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掛急診仍候數天?「就醫分級」免苦等

掛急診仍候數天?「就醫分級」免苦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醫學中心急診室常是人滿為患,就醫者身體不適、病痛分秒難挨,最怕在擁擠的急診苦候住院待床,等了兩天兩夜,還是無法順利入住。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就醫分級新觀念,輕、中症轉診、住院不必再等到天荒地老。大醫院常見急診雍塞 臺大醫院更是嚴重臺北市衛生局表示,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影響急診品質,為迅速緩解急診壅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醫學中心合作,急診等待病床住院超過24小時的輕、中度病患為主要對象,經由醫師診治建議,轉診至就近適當的聯合醫院各院區,協助病患及早獲得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國人習慣遇急症不論大病小病,即趕往大醫院急診就醫,以為較快獲得醫療服務。但是急症並非皆是重症,醫院處置量有限,過多的輕症病患湧入大醫院急診,往往影響重症病患緊急處置。臺北市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尤以臺大醫院為最。突發不適先至診所看診 再依病況轉診臺北市衛生局宣導民眾善用急診資源,應養成正確就醫觀念。突發不適時,可先至小醫院或診所看診,經醫師評估後,再依病況考量是否轉診至大醫院。經由救護車送醫者,分流至就近適當急救責任醫院。已到急診就醫者,經由診治醫師建議,轉診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降低病患及家屬於急診室候床的時間。符合個案由醫院端主動提供轉診服務,並由醫師親自說明建議轉診原因,給予說明書並請病患填寫調查表、同意書,即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可立即入住的病房,並派遣救護車接病患轉院。雙方醫院會即時聯繫,提供院際間醫師與醫師交班、轉診、直接入住病房及後續追蹤等服務。避免直接湧入急診 急診照護更周全臺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給予分級醫療更多的信心,就醫時多思量,並聽取專業建議,減少非必要直接湧入醫學中心急診的行為,使醫學中心有更多的能量,處置更多的重症病人,讓所有輕、中、重之急症患者均有更高的機會,在第一時間獲得周全的急診照護。

「在地老化」趨勢 復健師走入社區

「在地老化」趨勢 復健師走入社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1歲的陳奶奶3年前騎自行車自摔,加上多年前車禍舊傷導致右腳輕微水腫,看過無數次門診稍有改善,但走路時仍會疼痛,經社區復健物理治療師指導如何正確按摩來促進循環,走路輕鬆許多。社區設有復健師 幫助長者恢復自主能力人口快速老化伴隨慢性疾病,失能人口快速攀升,醫療與長照服務需求增加,對國家、社會與家庭造成沉重負擔。長者罹病後回到社區仍需要復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請復健師進入社區,提供預防醫學及減少運動傷害的方法和知識,讓出院後急性後期民眾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就能接受復健服務,恢復生活自主能力。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辦理社區復健計畫,106年度持續擴展社區復健站服務,積極佈建社區復健服務據點,並以社區共餐據點、老人活動據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及長照A、B、C據點爲主,達到社區整體照顧服務,目前仍持續佈建服務據點。在地老化 長者獲得在地化照顧服務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在地老化」是世界趨勢,面對高齡社會的到來,使老人獲得在地化的支持與照顧。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透過社區關懷照顧據點,提供民眾在社區看得到、用得到、找得到的健康照顧(護)服務。針對社區中有需要長期照顧(護)個案、家屬及照顧者,由資深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駐點服務,使社區長者就近接受運動、日常生活功能訓練與復健指導服務,同時能強化社會參與,促進長者身心健康,以維持及增進衰弱長者之健康與良好生活品質,延長國人健康平均餘命,預防延緩失能、失智及在地老化。

肺癌速篩檢!ALK陽性標靶健保給付

肺癌速篩檢!ALK陽性標靶健保給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蔡女士2年前年被確診罹患晚期肺癌,擔心化療會掉髮、不舒服,一度想要逃避治療。基因檢測確認是ALK陽性的肺癌患者,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治療,治療1年後腫瘤順利縮小。健保署今年11月起放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ALK標靶藥物給付,只要確診為ALK陽性,從一線開始就有健保給付。空污「紫爆」 提高肺癌患者死亡率紫爆不只是空污問題,也提高肺癌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指出,若長期暴露在PM2.5濃度高達35μg/m3的環境之下,肺癌死亡率將提高至15%。然而台灣地區平均PM2.5濃度高達40.6μg/m3,肺癌死亡威脅高。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未能及早發現,超過5成的晚期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晚期。隨著醫療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致病基因被發現,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被研發出來,只要及早進行基因篩檢、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就可延長存活期。確診後同步進行多種基因篩檢 增加治療選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非小細胞肺癌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晚期則多採取標靶治療。目前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致病基因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ROS-1(跨膜受體蛋白酪氨酸激酶),都有標靶藥物可治療。建議癌友確診後同步進行EGFR、ALK、ROS-1基因篩檢,不需重複採取腫瘤樣本、縮短檢測流程,爭取更多治療時間。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第一線使用ALK標靶藥物治療,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0.9個月,較使用化療多3.9個月。因病情所需再使用二線標靶治療,無疾病存活期可達到20個月。目前除ALK陽性一線標靶藥物通過了健保給付,ROS-1基因型首度有一線標靶藥物可使用,晚期肺癌癌友應及早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治療選擇,積極對抗肺癌。

講座/開啟幸福「心」對話

講座/開啟幸福「心」對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母親與孩子之間雖是骨肉相連,心卻不一定相通,如何聽得懂彼此的「心聲」,關鍵秘訣是什麼呢?正值發育期間的孩子們,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提升學習的專注力。小孩挑食或長期外食,容易營養不足或過剩,而牛奶均衡的養分,對幼兒、青少年成長過程的營養補充有很好的幫助。有鑑於此,魅麗雜誌將於12/28(四)舉行「開啟幸福「心」對話」講座,講座上半場由資深媒體人楊月娥分享親子溝通術以及相處之道,下半場由營養師宋明樺分享如何選擇食物與均衡飲食,幫助孩子頭好壯壯,會後提供鮮乳試飲。講座免費入場,因座位有限,需事先報名。歡迎家中有孩子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6年12月28日(四)晚上19:00-21:00地點:台北信義誠品旗艦店6F視聽室(台北市松高路11號6樓,捷運市府站2號出口)洽詢:02-2362-6068(周一至周五10:00-18:30)      或上魅麗官網www.camelia.com.tw線上報名

研究:亞洲人先天比歐美人士會打呼

研究:亞洲人先天比歐美人士會打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什麼?其實睡眠呼吸中止症包含兩大表現,睡眠時打呼以及呼吸暫停。肥胖者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除此之外,亞洲人竟也比歐美人士的發病率還要高!肥胖者喉嚨內側脂肪多 呼吸道變窄肥胖者導致喉嚨內側脂肪增加,呼吸道窄化。歐美人士中,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SAS)的首要原因,就是肥胖。尤其高達90%以上的美國籍SAS患者有肥胖問題。據報告指出,「BMI30以上(輕度肥胖)」的患者佔了30%。相較於此,日本近四千名SAS患者當中,約有30%屬於「BMI未滿25(正常體重)」的範圍。但是,隨著近來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因為肥胖而罹患SAS的日本患者也變多了。根據二○○三年日本「國民健康‧營養調查」(厚生勞動省)的報告,30~60歲年齡層的男性中,30%的人有肥胖問題。另外,在過去20年間,成年男性的肥胖人數(BMI25以上)遽增了一‧五倍。在肥胖的問題下,近幾年日本30~60歲的壯年期男性罹患SAS的機率也跟著急速增加。亞洲人下巴窄小 呼吸道受壓迫易打鼾就亞裔族群而言,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病原因,絕大多數與臉型、脖圍、骨骼等外型特徵有關。比較歐美人士和亞洲人的臉部骨骼後,我們可發現歐美人即使臉的輪廓窄,但下顎依舊長得寬大方正。相較之下,亞洲人的下顎骨不太發達,下巴窄小是亞洲人的外觀特徵之一。而且,就身體結構而言,亞洲人由於鼻子扁,喉嚨後方較窄,因此必須依賴口呼吸。以骨骼來看,寬大結實的下巴較不易使呼吸道受到壓迫,如果下巴發育不全,呼吸道便容易被壓迫。骨骼特徵主要受到遺傳影響。如果父母或祖父母有打鼾、呼吸暫停的症狀,通常子女也會打鼾,可說是SAS的預備軍(前期患者)。隨著飲食精緻化,近年來小孩外觀特徵也出現小下巴、小臉的傾向。(本文摘自/睡睡平安/世茂出版)

發炎飲食 恐讓你變成大「腹」翁!

發炎飲食 恐讓你變成大「腹」翁!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肥胖是一種慢性發炎狀況,低度發炎造成了肥胖,也增加得到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發炎和肥胖之間是否存在相向關係?體重增加已知同時增加全身發炎反應,但發炎是否也會造成肥胖呢?許多研究因此發展出預測體重是否會增加的發炎指標模式。飲食型態 會調節發炎反應曾耀賢醫師表示,生活型態中有些因素和發炎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飲食型態,它會調節發炎反應。西方飲食型態有促進發炎可能,相反的,隨著對地中海飲食(MedDiet)等健康飲食模式的盛行,發炎症狀似乎更低,因此,調節發炎可能是解釋飲食與飲食相關疾病之間的主要途徑。更高的發炎性飲食評分(DII) 造成肥胖風險膳食發炎指數(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DII)是量化飲食發炎的新工具。研究已經指出具有促進發炎的飲食和增加腹部肥胖的相關性;更高的發炎性飲食評分(DII) 也將造成體重增加和肥胖的風險。曾耀賢醫師表示,許多的水果、蔬菜、全穀類、植物性蛋白(豆、堅果)、魚、新鮮香料等,皆是屬於抗發炎食物。1) 水果、蔬菜/採取多樣和多種顏色來進行選擇,研究顯示,富有維生素K的綠葉蔬菜,例如:菠菜和甘藍、花椰菜和高麗菜可遏制炎症。而像櫻桃、覆盆子和黑莓水果中的顏色有助抗炎。2) 全穀物/燕麥、糙米、全麥麵包和其他未精製穀物往往纖維含量高,纖維也可能有助於發炎降低。3) 豆類/纖維含量高,加上抗氧化劑和其他抗炎物質。4) 堅果/其中的健康優質脂肪,有助於阻止發炎,例如:橄欖油、酪梨是很好的來源。5) 魚/鮭魚、鮪魚和沙丁魚都有大量的ω-3脂肪酸,可以抵抗炎症。6) 草藥和香料/在食物中添加風味外,也多了抗氧化作用。薑黃粉、咖哩粉中有薑黃素。 大蒜遏制身體發炎的能力。過度油膩或太甜的食物 皆可能會促進發炎食物的選擇方面,曾耀賢醫師說明,任何高度加工,過度油膩或太甜都不是很好的選擇,皆可能會促進發炎。1) 精製澱粉和含糖食品/它們沒有太多營養成份,但卻導到身體過氧化,並造成體重增加,高血糖和高膽固醇,和發炎反應。 過多的糖份導致身體釋放cytokines 促進發炎。2) 高脂肪和加工紅肉/加工紅肉如熱狗,而奶油、全脂牛奶和奶酪除了富含飽和脂肪,過量時會引起發炎; 相反的低脂奶製品不被認為和發炎有關。3) 炸薯條、炸雞和其他油炸食品/用植物油烹飪仍然不健康。 玉米,紅花籽都有ω-6脂肪酸。ω-6和ω-3之間的平衡和發炎有關,過多過少都不好。4) 奶精/人造奶油和任何其他與反式脂肪增加壞膽固醇和發炎。5) 小麥/黑麥和大麥等全穀物是有益於抗發炎反應。

你具備「單身體質」嗎?

你具備「單身體質」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你具備「單身體質」嗎?單身好嗎?這是個困擾無數單身者的問題,尤其做為單身女人,時間久了,變得愈來愈獨立,生活上大小事都能一人自在面對。然而,伴隨年齡增長,想法不再像以前那般單純,對喜歡事物也逐漸有了定見,雖然偶爾感到孤單、寂寞、有點冷,但終究不願失去對自由的想望。選擇單身,等於給予自己重新看待生活的機會。因為單身,最能體現一個人最自由、最無所畏懼的狀態。但你確定一個人能過得好好的嗎?認識自己才能享受單身不管對誰來說都不可能有所謂完美人生。單身不是人生障礙,更不是終結,而是最能展現一個人最真實狀態。無論處於哪個年紀,也無論為什麼選擇單身,請仔細思考自己在單身狀態時的樣子。是開心?無可奈何?還是擔心年華老去?或者宛如陷在凝固水泥裡,動彈不得?人生還有很長的路,寂寞難免,變老不可怕,挫折更是每個人都會遇到,就看你如何看待,真正可怕是不願正視自己生活。一小段過程並不能代表全部人生,請忽視別人質疑眼光與流言蜚語,不妨暫時停下來,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單身第一步學習認識自己,不管好壞都得學習面對、處理與放下,因為接受、享受這些過程,才能不依靠外界認同,打從心底肯定自我,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也許是時候未到,所以決定等待;也許是看透婚姻現實,找到其他可能;也許是因為懂了,了解原來更嚮往陪伴。不嚇唬自己、不坐以待斃,也不需如臨大敵,如今單身呈現出各種樣貌與可能性,請懷著重新出發心情,痛快活出屬於自己單身時代。測試看看現在的你適不適合單身生活吧勾選以下選項,一項算一分,最後再結算自己得到的分數。□能夠獨自到餐廳吃飯□能夠抵擋各方暗箭□能夠自在找樂趣□能夠沒有工具人□能夠面對瑣事□能夠抗拒誘惑□能夠忍受孤單□能夠照顧好自己□能夠面對老年身後事□能夠放下懊悔計算一下,自己總共得到幾分?.0到2分你認為獨處很難熬,渴望有個伴能隨時依靠,其實並不適合單身獨居生活。生活難以獨立的人,不但不適合單身,或許連處理生活上大小事都覺得吃力,最好能找個人一起同住,互相有照應。.3到5分你渴望單身自由,但在心情上又有點矛盾,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好好享受單身生活。還沒準備好,不代表做不到,不妨跟一些單身前輩多聊聊,別再讓那些虛無飄渺恐懼困擾自己。.6到8分或許因為現實生活有太多壓力和煩惱,讓你對未來還有一些猶豫和不安,不妨先整合過去經驗,再放眼未來,專注於當下可以提前做好的事,過好單身生活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9分以上得到這個分數,代表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個人也能過得幸福愜意,相當適合單身生活。單身生活原本就是既孤獨又自由,你樂於與自己為伴,更能好好地實踐生活。(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做主/好的文化) 

單一性伴侶 仍有近85%風險感染HPV!

單一性伴侶 仍有近85%風險感染HPV!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覺得自己是還年輕、「很乖」,子宮頸癌離自己很遙遠?根據國外研究,即便是終身單一性伴侶,終其一生仍有84.6%機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且大部份感染沒有症狀。若體內未自行清除,持續於體內感染4至5年,可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 7成為16型、18型病毒感染開業醫師張建玫說明,子宮頸癌已連續10年名列10大癌症排行榜,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最常見的生殖器官癌症。99.7%子宮頸癌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已知HPV病毒共有100多型,其中16型、18型、31型、45型、52型與58型屬於高致癌性病毒。16型與18型致癌性最高,7成子宮頸癌與其感染相關。子宮頸癌病變過程漫長,有機會在病變過程藉由抹片找出病變細胞,藉由手術切除病灶。然而仍有3成患者發現病灶時,已是子宮頸癌1到4期。抹片可揪出子宮頸癌前病變,「HPV DNA檢測」可更提早檢測是否感染HPV病毒。抹片搭配HPV DNA檢測 揪出病毒近98%HPV DNA檢測敏感度高達9成,若同時搭配抹片,可提高敏感度達97.8%。抹片與HPV DNA檢測的檢體採集方式相同,只要抹一次,就可以同時進行2種篩檢(一抹二篩)。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女性25歲以後可做第1次HPV DNA檢測,若結果正常,每3至5年搭配抹片加上HPV DNA檢測。若發現異常,需安排陰道鏡檢查。張建玫醫師表示,每年1月為全球子宮頸健康防護月,許多民眾會在年底進行例行性健檢,建議女性可在健檢基本選項外加做HPV DNA檢測,或到婦產科諮詢醫師。政府已經公費補助30歲以上女性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如能更積極行動採取自費檢測HPV DNA,更可及早掌握子宮頸健康,希望沒有女性被子宮頸癌打敗。

肝癌難發現 2線標靶藥物降死亡風險

肝癌難發現 2線標靶藥物降死亡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陳先生為B型肝炎帶原者,因未定期檢查,得知罹患肝癌已是晚期。經肝動脈栓塞治療、電燒治療、1線口服標靶藥物,肝癌細胞仍然持續擴大。服用今年通過的第2線口服標靶藥物,檢查發現陳先生的肝癌細胞已穩定控制,生活品質以及體力都大幅改善。肝癌難早期發現 出現症狀已晚期臺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錫銘表示,肝癌位居10大癌症死因亞軍,每年的病例新增超過萬人。肝癌早期幾乎沒有徵兆,症狀出現時已是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肝癌好發於50至60歲的男性,且罹患肝癌的比例高出女生2至3倍。肝癌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末期4個期別。早期又可被區分為0期以及1期,可以手術切除治療。中期可採動脈栓塞方式治療。若效果不佳、腫瘤已侵犯到肝內血管,甚至轉移至肝臟以外的晚期患者,可採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末期患者通常保守、支持治療,減少患者疼痛及不適。第1、2線標靶藥物 降低4成死亡風險今年衛福部審核通過晚期肝癌第2線口服標靶藥物。國內約有3成晚期肝癌患者,使用第1線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不佳,第2線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是一大福音。晚期肝癌第2線口服標靶藥物具有抑制血管新生、腫瘤增生及腫瘤轉移的效果,控制腫瘤細胞生長。服用第1線口服標靶藥物,再加上第2線口服標靶藥物的晚期肝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達26個月,降低近4成死亡風險。林錫銘理事長表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對抗所有癌症的黃金準則,應定期做篩檢,切勿掉以輕心,即使發現罹患肝癌也不要灰心,請勿延遲就醫、誤信偏方,只要積極治療不放棄,並與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就能繼續對抗腫瘤。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預防成為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無法良好的預見失智症。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該如何從飲食預防失智風險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2/28(四)舉行營養科衛教講座,由營養師王若昱主講「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介紹預防失智飲食的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切失智症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6年12月28日(四)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