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腹痛竟是腸套疊!闌尾長腫瘤導致

腹痛竟是腸套疊!闌尾長腫瘤導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李同學,在學校圖書館準備期中考試時,肚子突然開始痛。以為是考試壓力太大使腸躁症發作,沒想到休息後腹痛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時發現李同學右下腹壓痛,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一段小腸鑽進去升結腸裡,疑似「腸套疊」。闌尾惡性腫瘤 以手術治療為主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譽耀表示,無法排除李同學的腫瘤可能性,經微創手術,以腹腔鏡小傷口進行,發現闌尾有1個3公分的腫瘤,造成「腸套疊」。進行腹腔鏡右側半結腸切除手術,手術時間約1個半小時,傷口不到3公分。李同學術後第3天即出院,病理報告指出為「低度惡性闌尾黏液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很罕見,只佔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5%。很多闌尾惡性腫瘤沒有症狀,有些以急性闌尾炎表現,有些則以腸套疊表現。闌尾惡性腫瘤診斷很困難,許多病患是手術後病理報告出來後才知道原來不是「急性闌尾炎」,而是闌尾惡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若有淋巴轉移或是遠處轉移,則需搭配化學藥物治療。幼兒型腸套疊好發於2歲 治療只需以大腸鏡復位腸套疊分成2種,分為幼兒型和成人型。幼兒型腸套疊大多好發在2歲左右的幼兒,無原因發生,時常造成幼兒腹痛、腹脹、或腸阻塞。治療多不需手術,只需大腸鏡復位即可,少數復發型的幼兒型腸套疊才需手術治療。張譽耀醫師表示,但成人型腸套疊大多都有病灶,可能是大腸癌、闌尾癌、或大腸發炎,這些病灶大多需要手術治療才會康復。數年前如腸套疊這種急診手術,多以傳統開腹式手術進行,但近年來由於手術技術進步,大多可以小傷口的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傷口小、術後恢復更快。

脂肪不是壞東西!含幹細胞可修補組織

脂肪不是壞東西!含幹細胞可修補組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想做有效的健康管理,竟與自己的基因有關?美國加州大學Patricia A. Zuk 博士等幾位研究人員在塑身者抽脂出來的脂肪中,竟發現了大量間質幹細胞,進一步研究證實,這些脂肪幹細胞具有向脂肪、軟骨、成骨、肌肉等多向分化潛能,同時具有低侵入性、足夠的細胞數量、快速的細胞增殖潛力與多能性等特點。脂肪間質幹細胞 可用於組織修復、再生王桂良醫師說明,脂肪間質幹細胞的主要角色,在於統一協調並喚醒各組織的前驅細胞去修補創傷,包括心臟修補、肝臟修補、胰臟修補、腎臟修補等,同時藉著降低樹突細胞、T細胞、B細胞活性和提升調節型T細胞,減低自體抗體產生的發炎反應,局部的提高干擾素IFN-α水平,產生直接修復受傷的組織與再生新組織的功能。經過培養的脂肪幹細胞,可誘導分化成骨骼、脂肪、軟骨、肌肉、血管內皮、神經元等組織,用於組織修復、再生,更重要的是脂肪幹細胞回輸進體內後,會自行找到最虛弱的點,進行組織修復、免疫平衡。透過細胞再生,可以修復生病或老化的組織,如肺纖維化、肝硬化,都可以經由自體脂肪幹細胞去進行修復。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先將健康的細胞儲存起來,日後將是自體治療的最佳利器。基因解密後 能被使用於預防醫學體內許多物質的存在,都有互相平衡運作的作用,普遍使用好壞二分法來描述,反而易造成大眾對健康的錯誤觀念。基因解密後,醫學界經過驗證和比對,已經能將基因檢測應用於預防醫學。例如疾病的風險控管、減肥,在經過精準的基因分析後,就能更有效的實踐。柯威旭醫師強調,抗衰老醫學也需要「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先從源頭瞭解自我基因,再利用功能醫學的檢測做完整評估,同時也要知道環境因子的影響,最後才能設計出客製化的保養與治療計畫,從細胞依序進階到系統層次,幫助人類達到健康長壽又樂活的目標。

乳癌化療搭配中醫調理 死亡率降5成

乳癌化療搭配中醫調理 死亡率降5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為女性頭號殺手,雖早期治癒率高,但手術及化療後的副作用,卻常讓病人覺得虛弱,甚至因此放棄治療。40多歲的黃女士是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右手臂開始緊繃腫脹、無法上舉,更飽受失眠、倦怠所苦。直到後續搭配中醫治療,消除右手臂腫脹,失眠、倦怠也大幅改善。黃女士長期配合中醫藥物與針灸調理,並定期回診西醫,持續追蹤已3年,目前身體狀況良好穩定。乳癌患者治療副作用 恐造成淋巴、精神不佳問題乳癌患者手術可能造成手部循環不良、淋巴水腫、緊繃僵硬,化療過程中可能產生噁心嘔吐、食慾變差、白血球血小板降低、貧血、腹瀉或便秘等副作用,放療及化療後也可能有失眠、胃口差、口乾舌燥、疼痛等症狀,荷爾蒙療法後,可能有潮熱、盜汗、疲倦、失眠、易怒、月經不調、陰道萎縮乾澀等不適。透過中醫共同調理,可緩解上述不適症狀,幫助患者完成療程,改善生活品質。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中醫輔助治療能提升乳癌患者的存活率。乳癌患者化療後配合中醫調理,10年內死亡率約可降低5成。有遠端轉移的情況下,尤其是第4期患者使用中西醫共同治療的病患相較於純西醫患者,存活率顯著提升。乳癌治療搭配中醫 可降低不適根據中醫理論,女性應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不熬夜,均衡飲食、保持運動,適度放鬆身心、抒解情緒壓力。同時需自我檢查乳房,若有摸到異常或硬塊,則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有助於預防乳癌。陳昆豪醫師指出,乳癌患者往往在接受手術、放化療後身心飽受煎熬。中西醫合作能夠提供病人全方位的醫療,除了給患者正確的就醫觀念,避免病患自行服用偏方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能緩解患者各種不適症狀,改善患者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背痛、髖部疼痛 恐是腳底關節出問題

背痛、髖部疼痛 恐是腳底關節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體的重量是經過全身的骨骼往下分布直達腳後跟。然而,身體各部位的排列,則是從腳板一路往上影響到頭部,順序剛好相反。如果我們平時的站姿習慣外八,會使腿骨扭曲,並沿著小腿一路向上影響,使膝關節、髖關節和脊椎也跟著扭曲。換句話說,只要腳板骨骼歪了,所有在它上面的骨骼排列都會受到影響,並出現問題。腳底板關節出問題 恐致髖部疼痛、背痛腳板有26 塊骨頭,每塊骨頭之間的關節都必須維持在正確位置上,身體排列才能維持理想狀態;只要任何關節位置不對,旁邊的關節和肌肉就會因不平衡而產生壓力。腳板關節位置不正確造成的影響,會沿著腿部向上,最終造成足底筋膜炎、腳踝痛、膝蓋痛、髖部疼痛或背痛。當身體排列維持在理想狀態,不管從大腦到肌肉,或從大腦到各器官,所有的神經迴路都可溝通順暢,且效率良好。這樣的迴路狀態,也是讓我們的免疫力良好、身體健康有活力的關鍵。此外,讓我們在活動時,關節能安全、順暢的滑動,不會有罹患關節炎的顧慮。即使進入老年,依然能擁有健康強壯的關節,完全不需擔心。長期穿著鞋子 疏忽踝關節、腳底板健康大部分的人(連運動員也不例外)都沒有意識到,腳底板(包含腳趾)和踝關節在全身活動力上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大多數的運動員一年365 天,天天都穿著跑鞋、靴子,甚至是溜冰鞋,從來沒有把鞋脫下來,好好訓練腳底的好幾百條肌肉。長期疏忽的結果,就是踝關節和腳底板會「鎖死」(提前衰弱無力)。許多頂尖運動員,或是到週末才瘋狂運動的人,他們的腳底板、小腿肚和脛骨內側肌肉都很疲弱,這可能導致脛痛症候群、骨盆與髖部肌肉發炎,或是背部痙攣。如果有人肩膀、背部或髖部疼痛,問題幾乎都可追溯到腳底和腳踝,往往是這兩處的活動力已先受限。很多時候,只要先解決腳底板的問題,其他部位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腳趾頭不靈活 是腳底肌肉緊繃的表現如果你的腳趾頭不是很靈活,那幾乎可以確定,你從腳底板到手指頭的肌肉都會因連鎖反應而緊繃。連鎖反應影響到哪裡,哪裡就會發炎,每個人發作的部位不同。不過,背部痙攣和髖部疼痛,幾乎是所有腳踝無力、腳底板活動力差的人都無法倖免的。腳底板和腳踝疼痛可能造成全身的問題,加強腳底部位是一切的基礎。只要好好強化腳底肌力和柔軟度,就可有效紓解多種疼痛。(本文摘自/零痠痛益身操/天下文化)

累積正能量 自我感覺良好是好事!

累積正能量 自我感覺良好是好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戀的習慣」或「期待自己成功的想像訓練」,並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困擾。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沒有被別人稱讚過,這樣的人,請在心中張開幻想的羽翼,將自己設定為英雄或主角,試著稍微提高自己的評價吧!當然,就算是像哆啦A夢的小夫一樣,憑藉著毫無根據的自信也沒關係。一同討論夢想 累積正能量在得到他人的期待之前,首先請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期待自己吧!這就是小夫獨門的夢想實現術哦。除此之外,如果你身邊也有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戀狂或是愛做夢的追夢人,請不要冷淡以對,不妨以祝福的眼光守護他們。有時候,加入他們的話題、相互讚美、熱烈討論彼此的夢想等,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比起說別人的壞話來炒熱氣氛,這種和平且具建設性的話題,至少強過一百倍以上。在話語之中也有所謂的「語言之靈」,比起負面消沉的發言,從口中說出積極開朗的話語,絕對是益處多多。提高自己的評價 更有努力的動力長茂雄先生(現為讀賣巨人隊終身名譽監督)還在第一線奮鬥時代、站上擊球區之前,也總是在心中想像自己成功的畫面。例如,第三位打者王選手進入擊球區,此時兩人出局、一二壘有人。如果王選手擊出安打,身為第四位打者的自己接著擊出滿壘全壘打曾多次在心中反覆想像那些情景。從這樣的片段,我們更能了解到抱持自我期待的重要性。從今天起,至少在一個人獨處時,別再貶低自己「像我這種人⋯⋯」,不如試著全力施展「喜歡自己魔法」、自誇力、自戀力看看,看輕自己、低估自己的評價,實在是世界上最可惜的事情啊!那麼,就像小夫一樣,拿起鏡子仔細端詳,沉溺於鏡中自己的笑容中吧!(本文摘自/小夫的生存之術/尖端出版)

講座/抗生素知多少

講座/抗生素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抗生素的發現與使用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但抗生素濫用導致具抗生素抗藥性的各種「超級細菌」產生,使更多人生病難以痊癒,甚至喪失性命。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月11日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藥師張毓芳主講「抗生素知多少」。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用藥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抗生素知多少時間:107年1月11日(四)14:30- 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後期腎臟病

講座/後期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腎臟癌不是老人家的專利,它在任何年齡層均可能發生,也可能找上年輕人。腎臟癌初期發展緩慢,症狀又不明顯,一旦出現莫名的腰痠背痛、腹部疼痛等症狀,就可能是後期了。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1(四)舉行生活保健講座,由衛教師曾璦伶主講「謹腎小心!後期腎臟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腎友或關心腎臟健康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謹腎小心!後期腎臟病時間:107年1月11日(四)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 第一醫療大樓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

癌症骨轉移 定期注射保骨針緩骨折

癌症骨轉移 定期注射保骨針緩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第一名,尤其是晚期乳癌病患有高達75%會發生骨轉移。一名年僅40多歲的女性,確診已是晚期乳癌,治療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腰椎,即使沒有疼痛症狀,但仍選擇積極治療,降低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骨轉移引發疼痛、骨折 單株抗體有效緩解收治該名女性的中山醫學大學乳房外科主任葉名焮指出,這名乳癌病患選擇積極治療,除了服用抗荷爾蒙藥物外,也接受注射單株抗體,同時合併電療;追蹤至今3年多,影像檢查無法偵測出癌細胞,病情控制良好。葉名焮主任表示,腫瘤轉移到骨骼後,會破壞骨骼變得脆弱,容易引發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等症狀,往往造成患者生活不便,甚至影響存活期;而使用單株抗體能夠降低骨溶解程度,並且增強骨生細胞,對於被癌細胞吃掉的骨頭也具有重建作用。每月注射一次保骨針 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葉名焮主任認為,腫瘤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病人疼痛問題,延緩骨折相關事件,同時提高生活品質,建議每個月注射一劑保骨針,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根據研究顯示,連續注射18個月都沒有問題,能夠讓病人與骨轉移癌細胞和平共處,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乳醫整合門診照護 多科會診全人治療為幫助乳癌病人增加生活品質、提升存活率,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乳醫整合門診照護。葉名焮主任指出,一旦確診罹患乳癌,由多科醫師會診,例如口腔外科、疼痛科、藥劑科、心理科、中醫科等,社工師也會提供Call out服務,隨時心理輔導,也就是全人治療,大幅提升病人醫療品質,即使罹癌也不用擔心、害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網購食品煮熟再吃 免於食物中毒風險

網購食品煮熟再吃 免於食物中毒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網購時代到來,當心不慎吃下有害微生物!網路購物營業額屢創新高,近5年平均每年成長7.5%,而食品飲料類占有率約12%,但網購食品可能會買到假貨。近年國內外均曾發生,民眾疑似食用網購食品導致食品中毒案件,造成民眾的健康危害及社會負擔。食物汙染源病菌 多可在70度高溫殺死根據統計顯示,2016年食品中毒通報案例中,前3名依序為仙人掌桿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上述3種汙染源在超過攝氏70℃高溫下便會死亡。若要避免食物中毒,把食物煮熟是最好的方法。食品藥物管制署提醒,保存溫度應注意,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收到食品應檢視狀態 適當保存此外,民眾對購買食用網路食品應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追求便利外更應注意可能潛藏的微生物風險。製造廠商環境衛生、使用原料、製作流程、儲存條件及運送通路等因素,均關係消費者拿到的產品品質。食藥署呼籲,民眾選購網路食品前,應選擇信譽良好的網路平台或賣家。收到貨品時,應立刻檢視包裝完整性及內容物狀態,並妥善保存及烹調,至於買回即食產品後,應盡速食用,才能確保飲食安全。(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9期資料)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

洗腎病患注意!廔管破裂3分鐘內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新聞報導中,1名腎友洗腎後,在回家途中發生廔管大出血,造成旁人恐慌,緊急協助處理。如何保護廔管,以及緊急處理方式,每位腎友都應該了解。廔管不慎撞破 恐3分鐘內休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洗腎病人經常發生廔管出血,甚至有腎友在工作時,廔管(人造血管)疑似不慎撞破,大量鮮血瞬間噴濺,止不住血當場昏迷,送醫搶救仍因失血過多宣告不治。「廔管」是洗腎時為了將血液引出來,先用外科手術將動脈、靜脈連接起來所建立的對外通路,萬一受外力破裂,出血量每分鐘可達300-500C.C.,一旦沒有立刻止血,3分鐘內可能就會休克。不碰觸廔管、不提重物 降低破裂風險出血發生原因很多,如體質、透析瘻管或是人工血管受到每週3次扎針造成破洞(常有人因為怕痛,而習慣要求打同一位置)、傷口癒合不良等因素,而導致瘻管的動脈血不斷流出,形成皮下的摶動性腫塊,或是血管上不正常的「擴大、膨脹」,可能是「假性動脈瘤」合併症。連麗芬護理長提醒,腎友一定要好好保護廔管,盡量不要碰觸廔管或提重物,夏天時也應穿薄長袖遮蔽,或用保護套保護,萬一不慎破裂噴血,應立即用布或徒手加壓止血,立刻回醫院處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