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紅蛋黃較營養?小心吃下毒「蘇丹紅」

紅蛋黃較營養?小心吃下毒「蘇丹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鹹鴨蛋、煎蛋、炒蛋、荷包蛋,各種蛋類食品是民眾日常生活的主要飲食來源。然而許多人認為,雞蛋或鴨蛋的蛋黃顏色較紅橙,口感、香氣和營養價值較高,恐怕吃下工業染料「蘇丹紅」。不肖業者添加蘇丹紅 恐有基因毒性、治癌性食品藥物管制署說明,為了提高蛋品販售單價,有些業者會於飼料中添加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或蝦紅素等脂溶性色素,經過禽類吸收代謝後,這些色素會累積在蛋黃中,蛋黃色澤就會加深。但天然色素成本較高,有些不肖業者為了降低成本,在飼料中添加脂溶性蘇丹紅色素,也能夠使蛋黃變得更紅潤、增加賣相。蘇丹色素為工業用染料,不得添加於食品中。常見蘇丹色素有蘇丹1號(紅色)、2號(紅色)、3號(棕紅色)、4號(深褐色)等,可能具有基因毒性及潛在致癌性。蘇丹色素除了可能非法被添加於動物飼料中,國際間在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醬、咖哩粉及含辣椒的加工產品等食品也曾驗出蘇丹紅。蛋黃色澤無關營養價值 不必只求「紅蛋黃」食藥署歷年來均針對市售鹹蛋黃類產品進行相關抽驗,一旦發現檢出蘇丹色素,中央與地方衛生單位會立即聯手,展開違規鹹鴨蛋的溯源稽查及抽驗,快速釐清非法蘇丹色素的來源,確保民眾食用安全。食藥署建議,消費者不要挑選顏色過於鮮豔、看起來不自然的食品,並提醒消費者,不論黃色或紅色的蛋黃,皆有相等營養價值,不用過度在意蛋黃的色澤,買鴨蛋時千萬別只顧著挑選「紅」蛋黃。(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0期資料)

美協會:糖化血色素為糖尿病診斷標準

美協會:糖化血色素為糖尿病診斷標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瞭解自己的血糖變化,有些糖尿病患者會使用血糖機,量測空腹血液中葡萄糖值的高低(血糖值),作為病情控制的判斷參考,不過空腹血糖值僅能代表短時間內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如果醫師要瞭解病人長期的血糖控制情形,可透過「糖化血色素」的檢測結果作為參考。糖化血色素 反映一段時間內血糖控制情形「糖化血色素」指人類吃進食物後轉化為葡萄糖進入血液,血液中的葡萄糖會與紅血球中的血色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一般紅血球平均壽命為120天,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不容易脫落,量測血液中糖化血色素濃度,可反映體內最近3到4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比起量測空腹血糖值,更能反映一段期間內的血糖控制情形。美國糖尿病學會在2009年提出以糖化血色素值6.5%作為糖尿病診斷參考標準,糖化血色素檢測,已是臨床上用於糖尿病診斷及病患血糖控制狀況評估的重要方式。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以達到最佳控制效果。檢測過程只需抽血進行檢驗,受測者不需禁食。平日量測空腹血糖 仍應定期至醫院檢測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因糖化血色素數值是反應自我的平均血糖曲線,可與自己過往量測的數值比較。糖尿病患者除了平日量測空腹血糖值外,建議也定期至醫院檢測糖化血色素,可更瞭解自己血糖控制的情形。糖化血色素檢測結果涉及糖尿病診斷,須由醫師或醫檢師操作。如果發現品質不良的醫療器材,或因使用醫療器材引起嚴重之不良反應,請立即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醫療器材通報專線02-2396-0100。(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1期資料)

麻疹病例出現!咳嗽、出疹速就醫

麻疹病例出現!咳嗽、出疹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麻疹確定病例,40餘歲男性去年12月28日出現咳嗽、發燒、鼻炎、結膜炎、疲倦、四肢無力等症狀,1月2日因出疹就醫,檢驗確診為麻疹。由於個案潛伏期間無國外活動史,研判為國內感染。中國、泰國、印尼等 麻疹疫情仍持續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目前未發現疑似症狀。個案曾於12月31日晚間5點到9點間在新北市林口區的Outlet消費。由於麻疹可藉空氣傳播,傳染力極強,呼籲曾於上述時段出入該場所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18天至1月18日,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疾管署統計,國內去年累計6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1例國內感染,5例境外移入。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全球麻疹疫情持續,我國鄰近國家中國大陸、泰國、印尼、印度病例數較多且持續有病例發生。歐洲地區以羅馬尼亞疫情最嚴峻,義大利、烏克蘭、德國、希臘病例均較往年多,而英國英格蘭大城市則於去年11至12月間爆發疫情。冬末、春季好發麻疹 接種疫苗有效預防目前疾管署已將中國大陸、印尼、泰國、印度、哈薩克、英國、烏克蘭、希臘、羅馬尼亞、義大利、剛果民主共和國、幾內亞、獅子山及奈及利亞共14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不確定是否曾感染麻疹的中壯年人,及部分幼年曾接種疫苗,擔心抗體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青年族群,前往流行地區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疾管署提醒,冬末及春季為麻疹好發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前往流行地區,如須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可於出發2週前,至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1劑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大吃成負擔 白、黃色食物保健腸胃

大吃成負擔 白、黃色食物保健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秋冬普遍濕冷,逢年底尾牙、聚餐高峰,大魚大肉增加腸胃負擔,成為腸胃掛病號高峰期。許多民眾出現腹痛、排便不順甚至發炎。由於冬季氣溫改變,容易造成體內消化系統不穩定,如果未注重日常保養飲食,如生活習慣不良讓腸胃加班,時間一久讓腸胃陷入危機。中醫五行五色 白色顧大腸、黃色養脾胃中醫師陳峙嘉表示,保養腸胃飲食格外重要,高纖、好菌都是保養腸胃好選擇。以中醫五行五色角度,白色食物顧肺與大腸,例如優酪乳、山藥。黃色食物養胃與脾,例如地瓜、南瓜。在飲食均衡的前提下,選擇食物保腸保胃。上班族或外食族對於飲食的選擇以方便為主,例如優酪乳與地瓜。地瓜近幾年從傳統食物演變成歐美風行。地瓜營養豐富,除了具備膳食纖維外,另具有胡蘿蔔素、維生素A,鉀等豐富的營養元素。地瓜纖維含量高 優酪乳益生菌顧腸道地瓜的澱粉屬於抗性澱粉,較不容易被吸收造成身體負擔,且國外研究也逐步顯示抗性澱粉對於健康的輔助。攝取地瓜建議連皮一起食用,較能攝取完整的營養。每日攝取150至200克左右的份量最適宜,大約是1個半拳頭大小的份量。中醫師陳峙嘉表示,維護腸道機能,菌相平衡為重要關鍵。藉由優酪乳攝取好菌,建議補充好菌最好搭配膳食纖維,能夠幫助好菌在腸道中與壞菌抗衡。優酪乳搭配地瓜,除了在顏色上吻合五行飲食中的選擇外,也與益生菌及纖維相互輔助腸胃機能的特性吻合。

怕成為白老鼠?臨床試驗注意7大重點

怕成為白老鼠?臨床試驗注意7大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怕被當成白老鼠,是許多參與臨床試驗者的疑慮。「臨床試驗」是為了發現或證明醫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而在人體進行的研究。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必須瞭解以下7點,或直接詢問您的醫師或試驗主持人,充分瞭解後,再決定是否參加試驗:1)臨床試驗的目的多數臨床試驗是為了瞭解試驗藥品的療效或副作用,可能具有治療疾病的意義,但有些試驗也可能不具治療目的。受試者應了解試驗目的,來判斷參與試驗的意義。2)臨床試驗過程您應該瞭解試驗過程必須經歷的事項,該怎麼配合,例如多久回診、抽多少血、做什麼檢查。以及會給生活帶來哪些不便或有哪些限制,例如不能服用其他藥品。3)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臨床試驗可能有風險,參與試驗前務必問清楚危險性、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發生機率。4)身體狀況是否可參加臨床試驗會訂定適合參加的條件,必須經過身體狀況評估,符合篩選標準才能參加。5)試驗的益處及預期效果臨床試驗不一定對個人的疾病有幫助,但試驗結果可能幫助和您有同樣健康問題的人,了解試驗的預期效益,可以幫助您判斷是否參加試驗。6)是否需花錢原則上不需支付相關醫療費用,但參加試驗可能增加回診次數而增加花費。有些臨床試驗會提供車馬費,可在參加前先確認。7)有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在嘗試新的治療方法前,應先了解是否還有其他可選擇的治療,可與您的醫師討論。食品藥物管制署提醒,欲參與臨床試驗者,可向試驗人員或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詢問試驗問題。為維護自身安全及確保試驗正確性,請遵照試驗程序按時回診及治療,並遵守用藥禁忌及注意事項,如果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或副作用,需盡快告知醫師。(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9期資料)

講座/產兆不要慌、孕婦瑜珈

講座/產兆不要慌、孕婦瑜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預產期接近,產兆來時要怎麼應對呢?老一輩眼中,孕婦應該少動多休息,以免動胎氣。然而孕婦若在產前做適度且溫和的運動,不僅可舒緩孕期的不適,還能幫助生產及產後恢復體力。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1/13(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婦產部醫師廖娸鈞主講「產兆不要慌」,以及講師彭艾薇指導「生產圓舞曲:一起做瑜珈」。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1月13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嚐糞不只是故事!竟可治結腸炎

嚐糞不只是故事!竟可治結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便便真的可救命!二十四孝中,庾黔婁嘗糞的精神感動天,因父親生病難癒,庾黔婁照醫師的叮囑,親口嚐父親的糞便,以了解身體狀況;而現代則是可拿糞便來醫治患者的病。一名42歲的男子,因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飽受腹瀉之苦已長達20年,儘管定期就醫治療,但服用藥物後卻無法控制腹瀉的情況。為此,院方建議他採女兒的糞便做成膠囊,經服用治療後,腹瀉次數也從原本的一天10次,降至3-4次,症狀明顯大幅改善。什麼是「糞便移植術」? 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 糞便移植術又稱作「糞便微生物移植法」,其將健康人類的糞便和食鹽水混合後,過濾掉纖維廢物,留下腸道的細菌與活性成分,再透過內視鏡或是製成口服膠囊,移至病患的腸子,改變病患腸內的細菌生態,重建腸道健康;此項技術目前已陸續使用於潰瘍性大腸炎、困難梭菌感染、腸躁症等難治疾病。糞便移植腸道菌 改變生理機能可治病腸道菌不僅對於身體代謝與生理具有影響力,更會影響胖瘦!根據Science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將胖鼠與瘦鼠放置同籠,因老鼠有「吃彼此糞便」的習性,進而造成腸道菌的交換,而瘦鼠還是瘦,但原本應當發胖的老鼠卻不發胖了。老鼠們可以透過互相分享糞便交換腸道菌,但人類卻沒有這樣的習性。然而,在刊登於NEJM的研究則發現,利用「糞便移植術」將健康人的糞便移植給病人,對於嚴重且致死率高的「困難梭菌感染症」治療效果佳,其避免復發的機率更遠高於抗生素療法。補充益生菌翻轉腸道惡菌 腸道好菌自己種劉婷婷博士指出,不論是老鼠或是人體,都再次證明了腸道好菌的益處。雖然一般亞健康人沒有太多難以根治的腸道問題,但代謝不良、免疫力低下、賀爾蒙失衡或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等都再三顯示,腸道並沒有想像中的健康。因此,透過日常補充益生菌,才能建造一個正確而豐富的細菌生態,打造美好的腸道環境,也就能免於猶豫糞便移植的困擾!(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跳停5分鐘可執行 縮短器捐等待期

心跳停5分鐘可執行 縮短器捐等待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為改善國內器官供需失衡的困境,縮短民眾器官移植的等待期,衛生福利部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供全國醫療機構施行參考,適用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無心跳器捐。心跳自然停止 應有5分鐘觀察期衛福部表示,本指引以尊重末期病人之自主權及善終為前提,醫療團隊應在施行前向病人或家屬完整說明作業流程及病人可能的反應。執行器官摘取手術及器官移植手術的醫師不得參與病人維生醫療的撤除及死亡判定。病人原先醫療過程中未使用體外循環機器者,醫療團隊不得為「維持捐贈器官功能」而另行裝置該機器。衛福部表示,撤除維生醫療的病人心跳自然停止(體循環停止)後,應有5分鐘的等候觀察期。在此觀察期間,醫療團隊不得執行任何醫療行為,待確認未再出現收縮性血壓或心搏性心率,由主治醫師宣布死亡後,始得進行器官摘取及移植作業。預立器官捐贈意願 遺愛人間未來「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並列為大體器官捐贈來源。心死捐贈的器官,須依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進行分配,可比照腦死捐贈採部分器官指定捐贈。呼籲國人響應,預立安寧意願與器官捐贈,不僅能尊嚴善終,更能遺愛人間。衛福部將在107年度辦理「心臟死後器官捐贈推廣教育訓練計畫」,由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負責執行,邀集國內醫學團體、器捐醫學、倫理及法律等專家,深入30家以上的醫院辦理心死器官捐贈臨床實務工作坊,並撰寫施行標準作業流程及製作教材,全力提升醫院執行的專業能力。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以為大腸息肉只發生在成人身上,然而近日報導指出,1名4歲孩童排便時血便,就醫檢查後發現大腸息肉,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近年來大腸癌發生年齡層不斷下降,1歲以上的孩童就應開始補充均衡各類食物,提醒民眾定期安排大腸鏡等相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種膳食纖維 加速排便、降低肥胖率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恐怕與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有關,蔬菜及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包括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2種。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減少腸道疾病。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中水分,形成網狀結構,阻礙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吸收,故有降低肥胖率、高膽固醇、高血糖及高血壓等功能。少吃紅肉、高脂肪食物 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針對較無法正常攝取蔬果量的外食族群,建議可找自助餐廳,選擇多樣蔬菜,包括葉菜類、根莖類、菇蕈類蔬菜。咀嚼不良的年長者,建議可將蔬菜切碎,或是打成蔬菜泥後加入主食。兒童若不喜歡吃蔬菜,建議家長可將蔬果打汁加上牛奶煮成濃湯或布丁,或加入起司做成焗烤。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少吃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多吃高纖食物、正常作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都能預防大腸息肉發生,但仍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即時發現病灶並且將息肉切除,降低癌變機率。孩童長大腸息肉雖較少見,但不容輕忽。孩童若出現血便、腹痛、排便型態改變,應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17、18歲女性 癲癇恐潛藏罕病

17、18歲女性 癲癇恐潛藏罕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電影中曾有年輕女記者出現疑似精神疾患症狀,原本將送入療養院,後經確診為「抗NMDA受體腦炎」終獲治療,寫下自傳使此罕見疾病為世人所知。台灣也有「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39歲的張小姐,年齡非主要罹病族群卻罹病,住院300多天才出院回家。脾氣暴躁、 似癲癇症狀 恐為抗NMDA受體腦炎張小姐第1次發病的前幾天,脾氣變暴燥,說話語無倫次,還有肢體暴力。第1次發病時,在工作中突然臉部抽搐、口吐白沫,經開立癲癇藥,觀察後就回家。再次發病時,陷入長時間昏迷,由急診進入加護病房,經1個月觀察腦部仍持續放電,已經插管、無意識。經血清、腦脊液以及電腦斷層檢測,確診為「抗NMDA受體腦炎」,經過將近1年的治療漸漸能出院回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重症醫學科醫師邱駿清說明,NMDA受體與中樞神經傳導有關,分布於前腦、腦下垂體、下視丘、邊緣葉系統,和記憶與學習有關。抗NMDA受體腦炎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的B細胞出現了NMDA受體抗體,攻擊自身受體構造。導致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症狀、意識障礙、低通氣、癲癇發作、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異動症等神經或精神症狀。女性病患為多 兒童、年輕女性為主要族群全球個案報告中顯示,這種病症大部分以女性病患為主,最多在兒童發病,最小甚至才18個月大,17、8歲的年輕女性也是主要族群。雖然罕見,但能夠早期診斷、早期免疫治療,減少發病期間的神經損傷。國外報告中,平均18個月恢復,不過病人痊癒後,可能需要有適應期,腦部受體長好,功能就會慢慢恢復。邱駿清提醒民眾,抗NMDA受體腦炎第1階段發病期,約數天到數周,主要症狀為急性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混亂、性格及行為改變、幻覺妄想等,接著出現手足抽動、僵直及自律神經失調等神經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將愈來愈嚴重,必須插管治療。如果病人突然嚴重癲癇,發病前完全沒有病史,又合併曾有急性精神症狀,要考慮抗NMDA受體腦炎的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