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抗癌治療累人 補充營養很重要

抗癌治療累人 補充營養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在日本的癌症治療以「三大療法」為主,分別是手術、抗癌藥物、放射線這三種。這三大療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隨之而來副作用和體力消耗,使患者的免疫機能下降。為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近年來開始使用內視鏡進行腹腔鏡手術,或是局部照射病灶的定位放射線治療等方式。最有副作用疑慮的抗癌藥物,跟以前比起來也發展出副作用較低的種類。抗癌治療雖對病灶有效 卻易造成副作用無奈藥物和化學療法,依然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莫大的負擔。外科醫師掌握著患者的生死,更處於直接承擔責任的立場。我看過很多手術成功的患者不幸引起併發症,或是縫合不完全、創部感染,也有人在術後使用抗癌物,導致體力和免疫力明顯下降。從這個意義來說,外科醫師嘗到的痛苦遠勝內科醫師,因此我們比內科醫師更懂得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這也是我徹底研究營養學的原因之一。幾經臥薪嘗膽後,我終於找出患者預後不良的重要原因為何,那就是患者在術前或術後的營養狀態不佳。邊進食邊攝取營養 併發症復原較快例如,當患者的營養攝取不足,醫療從業人員會在患者心臟附近的大靜脈,施打高卡路里的輸液點滴。這個方法稱為「中央靜脈營養治療」,是一種不必透過腸道吸收,直接從血管傳送必要營養至全身細胞的方法。不過壞處是,在併發症出現後採取高卡路里輸液,血糖值會迅速飆升,就算給予大量的胰島素也很難降低血糖。長此以往,有可能引發肝臟機能障礙。相對的,在注入高卡路里輸液時,同時以進食的方式攝取營養,即可順利控制血糖,併發症的復原速度也比較快。這是腸道發揮機能,提升患者免疫力的關係。(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研究:低脂肪飲食 無法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低脂肪飲食 無法降低癌症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罹患癌症,怎麼吃才好?飲食法眾說紛紜,有一說是不能吃脂肪,但這真的正確嗎?葛森療法限制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唯一推薦的是以亞麻仁油為主的Omega-3脂肪酸。實行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也必須攝取亞麻仁油。只是,積極攝取Omega-3脂肪酸和中鏈脂肪酸,是生酮飲食療法的另一個不同之處。葛森療法限制脂肪攝取 免疫生酮則需大量攝取葛森療法極度限制脂肪攝取,免疫營養生酮飲食的目標,則是以脂肪酸來滿足大約60%的總攝取能量。不過脂肪長期以來被眾人誤解,起因是「麥高文報告」,指出,高脂肪飲食會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於是脂肪整整半世紀都被當成「有害」。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意外的事實,「即使限制食用的油脂,也不會改善脂肪或膽固醇的數值」。到了二○一五年,美國政府部門事隔四十年,才重新修正飲食攝取基準,廢止油脂的攝取量上限。低脂肪、蔬菜豐富飲食 不會降低癌症風險二○○六年二月,美國醫師協會雜誌指出,一個大型的臨床實驗以大約五萬名停經女性為研究對象,平均追蹤調查長達八年的時間。研究員將這五萬人分成兩大群組,一組實行脂肪熱量比例的低脂飲食,另一組實行無限制脂肪的飲食。低脂肪加上蔬菜豐富的飲食生活,不會降低乳癌、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不會改變總膽固醇的指數。這個結果顛覆了脂肪有害的學說,簡單說我們人類長年來對營養和健康有所誤解,直到最近才終於接觸到一部分的真相。(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以為很「正常」?潛藏心理疾病危機

以為很「正常」?潛藏心理疾病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正常有多可貴?這問題就跟健康多可貴的意思一樣,人只有在不健康的時候才會驚覺且珍惜,大部分的時候它就像空氣一樣,誰會去體會空氣的滋味?先不說什麼叫不正常,這夾帶了社會的刻板印象與不當標籤,以下我舉個例子,帶大家看看當自認為自己正常時,是如何看待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對於精神疾病患者 大眾普遍帶有刻板印象有一天,一個自助餐老闆要送便當到精神科病房,正好與我搭同一部電梯,他的眼神有些驚懼,一副為了賺錢不得不來的表情問我:「這樓的人都是神經有問題的喔?」我則一派輕鬆地回答:「沒那麼嚴重啦,他們只是生病了。」誰都會生病,為什麼要對他人生病如此避之唯恐不及,但當自己生病時卻擔心被排擠、誤解?人真的是一種自我中心、事到臨頭才覺醒的矛盾動物。病人不僅在醫院,而更多是在家裡面,在街上,在公司隔壁部門,在樓上鄰居家裡,而且多如過江之鯽。許多人都潛藏精神心理問題記得我當初取得臨床心理師證照時,還只是個執業菜鳥,時不時有友人藉故相約:「好久沒見想跟你聊聊。」我心裡其實很清楚,這些友人都是心裡有事,想找信任的人說說話,聽著聽著,才知道這年頭人們潛藏在的心理危機有多嚴重。不僅有N年沒聯絡、十分不熟的朋友跑來訴說心事,更常聽到身旁親友爆料:隔壁住的某鄰居常跟這位親友起口角,說什麼自己要害他;久未謀面的嬸婆的小兒子,原來患有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很久了;常常喊好煩的某同學,其實是憂鬱症纏身。情緒、知覺出問題 不應聽信旁人須速求診我念小學時,不知道大表姊為什麼會突然拿菜刀揮來揮去,當時也是小學生的姊姊嚇得躲在廁所不敢出來,直到老爸趕去奪刀為止。等我從事這行後,才知道這叫做思覺失調症,且大表姊從來沒有就醫過,周遭親友怎麼勸她都不肯,等到父母年邁一一去世之後,她便執意獨居,在毫無生活品質、很沒尊嚴的情況下去世。不論是情緒出了問題,還是感覺到知覺失調、想法上出現改變或退化等,有別於大部分人的異常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就醫來釐清症狀與病名,這些問題無法自我斷定,更無須聽信旁人隨口一句:「那個某某,就是『躁鬱症』啦!」狀況並不會因為任意貼上一個疾病標籤便消失,而是需要後續的密集治療,才有痊癒的可能。(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生理年齡」決定老年健康狀態!

「生理年齡」決定老年健康狀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營養顯然不僅左右了我們可以活多長,也左右了我們是否會罹患特定的重大疾病,同時也決定了我們老了之後是身強體健還是體衰老弱。生理年齡決定老化速度根據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所發表的一篇論文:在年齡皆為三十八歲的受試者中,有的生理年齡只有三十歲,有些則高達六十歲,而且那些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高的人,之後老化的速度比較快。當我的學生聽到我說有些百歲人瑞在某些方面比五十歲的人還健康時,都感到吃驚。也許,以後我們不會再根據出生的時間來決定年齡,而是根據他們的生理年齡。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測量生理年齡了。長壽飲食 部分延緩老化我還問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我們完全治癒了癌症,你認為我們可以再多活幾年?」所得到的答案介於十到二十五年之間,但是,事實上,我們只能再多活四年左右。所以,如果某個飲食只降低了癌症或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但是卻提高了罹患另外一種疾病的機率,那麼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或者這個飲食無法減緩老化,那麼價值也很有限。大部分你所知道的「一時風潮飲食」也許對於肥胖或糖尿病等某個單一問題有效,但是論到「長壽飲食」則必須能夠讓身體達到最佳的保護力、再生力和復原力(rejuvenation),以部分延緩老化的速度。(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用嗓音制人 散發魅力靠語調

用嗓音制人 散發魅力靠語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聲音要有誘惑力,就必須像音樂一樣,旋律和用字都得讓對方能猜測或隱約感受到接下來的話可能會令他安心,就好比一段音樂讓我們預知後續,好像來到了老地方。但是,只要走了一點調,我們就會被擾亂,聲音的誘惑力就喪失了。音調上揚或下降 必須循序漸進說話時,如果聲音上揚,這個「漸強」必須循序漸進,不要突兀地發出一個高音來,否則可能會讓氣氛變僵。「漸弱」也一樣,聲音必須隨著泛音持續下去,不要在兩段頻率之間硬生生中斷。被誘惑的一方,必須在不知不覺中預知誘惑者要說什麼,這樣才能升起同理心和信任感。這個道理也可以運用在透過媒體傳播的聲音,以及政治人物與領袖的聲音上。在誘惑的情況下,兩副嗓音交流,調情,有時互相挑逗。這樣的誘惑一定是依靠聽覺,甚至在沒有所謂交流的狀況下也是,例如,電話留言或是透過無線電傳聲。我們可以愛上一個聲音。我就認識一些人,請我幫他們做出那種讓人意亂情迷、酥酥麻麻的磁性嗓音。其他患者則想要更低沉或更尖銳的嗓音,他們似乎受不了自己的。情緒掌控聲音 影響語速跟語調他們的願望很少成真,除非是複聲或真的太刺耳,像破鑼嗓子那種。像我這樣的音聲外科醫師可以試著改善,讓聲音和包覆它的身體和諧一致。這些患者中,大多數都對自己的聲音感到不自在,就像對自己感到不自在那樣。我只是聲音樂器的製琴師,他們才是藝術家。透過聲音的誘惑一定是情慾,有時候是色情,但自始至終都是情緒。我們第一次約會的時候,聲音通常都很緊張,講話速度很快,有時候喉嚨則像打了結似的。脈搏加快,手心冒汗。這是我們的爬蟲類大腦在反應,它剛剛釋放了腎上腺素、多巴胺和催產素,這類小小的荷爾蒙分子使心跳加快了。(本文摘自/好聲音的科學/本事出版)

講座/正確使用抗生素

講座/正確使用抗生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抗生素是幫助人類對抗細菌入侵身體的最佳武器,過度濫用卻讓細菌大軍「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帶來了身體產生抗藥性與污染環境的可怕後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2/27(三)舉辦衛教講座,由藥師陳蓉萱主講「正確使用抗生素」,傳授抗生素正確用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正確使用抗生素時間:2017年12月27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研究:多曬太陽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研究:多曬太陽 有助緩解憂鬱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進入濕冷的冬季,懶得出門,且心情也隨著天氣冷清低落嗎?冷的時候,不妨跟著陽光走,到戶外曬曬太陽就能擁有好心情。根據研究指出,午間的光照治療能減緩憂鬱症、增進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陽光照射提升血清素功能 益於穩定情緒研究以 46 名患中度以上的憂鬱症、躁鬱症和情緒穩定者為對象,隨機分配至明亮光療組與安慰劑光組,進行6週的光照療法。研究發現,接受明亮光療組68%達到正常情緒水平,安慰劑光組僅有 22.2%。參與明亮光療組緩解率較高,讓受試者憂鬱症狀減少、功能恢復,可返回職場或做家務。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劉嘉逸表示,陽光照射可抑制腦神經細胞突觸對血清素的回收,提升血清素功能,益於穩定情緒,對「季節性情感疾患」很有幫助,對於躁鬱症的幫助更優於憂鬱症。台灣陽光充足,季節性情感疾患較少,光照治療在台灣不盛行,僅部分醫院用於輔助治療。建議平常早出晚歸,較少照射陽光的躁鬱症或憂鬱症患者,多曬太陽有益身心健康。穩定光照度 可改善憂鬱症、躁鬱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穩定的光照度可有效改善中度憂鬱症和躁鬱症,可透過中午的陽光改善憂鬱情緒。特別是整日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可趁中午休息時間到社區公園、辦公室頂樓、戶外用餐區等陽光充裕處讓自己紓緩情緒,當周圍的同事陷入憂鬱情緒或壓力大,可邀請對方去曬太陽。若面臨寒流或連日沒有陽光,不妨透過室內運動,像是跳繩、做操、棒式、瑜珈、太極拳等,或運用跑步機、振動機、按摩躺椅等,打破冬季懶惰不想動的心態,讓身體維持動能,有效緩解憂鬱情緒。

冬季才適合減肥!飲食撇步報你知

冬季才適合減肥!飲食撇步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到了,也是容易發胖的季節。為什麼冬天餓得快、吃得多?因為天冷身體必須產熱增溫,導致基礎代謝加快,飽足感不夠,不知不覺身上就多了肥肉。雖然冬天脂肪分解代謝的速度慢,但天越冷時活動消耗的熱量越大,冬天其實是去除脂肪的好季節,該如何靠飲食減重呢?5指標中符合3項 即為代謝症候群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內科醫師楊晉州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數倍。人體新陳代謝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影響內分泌系統運作。台灣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台灣成年人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共有5項,符合3項以上者,即為代謝症候群:1)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2)血壓/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mmHg。3)血糖/空腹血糖≧100 mg/dl4)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150mg/dl5)高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忙碌工作中,維持身材更加辛苦,充斥食安危機的環境下,更需注意飲食習慣,可透過三餐飲食習慣來改變。早餐可選擇奶類搭配新鮮雞蛋,或燕麥、全麥麵包等無添加物的全穀類,增加飽足感。水果可選擇蘋果、梨子、柑橘、桃子等,堅果類固然營養,脂肪含量也較高,須酌量攝取。植物油烹調 避開加工、油炸物中餐與晚餐,肉類可挑選魚肉、雞肉,油脂量較少,烹調選用植物油,避開飽和脂肪酸高的動物油。避免長時間高溫烹調,以免累積有害毒素,喝湯時應去除浮油。調味可使用芥末、甜醋、檸檬汁、蔥薑蒜末等天然食材,取代加工醬料。晚餐肉類稍微減量,少吃油炸食物。增加蔬菜類攝取,如黃瓜、甜椒、洋蔥。根莖類的馬鈴薯、甘藷、芋頭、玉米雖然不甜,但升糖指數高,需酌量攝取。楊晉州醫師表示,平均分配營養,不可偏重任一餐,養成正餐外不吃點心的習慣。餐與餐間飢餓時,可選熱量低又有飽足感的食物,如蒟蒻、仙草、愛玉,但須注意含糖量。每週減重0.5至1公斤較適當,不宜過快。食物量也很重要,只要超過身體耗能,都會堆積在體內,想要維持身材,減少食物的總熱量才有效。

遇家暴別慌!工作站即時服務更貼心

遇家暴別慌!工作站即時服務更貼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婦女基金會深耕花蓮,駐點花蓮地院,12年來協助超過1萬2千名家暴被害者。被害者的需求不僅限於司法場域,更多受暴媽媽和孩子面對家庭失序、經濟困難及目睹暴力的心理創傷,亟需更完整的協助。「一站式」服務模式 不用到處奔波求援現代婦女基金會今年成立「花蓮工作站」。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長潘維剛表示,過去基金會在花蓮主要提供家暴被害者司法協助,卻發現花蓮地區的受暴婦女處於「服務斷裂」、「四處奔波」和「家暴循環」的情境,不斷被通報進案,卻無法受到有效協助。花蓮工作站開啟「垂直整合」的家暴服務模式,個案從被通報、危機處理到後續安全生活的重建,都會在工作站內被協助,不會換社工,個案不會因服務斷裂而流失。花蓮工作站也建立「一站式」服務模式,整合受暴媽媽需要的協助,如法律諮詢、心理諮商、陪同服務及孩子的身心狀況輔導等,讓個案不用到處奔波,降低受暴者尋求協助的障礙。即時、量身訂做 家暴服務更貼心花蓮工作站黃守珮督導表示,工作站主要服務對象為16歲以上婚姻或親密關係暴力的被害者及家庭成員,106年5月籌設至今,已服務108位受暴婦女,近6成為重覆受暴案件,超過半數為中高危機案件。為了因應區域的需求,花蓮工作站的家暴服務開展出4項特色:1)即時服務/當天即時連繫,確認安全,2日內會面訪談,立即協助。2)量身訂做/了解案件狀況再提供法律諮詢,設計符合案主所需的協助計畫3)深度陪伴/社工師與心理師合作,理解個案難處,幫助找出改變的動力4)網絡合作/主動拜訪網絡單位,面對面溝通,建構花蓮家暴服務網絡,整合相關資源3成孩子曾目睹家暴 後續輔導很重要統計顯示,未成年子女的案件中,3成合併孩子目睹家暴情形。工作站安排專屬社工,對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行為及情緒輔導,並在案件需要時協助孩子出庭。「孩子的安心城堡」是為服務目睹家暴兒少成立的園地,採取分齡規劃,營造童趣的空間,幫助曾經受傷的孩子,安心的跨出每一步。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長潘維剛表示,「花蓮工作站」及「孩子的安心城堡」成立,就是送給花蓮地區婦女及兒童的聖誕禮物,期待攜手政府單位與企業公益夥伴,讓受暴婦女及孩子能獲得專屬社工全面照顧,讓婦幼安心不害怕,每晚都是平安夜。

骨鬆不能植牙?醫:可藉骨粉填補

骨鬆不能植牙?醫:可藉骨粉填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裝假牙型式有很多種,選擇安全、美觀又長久的假牙很重要。近年來外科手術不斷發展傷口小、復元快的微創手法,成為手術主流,植牙技術也在微創上有長足進步。吃較硬食物易使牙齒斷裂 門牙最危險常見因咬雞排、肋排、豬腳等較硬食物,造成牙齒斷裂,門牙較小更易發生。牙齒是門面,微創植牙可以在最短時間將牙齒補上,避免長時間缺牙的尷尬。傳統的植牙,是手術醫師依照個人經驗,以平面X光片與患者齒列石膏模型,來決定植牙可種植的位置與深度,準確度較差且易傷及神經。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口顎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近年植牙技術由於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協助,可清楚顯示牙齒3D立體影像,包含整個牙床肉與齒槽骨。提早算出手術中最理想的植牙植體適切種植長度深度、直徑粗度、方向角度,拔除斷牙後可立即進行微創植牙,免去傳統植牙等傷口癒合後再植牙,8到10個月的等待期。3D影像輔助 植牙更精準、傷口小近年細部3D影像科技與高階電腦運算軟體進步,醫師可在植牙前獲得牙齒的立體影像,詳細計畫出手術當中最理想的植牙可植入的位置及走向,手術較精準、傷口較小,手術成功率高且不傷及口腔內重要的神經血管。張哲綸醫師表示,一般人認為年紀大、骨質疏鬆無法植牙,然而除了做過放射治療或打補骨針的病人不能植牙外,其他幾乎都能植。骨質因人而異,年齡不是問題,若骨質較差則藉由骨粉填補或補骨方式也能達到植牙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