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無故持續倦怠 恐「慢性疲勞症候群」

無故持續倦怠 恐「慢性疲勞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醫學上,有一種「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或稱「神經衰弱」(neurathenia),指的是持續且無法回復的疲倦感,影響生活與工作,甚至造成失能,卻找不到確切的生理、心理疾病。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7大層面處方下手處方1)調整壓力來源/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意志」堅強,可以應付再大的壓力,然而,我們的「肉身」卻不是這麼堅強的。外在壓力的調整,也是需要的。處方2)改善失眠問題/失眠改善的患者,其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也可以更快地回復正常。失眠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維持因素,若能尋求專業醫療積極改善睡眠,能讓治療反應更好。處方3)漸進式運動治療/即使在病狀最糟的那一天,仍要運動,直到能夠忍受的最大活動量。你可以保持前一天的紀錄,但不能減少活動量。可以的話,逐日增加活動量。研究還證實,「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白天增加活動量,有助於夜間睡眠品質。處方4)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應用在「慢性疲勞症候群」,內容包含: 改變當事者對疲勞的不適當想法 增進面對、控制疲勞的自助技巧 增強當事者的自我效能感 減少對身體症狀的關注 逐步增加活動量  強化生理功能 提供人際心理支持接受治療的患者,疲勞和疼痛感都改善了。處方5)藥物治療/給予抗憂鬱劑,如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百憂解之類的藥物),即使沒有憂鬱的情緒症狀,也能夠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處方6)瑜伽訓練/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30位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維持正規治療,一組為正規治療外加瑜伽訓練。結果發現,接受瑜伽訓練者,在二十分鐘的瑜伽後,就有明顯的疲勞與疼痛改善,長期下來,疲勞分數大幅降低。這證實了瑜伽訓練對於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有很好的輔助療效。處方7)自然療法/深受「慢性疲勞症候群」所苦、尋求醫療卻沒改善的患者,根本的病因可能出在慢性食物過敏,可說是「病從口入」。若患者清楚知道自己的慢性食物過敏原,並且知道是屬於嚴重、中度或輕度過敏時,就能在每天的飲食中細心地迴避它們,讓各器官、組織、神經細胞都不再陷入發炎風暴;同時,搭配提升粒腺體功能、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是能夠改善的。(本文摘自/在工作中自我療癒/商周出版)

癌症患者運動 搭配「輕度斷食」更有效

癌症患者運動 搭配「輕度斷食」更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用於癌症治療的運動,應該在什麼樣的身體狀態和時機下進行呢?斷食、冬游、乾布摩擦這一類的方法,是自古傳承下來的健康維持法,提示就隱藏在這些方法之中。輕度斷食搭配高強度運動 促進粒線體活性當人體處於饑餓或寒冷的狀態下,大腦會對全身發出緊急訊號,這時候會啟動長壽基因,增加粒線體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運動效果最好。免疫營養生酮飲食法提倡每週一次的「輕度斷食」。若同時搭配高強度的運動方法,可以更加促進粒線體的活性。首先在輕度斷食和運動的前一天,晚餐儘量吃少一點,保持空腹的感覺上床就寢。隔天早上飲用一兩杯添加一大匙MCT油(約15公克)的咖啡當作早餐。不喜歡喝咖啡的人,就飲用生酮奶昔或豆漿,或是吃半顆澆MCT油的酪梨也可以。高脂肪生酮飲食 搭配空腹運動15分鐘然後保持空腹感,從十一點開始從事有氧運動。在饑餓狀態下進行強烈的能量消耗活動,大腦會判斷「能量不足」而命令全身增加粒線體。不過,由於患者施行高脂肪的免疫營養生酮飲食,身體裡儲存足夠的能量。因此大腦判斷能量不足,純粹只是錯覺。我們就是利用大腦的錯覺,運動十五到二十分鐘,接著再做一點伸展操,放鬆一段時間,再來就要吃午餐。除了食用平常的高脂肪和高蛋白以外,可再多加一道自己喜歡的低GI碳水化合物(見圖表)。空腹運動後 攝取低GI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出現「胰島素抗性」,免疫營養生酮飲食法會刻意攝取碳水化合物。我推薦空腹運動後攝取碳水化合物,原因是饑餓狀態的正常細胞會優先攝取醣類,因此幾乎不會被癌細胞取用。這是保持人體恆定性(讓體內環境維持在一定狀態的能力)的荷爾蒙產生的作用。實踐免疫營養生酮飲食的過程中,在空腹狀態下運動,能改善全身的葡萄糖耐受性(攝取葡萄糖時讓血糖維持穩定的能力),具有提升胰島素感受性的作用。(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簡單動手做 養生再也不困難

簡單動手做 養生再也不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確保身體健康,維持健康飲食和良好消化系統。如消化系統出現功能失調,身體的細胞和組織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站在治療和預防疾病的角度來說,是把飲食法置於首要地位。在很久之後,由鑽研吠陀經典的希臘人——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之父說:「讓食物成為您的藥物;讓您的藥物即是您的食物」和「吃進肚子的東西,形成了這樣的我們」。注重食物純淨天然食物應該要新鮮現做(不要買已經煮好的或冷凍的),如果是熟食,最好在家裡製作。食物,責無旁貸地照料著我們生活,只要求能被尊重。將手機、電腦、電視和其他所有東西,都放一邊吧!就只是吃吧!讓食物喚醒所有感官。了解並重新感受吃進什麼,讓食物在嘴裡融化,不同的滋味蔓延開來;欣賞盤裡食物,其色澤、擺盤!用完餐利用幾分鐘時間審視感覺。自然而然,將會開始重新體認到,所選擇食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簡單照著做 綠扁豆南瓜咖哩湯〔4人份 準備時間:10分鐘 烹調時間:40~50分鐘〕〔作法〕Step1平底鍋放入香料籽和酥油,再將切成片洋蔥炒至金黃Step2洗淨所有蔬菜,需去皮蔬菜先削好。將蔬菜切成塊狀Step3將蔬菜、湯塊和1公升過濾水,放入平底鍋,再加乾燥綠扁豆。Step4攪拌後,加入磨好生薑泥和薑黃泥,邊攪拌邊放馬德拉斯咖哩粉、咖哩葉和阿魏粉Step5湯煮滾後轉小火繼續煮20分鐘,偶爾攪拌一下。Step6待蔬菜湯稍涼,用手持式電動攪拌棒將湯中食材稍微打碎,保留一些蔬菜塊。Step7將湯靜置數小時,食用前重新加熱。(本文摘自/阿育吠陀養生湯/橡實文化) 

認不出媽!卡普格拉症作祟

認不出媽!卡普格拉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卡普格拉症(Capgras Syndrome)的病人可以辨認熟悉的親人、朋友或其他人的臉,卻無法產生相關連的情感或情緒。例如患者可以辨識自己母親的臉,卻無法產生對母親的感覺或感情。當他見到母親時會說:「妳長得像我媽媽,可是妳是冒充者(imposter),妳不是我真的媽媽。」FFA和杏仁核間神經連結出問題 可辨識無法產生相應情感臉部辨識是由大腦顳葉中的一個腦皮質區負責,稱之為梭狀迴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簡稱FFA。杏仁核(amygdala)是周邊系統(the 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與情緒反應有關。患者的FFA是正常的,所以可以辨識他人和自己的臉孔。當見到母親時,可以知道那是母親的臉,可是由於FFA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雖然可以辨識,卻無法產生相應的情感。患者可以辨識母親的臉,卻不認為那是母親,反而會認為她只是一個冒充者。正因患者知道那張臉是母親的臉,否則不會說那是冒充者。患者有一個錯覺,即他們熟悉的人的臉被一模一樣長相的冒充者所取代。神經科學家拉馬前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認為卡普格拉症導因於位於下顳葉的FFA與周邊系統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臉孔辨識失認症 完全無法辨認人臉梭狀迴臉孔區受損會導致臉孔辨識失認症(prosopagnosia)。這種症狀和上面所談的卡普格拉症不同,患者完全無法辨認人臉。不能辨認人臉會造成嚴重的社交障礙,臉部失認症患者必須依賴其他特徵,包括髮型、衣著和說話的聲音等,但這些特徵可能改變,因此這樣的方式不甚方便也不可靠。梭狀迴臉孔區要到青春期才發展完成,因此幼齡孩童辨認人臉的能力比較差。不過有研究顯示,初生嬰兒的梭狀迴臉孔區是跨物種通用的,初生嬰兒辨認其他物種臉孔的能力比成人強。例如成人通常覺得每匹馬的臉看起來都差不多,無法區辨不同馬的長相,但是嬰兒可以輕易辨認。(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

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增37%

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增37%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80年代,印度醫師尼基•杜蘭達(Nikhil Dhurandhar)和他的父親一起在孟買經營一家減重診所,經過多年努力,他們行醫的經驗和1985年研究肥胖症的先驅亞伯特•史當卡德(Albert Stunkard)一樣,後者曾說:「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大多無法減重成功,而那些減重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復胖。」杜蘭達醫師給肥胖病人的處方都是「少吃」及「精算攝入卡路里」,而且要求他們多運動,可惜肥胖的機轉沒那麼簡單,在杜蘭達心中始終有個謎團:「如果不能靠攝取及消耗卡路里的多寡來維持體重(或減重),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知道肥胖的成因,進而永久治療?」正當杜蘭達困惑時,和一位獸醫朋友聚餐時的閒聊,似乎替他點了一盞明燈,那位朋友正在處理眾多雞舍出現的神祕疾病,此病使雞類死亡,危害雞農生計,所以致力於找出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發現雞隻死亡前都有過度肥大的肝,以及縮小的胸腺,身體也屯積了很多脂肪,說得簡單一些,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一種奇怪的念頭湧入杜蘭達腦海──世上的肥胖人口有沒有可能如同雞隻,是被某種病毒感染所造成?他在90年代末期舉家遷至美國,希望可以找到夠分量的研究機構,接受他的想法,進而資助他研究讓雞隻肥胖的病毒。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2001年,杜蘭達在《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發表了上述結果,認為「肥胖是會傳染的」,雖然論點頗具爭議性,但其中潛藏了可以深入的研究的課題,他創造了一個字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這種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肥胖是傳染病」從美國東南部擴張 延伸到北部及西部這聽了可能很嚇人,但如果你看到過去35年來「美國肥胖人口分布」的地圖,確實給人「肥胖是傳染病」的誤解─它從美國東南部開始擴張,延伸到北部及西部,最後在大都會爆發,不過有人也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和「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杜蘭達的論點如果屬實,則肥胖可能因為親密朋友的拜訪、接觸相同食物、觸摸共同物品,甚至因為上過同樣的廁所,而遭受病毒感染,他的研究可能太武斷,因為科學界這幾十年對肥胖的研究,還沒找到真正「一以貫之」的道理。有人認為是心理層面,肥胖的人意志不堅,控制不了自己,不知節制地亂吃,有人認為是腸道細菌不平均,某些細菌不足,造成營養過度吸收,而讓人肥胖,也可能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影響你,例如配偶變胖,另一半變胖的風險也會增加37%。(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久站工作小心!足底筋膜易發炎

久站工作小心!足底筋膜易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早上腳一落地,腳後跟就像被針紮到般刺痛不已,忍痛多走幾步後,狀況似乎就能緩解。只是一整天工作或運動,舉步維艱的疼痛又出現,令人備感困擾。小心出現上述症狀,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在作怪。足底筋膜炎常見於久站、久走或扁平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表示,足底筋膜是腳底的筋膜組織,連接跟骨和5個腳趾骨。平常站立、走路或跑步時,足部承受全身體重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足底筋膜相當於避震器的角色。隨著年齡增加,足弓及足底的韌帶與肌腱退化,支撐更依賴足底筋膜,長期可能發炎。足底筋膜炎常見於需要長時間站立行走的人,或是足部結構異常,如扁平足、空凹足的族群。穿氣墊運動鞋、避免踩踏硬地 能改善症狀李欣蓉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除了病史詢問,觸診時可在足底發現壓痛點,疼痛感可能順著足底延伸。肌肉骨骼超音波也是診斷工具,可直接看到足底筋膜的厚度是否明顯增加、有無顏色變化或不連續情形,還可檢查附近構造,排除跟腱病變或其它病灶,而X光可用來排除骨頭及關節問題。足底筋膜炎容易反覆發作,急性期除了休息及使用口服消炎藥,還可配合復健儀器治療,像是超音波、經皮電刺激、雷射或震波都有不錯的效果。平常也要對足部進行訓練,建議每日執行足底筋膜按摩術、足底筋膜牽拉術、小腿肚伸展術,減少復發頻率。還可從生活調整下手,包括減重、穿治療性鞋墊及有氣墊的運動鞋,減少在硬地跑跳踩踏也能改善症狀。

乳癌治療易淋巴水腫 顯微手術能改善

乳癌治療易淋巴水腫 顯微手術能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2歲的蘇張女士,乳癌治療完成後右側上肢淋巴水腫,到處求醫治療,腋下傷口無法癒合且依然存在水腫問題。接受腹股溝淋巴移植手術及多處淋巴吻合手術,術後腋下傷口癒合,上肢水腫情形逐漸改善,加上持續復健,肢體的肌肉柔軟度也逐漸恢復正常。乳癌導致腋下淋巴轉移 治療易造成淋巴水腫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嘉表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名癌症,發生高峰為45至69歲間。每年有超過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更有逾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每天有29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死亡。乳癌導致腋下淋巴轉移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淋巴廓清手術及合併放射線治療,往往造成自體淋巴水腫。過去只能復健按摩減緩,現今可進行整形外科顯微手術,以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或淋巴移植手術,改善肢體水腫。顯微手術搭配即時影像導引 降低手術風險使用「手術螢光即時影像導引系統」,協助外科醫師評估手術部位、血液灌流不足的組織,精確掌握切除範圍,提供臨床即時、可顯示解剖構造和生理狀況的影像。運用在複雜度高的顯微修復外科手術上,協助醫師大幅提高能見度,精準掌握手術狀況,提高手術準確率,降低手術風險與後續的醫藥費用。陳俊嘉醫師表示,「手術螢光即時影像導引系統」能更精確地在術前提供診斷、術中評估手術的成功率及在術後也能夠評估淋巴回流改善的成效,提供醫師更精準的判斷資訊,減少手術併發症、縮短住院天數及頻率,提升服務品質,造福更多淋巴水腫治療病患。

消耗全糖熱珍奶熱量 要踩2小時飛輪

消耗全糖熱珍奶熱量 要踩2小時飛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冷氣團來襲,好想喝杯暖呼呼的熱飲禦寒。但你喝進去的飲料真的能幫你抵擋寒意嗎?時常剛喝完熱飲卻依舊冷颼颼,或是擔心飲料中的糖分熱量讓身材走山。冬季常見兩大極端族群,重度嗜甜,習慣以奶茶等高熱量飲品暖身的「螞蟻人」,與擔心身材,攝取低熱量咖啡因飲料取暖的「虛暖族」,其實潛藏讓身材走樣的危機。高糖份、高熱量熱飲 潛藏肥胖危機趙函穎營養師建議,以自暖系飲食法在取暖與美好身形間取得平衡。自暖系飲食法是以人體攝食後透過食物營養素來產熱的原理為基礎,藉由補充具特定營養素的飲品加乘溫暖效果。在寒冬加熱飲用高纖豆漿能獲得禦寒必須的植物性蛋白質、卵磷脂、優質醣類等基礎營養素,相較高糖與咖啡因飲品,更能有效暖身而且不發胖。許多人認為只要補充高糖高熱量,禦寒效果快又好。趙函穎營養師說明,甜食使得心情愉悅,糖分可快速被代謝成為人體重要熱量來源的葡萄糖,協助產熱效應運作。然而有時攝取的能量已足夠產熱,卻沒節制地喝進更多額外的糖分跟油脂,導致體重過重。以全糖熱珍奶為例,熱量將近650大卡,約等於吃進32顆方糖,需要連續踩2小時飛輪才能消耗。豆漿富含營養素及纖維 加熱適合暖身有些人在意身材卻希望吃完後馬上溫暖,通常改用黑咖啡、熱茶等暖身。然而黑咖啡、熱茶等飲料所含咖啡因會加速代謝,且飲品營養成分不足,無法提供產熱所需能量。人體加速消耗熱量時,血糖降低,反而可能產生寒冷與飢餓感,更想吃高熱量食物。過量咖啡因攝取會影響部分營養素吸收,例如增加尿液中鈣的排出及減少腸道吸收鈣,缺鈣容易抽筋,也有骨質疏鬆風險。趙函穎營養師強調,禦寒切忌採極端飲食方式,兼顧暖身與身材的飲品,需要同時符合3大條件,有充足產熱營養素、含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飲品熱量控制在200大卡左右。高纖豆漿含有3大產熱營養素(植物性蛋白質、優質醣類、卵磷脂),以及水溶性膳食纖維,冬天可以直接微波加熱喝,點心或消夜時間也可適量補充。

染HPV率8成!趁早打子宮頸癌疫苗

染HPV率8成!趁早打子宮頸癌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登報告統計,子宮頸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8位、死亡率第7位,平均每年約新增1,500名患者,有600多人死於子宮頸癌。而在全球,子宮頸癌為婦女第四大常見癌症,每年約新增50萬例個案,甚至造成26萬人死亡,顯見子宮頸癌威脅性不容忽視。性行為年齡提早 年輕女性罹子宮頸癌風險增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aiwan Immunization Vision and Strategy, TIVS)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子宮頸癌主要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引起,引起癌症的潛伏期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近年來在子宮頸抹片檢查與疫苗施打雙管防治下,國內罹癌人數顯著降低;但隨著性行為發生年齡層提早,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逐漸攀升。及早施打疫苗防範 12至14歲年輕女性最適合女性終其一生約有8成機率感染HPV病毒,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對於未有過性行為及未受到HPV病毒感染的女性預防效果最好。這類疫苗可以施打在9至26歲的年輕女性,而國內建議最適合接種的是12至14歲的年輕女性,才能防範於未然。子宮頸癌疫苗是預防性疫苗,而非治療性疫苗,安全性相當高。目前國際上重要衛生機構如:國際婦產科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歐洲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皆對子宫頸癌疫苗的安全性持肯定態度,也建議持續接種計畫。HPV疫苗安全性高 有疑慮應洽詢醫師李秉穎醫師說,先前國際媒體曾針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出現特殊副作用進行報導,以日本發生疫苗注射後慢性復發性疼痛為例,當時各國際衛生組織調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一種類似暈針的心理反應,常見於青少年女性。誘因是對打針的嚴重畏懼,在注射後轉化成各種身體症狀如:頭暈、噁心、嘔吐、呼吸急促、慢性疼痛、肢體麻痺、短暫失明或肢體抽動等,在醫學上稱之為「心身症」。2009年台灣大規模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時也曾發生多例,通常1、2天至90天左右會完全恢復,因是心理過度緊張引起的症狀,與施打的疫苗本身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實質上的傷害。李秉穎醫師提醒,民眾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前若有疑慮,可先向醫師諮詢及評估狀況;施打後如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搔癢或發燒、噁心、暈眩等不適症狀,應儘速與醫師聯繫,進一步釐清原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腰背、下肢酸麻 恐是脊椎退化導致

腰背、下肢酸麻 恐是脊椎退化導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張女士長期無法久站久坐,走路無法走遠,否則就會劇烈背痛、下肢酸麻。就醫確診為第4、5節腰椎滑脫合併神經壓迫,接受「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手術」,手術傷口僅有大拇指寬,手術當日患者即可下床活動,術後第2日便出院。脊椎退化疾病普遍 常見腰背、下肢痠痛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肇烜表示,退化性脊椎疾病是普遍疾病,常見症狀包含腰背疼痛以及下肢痠、痛、麻。初期病患多以復健治療,然而若保守治療無效或症狀持續加劇,便要考慮手術介入。大眾對於脊椎手術常存在恐懼,擔心傳統脊椎手術的傷口過大,造成術後嚴重肌肉疼痛。「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手術」,相較以往傳統手術傷口可縮小一半以上,還可降低失血感染率、縮短術後住院天數。微創減壓融合手術 避免傳統手術長期背痛根據國外與台灣臨床經驗,「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手術」對於脊椎退化疾患合併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可提供較過往傳統手術更穩定固定力量,減少骨釘鬆動或經骨釘灌注骨泥滲漏的風險。陳肇烜醫師表示,「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壓融合手術」可避免傳統手術因骨骼肌肉大面積創傷而引起的長期背部僵硬痠痛。然而脊椎手術的選擇因人而異,不同程度的退化性脊椎疾病須不同的方式治療,術前仍須與醫師進行詳細的討論,才能得到最佳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