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亞麻籽油含omega-3 蔬食界魚油

亞麻籽油含omega-3 蔬食界魚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一陣子,初榨橄欖油特別流行,從電視名廚到街頭巷尾的婆婆媽媽,似乎都趕上了這股風潮。先不論其品質優劣參差不齊,從賣場架上各種品牌陳列的盛況來看,橄欖油儼然成為新一代的食品界明星。新鮮現榨好油 保留有益養分這來自地中海飲食傳統的油品,有著千年的食用歷史,被視為是抗癌、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健康食材。但自從找到在地壓榨的好油後,新鮮,取代了品牌和潮流的催化,成了我們選油的首要標準。酸敗,是讓油失去原有甘美鮮味的頭號殺手,而那些架上販售的,絕大多數都得仰賴化學方法去除有益的養分—那些特別容易敗壞的元素,才得以延長保存期限。只有最新鮮的,才能稱得上是好油—充滿強大生命力的好油。燕麥粥加亞麻籽油 食療調節身體製作亞麻籽油的大姐,和我聊起她研究榨油的起源。是從照顧患有嚴重皮膚問題的先生開始,發現油含有強大的治癒力量,可以對人體產生莫大好處。在她的建議下,我遂又開始了我的油療生活。在領受真正具有療效的好油滋養下,我重獲新生。每天早晨,在燕麥粥上淋下些許亞麻籽油的瞬間,成了一天當中最振奮人心的時刻。我深深感受到,以食物作為良藥的神祕力量,正如此真實地展現在我與家人的身上。亞麻籽油被譽為「蔬食者的植物性魚油」沾麵包、拌沙拉、淋在湯上,甚至是剛打的豆漿奶昔,都要來上一點亞麻籽油,做完美的收尾。許多研究顯示,亞麻籽油富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與維生素B群,具有強健腦部、抗發炎、改善免疫力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被譽為是蔬食者的植物性魚油。我們除了蛋奶肉不食用外,偶爾也會食用新鮮魚類;即便如此,以蔬果和五穀雜糧為重心的飲食習慣,仍十分需要這珍貴的油,來維持身心的正常運作。不過,在徹底迷戀上那新鮮的風味後,營養彷彿成了附加價值,轉而追求純粹的天然美味。有了好油的加持,良藥不再非得苦口了。(本文摘自/原味,每一天/大好書屋)

講座/年節用藥安全須知

講座/年節用藥安全須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特別容易吃點心、零食,嘴停不下來。此時家人萬一吃壞東西或身體不舒服,過年期間跑醫院,掃興又費神。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24日(三)舉辦講座,由藥師歐亞庭主講「年節用藥安全須知」,藥師將於課堂中您分享年節期間的用藥常識,方便您照護家人,歡喜過年,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年節用藥安全須知時間:107年1月24日 (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是真的!呼吸也會胖 PM2.5引食慾

是真的!呼吸也會胖 PM2.5引食慾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現在的天空總是灰濛濛ㄧ片,只要待在戶外的時間久ㄧ點,就感覺到鼻子、喉嚨不舒服,大家都知道,空氣品質不好會影響肺、呼吸道過敏等問題,但沒想到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還會導致肥胖!「呼吸也會胖」這句話竟然是真的!!PM 2.5是最近非常紅火的一個詞,讓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PM2.5,它跟肥胖又有何關聯?何信緯醫師表示,PM的英文名稱是particulate matter(細懸浮微粒),也就是直徑範圍在2.5微米(百萬分之一公尺)或以下的細懸浮微粒,大約只有頭髮直徑的28分之一,就因為它非常微細,所以鼻毛、黏膜,支氣管纖毛都捕捉不到它,會直接進入肺泡和人體血液循環,長期吸入會引起過敏、氣喘、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甚至還跟肥胖有關聯,看到這裡讀者是不是都不敢大口呼吸了?呼吸污染空氣的老鼠 腹部和內臟脂肪都比較厚何信緯醫師表示,《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志》在實驗室讓小白鼠分別生活在乾淨空氣和污染空氣的環境,記錄老鼠的體重變化以及新陳代謝狀況,10周後就有明顯的差異,呼吸污染空氣的老鼠,腹部和內臟脂肪都比較厚,而且這些老鼠身體胰島素的作用也開始退化,而胰島素作用正是向細胞發出訊息將血糖轉換成能量的激素,當身體對胰島素變得不敏感,罹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也大幅增加。空氣污染引發身體的連鎖反應 逐漸演變成新陳代謝失調何信緯醫師表示,另外許多的研究也顯示空氣污染引發人體的細胞發炎反應,影響了腦部對食欲和胃口的管控,讓人產生食欲。空氣污染引發身體的連鎖反應就會逐漸演變成新陳代謝失調,造成糖尿病以及肥胖問題,甚至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但是空氣污染和肥胖的關係應是長時間所造成的,因此仍然不該被個人當作肥胖的藉口,而忽略其他生活習慣問題。仍然需要積極的控制熱量,維持適度的運動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候最好盡量待在室內,或者至少避免劇烈的戶外活動。

可卸妝兼保養?打破卸妝產品迷思

可卸妝兼保養?打破卸妝產品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是否曾聽說廣告如「冠軍神水」、「可當卸粧、清潔、化粧水、保濕乳液使用(四效合一)」。乍看之下好厲害,但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產品嗎?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解惑。含界面活性劑、多元醇 無法做為保養功用邱品齊主任表示,只要一窺卸粧水產品的成分表,就會發現如此宣稱誇大不實。這些宣稱「神水」的產品本身只是單純的卸粧水,沒有這麼多功能。卸粧水主要利用界面活性劑與多元醇於水相中搭配化粧棉來卸除彩粧,在卸粧後還是需要搭配溫和的洗臉產品,才是完整的清潔程序。由於其中添加界面活性劑與多元醇,不適合當作一般以保養為目的的化粧水使用,更不適合拿來「濕敷」使用。卸粧水配方中並沒有油性物質,更不可能會有保溼乳液的效果。卸妝產品2大類 油、水溶性大不同邱品齊主任說明,市面上卸粧產品眾多,一般可分成2大類,1類是以油溶性成分(合成油脂、礦物油與植物油)為主要卸粧成分,例如卸粧乳、卸粧油、卸粧油膠與卸粧霜。卸粧力不錯,但要注意使用後是否容易長痘痘、粉刺。另外1種就是以水溶性成分(界面活性劑與多元醇)為主要卸粧成分,例如卸粧露(液)、卸粧慕斯、卸粧棉及卸粧水。卸粧力相較下稍弱,但對一般淡粧也足夠。卸粧產品是有使用潤色底粧或修飾彩粧(包含眼唇彩)時才需要使用,如果只是為了一般臉部清潔,常見的洗臉產品就已經很夠用。(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3期資料)

長者進食應注意!活動式假牙恐卡喉嚨

長者進食應注意!活動式假牙恐卡喉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即便美食當前,仍應細嚼慢嚥,以免誤食異物。50歲的張先生不慎將一整排假牙吞入、卡在喉嚨,家人趕緊送急診,經X光影像發現假牙卡在咽喉,以異物鉗順利將假牙夾取出來,未造成咽喉、食道及氣管的傷害。活動式假牙若穩定性不佳 長者易誤食該名病患中風後行動不協調,平時需他人協助生活作息,晚間吃晚餐時,不慎將上排的活動式假牙吞入。異物卡在喉頭,若異物卡在食道等更深的部位時,可能就要使用胃鏡甚至手術取出。南投醫院牙科主任曾光暉表示,許多年長者會配戴假牙來協助咀嚼功能,會依據患者的牙齒條件來評估製作固定式假牙還是活動式假牙,如果活動假牙的穩定性不佳,又加上老人家吞嚥功能不好,便容易誤食。吞進異物忌喝醋、吞飯 避免呼吸道阻塞南投醫院提醒,應注意飲食習慣,尤其是老年人、中風、失智症患者,如有配戴活動式假牙應特別小心,避免誤食異物。建議老人家應在睡前把活動假牙取下,將其浸置在冷水裡保存,清醒時再裝上。並提醒每半年仍需定期回診檢查,進行口腔保健、假牙調整等。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提醒,若不慎吞進異物,應停止進食並立即就醫,不要掙扎、自行催吐。切記不要使用坊間喝醋、吞飯等方法,以免讓尖銳的食物或是假牙的金屬掛鉤造成黏膜傷害,甚至導致呼吸道阻塞,不僅加重病況,也增加診療的困難度。

甲狀腺出現結節 小心甲狀腺癌來侵擾

甲狀腺出現結節 小心甲狀腺癌來侵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某藝人先前於臉書上PO出甲狀腺細針穿刺檢查的影片,自曝甲狀腺出現結節,嚇壞粉絲,腫瘤是良性或惡性也令人擔憂;所幸檢驗報告發現為良性結節,只需每半年追蹤即可。有潛在症狀的患者應提高警覺可能為甲狀腺癌安南醫院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温義煇表示,甲狀腺癌是指甲狀腺內的濾泡細胞或甲狀腺旁細胞出現病變轉成惡性腫瘤,臨床症狀主要為:超音波下發現甲狀腺上有結節或硬瘤,就好像石頭一般硬,有些患者則會在脖子附近摸到淋巴腫瘤,「若發現甲狀腺突然變大、外表又不均勻規則,或合併有不明原因的聲音沙啞、呼吸困難與吞嚥困難時,就要高度警覺可能是甲狀腺癌了。」要確認甲狀腺結節為良性或惡性腫瘤,必須經由細針抽吸或手術切片等方式來確定腫瘤的形態,「大部份的甲狀腺結節都屬於良性,只需半年定期追蹤一次,若有變化時會進一步做穿刺檢驗,但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不必過度擔心!」甲狀腺癌治療方式:手術切除、碘131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目前治療甲狀腺癌的主要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及碘131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與甲狀腺素治療等。如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並輔助進行碘131放射線同位素治療,目的為清除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及癌細胞,以及手術無法清除乾淨的局部轉移及遠端轉移。「全甲狀腺切除後,患者需服用甲狀腺素補足甲狀腺功能,但治療碘131時,需要停用甲狀腺素一個月,這段期間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情況,部分患者會出現沒精神、全身浮腫等現象,人工甲促素則可降低這類副作用。」注射人工甲促素可輔助碘131治療 避免甲狀腺功能低下温義煇副院長表示,注射人工甲促素可讓甲狀腺癌患者在不停藥的過程中進行碘131治療,能降低因停止使用甲狀腺素所產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副作用,「甲狀腺素有預防腫瘤再生的功能,若患者體內仍有殘留的癌細胞,這時貿然停藥一個月,可能會讓腫瘤再生,而人工甲促素則可減少這類狀況的發生。」甲狀腺癌患者應定期治療 其預後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良好引起甲狀腺癌的成因至今未明,可能與輻射或放射線曝露有關,温義煇副院長表示,家族病史也可能是致病因素,「不過,雖然甲狀腺癌常發生於女性身上,但十年存活期通常可達九成以上。」且甲狀腺癌可說是相較於其他全身性癌症中預後最好的癌症,只要遵循醫囑、規律治療,復發機率不大。甲狀腺癌不難醫治,目前也有簡單、不需開大刀,體表無疤痕的經口腔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對愛美的女性朋友是一大福音。温義煇副院長提醒,在健檢日漸風行下,若發現甲狀腺有結節時,最好及早諮詢醫師是否有癌變的可能,並且及早治療才能降低日後對健康的傷害。 

無肛症影響多器官 10歲童患腎臟病

無肛症影響多器官 10歲童患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無肛症病患不只無法順利排便,更可能影響多重器官,最常見的是脊髓異常,部分則是有膀胱功能不全的問題;臨床上,一名無肛症男童,不到10歲就面臨慢性腎臟病2期。無肛症男女相當 4000人有1人據統計,國內無肛症發生率約4000分之1至5000分之1,男女比例相當。雙和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魏晉弘表示,無肛症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病患因肛門開口位置不正常,甚至沒有開口,日常排便上會受到限制,必須接受手術重建。手術治療 半數仍無法控制排便魏晉弘醫師說明,大部分無肛症手術,僅需在屁股中線劃上一道切口,即可直接進行重建手術,但術後仍有半數病童無法自主控制排便,就需要適時的醫療介入與照護,尤其7成5病患有便秘的困擾,雖然特別的飲食限制,但曾做好腸道管理。無肛症病友聯誼會 交流照護知識魏晉弘醫師強調,無肛症連帶影響多個不同的器官,例如泌尿系統、心臟血管、脊髓、消化系統等,術後照護需仰賴病童、家庭、醫療人員的共同努力,該院將於2月3日舉辦無肛症及泄殖腔異常兒童及家長聯誼會,期望幫助病童順遂成長,同時給予家長術後照護的知識交流與心靈慰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常憋尿、便祕 小心「復發性膀胱炎」

常憋尿、便祕 小心「復發性膀胱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4歲的中年婦女,因復發性膀胱感染各處,長達2年未痊癒。經靜脈腎盂攝影及膀胱鏡檢查,發現膀胱內有多年前手術後的縫線,造成膀胱結石及膀胱憩室,使得膀胱炎反覆發生。將異物及結石移除後,燒灼治療憩室,治癒復發性膀胱炎。女性憋尿、便祕 易導致膀胱感染泌尿科醫師殷約翰表示,女性膀胱、尿道發炎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一方面由於女性生理結構上尿道較短、與肛門接近,另一方面是生活環境限制,使女性易憋尿、便秘,而較易發生膀胱感染。當罹患膀胱炎時,可能出現頻尿、急尿、血尿、排尿疼痛、下腹痛等症狀,嚴重還可能發燒。當膀胱炎每年發生3次以上,即為「復發性膀胱炎」。殷約翰醫師指出,常見引起復發性膀胱炎的原因有4種:1)泌尿系統中有異物或結石/此次提到的案例就是手術後在腹腔內的縫線穿透膀胱壁,在膀胱內產生結石而引起復發性膀胱炎。2)泌尿系統結構異常/此類通常於幼童時期就會發現。3)長期生活習慣不良/經常憋尿、便秘、泡三溫暖、性行為等4)抵抗力不佳者/如患有慢性病、癌症、腎功能異常等。復發性膀胱炎 應考慮進一步檢查殷約翰醫師提醒,膀胱炎是女性常見疾病,一般膀胱炎使用抗生素治療皆可治癒,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時,務必遵從醫囑用藥,切忌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抗藥性。復發性膀胱炎者,除驗尿外,應考慮接受靜脈腎盂攝影及膀胱鏡檢查,瞭解泌尿系統及膀胱狀況,找到病因才能有效根治。

上週6例流感死亡 均未打疫苗

上週6例流感死亡 均未打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目前為流感流行期,近期國內各地氣溫低,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持續增加。疾病管制署呼籲,民眾應保持警覺,加強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等防護措施,如有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至鄰近診所就醫並按醫囑服藥。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但尚未接種者儘速完成接種,確保健康。上周流感群聚案件 近7成發生於校園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共101,367,與前一週持平。近4週共計37起流感群聚案件,其中25起(68%)發生於校園。上週新增41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3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新增6例流感死亡個案(5例B型、1例A未分型),均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5例有慢性病史。自去年10月1日起,國內累計160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17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病例(14例B型、2例H3N2、1例A未分型),確定病例感染型別以B型為多(佔76%)。全球流行病毒 以A型H3N2及B型為主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衛生部公布的流感疫情最新報告指出,近期北半球溫帶地區流感活動度持續增加,全球流行病毒型別以。目前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歐洲主要流行B型流感,美國、加拿大主要流行H3N2,加拿大近期B型流感比例有增加的趨勢,日本則以H1N1為主要流行型別。各級學校陸續於本週及下週放寒假,疾管署提醒,參與冬令營或安排國內外旅遊,應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戴口罩,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生病在家休息,避免病毒傳播。出現類流感症狀,可至全國4千多家公費藥劑合約醫療機構就醫,凡經醫師臨床判斷符合條件,不需快篩即可使用公費藥劑。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流感專區」https://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小腹凸、愛睏 恐姿勢不良所致

小腹凸、愛睏 恐姿勢不良所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愛睏、緊張、小腹凸、失眠等困擾,別以為只是壓力造成的影響,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姿勢不良而引起的。所以當你感覺身體不適、精神不濟時,檢視自己的工作姿勢,調整一下體態,在深呼吸幾次,或你的困擾馬上就會迎刃而解。1) 老是昏昏欲睡沒有精神/昨天晚上明明睡了8小時,怎麼一早又是哈欠連連,感覺昏昏欲睡?可能是工作、座椅太低,使你整天伸長著脖子工作,導致腦部缺氧,因此老是覺得沒精神,一直想睡覺。2) 常常覺得胸悶、心悸/工作中常覺得莫名奇妙的緊張起來?可能是你彎腰駝背的坐姿搞鬼。當你肩膀僵硬、胸部凹陷時,呼吸也會變的較短淺,吸入的空氣只到胸腔就回吐,缺乏深呼吸的結果,讓你產生胸悶、心悸的不舒服感。3) 小腹總是減不掉/嘗試了各種偏方及運動,小腹卻總是凸凸的減不下來?可能是坐姿不良的影響。習慣性的斜躺在椅子上工作,腹部總是鬆垮的擠成一團,缺乏活動、伸展及深呼吸的結果,小腹的脂肪自然難以消除。4) 晚上失眠睡不著/想睡但是睡不著,總是輾轉難眠?可能是你的思緒混亂不夠放鬆,也可能是你的睡姿有問題。側睡時過度蜷曲身體壓迫胃部,手枕在頭部下方,雙腳交叉等不良姿勢,都會影響你的睡眠品質而導致失眠。5) 走路總是斜一邊/走路的時候常常越走越靠近馬路牆壁?可能是因為你的骨盆傾斜不平衡,使你有輕微的長短腳症狀,因此走路的時總是無法直線進行,會往腳較短的體側偏行。多數疼痛可由休息得到舒緩脊椎問題如果可以在早期發現,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配合復健運動和姿勢調整,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但是問題就是,一般脊椎病痛並不容易在早期發現,進行診斷與治療,而且常常會被認為休息一下就好了而忽略了其嚴重性,所以平常應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腰痠背痛的情況沒有因為休息而復原,或是出現上述4種情況之一,一定要盡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以免延誤病情而加重健康的負擔。局部疼痛,背部脊椎周圍產生局部的酸痛感,在適度的休息過後沒有恢復,反而持續很久或是更加疼痛,這個時候就應該要看醫生找出疼痛的真正原因。疼痛、酸麻、無力感,不管是否曾有脊椎部位的疼痛,如果手腳軀幹持續出現疼痛、酸麻或是無力等現象,很可能是因為脊椎不正常彎曲壓迫到神經所引起,一定要及早就醫找出原因。痛的睡不著覺,通常睡眠時候平躺的狀況可以減輕脊椎壓力,多數疼痛可以因為平躺休息而得到舒緩,但如果是因為腫瘤或感染等原因所造成的脊椎病變,平躺休息時反而會更加疼痛,甚至晚上會痛的睡不著覺。這種特殊反常的現象出現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大小便功能失調,如果有持續性的大小便功能失調,但腸道和泌尿系統的檢查卻沒有異樣,此時有可能是脊椎出了問題。(本文摘自/脊椎健康,全身健康/臉譜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