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單身花費少?反而易出現財務漏洞

單身花費少?反而易出現財務漏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單身是一場自我探索之旅,雖然現在一個人過得輕鬆自在,但未來也是得一個人生活,必須面對現實層面中生老病死的問題。凡事都得靠自己的單身者,更需要為未來生活提前做好準備,透過縝密的財務規劃就能避免恐慌與焦慮,才不會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打亂生活節奏。單身更享受當下 忽視財務問題無論你現在幾歲、單身的原因為何,你想過未來的生活需要多少錢才夠嗎?很多人認為單身的人花費會比較少,反正一人飽就全家飽,但因為感覺不到錢的重要性,常會覺得夠用就好,而且沒有家累的單身者更會落實「享受當下」的想法,為了讓單身生活精彩不留白,反而比較容易忽視財務問題。沒有節制地吃喝玩樂,左手賺右手花,無論是外出旅行、與親友聚餐,還是藉由購買精品、各種課程投資自己,有時反而比有家庭的人花費更多,最後才發現財務出現大漏洞。奉養父母、景氣不穩 不時急需用錢然而進入三十歲後,各種家庭責任、疾病及意外負擔紛紛報到,隨著年齡增長, 各式各樣的花費名目也愈來愈多。沒有小孩的人即使不用養育下一代,但父母卻漸漸步入老年、面臨退休,奉養父母和照護需求的費用逐漸增加。再加上大環境景氣不穩定,也可能突然就失去收入來源,無人可分憂互助之際,一旦遇上重大關卡,臨時需要用錢卻拿不出來,就顯得捉襟見肘。看待理財這件事,很多人的藉口都是「等有需要再來學習」,但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達到獨立自主,唯有財務自由,才能讓生活有更多選擇。(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注意!慢性病患者 流感重症高危險群

注意!慢性病患者 流感重症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幾歲的陳先生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疾病,發燒、咳嗽、喘數天,掛急診才發現肺炎、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急性腎損傷。接受插管入住加護病房,檢驗才知道是流感併發多種細菌及黴菌肺炎,變成呼吸窘迫症候群。陳先生完全沒有控制糖尿病,免疫力不佳,治療反應緩慢,治療1個半月才出院。流感併發症 肺炎、細菌感染、心肌炎成大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謝宗達說明,流感併發重症指出現類流感症狀後,2週內因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常見併發症包括肺炎、侵襲性細菌感染、心肌炎、中樞神經併發症。台灣每1至2年就會發生流感大流行,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率約2成,也有一定比率會伴隨生活功能下降,是健康不可忽視的威脅。流感抗原快篩是常用的診斷工具,但仍會漏掉3成的重症病人。症狀典型、有接觸史、處於流行期間的重症病人,可能需要先當作流感治療,再進行更精確的檢驗。加護病房的病人常無法清楚或確切描述症狀,需要家人或照顧者細心觀察提供資訊,協助醫療團隊釐清疾病的症狀病程。對抗流感重症 家屬陪伴很重要病人在加護病房與流感重症奮戰時,有時因腦部受到病毒或其他器官受損影響,出現躁動或意識混亂。此時家屬陪伴能安定病人情緒,協助理解插管病人的生心理需求。緩解病人不適,減少使用鎮靜藥物鼓勵病人復健,減少中長期後遺症。如果病人意識不清,家屬需要替病人做出醫療決策,安排後續照顧。謝宗達醫師表示,流感併發重症的成年人幾乎都有慢性疾病,有慢性病的人應注意流感疫情,更要接種流感疫苗、做好手部衛生及個人防護,流行期減少公共場所活動。部份慢性疾病本身的嚴重程度,常是流感重症病人是否能撐過危險期關鍵,如果平時及早發現慢性病並遵循醫囑控制,能增加戰勝流感重症的機會。

加工肉品隨處可見 怎麼買最安心?

加工肉品隨處可見 怎麼買最安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加工肉品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佐餐佳餚,從早餐稀飯裡的肉鬆、吐司裡的培根、火腿,到中午便當裡的香腸、臘肉、貢丸,甚至解饞的肉乾、肉紙等,無所不在。但知道為什麼出現加工肉品?又該如何挑選好的加工肉品呢?使肉容易保存 加工肉品應運而生農業時代,肉品是珍貴的蛋白質來源,老祖先們運用智慧將肉品經過辛香料醃漬、風乾及煙燻等步驟,減少生肉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長,延長保存時間,也增添肉品的風味。不僅如此,為使得來不易的肉品充分使用,分切的肉末透過腸衣塑形、搥打成漿等不同的製程,製造出香腸、丸子等種類眾多的加工肉品。食品藥物管制署表示,安心衛生的加工肉品來自於原料的挑選及製程的管控,為維護民眾食的安全,政府規定肉類加工食品業者,應符合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規定,並成立食品安全管制小組確實執行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注意包裝完整性、正確保存 食得更安心衛生單位也定期辦理相關稽查專案,2016年至2017年,共稽查193家HACCP肉類加工食品業者原料肉來源、製程及廠區環境及人員衛生等,督導業者建立追蹤追溯系統,主動將原料送驗,自主品管。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密封完整包裝的加工肉品時,應注意其包裝外觀是否破損完整,並注意產品上要有明確標示品名、成分、重量、廠商資訊及有效日期等資訊。購買後要儲放於建議的保存條件下,拆封後應在效期內儘速食用完畢,確保食用安全。(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7期)

眼睛不敢動刀?角膜分層移植風險小

眼睛不敢動刀?角膜分層移植風險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角膜為光線進入眼睛的第1個構造,光線透過角膜和水晶體折射,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角膜健康對良好視力非常重要。因角膜疾病造成的失明為失明原因第4位,全球因角膜疾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來恢復視力的約有1000萬人,但全球每年角膜移植數量僅約10萬人,仍有許多人正等待接受角膜移植。全層角膜移植傷口大 碰撞恐致眼球破裂角膜疾病造成的視力不良,傳統以全層角膜移植手術治療。全層角膜移植有術後恢復期長、可能術後排斥、以及縫線露出、角膜新生血管、術後感染、術後高度散光等缺點。而且傷口很大,術後遭遇外力,可能傷口裂開、嚴重眼球破裂。如果可以針對某層角膜移植,可避免全層角膜移植的缺點,增加病患的視力預後。亞東醫院眼科部醫師何威廷表示,近年來手術顯微鏡及器械進步,逐漸轉變成層狀角膜移植。針對角膜基質層的疾病,僅換掉角膜前層,角膜內皮細胞可保留,避免術後排斥影響角膜內皮細胞的功能。也因為角膜前層移植不易造成術後排斥,術後照顧不需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可降低如白內障或青光眼的副作用。角膜分層移植 傷口小、排斥機率較低何威廷醫師表示,若造成視力不良的原因為角膜內皮細胞功能缺損,則可採用角膜內皮細胞層移植。由於傷口遠較全層角膜移植小,因此避免角膜散光、角膜縫線造成的併發症,術後排斥機率較全層角膜移植要低。因為技術進步,角膜移植從最初的全層角膜移植,進展到角膜分層移植手術,大大的提升病患術後的恢復和視力。但全層角膜移植仍有不可取代性,若是嚴重感染造成角膜穿孔、外傷,同時影響到全層的角膜,則需以全層角膜移植治療。若角膜疾病影響視力,需接受角膜移植時,仍需醫師和病患討論決定。

講座/癌症病患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引起食慾不振,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舉辦講座,由營養師吳詠如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報名可電洽02-8966-7000轉1305或2046。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2017/12/11(一)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雲南提升旅遊警示!H7N9流感案例出現

雲南提升旅遊警示!H7N9流感案例出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確認台江國家公園拾獲的黑面琵鷺屍體,檢出H5N6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疾病管制署表示,2名接觸者為工作人員,撿拾時有配戴N95口罩、手套,目前無類流感症狀。衛生單位將進行健康監測10天,若出現類流感症狀,將協助就醫。雲南旅遊應注意 已提高疫情警示疾病管制署表示,此次檢出H5N6病毒株,接近今年11月日本島根縣野鳥屍體。「島根型」H5N6病毒株是由上季於歐洲廣泛流行的高病原性 H5N8及歐亞野生水禽間傳播的HxN6重組。對禽鳥具高致病性,但無證據顯示病毒可由禽傳人,無人類感染病例。中國出現本流行季首例H7N9流感病例,為雲南省64歲男性,發病前曾飼養活禽、接觸死禽,目前病況嚴重,已提升雲南省旅遊疫情至第二級警示。全球自2013年迄今累計1,565例禽流感病例,累積612例死亡,致死率近4成。發現禽鳥屍體切勿接觸 請農委會專人處理針對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中國江蘇省、廣東省、安徽省、湖南省、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遼寧省、河北省、陝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及雲南省,旅遊疫情列為第二級警示,其他省市及印尼列為注意。疾管署提醒,發現死亡禽鳥類屍體時,請勿擅自撿拾處理,請撥打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免費防疫諮詢專線0800-761-590。禽流感及新型A型流感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脖子腫大!會有甲狀腺癌的危險嗎?

脖子腫大!會有甲狀腺癌的危險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中年女性,在10年前健康檢查時就發現甲狀腺有結節,但不以為意,直到最近因吞嚥時有異物感,且聲音無故沙啞才就診,觸診發現除了原本甲狀腺結節外,在附近的淋巴結也已腫大疑似腫瘤,經進一步檢查確診發現為甲狀腺癌併淋巴結轉移。甲狀腺癌不易察覺 中年女性好發率高於同齡男性奇美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葉乃誠指出,甲狀腺癌以女性居多,且以5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發生率最高,高於同齡男性約三倍。「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統計,甲狀腺癌於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中,居於第五位。而甲狀腺癌成長速度大都較別的器官癌症慢,初期不一定會有症狀,因此不易察覺,許多患者都是在腫瘤已經大到看得到或摸得到,甚至已經壓迫鄰近組織產生症狀時,才會驚覺該去就醫。」葉乃誠醫師表示,一般甲狀腺正常時不會有腫塊或結節,隨著年齡增加或體質、自體免疫問題,可能出現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體內產生結節的情況,此時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會先從病史詢問、觸診、抽血、超音波檢查等判定結節大小、特徵以及甲狀腺的功能高低。若有甲狀腺結節時,某些特定情形須合併超音波定位細針穿刺抽吸的方式來確認其細胞型態與癌化與否。目前雖有某些人工智慧可協助判斷甲狀腺結節癌化可能性,但並非百分百準確,必要時仍須接受細針穿刺抽吸。」甲狀腺癌治療方式:手術切除、術後碘131治療目前甲狀腺癌的治療方式,若為發現時未遠端轉移,以手術切除為主,開刀後則會依據甲狀腺癌病理報告,包括腫瘤的大小、腺體侵犯程度,看是否已轉移淋巴結以及細胞型態等評估,必要時手術後需進行碘131治療,利用甲狀腺癌細胞也會吸收碘的特性,來剷除肉眼無法看見、遺留的癌細胞組織。另一方面,後續追蹤治療時,臨床也會給予患者甲狀腺素來抑制體內甲促素的分泌,因為長久下來甲促素過高的話,本身也可能造成甲狀腺癌細胞的增生。葉乃誠醫師說,在慢性的追蹤階段,必須固定追蹤患者的血中甲狀腺球蛋白、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及體內甲促素壓制的狀況,同時也會一段時間進行局部超音波及胸部X光,甚至低劑量碘131掃描,來檢查有沒有復發或轉移的病灶。注射人工甲促素可輔助碘131治療 避免甲狀腺功能低下在需要接受碘131治療或掃描的病患,正在服用的甲狀腺素需停藥一段時間,讓體內甲促素增高,增高之後才能讓掃描以及治療達到功效。同時體內甲促素增高時,會同時檢查甲狀腺球蛋白。如果甲狀腺球蛋白升高,會高度懷疑體內仍有隱藏甲狀腺癌細胞的存在。而讓甲促素升高,通常會採取停甲狀腺素的方式,在降低體內甲狀腺素後,腦下垂體會增加體內的甲促素。可是臨床上常見停藥產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情形,令患者出現如皮膚乾燥、水腫、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低血鈉、心跳變慢等副作用。此時注射人工甲促素是另一個很好的選擇,此時無須停甲狀腺素,利用藥物來增加甲促素,免除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副作用,一方面增進甲狀腺癌細胞對於碘131的吸收,另一方面也降低停藥後的不舒服。目前健保已有條件的給付人工甲促素,醫師須事前申請,若不符合健保規範須自費使用。甲狀腺癌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十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一般來說,甲狀腺癌若於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以乳突癌若是初期診斷為例,十年存活率可達90%。萬一頸部甲狀腺部位發現有腫塊,最好就醫做完整的檢查,以辨別是單純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癌;若不幸確診為癌症,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定期服藥並追蹤,大部分預後相較於其他癌症良好。葉乃誠醫師提醒,「甲狀腺若有結節或腫塊,千萬不要不理它,定期追蹤,即早發現可能的癌症並接受治療與醫療團隊合作,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C肝患者福音!口服新藥上市

C肝患者福音!口服新藥上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3歲陳太太,發現患有C肝時便開始積極治療,但老天卻給了很大的考驗,忍著身體痠痛、噁心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接受了2次的干擾素治療,最後卻都以失敗收尾,為此相當失望。直到今年初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經醫師說明臨床治療的成功率高,且副作用低;陳太太再度燃起希望,果真在療程結束後,病毒成功清除,達成治癒,不再為疾病受苦。C肝口服新藥突破治療瓶頸開業診所院長李昭榮醫師指出,在台灣大約有70萬人有C型肝炎,盛行率約為3~4%,與B肝同為肝臟殺手,若不積極治療將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卻容易被忽視。目前C肝治療已全面進化,新型口服藥物上市,為C肝患者帶來新契機;根據臨床經驗,新藥不僅治癒率達9.5成以上,且副作用低,相較於傳統干擾素治療,生活品質更是大幅提升,呼籲患者不要輕易放棄治療,及早擺脫肝病威脅。C肝治療不能拖 把握健保福利副院長李坤宗醫師補充說明,C肝口服新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對於嚴重肝纖維化及輕度肝硬化患者,即可優先用藥,且不必跑大醫院,肝膽胃腸科診所就能夠協助申請。此外,提醒C肝患者治療前應接受基因型、病毒量、超音波切片及病毒突變等檢測,確認是否符合健保資格,也可幫助精準用藥,提高治癒率;治療時則務必遵從醫囑定期回診,療程結束後也須進行追蹤,切勿大意。沉默的肝 需要您的高度重視C肝是無病痛之疾病,收治前述案例的李昭榮醫師說,陳太太會發現C肝是因過去健檢時發現肝功能有異常,進一步篩檢後才確診,一般民眾若是沒有檢查C肝是很難發現的,常造成許多患者忽略而肝臟漸漸惡化,在此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高風險者如家屬中有C肝帶原者更應積極追蹤,國健署也有提供45歲以上民眾每人一次B、C型肝炎免費篩檢,可多加利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調查:孩童鮮乳喝不夠 矮別人3公分

調查:孩童鮮乳喝不夠 矮別人3公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鮮乳是乳品中最方便的食物來源,也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飲品,幫助孩童維持骨骼正常發育。若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恐影響身高發育。然而調查結果顯示,不僅近8成5孩童鮮乳每天喝不到不夠,其中4成孩童1天喝不到1次鮮乳,更有近1成整周都沒喝鮮乳。鮮乳喝較少的孩童,比鮮乳喝較多者矮近3公分。國小孩童 建議每天喝360毫生鮮乳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孩童每日應攝取800至1000毫克鈣質,每天2份鮮乳即可攝取6成左右鈣質,再加上其他飲食就可達到每日建議量。孩子鈣質攝取不足的比率達99%,10多年來未見改善,家長多半認為是孩童偏食、外食或喜好含糖飲料不喝牛乳造成,但調查指出恐是家長所致。國小孩童每日建議攝取1.5份乳品,每份奶的份量約為240ml,也就是約1個即飲新鮮屋的量。然而高達6成3家長對鮮乳攝取量有錯誤觀念,半數以上認為每天有喝就好、2成認為偶爾有喝就好,有喝到足量的孩童僅1成5。沒有飲用鮮乳習慣的家長,7成孩子也沒有每天喝,顯示家長行為會顯著影響孩子。家長錯誤認知 易影響小孩飲用牛乳習慣吳映蓉執行長表示,有些家長認為鮮乳營養可被其他食物取代,不用每天喝,高達半數孩童也有此觀念。而認為鮮乳對成長而言不重要的家長,近3成孩童認為如此。凸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僅影響孩子對鮮乳重要性的認知,也影響孩子飲用鮮乳的態度與行為。除了乳品,應透過均衡6大類飲食補足每日所需營養,再把握孩子成長發育的黃金時間,加上充足良好的睡眠、適度運動與日曬,掌握孩童成長關鍵。若1.5份不好估算,建議家長也可直接購買2份,約等於2盒即飲鮮乳,建議選擇具有國家鮮乳標章與國際認可的高品質安心鮮乳,更有保障。

老翁腸道阻塞 竟是愛吃柿子惹禍!

老翁腸道阻塞 竟是愛吃柿子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邱先生腹痛、嘔吐,痛起來全身冒汗,睡不著、吃不下,掛急診檢查發現糞石卡在小腸。原來曾經切胃的邱先生因柿子盛產,吃了富含大量單寧酸的柿子,與食物中蛋白質作用形成近6公分大的糞石糰塊,切胃手術後失去幽門調控,造成腸道阻塞。曾切胃又過食柿子 引發腸阻塞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邱先生經X光、電腦斷層檢查,判斷是腸阻塞。所幸無須切除小腸,僅須以手揉碎糰塊,像擠牛奶一樣邊擠邊推,花了半小時,將糞石推到大腸,在沒有破壞腸道情形下,順利解決腸道阻塞。探究邱先生腸阻塞原因,與愛吃富含單寧酸食物有關。邱先生愛吃柿子,每年柿子盛產總是吃不停,往年都沒事,去年動了胃手術,今年就差點釀出嚴重後果。做過胃手術病人,應適量、淺嚐即可、細嚼慢嚥,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腸阻塞未處理 恐腸壞死、腹膜炎余政展主任表示,糞石卡住小腸讓人疼痛難耐,如果未及時處理腸阻塞,腸子可能壞死甚至穿孔,導致腹膜炎風險,甚至致命。胃手術的病人術後失去食物研磨與幽門調控的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糰塊進入小腸,造成腸道阻塞。柿子、破布子具有特殊的化學物質單寧酸,含量比其它食物更高,遇到蛋白質容易形成食物糰塊,如果未經消化直接到腸子,容易造成阻塞。其它容易形成腸阻塞的食物還有纖維質比較粗的筍乾、黏稠性高的糯米,建議適量、淺嚐即可與細嚼慢嚥,常保消化道暢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