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家長注意!慎防兒童誤吞4大危險異物

家長注意!慎防兒童誤吞4大危險異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歲男童掛急診,家長表示不知男童吞食什麼東西,出現口水無法吞嚥,持續嘔吐的症狀。進行X光檢查,發現1個圓形金屬物卡在食道。以麻醉插管保護呼吸道後,利用上消化道內視鏡順利取出1枚5元硬幣。異物取出後,症狀緩解,男童恢復正常進食。4大危險異物 誤食速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陳和昇表示,一般而言,卡在食道的異物需要在24小時內移除。有些異物具危險性,對腸胃道黏膜可能造成傷害與穿孔,需要及早移除,例如:1)長超過5公分和直徑超過2.5公分的異物/幼童很難自行排出。2)尖銳的異物/像是別針、鐵釘等物。3)鈕扣電池/電流加上強鹼的作用,吞食鈕扣電池幾小時內就可能造成嚴重的黏膜損傷,甚至卡在食道與胃,可能造成潰瘍、穿孔。4)巴克球磁珠/吞食後因強大的磁力吸引,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死亡,在國內外曾被禁賣,目前廠商加註警語後又開始販賣,家長要特別小心。家長建立兒童安全環境 減少吞食異物風險陳和昇醫師表示,如果異物已經跑到胃裡且小朋友沒有症狀,通常可觀察較長的時間,等待腸道自然將異物排出,若無法自然排出,則進行內視鏡檢查移除異物,觀察時間的長短視幼兒的年齡與異物的種類而不同。當幼兒開始爬行匍匐前進,家中環境觸手可及的物品都有可能被幼兒放入口中,若不慎吞食,都可能對幼兒造成傷害,甚至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讓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中健康長大是每個人的責任,家長們在家陪伴小孩時應多加注意,提供兒童安全環境,減少危險或意外。

避免出國水土不服 醫:飲用選瓶裝水

避免出國水土不服 醫:飲用選瓶裝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的6天春節假期,加上學生放寒假,是民眾安排出國旅遊的熱門檔期。近年來出國旅遊已是常見的休閒活動,安排豐富旅遊行程外,也應該提升出國旅遊的疾病預防觀念,才能保障旅遊品質。避免高感染風險疾病 可於出國前施打疫苗童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莊詩慧表示,出國前可至衛福部疾管署的網站進行自我評估,了解旅遊前預防措施,網站上也有即時的旅遊警訊和當地流行病資訊,經諮詢醫師後,可針對感染風險高的疾病施打疫苗,以免出國遊玩受到感染。除了一般民眾外,近期開過刀或有慢性病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應與醫師討論後,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且依循建議為出國做好行前準備,避免出國時掃興又賠上健康。飲用瓶裝水、避免生食 降低上吐下瀉機率俗稱「水土不服」,指出國後發生嘔吐或腹瀉的狀況,多是飲用水或食物受到細菌感染導致。若出遊地點是衛生條件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議可飲用瓶裝水,不要喝生水,用餐選擇熟食,避免食用生的食材,水果盡量挑選需自行剝皮食用的,降低受到感染的機會。莊詩慧醫師提醒,出國旅遊記得勤洗手,避免與當地動物接觸,防止受到抓傷或咬傷,並做好蚊蟲叮咬預防,避免感染登革熱。若是對出國地點有所疑問,也可至衛福部疾管署公告的國際旅遊門診向醫師諮詢,完善的行前準備才能盡興而歸。

橄欖油百百種 到底怎麼挑?

橄欖油百百種 到底怎麼挑?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橄欖油的等級分法在各地區有不同的差異,我們來認識市場上較常見的等級區分:最高等級橄欖油是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強調使用優質莊園的手採橄欖,在摘取後24小時內低溫壓榨完成的第一道橄欖油,時間越短品質越好,絕無使用化學方法,酸價需低於1%,帶有青草氣味及些許苦辣口感,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酚類也最豐富,想要吃到營養價值,就要認明Extra Virgin。此外,將非食用等級(或稱燈油級)的橄欖油,進行降低酸價、脫色、脫臭的精煉過程後,所得出的低酸價且幾乎無色無味的精製橄欖油(Refined Olive Oil)。精製橄欖油再添加少量的初榨橄欖油(Virgin Olive Oil)混和後稱為「純級」橄欖油(Pure Olive Oil),或稱橄欖油(Olive Oil)、淡橄欖油(Light Olive oil)、特淡橄欖油(Extra Light Olive Oil)。精製油發煙點較高,適合高溫烹調,營養價值較低,不是不能買,而是要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麼。而所謂的「純」橄欖油,只是一個翻譯上的美麗誤解。橄欖粕渣是把經壓榨的橄欖果渣 加入「正己烷」所提煉如果你看到橄欖油瓶身上有橄欖果渣(粕)油(Olive Pomace Oil)的字樣,就請放下它吧!橄欖粕渣是把經過壓榨過的橄欖果渣,再加入化學溶劑「正己烷」所提煉出來,是最低等級的橄欖油,因有化學殘留疑慮,一般作為肥皂基底或工業用途,很多國家甚至禁止食用。市面上的許多西方油品,像椰子油、酪梨油、亞麻籽油…等等,大多也比照橄欖油的分級方式。如果你真的記不住那麼多名詞,那就記得挑選油瓶身上有「Extra Virgin」的字樣,代表它就是第一道冷壓初榨出來的營養好油!(本文摘自/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樂木文化)

106年後出生幼童 免費打A肝疫苗

106年後出生幼童 免費打A肝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關心幼兒健康,疾病管制署呼籲,家有106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年滿12個月以上的幼童家長,把握機會帶家中幼童接種A肝疫苗。預防接種A肝疫苗 預計200萬名幼童受惠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指出,過去因受限於疫苗基金財源有限,政府僅能優先提供A肝高風險地區幼童接種A肝疫苗。然而目前國內年輕族群多不具A肝抗體,加上國際間交流頻繁,民眾往來A肝盛行地區頻率增加,使得國內潛藏爆發A肝流行風險。醫界、學界、立法委員們的共同努力及基金會支持國家預防接種政策,讓A肝疫苗順利納入幼兒常規疫苗接種項目,造福國內更多的幼童,更感謝醫護人員長年對於幼兒預防接種工作的辛勞及付出。本次A肝疫苗捐贈計畫為期10年,共將陸續捐贈400萬劑疫苗,預估約有200萬名幼童受惠,守護下一代健康。少數發生猛爆性肝炎 嚴重恐致死A型肝炎是感染A肝病毒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多數人雖於感染後會自然痊癒、產生抗體,仍有極少數病例會發生猛爆型肝炎甚至死亡,致死率約千分之三。接種A肝疫苗產生保護性抗體後,可避免罹患A型肝炎、防止疫情,是預防A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疾管署表示,A肝疫苗需接種2劑,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目前自費接種每劑約新台幣1千元,納入公費疫苗後,預計可為每名幼童家長荷包省下至少2千元支出。呼籲107年起符合接種資格的幼童家長,把握機會帶孩子接種A肝疫苗。歡迎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

NASA研究:紅光照射加速傷口痊癒

NASA研究:紅光照射加速傷口痊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女性最在乎的肌膚狀況是暗沉、黑斑、老化、痘痘,若能加強肌膚保養吸收,再配合低能量紅光讓表皮防禦及強化由被動轉為主動,讓親膚性保養品發揮更大效果。早在1970年早期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開發,紅光鎖住膠原蛋白的研究,太空人發現受傷不容易癒合的傷口,被LED發出的紅光照射後會加速痊癒。紅光使纖維母細胞增生 製造膠原蛋白工研院量測中心研究員趙志強表示,工研院利用正紅光對皮膚纖維母細胞增生的特性測試,實驗結果顯示,使用630nm波長的紅光,對纖維母細胞進行20分鐘的照射後,觀察24小時發現,纖維母細胞數量最多增加到43.7%,研判紅光的光源對細胞具有明顯的刺激增殖效果。紅光會增加纖維母細胞增生,而纖維母細胞是鎖住膠原蛋白的結構的細胞,紅光波長產刺激細胞的粒腺體來加速DNA、RNA合成,製造膠原蛋白或彈力纖維,並加快排除廢物或已死亡的細胞。紅光生物效應最強,可用在皮膚保養及減緩掉髮。紅光照射 對光過敏者不適用趙志強研究員說明,後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用專業動力光光療可促進人類肌膚細胞生長高於正常生長值的5倍。醫美的紅光是大型機台,能量更高,但細胞的承受度有限。年紀越大,皮膚老化速率越快,紅光照射後,前後對比效果更明顯。開業醫師趙昭明表示,紅光作用到真皮層後,再加入保養3步驟能促進鎖住膠原蛋白,每天洗臉、化妝水、精華液後再照光,對肌膚的保濕、老化,都能維持肌膚平衡,達到穩定。然而紅光療法雖對於一般膚質、敏感膚質、任何年紀都適合用於保養,但是對光會產生紅、癢等過敏現象的人不適合使用。

創造好心情 一周送自己3個「禮物」

創造好心情 一周送自己3個「禮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到開心的事就會情緒高昂,面對討厭的事則會心情低落,這是人的習性。事先準備能讓自己心情雀躍的「禮物」,就能保持好心情。可以在一周內準備三個禮物給自己,關鍵在「可實現的範圍內」以及「能讓心情亢奮」。簡單一點的像確保閱讀時間,或是把自家收藏的高級紅酒開來喝,種類和方法都不限,無論是玩賽馬或賽船、看職棒或足球比賽、睡上十個小時、欣賞繪畫或是買花回家裝飾居家生活都可以。善待自己 從微小的發現中找到樂趣在忙碌的生活中,人的感覺會漸漸變得遲鈍,進而對任何事失去興趣,對原本喜歡的事物也變得麻木,如果你怎樣都找不到可以當作「禮物」的樂趣,就請你好好回顧自己的生活。試著從日常生活的微小之處找到樂趣,然後再加以延伸也是一種方法,像這樣追求屬於自己的樂趣即可。團體生活中許多人都有斬不斷的人際關係,就像不愛吃甜食的A平時很受B的照顧,某一天收到B送的大福,雖然A的真心話是不想吃大福,但還是勉強吃了一口,然後說「真好吃」。結果,B一心認定「送甜食能讓A開心」,從此之後一有機會就送甜食給A,到最後A也不敢說自己其實不喜歡甜食,所以感到壓力很大。與其自己痛苦 不如勇敢說「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好比不敢不送年終禮品或賀年卡給曾經照顧過自己的人,或是不敢拒絕上司的酒席邀請,社會中這些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每天都過得不愉快。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就從現在開始改變吧!偶爾提起勇氣,試著說「不」。對於不合胃口的伴手禮,可以直說「很抱歉,我不愛吃」;面對不想參加的酒席,回答「我有事不能去」也OK。總是壓抑自身情緒的人,都會對說「不」感到猶豫,但是說「不」也是一種溝通,無論對方立場為何,只要自己不能接受或不能忍受,就要老實說出來。如果對方是通情達理的人,就算雙方都對彼此說出真心話,關係也不會改變,只要不要用情緒性發言攻擊對方就好,坦率地表明真心話與情緒化是兩回事。(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出版)

婦及早測出血紅素過低 免於急性腹膜炎

婦及早測出血紅素過低 免於急性腹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六旬的游阿姨獨居,患遺傳性多囊腎合併慢性腎臟病且合併高血壓、痛風,嚴重可能腎臟衰竭而定期回診。回診時除了檢查腎功能,由於腎臟功能不佳時容易貧血,也將血紅素列為定期檢查項目。某次意外驗出血紅素異常降低,問診發現病人最近感覺較疲倦、易喘,符合中度貧血。上腸胃道出血 導致糞便偏黑羅東博愛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賴明育表示,病人年過六旬也已停經,若有出血情形應與月經無關。患者近3天糞便偏黑,一陣一陣的肚子不舒服,懷疑是上腸胃道出血,混合胃酸後,導致排出的糞便偏黑。依據血紅素減少的數值推估,出血的量不少。再次檢查血紅素,赫然發現血紅素又大幅下降,立即進行輸血。情況穩定後經胃鏡檢查,證實游阿姨有急性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狀況,緊急處置後逐漸康復。當初若沒有發現血紅素急速下滑,或晚一點發現,持續大量出血恐怕併發急性腹膜炎或休克。獨居、獨自旅行 應注意掌握健康狀況賴明育醫師表示,民眾對於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疼痛程度不一定能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身邊有親友退休後常獨自到處旅行又一個人獨居,應提醒注意平時身體變化,若有慢性病更要定期回診,才能及時掌握健康狀況。羅東博愛醫院社工課組長吳媺瑩提醒,如果身邊有年過65歲且獨居長者需要照護上協助,可聯繫在地社福機構,如「長期照護服務管理所」及當地「社會局(處)」,尋求更多照護資源注入。

20年後失智人數翻倍!照護遵「3不」

20年後失智人數翻倍!照護遵「3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失智者不單只是失去記憶,通常還伴隨著逐漸失序的問題行為,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在台灣,超過9成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5成完全由家人照顧。調查顯示,民眾最希望政府「對失智家庭照顧者的支持協助」,讓失智者能安心在原來生活的社區中,獲得有尊嚴、完善的醫療及生活照顧,家庭照顧者也能獲得照顧訓練及支持服務。20年後 失智人口將翻倍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台灣失智症人口在2017年底已超過27萬人,相當於嘉義市人口。20年後,失智人口將增加1倍,40年後更可能突破85萬人,失智症將成不能避免的社會問題。所幸政府已經開始制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並推動台灣各地區發展「失智友善社區」,讓社區鄰里成為共同照顧的力量,分擔家庭照顧重擔。作者房婧如在父親逝世1年後,出版《華香散處:49天安寧照顧的生命回顧》,將售書所得款項新台幣30萬整,捐贈給台灣失智症協會。房婧如表示,希望盡己之力讓大家認識失智症,並重視這疾病對個人、家庭及社會所產生的衝擊,失智症也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的嚴肅課題。照顧失智症患者艱辛 「3不原則」共分擔作者房婧如的哥哥房孝如表示,長期在北部工作未直接承擔照護責任,在父親失智後期,因猜疑導致父子間摩擦。房孝如分享家有失智症患者心態及行為應抱持的「3不原則」,共同分擔,避免摩擦:1)不過度補償/不要以虧欠、愧疚的心態去照顧,反而讓原本的照顧情境陷入困境。2)不過度自我膨脹/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去指導照顧方式。3)不要搞錯對象/不要僅關注失智者的需求,更重要的好好關心主要照顧者,肯定主要照顧者的貢獻。作家張曼娟表示,近2年照顧同住的老父母,對於房婧如照顧失智父親及最後選擇居家安寧的照顧歷程,感同身受。人生最後一哩路並非認輸,而是光榮的放開手,是一場沒有遺憾的相伴及圓滿。呼籲照顧者應適時找尋社會資源,四周朋友、鄰居適時伸出援手很重要。

4種職場霸凌致壓力 停止忍讓才有解

4種職場霸凌致壓力 停止忍讓才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班好苦,為了生活只能忍氣吞聲!校園霸凌可以透過反霸凌專線通報,但職場霸凌似乎沒有明確的解決方式與管道,人力銀行調查7成的上班族面對職場霸凌會選擇隱忍,僅有2成的人會選擇離職或是調單位表達抗議。精神科醫師孔繁錦指出,受害者若一再忍讓,只會讓霸凌者更囂張,得寸進尺呷人夠夠;讓自己更悲慘,走投無路任人宰割。誠所謂「軟土深掘」、「柿子挑軟的吃」 、「人善被欺馬善被騎」。善用手機蒐證自保、讓「該知道的人都知道」,這才是解決之道。怎樣構成職場霸凌?玉里醫院精神科醫師孔繁錦指出,職場霸凌是指發生在職場上,加害人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冒犯、貶低、孤立等行為,讓受害人感到挫折、威脅、羞辱、孤立,承受龐大身心壓力。職場霸凌可分為行為霸凌、言語霸凌、態度霸凌,以及性霸凌四種。言語霸凌最氾濫 受害者多噤聲在4種霸凌形態中,最常發生的就是言語霸凌,主管咆哮、威脅、公開羞辱、冷嘲熱諷,都會讓受害人心理產生壓力。孔繁錦強調,遭受霸凌時多數人會選擇隱忍,但是「忍讓只會換來更多霸凌」,他建議受害者一定要向值得信賴的同事傾訴,並將遭受霸凌的事實「讓該知道的人知道」,才有可能抑制霸凌行為。職場霸凌身心崩潰 你可以這樣做不少人遭受職場霸凌都選擇隱忍,孔繁錦建議受害者面對職場霸凌要正面迎擊,除了循管道向上司與法務部門申訴外,也可直接向霸凌者面質:「憑什麼這樣對我?」 。此外讓自己單位團結起來也很重要,同事間彼此當後盾,有助於提振士氣,增強面對主管或其他單位的抗壓性。若心理上真的無法負荷,在換工作之前,也可考慮提告,採取法律途徑,讓職場霸凌者與其共犯結構得到應有制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自我忽略」長者 逾6成憂鬱

研究:「自我忽略」長者 逾6成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報告指出,台灣將於今年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4%,也就是每10人就有1至2名老年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老年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此推估,台灣約有 33萬名60歲以上長者罹患憂鬱症。「自我忽略」長者 逾6成有憂鬱現象美國研究指出,27%長者有自我忽略的現象,其中超過6成老年人憂鬱。憂鬱症狀增加與自我忽略風險相關,和沒有憂鬱症狀者相比,有輕、中、重度憂鬱症狀的長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忽略的現象。增加鄰里凝聚力,有助預防和處理長者自我忽略的問題。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老年憂鬱症難以從情緒察覺,但可從「自我忽略」層面觀察長輩是否可能有憂鬱症風險,老年憂鬱症可能以自我忽略作表現。自我忽略的長者不僅產生憂鬱情緒,也會飲食不正常、營養不良、因被囤積的貨物割傷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甚至引發公共風險,形成社會危害。不修邊幅、囤積物品 應注意長者情緒狀態當看到家中或街坊鄰居的長者出現自暴自棄、不修邊幅、囤積物品等行為時,不要只是抱有嫌惡眼光,應給予長者的情緒狀態更多關懷,幫助脫離孤獨,減少老年憂鬱風險。全台有越來越多社區關懷據點、老人文康中心提供長者共餐、各式課程或社團等服務,幫助高齡者擴大交友圈及建立人際互動網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可以社區或大廈做為經營基礎,關懷彼此家庭狀況,發展支持、互助機制。外向、熱心的長輩可多關心獨處、不愛出門的鄰居,了解生活作息與狀況,主動問候。時間一久,更多長輩願意走出家門,不僅提升鄰里凝聚力,也能在緊急狀況時相互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