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壽飲食有效?人瑞常採「限時進食」

長壽飲食有效?人瑞常採「限時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我們經常聽到的營養指導原則中,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理論上可行的跟實際上可行的混為一談。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應該一天吃五到六次,以維持健康的體重。但是,先不要說並沒有證據顯示其效果,對於大部分要這麼頻繁進食的人而言,想要調節食物的攝取量,更是不容易。三餐為早餐、主餐加上點心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除非你的腰圍和體重正常或者是低於標準,否則你最好還是每天吃早餐、加一餐、再加一份低熱量和低糖、但營養豐富的點心。如果你的體重或肌肉量太低,那麼就一天吃三餐再加一份點心。所以,即使一天吃六餐,每餐平均應該包含三百大卡,但是卻吃進了三百零五大卡。每天那多出來的三十大卡,或者是每個月多出來的九百大卡,表示每年會因此多增加三磅(約一點三公斤)的脂肪。所以,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的,在這個飲食法盛行的那段期間,美國過重和糖尿病患者的比率達到前所未有的百分之七十的高峰。限時進食 每天在12小時內進食反之,如果一天只吃二次半,而且只有一餐是主餐,就比較不容易過量,尤其如果你的飲食是以植物和魚為基礎的話。因為這麼一來,你就會攝取大量的豆類和蔬菜,以達到一個主餐所需要的一千兩百大卡熱量。營養豐富的食物,加上該餐的量,就會將「你已經吃夠了」的訊息傳送給你的胃和大腦。至於年長者,則必須把一個主餐打散成為兩個較小的餐,以免產生消化問題。另外一個許多人瑞都採用,並且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上都證實有效的做法就是限時進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也就是每天在十二小時之內進食。換句話說,就是在早上八點吃早餐並且在晚上八點之前吃晚餐。進食的時段越短(十小時或更短)證實更為有效,只是比較難以做到,而且也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例如膽結石。(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已經習慣經常走路,現在我們卻由機器代勞所有的事情:車子、電梯、洗衣機和洗碗機。每天快走一小時,可以選擇一間離工作地點十五分鐘遠的咖啡廳或餐廳,以它為端點,一天來回走兩次。你可以選擇在週末走路到平常你會坐車前往的地方。騎腳踏車、跑步 都是良好運動每兩天騎腳踏車、跑步、游泳三十到四十分鐘,週末則做兩小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有一台健身腳踏車,還有一台可以在外面騎的腳踏車。十分鐘之後,你應該會滿身大汗。如果你在街上騎,設法往上坡騎至少十到十五分鐘。每隔兩天騎大約四十分鐘,週末則兩小時。腳踏車比跑步好,因為它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然而,根據一個長期的研究顯示,健康年長者如果經常長跑,未必罹患骨關節炎,因為長跑而導致的傷害可能不如大家認為的那麼常見。另外一個針對七萬四千七百五十二位跑者所做的七年追蹤研究,發現跑步可以同時降低體重和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游泳也是另外一個很棒的運動。現代人少活用身體肌肉 肌肉缺乏挑戰我們過去習慣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但是現代人卻使用手扶梯、電梯而不爬樓梯,使用灑水器而不使用水管、使用洗碗機而不用手洗、用推車載東西而不是裝在手提袋裡自己拿。身體的每一條肌肉都需要經常接受挑戰,因為肌肉會為了回應受傷而生長、變得更強壯。比方說,如果你很久沒有一次迅速地飛躍六個階梯,那麼之後再做同樣的動作,就可能使你腿部的幾條肌肉受傷、甚至疼痛。顯然你的腿部肌肉已經受傷了,此時只要供應足量的蛋白質,就可以激活「肌肉衛星細胞」。因此,只是從事有挑戰性的簡單日常動作,都會使肌肉稍微受傷和重建。肌肉訓練應酌量 避免讓已發炎肌肉受傷但是,就跟營養一樣,如果體重太重,或者如果你不斷地讓已經在發炎的肌肉或軟骨受傷的話,小小的傷也可能變成大傷。所以,肌肉訓練必須保持平衡,以避免急性的傷害,同時也必須避免造成緩慢長期的傷害,例如,運動員如果經常忽略疼痛並且繼續施加壓力給受傷的膝蓋,他們的膝蓋和臀部就會看到這樣的傷。(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12大「不淨蔬果」 蘋果易化學殘留!

12大「不淨蔬果」 蘋果易化學殘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物裡若含有殺蟲劑、生長激素、抗生素,容易使人生病、肥胖,所以近期興起吃有機食物的風潮。但是景氣不好,有機食物價格較高要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你不見得什麼東西都要吃有機的。薄皮蔬果易殘留農藥 建議選有機版應該拿錢優先購買的有機食物有:牛肉、奶製品、海洋捕撈的海鮮、薄皮蔬果。如果你每週買菜時,可以想辦法為有機食物多花二十美元,我保證那對你的健康、體重會有很大的助益,最終也可以幫你省下很多錢。沒錯,現在多花一點,可以幫你以後節省很多,生病是很昂貴的。12種「最不淨」的蔬果,選購這12種食物時,只吃有機的:蘋果、甜桃、甜椒、桃子、西洋芹、梨子、櫻桃、馬鈴薯、葡萄(進口)、菠菜、萵苣、草莓。相反的,其他的蔬果比較少農藥殘留,你不需要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拿來買有機的。它們的皮較厚,或是有天然的防蟲效果,沒有化學殘留。芒果、葡萄柚 「潔淨蔬果」無負擔你可能聽過的「15種潔淨蔬果」:蘆筍、芒果、酪梨、洋蔥、高麗菜、鳳梨、哈密瓜、甜洋蔥、玉米、豌豆、茄子、番薯、葡萄柚、西瓜、奇異果。如果你無法負擔,或買不到12種「最不淨」蔬果的有機版,就改吃潔淨的15種蔬果。例如,吃芒果,而不吃蘋果;吃葡萄柚,而不吃莓果。雖然上面的清單中沒寫到牛奶,如果你買不起有機牛奶,可以改喝椰奶或杏仁茶(裡面沒添加生長激素或抗生素)。(本文摘自/7天狠甩9公斤!全美第一健身女王教你打造最高效率的燃脂環境/柿子文化)

別睡前洗澡!防失眠遵循「睡前4不」

別睡前洗澡!防失眠遵循「睡前4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睡前的2個小時你都做些什麼?晚上睡不好,往往與睡前做的事脫不了關係。研發主管睡前都還在工作,通勤花掉許多時間的櫃姐,回到家洗好澡就必須趕快睡著。在這些情況下,腦細胞都不能進入放鬆的狀態,睡眠中樞的鎮靜波也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必須靠「棍子敲暈腦子」,而這裡的棍子指的就是安眠藥。睡前玩手機 容易造成入睡困難看新聞或政論節目是在睡前累積負面能量,一樣是非常影響腦細胞放鬆的活動。假如年紀較大,睡眠中樞的鎮靜波較弱,也會造成入睡困難。現代人睡前最大的問題是玩手機,研究指出9成美國人會在睡前1小時玩平板、滑手機。上床時間往後延,就會想吃消夜,結果睡覺時胃腸忙著消化,反而睡不安穩,造成失眠問題。睡前避免負面情緒、洗澡、過度運動那麼睡前該做什麼好?從還沒有電燈、手機、KTV的農夫,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和環境都不一樣了,現代人要睡得好,要讓腦細胞能放鬆,睡前2小時要盡量避免以下狀況:1) 玩平板、滑手機/以LED為背景光源的3C產品,越小越不好,會刺激腦子,讓多巴胺持續作用,延後褪黑激素的分泌。藍光對腦細胞刺激較大,更容易造成失眠。2) 引起負面情緒/除了新聞或政論節目外,其他像是夫妻吵架、擔心明天的工作,以及聽家人或朋友訴苦,都是睡前不宜的事。3) 用腦或過度的聲音刺激/繼續工作使用大腦當然最不好,像隨時開著筆電、隨時收發電子郵件,或是像打牌、KTV、演唱會等都容易造成睡眠障礙,不過演唱會偶一為之無所謂,但年齡越大,越要避免晚上打牌、唱KTV等活動。4) 洗澡跟過度運動/很多人習慣睡前洗澡,認為睡前不洗澡很骯髒或汗水會「汙染」床單。但是對於有睡眠障礙或年齡較大的人,洗澡會活化腦細胞,反而引起或惡化失眠。睡前運動只能是非常舒緩的,不然一旦氣血活化,或者乳酸堆積造成痠痛,也會因此有入睡困難與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本文摘自/失眠勿擾/如何出版)

視工作為重心 小心「身心俱疲症候群」

視工作為重心 小心「身心俱疲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平常工作起來幹勁十足的人,突然感到一股無力感襲來,好像整個人燃燒殆盡一般,做什麼事情都提不勁,這種狀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身心俱疲症候群」。這是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費登伯格提出的概念,意指至今將工作視為生活重心的人,在全身精力用盡之際,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責任感強、完美主義 易發生「身心俱疲症候群」當重要專案完成,或長年辛勤工作終於迎接退休,一個階段結束之際,最容易發生這種症狀。原因是一直無怨無尤、犧牲奉獻,卻沒有得到適當的認同,或是成果不如自己預期優異,此時不滿及無力感、羞愧等情緒便會排山倒海而來,最後使當事人身心俱疲。工作認真、責任感強烈、容易沉迷或完美主義的人,都是這種病症的高危險群。初期會缺乏幹勁、失眠、體力下降,隨著病情惡化,頭痛、胃痛等身體上的症狀也會隨之而來。之後,病症還可能更加嚴重,病人將變得十分厭惡到公司。醫療、社會福祉相關工作者 罹病率高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身心俱疲症候群,特別是醫師或護士,從事醫療、社會福祉相關工作的人,罹病比例特別高。當自己用盡心力治療或照料的病患,到最後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病人還是回天乏術,此時醫護人員最容易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專職家庭主婦辛苦養育孩子,終於熬到他們能夠獨自生活,考生經過多年苦讀終於考上理想學校,或是以奧林匹克為目標的運動選手,經過長期不間斷的鍛鍊後,終於奪得金牌,都可能在獲得成果的瞬間感到身心俱疲。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時,女子馬拉松奪下銀牌的有森裕子選手,也是深受身心俱疲症候群所苦的病患。肩膀僵硬、不安、悲觀 都是徵兆這個心理疾病並非不關己事,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得病。為工作奉獻一生的商務人士、運動選手、醫療及社會福祉相關工作人員,據說都是高危險群。身體徵兆 肩膀僵硬 胃痛 睡眠品質不佳 頻繁的頭痛 總是感到疲勞心理徵兆 曾經喜愛的事情不再覺得有樂趣 心裡總是充滿不安 注意力難以集中 逐漸變得悲觀 感受不到希望 經常感到挫折 變得易怒行為徵兆 食欲不佳 工作上沒有成果 愈來愈常一個人吃飯重新調配比重 找到自己的平衡工作講求效率與工作成果的完善,在高壓的狀態下,心態非常重要。若是把工作視為重心,工作節奏改變、工作成果不盡如人意,對心理的衝擊更大。試著從事其他活動,重新分配生活比重並調節當下心情,或許能夠找到另一個平衡及快樂。(本文摘自/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漫遊者文化)

無故持續倦怠 恐「慢性疲勞症候群」

無故持續倦怠 恐「慢性疲勞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醫學上,有一種「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或稱「神經衰弱」(neurathenia),指的是持續且無法回復的疲倦感,影響生活與工作,甚至造成失能,卻找不到確切的生理、心理疾病。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7大層面處方下手處方1)調整壓力來源/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意志」堅強,可以應付再大的壓力,然而,我們的「肉身」卻不是這麼堅強的。外在壓力的調整,也是需要的。處方2)改善失眠問題/失眠改善的患者,其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也可以更快地回復正常。失眠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維持因素,若能尋求專業醫療積極改善睡眠,能讓治療反應更好。處方3)漸進式運動治療/即使在病狀最糟的那一天,仍要運動,直到能夠忍受的最大活動量。你可以保持前一天的紀錄,但不能減少活動量。可以的話,逐日增加活動量。研究還證實,「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白天增加活動量,有助於夜間睡眠品質。處方4)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應用在「慢性疲勞症候群」,內容包含: 改變當事者對疲勞的不適當想法 增進面對、控制疲勞的自助技巧 增強當事者的自我效能感 減少對身體症狀的關注 逐步增加活動量  強化生理功能 提供人際心理支持接受治療的患者,疲勞和疼痛感都改善了。處方5)藥物治療/給予抗憂鬱劑,如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百憂解之類的藥物),即使沒有憂鬱的情緒症狀,也能夠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處方6)瑜伽訓練/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30位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維持正規治療,一組為正規治療外加瑜伽訓練。結果發現,接受瑜伽訓練者,在二十分鐘的瑜伽後,就有明顯的疲勞與疼痛改善,長期下來,疲勞分數大幅降低。這證實了瑜伽訓練對於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有很好的輔助療效。處方7)自然療法/深受「慢性疲勞症候群」所苦、尋求醫療卻沒改善的患者,根本的病因可能出在慢性食物過敏,可說是「病從口入」。若患者清楚知道自己的慢性食物過敏原,並且知道是屬於嚴重、中度或輕度過敏時,就能在每天的飲食中細心地迴避它們,讓各器官、組織、神經細胞都不再陷入發炎風暴;同時,搭配提升粒腺體功能、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是能夠改善的。(本文摘自/在工作中自我療癒/商周出版)

癌症患者運動 搭配「輕度斷食」更有效

癌症患者運動 搭配「輕度斷食」更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用於癌症治療的運動,應該在什麼樣的身體狀態和時機下進行呢?斷食、冬游、乾布摩擦這一類的方法,是自古傳承下來的健康維持法,提示就隱藏在這些方法之中。輕度斷食搭配高強度運動 促進粒線體活性當人體處於饑餓或寒冷的狀態下,大腦會對全身發出緊急訊號,這時候會啟動長壽基因,增加粒線體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運動效果最好。免疫營養生酮飲食法提倡每週一次的「輕度斷食」。若同時搭配高強度的運動方法,可以更加促進粒線體的活性。首先在輕度斷食和運動的前一天,晚餐儘量吃少一點,保持空腹的感覺上床就寢。隔天早上飲用一兩杯添加一大匙MCT油(約15公克)的咖啡當作早餐。不喜歡喝咖啡的人,就飲用生酮奶昔或豆漿,或是吃半顆澆MCT油的酪梨也可以。高脂肪生酮飲食 搭配空腹運動15分鐘然後保持空腹感,從十一點開始從事有氧運動。在饑餓狀態下進行強烈的能量消耗活動,大腦會判斷「能量不足」而命令全身增加粒線體。不過,由於患者施行高脂肪的免疫營養生酮飲食,身體裡儲存足夠的能量。因此大腦判斷能量不足,純粹只是錯覺。我們就是利用大腦的錯覺,運動十五到二十分鐘,接著再做一點伸展操,放鬆一段時間,再來就要吃午餐。除了食用平常的高脂肪和高蛋白以外,可再多加一道自己喜歡的低GI碳水化合物(見圖表)。空腹運動後 攝取低GI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出現「胰島素抗性」,免疫營養生酮飲食法會刻意攝取碳水化合物。我推薦空腹運動後攝取碳水化合物,原因是饑餓狀態的正常細胞會優先攝取醣類,因此幾乎不會被癌細胞取用。這是保持人體恆定性(讓體內環境維持在一定狀態的能力)的荷爾蒙產生的作用。實踐免疫營養生酮飲食的過程中,在空腹狀態下運動,能改善全身的葡萄糖耐受性(攝取葡萄糖時讓血糖維持穩定的能力),具有提升胰島素感受性的作用。(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簡單動手做 養生再也不困難

簡單動手做 養生再也不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確保身體健康,維持健康飲食和良好消化系統。如消化系統出現功能失調,身體的細胞和組織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站在治療和預防疾病的角度來說,是把飲食法置於首要地位。在很久之後,由鑽研吠陀經典的希臘人——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之父說:「讓食物成為您的藥物;讓您的藥物即是您的食物」和「吃進肚子的東西,形成了這樣的我們」。注重食物純淨天然食物應該要新鮮現做(不要買已經煮好的或冷凍的),如果是熟食,最好在家裡製作。食物,責無旁貸地照料著我們生活,只要求能被尊重。將手機、電腦、電視和其他所有東西,都放一邊吧!就只是吃吧!讓食物喚醒所有感官。了解並重新感受吃進什麼,讓食物在嘴裡融化,不同的滋味蔓延開來;欣賞盤裡食物,其色澤、擺盤!用完餐利用幾分鐘時間審視感覺。自然而然,將會開始重新體認到,所選擇食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簡單照著做 綠扁豆南瓜咖哩湯〔4人份 準備時間:10分鐘 烹調時間:40~50分鐘〕〔作法〕Step1平底鍋放入香料籽和酥油,再將切成片洋蔥炒至金黃Step2洗淨所有蔬菜,需去皮蔬菜先削好。將蔬菜切成塊狀Step3將蔬菜、湯塊和1公升過濾水,放入平底鍋,再加乾燥綠扁豆。Step4攪拌後,加入磨好生薑泥和薑黃泥,邊攪拌邊放馬德拉斯咖哩粉、咖哩葉和阿魏粉Step5湯煮滾後轉小火繼續煮20分鐘,偶爾攪拌一下。Step6待蔬菜湯稍涼,用手持式電動攪拌棒將湯中食材稍微打碎,保留一些蔬菜塊。Step7將湯靜置數小時,食用前重新加熱。(本文摘自/阿育吠陀養生湯/橡實文化) 

認不出媽!卡普格拉症作祟

認不出媽!卡普格拉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卡普格拉症(Capgras Syndrome)的病人可以辨認熟悉的親人、朋友或其他人的臉,卻無法產生相關連的情感或情緒。例如患者可以辨識自己母親的臉,卻無法產生對母親的感覺或感情。當他見到母親時會說:「妳長得像我媽媽,可是妳是冒充者(imposter),妳不是我真的媽媽。」FFA和杏仁核間神經連結出問題 可辨識無法產生相應情感臉部辨識是由大腦顳葉中的一個腦皮質區負責,稱之為梭狀迴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簡稱FFA。杏仁核(amygdala)是周邊系統(the 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與情緒反應有關。患者的FFA是正常的,所以可以辨識他人和自己的臉孔。當見到母親時,可以知道那是母親的臉,可是由於FFA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雖然可以辨識,卻無法產生相應的情感。患者可以辨識母親的臉,卻不認為那是母親,反而會認為她只是一個冒充者。正因患者知道那張臉是母親的臉,否則不會說那是冒充者。患者有一個錯覺,即他們熟悉的人的臉被一模一樣長相的冒充者所取代。神經科學家拉馬前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認為卡普格拉症導因於位於下顳葉的FFA與周邊系統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臉孔辨識失認症 完全無法辨認人臉梭狀迴臉孔區受損會導致臉孔辨識失認症(prosopagnosia)。這種症狀和上面所談的卡普格拉症不同,患者完全無法辨認人臉。不能辨認人臉會造成嚴重的社交障礙,臉部失認症患者必須依賴其他特徵,包括髮型、衣著和說話的聲音等,但這些特徵可能改變,因此這樣的方式不甚方便也不可靠。梭狀迴臉孔區要到青春期才發展完成,因此幼齡孩童辨認人臉的能力比較差。不過有研究顯示,初生嬰兒的梭狀迴臉孔區是跨物種通用的,初生嬰兒辨認其他物種臉孔的能力比成人強。例如成人通常覺得每匹馬的臉看起來都差不多,無法區辨不同馬的長相,但是嬰兒可以輕易辨認。(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

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增37%

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增37%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80年代,印度醫師尼基•杜蘭達(Nikhil Dhurandhar)和他的父親一起在孟買經營一家減重診所,經過多年努力,他們行醫的經驗和1985年研究肥胖症的先驅亞伯特•史當卡德(Albert Stunkard)一樣,後者曾說:「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大多無法減重成功,而那些減重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復胖。」杜蘭達醫師給肥胖病人的處方都是「少吃」及「精算攝入卡路里」,而且要求他們多運動,可惜肥胖的機轉沒那麼簡單,在杜蘭達心中始終有個謎團:「如果不能靠攝取及消耗卡路里的多寡來維持體重(或減重),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知道肥胖的成因,進而永久治療?」正當杜蘭達困惑時,和一位獸醫朋友聚餐時的閒聊,似乎替他點了一盞明燈,那位朋友正在處理眾多雞舍出現的神祕疾病,此病使雞類死亡,危害雞農生計,所以致力於找出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發現雞隻死亡前都有過度肥大的肝,以及縮小的胸腺,身體也屯積了很多脂肪,說得簡單一些,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一種奇怪的念頭湧入杜蘭達腦海──世上的肥胖人口有沒有可能如同雞隻,是被某種病毒感染所造成?他在90年代末期舉家遷至美國,希望可以找到夠分量的研究機構,接受他的想法,進而資助他研究讓雞隻肥胖的病毒。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2001年,杜蘭達在《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發表了上述結果,認為「肥胖是會傳染的」,雖然論點頗具爭議性,但其中潛藏了可以深入的研究的課題,他創造了一個字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這種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肥胖是傳染病」從美國東南部擴張 延伸到北部及西部這聽了可能很嚇人,但如果你看到過去35年來「美國肥胖人口分布」的地圖,確實給人「肥胖是傳染病」的誤解─它從美國東南部開始擴張,延伸到北部及西部,最後在大都會爆發,不過有人也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和「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杜蘭達的論點如果屬實,則肥胖可能因為親密朋友的拜訪、接觸相同食物、觸摸共同物品,甚至因為上過同樣的廁所,而遭受病毒感染,他的研究可能太武斷,因為科學界這幾十年對肥胖的研究,還沒找到真正「一以貫之」的道理。有人認為是心理層面,肥胖的人意志不堅,控制不了自己,不知節制地亂吃,有人認為是腸道細菌不平均,某些細菌不足,造成營養過度吸收,而讓人肥胖,也可能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影響你,例如配偶變胖,另一半變胖的風險也會增加37%。(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