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2/3糖尿病控糖不當 併發症風險高

2/3糖尿病控糖不當 併發症風險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許多病友不積極控制血糖。最新報告顯示,台灣糖尿病人血糖控制達到目標(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比率僅1/3,表示2/3的病人以為自己有治療,卻持續處在糖尿病併發症的高風險中。控制血糖用藥多選擇 新藥副作用少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擇穎醫師表示,這十年來血糖用藥發展突飛猛進,台灣陸續引進了3種新藥,比起傳統藥物有不少優勢。腸泌素分解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最早引進,副作用很少、不易低血糖,使用經驗良好,是目前主流用藥。最新引進的腸泌素類似物(GLP-1 agonist)及鈉糖受器阻斷劑(SGLT2 inhibitor,俗稱排糖藥),最大特色是兩者都有降體重的作用,還有包含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保護腎臟等優點。不應一味追求新藥 個人合適最重要腸泌素類似物需透過針劑施打,民眾接受度較低。然而現在開發出1周施打1次的劑型,方便使用。鈉糖受器阻斷劑為口服劑型,接受度較高,不過需注意副作用,如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或利尿效果。陳擇穎醫師表示,藥物新發展給予糖尿病患更多治療選擇,但並非所有新藥都適合個人使用,也並非舊藥不好,健保給付上也有限制。若糖尿病患發現血糖控制不佳、易發生低血糖或其他用藥不適,建議和醫師討論或至新陳代謝科門診詳細討論治療。

脊椎手術免驚 微創手術復原時間短

脊椎手術免驚 微創手術復原時間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提及脊椎要開刀,8成以上的病人都會驚恐害怕,部份病人不再回診,寧可花錢到處尋求偏方。即使願意接受手術治療,大多心中還是會焦慮緊張、忐忑不安。病人及家屬在等待的過程甚至術後心中總會有許多疑問,不曉得要接受的是怎樣的手術?微創脊椎手術 傷口破壞少、恢復時間較短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思維表示,「微創脊椎手術」和傳統脊椎手術比較,術中出血及組織破壞顯著少很多,可以提早下床活動,住院時間也較短。然而即使手術順利,術後的照護如果不夠完善,仍影響脊椎治療成效。有些病人擔心手術副作用遲遲不願接受手術,導致神經長期壓迫,造成行動不便,手術後復原較慢,必須加強下床及活動上的復健指導。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脊椎手術風險較高。脊椎術後照護 對病情影響甚鉅林思維醫師表示,基於脊椎手術後照護的衛教指導,對病情的復原影響甚鉅,佳里奇美醫院護理部和神經外科共同成立脊椎照護團隊,提升脊椎手術後的照護品質、增加病人和家屬對脊椎治療的安心程度。脊椎照護團隊為病人量身訂做「脊椎術後安心照護計畫」,手術照護及衛教內容分為術前、住院和出院後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皆有不同照護重點,由團隊醫師和護理師以一對一的方式親自提供指導,更延續至出院後的關懷追蹤服務。病人及家屬出院前可先了解術後照護的重點,出院後如遇突發狀況,能儘早發現處理。

血尿要當心!膀胱癌初期症狀無痛感

血尿要當心!膀胱癌初期症狀無痛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邱先生2年前排尿開始帶血,後來血尿頻繁而就醫,診斷為第2期肌肉層侵犯性膀胱癌。後來轉變成第4期合併淋巴腺轉移,進行機械手臂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重建人工膀胱手術,手術後固定進行免疫治療,目前可自行解尿,生活品質良好,癌症沒有復發。膀胱癌徵兆 血尿、小便困難第2期至第4期的膀胱癌是非常惡性的腫瘤,需要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術,手術併發症很高,造成生活品質不佳,而且缺乏適當輔助治療,病患存活率降低,這些病患需要多科整合積極治療,以提昇生活品質不佳,提高病患存活率。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微創內視鏡主任翁瑋駿表示,膀胱癌發生原因不明確,好發於中老年人。血尿是膀胱癌早期症狀,接下來會小便困難、疼痛與解不出尿。研究報告指出,吸菸是導致發生膀胱癌的主因,其他致病因素包括染料、橡膠、皮革、油漆、印刷、石油和其他有機化學工業使用的化學物品,男性罹患膀胱癌的機會比女性高出1倍。膀胱癌第2至4期 惡化、轉移快速膀胱癌依照侵犯程度分為3類, 第1類是尚未侵犯肌肉層(第1期),第2類是侵犯至肌肉層以上至鄰近器官(第2期至4期),第3類是轉移性膀胱癌轉移至淋巴及遠處器官(第4期)。第3類轉移性膀胱癌病人需儘快接受化學或免疫治療,無法手術或沒手術,平均存活率17個月。根治性膀胱切除合併轉移病兆完全切除,平均存活率可達53個月。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表示,侵犯至肌肉層以上及轉移性的病人可能快速惡化、轉移,有致命危險,2/3病人沒有治療或不適當治療,導致存活率不高。可合併「術前新輔助性化療」、微創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療」。新免疫藥物給病患新的希望,改善生活品質,有拉高整體存活率。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余女士生活正常,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正常,只有輕微高血壓。3年前開始感覺喘、心臟不舒服,脈搏快到1分鐘190下,吸不到氧氣、頭暈,求診心臟內科。初期只吃1顆藥物就能控制病情,然而漸漸無法控制,症狀發作時全身無力,數度掛急診。有次旅遊時心律不整症狀無預警發作而昏倒,休息後脈搏才恢復正常,嚇得她再也不敢出遠門。心房顫動易血栓 中風、動脈栓塞危險高心臟跳得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喘不過氣,可能是心房顫動徵兆。心律不整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其中以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較常見。根據統計,臺灣每年近25萬人為心房顫動所苦,民眾卻對心房顫動陌生,延誤就醫黃金期。引起心房顫動主因是很多電流訊號在心房內亂跑,使心臟收縮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文欽表示,心房顫動病人中風的機率比常人多5倍,又以高齡病人為高危險群。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沒有使用抗凝血藥物,長期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左心耳留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可能引發腦中風或是肢體動脈栓塞。冷凍氣囊消融術 手術耗時短、局部麻醉心房顫動病人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控制及電氣燒灼術,冷凍氣囊消融術與電氣燒灼術目的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冷凍氣囊消融術是利用冷凍的原理,在肺靜脈與心房的交界點,用冷凍低溫的手法畫出阻絕線,將肺靜脈內不正常的傳導線路截斷,可治癒近90%患者。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表示,冷凍氣囊消融術只需局部麻醉,手術耗時較短,術後1至3天可出院。只要罹患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彰,以及產生嚴重副作用如心臟衰竭的患者都可考慮冷凍氣囊消融術治療。

經常暴怒 「自我犧牲信念」過強作祟

經常暴怒 「自我犧牲信念」過強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招致怒氣產生的認知根源,是基於什麼樣的信念,加以分析很有用。比方說可能是因為有「妻子應該服從丈夫」這樣的信念,所以就出現了「無視丈夫,熱中玩手機是不可原諒的」這種自動化思考。自認為過度犧牲 累積壓力而爆發怒氣因為有著「我被背叛,被拋棄了」等愛情相關信念,在這種情況下,就激發「伴侶背叛了我」的不安,出現了讓對方意想不到的憤怒反應。此外,受到憤怒牽著鼻子走的人,進行心理諮商時會發現,很多時候,這些時不時會暴怒的人,在關於服從的信念中,都具有「自我犧牲信念」。舉例來說,因為有著「即使覺得自己很慘,也必需要讓對方開心。」「我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全都是我的責任。」此類自我犧牲的成見,這樣會累積壓力,因此很容易會在無意中爆發怒氣。因此,憤怒也可被視為「過度自我犧牲的訊號」。信念自幼形成、不易修正 可先試著客觀看待信念是在童年期,以父母親為主,在和其他周遭的人的關係中所形成的,再因著個人人生經驗而被強化,所以有別於表層的自動化思考,修正(立即地)本身是很困難的。即使想要改變,信念仍會反覆顯現,並影響自動化思考。然而,掌握自己擁有什麼樣的信念是很重要的。若能做到,即便是出現了會引發憤怒的自動化思考,也能想著:「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信念。」並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認知。就像這樣,一個人察覺到引發憤怒的「認知偏誤」,嘗試從客觀的角度審視,並加以修正,便是憤怒管理的第三階段。(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當過年回家成了一種壓力

當過年回家成了一種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為什麼台灣和荷蘭年輕人都不喜歡過年?台灣父母「過年過節就是要全家團圓,才有過節氣氛。」VS.荷蘭爸爸的真心話「長輩太多隱藏期望,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這壓力使年輕人不喜歡過節。」除夕前跟朋友吃飯,飯桌氣氛卻有點冷淡,好像都有種「唉,又要過年了」的感覺。朋友解釋:「過年回家長輩都會無止境碎碎念,問一大堆問題,還沒畢業會被問:『什麼時候畢業?』終於畢業就被問:『有沒有找到好工作?』有了工作長輩更會追問:『薪水多少?什麼時候升官?』好不容易當上主管,卻又被問:『買房子沒?薪水增加多少?你下面管多少人?』好不容易破了一關,親戚們又開始追問下一關。」「除了工作,長輩也會觀察我們感情生活進度,」另個朋友說,「從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要結婚,一路問到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何時生第二個,壓力超大,年夜飯實在吃不下! 」過年過節成了一種「義務」荷蘭最重要節日「聖誕節」其實也有類似現象,在荷蘭,滿多年輕人也不期待跟家人團聚過聖誕節。十二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是荷蘭公定假日,全國休息過聖誕節,除傳統基督教教義外,其實跟台灣過年很類似,全家聚在一起,用超豐盛晚餐把自己吃胖。荷蘭親戚不太會問台灣長輩那種「你什麼時候才加入人生勝利組」問題,兩國文化差異也很大,但為什麼兩個國家年輕人都不太喜歡慶祝自己文化中最重要節日呢?也許長輩轟炸式關心是理由,但進一步討論下去,我發現年輕人們最討厭的是非得參與家族活動不可的「義務感」。長輩要求他們「必須」除夕當天幾點前回家吃年夜飯,初一「務必」跟家人用餐,初二女生「非得」回娘家不可。若不按照老人家安排,甚至演變成家庭戰爭。更困難的是長輩不太有話直說,晚輩只能自己摸索,擔心猜錯又要惹爸媽/公婆/岳父母生氣。單身得承受成家立業壓力,穩定交往男女朋友或剛結婚小夫妻又要因家庭間拉鋸戰頭痛,這壓力使得台灣年輕人不喜歡過年,也令很多荷蘭年輕人不期待過聖誕節,好像回家就只是盡子女義務一樣。讓年輕人感受到家人的愛 而非「要求」或「義務」長輩清楚表達期望,給晚輩一點彈性,晚輩也會了解背後好意,雖然問題很普遍,但在我看來解決方法卻不難,就是把「內心期望」改成「說出口的希望」,讓年輕人從「必須」回家過年變成「被歡迎」跟家人吃年夜飯。荷蘭爸爸的教養小提醒在荷蘭,成年親子關係不再是垂直式隸屬關係,而是水平式關係:父母花二十幾年建立孩子價值觀,孩子大了,相信他們能做好生活選擇。看待孩子為家付出,動機遠比表現來得重要。把對成年孩子期望直接說出口,也尊重孩子自己規劃,這才是真正相互尊重。(本文摘自/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野人文化) 

你有「癌症個性」嗎?憂鬱壓抑易罹癌

你有「癌症個性」嗎?憂鬱壓抑易罹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既然個性與疾病相關,那麼,有所謂癌症個性可言嗎?現代西醫把賭注集中於遺傳基因上,試圖從中尋求癌症的解答,只有一小部分醫者注意到個性在疾病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癌症快速成長者 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1951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1952年時,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Ellis)3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癌症病人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力 敵對性和依賴性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科所發展的綜合個性輪廓測試法也透露,癌症病人易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伴隨此特徵的是,明顯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的力量,此外還有敵對性和依賴性這2個特點。敵對性往往是朝自己,在意識層面以內疚和自我毀損呈現,在行為模式上則明顯有某些自殘傾向,依賴性問題則呈現在無彈性和單方向的人際關係上,常以自我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接納與同意。有負面的個性,也一定有正面的個性,癌症不是絕症,有不少病人絕處逢生,存活了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復癒可能與正面的個性有關嗎?是的,既然有易得癌的個性,有助於從癌症康復的正向個性應該也存在,甚至有治療師或醫師發明讓癌症病人能找回自己生命活力的方法與治療,哪些特質有助於讓人從癌症康復。初步研究發現,康復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下列的心理因素:‧ 75%相信正向的成果會出現。‧ 71%有積極對抗的精神。‧ 71%有接受疾病的心態。‧ 71%視疾病為一種挑戰。‧ 68%對自己的疾病與後果承擔起責任。‧ 64%有重新再活下去的欲望或意志。‧ 64%保持正面的情緒。‧ 61%有(宗教)信仰。‧ 61%有新的生活目的感。‧ 61%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 59%有主宰感。‧ 59%改變生活型態。‧ 57%有自我滋育感,較能肯定自我。‧ 50%有社交支持。(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血便以為便秘 女童大腸長息肉!

血便以為便秘 女童大腸長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4歲的小女孩一直有血便問題,曾至診所就醫,使用軟便藥治療但改善有限。至醫院進行小兒大腸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在大腸橫結腸中段有1個約0.8公分的息肉,息肉切除術後追縱7個月未有血便狀況,報告顯示為良性增生的「幼年型息肉」。兒童大腸直徑較窄 需用專用內視鏡新竹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連啟宏表示,小兒專用大腸內視鏡檢查設備,可提供3個月以上嬰兒到6歲兒童專屬的大腸內視鏡服務。年齡較小(或20公斤以下)的兒童大腸直徑較窄,必須使用管徑較細的兒童專用大腸鏡。小兒大腸鏡管徑較細,彎曲度與彈性也比成人大腸鏡好。兒童器官、體型小,處置精細度比成人要求更高。常見的下消化道影像學檢查包括大腸內視鏡、放射線科的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或核子醫學科的腸胃道出血掃描,各有不同原理、適應症及檢查時機。大腸鏡雖屬侵入式檢查,但能直接檢視大腸黏膜組織,能同時檢查及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大腸鏡是重要的診斷工具。兒童少見大腸疾病 血便、腹痛速就醫病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須配合進行低渣飲食。兒童,服藥反應快,會安排病童住院1天,於院內執行藥物清腸、禁食等準備並給予靜脈輸液維持體力。兒童耐痛度較差,檢查時會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並確認病童熟睡後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及術後觀察生命徵象、包括心電圖、血氧及血壓,待完全清醒後才能進食返家。連啟宏主任表示,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低於成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是因便秘造成肛裂出血,多攝取蔬果及充足水分,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預防便秘。家長可提高警覺,孩子有血便、腹痛、慢性腹瀉等症狀,盡快帶孩子到兒童胃腸科鑑別診斷。

提神光靠B群 恐怕是預支健康!

提神光靠B群 恐怕是預支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人普遍工時長,已是世界榜上有名,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不管再辛勞,依然得打起精神。而B群就成了打拼事業的最佳夥伴,很多上班族幾乎是出門前或上工前先來一顆,但是B群真的可以提振精神、增強體力嗎?B群可以提神 一整天都不會累?不少人對B群都有個錯誤觀念,認為B群可以幫助提振精神、增強體力,但B群真的有這麼神?李秋玥營養師表示,人體會覺得累、缺乏體力,大多數是因為人體無法確實把吃進去的營養素轉化為足夠的能量。這時候如果多攝取B群,B群能協助轉化營養素產生能量,也就是的確可以提振精神與活力。李秋玥營養師解釋,維生素B群是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最大的功用就是將攝取的營養素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但無法憑空「製造」能量。在空腹、或身體缺乏營養素的狀態下,即使吃再多B群,也不會有提神效果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吃了B群沒用,因為你的身體未處於良好的營養狀態,所以攝取B群不但無法提神,反而是在預支健康。營養素+B群 才能真正精神旺盛所以,想要精神飽滿,關鍵在於營養素要足夠,只補充B群是沒用的!李秋玥指出,若是能在補充B群時同時補充豐富營養素,才能真正帶給你精神旺盛、活力充沛。而豬肝就是很好的營養素來源,豬肝富含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對於高壓族群、孕婦、產後、病後及體力差的人都是極具營養價值的食材。日本國內飼養的健康豬隻,再經過特殊水解後的肝精(肝臟萃取精華),含有18種胺基酸,提供滿滿營養素與B群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增強體力、活力充沛,又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黑蒜中的蒜素+B群 可長時間留住活力另外,有很多人覺得吃B群可提神,但很快就沒力了,為什麼呢?李秋玥說明,這是因為B群是水溶性物質,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很短,無法長時間留住活力,而黑蒜中的蒜素與水溶性的維生素B1結合後,會形成脂溶性物質,可延長B1的作用時間,讓提振精神作用更持久。經過低溫熟成後萃取出的黑蒜精華不但可大幅提升,還更容易被吸收。啟動能量、充滿活力的必要素材李秋玥舉例,就好像要燒火煮水需要足夠的薪材(肝精),還需要有打火機(B群)來啟動,有打火機,但沒材燒,一樣沒辦法把水煮開!而黑蒜精就好比在薪材上淋油,可以讓火燒得更旺更久!有了充足的精神和體力,才能維持快樂的生活。所以不論士農工商、蠟燭兩頭燒的婦女、承受業績壓力的業務族群、上班族、老年人,只要在體力上感到吃緊,壓力宣洩不了,都可以使用黑蒜精+B群、肝精來補充營養,即可讓體內擁有源源不絕的能量去應付每天的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兒童扁平足需動刀?先看足弓形成與否

兒童扁平足需動刀?先看足弓形成與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孩有扁平足,需不需要治療呢?其實兒童扁平足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為原發性,除此之外,也可能和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副舟狀骨、跗骨聯合等疾病相關。扁平足臨床表徵為內側足弓消失、足跟外翻與前足外展。兒童扁平足若沒有變穩定 需考慮手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醫師陳姝蓉表示,排除掉疾病所造成的兒童扁平足後,其餘的有彈性的扁平足有時隨著年紀逐漸變大(接近10歲),會漸趨穩定、逐漸有足弓形成。但倘若足弓遲遲未形成,且逐漸造成病人疼痛、行走或跑步等活動受限,即需考慮手術治療。兒童扁平足手術治療包含軟組織重建、關節制動術、矯正切骨術、關節融合術等。其中,與治療成人扁平足最大的不同,即是距下關節制動術。距下關節制動術適用於有症狀、有彈性的兒童扁平足,尤其治療病患足跟外翻效果顯著。距下關節制動術 適用年紀小扁平足患者距下關節制動術為微創手術,只需在足部開1公分的小傷口,在距骨與跟骨之間放入一個子彈型金屬物。這種手術方式不需破壞任何骨頭與關節,單純用植入物卡在距下關節來避免承重時足弓垮下,且開刀時間短、復原較快。尤其在年紀較小、青春期前的兒童,因為有較好的適應性與可塑性,所以很少有會產生異物感,因此有很好的預後。陳姝蓉醫師表示,距下關節制動術目前也漸漸與其他術式併用,用於治療成人扁平足。面對疼痛的兒童扁平足時,首先應做的事,是讓專科醫師加以評估,若需要時,更進一步給予治療。而在手術治療中,若符合適應症,距下關節制動術是個微創的好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