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預防流感

講座/預防流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跟感冒有何不同?如何預防流感?哪些族群要特別小心流感?該不該施打流感疫苗?很多人心裡存有攸關流感的諸多疑問。冬季是流感高峰期,嚴重恐怕會引起重症,如腦炎、心肌炎,甚至死亡。有鑑於此,烏日林新醫院將於12/22(五)舉辦講座,邀請感染科主任郭正邦主講「必知!必學!預防流感」,分享預防流感的正確觀念,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必知!必學!預防流感時間:106年12月22日(五)10:00-10:30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 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5大眼睛屈光問題怎麼解?貴在早發現

5大眼睛屈光問題怎麼解?貴在早發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視、遠視、散光、老花與斜視等,都是國人常見的屈光問題,多數原因都與錯誤用眼習慣有關,尤其3C產品發明以來,各種屈光問題逐漸年輕化;而想要矯正視力,一定得要有良好的驗光,才能有適合的眼鏡好使用,能夠看得清楚、戴得舒適。3C產品發展 屈光問題年輕化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眼睛好比照相機,角膜、水晶體如同鏡頭,而視網膜就是底片。隨著年齡發育,多數人的眼睛狀態會從低度數遠視,隨著眼軸增長慢慢趨向正視。但是年紀越小、越早接觸3C產品,長時間、近距離的用眼習慣,容易讓人罹患近視,甚至是高度近視;若未即時控制,正確矯正,恐遺害終身。及早發現屈光問題 預防變成弱視王孟祺醫師說明,多數近視、老花為後天造成,而遠視、斜視較常為先天,散光是因天生角膜弧度形狀不對稱,通常都可以藉由配戴眼鏡矯正屈光問題。當3歲前的孩子,若近視超過600度、遠視超過300度、散光超過200以上,或有明顯斜視,都應及早接受檢查與治療 ,避免因為這些原因造成弱視。定期視力檢查 及早矯正屈光問題如何早期發現屈光問題呢?王孟祺醫師建議,3歲前的孩子,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若有經常跌倒、撞到東西、看東西吃力、學習力不佳、專注力差等異常現象,應立刻到眼科接受檢查;3歲後,每年應定期接受視力檢查,包括裸視檢查、矯正視力檢查、眼位檢查;40歲後加做眼球睫狀肌調節力檢查。他提醒,兒童屈光度數檢查前應點散瞳藥水,量測的屈光度數才正確,一旦發現有屈光問題,應及早接受矯正。驗光是矯正屈光的關鍵「屈光矯正的目的,是利用最少度數達到最佳視力、舒適度。」連鎖眼鏡行驗光師陳錦賢強調,驗光是矯正屈光問題的關鍵,若是驗光不正確,可能導致容易暈眩、距離感不明確,發生踩空、撞到、跌倒等意外,多數民眾可能不會聯想是眼鏡的問題。配戴適合的眼鏡 先問診再驗光陳錦賢驗光師說明,正確的驗光流程首先會詳細詢問使用目的、用眼需求,例如是否有開車習慣、工作內容,以及有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接著進行驗光,參考舊的眼鏡度數,再量測現在的眼睛狀態,並與民眾進行溝通,決定新的處方,最後選擇適合的眼鏡。多焦點鏡片眼鏡 提供精密度數矯正陳錦賢驗光師舉例,多數年輕人通常只有近視、散光,只需要配戴一般眼鏡即可,而40歲以上的民眾,可能伴隨老花的問題,建議配戴多焦點鏡片眼鏡,鏡片上有高達2萬至5萬個漸進度數,且有多達3、40種的鏡片,提供較精密的屈光矯正,能夠符合生活中各種需求選擇,而變色片的鏡片也可減少紫外線傷害眼睛。另外,他提醒,當鏡框發生擠壓可能影響度數矯正,最好及早到眼鏡行處理。配戴隱形眼鏡先評估至於隱形眼鏡的選擇,陳錦賢驗光師表示,首先要評估是否適合配戴隱形眼鏡,若是睫毛倒插、有淚液及油脂分泌量不足就不建議;雖然,市面上的隱形眼鏡,已能滿足7成以上民眾,但仍建議測量眼睛弧度,才能提供最佳的舒適度。(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天冷增一氧化碳中毒率 5招自助助人

天冷增一氧化碳中毒率 5招自助助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28歲男性洗澡時被家人發現倒臥浴缸內意識不清,消防隊到達現場時發現熱水器裝置在浴室內,因天冷窗戶緊閉,疑似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者有13%為意外,87%因燒炭自殺,主要發生在年輕族群,平均年齡約36歲,男女比率差不多。防範一氧化碳中毒 注意通風、提高警覺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建程表示,一氧化碳中毒最常發生在冬季,其中32%案例有精神病史,一氧化碳中毒後1個月內死亡率增加309倍。一氧化碳因往往具有無色、無味的特性而遭忽視,以致不幸事故層出不窮,是標準的「隱形殺手」。如何有效防範一氧化碳中毒,建議遵照「五要」原則來避免:1)要保持環境「通風」2)要使用安全熱水器「品牌」3)要注意安全熱水器「安裝」4)要注意平時熱水器「檢修」5)要提高「警覺」、時時「關心」親友一氧化碳中毒 遵循急救5步驟高壓氧治療可減少36%死亡率,尤其在20歲以下及急性呼吸衰竭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效果更為顯著。高壓氧治療可減少20歲以下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率55%,減少急性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死亡率57%。發現一氧化碳中毒後,謹記5個急救步驟:1)立即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2)將中毒者移到通風處,鬆解衣物,抬高下顎3)若已無呼吸,立即施以人工呼吸4)若已無心跳,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5)盡速撥打119求助黃建程醫師提醒,時值冬季,若是使用瓦斯熱水器洗澡,記得打開窗戶保持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密閉空間與氣體有關的作業要注意通風排氣,有身心症狀時請找精神科醫師諮詢,或打安心專線0800-788995。

「龐德飲食」8要2少 遠離心臟病

「龐德飲食」8要2少 遠離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越來越在意健康的飲食風氣,讓眾多飲食法紛紛出現。地中海區的心血管疾病率最低,與日本長壽村民族的飲食習慣竟多有重疊,於是龐德飲食仿效地中海區與日本的飲食習慣,發掘健康長壽飲食的箇中奧秘。龐德飲食10原則 遵守8要2少食龐德飲食的十項原則,有八「要」、二「少食」。八「要」的重點,廣泛囊括蔬果、魚類、豆類、穀類、脂肪以至茶飲,飲食面面俱到。接下來,我們談談八「要」是哪些原則。1) 每日攝取五至九份蔬菜、水果/大量攝取蔬果,可以降低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2) 每日固定食用一個手掌大小的深海魚類/魚油可有效降低血脂肪、減緩發炎症狀及預防血栓的形成。3) 每日攝取低升糖指數的豆類食品/飲食中攝取黃酮、異黃酮愈多(主要來自洋葱、豆腐),體內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會愈低。4) 攝取含豐富脂肪酸的堅果類和種子類食物/適量攝取,可有效抑制飲食中膽固醇的吸收。5) 主食選擇全榖類食物,而非精製澱粉類食物/選擇全穀類食物作為主食,不僅可以預防心臟病與部分癌症,還能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6) 多攝取初榨冷壓橄欖油/初榨冷壓橄欖油,所含營養最豐富,品質最佳。7) 大量攝取洋蔥及大蒜/大蒜具有降低膽固醇、殺菌、強化心臟等功能。大蒜及洋蔥皆含豐富硫化物,可幫助身體代謝致癌物質、對抗發炎、有效降低高血壓,而洋蔥也被視為預防骨質疏鬆最有效的食物。8) 適量飲用紅酒或綠茶/適量飲用紅酒及綠茶,獲取豐富的多酚類,有助扺抗冠心病。從抗老、抗癌、預防高血壓、降低膽固醇、提高免疫力等數之不盡。少肉、少奶類 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風險二「少食」是少肉、少奶類。這並不代表龐德飲食是素食,在亞洲飲食與地中海飲食中,很少攝取牛、羊、豬等紅肉,而是從魚類、豆類等食品來攝取優良蛋白質。長期大量攝取紅肉及動物性脂肪會提高罹患腸癌、乳癌的風險,增加血管堵塞的機率。若平時已食用過多紅肉,可以搭配大量蔬果來緩和它們對身體的傷害。在亞洲飲食與地中海飲食中,並不強調攝取乳製品。乳製品,特別是牛奶,常是造成人體過敏的來源,且內含過多「甲硫胺酸」,會增加罹患冠心病、中風和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要喝牛奶,每天應以二百四十毫升為限,並以單一牧場、單一乳源的好品質牛奶為主。龐德飲食的十項原則及益處,每項原則皆獲臨床實證和極大量科學研究支持。(本文摘自/代謝型態龐德飲食全書/商周出版)

驚!逾60歲皮蛇發作率高10倍

驚!逾60歲皮蛇發作率高10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陳女士是第2型糖尿病患,有糖尿病腎臟病變、高血壓等慢性病。由於家人曾罹患帶狀疱疹,陳女士在回診時主動詢問疫苗資訊,醫師評估後施打1劑疫苗,至今都未出現帶狀疱疹症狀。皮蛇常見於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帶狀疱疹又稱皮蛇,原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罹患水痘痊癒後,少量病毒潛伏於感覺神經跟神經節。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被活化,常見於老年人。通常發作於身體單側,沿神經節分布出現紅疹水疱,也會引起神經發炎疼痛。好發部位在胸部,其次則有腰部、頸部、頭顏面三叉神經等處。郭綜合醫院藥師蔡佩芳表示,60歲以上成人的發作帶狀皰疹風險較年輕者高8至10倍,免疫力機能較差如愛滋病、癌症、骨髓或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異常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等、心理精神壓力大、嚴重外傷等併發免疫異常,也是發病因素。10至15%的病患會併發疱疹後神經痛。帶狀皰疹疫苗 保護力長達11年近親中若非因疾病產生帶狀疱疹,其他家屬也容易產生。最有效降低帶狀疱疹發生的方式是施打疫苗,帶狀疱疹疫苗具有11年的保護力,且不需再次接種。可同時與流感疫苗在不同部位一起接種。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建議,50歲以上未曾接種者,不論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應接種1劑活性減毒帶狀疱疹疫苗。蔡佩芳藥師表示,對疫苗成分、新黴素過敏者、原發性或繼發性免疫不全、正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未接受治療肺結核患者、孕婦、已感染或正使用抗疱疹藥物治療不適合接種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需間隔4週,施打完4週不可捐血。除此之外,維持正常的作息、均衡飲食及保持運動的習慣,能增加免疫力,減少發病率。

基因變異肺腺癌 新標靶藥物副作用少

基因變異肺腺癌 新標靶藥物副作用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2歲的沈先生長期臥床,2年前骨頭痠痛、食慾不振,檢查診斷為肺腺癌第4期,有肋膜積水及多處骨轉移。第1代標靶藥物治療後,回復到可以自理。但治療1年後,腫瘤產生抗藥性突變。接受第3代標靶藥物治療後,腫瘤指數明顯下降,骨轉移病灶也改善。標靶藥物治療 存活期延長24個月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國內肺癌病人以肺腺癌最多,多數已至晚期。早期肺癌病人以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而晚期肺癌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晚期肺腺癌病人,若合併EGFR基因突變,藥物治療可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此藥物治療反應率約7成,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0至13個月,平均存活期可延長約24個月。相較化學治療,這些藥物副作用大部分是皮膚疹、腹瀉、甲溝癌等,少有噁心、嘔吐、掉髮、血球下降等令人畏懼的副作用。有了這些標靶藥物,讓這些晚期肺癌的病人有更好的療效。腫瘤基因變異患者 可用第3代標靶藥物然而使用標靶治療的病人,部分患者1年會出現抗藥性,其中5成是因為腫瘤基因內出現基因變異,令第1、2代標靶藥無效,病情轉差,需化療。近年出現了第3代標靶藥物,可治療這種抗藥基因突變的腫瘤。相較化療藥物,有更長的無惡化存活期,且副作用較少,是新治療利器。癌症治療是長期抗戰的歷程,隨著生物科技發展,為藥物治療帶來許多新契機,包括化學藥物治療、標靶藥物治療、甚至是免疫治療,現在都有很多進展,癌症個人化醫療更是未來治療的方向。早期發現、按時治療、定期追蹤,是癌症治療的不二法門。

講座/寶貝發燒該如何?

講座/寶貝發燒該如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嬰幼兒沒有足夠抵抗力,體質較脆弱,動不動就感冒發燒。做為父母、親人,常常捨不得寶貝受苦,卻不知道該怎麼應付常常發生的病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22(五)舉行小兒部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寶貝發燒該如何?」。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嬰幼兒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寶貝發燒該如何?時間:106年12月22日(五)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手指遭電爆!腳底皮膚移植助恢復

手指遭電爆!腳底皮膚移植助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先生是1名工廠工人,先前操作輸送帶時不慎觸及電源開關,強大電流瞬間電爆右手食指,造成肌腱暴露、組織缺損嚴重,清創後透過「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將腳底內側皮膚連同血管和神經移植到手指,讓李先生重新恢復握力和觸感,未來可從事精細工作。手指血管精細 經腳底皮膚移植縫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李先生右手食指遭電擊處,肌腱暴露,加上手指血管很微細,重建較困難。嚴重燒燙傷的病人,必須於受傷後2週內完成重建手術,才可能恢復手部原本的精細功能,所幸患者年輕,恢復能力強,術後約2週的時間,已能簡單的握拳。「顯微皮瓣重建手術」需在高倍顯微鏡下接合游離皮瓣的血管和神經,採用足底內側皮瓣重建。首先取下患者腳底內側皮膚,連同供應這塊皮膚的血管和神經,再移植到受創的右手食指,透過顯微手術縫合血管和神經,手術時間約5小時,不但能覆蓋受傷部位,也能重建手指觸覺功能。顯微皮瓣重建手術 適用四肢外傷、腫瘤切除重建台灣的「顯微皮瓣重建手術」最常用在頭頸部腫瘤切除後的重建,上下肢肢體外傷、乳癌切除後的組織缺損也適用。像李先生深度燒燙傷、已出現肌腱暴露,經常需要使用「顯微皮瓣重建手術」來覆蓋傷口,術後會密切觀察皮瓣的血液循環,注意血管栓塞問題發生。鄭旭棠醫師指出,術後應避免過度扭動患處,以免拉扯附近組織,並且嚴禁抽菸,避免影響血液循環。務必依照醫囑定時換藥、按時復健,若傷口出現紅腫等感染情形,必須立刻回診治療。

研究:8成乳癌患者恐過度治療!

研究:8成乳癌患者恐過度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雖早期治癒率高,但死亡率漲幅卻是10大癌症冠軍。復發、轉移是乳癌術後主要的潛在威脅,主要根據病人的期別或病理表現,來評估與選擇後續治療。約7成早期乳癌病人屬復發低風險族群,部分病人卻曾接受術後放療,忍受無須承擔的副作用,仍有病人面臨過度或過少的治療。早期乳癌病患 3成在10年內復發國內乳癌病人中,6成以上是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仍有3成早期乳癌病人10年內恐面臨復發、轉移。早期乳癌手術切除腫瘤後,醫師會再根據病況來決定術後輔助治療。若患者僅定期追蹤腫瘤發展,無法有效達到預防腫瘤復發、轉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表示,早期乳癌在手術切除後,傳統以病人期別評估後續治療方針,但乳癌表現十分複雜,受到病人的基因表現及年齡狀況影響。例如第2期病人術後建議放療控制局部復發,然而研究指出,僅有2成會發生術後局部復發,8成病人恐面臨過度治療,忍受不必要的副作用。新乳癌檢測工具 評估更全面臺大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最新上市的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工具,更適合國內病人使用,涵蓋乳癌第1期與第2期,評估更加全面。也能依照病人的基因組表現及病理資訊,評估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風險,準確度可達9成。現在乳癌治療已從多數為主邁向個人化,不論何種檢測或治療方式,病人都應根據自身情況與醫師討論治療,切勿因為害怕或迷思而逃避治療,或低估疾病危險性。接受復發風險評估檢測,不論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都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方能戰勝乳癌。

「同仇敵愾」源於遺傳機制?!

「同仇敵愾」源於遺傳機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一九五四年,奧克拉荷馬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童軍團孩子團體關係進行社會實驗。為何要提起這件已超過半世紀前的事呢?是因自那次後再也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實驗,理由是實在太危險,況且結果十分清楚,沒必要再做一次。這項實驗二十二位被實驗者都是刻意挑選出來,條件都差不多的十一歲白人少年。都是新教徒家庭長大,無論IQ或學業成績都是水準之上,有戴眼鏡的也有身形較肥胖的孩子,但沒有問題學生。所有孩子都是當地人,說話有當地口音,但因為分別遴選自不同學校,所以進行實驗前彼此並不認識。這實驗將少年分為兩組,進行為期三週的夏令營,並由研究人員擔任活動「輔導員」,暗中觀察少年們言行,但除此之外,所有活動都和一般夏令營無異。少年們分為「RATTLERS」和「EAGLES」兩個小隊(少年們自己取的隊名),因分別搭乘不同巴士抵達,住在不同營地,所以起初並不知道彼此存在。當初計劃第一週調查每個人在團隊裡行為與活動情形,第二週改為團隊間競爭。然而,只有最初幾天他們在意團隊裡人際關係,一旦聽到有和自己年紀相仿團隊在嬉戲聲音,頓時滿腦子只想著「打倒那些傢伙」,渴望雙方來個正面對決。兩團隊的棒球大賽到來,雙方初次照面,RATTLERS賽前在場邊揮舞隊旗,對眾人宣示:「我們一定贏!」比賽結果EAGLES 吃了敗仗,但他們卻扯下RATTLERS隊旗並燒燬。即便再怎麼拚命制止 也壓制不了暴行後來EAGLES在拔河比賽反敗為勝,那晚RATTLERS夜襲對方,將床翻倒、割破蚊帳、還偷牛仔褲做為新隊旗。EAGLES面對這番慘況,反擊更猛烈,手持棍棒在大白天襲擊RATTLERS營地。這實驗值得探究的地方在於,他們無意識間,顯露與敵對團體剛好相反的個性。EAGLES贏得第二次棒球大賽時,隊員在回程路上討論這次為何會贏球,其中一位說:「因為比賽前我有向神禱告」(很有一九五○年代奧克拉荷馬人作風),另一位則大吼:「誰叫『RATTLERS』那些傢伙比賽時一直飆髒話!」於是,EAGLES禁止隊員飆髒話。二十二位少年都是出身保守的基督徒家庭,但不到兩個禮拜時間就清楚區分出「飆髒話團隊」與「虔誠祈禱團隊」。任誰在營地中都會嚴守團隊規矩,一旦兩個團隊敵對,內部就會異常團結,不會發生任何霸凌事件。關於這項「實驗結果」,因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一旦被團體排擠便無法獨活,身份認同就是種對於團體(共同體)的歸屬意識。面對「那些傢伙」,「我」是「我們」的一份子,催生出「敵人」可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男性從老祖先那裡承襲的遺傳機制,就是將世界分為內(我們)與外(共那些傢伙),凝聚伙伴意識,殺死敵人,爭奪勢力範圍。(本文摘自/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好優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