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偏鄉復健免勞頓!新北設6物理治療所

偏鄉復健免勞頓!新北設6物理治療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新北市幅員遼闊、偏遠地區交通不便,漫長遙遠的交通路途成為需復健的長輩的障礙。住於雙溪山上的計阿姨,4、5年前因頸椎壓迫神經,左手麻、酸、痛,晚上無法入眠,每天往返臺大醫院復健,舟車勞頓很辛苦。直到104年10月雙溪衛生所附設物理治療所成立,加上企業提供交通接送,讓她節省往返交通時間與近3倍的掛號及復健費用。衛生所設置物理治療所 提升偏鄉長輩復健意願雙溪衛生所護理長王玉如表示,新北偏鄉高齡長輩多,衛生所常是偏鄉醫療長照服務的第一線。單靠1個衛生所的力量有限,東北角整合各衛生所資源,加上愛心企業、社福團體幫忙。企業協助偏鄉民眾解決交通不便,響應新北市偏鄉長照政策,在平溪、雙溪、貢寮試辦,接送民眾到衛生所進行復健、接受醫療與長照服務。為翻轉偏鄉長照資源不足的窘境,新北市政府團隊建立偏鄉長照服務資源。除巡迴復健服務外,雙溪、平溪、貢寮、瑞芳、坪林及萬里6區衛生所皆設置物理治療所,讓過去需要復健的長者不必再千里迢迢到大醫院復健,提升長輩復健的意願及生活品質,更減輕家屬負擔。整合平溪、雙溪、貢寮衛生所 服務更全面前年打造以衛生所為中心一站式服務,讓民眾申請使用長照服務更加便利。去年整合東北角平溪、雙溪、貢寮3區衛生所的服務與在地資源,讓平溪衛生所成為重要的失智照護據點,雙溪衛生所則透過長照管理中心分站與輔具資源中心成為支援其他2區的重要基地,貢寮區則有24小時緊急醫療站。未來新北市政府將開發長照服務資訊系統,無償提供給偏鄉使用。期待藉由資訊科技,串連偏鄉各項長照服務,加速東北角醫療及長照網絡的整合,建構以人為本、有溫度的長照服務。秉持合作共好、資源共享的精神,東北角長照和醫療服務有更緊密合作,真正落實在地安老。

台北市民注意!95場免費健檢將開跑

台北市民注意!95場免費健檢將開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6年共有1萬1,200人參與社區整合式篩檢,符合資格的市民朋友篩檢了嗎?根據105年臺北市10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惡性腫瘤仍為死因冠軍,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28.9%,而10大死因中所有慢性疾病(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63.8%。台北市民 符合成人健檢、4大癌症篩檢資格可參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維護市民朋友健康,所屬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16家特約醫院診所,於學校、區(里)民活動中心等社區服務據點,自107年1月27日起提供95場免費整合性健康篩檢,包括「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四大癌症篩檢」(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許多民眾三餐皆外食,蔬果攝取少,多脂、高鹽、低纖維的飲食,若再加上壓力大、缺乏規律運動及菸檳習慣,罹患癌症或慢性病的民眾越來越多。符合成人健檢(40至64歲每3年1次及65歲以上每年1次)及4大癌症篩檢資格的市民,可攜帶健保卡就近於社區或醫院參加。篩檢有助降低癌症、慢性病死亡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吳岱穎主任表示,慢性病或癌症前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容易忽略定期健康篩檢,有徵狀時已錯過黃金治療期。相關研究證實,大規模篩檢對於降低部分癌症、慢性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非常有效。民眾為了自身健康,無症狀時就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預防癌症及慢行病發生。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台北市民凡符合成人健檢及四大癌症篩檢資格民眾,應把握社區健康篩檢場次及鄰近醫療院所的整合性篩檢場次。相關活動訊息可電洽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參閱衛生局網頁https://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tabid=655,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4洽詢。

研究:控血糖避免增重 減三高負擔

研究:控血糖避免增重 減三高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多歲的彭先生過重,身體質量指高達27.06。罹患第2型糖尿病約10年,雖然每日規律服用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但血糖指標的糖化血色素依然偏高,體重逐年上升。接受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5個月後,彭先生不僅血糖達標,體重也下降4公斤。心血管疾病 為糖尿病患死亡主因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其中男性13.1%、女性10.5%,推估全台灣約有227.5萬糖尿病病友,且每年以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亦即每天新增68名患者。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多種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等,居國人10大死因第5位,心血管疾病亦為糖尿病患死亡主因。成大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鄭凱比醫師表示,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島素或是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雖能有效降低血糖,卻常常伴隨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研究發現,體重上升會對病人的血壓、血糖及血脂帶來不良影響。糖尿病病人在控制血糖的過程中,體重的變化也不容忽視。2類降血糖藥物 降低體重、較少致血糖過低近年發展出2類降血糖藥物,包括口服SGLT-2抑制劑及皮下注射GLP-1腸泌素。研究顯示,這2類藥物不僅可降低血糖,鮮少造成血糖過低的副作用,更能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率。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經第1線糖尿病藥物後血糖仍未達標,應優先考慮上述這2類新型降血糖藥物。鄭凱比醫師表示,體重控制對於日益增多的糖尿病病人是嚴肅的課題。第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皮下注射GLP-1腸泌素,不僅降低血糖,更藉影響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及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慾。SGLT-2為人體腎臟回收尿液中糖分的重要媒介,經口服SGLT-2抑制劑後,每天約可從尿液中排除70公克的糖分,等於每天可從尿液中排除約280大卡的熱量,然而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不適合使用。

運動易喘、胸悶 婦風濕性心臟病復發

運動易喘、胸悶 婦風濕性心臟病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2歲的余女士30年前曾因風濕性心臟病造成重度二尖瓣膜狹窄,接受心導管二尖瓣膜氣球擴張手術。近來因為運動耐力下降、容易喘、累,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二尖瓣膜狹窄復發,進行第2次心導管二尖瓣膜氣球擴張手術。遭細菌感染引發心內膜炎 長久下來瓣膜受損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醫師賴超倫表示,風濕性心臟病主要是因為小時候得到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心內膜炎,長久下來造成心臟瓣膜受損,最常見的後遺症是二尖瓣(或稱僧帽瓣)膜病變,再來是主動脈瓣病變。如果二尖瓣膜嚴重狹窄,考慮採用心導管二尖瓣膜氣球擴張手術,將狹窄瓣膜擴張。若二尖瓣膜鈣化或逆流嚴重,則不適合用氣球擴張手術,需採外科手術置換二尖瓣膜。隨著公共衛生改善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漸少過去公共衛生狀況不佳,受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而侵犯至心肌與瓣膜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很多。隨著台灣的醫療水準改善,罹患風濕性心臟病的患者越來越少,像余女士這樣的病患1年難得遇到幾例。賴超倫醫師呼籲,民眾需時時關心身體上的任何小異狀,當發現運動時會胸悶、呼吸喘、容易累,應盡速就醫,尋求胸腔科或心臟科醫師確認是胸腔疾病或心臟的問題。

講座/高血壓防治

講座/高血壓防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壓病患平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感受,亦有「健康隱形殺手」之稱,長期下來可能衍生心臟衰竭、心臟肥厚、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主動脈瘤、腎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有鑑於此,雙和醫院於每週一、四舉辦生活保健系列講座,於1/15(一)由護理師蘇韻如主講「看不見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防治」,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高血壓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看不見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防治時間:107年1月15日 星期(一)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活潑是不是過動症?就診前寫下4問題

活潑是不是過動症?就診前寫下4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學1年級的林小弟從小就活潑,在校時會嘲笑同學,因此人際關係不佳,在家時也經常與家長爭論,等不及別人說完話,就會插嘴說不相關的話題。家長深感委屈、挫折,忍不住以打罵的方式管教,但總是無法改變,反而讓孩子被孤立,導致惡性循環。就診檢查及測驗後,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擔心孩子不專心是生病 先回答4個問題南投醫院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家中小孩活動量高,專注時間與其他小孩不同,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這樣不專心的行為是不是生病,抑或只是調皮、愛玩。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提出4步驟,讓家長在帶孩子至診間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前,可以先完成的資料,讓醫師能夠參考,使得孩子能夠獲得適合的治療。首先,準備4張紙,找個寧靜的時刻坐下來,好好思索以下的問題,釐清真正困擾的地方。第一張紙寫下你最在乎、擔心孩子的是甚麼?就家庭、學校、社交等方面具體列出你覺得的問題。觀察孩子能力、情緒問題 也可藉量表檢測第2張紙寫下:孩子的「健康問題、心智發展、動作協調、感官問題、學習能力、情緒問題」這幾方面,你覺得與一般小孩不同的地方。第3張紙:可以試著從網路上下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量表」填寫後,列印1份。第4張紙:找機會與學校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寫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將準備好以上4張紙帶去門診,可以幫助醫生有效率的整理出孩子的問題,幫孩子做個正確的評量與診斷,給予您適切的治療方向。

坐式生活讓循環變慢 細胞萎縮死亡

坐式生活讓循環變慢 細胞萎縮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為什麼久坐少動會帶來這麼多問題?答案就藏在我們的細胞裡。人的生命力來自身上數以兆計的細胞,這些細胞之所以需要經常活動,有部分原因是這樣才不會沾黏在一起,滿載營養的血液才能輸送到每個細胞。如果長時間不動,細胞之間會啟動互相沾黏的連鎖反應,一直到結締組織整個黏在一起,變成硬硬的一大片,把內臟和肌肉整個包起來,結果讓我們更不想動。而包在這片硬化組織裡的,則是更多瀕死、萎縮的細胞。久坐身體循環變慢 細胞營養不足、難以排出毒素一開始,我們只會先感覺有點僵硬,隨著身體愈不動,僵硬感也會愈來愈強烈。於是肌肉細胞開始慢慢萎縮凋零,造成關節互相擠壓,因而產生傷害,演變為慢性疼痛;如果情況沒明顯改善,就只能接受手術治療,甚至必須置換關節。細胞的功能除了吸收營養,也要將身體產生的廢物定時清走,我們才能生存,這個任務是由身體的循環系統負責執行。循環系統的設計,是透過血液和氧氣的全身循環來輸送養分和清理毒素。如果習慣坐著,循環速度會變慢,輸送到全身細胞的營養也會變少;當細胞營養不足,又無法順利排出積存的毒素時,細胞就會由內而外窒息。基本上,只要我們過的是坐式生活,身體就無法順利發揮與生俱來的自癒力量。不愛動,除了會讓人容易感覺疲倦、不舒服,還會讓身體恢復的速度變慢。坐式生活引起的負向反饋循環,在很短時間內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不愛活動引起的細胞衰亡,會讓控制體重變得極為困難,因為全身每個細胞裡都有的粒線體,正是人體負責燃燒熱量的大熔爐,而它在細胞衰亡的過程中會連帶被犧牲;肌肉細胞萎縮,脂肪細胞激增,隨著時間過去,身體會變得虛弱鬆弛,也愈來愈僵硬,肥胖就此成為另一個無法中止的負向迴圈。年齡增長不是肌肉變弱主因 應規律伸展各部位對髖部來說,走路是好運動;如果走得夠快,又都是上坡,可能對心血管系統也有幫助,但走路只使用全身一半的肌肉組織。我也注意到,以走路當作日常運動的人,多半挺著一個大肚腩,核心肌肉偏弱,手臂肌肉也比較少鍛鍊到,這是因為他們走路時很少用到上半身的關係。有些人會把大肚腩和沒力量的上半身,歸咎於年紀大。年齡增長並不是肌肉力量變弱的主因,沒有好好使用肌肉才是。想讓身體強壯、精實,不受疼痛的威脅,就必須規律的伸展全身每個部位。(本文摘自/零痠痛益身操/天下文化)

血癌復發有解 雙特異抗體免疫療法

血癌復發有解 雙特異抗體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三十多歲女士突感頭暈目眩,出現類似貧血症狀,就醫後發現體內白血球數量異常,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又稱血癌。雖接受標準化療,病情仍未達到緩解。之後接受雙特異抗體的免疫療法,有效控制病情,骨髓移植後至今身體狀態穩定。醫師指出,血癌即使化療後復發,仍有機會達到緩解,進行骨髓移植,並非是無藥可醫的絕症,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症狀往往又急又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欣學說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新增兩百多例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典型症狀包括異常發燒、異常出血、貧血、頭暈等,症狀往往又急又猛。驗血時,健康成年人白血球數值多為3,800-10,000,血癌患者白血球數值大多非常高,甚至達十幾萬、二十幾萬。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包括化療及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治療困境在於,化療後約一半患者有復發情形,而化療使用的藥物若產生抗藥性,病患常無法達到長期存活。雙特異抗體 難治型、復發血癌多一項選擇李欣學醫師解釋,血癌患者須靠化療等藥物讓病情緩解,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才會比較高。在過去,當化療失去效果,患者幾乎就無藥可用。2017年2月衛福部核准免疫療法用藥「雙特異抗體」,可用於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第二線治療,難治型或復發患者使用該藥,可達到病情緩解,爭取時間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全新機轉的「雙特異抗體」為癌症免疫療法之一,是以BiTE技術,除了擁有辨識癌細胞能力外,還可活化自體免疫細胞,徹底消滅癌細胞。簡單來說,自體免疫細胞比喻成警察,而癌細胞是小偷,雙特異抗體就像是有兩隻手,一手抓警察,另一隻手抓小偷,強制兩者碰面,這是過去免疫治療所無法做到的。李欣學醫師表示,約四、五成患者用藥後病情達到緩解。遵照醫囑用藥 有機會緩解病情、延長壽命李欣學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持續發高燒三天以上、小傷口血流不止,或出現異常頭暈等症狀,務必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另外,針對難治及復發型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目前已有藥物可供選擇,患者依然還是有希望,只要遵照醫囑接受治療,便有機會緩解病情,延長壽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寒流來襲!保護心血管遵循8要點

寒流來襲!保護心血管遵循8要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氣溫驟降,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南下,可能出現低於攝氏9度左右低溫。因應接下來的冷天氣,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三高控制外,在冷氣團來襲的時候要增加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等,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因低溫及溫差過大,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天冷血管內平滑肌收縮 容易造成血壓突升高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除了慢性病病人要注意,包括長者、有抽菸或肥胖者都要小心因應氣溫的驟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度過寒流衝擊: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溫和漸進、慢慢增加身體活動。3)隨身攜帶保暖衣/65歲以上長輩,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都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4)飲食及情緒控制/避免大吃大喝、情緒起伏,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預防便秘。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激烈運動。5)不宜泡湯、泡澡/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6)運動時段/運動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再運動。7)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8)攜帶病歷卡、藥品/外出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 多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提醒,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新毒品「恰特草」似茶葉 恐致憂鬱

新毒品「恰特草」似茶葉 恐致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毒品一碰恐怕難以抽身,身陷毒品不僅造成健康危害,恐怕還會使人際相處惡化、與社會脫節。因此盡量防堵接觸毒品的管道,是大多數人抱持的原則。然而,各種不同樣貌的新興毒品紛紛湧現,現在竟有狀似茶葉樣貌的毒品!恰特草曬乾似茶葉 長期食用易成癮國內查獲從非洲寄往臺灣的毒品「恰特草」,經不肖人士偽裝成茶葉罐包裝再銷往美國。「恰特草」有「東非罌粟」之稱,又名「巧茶」、「阿拉伯茶」,是一種產於非洲與阿拉伯半島地區的植物,剛採下時外形類似莧菜,曬乾後形似茶葉,一般人很難清楚分辨。食品藥物管制署說明,食用「恰特草」後會產生欣快感與興奮感,變得多話及躁動行為,長期食用成癮性大。主要因為「恰特草」內含興奮性化學物質卡西酮,對人體中樞神經具刺激作用,長期使用易成癮,卡西酮對身體危害大,如情緒低落、邏輯混亂、妄想、失眠、厭食,營養不良、憂鬱等。遭勸喝「茶葉」 當心染毒上身食藥署呼籲,新興毒品不斷推陳出新,年輕族群或經常出入娛樂場所者更要提高警覺,若有人勸說「喝一點茶葉沒關係」,還是要當心,勿因一時好奇或受同儕影響而嘗試毒品,更不要飲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咖啡包、茶包或試喝包,以免染毒上身。想了解更多毒品濫用及危害的相關資訊,可上食藥署首頁>主題專區>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反毒資源館http://consumer.fda.gov.tw/People.aspx,或撥打各縣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免付費專線0800-770-885諮詢。(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0期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