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生菜沙拉健康?醫:草酸含量高易結石

生菜沙拉健康?醫:草酸含量高易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中醫經典《難經》四十九難曰:「形寒飲冷則傷肺」。生冷食物會助長脾溼,使肺氣更虛,到了秋天時,就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到了冬天容易患咳嗽、氣喘、氣管炎與支氣管炎。西方人很喜歡喝生機飲(smoothie)、吃生菜沙拉,把酪梨和生的花椰菜、萵苣、番茄、黃瓜、菠菜苗、小麥草、苜蓿芽、芹菜、紅蘿蔔等通通丟到果菜機裡打成一杯,或加到生菜裡,成為一道標榜具有纖維、酵素、維生素、礦物質的養生佳餚,再撒上些起司,連蛋白質也都有了,也許營養學家多數認同這樣的組合,可能只有中醫會挑剔這樣的一道開胃菜。生菜沙拉草酸含量高 恐致結石中醫認為飲食生冷,將由胃寒導致肺寒或腎陽虛,女性則再加上個宮寒。寒性凝滯,不利於水液代謝,則聚水而為痰,使肺失宣降,出現咳嗽、氣喘、呼吸短促、胸悶、腹脹。一般大眾或許覺得中醫吹毛求疵或危言聳聽,怎麼這麼多外國人吃了都沒事。但實際情況是,我有太多的病人都因為迷信這樣的養生觀,而罹患甲狀腺低落、消化不良、季節性呼吸道過敏、氣喘、肥胖。這些病人各色人種都有,包括白種人、黑人、黃種人與棕色人種。十字花科植物如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芥菜、白蘿蔔、西洋菜、芥藍菜等含甲狀腺腫素(Goitrogens),會抑制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腫低落;許多綠葉植物含高量的草酸,草酸會抑制鈣質及其他礦物質的吸收,造成結石。而經過烹煮加熱後,甲狀腺腫素就會被破壞,部分草酸也會被分解,大大降低對身體的傷害,較生機飲安全。常吃生冷食物 導致胃寒、易胖體質如果你以為喝生機飲、吃生菜沙拉不會胖,那就真的錯了。因為當胃的溫度過低時,是無法消化食物的。胃必須先不斷的蠕動,直到胃裡的溫度達到體溫的恆定質時,才能開始消化吃到胃裡的生冷食物。如果你經常吃生冷食物,將虛耗胃的能量,直到胃裡溫度過低,無法消化食物,就是中醫所謂的「胃寒」。這時候的消化機能已經偏弱,身體為了生存,必須借更多的能量給胃以消化食物,維持生存所需,所以體溫只好開始下降,新陳代謝趨緩,以節省能量的消耗。這時甲狀腺素分泌開始低落,最後你才發現,曾幾何時自己的體質已經變成易胖體質,簡直連呼吸都能讓人發胖,這就是西醫所謂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中醫稱肥人為多痰之人。「痰」阻礙呼吸道,是造成咳嗽氣喘的根源。所以不吃生冷,預防痰生,是養肺基本觀念之一。(本文摘自/食林改錯 七大排毒迷思/康鑑文化出版)

專家:部分腫瘤患者 死於「心理休克」

專家:部分腫瘤患者 死於「心理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情況,出現生氣、焦慮、悲傷或壓力大的情緒時,身體出現緊繃、頭痛等等不適。其實「心身症」就是心理的因素導致生理的疾病。許多臨床研究發現,假如癌症病人表現出消極逃避的態度,往往比醫生預期的早逝,這說明了情緒影響身體的密切關係。精神疾病患者 失去正向求生意志我的督導有個學有專精、優秀的朋友在六十多歲時,突然被告知自己是乳癌第二期,這位朋友告訴督導,她覺得她一生活夠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乳癌是一種治癒率極高的癌症,在充分的治療下都能被穩定的控制,而她一開始就失去求生意志,最後當然就如同她的預期,日漸惡化而去世。當我化療期間掉髮,戴著頭巾、仍在門診與精神科病人談話時,曾不只一次遇到病人豔羨的眼光:「老師,妳應該好起來的,為什麼生病的不是我而是妳?反正我老早就不想活了,是我生病的話該有多好?」巴不得罹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心理與身體狀態相互影響這些病人的意思是,如果他們罹癌了,也算順水推舟完成心願了(但也得真的病重到活不成才行);心不想活,如果這個軀殼能配合該有多好。那麼如果倒過來說,身體病了,也許也能藉由心智的力量,來增加讓自己活下去的動能。儘管你不一定是因為心理因素才生病,但一定可以透過正向心理幫助身體痊癒,兩者相互依存的程度正是魚幫水、水幫魚,如果心不想活,身體罹病的機率就會增加,互相拖累的程度也是呈等比級數的快速。心靈痛苦造成疾病 團體治療可抒發中國的腫瘤醫學專家何裕民即說,許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心理休克」,所謂哀莫大於心死,許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是被嚇死的。臺灣的抗癌名醫許添盛也說:「疾病是心靈痛苦創造出的結果。」所以治療身體必須先從治療心理做起,就癌症來說,目前有愈來愈多的關懷與支持團體,欲透過情緒支持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病。在團療的過程中,許多癌友都發現彼此有些共同特徵,例如壓抑、固執,需要藉由分享來修正。雖然目前科學仍在研究情緒與癌症的因果關係,但行為或心理治療卻可以減緩我們身體上的痛苦,不一定可以延長壽命,卻可以讓你活得更有品質、更有自尊。(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無黏液飲食」清理身體廢物與毒素

「無黏液飲食」清理身體廢物與毒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每一種疾病,無論在醫學上的名稱為何,都來自「便祕」──一種人體整個消化系統阻塞的問題,任何特殊症狀,都只是該處黏液過度累積所造成的異常「便祕」問題而已。消化道黏液的累積 是造成腸道便祕的真正原因舌頭、胃以及整個消化道,都是黏液特別容易積聚的地方,而消化道黏液的累積就是造成腸道便祕的真正原因,一般人的腸道中平均都有約4.5公斤的糞便堆積,毒害血液與整個消化系統,請三思,每一個生病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黏液堆積的問題,自幼開始,人體中未完全消化、未完全排出、非天然的食物等,都會累積在體內。我的黏液理論以及「無黏液飲食療癒系統」一直屹立不搖,也證明了「彌補作用」(Compensation Action)是治癒各種疾病的良方,有系統的運用這個療癒系統,將可能讓幾千名被醫師宣告不治的病人重獲生機。「無黏液飲食」包括生食與熟食水果、無澱粉蔬菜、綠色葉菜我的「無黏液飲食」包含了各種生食與熟食的水果、無澱粉蔬菜,以及大部分的綠色葉菜,於「無黏液飲食療癒系統」,則結合了適合個人的短時間(或長時間)斷食與循序變換的菜單──包含各種不會形成黏液的食物。疾病是身體為了清除廢棄物、黏液、毒素所做出的努力,需要療癒的不是疾病,是身體──身體需要被清理乾淨,以免於廢物、異物以及從童年時期就開始累積的黏液及毒素的迫害,你無法花錢就買到健康,也不可能在幾天之內就清理身體系統,重獲健康,你必須「彌補」自己有生以來在養生上所犯下的錯誤。總而言之,人體是有彈性的管道系統,而所謂的「文明飲食」並無法完全被消化,其所產生的廢棄物也無法完全排出體外,於是整個管道系統慢慢的被阻塞,特別是在消化道和病徵顯現之處──這就是各種疾病的由來。(本文摘自/無黏液飲食療癒法/柿子文化)

吃麵包會腹瀉 天生免疫疾病作祟

吃麵包會腹瀉 天生免疫疾病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所吃的食物必須多樣化,才能得到所有需要的營養素。不過,這些營養素最好是從食物裡取得,而且最好就是你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人體是好幾十億年演化的結果。過去這一千年來,演化已經過濾掉那些不適合某個特定環境的人,也過濾掉那些不適合某個特定基因型的食物。乳糖不耐症 是南歐、亞洲人常見的症狀舉例來說,在許多大量攝取牛奶的北歐國家,幾乎很少有人有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lactose為牛奶所含的糖分),但是在南歐和亞洲等不習慣攝取牛奶的國家,則是普遍常見。所以,如果你是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想要開始喝牛奶,但牛奶卻是你的父母和祖父母餐桌上很少出現的東西,那麼你可能會開始生病。不論你是要吃乳糖、羽衣甘藍、藜麥或薑黃(薑黃素),都必須先瞭解這些食物是否在你自己、你的父母或祖父母所生長的環境中是常見的食物。攝取錯誤食物 可能引起自體免疫失調如果不是,最好不要吃或者偶而吃吃就好。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不耐受,例如因為無法碎解牛奶裡的乳糖而引起的乳糖不耐症,或者是像有些人因為攝取了含有麩質的麵包和義大利麵等由穀類製作的食物,而引起的乳糜瀉(celiac disease)的自體免疫疾病。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明確的關聯,但是攝取到錯誤的食物的確可能引起許多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包括克隆氏症和結腸炎、第一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眾多疾病。(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退休後好Blue 9大招趕走憂鬱

退休後好Blue 9大招趕走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即將屆齡退休的陳醫師問我:退休生活應如何安排?是否該繼續行醫?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於2013年發表的流行病學追蹤研究,顯示退休人士的健康和精神狀況,在短期內因工作壓力的解除而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自覺健康甚佳的可能性少了4成,且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增加4成。也難怪陳醫師對退休有點焦慮。退休後因致經濟困難、無價值感、孤單寂寞而憂鬱老年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身體病痛、親人去世、經濟問題、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等,退休只是原因之一,退休可能對某些人造成經濟困難、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而出現憂鬱症狀,但不能與憂鬱症畫上等號。9大招防退休憂鬱不過,的確有人在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無所適從,而覺得無聊,甚至產生焦慮或憂鬱,因此,退休生活真的需要用心規劃。1)     愈早準備愈好 /從中年時就該開始經營,到了退休時,才能有老本、老伴、老友,較不易得憂鬱症,在接近退休的前幾年,更要積極規劃,包括把工作或手上的計畫圓滿結束、經驗傳承、尋找退休後的合適居處,並籌劃各種活動。2)     心理調適 /退休後沒有了頭銜和權位,頭上光環不再,過去所受的禮遇消失,也許會感受到人情冷暖,心理要提早調適。3)     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 /日本的「丈夫退休症候群」,退休的日本男人整天在家指揮太太,導致太太憂鬱症或夫妻關係緊張,因此,有人會再找一份全職或兼職工作,增加收入是其次,主要是覺得人生有意義。4)     擔任志工 /每星期一天或半天擔任志工,可以選擇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比較能駕輕就熟)或是全新的行業(較有新奇感),服務他人,覺得自己有用,且學習新知,加入志工團體,結交新朋友,生活更有趣。5)    終身學習 /除了看書、上網和閱讀報章雜誌外,還可到社區大學、其他公益或宗教團體選課,如電腦、攝影、自然生態和古典音樂等等,以豐富生活。6) 保持原有的嗜好,並培養新的興趣 /例如,維持原本喜歡的運動如乒乓球,還可涉足於盆栽、學太極拳和打麻將等。7) 多運動 /如果原本就有運動的習慣,如騎單車,請繼續。若沒有,至少要多走路、健行,增強體能。8) 旅遊 /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旅遊,台灣有許多美景祕境,居家近郊的山間小徑、溪流和公園,都值得一遊。9) 與親朋好友和晚輩多相聚 /幫忙帶孫子,折衷的方式是不定期、在需要的時候才幫忙帶,既可以含飴弄孫,又可以保有自己的生活。(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長壽飲食有效?人瑞常採「限時進食」

長壽飲食有效?人瑞常採「限時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我們經常聽到的營養指導原則中,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理論上可行的跟實際上可行的混為一談。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應該一天吃五到六次,以維持健康的體重。但是,先不要說並沒有證據顯示其效果,對於大部分要這麼頻繁進食的人而言,想要調節食物的攝取量,更是不容易。三餐為早餐、主餐加上點心 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除非你的腰圍和體重正常或者是低於標準,否則你最好還是每天吃早餐、加一餐、再加一份低熱量和低糖、但營養豐富的點心。如果你的體重或肌肉量太低,那麼就一天吃三餐再加一份點心。所以,即使一天吃六餐,每餐平均應該包含三百大卡,但是卻吃進了三百零五大卡。每天那多出來的三十大卡,或者是每個月多出來的九百大卡,表示每年會因此多增加三磅(約一點三公斤)的脂肪。所以,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的,在這個飲食法盛行的那段期間,美國過重和糖尿病患者的比率達到前所未有的百分之七十的高峰。限時進食 每天在12小時內進食反之,如果一天只吃二次半,而且只有一餐是主餐,就比較不容易過量,尤其如果你的飲食是以植物和魚為基礎的話。因為這麼一來,你就會攝取大量的豆類和蔬菜,以達到一個主餐所需要的一千兩百大卡熱量。營養豐富的食物,加上該餐的量,就會將「你已經吃夠了」的訊息傳送給你的胃和大腦。至於年長者,則必須把一個主餐打散成為兩個較小的餐,以免產生消化問題。另外一個許多人瑞都採用,並且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上都證實有效的做法就是限時進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也就是每天在十二小時之內進食。換句話說,就是在早上八點吃早餐並且在晚上八點之前吃晚餐。進食的時段越短(十小時或更短)證實更為有效,只是比較難以做到,而且也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例如膽結石。(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

跑步不見得傷膝蓋 反降關節炎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已經習慣經常走路,現在我們卻由機器代勞所有的事情:車子、電梯、洗衣機和洗碗機。每天快走一小時,可以選擇一間離工作地點十五分鐘遠的咖啡廳或餐廳,以它為端點,一天來回走兩次。你可以選擇在週末走路到平常你會坐車前往的地方。騎腳踏車、跑步 都是良好運動每兩天騎腳踏車、跑步、游泳三十到四十分鐘,週末則做兩小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有一台健身腳踏車,還有一台可以在外面騎的腳踏車。十分鐘之後,你應該會滿身大汗。如果你在街上騎,設法往上坡騎至少十到十五分鐘。每隔兩天騎大約四十分鐘,週末則兩小時。腳踏車比跑步好,因為它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然而,根據一個長期的研究顯示,健康年長者如果經常長跑,未必罹患骨關節炎,因為長跑而導致的傷害可能不如大家認為的那麼常見。另外一個針對七萬四千七百五十二位跑者所做的七年追蹤研究,發現跑步可以同時降低體重和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游泳也是另外一個很棒的運動。現代人少活用身體肌肉 肌肉缺乏挑戰我們過去習慣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但是現代人卻使用手扶梯、電梯而不爬樓梯,使用灑水器而不使用水管、使用洗碗機而不用手洗、用推車載東西而不是裝在手提袋裡自己拿。身體的每一條肌肉都需要經常接受挑戰,因為肌肉會為了回應受傷而生長、變得更強壯。比方說,如果你很久沒有一次迅速地飛躍六個階梯,那麼之後再做同樣的動作,就可能使你腿部的幾條肌肉受傷、甚至疼痛。顯然你的腿部肌肉已經受傷了,此時只要供應足量的蛋白質,就可以激活「肌肉衛星細胞」。因此,只是從事有挑戰性的簡單日常動作,都會使肌肉稍微受傷和重建。肌肉訓練應酌量 避免讓已發炎肌肉受傷但是,就跟營養一樣,如果體重太重,或者如果你不斷地讓已經在發炎的肌肉或軟骨受傷的話,小小的傷也可能變成大傷。所以,肌肉訓練必須保持平衡,以避免急性的傷害,同時也必須避免造成緩慢長期的傷害,例如,運動員如果經常忽略疼痛並且繼續施加壓力給受傷的膝蓋,他們的膝蓋和臀部就會看到這樣的傷。(本文摘自/長壽健康飲食法/遠流出版)

12大「不淨蔬果」 蘋果易化學殘留!

12大「不淨蔬果」 蘋果易化學殘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物裡若含有殺蟲劑、生長激素、抗生素,容易使人生病、肥胖,所以近期興起吃有機食物的風潮。但是景氣不好,有機食物價格較高要怎麼辦呢?好消息是,你不見得什麼東西都要吃有機的。薄皮蔬果易殘留農藥 建議選有機版應該拿錢優先購買的有機食物有:牛肉、奶製品、海洋捕撈的海鮮、薄皮蔬果。如果你每週買菜時,可以想辦法為有機食物多花二十美元,我保證那對你的健康、體重會有很大的助益,最終也可以幫你省下很多錢。沒錯,現在多花一點,可以幫你以後節省很多,生病是很昂貴的。12種「最不淨」的蔬果,選購這12種食物時,只吃有機的:蘋果、甜桃、甜椒、桃子、西洋芹、梨子、櫻桃、馬鈴薯、葡萄(進口)、菠菜、萵苣、草莓。相反的,其他的蔬果比較少農藥殘留,你不需要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拿來買有機的。它們的皮較厚,或是有天然的防蟲效果,沒有化學殘留。芒果、葡萄柚 「潔淨蔬果」無負擔你可能聽過的「15種潔淨蔬果」:蘆筍、芒果、酪梨、洋蔥、高麗菜、鳳梨、哈密瓜、甜洋蔥、玉米、豌豆、茄子、番薯、葡萄柚、西瓜、奇異果。如果你無法負擔,或買不到12種「最不淨」蔬果的有機版,就改吃潔淨的15種蔬果。例如,吃芒果,而不吃蘋果;吃葡萄柚,而不吃莓果。雖然上面的清單中沒寫到牛奶,如果你買不起有機牛奶,可以改喝椰奶或杏仁茶(裡面沒添加生長激素或抗生素)。(本文摘自/7天狠甩9公斤!全美第一健身女王教你打造最高效率的燃脂環境/柿子文化)

別睡前洗澡!防失眠遵循「睡前4不」

別睡前洗澡!防失眠遵循「睡前4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睡前的2個小時你都做些什麼?晚上睡不好,往往與睡前做的事脫不了關係。研發主管睡前都還在工作,通勤花掉許多時間的櫃姐,回到家洗好澡就必須趕快睡著。在這些情況下,腦細胞都不能進入放鬆的狀態,睡眠中樞的鎮靜波也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必須靠「棍子敲暈腦子」,而這裡的棍子指的就是安眠藥。睡前玩手機 容易造成入睡困難看新聞或政論節目是在睡前累積負面能量,一樣是非常影響腦細胞放鬆的活動。假如年紀較大,睡眠中樞的鎮靜波較弱,也會造成入睡困難。現代人睡前最大的問題是玩手機,研究指出9成美國人會在睡前1小時玩平板、滑手機。上床時間往後延,就會想吃消夜,結果睡覺時胃腸忙著消化,反而睡不安穩,造成失眠問題。睡前避免負面情緒、洗澡、過度運動那麼睡前該做什麼好?從還沒有電燈、手機、KTV的農夫,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和環境都不一樣了,現代人要睡得好,要讓腦細胞能放鬆,睡前2小時要盡量避免以下狀況:1) 玩平板、滑手機/以LED為背景光源的3C產品,越小越不好,會刺激腦子,讓多巴胺持續作用,延後褪黑激素的分泌。藍光對腦細胞刺激較大,更容易造成失眠。2) 引起負面情緒/除了新聞或政論節目外,其他像是夫妻吵架、擔心明天的工作,以及聽家人或朋友訴苦,都是睡前不宜的事。3) 用腦或過度的聲音刺激/繼續工作使用大腦當然最不好,像隨時開著筆電、隨時收發電子郵件,或是像打牌、KTV、演唱會等都容易造成睡眠障礙,不過演唱會偶一為之無所謂,但年齡越大,越要避免晚上打牌、唱KTV等活動。4) 洗澡跟過度運動/很多人習慣睡前洗澡,認為睡前不洗澡很骯髒或汗水會「汙染」床單。但是對於有睡眠障礙或年齡較大的人,洗澡會活化腦細胞,反而引起或惡化失眠。睡前運動只能是非常舒緩的,不然一旦氣血活化,或者乳酸堆積造成痠痛,也會因此有入睡困難與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本文摘自/失眠勿擾/如何出版)

視工作為重心 小心「身心俱疲症候群」

視工作為重心 小心「身心俱疲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平常工作起來幹勁十足的人,突然感到一股無力感襲來,好像整個人燃燒殆盡一般,做什麼事情都提不勁,這種狀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身心俱疲症候群」。這是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費登伯格提出的概念,意指至今將工作視為生活重心的人,在全身精力用盡之際,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責任感強、完美主義 易發生「身心俱疲症候群」當重要專案完成,或長年辛勤工作終於迎接退休,一個階段結束之際,最容易發生這種症狀。原因是一直無怨無尤、犧牲奉獻,卻沒有得到適當的認同,或是成果不如自己預期優異,此時不滿及無力感、羞愧等情緒便會排山倒海而來,最後使當事人身心俱疲。工作認真、責任感強烈、容易沉迷或完美主義的人,都是這種病症的高危險群。初期會缺乏幹勁、失眠、體力下降,隨著病情惡化,頭痛、胃痛等身體上的症狀也會隨之而來。之後,病症還可能更加嚴重,病人將變得十分厭惡到公司。醫療、社會福祉相關工作者 罹病率高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身心俱疲症候群,特別是醫師或護士,從事醫療、社會福祉相關工作的人,罹病比例特別高。當自己用盡心力治療或照料的病患,到最後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病人還是回天乏術,此時醫護人員最容易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專職家庭主婦辛苦養育孩子,終於熬到他們能夠獨自生活,考生經過多年苦讀終於考上理想學校,或是以奧林匹克為目標的運動選手,經過長期不間斷的鍛鍊後,終於奪得金牌,都可能在獲得成果的瞬間感到身心俱疲。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時,女子馬拉松奪下銀牌的有森裕子選手,也是深受身心俱疲症候群所苦的病患。肩膀僵硬、不安、悲觀 都是徵兆這個心理疾病並非不關己事,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得病。為工作奉獻一生的商務人士、運動選手、醫療及社會福祉相關工作人員,據說都是高危險群。身體徵兆 肩膀僵硬 胃痛 睡眠品質不佳 頻繁的頭痛 總是感到疲勞心理徵兆 曾經喜愛的事情不再覺得有樂趣 心裡總是充滿不安 注意力難以集中 逐漸變得悲觀 感受不到希望 經常感到挫折 變得易怒行為徵兆 食欲不佳 工作上沒有成果 愈來愈常一個人吃飯重新調配比重 找到自己的平衡工作講求效率與工作成果的完善,在高壓的狀態下,心態非常重要。若是把工作視為重心,工作節奏改變、工作成果不盡如人意,對心理的衝擊更大。試著從事其他活動,重新分配生活比重並調節當下心情,或許能夠找到另一個平衡及快樂。(本文摘自/圖解人際關係心理學/漫遊者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