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灌輸孩子「社會判斷」 恐忽略幸福

灌輸孩子「社會判斷」 恐忽略幸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從繭居族的家長口中聽聞這樣的事。孩子從中學三年級開始就不去上學了,一開始,家長會狂揍那個孩子,讓他去上學,「後來,演變成家長被孩子毆打了。」到處求助也找不到方法。孩子就這樣持續關在房間,晚上就到處找碴,不是把窗戶玻璃全部打破,就是大吼大叫,鄰居天天上門投訴。到了十九歲也都還是這樣,家長可以說是生活在地獄裡。父母灌輸社會判斷 恐怕忽略孩子幸福有一天,夫婦倆促膝深談。「孩子要繼續這樣閉門不出,我們好像也拿他沒辦法,而且好像也沒有特別的需求硬是要他離開房間。」「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兒子變了。當然,不是不當繭居族了。但是他開始有點開朗、變得溫柔了,白天還會走到廚房對我說:『媽媽,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原來是我們一直在欺負兒子嗎?最後終於注意到這件事。」我被這對夫婦的故事感動到不行。家長對小孩灌注社會的判斷,社會判斷去上學的是好小孩,不上學的是壞小孩。根據這個判斷,因為我的小孩不上學,我必須想辦法讓他去學校。也就是說,目標是解決問題。但是這裡的「解決」,只是單純的跟從社會判斷,並不是真正的解決。真正的解決方法是什麼?那肯定是讓兒子感到幸福吧!因為兒子幸福了,爸爸媽媽才會幸福。但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只是強將社會的判斷灌注在兒子身上。事情總會變好的 不要受其他眼光侷限另一方面,兒子其實知道這個社會判斷。他知道根據社會的判斷,自己必須上學。但是無法,所以他煩惱。簡單來說社會的智慧是根據社會判斷、透過社會判斷來解決問題,並且朝著這個方向尋求解決之道,因此也煩惱了。如果煩惱能結束也就算了,但問題反而更加複雜,搞到兒子自殺或是全家一起死的情況。又或是兒子在社會福利設施被殺死、被惡質宗教團體騙了一大筆錢。猶太人常說「ךפוה הז והשכיא」意思是「總會變好的」,我曾詢問猶太教的學者,「這是因為猶太人認為現在是最糟、最壞的狀態嗎?所以他們才會覺得一切都會越來越好?」但其實猶太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是相信,事情都會越來越好的。那名學者這樣告訴我,這也是傻瓜的想法。一天或一個月,一年或十年,不去學校也沒關係。之後總會變好的,傻瓜會這樣相信。來當這樣的傻瓜吧!千萬不可以因為硬要讓兒子去上學而讓全家陷入地獄般的不幸。(本文摘自/別再為難自己/商周出版)

職場年輕人注意!11特徵你中了嗎?

職場年輕人注意!11特徵你中了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將一連串報告中所浮現二十歲世代年輕員工的特徵及傾向,包含到目前為止大家對於年輕員工的不滿內容,整理出以下十一項重點:1)認真、優秀/工作認真、坦率、勤勉、語言能力佳、表達能力強。2)等待的態度/等待指示、等待教導、不會報告、聯絡、商量、不夠主動。3)自我實現志向/堅持希望的職業、自信過度、強調自我主張、希望馬上有結果。4)意願低/上進心弱、缺乏積極性、容易放棄。5)平面式人際關係/無法分辨上下關係、對長輩或上司不夠有禮貌、不跟上個世代的人來往。6)抗壓性弱/被斥責就意志消沉、抗壓性差、心靈空虛孱弱。7)躲避風險心態/不想承擔風險、不想負責任。8)沒個性/只求平安無事、以自我為標準、沒有幽默感、不成熟、自我設限。9)淡泊/客觀、達觀、漠不關心、不理別人的事、自我中心。10)淡如水的關係/不參加聚餐、對公司的忠誠度低、常換工作。11)重視個人時間/重視工作以外的嗜好時間或自我啟發的時間、準時下班。被動保守型特性 等待被指導、缺乏積極會被指為令人傷腦筋的年輕員工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其中一個類型是「保守被動型」。這個類型涵蓋的特性為等待的態度、意願低、平面式人際關係、重視個人時間等等,多數人的工作態度都屬被動型。早在十多年前,這種保守被動型員工就已經存在職場中。尤其是無法招募到優秀人才的冷門行業或中小企業,更常聽到類似以下的怨言:「不會打招呼」、「只會等待指示行事」、「說話口氣稍微嚴厲一點就哭」、「動不動就辭職」、「交待工作就以『不會』、『我辦不到』為理由拒絕」等等,這些是針對三十歲世代至五十歲世代的就業人士進行「就業觀調查」時,部分人士對於新人和年輕員工的印象所做出的回答。大學生人數激增 品質卻相對低落原因有好幾個,最根本問題在於大學生素質低落,九○年代大學生人數暴增就是背後主因。自一九三○年文部宣布在「大綱化」原則下改革大學教育,讓大學設置基準規則鬆綁,陸續有新學系和新大學成立。加上團塊世代的孩子們入學的關係,臨時實施增加大學招生人數的政策,雖然後來十八歲的人口數開始減少,大學招生人數增額的政策卻依然存在,沒有隨之改革。如果招生人數減少就會壓縮大學的營運,基於這個關係,導致大學生人數激增,品質卻相對低落。這些大學生在九○年代後期開始進入社會工作,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本文摘自/世代崩壞很有事/好的文化)

想要不怕冷 先增加腿部肌力

想要不怕冷 先增加腿部肌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讓身體不怕冷,肌肉非常重要,因為人體的熱有四成是由肌肉製造。本來女生的肌肉量少於男生的,天生就比較怕冷,再加上有些女生沒有運動習慣,肌肉無力沒辦法產生熱能,體溫當然低。腿部肌肉弱 無法將血液的溫暖送至全身此外,身體的熱會隨著血液運送至全身,其中腿部肌肉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像幫浦一樣,負責把聚積在下半身的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如果腿部肌力太弱,就算心臟流出的血液是溫暖的,也無法送至全身,身體自然是冷的。總而言之,肌肉和體寒密切相關,運動不足引起的肌肉無力就不用說了,肌肉緊繃、僵硬也會妨礙正常功能的運作。要讓身體暖和,除了鍛鍊肌肉外,多做伸展、增加柔軟度也很重要。骨盆歪斜可能影響體寒此外,骨盆的開合力也影響體寒甚鉅。女性的骨盆會隨著月經週期和一日作息不斷重複開合的狀態,藉此調節體溫。倘若因壞習慣或姿勢不良造成骨盆歪斜,骨盆的開合力就會下降。為了讓骨盆能正常運作,首先要把骨盆調整正常,這樣白天的體溫才能隨著自然節奏上升。祛寒重點 身體的熱約有四成靠肌肉產出,腳部肌肉則負責把血液輸送到全身。 鍛鍊肌肉、消除緊繃可以產生熱能,加速血液循環,達到祛寒效果。 藉由鍛鍊攸關體溫的骨盆開合力,可讓白天體溫明顯上升。(本文摘自/祛寒治百病/出色文化)

怕失眠!睡前不要吃香蕉或乳製品

怕失眠!睡前不要吃香蕉或乳製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聽到新聞報導指出幫助睡眠的黃金消夜是「香蕉與溫的低脂牛奶」,我就覺得還是該教大家正確知識。這就跟那時病毒型腸胃炎流行,媒體頻繁報導某醫師說不宜食用運動飲料、白吐司,是同樣荒謬的鬧劇。也像某次電視台採訪我,詢問是否有研究根據,表示睡太久的人容易得憂鬱症?事實上那是負相關,說的就是睡越多,憂鬱越少。新聞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點擊率,因此越聳動、越違反一般常識就變得越有報導價值。這種民粹加反智,真的是社會一大亂源。大家以為睡前吃香蕉能幫助睡眠,因為營養師說「香蕉富含色胺酸」,但色胺酸雖然可以轉化成腦中抗憂鬱化學物質5HT,但跟立即性睡眠無關,更何況量實在不多,影響不大。香蕉、地瓜、洋蔥 都是脹氣生成的原因其實食物是脹氣的來源之一,吃不對食物就會產生脹氣。像過量的多醣類,如香蕉、地瓜、洋蔥等,都是脹氣生成的原因。對患有高比例乳糖不耐症的亞洲人來說,奶製品中的乳糖會造成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因此會有腹脹、腸子過度蠕動,甚至腹瀉的情形發生。所以,睡前千萬不要吃香蕉或任何乳製品,低不低脂更完全不是關鍵,是體質的問題。到時胃是脹的、腸子是亂動的,就算睡著了恐怕也一夜折騰,就像睡前運動過量造成肌肉乳酸堆積一樣,都無法一夜好眠。請傾聽你的身體,有進步的話多試幾次,沒用的就三振出局!有關睡前的吃吃喝喝、保健食品,以下2點提供大家參考:一、喝咖啡時機應落在下午5點前睡前避免咖啡因的攝取是重要的。尤其是晚飯後泡老人茶消磨時間、聊天更是造成失眠的原因之一。老人其實真的需要睡眠,尤其是年紀越老,咖啡因造成的影響越大。那白天能不能喝咖啡呢?當然沒問題,只要在下午3至5點以前,一天不喝超過2杯都是可以的。不只媒體嚇唬人,醫師也會:「你有胃食道逆流,睡前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吃辣的、酸的、太油的,甜點、酒精和咖啡也都禁止。」我以前在一家聯合診所看診過一段時間,診所後面有一間胃鏡室,經常傳來這段雄壯威武的叮囑聲,病人都默默不敢回嘴。聽久了我開始想:「這樣活著不會太辛苦嗎?」我也偶有胃酸逆流,但只有在空腹吃又油又甜的臺式喜餅時才會,其他時間都不會啊!檢視身體狀況 生活更輕鬆記得醫師說的可能是不對的資訊,即使對也不一定適用於你,請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就會知道不該吃什麼。像我最近幾乎都不吃油條,因為吃完之後身體覺得怪怪的,可能摻有工業用的明礬。盡量喝瓶裝的氣泡礦泉水,喝一陣子之後覺得身體真的變健康了。我之前有位病人單喝可樂或茶飲之類的,誘發了輕微躁症,話不停、睡很少。其實只要留意一些食物、情緒、生活方式和睡眠的情形,跟醫生好好討論,有時答案很清楚,治療也就輕鬆了。二、保健食品治失眠 反應竟變遲鈍鈣片、GABA、褪黑激素,最近還有蜂王乳加芝麻與維他命E!其中,我曾應推銷業務的請託,自己試用看看GABA。是有點效,但很快就沒感覺了。以前聽說在臺大有位精神藥理教授就會試藥,連超可怕、副作用極大的抗精神病藥都敢試。試藥當然只服用很低的劑量,據說還是造成肌肉僵硬,很不舒服地過了一天。我膽子比較小,只敢試沒什麼副作用的抗憂鬱藥物,一般都試個1、2次,但有次足足試了一個禮拜,因為病人說吃了那個藥,睏到連眼睛都張不開。根據研究顯示,這款藥的副作用會隨時間而適應,但是病人說只會更嚴重,狠狠打了我的臉。於是我就吃了一個禮拜,真的反應越來越遲鈍,開車都覺得危險,這才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病人抱怨要認真聽。(本文摘自/失眠勿擾/如何出版)

春節飲食9要點 心血管問題不上門

春節飲食9要點 心血管問題不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心血管問題的民眾若未能及時注意身體變化,嚴重時可能造成急性腦栓塞、心肌梗塞等,危及生命。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除高血壓外,還包括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吸菸、酗酒、家族史等,若能積極減少上列的危險因子,則可以降低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對於健康的危害。飲食6要點及生活3要點 降低三高風險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家家戶戶常準備年節菜餚、零食及酒品,增添過年氣氛。從年終尾牙、除夕團圓飯到喝春酒,大啖美食的機會無所不在。要預防及治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飲食或生活型態,可以遵循以下要點: 飲食方面1)主食以五穀雜糧類為主2)肉類以低或中脂的白肉(魚、雞)類或豆類製品(豆漿、豆腐)為主3)每日蔬果類至少5份(3份蔬菜及2份水果)4)選用植物油或部分以堅果取代5)烹調採煮、炒、煎、烤6)使用新鮮食材,減少加工食品 生活型態1)飲酒限量/每日男性<2份酒精,女性<1份酒精2)戒菸3)規律有氧運動大魚大肉易消化不良 自製洛神山楂茶張尚智醫師建議,過年大魚大肉加上聊天時吃零嘴,易產生脹氣、消化不良等症狀。可飲用中醫茶飲,例如準備一些山楂、洛神花、決明子,調配成天然的去脂茶飲用,消除多餘油脂,讓整個假期享受美食外,也掃除負擔: 消脂洛神山楂茶材料:山楂1兩、洛神花1兩、陳皮3錢作法:將山楂、洛神花、陳皮加水2000毫升大火煮滾,再以小火煮30分鐘。功效:分解脂肪、消肉積

只有一項心靈支柱 遇挫折恐釀悲劇

只有一項心靈支柱 遇挫折恐釀悲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東大畢業的社會精英自殺事件─每當發生這種事,媒體很常解讀成「因為小時候一路順遂,所以一遇到挫折就受不了」。但我卻不這麼想,因為我身邊也有許多經歷相同挫折的人,但他們並沒有發生那樣的悲劇。如果支撐自己的心靈支柱只有一項,情緒上容易不安定。有好幾根心靈支柱 心理就能游刃有餘那些無法跨越挫折的人是因為「只有一根心靈支柱」,所以不管以什麼作為支柱都無妨,可以是自己熱衷的興趣、和家人之間的連結、志工活動或副業。舉個例子,被霸凌的孩子若是有「轉學就好了」、「在補習班唸書就好了」的想法,就不會心理壓力那麼大。 如果有好幾根心靈支柱,就算其中一根倒了也還有其他慰藉,心理上能夠游刃有餘。我自己也是抱著「當不了醫生的話還能當作家,再不然也可以拍電影」的想法,才能不被不安的情緒擺布。擁有擅長的領域 產生自信與安心關於找出心靈支柱這件事,「擁有擅長領域」也是個重點,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說:「有了成功經驗之後,就會覺得自己或許也能在其他領域獲勝。」所以即使是小事也沒關係,只要有成功的經驗之後,就能抱持自信,找出自己擅長的領域就變得格外重要。在擅長的領域盡情地發揮實力,能令人產生安心感。如果不擅長跑業務就擔任企劃,如果不擅長企劃,就負責做簡報,即使在其他領域失敗了,還是可以抱著「沒關係,我還有擅長的領域」,避免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出版)

肺癌死亡率激增!針灸改善化放療不適

肺癌死亡率激增!針灸改善化放療不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王女士5年前發現罹患肺腺癌,合併腰椎與腦部轉移,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倦怠、煩躁,右側偏頭痛,腰酸背痛,癱瘓在床等症狀。經西醫放射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接受中醫針灸,目前狀況控制良好。現已可自行走路不需人扶持,且肺癌病灶從原本12公分縮小只剩下原發點,頭部原本約4公分的轉移也消失。31年內 肺癌死亡率增8.6倍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主任蘇守毅表示,空氣污染、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烹飪產生油煙等皆為肺癌的致病因子。肺癌指在氣管、支氣管與肺臟的原發上皮性惡性腫瘤。肺癌長期的存活率比其他癌症為低,以台灣為例,從1969年2000年,31年內肺癌死亡率增加8.6倍。肺癌除了西醫必要的手術需求以及放化療外,中醫治療越早介入越好。針灸治療可提升病人的免疫能力,減輕放化療產生的不良反應,改變患者身體機能失調情形。近年來以中醫針灸治療肺癌,療效極佳,治療可分為3個類型:1)肺癌無明顯轉移且經手術治療/針灸穴位以兩側肩髃、外關(透內關)、合谷、陰陵泉、足三里及太衝為主。2)肺癌合併頭部轉移,接受放化療/針灸穴位為百會、上星、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大抒、肺俞、心俞、膈俞、肝俞。3)脊椎轉移,接受放化療/建議穴位為百會、上星、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肺俞、心俞、膈俞;局部脊椎轉移處上方針刺。化放療搭配針灸治療 減緩不適反應蘇守毅主任表示,針灸穴位應配合電針治療為佳,並依患者體質與需求,輔以中藥調理,中醫藥以改善免疫力及促進食慾為主。飲食主要以新鮮食物及食材為主,切記不要食用罐頭類或醃製食品。胸腔內科陳長宏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長期吸菸患者、長期與油煙為伍的工作者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旦發現肺癌,可透過中西醫整合照護,增加存活率。

近9成人曾下背痛 恐是薦髂關節問題

近9成人曾下背痛 恐是薦髂關節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5歲的張先生,2年前開始腰痠背痛、腳麻,走路一跛一跛。身體每況愈下,嚴重影響生活。晚上就寢時,一翻身就嚴重疼痛,影響睡眠品質,也無法正常如廁,只能在床底放尿壺,解決頻繁夜尿。就診後經檢查與診斷性注射治療,確診為「薦髂關節疼痛」。經「高頻熱凝療法」治療數次後,大幅改善疼痛狀況。近9成人 都曾有下背痛困擾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疼痛中心主任王柏凱說明,「薦髂關節疼痛」為下背痛的一種。根據統計,全球8至9成的人曾有下背痛困擾,而「薦髂關節疼痛」佔整體慢性下背痛族群約15至25%。診斷除了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外,常需要影像學檢查與診斷性注射治療輔助,才能診斷出病因。高頻熱凝療法是一項非手術治療擇。透過特殊的探針,X光或超音波影像導引的協助,將探針置放到疼痛部位痛覺神經,進行通電,產生電磁波而產生熱能,造成神經對疼痛的感覺鈍化,以緩解疼痛。高頻熱凝療法為部分自費項目,接受高頻熱凝療法後1至2星期需回診,確認治療效果或有無其他不適,更要配合復健運動治療,提升身體狀況,減少疼痛,改善生活品質。高頻熱凝療法 可重複治療減痛針對病人不同症狀,平均需接受1至2次的高頻熱凝療法,疼痛症狀就會顯著改善。高頻熱凝療法治療效果約能維持1年甚至更久,再度疼痛可能是身體過度使用、持續退化、未搭配良好運動復健,或痛覺神經再長回來,可重複接受此非手術治療方式。王柏凱主任說明,疼痛是生理出現異常狀況的警訊,醫院就診病人中約8成都是因為各種疼痛就醫。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建議盡早就醫,活動度變好、包括睡眠、情緒、工作等生活能力改善、都是疼痛治療的目的,王主任表示,疼痛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病人回復較好的生活品質,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年假增胖近4成 營養師教健康3守則

年假增胖近4成 營養師教健康3守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長假將來臨,常常晚睡晚起只吃2餐或是大魚大肉、無酒不歡。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近4成民眾年假後體重至少增加1.7公斤,該如何擺脫「放假放縱、收假減重」的輪迴?很多人以為省略早餐可減少熱量攝取,但其實「2餐併為1餐」不健康,容易造成血糖不正常升降、午餐吃更多,導致脂肪堆積,更容易發胖!9點前吃早餐 還須注意蛋白質、纖維、碳水營養營養師林若君表示,年菜中常見的佛跳牆、蹄膀、糖醋魚等屬於高鹽、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不注意就攝取過多油脂,且嚴重缺乏纖維質攝取。假期時熬夜、作息失調,容易睡到中午、跳過早餐,以為少吃一餐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年假間若能保持正常作息並享用營養均衡的早餐,不僅能開啟一天能量,也能幫助活絡血液循環、提神醒腦,穩定體內血糖值。要重視唯一能自己掌控的早餐,每天好好吃一頓健康早餐,不但能喚醒疲憊的身體,也讓年假期間營養攝取更均衡,神清氣爽迎接新的一年、新的挑戰。林若君營養師提供「年假健康3守則」,從春節開始養成一整年好習慣:1)9點前吃早餐,攝取優質蛋白質、纖維質、碳水化合物健康早餐應含有優質蛋白質、纖維質與碳水化合物,開啟營養均衡的一天。 優質蛋白質:可提供大腦所需胺基酸,讓大腦更清醒,並維持身體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產生的代謝率下降。建議攝取優質低脂蛋白質如魚肉、雞肉、或豆類製品。大豆所含蛋白質高達36%,相較其他植物,大豆蛋白質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飽和脂肪含量很低、不含膽固醇。 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每日纖維的建議攝取量為25公克,早餐建議攝取5至10公克的纖維,(2/3碗的煮熟蔬菜約含3至4公克纖維,一個拳頭大小的水果約含有2公克纖維)。攝取足夠纖維可促進胃結腸反射,促使腸道蠕動、產生排便感,吃完早餐再排便有助健康,如果跳過早餐不吃或纖維補充不足,容易便秘。 碳水化合物:提供身體活動所需能量,建議攝取含纖維的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如燕麥、地瓜、全麥麵包等,提供身體長期且穩定的能量,穩定血糖並幫助腸胃蠕動。2)攝取足量蔬果,補充膳食纖維衛服部建議,人體一天至少攝取25公克的膳食纖維,每餐約需10公克的膳食纖維。過年期間午晚餐肉類攝取多,更應該多搭配一些膳食纖維高的水果和蔬菜,例如一顆拳頭大小的柑橘有2.3公克纖維、一份芭樂約含5公克纖維、一天3份半碗蔬菜至少能吃進6公克纖維。3)維持每天規律運動國健署調查顯示,過年期間48.3%的民眾運動量比平常少。可運用出外拜年、探訪親友及全家出遊的機會,多安排登山健走、騎腳踏車等行程,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年節聯絡感情,亦為自己與親友的健康加分。

唇長良性角化棘皮瘤 醫:拖延恐癌化

唇長良性角化棘皮瘤 醫:拖延恐癌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對疾病認識不足,甚至把不典型症狀當作不治之症,造成情緒負擔。陳姓中年男子嘴唇長出小腫瘤,擔心是癌症遲遲不敢就醫。半年後腫瘤迅速長大,導致進食困難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陳男罹患少見的良性皮膚腫瘤-角化棘皮瘤,將腫瘤切除後,陳男穩定追蹤中。角化棘皮瘤是良性腫瘤 常被誤以為是癌症對抽菸、喝酒、檳榔來者不拒的陳男聽信街訪鄰居傳言,以為罹患口頸癌,開完刀後只剩1年壽命,而更加逃避就醫。在切片檢查後,病理報告為角化棘皮瘤,又稱假癌性軟疣。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表示,角化棘皮瘤外觀看起來可怕且生長迅速,常讓人誤以為是癌症,但其實角化棘皮瘤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又被稱為分化良好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好發在臉部及頸部,腫瘤的形狀類似火山口,伴有許多角質堆積。但若未積極處理,仍有癌化的可能延誤就醫 可能錯失治療黃金時機賴文森醫師表示,腫瘤手術切除後,有時會依患者的病況配搭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陳男在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也比較能正常進食,現規律回診追蹤。民眾若身體不適應盡早就醫,延誤就醫可能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若身體不適應盡早就醫,醫師會依病人的症狀安排檢查、診療。呼籲民眾切勿聽信坊間小道消息而延誤病情,一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可能賠上健康甚至失去生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