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成年後的女兒,其實很難退後一步地客觀看出自己曾是大人幫手的事實。為了幫助妳明白自身經驗是否符合這種關係互動的定義,我設計了一張辨識量表,幫助妳理解照顧母親是如何塑造、影響了妳的人格發展。【小大人辨識量表】妳小時候是否曾:‧相信無論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妳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決母親的問題、緩解她的痛苦?‧忽視自己的感覺,只在意母親的需求及感受?‧確保母親不受妳的行為後果影響?‧為母親說謊,或幫忙掩飾她的問題行為?‧只要有人批評母親,就為她說話?‧認為必須經由母親的認可,才能自我感覺良好?‧不能讓朋友知道母親的作為? 成年之後,妳是否對以下敘述感到熟悉:‧我會盡力避免讓母親不開心,當然也包括其他成年人。‧我受不了讓任何人失望。‧我是完美主義者,只要事情出錯,我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我的生活中最可靠的人是自己,什麼事都得自己來。‧像我這種人不會對他人有價值,除非我的作為對他人有利。‧我得時時刻刻保持堅強,出現需求或想要求助就代表軟弱。‧我應該有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唯有他人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我才有餘力照顧自己。‧我大多時候都感到憤怒、不被重視或被利用,但總是把感受壓抑在心底。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照顧他人 無法發展自我這些「小大人」無法在成長過程中享受身為孩子的自由,並因此付出了高昂代價。畢竟妳一旦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照顧別人之上,就無法發展自我、享受奔放的想像力、學習放下武裝,也無法興之所至地做想做的事。妳不會有時間自問:「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在嘗試不同路線後,找到屬於自己的滿意道路。妳反而會訓練自己專注於母親,成為她的需求專家,甚至主動預估即將出現的困境,接手替她解決。不過,母女角色反轉的下場殘酷,這種關係也注定會失敗,畢竟一個小孩根本沒有能力解決母親的問題,只有做母親的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無論孩子多麼努力微笑,又做出了多少犧牲,都無法改變母親的處境。然而,女兒仍會無法克制地反覆嘗試,並在每次失敗後無法克制地感到無能、羞愧。強迫性重複 「愛」成為一堆必須解決的需求假使失敗時年紀還小,這些女兒會立志長大後「把事情做對」,而且會在成年後孜孜不倦地試圖達成目標。她們總是為別人做得太多、付出太多,也給予過多幫助。心理學家稱此為「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不停地重複舊有的行為模式,希望藉此獲得與過去不同的結果。一旦受此力量驅使,妳活著就只是不停在幫別人解憂,不停在處理問題,完全沒有享受歡笑、輕鬆與樂趣的空間,而且也很難釐清「愛」與「憐憫」之間的差別,甚至不相信愛是一種有來有往的關係,而不只是一堆必須解決的需求。(本文摘自/母愛創傷/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