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解天冷皮膚癢 沐浴、保濕有訣竅

解天冷皮膚癢 沐浴、保濕有訣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一到秋冬季節,皮膚總是出現不少毛病,皮膚科湧現求診病患,過半數都是為了乾癢問題而來。有時又乾又癢,甚至會抓癢抓到皮膚紅腫、脫屑!雖然覺得不是大毛病,但不適症狀反覆發生,已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究竟該如何保養皮膚,才能讓乾癢不上門呢?長者、乾性皮膚患者 冬季恐加重皮膚症狀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貞表示,「冬季濕疹」俗稱冬季癢,皮膚科稱為「缺脂型皮膚炎」。造成冬季濕疹的主因為天氣冷,汗水及皮脂分泌都下降,以致皮膚表面水份和油脂分泌不夠,進而使皮膚乾燥。具有乾性肌膚體質、皮膚表皮缺損、潛在性皮膚疾病或是年紀大的銀髮族,較容易發生冬季濕疹。若原先就有慢性發炎疾病者,如異位性皮膚炎或富貴手患者,都可能因為冬季環境改變而惡化。銀髮族因為肌膚退化,水分和油脂較年輕時分泌得少,皮膚乾燥也易造成乾癢問題。多喝水、選用乳液或乳霜保濕廖怡貞醫師說明,冬季乾癢表現形式為皮膚紋理變明顯,具有遍布全身的網狀裂紋,有時產生銀白色細小脫屑。部分患者因為乾癢難耐不自覺搔抓,使得皮膚表皮破損,造成患部傷口流血或結痂,身體伸側表現尤其明顯。紓緩冬季乾癢,生活中可從4要點著手:1)多喝水、補充水分。2)使用電暖器時,建議在室內放1杯水維持濕度。3)洗完澡盡快擦上保濕乳液,穿衣時將棉質衣物穿在第1層,避免刺激肌膚。4)保濕品時選擇乳液或乳霜的劑型,成份越單純越好,均勻塗抹以加強保濕。冬季避免過度沐浴 沐浴後應擦保濕品有些人以為多洗澡能紓緩乾癢狀況,然而廖怡貞醫師提醒,沐浴洗劑會帶走皮膚的油脂。老人家若是皮膚過度乾燥,建議可2天再使用1次沐浴乳,沐浴後擦上乳液做好保濕。冬天可考慮減少沐浴次數,溫度不宜太高、沐浴劑不應停留太久。因冬季濕疹就醫時,用藥將依患者就診時的症狀給予不同處置方式。一般患者會給予外用藥膏達到止癢效果,若患者的搔癢情況已經影響睡眠,將會給予口服藥物。然而用藥只是減緩症狀,冬季乾癢主要因為環境改變造成,日常生活中的改善非常重要。呼籲民眾,及早就醫有助控制病情,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運動鞋怎麼選?辨認腳型先看足弓

運動鞋怎麼選?辨認腳型先看足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起跑槍一聲巨響,愛好路跑的民眾齊步向前奔跑。大家都瘋路跑, 根據統計,2017年,台灣就舉辦了高達999場次的路跑賽事活動,參與人數在40萬到50萬之間。而隨著靠雙腿加上耐力運動的普及,選擇適合跑步的鞋子也成了一門必修學問, 由於跑步姿勢不當或選擇了不適合自己腳的鞋子,可能會造成許多運動傷害,不得不慎!先了解自己腳型 選擇適合的鞋子跑步時雙腳需要承受人體6至8倍的重量,所以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腳型,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減低對於雙腳衝擊的壓力。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智光指出,腳型主要分為扁平足、正常足以及高弓足三種,主要區別在於雙腳著地,腳底接觸地面時弓起來的空間高低之分,至於路跑鞋子的選擇,可以依照這三種腳型來區分。扁平足:鞋外底與內墊是否有足夠支撐力扁平足與地板接觸面積較多,所形成的內旋會造成足部內側壓力較大,進而將接觸地面所受的衝擊力上傳至膝蓋關節、下背等,造成不適的問題,甚至會牽引身體呈現不良的跑步姿勢。所以,陳智光醫師建議,扁平足選購鞋子時,應注意鞋外底與內墊是否有足夠的支撐力,才能抵消扁平足內旋造成衝擊的壓力。正常足:穿起來舒適的鞋子正常足的足弓與地面接觸時有適當的空間,不像扁平足和高弓足過低或過高,跑步時足弓有適度伸展空間,達到吸震效果,因此,陳智光醫師認為,正常足只需選擇穿起來舒適的鞋子即可。高弓足:有氣墊設計或弧底設計鞋款高弓足與地板接觸時,腳弓與地面的接觸懸空,跑步時腳弓無法伸展至地面達到吸震效果,也容易使足部受到的衝擊力,傳導至膝蓋關節造成運動傷害。陳智光醫師說,高弓足選擇跑步鞋時,應以吸震效果良好的鞋子,來緩解由下而上的衝擊力,以市售鞋子而言,有氣墊設計或弧底設計的鞋款就適合高弓族使用。路跑結束應放鬆下肢 這幾個地方要伸展經過長時間的密集跑動,應該舒展按摩,為下半身由動態到靜態進行緩衝,放鬆 肌肉。陳智光醫師表示,大腿前側四頭肌、後側腿後肌在跑步時會呈現緊繃狀態,小腿在跑步時會收縮、吸收地面傳上來的衝擊力,而腿往後提拉的動作會大量使用臀大肌,所以在路跑結束後,這幾個地方應該透過多多伸展或按摩來放鬆。抬頭挺胸向前看 跑步最有效率跑步時眼睛看著地上、頭過度前傾或後仰,都是不良的跑步姿勢。陳智光醫師建議,跑步應該抬頭挺胸,雙手前後自然擺動,才是最有效率的跑法。下肢則以腳掌(腳尖)著地的方式跑起來較有效率,此姿勢會讓膝蓋微彎,較能減緩衝擊力道。若習慣以腳根先著地跑步,要注意不要為了快而跨大步,因為這樣容易讓膝蓋打直,更有機會造成運動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情侶交往喜歡「一起」 小心別失去自我

情侶交往喜歡「一起」 小心別失去自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某件事情中斷了你的渴望,那件事情就不會是你渴求的。請先想像一對渴求彼此的情侶。當你渴望的對象就是你愛的對象時,你渴望的究竟是什麼?我們經常比喻戀人總像要用眼神吃掉對方似的,他們是如此地想要擁有彼此。但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戀人喜歡共處 更大的原因是「我們」這恐怕不是個能簡單回答的問題。戀人當然能從彼此的身心上得到快樂,但這種感官上的愉悅並不是唯一的解釋。如果感官上的歡愉有那麼重要的話,那一臺能產生感官刺激的機器也有一樣的效果;不過,很少會有人真的愛上機器或對它產生慾望,而機器本身則根本沒有慾望。有時候,情侶就像朋友一樣,喜歡單純在林中小徑散散步、牽牽手、吃吃東西並一起聽音樂。他們喜歡一起做同一件事,但這不只是因為他們一同參與了同一項活動,而是因為「我們」:我們走在海邊;我們在派對裡,即使我們身在派對的不同角落。兩個人可以一起玩西洋棋,卻不一定是互相相愛的戀人;這兩名玩家或許只是因為西洋棋才坐在一起。相反地,兩個(或更多的)戀人或朋友,不僅在一起玩,還會成為一體開心地玩,就像他們會一起跳舞、唱歌那樣。此外,如果他們是戀人,而不僅僅是朋友,那所謂的「我們」當然也牽涉到了肉體上的親密關係。戀人喜歡「我們」 個人的獨特性陷危機在愛(與友情)中感受到的愉悅也必須是相互的。不管我們會進展到什麼程度,假設「無邊無際」好了,當我們感受到兩個人之間的親密時,我們便知道愛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是因為一個人能因另一人的快樂而快樂才產生。這也是為什麼當你在孤單的夜晚抱著枕頭時,仍然無法將枕頭視為戀人的替代品。愛情通常都牽涉到兩個人,而不只有一個人。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難題。戀人想要的不只是枕頭,當戀人說著「我們」時,個人的獨特性便有了危機,個人被吞噬了。我們有時會聽到情侶喊著「給我一點空間,讓我做自己」。在一段關係中,較強勢者可能會吞噬壓制較弱勢的一方,使得弱勢者發不了聲;但此時,較強勢者(支配者)便陷入了孤單,無法被愛,也無法愛人。過度崇拜愛好 容易失去自我當我們瘋狂愛上一個人,而這個人有神一般的影響力時(沒錯,這段關係並不平等),我們是否會從某個臨界點開始失去自我?這樣的關係無疑會危及我們的個人特質。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當某些宗教信徒與神祕主義者向神祇祈求永生時,他們根本不在乎此生活得如何;因為愛著唯一的真神,他們失去了自我。(本文摘自/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EZ叢書館)

用口呼吸 恐引發氣喘、花粉症

用口呼吸 恐引發氣喘、花粉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而且,口呼吸與睡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SAS,sleep apnea syndrome)有著密切的關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為睡覺時呼吸會中止、大聲打鼾等,也因為是心臟疾病、中風等容易引發猝死疾病的原因之一而廣為人知。此外,即便沒有嚴重至引發心臟疾病、中風等,也可能造成在行車當中因為突然覺得昏昏欲睡而引發重大的車禍事故等嚴重問題,而部分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推測也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最後,就如一開始就曾提及的,口呼吸也是引發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花粉症、癌症等現代社會特有的難病的原因之一,接下來就要說明不用鼻呼吸而以口呼吸為什麼會引發這些疾病。只要瞭解疾病的「根源」,治療方法就全都一樣,凡疾病必有因。哺乳動物就是因為遵循生命的規則,所以脊椎動物的進化才能綿延不斷地持續了近五億年之久。人類因為在六百年前學會了語言,所以喪失了身為哺乳動物最重要的一項構造,那就是從鼻孔經過鼻腔深入後鼻咽腔的氣管再深入到肺部的連續性構造。污染了胰臟的胰島細胞時 會變成糖尿病生命中最重要的運動就是呼吸。無論何時都必須完全確保呼吸的暢通,這是哺乳動物生命的規則;然而,在說話或睡覺時用「口呼吸」的話,喉嚨溫度下降,結果就會導致白血球載著口內細菌或喉嚨的常在菌環繞全身,如果污染了胰臟的胰島細胞時就會變成糖尿病,如果盤踞在關節細胞時就會引發風溼,如果盤踞在皮下組織細胞就會引發蕁麻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如果「冷中毒」的話,腸內的細菌就會侵襲體內的細胞。如果「休息不足」的話,骨髓的造血功能就會受阻,白血球的力量就會減弱,腸內細菌就會蔓延至全身。如此一來,掌管細胞內呼吸的粒線體就會受損,然後引發疾病。揭開了謎底之後,治療的方法其實都一樣。那就是矯正至肺部為止的外呼吸,還有為了將體溫維持在37℃必須保持身體溫暖,為了細胞呼吸能夠攝取充足的營養,就必須攝取不傷腸胃的食物並且細嚼慢嚥,好好地保護粒線體。這麼做的話,一定就能常保健康。(本文摘自/呼吸力—「呼吸」對了,就能不生病、提升免疫力、找回健康!/臉譜出版社發行。)

想喝飲料又怕胖 教你3種自製飲料

想喝飲料又怕胖 教你3種自製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管冬季或夏季,許多上班族、學生幾乎天天喝手搖杯飲料,舒緩上班、上課的煩悶心情。然而,長期累積下來,手搖杯飲料悄悄造成肥胖、肝臟代謝問題。想喝飲料,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以下提供3種自製飲料食譜,避免市售飲料的高糖份負擔: 深焙糙米茶曾經在書上看到日本的長壽老奶奶,每天喝一杯炒焙得黑漆發亮的糙米茶,作為養生保健之道。此後,我也如法炮製,在自家享受細火慢炒的樂趣。每當氣溫開始轉為炎熱的春夏之際,最適合來上一杯自然甘甜的糙米茶,金黃透亮的光澤,真是消暑解悶的良伴。食材:2人份深焙糙米*4 大匙過濾水2杯(400g)作法1)取一個小鍋,將糙米和水放入鍋中,以中小火加熱至微滾後,轉小火,加蓋燜煮15分鐘。2)關火,將作法1過篩後**,倒入杯中趁熱享用。天氣炎熱時,可以放涼冷藏,做成冷飲也很適合。製作深焙糙米:先將適量糙米(建議200g ∼ 300g)以冷水浸泡3 小時,洗淨瀝乾後,放在厚底平底鍋中,以小火慢炒90 分鐘(炒的時候會聽到「沙沙」的聲音),至其完全乾燥且呈深咖啡色。過程中須不時攪拌,以免燒焦。放涼後,置於密封容器中冷藏,可保存數個月;不過,香氣會隨著時間淡去,最好盡快用完。煮完糙米茶的米,可直接拿來吃,或是入菜也可以。 香料熱果汁這是將香料熱紅酒改編成居家版本的概念。加熱後的蘋果汁,不加糖也十分夠味;亦可加上微辣的薑汁和酸酸的柳橙,若有感冒前兆,趕緊來上一杯。食材:2 人份無糖蘋果汁*2杯(400g)錫蘭肉桂棒半根肉豆蔻粉(nut meg)一小撮生薑片5片柳橙半顆,切圓片作法1)取一個小鍋,將所有材料(柳橙片除外)放入鍋中,以中小火加熱至微滾後,轉小火,加入柳橙片,加蓋燜煮10 分鐘。2)關火,將柳橙片取出,再加蓋燜5 分鐘,倒入杯中,溫熱享用。可用現榨葡萄汁或紅酒取代。 香蕉蜜豆奶昔童年時期喝的蜜豆奶,現在有更好的選擇。使用冷凍的熟透香蕉,是口感極佳的關鍵,不加糖和冰塊,也能做出細緻甜蜜的濃郁奶香。淋上初榨亞麻籽油,一抹鮮味,讓奶昔更加迷人了。食材:2 人份冷凍熟香蕉1 大根(約80g)燕麥片25g無糖蘋果汁30g電鍋豆漿200g過濾水60g亞麻籽油½小匙作法1)將所有材料(亞麻籽油除外)放入果汁機中,以高速攪打至均勻細緻,倒入杯中。2)淋上亞麻籽油,即可享用。(本文摘自/原味,每一天/大好書屋)

跑馬拉松腳痛、喘 恐是肝醣枯竭

跑馬拉松腳痛、喘 恐是肝醣枯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突然快速跑起來,身體會感到呼吸困難,但忍耐一段時間後,呼吸會瞬間變得輕鬆。跑起來後,體內會發生各種反應,因為肌肉需要更多氧氣,使得呼吸變得急促。為了供給肌肉更多氧氣,心臟送出的血液量會增加。換句話說,因為肌肉的需氧量提升,使得換氣量(呼吸量)、攝氧量增加,結果造成心跳率上升,心搏出量(心臟輸出的血液量)跟著增加。暖身運動 幫助肌肉、心肺系統適應跑步在身體尚未習慣跑步前便提升速度,會對肌肉與心肺系統造成負擔,因而感到呼吸困難,這現象稱為「死點」。等到身體逐漸習慣跑步的速度,呼吸就會變得輕鬆,這現象稱為「再生氣」。跑步時,跑者都會希望縮短死點,及早進入再生氣狀態。此時,跑者需要的是暖身運動。暖身運動除了暖化肌肉之外,還具有讓體內的心肺系統適應跑步,幫助身體及早進入再生氣狀態的效果。參加過全程馬拉松的跑者,都體驗過「三十公里的高牆」。前半段明明跑得很順暢,但進入 30至 35公里時,腳突然變得沉重,甚至感到疼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能量的枯竭。體重 60公斤的跑者,需要 2633大卡的能量才能跑完馬拉松。假設跑步僅消耗肝醣(醣類),但人體能儲存的肝醣約莫1500大卡,還缺至少 1000大卡,這缺少的部分需由脂肪來補足。馬拉松前半加快速度 恐陷入肝醣枯竭在馬拉松前半,若拼命加快速度,身體會不斷消耗肝醣,很快就陷入肝醣枯竭,腳因而變得沉重,動作也跟著遲緩。如果跑者有過肝醣枯竭加劇「運動疲勞」的話,更會增加心理上的痛苦。該如何防止這樣的事態發生呢?其中一種做法是跑步時壓抑肝醣的消耗。跑得稍微慢一些,讓身體能夠同時消耗肝醣與脂肪。訓練充足的跑者,以「稍微費力」的主觀感覺為準;訓練不足的跑者,以「不太費力」的程度來跑。一心想著「後半段速度會慢下來,所以前半段要盡量縮短時間」的跑者在後面遇到肝醣枯竭時,不但腳會變得沉重、疼痛,還可能上氣不接下氣。(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長跑忌突然停止 致肌肉、心血管負擔

長跑忌突然停止 致肌肉、心血管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速度緩慢的慢跑,也會對心肺器官、肌肉帶來負荷,屬於高負荷運動。譬如,以某速度跑 10公里以上的距離後,心跳率會升至 170下/分,肌肉會因代謝廢物累積而發熱,過度使用的膝蓋、腳踝及腰部等的關節也持續發燙。跑步後,下肢的關節、肌肉多少會出現發炎症狀。長跑後突然停下 造成肌肉異常僵硬在肌肉疲勞、發炎症狀、高心跳率的狀態尚未恢復,就突然停止運動,代謝廢物會在肌肉中累積,惡化發炎症狀,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更大的負擔。在全馬跑過 30公里後,身體正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下,突然在廁所、中途補給站停下腳步數分鐘。在這樣的狀態停下來,下肢的肌肉只會越發僵硬,休息完想要跑起來,肌肉卻變得不聽使喚。在比賽後半段,為了舒緩股四頭肌的疲勞,停下來做伸展運動,做完後反而站不起來。在肌肉疲憊不堪時突然停止運動,反而會造成肌肉異常僵硬。為了防止這樣的生理反應,建議做些負擔輕微的「原地踏步」,持續活動肌肉。馬拉松賽後補充高GI值、蛋白質食物通過終點後,攝取醣類能夠有效地補充能量,尤其是GI值高的食品,容易轉換成能量。然後,為了修補長時間運動造成的肌肉分解,不妨適量攝取胺基酸,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與 BCAA的紅肉、魚,像是鮪魚的瘦肉、牛肉等等。比賽後,因為內臟機能低落,建議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相同的食品經過水煮、汆燙、炊蒸軟化後,會比堅硬的狀態來得容易消化吸收,有助於轉換成身體所需的能量。比賽後,跑者可能在慶功宴、檢討會上喝酒。肝臟強悍是跑者的特性之一,所以許多跑者都不容易喝醉。不過,比賽後,尤其是在疲勞的狀態下,肝臟的機能低落,如果飲用量與速度沒有加以控制,容易對肝臟造成偌大負擔,因此切忌猛灌酒精飲料。另外,不同酒類的熱量、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請自行多加注意。(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拯救創意枯竭 從專注小範圍思考開始

拯救創意枯竭 從專注小範圍思考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建構優良的腦內環境,第一個重點就是「小而巧地使用大腦」。用腦時「小」又「巧」與「大」又「廣」,剛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方式。當我們大範圍地思考時,大腦就會變得遲鈍且停滯不前。無論是誰都想不到問題該從哪裡下手,只會浪費時間而已。另外,我們也不能同時思考許多事情;唯有集中注意力在一點上,才能讓思緒深入扎根和前進。先專注小範圍 幫助大腦快速思考所有人的大腦都是這樣,只要專注於小範圍就能靈活運作。換句話說,就是要專注在某種事物並仔細鑽研,如此一來,就能讓大腦充滿活力,高速思考。平常我們努力琢磨都摸不著頭緒的事情,靠著這個方法,就能讓大腦幫我們找到答案。具體來說,就是把「極其具體且簡單的問題」送進大腦。就好比如果我們把「請幫我想想,怎麼做才能讓世界和平」的問題送進大腦,相信大部分人都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找到答案;但如果把問題縮小成「為了踏出世界和平的第一步,請幫我想一個方法,讓今天預定要見面的人感到喜悅」,這樣是不是容易多了?無論是誰,只要「小而巧地使用大腦」,就能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睡眠與休息 能使大腦思考更有效率建構優良腦內環境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讓大腦充分休息」。大腦在認真工作後,如果能充分休息,就可以讓原本處在腦意識範疇中的一些想法或點子,順利移動到無意識範疇中。如此一來,就能活絡腦內幾千億個神經細胞網絡,讓腦內龐大的訊息網路或記憶中的感官體驗與之產生連結,接著思考就會開始發酵。而對大腦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睡眠。發酵過後的思考,會無聲無息地從無意識的範疇降入意識之中,就像蒸熟的米發酵成透明的酒後,精粹一滴一滴地落下來。這個過程衍生出的想法,就是我們想都沒想過、會憑空出現的念頭。(本文摘自/從天而降的創意思考法/寶鼎出版)

蘇菲派旋轉舞 享受生命與感恩

蘇菲派旋轉舞 享受生命與感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說「好漢只怕病來磨」。再大的雄心壯志、勇敢堅強的意志都可能因為疾病纏身而層層剝離。今天我們採訪的對象是一位令人讚歎,不為病痛所綁架的修行人──樂喜拉。多少人因為生病而失去鬥志、失去歡笑,然而她卻從罹病中學會了欣然接受自己的不協調,同時進一步與抖動的身體共舞。她告訴自己,這就是屬於她個人的節拍;音樂不再只是存在於外在的環境,也從她的內在發生著。音樂已經占據了她的神經系統、形體與生命。我眼前所看到的「帕金森」在她身上一點都不像病,反倒像一個不停歇的攪動器,當你靜靜坐在她身邊,時時感受到她一波波的笑容,一波波的溫柔,一波波的正向能量從中心一點一點向外擴散、延展。從黑暗走到光明 踏入愛的途徑賴佩霞:嬉皮運動讓你打開心,在嬉皮運動之前,你的人生過得如何?樂喜拉:我對每件事都感到厭煩。我在巴黎讀書時,遇到哲學家沙特,還是找不到生命的出路,因為那個圈子的人們仍在頭腦裡打轉。那時我非常沮喪,找不到方法可以讓我不再悲哀。後來隨著嬉皮運動的興起,每件事都向我打開,這是我有過最不可思議的經歷,我從完全黑暗的地方走到光明的底下,我對此充滿感恩。我回到自然的天性,接著靈性就來到,我練習靜心,經歷到稱為上帝或存在的那一位,體悟到在我本質裡的天性。隨著嬉皮運動而來的就是靈性運動。蘇菲派對我是一個驚奇的意外,我之前對蘇菲派全然不知。在瑞士,蘇菲上師立刻點化我,教導我靜心,我得到許多支持,突然之間感覺自己飛起來,因為一切對我都變得有意義了,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賴佩霞:蘇菲派主要在做什麼?樂喜拉:蘇菲是一條愛的途徑。雖然我們做的是練習,基本上是在慶祝生命。我最喜愛做的是旋轉舞,在其中享受生命,感謝生命的每時每刻。生命帶領我走出恐懼與負面思想。當我不再視現有的為理所當然,就懂得感恩。所以,蛻變實際上發生在我們的本質裡,每個人的本質都是純真的,但我們對彼此有許多負面的想法,彼此投射,把自己和別人分開。蘇菲與「道」很像。我雖然喜歡蘇菲,但它相當嚴格與強烈,「道」卻能融化這種嚴格。我今年已經六十八歲,而且有帕金森氏症,對理解力的要求不再那麼嚴格,所以比較專精於「道」的講授。(本文摘自/魅麗雜誌 124期/賴佩霞_專訪蘇菲派靜心大師樂喜拉)

拋棄先決條件 免於扼殺好點子

拋棄先決條件 免於扼殺好點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先決條件永遠只是先決條件。我們不是利用這些條件延伸思考,而是調整腦力激盪出來的心血結晶去符合這些條件。千萬別在孕育出好點子前踩煞車,這會變成在浪費資源。設下太多條件 扼殺思考好點子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被關在箱子裡的跳蚤因為不管怎麼跳都會撞到上面的蓋子,漸漸地就開始限制自己的跳躍高度。最後,儘管這隻跳蚤已經從箱子裡被放出去了,牠還是只能跳到那個被制約的高度。我們的思考也是如此。思考時若是設下太多嚴峻的條件,常常就會在好點子即將成形前自暴自棄。反正不能符合條件、想了也是白想,結果就親手扼殺了即將出現的想法。先拋棄條件 往有趣的方向思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何不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呢?讓「放棄」的念頭支配思考,根本就在浪費大腦資源。每當遇到這種瓶頸時,我就會選擇將條件限制擺在一邊,先有想法再說。先拋棄所有容易造成創意難產的條件,全力腦力激盪。在會議上明確指示「無視某個條件進行思考」,讓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自己先丟出無厘頭的想法拋磚引玉,試著緩和凝重的會議氣氛。要先能製造出可隨意發言、自由自在討論的氣氛,才能提升團隊的思考品質。如果是獨自思考的情況,想越多連自己都雀躍不已的想法越好。無論有多微不足道,也要做筆記,盡量往有趣的方向思考。(本文摘自/從天而降的創意思考法/寶鼎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