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8(一)舉行衛教講座,由營養師欒家菁主講「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癌症期間飲食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7年1月8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遵從狗界五定律 訓狗再不是問題

遵從狗界五定律 訓狗再不是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把狗當成人對待將導致牠身心失衡,長期下來,就會衍生行為問題。最常被飼主問到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狗心理學?」很多人以為狗心理學跟人心理學沒什麼兩樣,其實不然狗心理學跟人心理學之間有非常大不同,人心理學探討人的情感和反應;狗心理學則不從人的角度出發,而是從狗角度去理解、去解釋狗行為。飼主常把狗當成人,最常處理問題之一,就是自以為狗跟他們沒什麼兩樣。看看現在人是怎樣把狗當成人對待:給狗慶生,讓牠穿衣服,把牠放在嬰兒車裡推著走,甚至向牠傾吐心事,好像牠是閨中密友。既然人喜歡這些事情(至少有些人很喜歡),人養的狗又怎麼可能會不喜歡呢?很多飼主並不了解,這些活動滿足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狗,這些飼主不過是利用狗來滿足自己情感上渴望與需求而已。深入洞悉狗心理須先了解「狗界自然律」。如果想要控制狗行為,當牠們狗群領袖,你一定得懂牠們,清楚回歸本性時狗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定律是野狗幾千年演化下來的結果,理解人狗才可能和平共處。即使是現代狗行為思想也仍然受到這些神奇力量影響。這些定律是大自然賦予這物種的特質,如果罔顧它存在,就是跟大自然對抗,而大自然可不是好惹的。狗界自然律的五條定律1. 狗全靠本能,人類則是理智、情感和靈性動物。2. 能量決定一切。3. 狗先是動物,然後是物種,再然後是品種,最後才是名字。4. 狗的現實世界是由牠的感官知覺所組成。5. 狗是社會性很強的群居動物,需要有領袖和追隨者。理解五項定律,運用九大基本原則和狗老大技巧,把道理全部加在一起,掌握必要方法,想要擁有一隻既平靜服從,又尊敬你、信任你、愛你的狗,已經指日可待。根據經驗多數人都只看結果:「為什麼我的狗不聽話?」有些則只關心技巧,怎樣遛狗才正確、怎樣遛狗是錯的。但如果沒有弄懂狗界自然律,不管什麼技巧,大概都難得到正面結果。掌握狗界自然律,馴狗技巧讓狗乖乖聽話,再簡單不過。把狗當成人五大通病1. 讓狗過得像人一樣,例如:在餐桌上吃飯、睡在主人床上等。2. 用人感受和情感來解讀狗行動、肢體語言、臉部表情等。3. 幫狗穿上沒有保護或辨識作用的服裝。4. 期待狗聽得懂或有辦法解讀人的語言。5. 用人的方法來解決狗的問題,例如:看到狗焦慮便安慰牠、狗已經興奮過頭了還熱情地跟牠打招呼。(本文摘自/西薩‧米蘭 狗班長的快樂狗指南/大石文化) 

下班貪杯不掃興 防宿醉有方法!

下班貪杯不掃興 防宿醉有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下班後小酌幾杯是相當放鬆的事,若是不小心喝過量,隔天上班往往會變得很淒慘,一整天感覺不舒服,根據統計,酒醉的人之中,有75%的人會產生令人不舒服的宿醉。宿醉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口渴、嘴乾等情況。喝越多體內的水分越少造成頭痛、想吐、噁心等宿醉的原因有很多種,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體水份不足,導致脫水。因為酒精有利尿作用,所以喝越多體內的水分越少,在不知不覺間逐漸陷入脫水症狀,使得隔天引起宿醉。為了預防宿醉,喝酒時要記得同時也要喝水,或在睡覺前補充大量的水分,喝普通的水就可以了,不過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效果,建議喝氫水,可以把分解酒精時產生的活性氧去除,有減輕宿醉的療效。空腹喝酒 容易致使宿醉避免空腹喝酒也很重要,空腹時,血中酒精濃度會較快上升到高峰期,容易致使宿醉,而在分解酒精時,也容易造成糖分不足,所以若是在還沒攝取糖分前就喝酒,容易陷入低血糖症。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喝酒才正確。對喜歡喝酒的人而言,有件重要的事項必須注意,就是要好好保護負責分解酒精的肝臟,平時一定要設個「休肝日」;並且在飲酒的隔天,喝碗含牛磺酸的蜆味噌湯或蜆湯也不錯,有助於修補肝臟功能。為了預防宿醉,喝多少酒就要喝多少水,此外,睡覺前也要喝水,特別推薦氫水。也不要忘記一邊適量吃些東西一邊喝酒,避免空腹飲酒。(本文摘自/健康65法則/人類智庫出版)

個性懦弱?潛藏「持續型憂鬱症」危機

個性懦弱?潛藏「持續型憂鬱症」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一般人對於心理治療常有個既定的盲點,那就是「我來了、我有問題→我是有問題的人」。實際上,來心理治療的人不見得就是問題本身,可惜那些被稱為「症狀」的問題拖垮了自我信念,我們幾乎都要相信自己是一無是處的了。情緒低落 影響看待自己的眼光症狀會讓我們變得不像原來的自己,例如低落的情緒,會影響你看待自己的眼光。一個學有專精,能從事同步口譯、留學法國的個案告訴我,學歷好又怎樣,現在還不是廢人一個!一個長相清秀,我認為相當漂亮、個性也好的女生,卻說自己一無是處,不值得被愛。不論外人怎麼看怎麼說(對於正向說法一律解釋成「那是別人在安慰我」、「心理師當然要說好聽的話」),執拗的認為自己就是不夠好。病症會使你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好,以為是自己性格懦弱,但這極有可能是情緒慢性化的結果,讓你已非原來的你。有個三十歲出頭的女性告訴我,她年輕時才不像現在這樣厭惡與人相處,那時的她開朗健談,朋友都說她活潑、點子多,也很會講故事;現在的她卻猶如一灘死水,非得出去見人時,也老想著逃走回家。長期、慢性的情緒低落 也可能是憂鬱她也以為,這就是她的宿命,是年齡的增長讓她的個性改變。但這並不公平,是情緒症狀干擾了原來的性格,讓她變得不像原來的自己。只要經過妥善治療、除去情緒上的雜質,那原先願意信任、友善的個性就有可能再次浮出水面。憂鬱,並非不自殺問題就不嚴重,更多值得注意的憂鬱是長期、慢性的情緒低落狀態,沒有真正開心的感受、不覺得快樂。儘管人前陪笑,卻往往皮笑肉不笑。或者認為自己「只是」吃不下,長期的胃口不好,怠惰感、常常無法做決定,重要的事情會拖延而被責罵。持續型憂鬱症至少2年 情緒漸漸影響自信這就是最新定義的「持續型憂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on Disorder),為過去慢性憂鬱和輕鬱症兩種心理疾病的總稱。這樣的情緒低落持續至少兩年的時間,即使在這段時間你沒有自殺或自殘的念頭,也不表示你沒有問題;儘管沒有強烈意識到自己需就醫,這樣的情緒卻一點一點改變你的生活,猶如溫水煮青蛙,時間久了感覺自己愈來愈無用,使你在社交上、工作上處處碰壁。許多心理疾病都會讓當事人失去原來的自己,例如思覺失調症,潛藏在意識底下扭曲的知覺,讓你在片刻間變成另一個不認識的自己、無法控制行為,真正的自己被症狀包圍困在角落,一點也使不上力。(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睡不好大腦恐煞車失靈 出現攻擊行為

睡不好大腦恐煞車失靈 出現攻擊行為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平時的你或許燦爛如陽光,但就算是太陽大放光芒48小時之後,也會有被雲遮蔽的時刻,換句話說,性情再怎麼穩重的人,如果缺乏睡眠的話,同樣也會失控。為什麼睡眠不足時,人很難不哭喪著臉,這又會對身處職場的我們有何影響呢?疲勞容易觸發大腦「戰或逃」的機制,一旦人開始驚慌失措或揮拳反擊,就表示我們控制前額葉皮質(負責意識思考的腦區)的能力已跟著瓦解。大腦的煞車系統是一種檢查我們言行是否恰當的心理審查機制──就位於前額葉皮質這個腦區,假如不能使用這個腦區,人的情緒會變得很不穩定,有可能做出粗暴動作、哭鬧、吼叫,咒罵或甚至出現肢體攻擊行為。睡眠不足會導致認知能力與情緒受到損害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包括皮質醇在內的壓力激素聚積,這種物質累積過多的話會毒害神經,睡眠不足會變成惡性循環,導致認知能力與情緒受到損害,引發更近一步的睡眠障礙,此外,睡眠不足也會助長腹部發胖,因而產生的壓力也會造成憂鬱與焦慮──想必你已經猜到。長久以來,失眠與憂鬱正兩者之間環環相扣。焦慮和憂鬱症的早期徵兆通常就是睡不好,而睡眠障礙又使壓力升高。生活忙碌加上工作滿檔,導致平常上班日的睡眠時間被縮減,結果到了周末,我們就用大睡特睡來犒賞自己,這說法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我們很難靠一、兩次長時間的睡眠來還清過去幾天欠下的睡眠債。睡眠債會加重睡眠習慣不良的症狀,讓人星期一早上爬不起來,所以不如設法平衡睡眠時間。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在其著作《睡眠學校》(Night School)中指出,英國人睡眠不足的程度比過去評估的資料要嚴重許多,2014年,59%英國人的晚上睡眠時間少於專家建議的7小時。他的研究結果也明確指出,晚上使用手機、電腦或平板的人正快速增加,2013年占57%,到了2014年已成長為78%,而最令人憂心的是,其中91%是介於21~24歲的年輕族群。睡前2小時 停止使用所有的電子裝置建議大家至少在睡前2小時停止使用所有的電子裝置,或改用Kindle這類發出黃光的裝置,對腦的影響會較小。除此之外,時時刻刻黏著手機平板不放,我們只好一直聚精會神,無法真正好好睡上一覺,如此到了白天,又會使我們睡意連連。(本文摘自/啟動未來式頭腦:關鍵12密碼,職場潛力X競爭力翻倍/寶鼎文化)

研究:日喝3杯咖啡 降失智症風險

研究:日喝3杯咖啡 降失智症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咖啡在健康與長壽上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充滿爭議。雖然過去的研究把咖啡當成許多年齡相關疾病的一個風險因子,包括癌症和心臟疾病,但是,之後更為仔細的研究卻發現,適量的攝取咖啡事實上可能可以保護身體對抗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與肝臟疾病。不意外地,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咖啡也有助於對抗阿茲海默症。劉俊秀(Junxiu Liu,音譯)研究團隊檢視了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四年之間出版的、關於咖啡攝取量和失智症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他們總共檢視了十一個研究,追蹤了二萬九千名受試者。結果發現,所有的受試者,不論是否攝取咖啡,其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的風險並沒有差異。這些研究顯示在那些咖啡攝取量最多的受試者群組中,他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大約減少了百分之三十。因此,每天喝三到四杯的咖啡有助於對抗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椰子油含中鏈脂肪酸 有助對抗失智症椰子油包含大量的飽和脂肪酸,但是跟其他膳食飽和脂肪酸不同。其他膳食飽和脂肪酸主要是由長鏈脂肪酸所構成,椰子油則含有大量的中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可以輕易轉換成為酮體,也就是在斷食期間會大量產生的一種分子。在長時間的斷食期間,當血糖稀少時,大腦會以酮體當作主要的能量來源。在一個針對阿茲海默症病患的研究中,發現攝取四十毫升(每天一點五液量盎司)的初榨椰子油,可以改善認知狀態。這個研究結果跟其他研究一致,都指出椰子油和中鏈脂肪酸有助於對抗失智症。總而言之,雖然椰子油和中鏈脂肪酸可以對抗失智症的保護性角色,仍有待透過大型的臨床研究再加以證實,但是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顯示,椰子油可能有助於改善阿茲海默症病患的認知。肉類富含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椰子油裡所含的好的中鏈脂肪酸,以及橄欖油裡所含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似乎有助於對抗阿茲海默症。但是如果攝取的是飽和脂肪酸和其他類型的油脂,卻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好幾個研究指出攝取大量的飽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舉例來說,根據芝加哥健康與老化計畫(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CHAP)的研究,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取跟阿茲海默症罹患率之提高有關聯這些數據也符合我們建議的長壽飲食的理由,因為長壽飲食絕大部分不包含來自動物性食物(紅肉、牛油、起士、全脂奶、豬肉)裡面所富含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相較之下,在大部分植物性食物中,例如蔬菜、豆類、堅果以及各種魚類中,則只有非常低或甚至沒有任何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統計:一週中自殺人數最高的是星期一

統計:一週中自殺人數最高的是星期一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許多上班族在每週的第一個工作日開始的早晨會感到憂鬱,也就是「藍色星期一」的症狀。常常聽到星期日午後看完《海螺小姐》(長期在日本播出的國民卡通)後,就會覺得悠閒的休假已經結束,接著腦海裡浮現的是從明天開始無止盡且漫長的一週,因此覺得心情鬱悶異常。這也就是所謂的「海螺小姐症候群」,應該有不少人有這種症狀吧!40到50歲間的上班族 七成以上認為「星期一令人憂鬱」另外,某個協助上班族轉換跑道的人力仲介公司也做了一項調查,40到50歲之間的上班族據說居然有七成以上的人回答「星期一令人憂鬱」。而且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台灣衛福部與勞動部)的統計,一週中自殺人數最高的是星期一。由此可知,所謂的「星期一早晨」對上班族而言是多麼沉重不堪了。但也剛好就在全國的上班族都如此憂鬱的星期一早上,因為隔了一個週末假日的關係,電話或是E-mail會比其他時間來得多。如果在這種時候傳來窮追猛打且口氣不甚禮貌的電子郵件,你會是什麼心情呢?假設真的是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也就無可奈何,但請回想看看,自己是否曾經把明明不重要卻透露自己星期一早上鬱悶心情的電子郵件,像「迅速返回公司!」、「請在中午之前處理!」等語氣措辭的信件發給同事、部屬或客戶呢?必須注意到「在星期一早晨大家的心情都不會太好」的原則,在電子郵件的應對處理上應試著改變一下做法。例如上個星期自己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時,可以傳「多虧某某某得協助,而有如此絕佳的成果!」等類似內容的信件表示感謝,或是客戶端有不錯的的內容提案,就可以傳「那真是不錯的提案!」的道謝信,或是對於努力工作的部屬可傳個「上個禮拜對某某公司的簡報真是太完美了」等的稱讚郵件。對方收到如此含有感謝和誇獎內容的郵件,應該都會心情大好,然後在這一週也會有個美好的開始。若是盡可能不想說話的人,傾向於經常不擅長把感謝的心情化作言詞傳遞給對方。就算有直接傳達的機會,也有許多人無法說出口吧。在週一早晨的郵件內容上多下點功夫若是在「週一早晨郵件」的內容上多下點功夫,就可以在對方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雖然是平常就感覺、但卻遲遲未能說出口的詞彙或心情,都是可以在此表現的絕佳機會。希望各位一定要把「週一早晨郵件」的內容上多下點功夫,就可以在對方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順帶一提,有時候雖然想在星期一時寄些信件給對方,但總是抽不出時間。因此,在星期五的下午回想這一週的工作時,就預先寫好週一早晨的郵件內容,也是一個要訣。在寫些積極正面的文章時,自己也可以感染正面的情緒,迎接美好的周末。話不多說,在下個星期一馬上就來試試看吧!(本文摘自/3大法則讓沉默變銷售神器/天下雜誌出版)

一只皮箱行動醫療 看眼免辛勞

一只皮箱行動醫療 看眼免辛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過80的張爺爺獨居,近來因黃斑部病變,兩眼視力只剩下0.1,生活無法自理,也剝奪閱讀報紙的權利。經詳細評估及訪談,協助申請身心障礙手冊,透過整合性窗口,讓張爺爺順利取得擴視機,重拾閱讀的樂趣,張爺爺使用擴視機的狀況將由個案管理師持續追蹤。低視能影響生活品質 還可能出現憂鬱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表示,根據統計,2016年全臺請領視障手冊共57,085人,但其實低視能者人數遠大於領有視障手冊人數。許多民眾因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造成低視能,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增加家庭照顧負擔和社會成本,甚至出現憂鬱、社交退縮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工研院合作研發一只皮箱行動醫療服務,深入社區提供行動視力檢查,讓行動不便長者省卻舟車勞頓之苦,就近即可接受完整的眼睛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成立視覺復健中心整合門診,結合各種資源及輔助,讓看不到的病友看見希望。夜盲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恐失去生活自主能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翁林仲副總院長表示,隨年齡增長,罹患退化性眼疾的機會將大增,包括遺傳造成的色素性網膜失養症(夜盲症之一),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導致黃斑部病變及視網膜剝離,都會讓原有良好的視力或視野逐漸或瞬間惡化,使人喪失溝通能力及行動力,日常生活大受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部蔡宜倫主任表示,低視能的病友並不是雙眼完全沒有光覺,只是惡化的視力讓他們需要仰賴旁人照護,漸漸喪失自尊心與自信心。只要透過專業協助,使用適合的輔具,學習生活技巧,低視能病友還是可以重建自主生活。

長者慎防跌倒!事故傷害死亡亞軍

長者慎防跌倒!事故傷害死亡亞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灣65歲以上長者中,跌倒是因事故傷害導致死亡的第2名。根據國內統計,長者跌倒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每年跌倒的發生率約為15至40%。根據2007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在臺灣社區長者跌倒發生率為10.7至20.5%。怕跌倒而限制行動 反造成身體活動力下降臺灣長者跌倒盛行率高,每6人中就有1人曾發生跌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06年10月到11月期間,就設籍或居住在臺北市1,088位65歲以上長者進行健康行為與跌倒風險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有78.6%多以走路當作運動,運動強度明顯不足。22.2%長者過去1年曾跌倒,跌倒2次以上的比率高達44%。長者跌倒的比率有逐年增加趨勢,部分長者更因有跌倒經驗害怕再跌倒,而自我限制行動,間接導致身體功能及活動能力下降。為防止長者因跌倒而失能、失常,應該培養長者運動習慣。除了日常走路身體活動,更應該透過其他中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幫助長者增加肌力、平衡感、敏捷力,避免跌倒事件在生活中屢屢發生。長者看電視、上網比例增 久坐恐使身體機能下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臺北市高齡長者採坐式生活型態的時間太長,特別是坐著看電視、上網,其中坐著上網的人口快速增加。長者運動時間越少,身體機能越不好。日常生活中,因身體機能下降,造成跌倒的機率增加,長者一旦跌倒,對日後的生活造成許多不便。黃世傑局長提醒,衰弱對於長者的生活功能和品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家中有年滿65歲以上的長者應多關懷,並可利用臺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衰弱篩檢評估服務或索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防跌手冊。相關訊息請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1801至1807及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查詢。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高不控制除了中風之外,也有可能導致視網膜靜脈阻塞,就是俗稱的眼中風。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平時並未吃藥控制血壓、飲食不忌口,出現右眼視力模糊的況狀,她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老花眼,直到開車差點撞到行人,才發現右眼下方出現黑影遮蔽視線。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提醒,若發現看到黑影、畫面空缺等疑似眼中風的情形,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無視高血壓 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模糊不少人退休後就開始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熱愛手工藝,也時常開車出遊,視雙眼為第二生命。但她未按時服用降高血壓藥物,飲食葷素不忌,導致微血管壓力升高、循環不良,出現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症狀。婦人右眼視力模糊,卻以為自己是老花,直到自己開車差點撞到人,才發現原來右眼角下方已有黑影遮住視線,趕緊就醫求助。眼中風導致黃斑部水腫 嚴重恐視力下降負責收治婦人的的陳珊霓主任指出,婦人出現視力模糊的情形已經1個月,經過OCT(光學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婦人出現嚴重的黃斑部水腫,黃斑部厚度是正常人的2倍,確診為「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BRVO)」。陳珊霓主任解釋,分支視網膜靜脈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由於無痛感,僅出現視力空缺、模糊或看東西扭曲的情形,常讓患者輕忽,延誤治療而導致視力下降。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治療陳珊霓主任表示,過去會以雷射、類固醇治療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但治療副作用多,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讓不少醫師裹足不前。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新藥出現,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的生長、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大幅提升治療成效。患者往往透過眼內注射的方式治療,症狀就能得到改善,且此要經申請通過後可獲健保給付,無疑減輕患者一大負擔。眼中風非三高患者專利陳珊霓主任指出,三高患者並不只是會導致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年齡增長、抽菸、過度飲酒,都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甚至會引起眼中風。民眾除了平時控制三高外,飲食也應遵循少油、少鹽、多蔬果的原則;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才能守護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