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喝開水也能減肥?怎麼可能!

喝開水也能減肥?怎麼可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當人感到口渴,需要立即補充水分時,往往為了好喝或方便,就在販賣機或便利商店直接購得飲料,卻未意識到含糖飲料帶給身體過多能源與負擔。我認為最佳的飲料就是白開水,而且是跟身體體溫接近的37。C 左右白開水。曾聽過日本演藝圈流行喝開水減肥,「喝開水也能減肥?怎麼可能!」白開水 最健康的飲料!當你開始習慣白開水,就不會想喝其他飲料。所以,對於已經習慣喝飲料的人,建議你在口渴想喝飲料前,先喝一杯300cc左右溫開水,立刻為你解渴外,想喝飲料慾望也會得到緩解。解身體渴,尤其以喝與自己體溫接近的溫開水,效果最為明顯。中醫大老告訴我說,溫水是養生最重要元素!喝白開水 痛風也可能會消失喝溫開水比冰開水或冰飲料更容易解渴,緩解飢餓感,讓身體減重外,甚至連痛風問題也一併消除了。多喝溫開水後,排汗與排尿更頻繁,身體容易將醣的代謝副產物、尿酸等隨尿液排出。尤其在減重初期,主食為脂肪與蛋白質,身體進入某種程度酮代謝,不好副產物也比較能隨尿液排出。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安路彭教授(Prof. Ruopeng An), 2016年發表一篇喝白開水對人體影響的論文,內容是關於從2005 年到2012年間,檢驗18,300位美國成年人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發現多喝開水確實可以減少身體對糖分、鈉與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最有趣的是,多喝白開水者在數據上顯示可以顯著地減少1%卡路里攝取,可能是因為減少喝含糖飲料與吃零食的行為,這些現象對於男性、年輕人與中年人都有特別明顯的影響。(本文摘自/歐吉桑的大數據減重計畫/遠流出版)  

痠痛退化不找你 照顧好筋膜注意5點!

痠痛退化不找你 照顧好筋膜注意5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當我犯肩頸痠痛時,就會立即自我檢視:最近姿勢不良嗎?下肢足部的肌肉筋膜有哪裡緊繃嗎?最近鞋子是否出現問題?椅子的高度是否需要調整? 以下是我經過檢視後歸納出的疼痛改善重點: 1) 常穿五趾襪/無論上班、運動,或是當天要久站、走遠,我一定會穿五趾襪,其他非五趾襪也都淘汰不穿了,因為發現比起一般襪子,穿五趾襪實在舒服太多了。開始穿五趾襪,是在某次跑步訓練時,發現穿一般的襪子腳趾頭會互相摩擦起水泡,而且跑步時腳趾容易打滑,足底的小肌肉會不自主的用力抓緊鞋底。久而久之,這些足底小肌肉的緊繃,便會藉由筋膜鏈影響全身。五趾襪不只抓地力好,防起水泡還可以防痠痛、拇趾外翻及跨趾 .等症狀。部分更高級的襪子,甚至加上了足弓支撐,在腳痠痛時可適度托住足弓,減低疲勞,許多成年人都有拇趾外翻的困擾,也常見長輩有第二趾跨到第三趾之下的問題,臨床上觀察到這些人普遍都有較嚴重的小腿緊繃、下背痠痛現象,若能即早開始穿五趾襪,就可以避免這些難以解決的狀況。2) 傾聽腳的心聲/要時刻注意腳的狀況。大部分人都有足底按摩的經驗,按完後會覺得通體舒暢,整隻腳感到很輕鬆。此時,請靜下心來感受,什麼是正常的腳底肌肉張力?我平常的足弓高度?當足部放鬆、每一條足部肌肉恢復正常時,正確走路是怎樣的感覺?腳踏地時,是否每一步都是從足跟順利踩向腳拇趾?請記得這個感覺,下次足部肌肉有問題時,在第一時間就會察覺—長短腳、足跟歪斜、骨盆歪斜、骨盆前後傾、長期下背痛、長期肩頸痛、拇趾外翻、足部肌肉異常緊繃、小腿異常緊繃、腳踝易扭傷、O型腿、X型腿、內八步態、外八步態、脊椎側彎、低張力、長期足部及脊椎問題等,都需要從足部開始改善。3) 挑選適當的鞋/挑選有足弓支撐的拖鞋、運動鞋、鞋墊等,把足底的三足弓都撐起來,就像蓋房子一樣,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下肢站好站穩,才能改善骨盆脊椎問題。若身體狀況較複雜、兩邊足部不對稱,一定要用個人化、客製化的方式調整,因拇趾外翻嚴重時,第二腳趾會騎跨到拇趾上。因為兩邊需要額外加強墊高的部位不同,兩腳的鞋墊也會不同。堡醫師現在穿的拖鞋、上班鞋、運動鞋都是有足弓支撐的,就算出國旅遊走很久、足弓塌陷後,也能感覺足下有支撐,較不會腳痛、腰痠。此外,過度磨損的鞋子要換掉或修補,不然鞋墊就白白浪費了。4) 訓練恰到好處/以往我訓練時總是落入好還要更好、遠還要更遠的過度訓練狀況。現在無論是游泳、跑步、騎車、重訓時,我都告訴自己最重要的不是距離和時間長短,而是過程中姿勢是否正確,骨架是否都在正確位置上?感受身體是否有不正常的筋膜緊繃?該運用的肌肉是否都有正確運動到?並且加強訓練核心肌群,及核心肌群與周邊肌群的連結能力。當核心力不夠時,就不做超出負荷的深蹲、硬舉、臥推等重訓。 5) 隨時注意姿勢/檢查一下工作時的電腦、書桌、椅子高度是否正確?許多人工作時頭部會不自覺往前伸,造成嚴重肩頸症候群。當椅子太低時,會讓腿後側筋膜過度緊繃以及骨盆傾斜。手肘如果沒有桌子支撐,也會過度使用手臂及肩胛骨肌肉,若桌子太高,人便會不自覺聳肩。大部分人每天上班都要坐著看電腦,因此,開始工作前,別忘了調整椅子、電腦及手肘支撐等高度。 若能每天提醒自己把握以上這5個要點,痠痛退化、筋膜問題就不會找上你。而且連我這種曾經狀況嚴重、全身痠痛的患者—扁平足、足部異常緊繃、過度訓練、骨盆歪斜、全身筋膜紊亂、姿勢不良頭部嚴重前傾,導致早年頸椎關節退化—配合醫師的治療都能有所改善。 (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 如何出版)

循環重量訓練 減少身體缺氧、增肌

循環重量訓練 減少身體缺氧、增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同時也是循環重量訓練的愛好者,在健身生涯中學到的一件事:只要持續、適當的做有氧並結合重量訓練,不但能有效增強心臟、肺和免疫系統,還能製造肌肉和消除肥胖。每日低強度、多次數運動 專注相反向動作「循環訓練」指透過重訓器材做一段時間的循環訓練,總共不超過45分鐘,以較輕的重量做較多的次數,一次約20下。每次的運動應該要緩慢且專注在動作的相反向,例如:做向下彎舉啞鈴的動作,相反向則為向上舉的動作。簡要的說,循環訓練是一種緊繃但較輕量的訓練方式,它能增加心跳率並增長肌肉,同時減少身體缺氧。雖然,根據一篇發表在《免疫學和生物細胞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依照人的身體素質,較重量級的低氧訓練不一定是種傷害;但若想避免癌症和慢性病,我則建議每日做較低強度、連續多次的訓練較好。避免食用氫化油、精緻糖、味精、基改作物你的身體能排毒,但不代表無意間暴露在毒素中時,能用「豁出去」的態度面對它。所以,你所攝取的食物和飲料對整體健康十分重要。然而,可悲的是,大部分人稱之為「食物」的東西,只是一堆經過加工、長得像食物的化學大雜燴,這些「食物」違反身體自然的生理機能,也是營養攝取的悲哀。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以食物的樣貌販賣,許多甚至從未經過嚴格審查,這表示我們對它們如何影響身體所知甚少。同時,不同的研究者和實驗者已研究最常見(特別是被認為會致癌)的「食物」,其中許多可能是你十分熟悉且認為是健康的食物⋯⋯你可以開始思考要如何避免下列食物:1) 氫化油、部分氫化植物油2) 精緻糖3) 味精、阿斯巴甜及興奮性神經毒素4) 基因改造作物和農藥(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用行動展現道歉 夫妻間相處更融洽

用行動展現道歉 夫妻間相處更融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馬文是名農夫,有憂鬱和暴躁易怒的傾向。他在醫生的要求下來找我做心理治療。他的多年婚姻陷入僵局,我問他家裡的狀況怎樣。他說妻子柏妮絲早就放棄他了。馬文說自己是不稱職的丈夫,並舉了許多實例說明他經常不在柏妮絲的身邊支持她。他描述那些事情時,語氣像聊天氣一般,事不關己。憂心時刻不相伴 拉遠夫妻距離例如,柏妮絲六十二歲時動乳癌手術,時間安排在秋收的時候,她麻醉醒來聽醫生告知分析結果時(無論消息好壞),馬文不在她的身邊。田裡的工作再怎麼繁重,馬文都可以一肩扛起,但他不擅長面對令人情緒激動或澎湃的情境。柏妮絲老早就不冀望他的關心了,也一直跟他保持距離。促使一個人改變的原因,有時是個謎。不過,馬文來找我治療的那段期間,我注意到他整個人有一些改變。他開始告訴我柏妮絲是個好女人,他知道自己常讓她失望、虧欠她很多,但他沒辦法為過去的行為道歉,或是把那些事情拿出來討論。「木已成舟,多說無益。」馬文告訴我:「我覺得道歉於事無補,柏妮絲也這麼覺得。」用行動實踐道歉 彌補過去的不足不過,他確實相信道歉是可以用行動實踐的,他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他的岳母病重時,搬到他家附近的安養之家靜養,馬文主動擔負起照護的工作。我親眼目睹他在人生的下半場,突然搖身一變成為模範丈夫和女婿的驚人改造過程。他告訴我,他決定改過自新,彌補過去沒做好的一切。即使岳母很難搞,從不道謝,而且和柏妮絲的母女關係不太好,馬文無怨無悔照顧了岳母三年,直到她過世。每當柏妮絲覺得不堪負荷,馬文就馬上接手,負責接送岳母去醫院。岳母是個信仰虔誠的人,馬文和柏妮絲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是馬文每週日都會送她去教堂。岳母過世時,妻子請他打電話安排喪禮。我覺得這段日子以來,他們夫妻倆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了,也比以前更快樂。(本文摘自/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究竟出版)

不必勉強接受道歉 是你的權利!

不必勉強接受道歉 是你的權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接受道歉不見得就是言歸於好。再怎麼得體的道歉,也不見得能夠挽回破損的人際關係。「對不起」這幾個字講得再怎麼真誠,可能都不足以撫平傷口。有時雙方的關係是建築在彼此的信賴上,信賴一旦瓦解,就再也無法修補了。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想再見到那個傷害你的人,但你還是可以接受道歉。喬安和瑪莎以前情同姊妹,她們長達七年都是最要好的朋友。但瑪莎一進她的公司工作後,就開始破壞喬安的信任,不僅搬弄是非陷喬安於不義,還跟喬安搶升遷的機會。喬安後來因此離職,兩人的友誼就此畫下句點,有四年的時間沒再見面或交談。回覆道歉不客套 展現個人態度某天喬安收到瑪莎寫來的長信,瑪莎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表達由衷的道歉及懊悔。她告訴喬安,她深自檢討後,非常想念她,希望能跟她重修舊好。她請喬安騰出時間,選幾個方便的日子,一起吃飯聊聊。信末,瑪莎寫道:「希望妳能原諒我。」喬安想乾脆不要回信算了,但是放著瑪莎的來信不回,又違反她自己的誠信原則。幾經考慮後,喬安回信如下。親愛的瑪莎,謝謝妳來信道歉。知道妳反覆思索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以及妳做的事情對我的影響,我覺得很欣慰。對我來說,不堪回首的往事太多,難以多談或想辦法延續友誼。祝妳順心,我對我們以前的長久情誼也充滿了美好的回憶。喬安謝謝對方的道歉 並非表示原諒喬安沒有說「我原諒妳」,因為她並未原諒瑪莎。她避免算舊帳,也沒說「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的想法會有所不同」,以免對方以為還有希望。她選擇謝謝瑪莎提出道歉,顯現出喬安的成熟圓融,她希望這份回應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要像瑪莎以前那麼惡劣。「謝謝你的道歉」並不表示雙方盡釋前嫌,重修舊好,或是喬安願意再繼續和瑪莎通信。有些東西一旦破壞了,就再也無法挽回。

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

新面孔如何決定深交?先通過3點考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第一印象是種求生機制,結識一個新對象之後,你必須立刻決定自己是否想要對方在你人生中占一席之地。我們在一場互動的最初幾秒鐘,就會試著針對新認識的對象回答三個基本問題:1) 你是朋友或對頭?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個人安全檢查。2) 你是贏家或輸家?剛認識一個人,我們就會立刻想要評估對方看起來像領導者,還是跟隨者?3) 你是盟友或敵人?你在最後這個層次會決定對方是否應該加入你的團隊,這個人喜歡你的程度是否足以支持你。現實人際需通過3點 演講則不是如此某人一旦成功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們就會提升與對方的關係,對他們更加信任。陌生人因此成為熟人,熟人成為朋友,潛在顧客成為客戶。如果是一名講者站在一大群聽眾面前,這種現象會如何發展——例如在一場TED演說上?我在搜尋欄位鍵入「領導」,結果出現兩部影片:一部是西奈克主講,另一部是維克爾繆林主講。這兩場演說都長約十八分鐘,同樣發表於二○○九年九月,講者也都是他們所屬領域裡備受敬重的思想領袖。不過,這兩部影片在觀看次數上卻有很大的差別。這兩位講者既然獲選登上TED講台,自然在演說前就受過審查。TED組織花費許多心力維持演說活動的一致風格,並致力於挑選全世界最優秀的演說家,這些演說家都有很棒的想法。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第一印象的關鍵 在於說話的方式我設計了一項實驗,想要找出答案。受試者看不見影片的觀看次數,而且我們也確認了他們以前沒看過這兩場演說。接著,我們把評分表交給另一組受試者,但他們只看了同樣這兩部TED演說影片的七秒鐘片段,結果評分沒有重大差異。我們有可能在一場TED演說的頭七秒鐘就已認定自己會不會喜歡嗎?頂尖的TED講者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通過信任的三個層次?我們的程式工程師分析數百小時的TED演說,找尋觀看次數最少與最多的影片之間有何差異。我們計算手勢,並衡量語調變化、微笑及肢體動作,發現其實有固定模式。第一印象的力量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話,而是我們怎麼說那些話。最受歡迎的TED講者在提出重大觀念前,就先提升了與聽眾之間的關係。(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自我實現的原因 畢馬龍效應告訴你

自我實現的原因 畢馬龍效應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希臘神話中有一則關於雕刻家畢馬龍的著名故事。根據傳說,畢馬龍用一大塊象牙刻出了他理想中的女性。他的雕像非常美麗又逼真,讓他不禁愛上那尊雕像。畢馬龍很難為情,又羞於承認自己的渴望,於是向愛神阿芙蘿黛蒂獻上祭品。在她的祭壇上,他暗中祈禱自己能遇見一名「和我的象牙女孩一模一樣」的女子。畢馬龍效應 遠大期望會有傑出表現回應事後,畢馬龍回到工作室,輕輕吻了那尊雕像一下,卻驚訝地發現那象牙嘴唇竟然是溫暖的。他又吻了她一下,結果雕像就活了過來,畢馬龍於是娶了他自己創造的女子為妻。畢馬龍的神話所談的,是「期望」具有的自我實現力量。畢馬龍根據自己想要的創造了一份藍圖,結果那個藍圖就實現了;換句話說,遠大的期望會被回應以傑出表現。心理學家發現這種觀念不是神話,而這個現象就稱為畢馬龍效應。受到讚美或某種期待 會報以更踴躍的表現當選民被告知,他們比自己的同儕更「政治活躍」(儘管他們只是被隨機選中的),他們的投票率就比對照組高了15%。當捐款人被告知,其捐贈金額高於平均(儘管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們就會因此捐更多錢,而變成捐贈金額高於平均的捐款人。當飯店清潔人員被告知,他們從事的是一份會消耗許多熱量的高強度工作,他們就會因此消耗更多熱量。當電腦對學生發出自動化讚美,他們就會因此表現得更好——就算那些學生明知那些讚美只是電腦的自動回應,結果依舊不變。(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親子鴻溝如何填?5大原則報你知

親子鴻溝如何填?5大原則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協助孩子成長,首先須讓他願意聽從指導,然而,特殊孩子發飆時,根本聽不進父母任何話,原因除了他卡在憤怒的情緒外,另一種可能是因為他誤解別人意思而做出防衛反應,加上固著的特性,使得他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想法,所以家長最好一開始就杜絕任何可能讓他誤會或拒絕溝通的機會,這才能幫到孩子。孩子任性發脾氣 家長容易受影響就讀國中的小威下課一回到家就擺張臭臉,亂丟書包鞋子,對忙著準備晚餐的媽媽嫌東嫌西,一下子說菜不好吃,一下子嫌飯煮得不夠軟。原本滿心歡喜的媽媽聽著不斷的抱怨,怒火也漸漸被點燃,心情轉為委屈、傷心,最後終於忍不住發火,大聲責怪兒子不懂感恩。小威聞言立刻回嗆:「怎樣,妳腦筋有洞喔!」接著開始飆罵三字經,比中指,甚至用他魁梧的身軀一步步逼近媽媽。備感威脅的媽媽再也按捺不住,甩了小威一巴掌。這下可糟了,他立刻回擊一拳,媽媽右眼瞬間變成了熊貓眼,媽媽驚嚇過度,哭了。親子良好溝通 遵守5原則小威打人已不是第一次,上周才和同學大打出手,上個月也為了跟爸爸搶滑鼠而猛力捶了爸爸的腦門。爸媽又是生氣又是害怕又是擔憂,氣孩子不聽話且害怕再度被打,更憂心這個「有暴力傾向」的兒子將來無法融入社會。孩子打人,是動怒的進階。處理原則應回歸本源,也就是安全為上,並從溝通來治本。如何讓孩子聽進父母的話?須配合特殊孩子的天生特質,用他能接收到的方式溝通,父母的話才可能真正進入他腦中。不然,只是父母自顧自地單向表達罷了。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有下列幾項原則:1) 確認孩子真的在聽你說話2) 用詞簡短3) 指令要具體、有規則、無爭議4) 一個指令只要求一個動作,並給予5~15 秒反應時間5) 用接納的語氣、表情及肢體語言(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親子間畫對界線 比百般疼愛更好

親子間畫對界線 比百般疼愛更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教養的理想狀態是,父母依孩子身心能力的提升速度,從百分百的全面照顧,轉為逐步放手讓其自理,最後保持恆久不變的尊重與關懷,而且切記不介入孩子的生活。在這過程中,家長須不斷調整對孩子的照顧範疇。家長避免過度付出 讓孩子學習照顧自己許多特殊孩子家長看到孩子的能力比不上正常小孩,愛子心切下主動替孩子承擔過多他可自行處理的事務。長期下來,不但父母因過度透支加上期待落空而感到挫敗,孩子也因缺少機會摸索自我照顧的技能,而變得更沒能力、更沒自信、惰性更重,搞得兩敗俱傷。因此,家長須保持警醒,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態,慢慢增加他可獨力完成的事項,才不會在永無止盡的付出中枯竭。家長該如何避免過度付出?最快的方法就是「畫界線」,理性區分眼前的事,到底是「我的事」、「孩子的事」或「老天的事」?清楚界定責任範圍後,才能站在制高點行動,避免因撈過界而導致教養挫敗,也才能把教育效能發揮到極大化,同時給予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間。拉開與孩子心理距離 自己主控心情做父母的都捨不得孩子受苦,看到孩子生氣或難過,往往立刻與孩子感覺同步,沒有去釐清這感受是「孩子的」還是「自己的」。這源於自己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太近,近到把他的感知當成自己的感知。如此一來,親子情緒的主控權便落在孩子身上,父母要先讓孩子開心,自己才有辦法跟著開心。但要讓特殊孩子維持在喜悅狀態並不容易,這似乎意味著家長難以擁有快樂的時光?因此,拉開自己和小孩間的心理距離,對特殊孩子的家長而言特別重要。請以理智時時提醒自己,孩子的感受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父母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成阻礙

父母適時放手 別讓愛變成阻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家長該做的事可簡化成提供孩子一個安全成長的保護傘,在孩子未成年前,給予他生活和知識技能上的訓練、教導,以及無條件的愛與陪伴。經常提醒自己,尤其在忙碌時,更需要來回檢視自己的行動是否在此範圍內。父母過度幫忙 引發孩子不認同孩子,不屬於父母,他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家長不要被自己對孩子「滿溢的愛」遮蔽了眼睛,誤把孩子當成自己,主動幫孩子完成他該做的事。確實,家長們深怕天生能力輸在起跑點的孩子將來會受苦,迫切地想方設法防患未然。但在孩子能獨立前,可是有成千上萬件事會讓家長擔心,如果父母完全不願放手,讓孩子面對挫折,學習承擔的話,遲早會累死自己的!其實,很多時候特殊孩子的情緒問題是被父母的好意給激怒出來的,這份好意經常為孩子帶來挫折。無論孩子認知程度為何,依然有個人喜好,當他覺得不需要或不喜歡父母方式,但又不知如何表達時,往往就會用生氣、打罵的行徑來表達。此時,心急如焚的家長往往被其行為牽引,而忘了要先處理這不當舉止的源頭——孩子的情緒及需求。理智切割事情 讓孩子獨立完成假若父母分分秒秒像直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孩子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自然不願跨出舒適圈,便永遠學不會家長的教誨;另一方面,父母千辛萬苦卻仍無法推動孩子轉變,必定滿心挫敗,陪伴孩子的能量及愛也將迅速流失。倘若家長能強忍不捨之心,理智切割出孩子該做的事,在協助孩子獨立的目標下,堅持讓他獨力完成,即使孩子以哭鬧來拒絕或試探底線,但只要時間一久,孩子了解父母真正的態度後,反倒會因有明確的方向,而能慢慢做好該負責的事項。要注意的是,對他的要求必須符合其能力現況。(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