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預防宿醉 喝多少酒就要喝多少水

預防宿醉 喝多少酒就要喝多少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造成頭痛、想吐、噁心等宿醉的原因有很多種,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體水份不足,導致脫水。因為酒精有利尿作用,所以喝越多體內的水分越少,在不知不覺間逐漸陷入脫水症狀,使得隔天引起宿醉。氫水可把分解酒精時產生的活性氧去除為了預防宿醉,喝酒時要記得同時也要喝水,或在睡覺前補充大量的水分,喝普通的水就可以了,不過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效果,建議喝氫水,可以把分解酒精時產生的活性氧去除,有減輕宿醉的療效。避免空腹喝酒也很重要,空腹時,血中酒精濃度會較快上升到高峰期,容易致使宿醉,而在分解酒精時,也容易造成糖分不足,所以若是在還沒攝取糖分前就喝酒,容易陷入低血糖症。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喝酒才正確。飲酒隔天喝碗含牛磺酸的蜆味噌湯或蜆湯對喜歡喝酒的人而言,有件重要的事項必須注意,就是要好好保護負責分解酒精的肝臟,平時一定要設個「休肝日」;並且在飲酒的隔天,喝碗含牛磺酸的蜆味噌湯或蜆湯也不錯,有助於修補肝臟功能。為了預防宿醉,喝多少酒就要喝多少水,此外,睡覺前也要喝水,特別推薦氫水。也不要忘記一邊適量吃些東西一邊喝酒,避免空腹飲酒。(本文摘自/健康65法則/人類智庫出版) 

1/3都牙齒酸蝕 防護注意7重點

1/3都牙齒酸蝕 防護注意7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口腔保健中,最常留意口內細菌對牙齒的傷害,但其實有許多傷害不是因細菌引起,卻常被輕忽。酸蝕為常吃酸性食物、喝碳酸飲料、胃食道逆流或唾液減少,口腔常處於酸性環境,使得牙齒腐蝕、坑坑巴巴。常喝手搖杯、胃食道逆流 易致牙齒痠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主治醫師吳朋儒表示,常喝手搖杯及酸性飲料,加上高壓社會及快速步調導致的胃食道逆流,牙齒酸蝕比例逐年增加。統計發現,孩童及成人有牙齒酸蝕的比例達34.1%,3人中就有1人牙齒酸蝕。當酸蝕破壞牙齒表面最堅硬的琺瑯質後,其他牙齒問題破壞速度更快,填補復形物的黏接面也會因為酸的腐蝕變得容易脫落或產生縫隙。牙齒酸蝕原因可分為外因性及內因性。外因性來源為酸性飲食,如檸檬汁、水果醋、醃漬梅、氣泡飲料、酒類,以及常被忽略的運動飲料和手搖杯冷飲。內因性傷害則有胃食道逆流、常孕吐的孕婦和為減重自我催吐的患者。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的長者以及頭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唾液減少、中和口腔酸鹼的能力差,都易造成口中酸蝕傷害。防牙齒酸蝕 注意7重點喜歡酸性食物的民眾、胃食道逆流患者、酒類評鑑家,應多注意牙齒表面變化,做好傷害預防,或交由牙醫師定期檢查追蹤,如有需要可經由牙科補綴及牙冠贋復來幫助修復受損牙齒。該如何預防酸蝕,吳朋儒醫師提供7點建議:1)改變酸性飲食習慣,減少攝取上述酸性食物2)使用吸管吸飲,減少酸性食物和牙齒接觸3)控制用餐時間在40分鐘內,不要頻繁食用點心4)用完餐後先用清水漱口或嚼食無糖口香糖,間隔15分鐘再刷牙,讓牙齒有時間緩衝因酸性食物而軟化的琺瑯質表面5)使用低磨耗值的含氟牙膏6)控制胃食道逆流,治療唾液分泌減少7)定期的牙科檢查保養

天冷迎來泡湯季 遵守「5不」防中風

天冷迎來泡湯季 遵守「5不」防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入冬寒流來襲,民眾取暖方式多元,泡湯、三溫暖烤箱、吃火鍋樣樣來。心血管疾病患者取暖招式需多注意,否則冬天取暖不慎恐致命。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照顧更重要,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吸菸族群或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即使在室內不覺得冷,外出時仍需確保頭部、頸部與四肢末端的保暖,必要時戴上口罩。泡湯「5不」原則 減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老人家、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要在半夜上廁所時,也一定要先動一動、暖暖身,讓四肢手腳溫暖一點再起床,避免突然起床導致血壓變化太大,造成心臟無法負荷,甚至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足、也容易發生中風。冬天泡湯暖身,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族群要特別注意,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蕭如豐醫師提醒,掌握「五不」原則,安全泡湯:1)不要泡太高溫、40度以下2)不要泡太久、約10分鐘左右3)不要單獨前往泡湯4)不要冷熱湯交換泡5)不要使用烤箱不要使用烤箱的原因是因為烤箱內空氣不流通、氧氣供給量不足外,當烤箱溫度升高、促使血管擴張時,血液會往四肢流動就容易導致腦部與心臟血液循環變差,烤箱使用不慎恐出現頭暈、無力、突然昏倒等危險狀況。吃火鍋減少使用調味料 控制鈉攝取吃火鍋也是民眾必備取暖招式,只是高血壓控制與鈉離子的攝取量息息相關,火鍋久煮湯頭越來越濃,以及用沙茶醬、醬油等沾醬調味,都會使鈉離子增加。蕭如豐醫師建議,使用天然的調味食材,例如蒜、薑、醋等進行調味,減少鈉離子攝取,盡量控制血壓。民眾、病友需格外注意身體變化,即使平日有固定服藥的高血壓病人,也要定時規律量血壓,避免受到溫差大、冬天天氣太冷等因素導致血壓出現劇烈起伏。如果發現藥物控制狀況不佳,務必回診請醫師評估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才能避免受氣候更迭所產生的健康威脅。

誤吞細小魚刺沒關係?男小腸破裂穿孔

誤吞細小魚刺沒關係?男小腸破裂穿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黃先生使力牽機車時突然肚子劇痛,以為扭傷而掛急診。到院時出現劇烈腹痛的腹膜炎症狀,發現是小腸破裂引起劇痛,有約0.5公分的穿孔,緊急手術縫補。 延伸閱讀: 魚刺卡喉嚨怎麼辦?會自己消失嗎?教你3招「正確自救法」別亂喝水 魚刺卡在小腸壁上 發炎而穿孔 一般腸穿孔可能是細菌感染或消化性潰瘍等疾病造成,但黃先生明顯是異物導致發炎,卻又看不到異物。原來是黃先生2週前曾誤食細小的虱目魚刺,原本卡在喉嚨,一直灌水才吞下,推估是魚刺刺在小腸壁上,慢慢發炎而穿孔,稱為延遲性腸破裂,魚刺最後被消化掉或排掉了。 彰化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明昌表示,若誤食彈珠、鈕扣等異物,吞下去後通常可隨著糞便排出,但魚刺等尖細物不見得排得出去。如果是尖細魚刺卡在喉嚨或食道,最好找醫師取出,不要吞飯或吞水,意圖將魚刺引入消化道,反而可能造成如黃先生這種腸穿孔情況。 延伸閱讀: 「誤吞魚刺」穿過腸胃,最終竟賠上一顆「膽」!醫師也嘆罕見 消化道長達5公尺 異物不見得順利排出 從嘴巴到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長度約5公尺,無法消化的異物要經過這麼長的距離,不見得都會順利排出。民間偏方說要用飯糰或水將魚刺吞下去,然而萬一魚刺細又尖,就可能刺傷食道,甚至刺在小腸壁上,引發腸穿孔。民眾吃魚時,最好把魚刺挑乾淨。 余明昌醫師表示,如果是其他異物入肚,譬如釘子雖然排出的機率大,但不能保證不會刺傷小腸。如果是較圓潤的彈珠幾乎都可排出。總而言之,不管誤食哪種異物,還是要找醫師評估如何處置,以免腸胃道損傷。

東南亞旅遊注意!病媒蚊叮咬染屈公病

東南亞旅遊注意!病媒蚊叮咬染屈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29歲菲律賓籍男性移工,1月2日於高雄國際機場入境時,由機場檢疫站成功攔檢,血液檢驗後於1月4日確認感染屈公病。屈公病移入比例 東南亞國家佔91%疾管署表示,個案原預計1月2日入境後於南部工作,因入境時出現發燒等症狀,由疾管署機場檢疫人員採檢並給予衛教及防蚊液,後續透過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檢疫轉介站協助安置於醫院住院治療,未進入社區,目前個案已出院,健康狀況穩定。 台灣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累計106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國別91%為東南亞國家,其中印尼(57例)及菲律賓(24例)為多。近3年確定病例數分別為4、14、11例。巴基斯坦、印度 屈公病疫情仍持續全球屈公病流行區域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中南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為主。目前中南美洲屈公病疫情已趨緩,南亞地區之巴基斯坦及印度疫情持續,東南亞地區新加坡、泰國等國則持續發生零星病例。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病媒蚊流行地區旅遊、探親或經商,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居住有紗門、紗窗的房舍,避免遭病媒蚊叮咬。旅遊期間或返國如出現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等症狀,於入境時主動通報機場檢疫站,且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

研究:女性因體質、壓力 易患憂鬱症

研究:女性因體質、壓力 易患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罹患憂鬱症,壽命較短?根據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發表研究指出,相較沒有情緒疾患的人,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這種狀況在女性中更明顯。女性受產後憂鬱、更年期賀爾蒙影響,較男性易罹患憂鬱症。90年代後女性壓力大 憂鬱症率增加研究以 3410 名加拿大成年人為對象,追蹤長達 60 年,研究期間對受試者進行3次訪問(1952、1970、1992年),每次約6%受試者患憂鬱症,患憂鬱症者平均壽命較短,男性只要罹患憂鬱症,死亡風險就會提高。於 1952 年患憂鬱症的25歲男性,平均壽命較一般人少12年。而女性罹患憂鬱症與死亡的關聯至90年代才顯著,1992 年患憂鬱症的女性,在2011年前的死亡率高出其他女性 51%。90年代後女性意識抬頭,就業率提升對傳統家庭角色帶來衝擊,女性承受更多壓力,使近代女性憂鬱症的罹患率增加。憂鬱症易與慢性病共病 增加死亡率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造成患者短命的主因應非憂鬱症而是其他疾病,憂鬱症與慢性病共病的比例較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相較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不太與人溝通,不易採取健康的生活形態,罹患慢性病風險提高,加上就醫治療率不佳,造成病情惡化,增加死亡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情緒低落、對事物提不起勁、經常出現負面想法等為憂鬱症患者常見症狀,後續影響患者健康。易造成患者人際上的惡性循環、孤單無望感、運動量不足、停止慢性疾病的用藥等狀況。症狀還很輕微,找伴運動重拾活力,若為中重度憂鬱症則需立即就診。民眾可利用線上篩檢量表定期的檢視情緒,培養良好紓壓習慣,並建立工作與生活平衡型態。線上情緒檢測:https://goo.gl/Jj9RBz。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沒有適當控制飲食。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19日舉辦講座,由營養師蘇筱媛主講「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本堂課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歡迎糖尿病友或家中有糖尿病患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7年1月19日 (五)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認識乳癌與治療

講座/認識乳癌與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臺灣每年新增1萬多名乳癌患者,是國內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發生高峰在45至69歲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78至188人,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近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您知道自己是否為乳癌危險族群嗎?如果是未曾生育、哺乳或高齡產婦,有乳癌家族病史者,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甜食者,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體型肥胖、中年發福者要特別注意。有鑑於此,烏日林新醫院將於1月19日(五)舉辦免費講座,由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主講「認識乳癌與治療」,不讓乳癌危害生命,鼓勵女性朋友主動向醫師諮詢,了解定期檢查的正確觀念,減低乳癌帶來的影響!報名請電洽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乳癌與治療時間:107年1月19日 (五)上午10:00-10:30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飲食工作者勤洗手 大幅減食物傳染病

飲食工作者勤洗手 大幅減食物傳染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微生物和人類永遠在跳你進我退的永恆之舞,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新的病原體必然會出現,現有的病原體也會學到新招式,開拓它們在環境中的變化。幸而只要我們更加注意最初造成感染的因素,就能防範大部分感染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感染當成只是公共衛生出了差錯而已。每個人養成簡單的衛生習慣 就能減緩疫情比如在醫療環境感染和微生物的抗藥性這兩方面,我們可以預防醫療遊客帶回並散播NDM-1 腸道菌感染症這種號稱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我們不該再用抗生素餵中國的豬,以免產生MCR-1的遺傳基因,傳播到人類的病原體。我們也可以預防老祖母在醫院因為用了汙染的內視鏡檢查而導致血液感染;而面對新興感染,我們對於自己的影響力也應更加謹慎。就算我們不能預防,至少也可減緩大部分的疫情。養成簡單的衛生習慣,比如飲食工作者經常洗手,就能讓美國每年四千八百萬個經食物傳染的疾病大幅減少。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美國每年七十二萬二千個院內感染,所造成七萬五千人死亡的病例。這些疾病聽來或許不如新興傳染病的疫情那麼刺激,但衝擊卻更大。伊波拉病毒等嚴重疫情 應視為警訊真正成為頭條新聞的疫情,比如伊波拉病毒、MERS和茲卡病毒所帶來的疾病,則不該只把它們看成天災,而應視為在礦坑裡只要聞到瓦斯,就會鳴叫警告的金絲雀,提醒我們注意脆弱的公衛系統。美國很幸運有CDC這個公衛機構,全球則有世衛組織負責,不過儘管這兩個組織提供明確的指引和科學專業,公衛卻並非發生在亞特蘭大或日內瓦,而是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必須在社區裡建立更好的公衛體系,並找出方法讓人們參與這樣的努力。醫療、公衛專家投入還不夠 整個社會都應參與我在CDC的時候,曾在官方部落格貼出避難防災知識的文章,不過我沒舉常見的颶風例子,而是舉預防殭屍末日為例。這則搞笑的貼文吸引了許多人閱覽,文中說明了個人準備並不只是急救包就夠了,而是要確定我們有豐富的資訊,注射了疫苗,學會了心肺復甦術,積極參與如紅十字會等單位的社區災難防治工作,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別的不說,至少在殭屍來襲時,我們可以跑得比他們快!在危機來臨時,醫療工作人員和公衛領導人的參與投入是必要的,但光這樣還不夠。我們必須動員整個社區和整個政治體系來遏止疾病的蔓延,協助社區復原。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和其他公衛急難都是政治事件,必須由第一天起就意識到這個危機並且加以管理。準備和預防的行動亦然。保護公民免於公衛急難應該和防止外侮入侵一樣,都是政府的核心功能。(本文摘自/對決病毒最前線/時報出版)

逾60歲排尿障礙 恐是攝護腺癌徵兆

逾60歲排尿障礙 恐是攝護腺癌徵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每年約新增五千位攝護腺癌患者,因攝護腺癌初期無症狀,大約六至七成患者都是已經發生骨轉移才就醫。攝護腺癌骨轉移常見症狀為腰痠背痛,與老化症狀相似,因此民眾常常到了發生骨折、大小便失禁等較嚴重的骨骼相關事件,才發現大事不妙。醫師提醒,60至70歲的「熟男」若有排尿障礙、腰痠背痛等症狀,千萬別輕忽,應及早至泌尿科檢查,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小便不順別當「鳥」事 不處理小心變大事高雄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毓騏說明,台灣的泌尿相關癌症,如攝護腺癌、膀胱癌等發生率高,老人家又特別能忍痛,若是不好意思因「鳥」事就醫,拖著拖著癌症就發生「骨轉移」了,加上許多老人家習慣先找民俗療法處理,讓受到癌細胞侵蝕的鬆脆骨骼更容易發生骨折事件。陳醫師分享一名65歲伯伯,因腿骨痠痛,一直以爲是坐骨神經的問題,便找了整復所「喬骨」,結果一喬差點癱瘓,連自行上下床都沒辦法,趕緊至骨科就診,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幸好現在已有藥物可治療,經過施用保骨針3個月後,恢復良好,可以自行下床,半年後已能夠自行走出醫院,現在控制良好,也學習在晚年與癌症和平共處。骨頭動態平衡如修馬路 有人挖就要有人補陳毓騏醫師解釋,骨骼就像修馬路,平常路面破損,蝕骨細胞就會挖洞清除,再請成骨細胞來填平,而癌症骨轉移就像這個系統失衡,蝕骨細胞過度地亂挖洞,所以骨頭才會越來越空,容易折斷,而保骨藥物就是截斷這個挖洞的訊號,減緩骨頭被侵蝕的速度。早期骨轉移多使用雙磷酸鹽來治療,但因雙磷酸鹽會累積在骨骼內,需10年才能代謝,發生併發症時不易復原,且攝護腺癌患者普遍年齡層高,老人家腎功能不佳無法安全使用此藥物;後來發展的單株抗體則對腎功能影響較小,加上代謝期僅需2至3個月,若患者需做口腔併發症的治療,僅需在數月前停藥即可,調整彈性較大,提供治療上更廣的選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維持生活品質與癌症共存陳毓騏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可透過抽血檢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指標或攝護腺指診來察覺,若有異常應和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切片檢查、定期追蹤;若已經發生轉移,也有藥物可以控制。醫師建議,癌友們平時可多曬太陽、攝取高鈣食物來保護骨骼,平時做些簡單的運動,不需太過沮喪,學習與癌症共存,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