常無法回復,造成急性破裂或扭轉,嚴重甚至會造成卵巢組織壞死,引發腹腔感染,必須切除卵巢才能保命。小孩腹痛莫輕忽 應盡速就診陳泰昌說,婦女骨盆腔手術一般可分直式剖腹、橫式剖腹,3孔或4孔腹腔鏡手術。透過新式單孔腹腔鏡手術,比起前3項手術不但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恢復快、住院時間少,更重要的是能保持美觀,讓患者不會留下任何遺憾。陳泰昌提醒,當小孩出現腹痛症狀時,家長應提高警覺,別單純以為是腸胃道問題,更不要認為小孩不會得婦科疾病。建議出現症狀時到醫院檢查,及時治療,日後治療情況也會比較好。

孕婦咳嗽久不癒 細菌竟感染瓣膜!

孕婦咳嗽久不癒 細菌竟感染瓣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9歲的鍾小姐,去年懷孕5週時開始咳嗽頻繁,躺下時咳嗽更嚴重。鍾小姐認為只是感冒,因懷孕不願意就醫,但咳嗽不舒服並沒有減緩。1個月後就醫,經由心臟外科看診檢查後,確認罹患心內膜炎,細菌侵入心臟二尖瓣膜造成感染。孕婦抵抗力較差 感冒後細菌感染瓣膜鍾小姐原本希望能保留孩子,於是只先施打2週抗生素。但瓣膜缺損嚴重,在懷孕18週時進行二尖瓣膜置換手術,經心臟外科、婦產科、麻醉科與開刀房共同努力,5個多小時的手術順利完成。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魏崢表示,鍾小姐手術順利完成胎兒也無恙,術後住院2周即出院。鐘小姐懷孕過程依舊順利,37週時剖腹生下健康小男嬰。孕婦抵抗力較弱,可能感冒後細菌通過血液進入到心臟,感染心瓣膜,細菌在瓣膜上生長,造成心瓣膜及心臟的損壞。孕婦進行開心手術 注意子宮、胎兒狀況菌塊會不斷長大變成「贅生物」,而「贅生物」可能會脫落造成血管栓塞或心臟衰竭等。心內膜炎致死率高,一般人已經非常危險,尤其鐘小姐是孕婦,風險更高。但基於母親與孩子生命的延續保存,會診婦產科審慎評估後決定進行二尖瓣膜置換手術。魏崢醫師表示,懷孕施行開心手術的個案很少見,主要需注意2個風險,一是因血液稀釋造成荷爾蒙不平衡,導致子宮收縮而流產,二是手術期間維持胎兒在母體內有足夠的循環。

台男口腔癌率居冠!免疫新藥來拯救

台男口腔癌率居冠!免疫新藥來拯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吳先生,30多歲因舌癌手術,手術後每年回診檢查,8年前陸續於扁桃腺、口腔、喉部、口咽和鼻咽交界處復發,總共接受過4次手術,5個療程約150幾次的放療、搭配化療和標靶治療。今年卻發現腫瘤再轉移到肝臟和肺臟,所幸透過癌症免疫療法,讓腫瘤消失獲得控制。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 高居世界冠軍臺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表示,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其中鱗狀細胞癌佔超過90%。台灣頭頸癌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是10大癌症死亡人數第4位,也是死亡人數增加最多的癌症,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更高居全世界第1。早期頭頸癌患者,主要以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而晚期頭頸癌病患,則需合併手術切除與放射線、化學治療。頭頸癌治療過去常見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選擇,但若無法抑制癌細胞,一再復發轉移,患者恐持續飽受手術、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痛苦。免疫療法雖副作用低 可能侵犯其他器官今年國內通過新免疫抗癌藥物,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適應症。治療頭頸癌一年存活率達37%,降低28%的死亡風險。不僅療效較傳統化療好,癌症免疫療法副作用的症狀也較化療低,讓患者在治療同時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林進清主任表示,免疫療法副作用比外來化學毒性攻擊的傳統治療更小,未來癌症治療將有機會可跨越癌別,但可能侵犯更多器官,造成如免疫媒介性肺、結腸炎等,可能造成嚴重威脅甚至死亡。或是疲倦、搔癢、皮疹、便秘、噁心、腹瀉、以及食慾降低等,治療時應依醫師建議,隨時溝通,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講座/糖尿病生活

講座/糖尿病生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達4成5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僅有22%能每日計算熱量病控制飲食,採買與煮食是許多糖尿病患與家人最頭痛的事,加上外食情形無法避免,慢性病的飲食管理儼然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14(四)舉辦生活保健系列講座,邀請衛教師李昀靜主講「糖尿病生活」。歡迎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前來聆聽,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生活(居家飲食錄影帶教學)時間:106年12月14日(四)上午10:30- 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

睡眠減重不是夢!大叔也能變鮮肉!

睡眠減重不是夢!大叔也能變鮮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睡眠品質不好,常常無法入睡甚至有失眠狀況,熟睡期時間只有4~5個小時,減重後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從大數據中看到中斷睡眠後無法入眠時間,占整段睡眠時間的12~24%,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假如一天睡7小時,其中有50~100分鐘中斷睡眠。這是幾十萬人共通問題。難怪有人說,年紀大了,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時間也變短了。喝酒竟然不會助眠許多人會利用睡前小酌來助眠,根據經驗,每次喝酒後雖然易入睡,但中途醒來,反而不容易再睡著。酒後數據顯示,酒精會縮短睡眠中快速眼動期時間,而快速眼動期正是幫助管理心情重要時段,因此要是喝了一夜酒,隔日心情會感到急躁不安,難以平靜,換言之,可能是缺乏作夢造成的。更多數據顯示,作夢可能可以幫忙解決百思不解難題。生物學上最有名例子,是DNA 雙螺旋結構,據說是夢到兩隻蛇交纏而獲得結構上啟發。睡眠品質好 對於減重是否有幫助最簡單證據是睡覺前與睡醒後分別量體重,大約減重1公斤左右。主因是在睡覺時,還是需要基本代謝維持生命,代謝過程使用身體能源—葡萄糖、脂肪或是蛋白質—提供能量,代謝產生水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隨著呼吸排出,水由尿液在睡醒時排出。這解釋了,為什麼睡覺後體重會減輕狀況。體重74公斤,睡覺8小時會消耗掉532.8大卡,能源主要由血液中葡萄糖提供,但如果睡眠前不吃飯或是醣類,當食物中來自其他可轉換葡萄糖成分被用完時,就會改用脂肪當作能源,或是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與酮酸合成為葡萄糖。所以脂肪與蛋白質一樣可以作為能源被使用。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有朋友為了健康或減重,習慣晚餐不吃澱粉,或是很早吃晚餐,6點之後不進食原因。睡眠的減重祕訣.睡覺前不吃東西,尤其是含糖食物,讓身體燃燒脂肪來維持基本代謝。.晚餐盡量早點吃,或是晚上不吃澱粉,可以有減重效果。.飲酒可能會造成快速入睡,但是中斷睡眠後反而難以入眠。(本文摘自/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遠流出版)👉快加入LINE@#優活生活網●掌握健康大小事,好禮不定期送你

過瘦成紙片人 骨質疏鬆找上門

過瘦成紙片人 骨質疏鬆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肥胖是許多人的夢靨,有人卻瘦如「紙片人」!過胖、過瘦同樣都不健康,過瘦也可能是身體出了毛病。營養師指出,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厭食症,或是飲食熱量攝取不足,都會導致體重不足,長期容易免疫力下降、提早發生骨質疏鬆症。少吃澱粉、油脂 熱量攝取不足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營養師曾祺表示,體重過輕的問題其實不分男女,但不少愛美或是怕變胖的女性、老年人,認為蔬食比較健康,日常飲食少吃飯麵等澱粉類主食,連油脂攝取也斤斤計較,三餐攝取的蔬菜、水果量較多,就容易發生熱量不足的問題。健康增重 6大類食物要均衡曾祺營養師舉例,身高160公分的女性,體重低於47公斤,就是屬於過瘦,理想體重應為56公斤,若要健康增重一天至少要攝取1700大卡,可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括10至11份全榖根莖類、6份豆魚肉蛋類、3份蔬菜類、2份水果、1.5份低脂乳品類,以及4.5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經過飲食調整3個月,體重逐漸增加至正常,不用擔心過胖的問題。長期體重不足 恐有2大健康問題曾祺營養師提醒,長期體重不足,身體容易出現2大問題,包括免疫力下降,骨質疏鬆症也會提早發生;另外,若是有厭食症者,通常9成以上為女性,建議進一步接受心理治療,才能根本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每日用臉書逾2小時 不致憂鬱

研究:每日用臉書逾2小時 不致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瀏覽臉書已成為大眾與他人互動的日常生活,不少研究探討使用臉書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機率,真的如此嗎?根據研究發現,使用臉書並不會引發憂鬱情緒,甚至許多使用者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日用臉書超過2小時 並不會比較憂鬱研究以282名年齡18至73歲不同國家的成人為對象進行調查,評估人格特質與憂鬱症症狀。須回答自己的臉書使用量及朋友數,社會比較和妒羨程度。例如閱讀動態消息時,經常將自己和他人比較、對於有些人的生活充滿歡樂感到不公平。研究結果顯示,每日使用臉書超過2小時者,並不會比使用量較少者更憂鬱。憂鬱與神經質,與長期過度擔憂、焦慮及不安感的個性相關。不同個性者可能從不同角度詮釋同則訊息。以朋友聚會訊息為例,有些人可能看到朋友開心聚會而感到開心,有些人則因為自己沒有被邀請而感覺被忽略,解讀為被排擠,感到低自尊或憂鬱。神經質引焦慮、憂鬱 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高度神經質確實容易引發焦慮、憂鬱情緒,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及自我批判,較常被動關注他人發布的貼文或訊息,較少主動分享個人生活動態。出現負面情緒時,與其在社群媒體亂逛,容易因為看到他人發布快樂的訊息而出現與他人比較、或朋友貼出的完美照片而自我貶抑,讓情緒更加惡劣,不如找信任的人聊聊或傾訴心事,才能降低自己的不安與焦慮感受。

遵循30天法則 3招跨出舒適圈

遵循30天法則 3招跨出舒適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都有惰性,要讓一件事情從零開始變成習慣,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尤其是心靈要堅持與強壯,戰勝心魔。要培養好習慣不可輕易中斷,否則又得重頭開始。想建立良好的習慣,最好維持一段時間。30天法則欺騙大腦 養成好習慣當我們在三十天裡持續不間斷重複進行某些事,像是不要自己滔滔不絕,練習專心聽別人講話;或者與人為善,不要雞蛋裡挑骨頭,持續一段時間後,我們的大腦就會記得這些行為。為了讓大家可以成功養成好習慣,且不會輕易放棄,以下提供幾個方法:1) 欺騙你的大腦「持續改善」(Kaizen)是日本人追求進步、要求自己改變的作法。這種方式強調,要達成目標不須耗盡力氣,只要一點一滴努力付出,一定會有成功的時刻。不須滿頭大汗,也能掃除眼前的阻礙,就是持續改善的作用。像是想和別人建立關係,不須戰戰兢兢和別人攀談,倒不如誠懇地和對方打聲招呼。累積小小的努力,就成為日後成功的根基。2) 跨越界限貪圖舒適常常成為我們的絆腳石;或是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又會感到莫名的害怕。只要把握「做了就對了」的原則,面對每一次事件,我們要懂得忽略負面的想法和感覺,並馬上執行預定的計畫──跟經過程式設定的機器人一樣反應迅速。舉例來說,想更進一步認識某人,就得跳過內心的想法:「他應該會覺得這樣很煩」,並且寫封email 給他;或是,忽略「紅色對我來說太高調了」的念頭,立刻穿上紅色的洋裝。3) 向心中的榜樣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超乎我們的想像,因此,兩個有關聯的人,可以很迅速地適應彼此。只要有一方不健康,另一個人也會不舒服;正向的影響力亦是如此。所以,經常與我們心目中想學習的榜樣交流,能帶來好處。我們也可以用崇拜的口吻請教對方──稱讚別人,不僅能給對方好印象,還能獲得善意的回應。欺騙大腦、學習榜樣 慢慢展翅高飛透過30天的習慣,欺騙大腦、跨越原本心裡那無形的畫地自限。就算心裡有猶豫或反對的想法出現,也不要輕易慢下來或停頓,不妨多多接觸心目中的榜樣。有時候,那些自己加諸的限制,都只是為了讓自己待在舒適的地方不用冒險,但若要成長,一定要破繭而出。(本文摘自/你不必完美,但可以更有魅力/大好書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