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遛狗都是為狗好?主人最大受益者

遛狗都是為狗好?主人最大受益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有養狗的民眾,每天都有帶狗出門散步嗎?會因為心情愉悅而增加遛狗的頻率嗎?出人意料的是,研究指出,影響主人遛狗的動機是為自己帶來快樂,而非為了健康和社交。遛狗快走30分 提升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發現,主人認為遛狗是因為對狗好,主人因遛狗改善的快樂和幸福感顯而易見。遛狗除了滿足主人情感需求也滿足狗的需求,增加體能活動以及與其他狗主人的社交互動是連帶效益。養狗者體能表現活躍,主人遛狗至少快走 30分鐘,容易達到每周運動 150 分鐘,大幅提升身體活動水平。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寵物治療對身心有一定幫助。寵物扮演教練及伴侶的角色,不但是稱職的陪伴者,時間到了提醒飼主外出散步、也會帶著主人或走或跑。鼓勵民眾每天固定帶寵物去外頭散步,一天 3到4 次很容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運動 150 分鐘的身體活動目標。狗與主人同享散步樂趣 還可維持體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狗主人幸福的感覺取決於他們飼養的狗是否也能享受散步。主人會為了讓狗快樂而增強散步的動機,是種利他行為。這種現象也常見於親子或伴侶間,當孩子或另一伴感到高興有成就,父母或夫妻另一方也會有相同感受。葉雅馨主任提醒狗主人,當面臨狗狗生病或活動量減少時,仍要提醒自己維持原有的散步習慣。當狗狗離開自己,別忘了自己擁有很多與牠的美好時光,建議仍延續先前共同建立的運動習慣。

世界檳榔防制日 定期檢查防堵口腔癌

世界檳榔防制日 定期檢查防堵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尤先生,18歲開始吃檳榔,開車需要提神,而習慣每天買檳榔,一吃就吃了30年。10多年前口腔篩檢曾發現口腔纖維化,但以為不加白灰、荖葉就沒事,仍吃菁仔吃了3年。後來發現舌頭長腫瘤且開始疼痛,吃東西都不舒服,就不敢再吃檳榔。聽信偏方延誤病情 切除2/3舌頭 尤先生前往醫院檢查,確定是舌癌第4期,必須開刀治療。但太太捨不得先生開刀,竟聽信偏方改吃中草藥,拖了3、4個月,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不舒服,只好回到醫院開刀,切除2/3的舌頭及頸部的淋巴廓清。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穆寬表示,尤先生幾年前數次回診,陸續發現口腔黏膜長白斑、腫瘤,進行雷射治療、切除手術。直到7年前切片檢查才發現右邊黏膜病變,確診為頰黏膜癌,開刀切除右臉頰腫瘤,並拿胸大肌做補皮重建,再次抗癌成功。趁早戒檳榔、定期檢查 避免口腔癌陳穆寬副院長表示,第4期也就是最末期,但是口腔癌第4期並不代表沒有希望。高達40%至50%的病人仍可治癒,只是過程比較複雜,需要大範圍切除。像是淋巴廓清,還有肌肉、骨頭重建,重建後還有放射性治療,嚴重的癌症也要化學治療,需時約半年。12月3日是台灣檳榔防制日,檳榔是明確的致癌物質。為了自己的健康跟家人著想,希望趁早戒檳榔,千萬不要花錢又傷身,如果發現嘴巴有問題也不要放著不管。呼籲萬一發現口腔有問題,千萬不要拖延或聽信偏方。現在醫術發達,希望還在吃檳榔的朋友,一定要戒檳榔和定期檢查,才能避免口腔癌發生

講座/代謝症候群、兒童糖尿病

講座/代謝症候群、兒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季容易大吃大喝,三高患者面臨挑戰。肥胖、糖尿病該如何防範?若已是危險族群,日常該如何保養照顧?署立雙和醫院將於每月周一、周四舉辦講座,傳布更多生活衛教資訊與觀念。雙和醫院將於12/4(一)分別舉辦2場團衛講座,邀請游雅婷護理師主講「健康亮紅燈-代謝症候群」、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小兒部衛教講座-兒童糖尿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 【第一場:健康亮紅燈-代謝症候群】名稱:健康亮紅燈-代謝症候群時間:1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第二場:小兒部衛教講座-兒童糖尿病】名稱:兒童糖尿病時間:1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冬天好養肉?錯!冬天減重正是時候

冬天好養肉?錯!冬天減重正是時候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最近是否已經感覺到冬天就要到了呢?氣溫下降,厚衣服開始包住全身,遮住我們覺得不好看的體型,或許對於自己身材不滿意的人冬天到來也是另一種解脫、稍微放鬆的時候!賴羿如營養師表示,若能好好利用冬天這個季節裡的天時地利人和來減重,就可以在春天脫下厚重衣物後迎接全新的自己!以下為冬天減重注意事項:(1)冬天基礎代謝率比夏天高/冬天氣溫低,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會比夏天來的高,且身體會因為天氣冷發抖產生熱能,也因此會消耗較多的能量,若能在此時好好控制飲食、配合運動就能夠事半功倍。(2)冬天減重別忘了補充水分/冬天因人體流失的水分較少、比較不容易感到口渴,所以常會讓人忘記喝水,但不要忘了人體的生化反應皆在水中進行,想要減重效果好一天2500-3000cc的水分還是不能少的。(3)努力克服冬天減重最大的敵人-食慾/天氣冷常會不知不覺食慾變好,有時就算已經吃飽了還是會想吃點熱的東西。賴羿如營養師表示,選什麼東西來吃會對結果產生不一樣的影響,若肚子餓時可用新鮮水果取代點心,降低熱量攝取並補充維生素與纖維;若真的想吃熱的東西也可用熱牛奶、熱豆漿、熱無糖鮮奶茶取代,或著是便利商店的關東煮也可買到如杏鮑菇、筊白筍、白蘿蔔等蔬菜。記得避免生冷食物,比如生菜沙拉,在夏天很好,但冬天飽足感會下降很多。除了挑東西吃外以要做好衣物保暖,身體是先消耗血糖來當作產熱來源,而不是脂肪,所以血糖在冬天容易快速下降造成想吃甜食的感受,做好保暖是最簡單的減少食慾的方式。(4)天氣冷也不忘增加活動量/氣溫低時常讓人想躲在家裡、棉被裡不活動,浪費了冬天減重的好機會。賴羿如營養師表示,若真的不想出門做戶外運動的話也可做些室內運動,如跑跑步機、跳有氧舞蹈、飛輪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能加強減重的效果也可降低食慾,就算天氣冷也不要忘了活動身體。

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

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4歲的呂姓老翁,五年前因為不停打嗝、脹氣、食慾不振,原先老翁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有血便及便秘後,才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是大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且肝臟已有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指出,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主要原因包括後天飲食習慣、環境影響或是基因所導致,由於容易忽略大腸癌症狀警訊,例如解血便卻以為是痔瘡出血,而掉以輕心,導致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有肝臟轉移,所幸經基因檢測確認RAS沒有突變,選擇接受適當的標靶治療及化療後,預後得以改善。大腸直腸癌若早期發現 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因爲大腸在腹腔內,若腸胃蠕動,放射治療照射定位不易,危險性高;直腸則位處末端,若切除則必須裝人工造口,容易造成病患生活不方便。」何景良解釋,一般來說,癌症若是早期發現,有很大機會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何景良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若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術後會再加上化學治療為輔助,又因為器官位置不同,大腸癌第一至三期以直接切除病灶治療,而直腸癌第二期後則先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待病灶縮小,再手術切除。晚期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評估手術至於大腸直腸癌晚期病患,因腫瘤已轉移,較難直接以手術治療,建議先做基因檢測了解RAS(KRAS與NRAS)是否突變,評估適合的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相較於單用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長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突破兩年,高達26個月。何景良主任指出,有些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會轉移到肝臟或肺部,得切除大範圍器官,對病患身體負擔很大,同時血液、骨頭的腫瘤也正在形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是全身性治療,把全身器官、血管都先「洗一遍」,將潛伏在血液裡游走的癌細胞消除,此時再選擇手術治療,較有成效。何景良進一步表示,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好,甚至能抑制腫瘤生長,臨床上高達七成病人的腫瘤可縮小。呂姓老翁後來透過基因檢測,選擇先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本來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幾乎全消失,只剩結腸部分有癌細胞,後以手術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何景良說,目前呂姓老翁已順利回歸正常生活。醫籲:即使沒症狀也要定期篩檢 才是早期診斷的關鍵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被篩檢找出來的癌症有將近50%是零期或一期的早期癌症,只有7~8%是第四期。若是已有異常症狀後才就醫,診斷出來的大腸直腸癌中高達20%是第四期,因此何景良主任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即使罹病也勿灰心,臨床上都已有很好的治療策略,能讓症狀緩解、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千萬不要隨意放棄治療。

腿像爬滿蚯蚓!老翁靜脈曲張50年

腿像爬滿蚯蚓!老翁靜脈曲張50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李先生受靜脈曲張困擾50多年,就讀中學時右小腿就會浮腫。如蚯蚓般浮出皮膚的靜脈蔓延到大腿甚至鼠蹊部,寒流來襲時整隻腳僵硬、無法邁步。切除靜脈曲張手術後,李先生可以正常運動,訓練腳力,冬天也能不畏寒流去旅行、泡溫泉。靜脈壓力過高 嚴重恐引發肺栓塞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整形暨外科重建主任李俊達表示,腿部靜脈曲張是長時間站立形成,因重力使血液蓄積下肢,靜脈壓力過高而撐大擴張、倒流。輕微時如蜘蛛網般突起,嚴重時像一條條蚯蚓,甚至潰瘍、感染、出血,嚴重可能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有些病人去按摩,可能造成血塊鬆落循環到肺部。靜脈曲張佔成年女性25%、男性15%,年老、孕婦、肥胖、遺傳及長時間站立工作者,是高危險群。雖然大多沒有症狀,但有酸痛、腫脹、夜間抽筋或出血、潰爛、栓塞的併發症,即需要外科治療。靜脈曲張沒有單一的治療方式,共有大血管、中型血管小或微血管的問題,解決方法大不相同。運動、穿彈性褲襪促進靜脈循環現今廣泛使用的靜脈內雷射能減少傳統手術發生的瘀青、血腫及血管周圍組織和神經的破壞,利於術後復原和行動,幾乎看不到傷痕。但小腿的大面積靜脈曲張,要配合內視鏡動力輔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只剩1、2個傷口,稱為超級微創雷射手術。李俊達主任表示,靜脈曲張的治療除治癒疾病外,美觀也很重要,因為亞洲人的體質比西方人種有倍的疤痕增生的機會。平日要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以促進靜脈循環。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好方法。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高伯伯長期務農,左邊肩膀總是特別痠痛。曾檢查出頸椎有骨刺,但工作忙碌,沒有好好吃藥、復健。之後聽從鄰居建議尋求民俗療法,竟用力搥打脊椎,治療後手腳痠麻、無法行走,急診診斷為第6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高伯伯認真吃藥、復健2個月後,總算能自行握筷吃飯。有骨刺受外力撞擊 造成脊髓損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黃逸表示,中央脊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不完全脊髓損傷,通常是因本身有骨刺,造成脊椎狹窄,再受到外力撞擊,或是跌倒時脖子過度伸展,造成脊髓損傷。中央脊髓症候群特點為受傷處位於脊髓中央,而脊髓中央主要控制手的神經,所以通常手部症狀會比腳嚴重。症狀主要為四肢麻木無力,以雙上肢最明顯,還會伴隨雙手刺痛,偶爾影響大小便情況。經治療與復健 50%病患能行走治療方式主要維持足夠的血壓和脊髓血液流量,謹慎使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惡化,建議及早進行手術,移除骨刺,才能減少神經壓迫,有助神經復原。通常經過妥善治療和復健後,50%的病人可再度自行行走,但上肢恢復能力較差,手部精細動作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廖黃逸醫師呼籲,若身體出現異常痠痛,務必與專科醫師諮詢,尋求民俗療法需謹慎,才不會弄巧成拙。中央脊髓症候群症狀治癒率高,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大多能恢復正常生活。

頭癢難耐 今年患頭蝨人數增5成!

頭癢難耐 今年患頭蝨人數增5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至目前為止,臺北市校園頭蝨個案已有68人!較去年成長近5成,國小60人佔最多,顯示國小階段孩童最容易被感染,學校及家長應多加留意,定期檢查學童頭髮。感染頭蝨 導致頭癢、過敏甚至失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頭蝨鮮少引發嚴重疾病,但會造成感染者頭癢、過敏、抓傷頭皮及失眠等,易影響學童的學習品質及精神安寧。頭蝨喜歡黑暗溫暖的環境,爬行速度快,只寄生於人體頭、頸的毛髮中,不會寄生在人體其他部位及其他動物上。與感染者的頭對頭近距離接觸為最常見的傳染方式,經常發生頭髮對頭髮的接觸傳染。頭蝨可能爬行或附著在感染者的服飾或物品上,共同使用梳子、髮飾、衣物、帽子,或是躺在感染者使用過的枕頭、床鋪、地毯、絨毛玩偶,也有感染頭蝨的風險。檢查頭蝨方法 將頭髮逆翻細看髮根處頭蝨檢查方法為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將頭髮從後頸往前逆向翻動,找髮根部位呈橢圓黃白色膠黏蟲卵或爬行蟲體。發現症狀儘速就醫,選用合格的去除頭蝨專用洗髮乳或藥品,遵守藥物標示使用,不可使用市售環境衛生用殺蟲劑來去除頭蝨。蝨群聚感染以住宿型學校為主,其餘為散發個案。只要班上1人感染,全班都要頭髮檢查,家中1人感染,建議全家都要檢查。有同樣病況,一定要同時治療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互相傳染。頭蝨防治可至http://health.gov.taipei/查詢,或撥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專人諮詢。

準媽媽視力模糊 竟是糖尿病作怪

準媽媽視力模糊 竟是糖尿病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一名30歲的準媽媽,肚子裡的寶寶才剛滿3個月,她就開始覺得視力模糊,而且越來越嚴重。經成大醫院眼科部主任許聖民問診後發現,她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發病已10餘年,平時糖化血色素(HbA1c)介於8%~10%之間,控制不甚理想,又因懷孕期間飲食及體內荷爾蒙的改變,讓她一夕之間雙眼視力剩0.4,確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糖友應積極控糖 預防黃斑部水腫失明危機許聖民主任表示,糖化血色素(HbA1c)是反映過去3個月血糖控制的重要數值,正常人的指數約落在4%~6%,而糖尿病患者應盡量控制在7%以下。血糖控制越不好,越可能在罹病後的5~10年內出現視網膜病變,且約有3~6%的糖尿病患者,會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許聖民主任補充,體內血糖濃度過高,會傷害視網膜微血管的管壁,造成血液中的血漿及蛋白質滲漏,若累積在黃斑部(視網膜中心),就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心視力變形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多數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眼睛的併發症,其實罹患糖尿病時間長短、控糖不佳、高血壓或腎臟病患者以及懷孕的糖友,都有可能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要特別注意。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治療有進展 眼內注射可改善隨著醫療的進步,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不再無藥可醫,許聖民主任指出,除了傳統雷射光凝固療法,現在已有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改善黃斑部水腫,不僅突破傳統雷射的治療瓶頸,也避免注射類固醇所產生的青光眼及白內障等副作用。這名準媽媽順利生下寶寶後,趕緊接受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雙眼視力回復至0.8,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可以看得見孩子快樂長大。糖友每年接受眼底檢查 降低黃斑部水腫風險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勿輕忽眼睛的併發症,應每年定期至眼科接受眼底檢查;許聖民主任並提醒,第一型糖尿病且正準備受孕的女性,應在懷孕前先做眼底檢查,確認是否有黃斑部水腫,若有疑似症狀應趕緊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受孕,避免懷孕期間荷爾蒙的影響而出現視力下降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天天吃火鍋 38歲女得糖尿病

天天吃火鍋 38歲女得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吳小姐最近常頭暈疲勞及手腳痠麻,一開始以為是天氣變冷、工作勞累造成,但卻越睡越累。抽血檢測空腹血糖達糖尿病標準,三酸甘油脂是正常值的4倍以上。原來吳小姐近一周幾乎每天食用火鍋,造成抽血指數異常。吃火鍋避免加工製品 醣類攝取不超過一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鈞鎧表示,當血糖及血脂過高時,容易使得血管狹窄,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身體容易疲倦,四肢循環不好,嚴重甚至會造成腦部及心臟缺氧。冬天如何享「瘦」?從吃、運動、用藥3方面掌握。吃火鍋時選用清湯湯底,挑選瘦肉片、青菜、菇類、豆腐,避免加工餃類及內臟。常搭配的麵條、冬粉、玉米、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等都屬於醣類,糖尿病病人一餐總量不超過一碗為主。盡可能享用食材原味,減少使用沾料。由原地踏步起 在家也能運動張鈞鎧醫師說明,在家也能運動,可從原地踏步開始。老人家可扶著桌緣或牆壁避免跌倒,心肺功能較好者可配合起立蹲下或開合跳,提高熱量消耗。年紀輕的人可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與肌肉強化運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運動頻率1週至少5次,1天至少運動30分鐘。許多新一代的降血糖藥物有輔助減重的效果,若同時有糖尿病及體重困擾,可與醫師討論更好的藥物選擇。建議40歲以上的人檢測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具三高家族病史,應更早做篩檢,發現異常即求診。掌握上述訣竅就能達到良好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