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感冒用藥、糖尿病飲食

講座/感冒用藥、糖尿病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多變化,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您知道感冒與流感該如何區分嗎?市面上那麼多種「綜合感冒藥」究竟該怎麼選?每年政府大力宣導的流感疫苗到底該不該打?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戰勝糖尿病,應從吃對食物開始!糖尿病飲食以均衡飲食概念為基礎,適當的飲食調整來達到血糖控制,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全民都適用的健康飲食。亞東醫院將舉辦團衛講座,由藥師邱彥鈞主講「感冒用藥指導」,在課程中與您分享感冒用藥的正確觀念。以及營養師林郁珊主講「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讓您快樂輕鬆選對食物。 【第一場:感冒用藥指導】名稱:感冒用藥指導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第二場:糖尿病飲食】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三)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寒冬中風風險高 2大族群這樣補!

寒冬中風風險高 2大族群這樣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雪來,烏魚到。」(到了大雪,烏魚群便大批湧入臺灣海峽,正是捕烏魚的好時機。)大雪,多在每年陽曆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過後,天氣越來越涼,在日漸寒冷的季節裡,要根據氣候的變化增減衣物。頭、胸、腳3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大部分的疾病都與不注重保暖有很大關係,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3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中醫理論中,頭被稱為「諸陽之會」,頭部受涼,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至於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寒氣入侵易引發關節酸痛等症狀。進補注意事項偏北及高山地區天氣寒冷,宜進補溫熱食品;平地偏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平補為主。可常喝紅棗生薑湯抗寒,吃火鍋也是不錯的選擇。進補溫熱食品時,應注意2方面,1) 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2) 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冬至養生「冬至紅,過年濛;冬至烏,過年酥。」(冬至若是晴天,過年時就會下雨;冬至若是陰雨,過年時大多會是晴天。)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大多落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或22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古時更把冬至視為一年的開始。冬至時,有2種疾病特別需要預防及重視:1) 心血管疾病/血管彈性差的人,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全身血管收縮,促發腦溢血(中風)。因此,冬至時要重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其次注意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中風前兆。2) 消化道潰瘍/這時由於寒冷的天氣易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興奮度增高,支配內臟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容易使胃腸調節功能異常、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黏膜或潰瘍表面,產生胃痙攣,造成胃部缺血、缺氧。因此,要注意胃部保暖和飲食調養,少量慢食、定時定量,忌食生冷,戒菸戒酒,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藥。(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弱不禁風易感冒 益氣禦風就靠這一味

弱不禁風易感冒 益氣禦風就靠這一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年四季都有風,但春天的風顯得特別,有許多型態,如溫暖和暢、清寒冷鬱、徐徐遲遲、驟猛疏狂,既能催花趕月,又能春風撫面。暖風吹,臨風送懷抱;冷風襲,閉門添厚衣,這是大多數人以變應變的正常表現。有部分的人,不管吹什麼風,始終穿1、2件衣服,既禦寒又散熱,精神抖擻,任風繼續吹。弱不禁風的人 看似強壯其實是虛胖可是少部分人弱不禁風──自汗、乏力、鼻塞、流涕、噴嚏、項強、怕風、畏寒,這就是他們的一貫表現,身體很虛。若仔細想想「弱不禁風」的人,也許他們看似壯,但只是虛胖;他們面白,可是過於蒼白;他們溫柔,卻是氣短;說他們慵懶,但只是乏力而已,還特別容易感冒。這類人易出汗、沒力氣、愛感冒、流清涕、打噴嚏等,其根結在於脾弱氣虛,身體抵禦外邪的屏障薄弱了,只要起風,就容易受侵犯。中醫有一首妙方──玉屏風散,就是專為脾弱氣虛的人創制,由方名可知,此方有3大作用,分別是祛風、禦風、寧風。而用藥則僅僅三味:防風、黃耆、白朮,防風辛散祛風,黃耆益氣禦風,白朮培中寧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實,玉屏風散的具體創制,醫家並未能留名,現在能追溯到最早的記載是《醫方類聚》,稍晚刊行於世的《丹溪心法》有記載此方用於「自汗」,後來明代的張景嶽延承此說,推舉此方主治「表虛自汗」,然而在《普濟方》裡,則記載:「治腠理不密,易感風邪,頭昏眩甚則痛,項強,肩背拘急,噴嚏不已,鼻流清涕,續續不止,經久不癒」,這又與《醫方類聚》「治男子婦人,腠理不密,易感風邪」一脈相承。雖然本方創立的初衷如今已無人知曉,但其功效漸漸趨於統一,那就是主治表虛自汗易外感,至於後世應用的擴展則需另當別論。清代大醫家柯韻伯論本方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禦之;不患風之不去,而畏風之複來。何則?」桂枝、麻黃助打開毛孔、驅散風邪中醫認為感冒時祛風辛散即可,用桂枝、麻黃、羌活、獨活等,辛溫發汗,毛孔打開,侵犯體內的風邪就能被發散出去了,然而事實上,此時的風驅走了,彼時的風說不準已經在等候,隨時打算再次入侵。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做到祛風之後,鞏固正氣,做好預防工作。如同戰爭一樣,打退敵人入侵,同時還要做好國防。也就是要禦風,不是禦風而行,是抵禦、防禦風邪。祛風用防風、禦風用黃耆最佳。名詞解釋:弱不禁風:生活中那些「弱不禁風」的人,常常動不動就出汗,還特別容易感冒,體型虛胖,身上的肉是鬆軟無力的,也就是腠理不緻密,稍微一運動就覺得累,氣喘吁籲。總結起來就是衛氣虛,肌表的防衛作用弱,特別容易受到風邪的侵犯。防風:古代名「屏風」(見《名醫別錄》),比喻此藥如屏風能抵禦外風也,同時又能祛風外出。所以既可用於外感風邪所致的感冒頭痛、風疹搔癢,又可搜風外出,治療關節疼痛、風濕痺痛。《普濟方》:是明初官方編修的一部大型醫學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型的方劑書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畏風之複來。何則?」:這段話是說正氣不足,邪氣才會侵犯人體。治風,不擔心沒有祛風的辦法,而擔心不能鞏固人體的屏障以抵御風邪。不擔心風邪不會被驅散,而擔心風邪的再次入侵。總而言之就是想要抵禦外邪,最根本的辦法是鞏固人體的正氣。(本文摘自/零基礎學中醫/大是文化)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可以說是世上最受人誤解的疾病之一,人們被大量的引導去相信:當癌症出現時,我們需要發動化學物質和放射線來消滅它,而且要快!有一流行的說法—多且頻繁的癌症篩檢就代表有更高的機率能預防和克服癌症,但其實篩檢會干擾身體對抗癌細胞的自然過程,且使問題更糟。癌症是最後治療方法 身體矯正產生損傷癌症完全是正常的!而你的身體已全然裝備好要來對抗癌症,因為人體具有神奇的能力以打敗數萬個每天新生的癌細胞。實際上,癌症是極端毒性的最後治療方法,這很像我們因為感染而出現的局部「發炎」,或是當你得了感冒會「發燒」,這是我們身體嘗試矯正因代謝失調、暴露在化學物質中和其他致癌因素而造成的損傷。雷歐那.寇德威爾博士是一位自然醫學療法醫師,也是一位正統醫師,他說明:「癌症就是自己的解藥,人們卻不瞭解這點。癌症的存在是為了挽救你的生命,當你將因過多的毒素而死亡時,身體會製造出一個袋子,將所有毒素都往裡頭塞,並且將袋子鎖起來—這就是腫瘤。」癌症篩檢阻礙免疫機制 造成死亡根據所有你以為你知道的事,要接受這個事實很難,然而,這就是真相。癌症是身體對於外來致病和有毒物質的入侵所做出的正常反應;而癌症篩檢,雖然那些支持者宣稱它們有多好,但它們其實會阻礙免疫機制運作,而且導致癌症無法控制,最後造成死亡。人體確實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癌細胞,「好的」癌細胞是知道自己已經受損然後決定自我修復或自殺,這才是我們所說的「正常的細胞循環」;而「壞的」細胞就是那些儘管知道自己是惡性細胞,卻還不斷的繁殖,透過消耗原本應該供給健康細胞的身體能量和營養來形成腫瘤,這些就是癌症篩檢所應該要偵測出來的,也是治療應該要消滅的,這時,外界的介入有其必要。(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彈跳運動10分鐘 增強淋巴運作30倍

彈跳運動10分鐘 增強淋巴運作30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透過激烈運動用盡全身力氣時,能夠提升心跳率,也能最大化攝氧量,這對於你的心臟、肺、血管有所幫助。一天進行不間斷的體能活動至少二十分鐘,一個星期三次,每次達到最大心跳率的六十%(或更多),能幫助你感覺更好、睡得更安穩、想法更正面,也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每週150分鐘健走、游泳 增進心肺功能普遍認為,我們每週必須至少投入15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包括像是健走、游泳或割草;或是每週75分鐘劇烈的有氧運動,像是足球、籃球、跑步和倫巴舞。無論你能做什麼運動,都要讓心臟依你年紀該有的速率跳動,20歲的人應該要每分鐘130到150下;60歲的人則為每分鐘104到120下,這是預防疾病的理想指標。人們常會問我,是否有某項運動完全兼顧了心跳率和排毒作用?我的答案是:所有的「有氧運動」都是有益處的,反覆彈跳則特別有益,因為它在活化淋巴系統的同時,也能最大化的去除毒素和癌細胞。彈跳床活動身體 幫助淋巴活化彈跳床因為其活動身體的方式,而成為最佳化淋巴系統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淋巴球」是淋巴系統的初級細胞,占白血球約25%,它能帶出並清除異常的身體細胞,包括癌細胞。淋巴只會在你活動的時候才運作。這也是為什麼現今社會中,「久坐」是大部分人的殺手,他們的淋巴無法自己運作,進而演變成疾病和可能的早逝。一天只要彈跳十到二十分鐘,就能幫助淋巴增強運作三十倍,也讓淋巴球的運作增加五倍,彈跳是一種無害的有氧運動的方式,它也提供了無人能及的好處,彈跳運動能讓你在金錢和時間上有最大的實質效益。(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說出「我不接受道歉」 更需要勇氣

說出「我不接受道歉」 更需要勇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時我們不接受道歉是合情合理的,或許是因為道歉的人並未真心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也可能根本搞不清楚狀況,或者暗指我們反應過度、誤解問題所在。又或者,我們已經不想再聽到道歉了、厭倦那種呼天搶地但顯然很空泛的悔悟,因為對方仍一再犯下他們曾為其道歉的行為。如果對方沒有真心悔改,我們或許可以讓他知道,我們不想再聽到他一再道歉。受到質疑容易惱羞成怒 不自我反省道歉聽起來很虛假,或是對方想要反過來怪罪我們時,可能需要勇氣去反嗆對方。我想起一個很難忘的例子,有一次我和幾位家長在學校操場上聊天,我們聊到小學教室裡的學生種族不夠多元。一位母親說,她兒子班上有兩位黑人小孩,最後又隨口補上一句:「……但是他們看起來挺乾淨的,也守規矩。」在場的一位父親是我的朋友,他平心靜氣地回應:「黑人但是乾淨又守規矩?能不能請妳說明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那位母親聽他這麼一說,反應有點激動,就像我們被指控種族歧視的反應一樣。給予對方空間思考 展現智慧與耐心翌日,這位母親又在操場上遇到我的朋友,她說:「我想跟你道歉,很對不起讓你覺得我說的話是種族歧視,因為我真的沒那個意思。」那位父親淡淡地回應:「如果妳覺得問題是出在我的反應,而不是妳說的話,我恐怕無法接受妳的道歉。」那個母親堅稱他過度解讀,受夠了講話還要戰戰兢兢,以免政治不正確得罪人。那個父親一聽,無奈地搔搔頭說:「好吧,我想我們就是見解不同。」接著就不再多說了。我很佩服他的反應方式,尤其他並未跟她爭辯或堅持己見。他選擇給予對方空間,讓她去思考自己講的那些話有什麼意涵,也許她想久了會悟出道理。(本文摘自/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究竟出版)

第一印象多重要?見面2秒就決定!

第一印象多重要?見面2秒就決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你有沒有遇到第一眼就覺得投緣的人?剛見面那一刻,你不知為何就是知道你們合得來。你有沒有遇到第一眼就讓你反感的人?雖然不曉得是什麼原因,但那個人就是有某種惹你厭惡的特質。第一印象很重要 甚至因此自我練習不論願不願意承認,我們都會在見到一個人的最初幾秒鐘就認定自己喜不喜歡對方、信不信任對方、想不想和對方建立關係。不過,我們極少思考自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算去想了,也不太確定該如何改善。於是,我們練習自己想說的話、準備風趣的笑話,然後盼望在結識別人的最初那幾秒可以發生最好的狀況。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安貝迪與羅森塔爾想要測試人的瞬間判斷具備的力量,決定研究學生對教授的觀感。在這項實驗裡,安貝迪與羅森塔爾向受試者播放教授課堂教學的十秒鐘無聲影片,再由受試者針對十五個層面評分,評估者必須完全依據非口語的表現判斷。見面2秒瞬間判斷 很少會再調整把影片剪成兩秒,評分依舊沒有變化。於是,他們得出結論:看見某人時,我們在頭兩秒就會做出瞬間判斷,而且極少會再調整——就算得到更多資訊也一樣。面對一個不認識的人,還沒聽對方說話,我們就已認定自己是否相信對方、是否喜歡對方、是否信任對方。第一印象形成的速度讓你害怕嗎?別怕!這是好消息。如果你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讓一個人認定你是值得交談的對象,那就在這幾秒鐘內灌注最豐富的內容吧。你可以利用第一印象影響整場互動。(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手不插口袋 新朋友更信任你!

手不插口袋 新朋友更信任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演藝圈,藝人如果會演戲、會唱歌,又會跳舞,就算是個三重威脅藝人;在第一印象中,你一旦善用自己的雙手、姿勢及目光接觸,就能夠達到三重威脅的效果。你可以利用這三項非口語武器通過信任的三個層次。TED講者用越多手勢 越被聽眾信任雷梅萊特踏上舞台時運用了這三項武器,TED講者站在那塊小紅毯上也會使用這三項武器,而你和別人互動時也應該運用。頂尖的TED講者利用一種特定機制,瞬間與聽眾建立信任關係:手勢。1) 受歡迎程度最低的TED講者平均使用272個手勢。2) 最受歡迎的TED講者平均使用465個手勢——幾乎是前者的兩倍!3) 在我們的統計中名列前茅的,都在十八分鐘的演說使用超過600個手勢。這種效果不是TED演說獨有。研究發現,在面試中使用較多手勢的求職者,被錄取的機率較高。手勢為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雙手能夠展現意圖。我們的穴居人祖先一旦遇到陌生人接近,辨別對方意圖善惡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們的手。對方手裡有沒有拿著石頭或長矛?確認對方沒有打算出手攻擊或竊取珍貴財物。空出雙手 讓對方信任、展現友好儘管現代人已不常遭遇身體傷害,這項求生機制還是存續下來。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多數文化裡,我們都以握手當作打招呼的方式,也是為什麼警察對罪犯大喊的第一句話總是:「把手舉起來!」別人一旦能看見你的雙手,就會覺得比較放鬆,也比較願意對你展現友好的態度。這是個很容易實行的技巧。走進活動會場或等著見某人時,不要把手插在口袋裡。我不是故意誇大其詞,但口袋的確是與人建立投契關係的殺手。要改善你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別人看見你的雙手。空出雙手對於建立信任而言,乃是一項可以發動雙重攻勢的連續技。你先讓人看見你的雙手,再進行完美的握手。(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

解決孩子情緒轟炸 先從父母回應下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何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世界上沒有人愛動怒,即使是特殊孩子,因為,生氣是很不舒服的。特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感知很遲鈍,或根本感受不到,是天生的理解力不佳,因而導致溝通不良。特殊孩子發洩情緒 家長需妥善應對他因常被誤解且又沒能力陳述清楚而感到挫折,只能找讓他有安全感的父母,來發洩長期積壓的委屈、說不出的憎恨和羞愧。不過,他的方式往往讓人難以承受,況且,沒有任何人可當別人一輩子的情緒垃圾桶。當父母開始表達無法接受他的情緒時,孩子會不自覺地越發傾全力將所有憤怒發洩在家長身上;這時,倘若家長自己也沒能量妥善應對,親子雙方就可能陷入嚴重的情緒風暴中。要孩子正向表達 父母先正向解讀、安撫事實上,特殊孩子並不是耍任性、放縱自己生氣,只是藉由憤怒形式來和父母溝通;尤其是自閉症孩童,溝通方式更是與一般人不同。重點是,當孩子丟出情緒的球後,家長能否正確地接住?還是認為孩子是刻意來搗亂?不同的解讀會產生不一樣的對待態度:如果家長用負向角度來解讀孩子的心,孩子就永遠呈現出負向的樣貌;倘若父母能正向地解讀、正向地安撫,孩子就會開始學習正向的表達。(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講座/上消化道潰瘍

講座/上消化道潰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為消化性潰瘍(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約佔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一半。若失血過多將造成低血容積休克,可能會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甚至昏倒。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舉行用藥安全講座,由周威至藥劑師分享,針對「上消化道潰瘍」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用藥安全-上消化道潰瘍時間:106年12月12日(二)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