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女性偏頭痛別輕忽 恐是「公主病」

女性偏頭痛別輕忽 恐是「公主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陳女士因頭痛、全身痠痛到處看醫生,雖以止痛藥稍微緩解,仍無法痊癒。經診斷推測為纖維肌痛症(公主病),合併偏頭痛或憂鬱。由於體質特殊、加上身心壓力,造成中樞過敏,產生游移疼痛、失眠、倦怠、認知退化、憂鬱情緒、腹痛、頭痛等多樣性症狀。經衛教及治療計畫討論,輔以藥物治療,症狀已改善。纖維肌痛症難確診 對止痛藥反應不佳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纖維肌痛症成因不明,通常在40至60歲發病,女性多於男性,美國約1300萬人患病,而台灣盛行率約僅1%,對於臨床醫師是治療挑戰。此病特性是全身到處疼痛(含頭痛)、止痛藥反應不佳、認知功能變差、易失眠睡不飽、倦怠感等。由於病人多屬易感體質,合併偏頭痛的機率比正常人多7至8倍,容易被當成偏頭痛治療。纖維肌痛症不同,藥物反應通常不會立即出現,對止痛藥反應不佳,病人時常到處另覓醫生,一般也無檢驗指標可以參考。運動、藥物治療並行 逐步改善身心狀況只要病人了解誘發因素,如同預防偏頭痛一般,加上適當的有氧運動、水療SPA、打坐、太極、認知行為治療等,健保亦有核可藥物,適當劑量服用,利用抑制中樞敏感作用達到止痛、改善睡眠、減少憂鬱。一旦症狀緩解,病人就有自信可自行調整身心狀況,逐漸加強運動能量,屆時即便停藥,也能隨心所欲控制病痛。林高章醫師表示,每年5月12日,是國外紀念纖維肌痛症的日子。醫學的進步帶來更精準的治療,從病人的覺醒及參與治療計畫,讓醫師從旁協助輔以藥物改善症狀,或許可以節省許多資源浪費。

職場掌握2方法 提升環境適應力

職場掌握2方法 提升環境適應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適應這樣的環境,大學時代的經驗與學習是關鍵因素。請善用大學生活期間的學習機會,勇敢接受試煉與修習,與不同價值觀的人深入交流,在不斷試驗錯誤的過程中,歷經計畫、實行、檢證的循環經驗,承受挫折和失敗的痛苦,並面對該領域專家給予的強烈考驗洗禮,如此一來就會找到自己的志向與適性。擁有這些學習經歷的人除了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在求職時會重視公司氛圍及員工特徵等環境因素,並以此為依據選擇想面試的公司,順利克服就業後的現實衝擊,能適應新環境並活力十足地工作。那麼,大學時代未曾蒙受這般機會的人該怎麼辦才好?學生時代沒有培養出環境適應力的人該如何因應?換工作 找到培育人才的職場第一個因應之道是讓自己置身於「培育人才的職場」。這樣的職場人與人之間會互相關心,管理職階的人會熱心培育下屬,新人或年輕員工能在看清整個作業運作狀況的情形下從事負責的任務,並且能從客戶及公司那裡得到適當的回報。也許不是整個公司都是這種情況,但至少有某個部門具備這般風氣。然而,這樣的職場只限一小部分,單憑個人之力其實很難能找到這樣的環境。換工作是達到目標的有效方法,許多年輕人想換工作就是為了尋找能讓自己成長的職場環境。但想知道換的新公司是否是一間願意培育員工的企業,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得知。一旦有過工作經驗,就會知道在求職時不能只注重組織、職務等因素,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點,所以再次換工作時,一定會比剛畢業時有更高機率找到真正合適的工作。在職訓練、讀書會 與不同人群交流想法另一個方法就是善用在職訓練。利用遠離工作的教育、研修等學習機會,提升自己的環境適應力。如果能遇到優秀的指導老師或職業輔導員,就有可能提升自我才能,甚至也有人從與已經離開職場的同輩交談中抓到機會。可是現在年輕人消極被動,又不願承擔風險,就算有了教育、研修的機會,也不會積極自我啟發。這樣一來就算參加教育或研修課程,也不會有任何效果。也有人指出,公司給的教育或研修機會無法改變人,只有透過工作經驗才能真正察覺與體會,讓自己成長。儘管現況如此棘手,但我還是想告訴各位一個可行的方法。我想告訴為職場環境適應不良所苦的年輕人:現在你需要的不是在職訓練,而是一個能讓您離開職場、轉換想法,提升自主性後再重返職場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讀書會。在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所參與的小型讀書會中,潛藏著極大的成長機會。(本文摘自/世代崩壞很有事/好的文化)

經痛隨年紀加劇?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痛隨年紀加劇?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28歲新婚的婉婷(化名),一年多來都沒採取避孕措施的甜蜜做人,卻仍不見肚皮動靜,加上這幾個月經痛明顯加劇,讓她每個月生理期痛到直冒冷汗,甚至需要請假在家休息;至婦產科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瘤及輸卵管堵塞的症狀。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瘤及疏通輸卵管,並於術後接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後,經痛再也不是她的困擾;同時,她與老公把握治療後一年內的黃金受孕期,還順利懷上寶寶。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不孕機率高20倍 續發性經痛應就醫診治收治該名病例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的關聯性相當緊密,根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不孕風險,比未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高出20倍。龍震宇醫師補充,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會不孕外,也會造成經痛、骨盆腔疼痛或性交痛等症狀,在這些痛楚之下,多數女性卻習慣隱忍。職場上有許多深受經痛困擾女性,嚴重時必須請假休息,就可能和婉婷一樣是因子宫內膜異位症所引起。所以,若女性於20歲後,每月持續出現續發性經痛,且隨年齡增長而感到愈來愈痛,極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建議應趕快至婦產科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傳統藥物復發風險高 新型口服黃體素復發率降至4%龍震宇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藥物或藥物及手術複合治療三種,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治療方式,皆以減緩疼痛、預防及減少復發、恢復生育力或盡可能保存生育能力為主要目標。然而,手術治療會破壞卵巢及卵子儲量,且可能發生沾黏現象,因此術後仍須持續服用藥物來降低復發。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過去常用的藥物容易造成患者胸部縮水、聲音變粗、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無法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患者常常因此中斷治療。然而,一旦中斷治療,二年累積復發風險為21%,五年高達40-50 %。  今年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除能排除上述副作用外,持續用藥也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在持續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的狀況下,五年累積復發率可降低至4%,且停藥兩個月後即可恢復排卵功能,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讓好孕重啟,懷抱新生命將不再是夢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不想在職場上吃虧 先擺脫壞情緒

不想在職場上吃虧 先擺脫壞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把負面情緒化為動力並發憤圖強是件好事。但是,事實卻是很多人都無法控制負面情緒。「滿腦子只擔心考不上,導致無法專心讀書」、「考試時太過緊張,無法好好作答」,這些都是被情緒支配的例子。情緒控管不好 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被情緒支配不但沒有建設性,還會導致人生不順;相反地,能夠掌控情緒的人會採取有建設性的行動,讓工作和私生活都很充實。時常被情緒支配的人,必須趕快學會如何控制它。情緒的惡循環,只會引發更多惡循環: 情緒不好的人容易被迫做吃虧的工作。 情緒控管好的人就算接到吃虧的工作,也不會表現出不高興。 情緒控管好的人會得到好機會。 情緒越不好,吃虧的工作就越會找上門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覺得運氣好,但也有運氣不好的時候。不過,跟一般人比起來,總是情緒不好的人,似乎更不受幸運之神的眷顧。實際上,情緒不好的人很容易被迫去做吃虧的工作,舉例來說,上司有時會要求在明天開會前準備好資料,或是吩咐要先準備好會議室,這些都是就算努力去做,也不會得到高度評價的工作,而這類的工作往往會交給情緒不好的人去做。原因在於,被迫做這些吃虧工作時,情緒不好的人會露出一副不情願的樣子,並口出怨言。因為他們總是抱著壞心情執行工作,所以工作的品質往往也很差,例如資料沒有按照頁數排列、會議室的椅子數量不夠等等,所以他們不會被分配到更高階的工作。情緒控管好 工作更順遂相較之下,情緒控管好的人即使被迫去做不喜歡的工作,也絕對不會露出不悅的表情,他們會帶著好心情完成被交辦的工作,所以完成的速度很快。看在旁人眼中,會覺得「把工作交給這樣的人能得到好成果」,下次會請他做更高難度的工作,多次不負期待完成工作後,未來被委以重任的機會就會很多。這樣一來,下次輪到這個人處理雜務時,旁人反而會協助他盡早完成工作,接觸雜務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職場上的工作分配也會固定下來。吃虧的工作,往往會找上常有怨言、情緒控管不好的人,不想在職場上吃虧的話,還是要擺脫壞情緒才行。(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出版)

睡前餓能不能進食?湯品減腸胃負擔

睡前餓能不能進食?湯品減腸胃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少人每天被時間追著跑,午餐隨便選擇不花時間的食物,晚上到家時已經很晚了,因為疲憊,就選擇能夠快速吃完的食物,徹底輕忽了營養。很多人晚上睡前都有這樣的煩惱──雖然知道不應該大吃特吃,但是不吃就睡不著。乍看之下,或許會覺得用餐與睡眠沒什麼關係,但是持續選擇營養不足的三餐,就有很高的風險養成「睡不著又容易胖」的體質。餐間適度間隔 避免血糖值急速上升醫師們都會建議「規律的飲食生活」,自然有他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每餐之間要有適度的間隔,才能夠避免用餐後的血糖值急速上升」。舉例來說,以沒有吃早餐的人與有正常吃早餐的人,比較用完午餐後的血糖值,會發現沒有吃早餐的人血糖上升得比正常吃早餐的人還高。這時身體就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降低體內急速上升的血糖值。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不只能夠降低血糖值,還會促進脂肪堆積與老化。沒吃早餐分泌大量胰島素 易胖且易老前述的兩個族群吃相同量的午餐時,沒有吃早餐的人會分泌較大量的胰島素,因此「易胖也易老」。醫師們會建議規律的飲食生活,就是為了避免血糖值迅速飆升,形成「易胖也易老」的體質。睡覺時的身體最好能夠完全發揮吸收營養的作用,而非用來「消化」體內的能量。無論如何都得在睡前進食時,我會按照就寢時間選擇下列食物,關鍵在於倒推「還有多久會進入被窩」:●離就寢只有30分鐘選擇料少且透明的湯,或是油分少的湯食,並吃到「6分飽」就好。●離就寢還有1小時以上選擇有較多料的湯或是味噌湯等能夠帶來飽足感的湯食,並吃到「7分飽」。這兩者的條件都是以不對腸胃造成太多負擔為前提。湯食對腸胃造成的負擔由輕到重依序是法式清湯→味噌湯→濃湯。有些人因為生活忙碌,夜晚根本沒時間也沒空做菜,這邊建議有這種困擾的人,可以在週末或空間時一口氣做好整週分的湯食放在冰箱。睡前用餐時,選擇這種不會對腸胃造成負擔的食物,才不會對熟睡造成干擾,能夠舒舒服服地睡到早上。(本文摘自/日本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獨創:生理時鐘睡眠瘦身術/世茂出版)

想保持感情熱度 先跳脫理所當然想法

想保持感情熱度 先跳脫理所當然想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拘泥於常識,不為壓力所壓迫,自己做決定是很重要的。要不要繼續婚姻生活,還是要結束,怎麼說都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對法國女性來說,男性是怎麼愛著自己、是否能實際感受到對方是愛著自己的,將決定未來兩個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走下去,這是很重要的。日本人結婚 壓力來自社會、媒體、雙親但是在日本,我深刻感受到,很多人得承受來自社會、媒體、雙親的壓力。或是被父母說:「都一把年紀了還不結婚」,或是被主管說:「你還沒結婚嗎?」又或是被戀人施加壓力:「我們都已經交往這麼久了,你為什麼還不向我求婚?」還有人會在自我介紹的場合中,光明正大地說:「我正在進行為了結婚而主動去做的活動」。我也曾被問過:「朵拉為什麼不結婚呢?」「沒有預定要結婚嗎?」這種時候,我都會半開玩笑地回答:「我既是自由也是要結婚的喔。」比起視在一起理所當然 更要保持想見面的熱情我也經常會聽見有人說:「一個人不會感到不安嗎?」但我並不害怕孤獨。一個人生活、獨處的時間,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我也曾有段時期是和戀人同居,但當時的形式也是在彼此的公寓間來來去去。我們每個禮拜各三天會在我家跟他家一起度過,剩下的一天就是彼此獨處的時間。我們認為,比起把在一起這件事變成很理所當然,我們更想持續保持「想見面」的熱情。「若是單身,老後該怎麼辦?」其實我並不太去想以後的事,我只是坦率地活在現在的心情中。自小,我就夢想著總有一天要住在國外,好奇心與獨立心都比別人多上一倍。我想活得自由,若是「為將來考慮」而結婚,對對方來說也未免太失禮了。總之,我現在對於不結婚這件事並沒有感到不安。(本文摘自/任性與優雅/世潮出版)

成年就活出自我?同儕壓力仍存在

成年就活出自我?同儕壓力仍存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成長過程中,我非常渴望被視為一個正常的小孩,所以認定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的觀點。在不同程度上,我想我們大家都是這麼認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很容易受到朋友和他們的看法所影響。有誰還記得初中時那些讓人感到同儕壓力的集會?當時我跟朋友坐在一起,互丟在嘴裡嚼過的濕紙團,不理會演講者在說什麼,自以為很酷。基本上,我們當時做的正是演講者期望我們別做的那些事。不只學生時代 成年後仍視圖融入群體我們都知道同儕壓力是很真實的。現在我們都能輕鬆坦承,學生時代的我們都得屈服此事;我們也都還記得,當時會試著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最能融入何種群體。在那時,我們嘗試戴上各種不同的面具,不論是成為運動員、當特立獨行的歌德次文化的一員、玩樂團,又或是參加戲劇社。如今,我們已能對此一笑置之。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從未真正成長,而得以不再受同樣的影響。想想看,現在我們仍試圖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最能融入何種群體。我們仍渴望在餐廳坐到最好的位置,收到一大堆「讚」,加入令人欣羨的團體,受邀參加最受歡迎的宴會,賺足夠的錢,跟走在時尚尖端、有權勢的人在一起。儘管我們已經高中畢業了,但卻沒有克服同儕壓力。甚至有個產業還傾全力把那種壓力強加在我們身上。所有的廣告都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趕上流行了?是否融入群體了?要擁有什麼,我們才能確定真正被接受?努力符合他人審美觀 卻仍無法滿足廣告業之所以存在就是要賣東西,但他們同時也在我們心中種下了不滿的種子,而且還宣傳他們的商品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你想,為什麼那麼多人積欠信用卡債?這是那些面具造成的一種代價。所以我們就上鉤了,然後我們戴上面具。我們對外表現出美好的一面,不在乎自己本來的面貌,卻為了不能成為自己想像的樣子而擔心。於是我們努力,但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而是為了那個讓我們能成為別人眼中和想法裡最有價值的東西。然而到頭來,我們還是太胖、太老、太窮、皺紋太多、不夠有關係,人生依舊不完整。總是這樣。我現在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依上帝的形象完美地創造出來。沒錯,完美地,不論你有酒窩、青春痘或疤痕等等。我們唯一需要在意的對比差異,是自己的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有何不同。(本文摘自/你的人生,不能就這樣算了/時報出版)

恐懼牽制人生 跳不出舒適圈

恐懼牽制人生 跳不出舒適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我一直停留在害怕、自我的心態,我的人生會如何。如果我沒有放下恐懼,沒有對真愛和宏偉的真實人生開放自己,會怎麼樣呢?我非常肯定不會擁有今天的一切。你看,恐懼是牽制我們最大的禍害。如果我們不征服恐懼,就無法過著充滿烈焰的人生。恐懼阻止可能性 壓制做自己的能力恐懼阻止你成為有擔當的人。等著別人來解決問題、挺身而出、負起責任,這樣做要容易多了,不是嗎?恐懼會遏止可能性,它輕推著你還邊說道:「那不是你的錯......從來都不是你的錯。」恐懼阻止你全心擁抱你的故事,它壓制你做自己的能力,阻擋你慶祝並分享真實的自我;它鼓勵你持續高舉著面具。恐懼阻止你全心投入;它阻止你去冒大風險,去造成深刻的影響。它輕聲要你退縮,以免事情有閃失。恐懼將你鎖在受害者心態,它讓你不能感恩每一天為你帶來的大禮並因此而深感喜悅。它輕聲低語,說你該怪罪別人,在自憐中打滾,陷入絕望中。恐懼讓人卡在現狀 無法進步恐懼阻止你成長和伸展。它讓你的關係、事業和人生無法持續進步與發展。它讓你感到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要容易多了。恐懼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它讓真正的意義、成功、無私的生活完全不可能發生。恐懼提醒你這是個自相殘殺的世界,要你得先照顧好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欲望。恐懼讓你卡在現狀,擔心你會說「萬一......該怎麼辦」、「哦,糟糕」,或是問「我要怎麼辦」的那些情況。它讓你交叉雙臂,穿上盔甲,握緊拳頭,隨時處於備戰狀態。與人群交流 期待未來更好但你還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而且總是可以的。當你每次跟人交流就期待一個微笑、一個新朋友、一次真心的溝通,如何?若你將每個時刻都視為奇蹟呢?若你不從「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麻煩」的角度來看待每次交流,而是確定未來會更好呢?恐懼或愛,這是種選擇。你要選擇哪一種呢?(本文摘自/你的人生,不能就這樣算了/時報出版)

總愛貼人標籤?自省跳脫評斷思維

總愛貼人標籤?自省跳脫評斷思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基督教的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請不要對這句話有誤解,耶穌並不是在否定任何國家的司法制度。日常容易論斷人、貼人標籤在國家的司法制度裡,首先有法官和被告。接著出現告發被告之罪的檢察官和為被告辯護的律師。法官在充分聽取檢察官和律師的意見後宣告裁決。其實,過去的審判裡並沒有檢察官和律師,法官在聽完被告的說法和解釋後就會下判決。而不讓被告辯解就下判決的狀況,雖不能說沒有,但基本上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耶穌口中的「你們不要論斷人!」是說,不可以不聽對方的解釋,也就是不可以未審先判。我們好像經常這麼做呢!常常聽到「那個人很壞」、「老是在遲到」、「隨意毀約」這樣的話,這些都是在貼人標籤。我們可以換個比較粗糙的講法來解釋耶穌的「你們不要論斷人!」──不要對別人有任何關切。不論負面或正面 都不要輕易論斷人我們若對別人做出「他是個好人」的評價,這也是一種判定。對人論斷時,通常是判那個人有罪,也就是負面的判定。但是,「他是個很優秀的人」、「他是好人」這種判斷,就是正面的判定。所以不論是負面或正面,不可以對任何人下判定,就是「你們不要論斷人!」的意思。看起來有點道理了吧!讓我舉個實例。〈約翰福音〉中有一幕,一個犯下通姦罪的女性被帶到耶穌面前。根據猶太律法,通姦罪處投石之刑。律法學者為了試探耶穌,便詢問是否對此女施以投石之刑。耶穌回答:「你們之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丟她。」認為別人有罪 不妨先自省結果,沒有任何人對此女投擲石塊。耶穌又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我以前曾經和天主教的神父針對這件事討論。神父主張,「耶穌赦免了這個犯下通姦罪的女性」,而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耶穌只是不論斷此女。因為不下判斷,所以不知道是否有罪。赦免這個說法,則是有罪推論。直到現在,我還是相信─耶穌沒有審判人。能夠審判人的只有神。所以我們千萬不可評斷任何人,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他人漠不關心。只要有了關心,我們就會論斷他人,認為某人有罪。而認為某人有罪的我們,真的是無罪且潔白無瑕的嗎?(本文摘自/別再為難自己/商周出版)

「寬鬆教育」不好?目標為跳脫框架

「寬鬆教育」不好?目標為跳脫框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要對當今的年輕世代貼標籤,「寬鬆世代」是最恰當的名詞(相當於臺灣「草莓族」)。這個名詞是指遵循於2002年至2010年間日本所實施的學習指導要領,也就是被稱為「寬鬆教育」的指導要領所教育出的世代。有人主張當時的中學生,也就是1987年至1989年度出生要稱為「寬鬆第一世代」;當時的小學生,也就是1990年度以後出生為「寬鬆第二世代」。寬鬆教育 培養生存能力我不認為寬鬆教育的目的是錯的,我也認為它培養了「生存能力」的觀念。可是社會卻眼光短淺地一致認為,減少授課時數會讓學習能力變差。大家都說:「寬鬆教育是邪惡政策,接受寬鬆教育的年輕人全是不良品。」很遺憾地,寬鬆世代在職場上的評價也不好。不論是他們的說話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工作態度等各種觀點,全都遭受批評。現在以孟加拉為首,約旦、盧安達、加薩、匈牙利、索馬利蘭等國都在進行影像教學的教育改革,各國貧民區陸續有考上該國頂尖大學的優秀人才出現。參與「五大路龍櫻特訓」(源自日劇「東大特訓班」)活動的學生,活力和行動力強大很難一語道盡。接觸過這些學生的人都以說很瘋狂,能出現這樣的年輕人,連我都深受感動。跳脫既有框架 正是寬鬆教育的目標在現今的年輕人中,優秀的人才可說比比皆是。這些人的出現是否是寬鬆教育成果,目前尚無法定論。不過,像這些人一樣能夠跳脫既有框架,創立新價值,正是寬鬆教育的目標。另一方面,在現在買方市場稱霸的時代,已經大學畢業但是沒有就業或繼續升學,至今仍有15%。這些被稱為「無業者」的人加上暫時工作的人,比例將近2成,他們雖然有大學畢業文憑,但卻還找不到人生方向。大學輟學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日本的大學退學率是10%,雖然部分因為轉學、留學等正面理由而退學,但多數卻是因為學業不佳、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經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輟學者6成以非正式員工身分就業,這些人已經遠離國家的正規課程,正處在徬徨中。當今的年輕人從優秀人才到處於徬徨中的人才都有,差距幅度比以前更大,不能一概而論。(本文摘自/世代崩壞很有事/好的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