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雙眼紅腫要注意 恐是巨細胞病毒感染

雙眼紅腫要注意 恐是巨細胞病毒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多歲的趙先生過去身體非常健康,沒有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然而去年初開始出現雙眼發紅、脹痛,還會視力模糊。趙先生被診斷為雙眼虹彩炎合併續發性青光眼,並開立青光眼藥水控制眼壓,以及類固醇眼藥水壓制眼睛內部發炎。剛開始病況緩解,但之後仍再度發作,眼壓上升與眼內發炎對藥物反應越來越不理想。經病毒感染虹彩炎 眼角膜水腫、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林穎正表示,趙先生求診後,發現雙眼最佳矯正視力只剩下0.4,眼壓均較正常人的上限值高出許多。眼科檢查發現雙眼結膜充血,雙眼眼角膜都明顯水腫,並可在眼角膜內皮細胞上發現許多發炎細胞聚集的沉澱物,雙眼也合併明顯白內障。經檢驗發現巨細胞病毒呈現陽性反應,診斷為巨細胞病毒角膜內皮細胞炎合併續發性青光眼。在原有的青光眼及類固醇藥水外,另外投予口服及局部的抗病毒藥物以壓制病毒感染。經1個月的抗病毒治療,雙眼不再紅痛,視力也明顯進步,眼壓也降到正常值。眼睛受病毒感染 很高比例會復發原發性虹彩炎多為原因不明的眼前房發炎,主要症狀包括眼睛紅、痛與視覺障礙。檢查時常發現患側眼壓比健側眼要來得低。若是患者有虹彩炎症狀與癥候,以及反覆發作病史,再加上眼壓上升以及其他不尋常發炎反應,則要懷疑是眼內病毒感染。林穎正醫師強調,在病毒感染的患者當中,很高比例患者在停止抗病毒藥物之後會復發,例如巨細胞病毒發炎,停藥後復發的機率高達8成以上。病患必須長期服藥追蹤,避免對眼睛造成持續傷害。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減弱、頭痛嘔吐、眼睛紅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Tabata運動 脂肪分解效果高3倍

Tabata運動 脂肪分解效果高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認擁有運動習慣,每天散步30分鐘,但是你的運動量真的足夠了嗎?這種程度的運動幾乎沒有意義,頂多只能降低血管型失智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要把運動提高到治療癌症的層次,必須增加強度。運動時心跳增加6至8成 達成有效強度癌症患者必須運動的用意,是在於啟動長壽基因,增加全身的粒線體。例如甲患者,在抗癌藥物的副作用減輕後,每週會進行二到三次的肌力訓練。甲患者一週的訓練菜單如下:單槓引體向上:10下一組,共十組(合計100下)。伏地挺身:30下一組,共十組(合計300下)。一百公斤負重的腿部推舉:10~20下。深蹲:50下一組,共十組(合計500下)。就這份訓練菜單看來,已是相當了不起的運動量。有效的運動強度,至少要讓心跳比平常還要多60~80%。維持在較高的心跳水準,可使解脂酶這種脂肪分解酵素活化,生成酮體更有效率。Tababa運動法 脂肪分解效果高3倍確實,癌症患者施用抗癌藥物會有體力下降的情況,因此難以承受運動負荷。如果要癌症病患進行有氧運動,需要二十分鐘才能刺激解脂酶活化,這樣病患很可能還沒等到脂肪分解前就累倒,無法繼續運動。建議患者先在短時間內增加心跳數,再進行有氧運動。具體方法是採用一種稱為「Tabata Protocol」的間歇訓練方式。已經有研究證實,使用這個方法能快速啟動有氧運動的效果,脂肪分解效果也比一般有氧運動高出三倍。癌症患者長距離慢跑 恐傷害心肌例如,先從事跳繩、肌力訓練、深蹲,流一點汗以後,再進行快步健走或輕鬆慢跑。或是在健走前進行短距離衝刺,也能儘快啟動有氧運動的效果。利用飛輪進行有氧運動時也一樣,請先從事肌力訓練增加心跳。在患有癌症的情況下,不可從事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長距離慢跑等等。習慣性從事這些高強度有氧運動,反而會使心臟衰弱,傷害心肌。這些行為不能稱之為運動,癌症患者絕對要避免這類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我認為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有氧運動,比較適合癌症患者。(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全球知名訓狗師 向狗學習活在當下

全球知名訓狗師 向狗學習活在當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要踏上寬恕旅程,第一步就是用另個人角度看事情,這點對狗完全不是問題,因為狗永遠是「群體擺第一,個體放最後」,牠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就是先考慮什麼對狗群最有利。至於人類,要有那樣的同理心可就困難得多。狗總能夠忘掉可怕受虐經驗,對造成牠們痛苦的人類,仍願意付出無條件的愛,我對這種能力始終佩服得五體投地。很多狗遭到的殘忍對待,比我這輩子所經歷過任何傷害都要嚴重得多,但牠們還是有辦法重新站起來,每天都勉勵自己要更像這些狗一點。真希望當年的自己有辦法像這些年來我幫助過的受虐狗一樣,原諒得這麼徹底、這麼乾淨。在人生後視鏡裡,有些痛苦往事是還放不下,不過,每當有機會看著一隻狗把過去創傷都拋開,並因選擇寬恕,而獲得牠所想要的平靜與安穩,我就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受到鼓舞。羅絲瑪利、卜派以及其他相同遭遇的狗帶給我教誨,激勵著我在生活中每一個方面,都一步步地、一天天地更加接近平靜與寬恕的境界。▲狗學堂 如何學會寬恕□盡量用狗的方式看待過去傷痛和眼前快樂相比,那都是些暗淡失色、微不足道的過去。□懷抱怨恨就像喝下毒藥,然後期待對方會毒發身亡。怨恨傷到的只是懷抱怨恨的人,但你隨時可以選擇寬恕。□盡量以同理心看待那些對不起你的人。以他們角度看事情,或許你就比較能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那樣做。□寬恕是你可以送給自己的禮物,不要期待別人會向你道歉或補償,這種事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生。但可以自己決定釋放掉生活中所有負面因素。□享受眼前每個當下,細細品味每刻光輝燦爛,把狗當作楷模─狗真的很懂得怎樣好好活在每個醒著的當下。(本文摘自/西薩‧米蘭 狗班長的人狗幸福學/大石文化) 

愛堆雜物也捨不得丟 恐是焦慮症

愛堆雜物也捨不得丟 恐是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前幾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概念,那本書大為暢銷,也掀起一股從清理家中雜物到整理生活的風潮,所謂「斷捨離」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山下英子甚至認為只要捨棄房間廢物,機會就會降臨,也會遇上美好的邂逅,工作效率會提升,靈感泉湧,好事將源源不絕而來。清除無用雜物後 也將心中的混亂梳理了一遍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在整理環境時,同時一邊在思考,慢慢釐清自己的思緒,瞭解現在到未來需要些什麼?清除了無用的雜物之後,也將心中的混亂梳理了一遍,被堵塞滯礙的人生重新順暢流動,煩悶也跟著煙消雲散,當然會變得愉快清朗。全世界的老化人口都快速增加中,不只是日本,臺灣的老年化速度即將創下全球第一,近年對老年生活的安排逐漸成為顯學,甚至出現協助年長者清理雜物的新行業,的確,要趁著有體力時整理生活物品,不然東西愈堆愈多,搞不好連正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而這種過度囤積物品的行為,已不只是個人習慣,也許是內心生病了。近8成囤積症有焦慮症 甚至是重度憂鬱症2013年,美國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第5版,正式將囤積行為列為精神病的一種,其診斷症狀包括住處充滿雜物,過度收集東西,對東西難以捨棄,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自覺意識,亦即家裡很雜亂和囤積症的差別在於前者願意整理,後者不覺得有問題,根本不想整理也不願意別人幫他整理,據研究,囤積症患者有近8成的人伴有焦慮症,甚至是重度憂鬱症。讓家裡慢慢被物品淹沒,大概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最常見的是貪小便宜或過度珍惜物品,只要還沒有完全壞掉的東西,就捨不得丟掉,也有些人是好東西捨不得用,永遠只用爛東西,珍惜物品原是好事,但太過度的話,也許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第二個原因是捨不得丟掉過往的回憶,雖然保留帶有回憶的物品是人之常情,但是太過度,甚至停留在過去的歲月中,這種念舊會綁架人生無法往前進,也降低了創造新經驗的可能。有些人遇到挫折或低潮時,會透過購買東西來排解孤單,然後工作太忙沒空整理,不知不覺家裡就塞滿了東西,一旦過了臨界點,似乎也無從下手整理,一天一天過去,年紀愈大,就更沒有精神或體力來整理了。(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食物微波產生毒素?科學角度破迷思

食物微波產生毒素?科學角度破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說食物微波後會產生毒素,而且還會殘留放射性物質,這是真的嗎?雖然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但是能量弱,在正確使用微波爐的情況下,食物並不會產生毒素或殘留有害的放射性物質。微波使水份高頻率震動 產生熱能食藥署闢謠專區資料顯示,微波是電磁波的一種,頻率約為2.45 GHz,屬於非游離輻射能,能量較弱。微波是利用食物中含有許多極性分子(例如水),微波接觸食物時,食物中的水會因為電場方向不斷改變而以每秒約25億次的高頻率震動,使得分子和分子間不斷來回碰撞而彼此摩擦,因此產生熱能,使食物內外同時受到加熱,縮短烹調時間。由於微波的能量非常低,釋放的能量僅足夠使極性分子產生旋轉、震動,無法改變其組成,所以微波只會使部分的水分因為熱能而蒸散,而不會造成食物本質的改變,便不會有毒素產生,也不會有放射性物質殘留的問題。忌過度密封、金屬容器 注意耐熱溫度使用微波爐常見食品過度密封,導致壓力不均而產生爆炸或噴濺,可在加熱時留小氣孔。帶殼雞蛋水蒸氣聚集在蛋殼內,易受熱膨脹爆裂,不宜以微波爐加熱。容器材質選擇不佳,金屬容器會反射微波,易產生電弧效應造成火花,可能損壞爐內的微波產生器,塑膠和紙容器中蠟膜的耐熱溫度有限,應避免不耐熱材質溶出化學物質,影響健康。食藥署提醒,使用微波爐加熱食品時,要注意食品與容器中不可有金屬,錫箔紙也不行。若使用塑膠容器或保鮮膜,應注意其耐熱溫度超過130℃,避免塑膠中有害物質溶出。使用微波爐時,應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距離,可使電磁波殘餘量趨近於零。

冷凝式熱凝手術 減5成脊椎術後疼痛

冷凝式熱凝手術 減5成脊椎術後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莊先生因嚴重下背痛求診,使用超音波併用神經阻斷術,確診為薦髂關節退化,接受熱凝神經消融術,下背痛減輕5至6成。然而1個月後疼痛復發,改用冷凝式熱凝手術。術後3個月回診追蹤,均未復發。3種介入性疼痛治療 減關節術後疼痛效果有限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表示,目前介入性疼痛治療使用工具包含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熱凝神經消融術及高頻熱凝神經調控等3種,對於脊椎退化性疼痛、頭頸部疼痛及三叉神經痛有相當的治療效果。然而,以上工具對術後的脊椎疼痛及關節疼痛(如膝關節或髖關節)效果卻不盡理想。冷凝式熱凝手術提供慢性疼痛病人新的選擇。冷凝式熱凝手術為新一代的熱凝手術工具,藉由循環的水分、熱凝手術針的中心點可在固定之中心溫度下,將手術消融的範圍擴大至8倍大小,有效消融異常的感覺神經,控制手術後慢性疼痛狀況。冷凝式熱凝手術 有效減脊椎術後疼痛研究顯示,冷凝式熱凝手術可讓7至8成脊椎、髖關節或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減少5成以上疼痛持續半年。對於需手術但麻醉風險過高、手術後仍然有嚴重疼痛的病人,是較佳選擇。介入性疼痛治療結合影像學導引,配合止痛、抗發炎藥劑,根據病人症狀及個別病灶選擇不同型態高頻熱凝手術,得以快速緩解疼痛。洪翊傑醫師呼籲,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千萬不要誤信偏方,花大錢購買不明藥物或沒有衛福部核可的醫療器材。應該改變心態,積極面對並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才能真正遠離疼痛,追求健康生活。

鎂加速新陳代謝 減緩宿醉!

鎂加速新陳代謝 減緩宿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接近年底,不少公司行號業務量加重且應酬頻繁,讓每天辛苦生活的上班族更加忙碌勞累,此時更應該注意補充體內的微量元素、礦物質。礦物質「鎂」能讓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交互作用,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而海洋深層水中含有深海礦物鎂及多種微量元素,忙碌的現代人透過海洋深層水,補充自身缺乏的維生素、礦物質,改善生理機能,可讓生活不只是活著!現代人飲食不均缺少礦物質 新陳代謝易出問題現代人常處在高壓環境且飲食普遍不均衡,慢性病年齡層逐漸下移,僅管物質條件變好,但身體機能卻提早衰退。護理督導沈怡君指出,人體需要微量元素調節,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可從飲食攝取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礦物質除了肩負細胞組成必要角色外,還能肩負平衡身體滲透壓、激活細胞激素、順利傳遞神經衝動等重任。深綠色蔬菜、五穀類的麩皮都是「鎂食物」,但現在農業短熟程及過度耕種,土壤養份貧瘠導致蔬果內的礦物質含量遭稀釋,以致鎂缺乏,而讓現代人體內的礦物質攝取不足,生理機能因此變差。「載體」形態影響礦物質吸收率沈怡君表示,鎂在人體內扮演輔酶的角色,讓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沒有阻礙地進行交互作用,這時鎂補充品的型態就相當重要。一般的健康食品、藥品均屬於人工化學合成物,需要腸胃進行一定程度的崩解、消化將化學鍵結破壞,才能讓內含成份被身體吸收。年底應酬多補鎂 緩解酒後不適鎂有助於細胞分化、合成,年底將近,應酬跑攤在所難免,但酒後宿醉的不適,往往叫人後悔飲酒。補充鎂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幫助過量酒精排出,讓身體盡快回到平衡狀態,減緩宿醉頭痛、胃部不適等現象;此外,沈怡君指出,鎂也有助於鬆弛過度緊張的肌肉,自然放鬆因精神壓力造成的肌肉痙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2/3糖尿病控糖不當 併發症風險高

2/3糖尿病控糖不當 併發症風險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許多病友不積極控制血糖。最新報告顯示,台灣糖尿病人血糖控制達到目標(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比率僅1/3,表示2/3的病人以為自己有治療,卻持續處在糖尿病併發症的高風險中。控制血糖用藥多選擇 新藥副作用少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擇穎醫師表示,這十年來血糖用藥發展突飛猛進,台灣陸續引進了3種新藥,比起傳統藥物有不少優勢。腸泌素分解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最早引進,副作用很少、不易低血糖,使用經驗良好,是目前主流用藥。最新引進的腸泌素類似物(GLP-1 agonist)及鈉糖受器阻斷劑(SGLT2 inhibitor,俗稱排糖藥),最大特色是兩者都有降體重的作用,還有包含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保護腎臟等優點。不應一味追求新藥 個人合適最重要腸泌素類似物需透過針劑施打,民眾接受度較低。然而現在開發出1周施打1次的劑型,方便使用。鈉糖受器阻斷劑為口服劑型,接受度較高,不過需注意副作用,如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或利尿效果。陳擇穎醫師表示,藥物新發展給予糖尿病患更多治療選擇,但並非所有新藥都適合個人使用,也並非舊藥不好,健保給付上也有限制。若糖尿病患發現血糖控制不佳、易發生低血糖或其他用藥不適,建議和醫師討論或至新陳代謝科門診詳細討論治療。

脊椎手術免驚 微創手術復原時間短

脊椎手術免驚 微創手術復原時間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提及脊椎要開刀,8成以上的病人都會驚恐害怕,部份病人不再回診,寧可花錢到處尋求偏方。即使願意接受手術治療,大多心中還是會焦慮緊張、忐忑不安。病人及家屬在等待的過程甚至術後心中總會有許多疑問,不曉得要接受的是怎樣的手術?微創脊椎手術 傷口破壞少、恢復時間較短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思維表示,「微創脊椎手術」和傳統脊椎手術比較,術中出血及組織破壞顯著少很多,可以提早下床活動,住院時間也較短。然而即使手術順利,術後的照護如果不夠完善,仍影響脊椎治療成效。有些病人擔心手術副作用遲遲不願接受手術,導致神經長期壓迫,造成行動不便,手術後復原較慢,必須加強下床及活動上的復健指導。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脊椎手術風險較高。脊椎術後照護 對病情影響甚鉅林思維醫師表示,基於脊椎手術後照護的衛教指導,對病情的復原影響甚鉅,佳里奇美醫院護理部和神經外科共同成立脊椎照護團隊,提升脊椎手術後的照護品質、增加病人和家屬對脊椎治療的安心程度。脊椎照護團隊為病人量身訂做「脊椎術後安心照護計畫」,手術照護及衛教內容分為術前、住院和出院後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皆有不同照護重點,由團隊醫師和護理師以一對一的方式親自提供指導,更延續至出院後的關懷追蹤服務。病人及家屬出院前可先了解術後照護的重點,出院後如遇突發狀況,能儘早發現處理。

血尿要當心!膀胱癌初期症狀無痛感

血尿要當心!膀胱癌初期症狀無痛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邱先生2年前排尿開始帶血,後來血尿頻繁而就醫,診斷為第2期肌肉層侵犯性膀胱癌。後來轉變成第4期合併淋巴腺轉移,進行機械手臂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重建人工膀胱手術,手術後固定進行免疫治療,目前可自行解尿,生活品質良好,癌症沒有復發。膀胱癌徵兆 血尿、小便困難第2期至第4期的膀胱癌是非常惡性的腫瘤,需要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術,手術併發症很高,造成生活品質不佳,而且缺乏適當輔助治療,病患存活率降低,這些病患需要多科整合積極治療,以提昇生活品質不佳,提高病患存活率。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微創內視鏡主任翁瑋駿表示,膀胱癌發生原因不明確,好發於中老年人。血尿是膀胱癌早期症狀,接下來會小便困難、疼痛與解不出尿。研究報告指出,吸菸是導致發生膀胱癌的主因,其他致病因素包括染料、橡膠、皮革、油漆、印刷、石油和其他有機化學工業使用的化學物品,男性罹患膀胱癌的機會比女性高出1倍。膀胱癌第2至4期 惡化、轉移快速膀胱癌依照侵犯程度分為3類, 第1類是尚未侵犯肌肉層(第1期),第2類是侵犯至肌肉層以上至鄰近器官(第2期至4期),第3類是轉移性膀胱癌轉移至淋巴及遠處器官(第4期)。第3類轉移性膀胱癌病人需儘快接受化學或免疫治療,無法手術或沒手術,平均存活率17個月。根治性膀胱切除合併轉移病兆完全切除,平均存活率可達53個月。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表示,侵犯至肌肉層以上及轉移性的病人可能快速惡化、轉移,有致命危險,2/3病人沒有治療或不適當治療,導致存活率不高。可合併「術前新輔助性化療」、微創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療」。新免疫藥物給病患新的希望,改善生活品質,有拉高整體存活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