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發燒、腰痛求診 患罕見化膿性脊椎炎

發燒、腰痛求診 患罕見化膿性脊椎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陳先生因發燒、腰痛至醫院急診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其背部有傷口,並有流膿的狀況,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之前在其他醫院剛開完脊椎手術,且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免疫下降,確診為化膿性脊椎炎合併硬腦膜膿瘍。腰痛、全身不適 化膿性脊椎炎初期病徵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化膿性脊椎炎是屬於罕見疾病,當免疫力下降時很容易發生。通常一開始有腰痛、全身不適情形,接著出現發燒、下肢無力、小便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癱瘓。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類似,診斷較困難。曾遇過一名40歲的病人,誤以為腰痛是因職業傷害影響,找民俗療法治療,沒想到狀況反而加重,到醫院接受檢查才發現是罹患化膿性脊椎炎。現行手術清創、固定脊椎 皆可由身體背面進行過去治療化膿性脊椎炎的手術,需先進行身體正面手術清創,再以身體背面手術固定脊椎,進行前位手術時因會經過大動脈、輸尿管等處,風險高且失血量大,因此手術後病人需進到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容志雄醫師表示,現行技術進步,清創與固定脊椎都可以身體背面手術進行,大大降低風險,且恢復狀況也較過去良好許多。由於化膿性脊椎炎的症狀判斷不易,建議民眾若有出現症狀時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嚴重性。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旬的盧姓老翁原本身體硬朗,可自行外出串門子,某次不慎跌倒,導致單側股骨骨折,送醫後經醫師評估治療,並經2週的高強度復建計畫,現老翁已恢復行動力,減輕家屬返家後照護的壓力。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 跌倒易骨折「老人禁不起摔」並非沒有根據,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而骨鬆患者跌倒很容易骨折。許多家屬擔心長輩年邁而不敢進行手術,結果反而讓老人家因為劇烈疼痛不敢走路,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臥床引發肺炎,增加死亡風險。應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鈣的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緩骨質流失。選擇高鈣食物外,也要適度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利用率。長者平時應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行器,才能有效預防跌倒。骨折病人若患慢性疾病 復原速度慢易失能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骨折病人若同時患有慢性疾病,往往因傷口恢復速度慢、行動功能尚未恢復而導致失能。長期臥床容易感染,死亡率也大幅提高,對家屬是一大負擔。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這些患者只要在術後住院期接受復健一段時間,針對傷口照護、肢體運動功能、行走功能進行積極復健治療,病患能夠恢復獨立生活能力,順利返家。

春節飲食難節制 5原則讓體重回得去

春節飲食難節制 5原則讓體重回得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年假將至,連假雖然要好好放鬆,但飲食可別跟著放縱。研究顯示,放連假是「發胖假」,幾乎所有人體重都會增加!而且研究也發現,大多數人都沒辦法瘦回原來的體重,平均只能減掉增加的一半!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近4成民眾會在過年期間發胖,平均增加1.7公斤。聖誕節到新年 體重增加0.5%以上不只台灣民眾在長假後體重增加,《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調查日本、德國和美國近3千名成人發現,所有人都一放連假就發胖,最危險的增胖假是聖誕節到新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0.5%以上。其他重大連假如日本黃金週、美國感恩節、德國復活節過後,體重平均也會增加0.2%以上。假期結束後,雖然增加的體重漸漸瘦下來,但是大多數人平均只能減少增加體重的一半。肥胖者體脂肪增加更明顯 不發胖5原則《歐洲臨床營養期刊》研究更發現,感恩節和聖誕節到新年假期過後,民眾體重平均增加0.78公斤,血壓、體脂肪也上升。尤其是BMI指數大於30的肥胖者,體脂肪更是明顯增加。但是有運動習慣的人,體重和體脂肪相對增加比例較少。為了一收假就能立刻完美登場、開心復工,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供年假不發胖5原則:1)蔬菜攝取/圍爐難免大魚大肉,但蔬菜要比肉類多吃1倍以上,意即菜跟肉的比例為2比1,並依彩虹蔬菜原則,攝取各色蔬菜(紅橙黃綠黑白紫)中不同的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多酚等。2)主食選擇/主食改吃全穀糙米飯,或原態的雜糧根莖類。全穀類的營養價值是精製穀類的3.5倍以上,且富含膳食纖維,可增加及延長飽足感、維持與控制體重。3)飲料選清淡/含糖飲料、酒類容易喝下多餘熱量,建議改喝白開水,或是無糖的檸檬水、麥茶、決明子茶、糙米茶、玉米鬚茶、洛神花茶和各式無糖茶類等,解膩又健康。4)聚餐節制飲食量/如果去吃到飽餐廳,可將要吃的份量先夾取在盤中,並先吃蔬菜墊底,控制總熱量。5)保持運動習慣/平常工作忙碌,年假反而是難得有空運動的好時機,多吃更要多運動,消耗吃進的熱量。

燒燙傷怎麼辦?醫師教緊急處置SOP

燒燙傷怎麼辦?醫師教緊急處置SOP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燙傷的事件時有所聞,居家生活中常見的設備,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造成傷害的利器。無論是剛學會爬行的小嬰兒,或是已經能行走的兒童,因活動力強、好奇心重,只要家長稍不注意,就可能不慎打翻熱水、誤觸火源、熱源,造成肌膚損傷;此外,也有許多人為疏忽的情況,像是在幫嬰兒洗澡時,沒注意到水溫,而使身體灼傷,甚至因為家中物品放置不當,增加燒燙傷兼砸傷的機率。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些不慎造成的傷口,都令父母膽顫心驚,在面對家中寶貝的傷口時,如何才能減緩疼痛,且不留下影響肌膚美觀的疤痕呢?如何判斷燒燙傷的深度及面積?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說明,不論大人或小孩燒燙傷,都是依照燒燙傷嚴重程度分為ㄧ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等。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莫過於一度燒燙傷,如誤觸熱鍋或曬傷等,皮膚表層會出現紅、腫等現象;淺二度燒燙傷通常是表皮層及真皮表層都受傷,會發紅、產生水泡,會留下些許明顯疤痕;深二度燒燙傷則因傷及表皮層及真皮深層,且會有明顯的疤痕;三度燒燙傷因連皮下組織都一併受傷,外觀會呈現黑或白的痂皮,甚至可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不怕傷後留疤 把握「沖、脫、泡、蓋、送」急救原則陳建良醫師說明,疤痕的產生與嚴重度,通常會受到燒燙傷第一時間的處置影響,因此若不幸發生燒燙傷的情況,第一時間應進行「沖、脫、泡、蓋、送」的步驟。「沖」是迅速使用介於10-20度間的流水沖、浸泡傷口處,降低熱傷害造成疼痛;「脫」是待受傷部分浸濕後,小心翼翼剪去衣物,千萬不可硬扯,避免水泡破裂,造成肌膚傷害;「泡」是將傷口浸泡在水中15-30分鐘,以減緩疼痛;「蓋」利用乾淨的布覆蓋患部,避免傷口細菌感染或失溫;「送」立即將兒童送至鄰近具有燒燙傷中心或整形外科的醫療院所,對於後續的治療、美觀才會有較完整的醫療照護。敷料這樣選 預後效果佳針對小面積的燒燙傷處置,陳建良醫師建議,若是一度輕微的燒燙傷,可使用抗生素藥膏或蘆薈膠,減少發炎機率;若是產生水泡的淺二度,則應以消毒過的器具戳破,並維持皮膚完整性,接著以水凝膠、海藻膠、藻酸鈣等敷料,讓傷口保持濕潤,使用適當的敷料進行傷口照護,才能好得更快;而深二度及三度燒燙傷,多需要進行清創、植皮,將功能障礙及疤痕等後遺症減至最小,所以會以藥膏為主。此外,在傷口癒合過程中,一開始滲出液較多,所以應選擇吸水力較強質地敷料,換藥次數則依滲出液多寡進行更換,受傷的前三日,最好一日更換二次,隨著傷口復原狀況遞減更換敷料。預防勝於治療 電灼傷恐成當前趨勢陳建良醫師提醒,學齡前兒童因無法辨別環境中的危險物品,若是家長疏於居家安全防護措施,恐讓家成為最危險的第一現場;加上現今3C產品發達,臨床上也開始出現不少幼兒將電器用品的插頭拔下,一口就往嘴裡塞,造成口腔受傷的案例。因此,待冷卻的熱液、電器或者家具等,最好放置在兒童不易拿取的地方,或者加上保護裝置,才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三高增腎病發生率!護腎遵黃金8守則

三高增腎病發生率!護腎遵黃金8守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增加,慢性腎臟病已成為全球共同重大健康議題。台灣105年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第9名,逾5千2百人死於腎臟相關疾病。5成6民眾 以為按時用藥傷腎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腎臟病發生原因很多,其中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疾病,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機率,罹患腎臟病後,也將加速腎臟病惡化。依醫師處方按時吃藥,妥善控制三高病情,是最好的護腎方法。根據104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發現,只有2成的民眾回答按時吃藥可以「保護腎臟」,高達7成5民眾缺乏正確觀念,5成6的民眾認為按時使用糖尿病及高血壓用藥會傷害腎臟,反映普遍認為服用西藥會傷害腎臟的刻板觀念,也導致不願意正確用藥。其實正確使用藥物,把血糖、血壓控制到安全範圍,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做法。腎臟保健 謹遵8項黃金守則長達6天的過年假期將要來臨,為了要安穩舒適的過個好年,國民健康署呼籲可以依照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官方網站提出的腎臟保健8項黃金守則,包括(1)監測及控制三高、(2)規律運動、(3)健康飲食、(4)體重控制、(5)多喝水、(6)不抽菸、(7)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及(8)定期檢查腎功能等方法來照護腎臟。腎臟24小時不停地幫助排出身體廢物,常常因習慣任勞任怨服務,而輕忽了照顧,特別是三高族群更需注意。過年期間,家庭聚餐、親友齊聚拜年、走春等習俗,容易在歡樂之餘忘了身體保健的重要,國民健康署依台灣流傳的歌謠,改編為保腎歌曲:初一早:起個大早,走路騎車去拜年初二早:早起回娘家,蔬果堅果伴手禮初三睏到飽:充足休息,牌桌飯局減少坐初四接神:神明保佑,藥物檢查靠自己初五隔開:開工大吉,水如財源旺旺來

薑黃很神?孕婦等8族群不宜

薑黃很神?孕婦等8族群不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國內興起一股薑黃素保健風潮,含有薑黃素的相關產品從薑黃粉、薑黃膠囊,到薑黃膠原蛋白飲都有,標榜可以預防癌症、改善骨頭關節功能及促進新陳代謝等,但是薑黃真有如宣稱的功效嗎?部份實驗證實薑黃有益 功效尚須佐證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薑黃屬於薑科類植物,常作為天然黃色的色素,或烹煮食物時用來增添風味的香料。若將薑黃根莖洗淨、切片及曬乾後磨成粉,成為市面上常見的薑黃粉,薑黃粉加上胡荽粉、小茴香粉等其他的辛香料後,就成為咖哩。薑黃粉中有微量薑黃素,易溶於有機溶劑或油脂,若單純以口服方式攝取,因人體吸收率差、人體腸道及肝臟代謝快速,生物可利用率低。細胞實驗中,發現薑黃素可以促進動物及人類癌症細胞株死亡,部分人體實驗中,也發現薑黃素對癌症預防與治療,可能具有發展潛力。也有些實驗證實,薑黃可抗氧化、預防糖尿病、舒緩骨關節炎,以及抗發炎與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以上功效尚需更多研究來佐證。薑黃粉、咖哩粉 曾驗出重金屬鉻超量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部分研究雖然顯示薑黃素具抑制腫瘤、抗氧化、抗發炎及預防失智等藥理活性,但是相關作用機轉仍在科學研究階段,消費者食用時應抱持小心謹慎態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16年抽查雙北地區19件薑黃粉與11件咖哩粉樣品,發現1件標示不符、2件超過2 ppm的重金屬鉛,其中1件檢測出重金屬鉻量高達380 ppm,超過食藥署標準的40 ppm以下規定。每公斤體重食用別逾3毫克 8族群忌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薑黃素食用量,以每公斤體重食用0至3毫克為基礎,最多攝取200毫克內。(1)孕婦、(2)哺乳婦女、(3)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者、(4)有服用抗擬血劑患者、(5)缺鐵者、(6)手術後患者、(7)草酸鈣結石患者及(8)肝、腎功能不全者族群,不建議食用薑黃素。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挑選薑黃素應注意產品標示,建議參考食藥署食品標示諮詢平台網站或電話詢問,並諮詢醫師或藥師意見,若發生皮膚紅疹、腹瀉、頭暈及噁心,應立即停用及就醫,並透過「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專線(02)2358-7343通報。

肚子大可能腹部受涼!胸椎操提升腎氣

肚子大可能腹部受涼!胸椎操提升腎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人常會認為肚子變大是因為自己發胖,或吃太多又不運動才造成的。其實,腹部受涼也是原因之一。你瞧!有許多瘦的人,一樣有個明顯的肚子。不過什麼才算肚子大?不跟別人比,以自己的肩膀寬度作依據,如果肚子超出了,不論胖瘦都算是!如果是有腰身,只有前面的肚子大,表示比較偏向脾胃的問題,若前後都大,就跟腎氣不足有關。胸椎從第九椎至第十二椎的健康程度,對腎臟有直接的影響!胸椎第十二椎與腰椎交界,彼此也會互相影響,跟腎氣系統、生殖系統也有密切關聯。此椎體操重點在強化腎臟、提升腎氣,若此椎有狀況,腰椎也會受到影響!建議胸椎體操練習之後,也能進行腰椎體操,效果更佳!越來越進步的跡象1)雙手向外延伸,但不是用力,而是想像兩邊撐開的感覺,這樣比較能鬆開背部。2)雙腳平行舉起時, 角度勿過高,這樣太過省力反而鍛鍊不到,大約平舉至三十度即可。3)憋息完成之後,雙腳準備放下時,請像失去重力一樣,快速且放鬆地放下,而不是慢慢放下。(本文摘自/神奇的肋骨運動救胸椎/風和文創)

太陽下山吃甜食 易腸胃不適!

太陽下山吃甜食 易腸胃不適!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早餐可補胃氣,少糖分吃碗溫暖脾胃的生薑稀飯或山藥稀飯,再加點補脾胃的蓮子、芡實、番薯,生發胃氣,強化腸胃道功能;或是五穀雜糧麵包、吐司搭配半糖或無糖的豆漿、牛奶。營養師許雲卿提醒,避免選擇含甜餡的麵包、加了美乃滋的三明治、及含糖的奶茶、紅茶。午餐後,是享受甜點的最佳時間。中午陽氣最旺,能幫助運化濕氣,喜歡吃甜食的人不妨選午餐飯後好好享受一番。最好搭配幫助理氣的茶飲,中醫師廖麗蘭建議,以4片薑、1片陳皮、3顆紅棗沖泡500cc熱水飲用即可。蔥、薑、蒜、辣椒能平衡甘味食物的滯緩效果 減低甜食傷害午餐的菜餚加些辛味食物,如蔥、薑、蒜、辣椒也能平衡甘味食物帶來的滯緩效果,減低甜食的傷害。很多人喜歡吃甜點配咖啡,在中醫看來,咖啡是耗氣的飲品,因此不建議這樣搭配。晚餐時間陽氣最弱,忌吃糖。晚上太陽下山陽氣減弱,最不適合吃甜食,此時也最常發生腸胃道症狀。中醫師陳萍和的一位女病患,最近幾次胃痛都是晚上發作,雖然只是午茶時間吃了月餅、車輪餅,夜裡就疼得無法入睡。晚餐的主食建議以補胃氣的糙米飯,搭配顧胃好食物高麗菜、南瓜、秋葵,以及強健脾胃的四神湯。(本文摘自/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天下雜誌出版)

疝氣非男性專利!久站工作女性易患病

疝氣非男性專利!久站工作女性易患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3歲的女性,因工作需長時間久站,常常下腹漲氣、左側鼠蹊部有腫塊及疼痛而就醫。經腹腔鏡檢查及治療,檢查發現病患有左側鼠蹊部疝氣,左側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合併臍疝氣及右側鼠蹊部疝氣,採取內視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一次全部處理好。女性勞動工作者如教師、廚師 較可能罹患疝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表示,有些病患作傳統式疝氣手術治療卻總是復發,可考慮採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治療方式。而好發於老年女性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不易診斷,常常表現吃不下、食慾不佳、腸阻塞等症狀,也可採取腹腔鏡手術方式作診斷及治療。郭智偉醫師表示,成年人疝氣好發於男性,女性較少見。因此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疝氣時,常疑惑疝氣不是男生才會得嗎?其實女性的勞動工作者,常需久站或搬運重物,也會罹患疝氣,例如舞蹈老師、教師、廚師,甚至無工作的老年人。傳統手術難偵側股疝氣、閉鎖式疝氣女性疝氣的治療,多數醫師採取傳統手術,在鼠蹊部劃開約3至5公分的小傷口,將疝氣囊結紮後修補腹壁小缺損,手術較男性病患簡單。但傳統手術無法偵測中老年女性病患較易發生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往往在腸阻塞才確診。腹腔鏡手術方式,在肚臍下打開1個小傷口進入病患腹腔內檢查,確診後內視鏡改為進入腹壁內,再切開2個0.5公分小傷口,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病患的疝氣修補。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疝氣,技術已相當成熟。術後較傳統手術不痛,恢復快,復發率也較低,約3至7天即可回到工作崗位上。

零添加物才健康?微生物滋生易中毒

零添加物才健康?微生物滋生易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正值歲末年終的尾牙時節,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在外聚餐或在家吃火鍋,感覺特別溫暖,看到各類食在湯頭裡翻騰,再喝下一碗熱湯,更令人渾身舒暢。火鍋料魚漿、豬肉製品 含食品添加物臺灣常見的火鍋料可分為魚漿製品、豬肉製品以及豆製品,如貢丸、魚丸、花枝丸等,是由豬肉或魚肉經過加工過程製成。產製過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主要有用來提升美味的調味劑,如L-麩酸鈉、柴魚精粉等;用來延長保鮮期限的防腐,如己二烯酸鹽;著色劑如食用色素,以及常用於魚漿製品中增加份量口感的卡德蘭膠等。除了基本的蔬菜食材,很多民眾吃火鍋時會搭配蛋餃、魚餃、花枝餃、蝦餃或燕餃、水晶餃。火鍋料的製作過程中,食品添加物難道「純天然」或「零」添加才是健康嗎?合法添加才安心 避免食物中毒危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規範食品添加物種類及用量,合法使用下,食品添加物可幫助食品抑菌、保鮮,消費者主動認識合法食品添加物及其用途、購買前閱讀食品標示,並選擇儲藏條件穩定的合格賣場,控管從產製、運輸倉儲、販售的溫度與環境,避免微生物滋生,減少食品中毒風險。食品藥物署提醒,火鍋熱量高,脂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建議民眾大啖火鍋時,也要注意多攝取蔬菜水果,健康吃鍋抗寒。購買火鍋料時,該如何挑選才不會買到NG的食材呢?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健康挑選4大招:1)選擇合格賣場/環境整潔衛生、低溫控管確保食品保存良好。2)標示清楚、包裝完整/勿購買標示不清、來路不明的產品。3)視覺、嗅覺判斷/勿挑選產品有異味、顏色過於鮮豔或暗沉等,如果結霜過多,也有可能是在冷凍櫃中存放較久的徵兆。4)常理判斷/如宣稱未添加防腐劑,卻能常溫或冷藏保存過久,都可能是問題產品,切勿選購。(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6期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