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春節孩童用眼頻率增 別忽略近視控制

春節孩童用眼頻率增 別忽略近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C產品普及,高度近視的人越來越多,併發視網膜剝離等各種眼部病變病例跟著增加。不少家長為預防子女近視度數飆升,讓孩子從小點藥,配合生活作息減少眼睛負擔。但春節短短幾天可能百密一疏,務必持續點睫狀肌麻痺劑,節制生活作息,避免孩子近視度數失控。點藥更必須按照規則,否則效果也不好。平躺下巴抬高姿勢 點眼藥水能停留較久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提醒,點睫狀肌麻痺劑的正確方式,重點在讓藥水停留時間更長、吸收藥水更好。建議孩子平躺,頭部位置放低,下巴抬得比額頭高如仰頭姿勢。讓藥水流到上眼皮內,停留時間久一點。晚飯前後5、6點是眼睛最疲勞的時候,流淚反射最少,此時點藥水比較不會引發眼涙馬上流出來,減少藥劑被淚液沖走的機會。平日近視控制得宜,千萬不要因為農曆年大團圓,一家人趕著返鄉吃年夜飯,待到初二再回娘家,行囊太多常忘了藥水在冰箱。睫狀肌全年無休 度數控制不應鬆懈多數家長平日約束子女在家不能看電視、玩電動,一到春節家族團聚,各方親戚見面守歲話家常,打牌、看電視,完全沒時間觀念。孩子忙著交流3C經驗成天盯著手機、電腦,大人小孩難得放鬆,生活步調都亂了。袁漢良醫師表示,眼睛一張開,只要有光,睫狀肌就一直動,所以近視控制是全年無休。新學期回診,很多視力維持穩定的學童都增加,有些人的度數就一直沒再能降下來。家長一旦不以為意,年年如此難回頭,累計下來恐增數百度,家長一定要多多注意。

胸悶找不出原因 恐是低頭太久惹禍!

胸悶找不出原因 恐是低頭太久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胸腔部位出現疼痛或不適感,絕大數人頓時會恐慌,是心臟出問題嗎?呼吸出狀況嗎?腫瘤嗎?氣胸嗎?所有嚴重情節彷彿恐怖片般,瞬間在腦中上演。許多人更擔心的是檢查不出原因,因為如果身體真的有狀況,可以趕緊對症治療;但各種檢查都做了,看不出什麼毛病,卻還是不舒服?緊張、壓力、久坐  造成胸椎功能障礙低頭滑手機,不自覺伸長脖子緊盯著電腦螢幕,再來個懶懶的駝背。這簡直就像是點了個「胸椎問題吃到飽全餐」!這樣的姿勢容易使胸椎彎曲度增加,相連的肌肉短縮、或被過度拉長,會因此而變得薄弱,長期持續的緊張甚至會造成肌肉纖維化,於是慢性疼痛認定你是它一生的最愛!在了解原因之後,我們就不難找到解決之道了。胸椎區域,最常出現問題的原因,來自於久坐與不當的姿勢!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交接處、第十二胸椎與第一腰椎連結處,這兩個部位是胸椎最容易出現功能障礙的區域!頭部過度前傾,會讓頸彎、胸彎增加,影響關節正常運動,為了保持平衡,胸椎的肌肉張力被迫增加,不僅讓人疲勞,還可能壓迫到神經與上肢的血液供給,而且垂頭彎腰的姿勢,也會使肺活量降低。透過肋骨運動 胸椎角度自然就能回正胸椎如此重要,但是做胸椎的矯正很難,因為胸椎與肋骨相連,不像頸椎和腰椎可以轉動的角度大,雖然本身穩固,但也因此受限。完整的胸椎包含肋骨與胸骨,我們可以透過體操的方式自己來調整,一節一節運動到,不但能夠保養內臟、提升自律神經的協調,還可以讓胸椎的角度回正,快速地緩解肩背的疼痛,特別是肩胛骨附近的不適。胸椎自癒體操是結構方面的調整,可以透過肋骨的運動,調整胸椎的角度,也能鬆開肩胛骨,讓呼吸順暢、血液中的含氧量提升;這對因胸椎區域結構性問題而造成的肩背酸痛、胸悶等情況改善,有直接的效益。(本文摘自/神奇的肋骨運動救胸椎/風和文創)

吃素更胖?營養師:吃錯食物是主因

吃素更胖?營養師:吃錯食物是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吃素是眾多飲食種類選項之一,可能因宗教、傳統、經濟、環境、健康等因素而選擇素食。據統計台灣固定吃素的人超過10%,排名全世界第二,也就是每10位之中就可碰到1位吃素者。楊尚文營養師表示,於多年減重飲食衛教中也常碰到素食減重重者,一般素食者可能因食物選擇相對較少,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而素食減重者更因要控制熱量與油脂等攝取,更容易飲食不均,而造成減重不順利。以下就列出常見問題:蛋白質是由20多種胺基酸所組成,其中有8種人體無法合成只能由飲食中獲得,而素食者與一般飲食最大的差別在於缺乏動物性蛋白質,若飲食搭配不佳或無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就容易影響生理機能運轉。無優質蛋白質幫助建造肌肉 使身體代謝率低下 造成減重困難楊尚文營養師表示,素食減重者常碰到減重過程中因身體肌肉流失,若無優質蛋白質來幫助建造肌肉,就可能使身體代謝率低下,而造成減重困難。因此建議素食減重者可在飲食中多採用蛋白質互補法來補足植物性蛋白質胺基酸品質較差的問題。例如可在米中(缺少Lysine)添加豆類(缺少Methionine)或是現在很流行的藜麥或是紅藜,或是穀類與奶類一起進食,就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而達到如同獲取優質蛋白質的營養效果。素食減重者因挑選錯誤食物來源 造成減重速度緩慢黃豆及其相關製品是素食者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卻可能因加工方式不同,熱量差異頗大,有些素食減重者因挑選錯誤食物來源,造成減重速度緩慢。素食減重者應避開像是豆棗、日式炸豆皮、豆腐皮、百頁豆腐等熱量與油脂較高的食物,建議可選擇熱量較低的傳統豆腐、嫩豆腐或是雞蛋豆腐。口味應清淡 減少油鹽糖使用量 多粗食少精緻素食食品不若一般飲食種類選擇較多,因此許多素食業者或餐廳為了吸引消費者,會在烹調時使食物味道加重或製作更加精緻化,而造成過多的油脂、糖與調味料添加,例如油炸、糖醋、三杯、紅燒、香酥等。楊尚文營養師表示,常碰到素食減重者明明飲食攝取並無過量,卻常因吃到這些高熱量烹調料理兒造成減重效果不佳。因此建議素食減重者口味多注意清淡,減少油鹽糖使用量,多粗食少精緻,減重才能更順利。

4旬司機頻迷路 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4旬司機頻迷路 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8歲的小廖(化名)是位大貨車司機,長期往返北高兩地送貨,工作時數長,忙起來連吃飯都在車上解決。偶爾精神不濟時,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經常腦中突然一片空白,造成多次下錯交流道,他都以為是年紀大記憶力衰退。上個月開車送貨時,一下交流道竟然完全失去方向,明明是熟悉的送貨路線,居然大腦出現關機而迷路,讓他內心深感不安。在老婆的陪同下就醫找精神科醫師檢查,經問診及進行多項儀器檢測後,評估是長期大腦過度疲勞,加上精神壓力大,罹患了「大腦迷航症候群」。腦神經細胞受損 恐造成交通事故頻傳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對身體疲勞與大腦疲勞難以分辨,以為睡覺、休息就可以改善疲勞症狀,卻忽略大腦也會疲勞。小廖因長期工作時間過長、生活壓力大,造成大腦出現疲勞,加上經常行駛於單調、重複景色的高速公路上,會加重腦部疲勞感,若沒有持續紓解腦部疲勞現象,長期就會損害到腦內海馬迴的位置細胞以及內嗅皮質的網格細胞,影響方向感。根據研究顯示,位置細胞的功能是將新的環境及位置在腦中進行描繪,並將之儲存在記憶中,而網格細胞則是協助大腦在陌生環境中分辨方位,進一步評估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並產生一套心智地圖,就好像啟動電腦導航系統,自動找出接下來要前往的行進路線。當這兩個細胞遭受到干擾,或是長期疲勞而降低運作功能時,就會導致大腦對於環境路徑、方向、空間感的記憶喪失,若在開車行進時,輕則迷路找不到方向,嚴重可能因為應變不及引發嚴重的交通意外。消除腦疲勞症狀 良好習慣養成最重要楊聰財醫師說明,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有氣無力,或情緒常出現煩躁不安等現象,可能是大腦開始出現疲勞的症狀,應提高警覺並調整生活作息。建議每天至少6至8小時睡眠時間、多攝取深海魚油DHA或食用富含色胺酸的香蕉、黃豆等製品來保養大腦,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遵循333模式,也就是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每天也提醒自己常保持微笑,提升正面能量,就能有效改善腦疲勞症狀。若是調整生活後仍無有效改善腦疲勞,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貨浸30分再開鍋蓋煮 減農藥殘留

乾貨浸30分再開鍋蓋煮 減農藥殘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緊鑼密鼓採買年貨,市場中琳瑯滿目的堅果、餅乾、魷魚絲、干貝等零食及乾貨,應該如何挑選具有安全與品質保障的食品?食藥署提供2個簡單步驟:1)注意產品標示/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市售散裝產品和完整包裝型態分別有不同的標示要求。裸裝生鮮蔬果、保鮮膜盒裝肉品,或現場論斤秤重購買的雜糧等,屬於散裝食品。若於具有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場所陳列販售者,應依相關規定標明「品名」及「原產地國」完整包裝食品如真空包裝年糕或蘿蔔糕等,則可藉由外包裝上標示內容物的名稱、重量、有效日期、食品添加物、負責廠商名稱、地址、電話、營養標示、保存條件及使用方法等資訊挑選購買。2)注意產品外觀及保存/選購冷藏冷凍食品,應避免溫度控制不當而軟化、失水或含冰霜的產品。挑選乾貨則注意產品色澤與氣味,避免購買外觀鮮豔、過於雪白或聞起來有刺鼻異味的竹笙、乾金針、及脫水蔬果等食材。料理乾貨先浸泡30分鐘 再開鍋蓋川燙食藥署提醒,買回家的乾貨食材,以清水或溫水浸泡30分鐘並沖洗後再下鍋川燙,烹調時開蓋並煮沸,可使二氧化硫揮發而減少殘留。食藥署持續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共同辦理國內年貨抽驗與標示稽查,並呼籲食品製造業者落實產品品質管控並如實標示,賣場及一般販售業者應自主管理,共同保障消費者權益。(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6期資料)

聚餐適量飲酒、汽水 避免「火燒心」

聚餐適量飲酒、汽水 避免「火燒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多歲的林先生,近期因年節將近經常聚餐、大量飲用柳橙汁與碳酸飲料,加上歲末壓力大,出現有火燒心症狀而至胃腸科門診,檢查發現胃食道逆流。治療期間林先生發覺火燒心情況緩解,長期困擾的牙齒敏感也有所改善,懷疑牙齒敏感是否與胃食道逆流有關?愛酸性飲食、胃食道逆流 致牙齒酸蝕敏感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當牙齒琺瑯質流失導致象牙質外露,出現牙齒酸蝕現象,就會引起牙齒敏感,稍微喝到冰冷、酸的飲料就牙痛。牙齒酸蝕常見發生原因除了酸性食物影響,如常飲用碳酸飲料、酸性果汁、食用酸性料理外,另一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年關將近,胃食道逆流者增加約2成。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指胃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典型症狀有火燒心、嘔酸水等。胃酸如果更逆流到咽喉及口腔,會出現包括長期咳嗽、喉嚨異物感、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症狀。酒、碳酸飲料 加重胃食道逆流尾牙聚餐常見飲品喝多,也會造成身體負擔。酒精類飲料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發生機率,而碳酸飲料、酸性果汁除了加重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牙齒酸蝕。愛喝碳酸飲料、酸性果汁,可能同時有這2個問題。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藥物治療,更要調整生活習慣,過重會使腹壓增加,肥胖者須適度減重。並且避免快速進食,少吃酸辣刺激性食物、咖啡、碳酸飲料。當進食後胃酸分泌增加,用餐後應間隔2至3小時再躺下,避免平躺時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

彩虹蔬食抗氧化 年節飲食無「腹」擔

彩虹蔬食抗氧化 年節飲食無「腹」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節將近,準備與親朋好友相聚大啖美食。年菜總是大魚大肉,且大部分都是高油、高鹽、少纖維,容易讓人忘記均衡飲食的重要性。糖尿病患避免以果汁攝取營養 防血糖快速上升柳營奇美醫院營養師張淑卿表示,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過年應景食物攝取如年糕、蘿蔔糕、香腸、滷蹄膀、烏魚子、豬肉乾、瓜子、開心果等,高油、高鹽、低纖維,最好少量淺嚐即可。而堅果種子類由於含油脂豐富,建議每天最多吃1匙免洗湯匙的量。其他如全穀根莖類(澱粉)、蔬菜類、豆魚肉蛋類(蛋白質)也都應該適量攝取。水果內含維生素C可幫助消化及促進鐵質吸收,可選用當季盛產水果如茂谷柑、小番茄、香瓜、棗子、葡萄等,每天建議攝取2次,每次攝取量以女性拳頭、網球大小的茂谷柑、柳丁1顆;或8分滿飯碗的小蕃茄、葡萄、香瓜;或是棗子2顆。若為糖尿病人及腎功能不佳者可適量食用新鮮水果,盡量不要採果汁方式攝取,避免餐後血糖快速上升及高血鉀問題。防食物中毒 謹遵「5要」原則彩虹蔬食概念,指每餐中有5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分別為紅、橙黃、綠、紫黑、白色,蔬果中植化素可增加抗氧化作用,膳食纖維還可以增加飽足感,有助體重控制,且能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降低癌症發生,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讓過年飲食輕鬆無「腹」擔。張淑卿營養師提醒,過年期間不論自已烹煮、外購年菜或餐廳聚餐,都應注意食品衛生安全,採買食材勿過量,避免儲藏溫度不足,造成微生物的滋長。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謹遵預防食品中毒有5「要」原則: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要使用不同砧板及刀具,分別處理生食與熟食,避免交叉污染。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不宜反覆加熱及冷藏,以致於破壞食物的風味及營養素。5)要注意保存溫度/食物保存需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有一餐沒一餐 小心養成易胖體質!

有一餐沒一餐 小心養成易胖體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治療各種年齡層廣泛的患者中我發現許多為便祕煩惱的患者,整體身材都有水腫的問題,尤其是女性患者,她們因為很在意外表肥胖,所以採取少吃幾餐或是減少每餐攝取的食物,甚至還有各種極端的減肥法。如果減少3餐的次數,腸胃沒有得到充分的蠕動,導致自律神經平衡失調,反而還會發胖,自律神經一旦失衡,血液循環會變差,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減弱,腸內環境惡化,只能製造出骯髒黏稠的血液,隨著細胞與細胞間隙水分溢出而水腫,形成易胖體質。規律正常飲食 可改善血液循環進而消除水腫我告訴對方「不需要減肥」的患者,過了1個月後回診時,80%以上的人,都比第1次見面時看起來瘦30%,這是因為只要注意規律的正常飲食,改善腸內環境,就能調整自律神經平衡,改善血液循環進而消除水腫。而且,幾乎所有患者都比第1次見面時看起來更有活力,肌膚也更透亮。你是否有過工作忙碌時,不知不覺就在用餐時囫圇吞棗的經驗,用餐時過度匆忙,對身體也會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匆忙進食會使自律神經失衡、血液循環不佳,原本應該運送至全身細胞的養分,不斷流向皮下脂肪及內臟脂肪囤積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造成易胖、身體容易水腫的狀態。細嚼慢嚥讓臉部肌肉充分運動 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近年來盛行的各種美容方法,都會強調「細嚼慢嚥」,成為令人注目的瘦身方式,這個方法對於消除水腫也非常重要,用餐時,如果能「從容地細嚼慢嚥」,由於臉上的肌肉也能充分運動,進而能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另外,由於充分咀嚼食物的節奏,同樣能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讓自律神經得到平衡。(本文摘自/痛症按摩拉筋全書:從偏頭痛、腰背痛、肩頸痠、手腕麻到低頭族症候群,114個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之疼痛自療法/采實文化)

莫輕忽!糖尿病應當心引發心血管病變

莫輕忽!糖尿病應當心引發心血管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以為糖尿病影響較大的是像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小血管病變,其實大血管病變才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兇手。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指出,糖尿病患者引發心血管病變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三至五倍,發生心臟衰竭的比例也約三至五倍!「糖尿病又有三高,風險等於多了好幾倍,絕對不是一加一加一而已!」過去對於糖尿病引發心血管病變的觀點,多是著重在血糖增加造成了血管的傷害所導致,但事實上並不只是如此,從許多臨床證據看來,即使已經嚴格控制血糖,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然很高,主要的機轉應該在於,糖尿病的發生讓體內的代謝系統、組織出現問題;也就是說,大小血管的傷害機轉不盡相同,而且,過去對小血管有幫助的藥物,不見得對大血管的保護有相同作用。新型糖尿病藥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發生風險吳彥雯主任表示,在現行治療上,除了要求血糖控制外,同時也會注重另外兩高(高血壓跟高血脂)的控制。即使糖尿病藥物選擇也很重要,「糖尿病藥物種類雖多,但大多無法證明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現在有新的藥物,在大型研究發現,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及預後,因此,臨床會建議高風險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已經有心血管疾病時,優先考慮新型的糖尿病治療藥物。」SGLT2可將糖份從腎臟排出 同時降低體重與血壓 目前新型的糖尿病藥物分兩大類,一種是針劑如GLP-1受體促效劑,另一種為口服藥物如SGLT2抑制劑,研究證明都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且在2018年世界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中也證實有心臟血管保護效益。「比較特別的是,SGLT2抑制劑的治療機轉是從腎小管排出,不僅可將體內用不到的糖類排出,也會把多餘的鹽份、水份,甚至尿酸等代謝物一併排出。」吳彥雯主任說,如此一來,糖尿病患者的多種代謝問題同時獲得改善,同時附帶效應是減輕體重與降低血壓。吳彥雯主任提到自己的一個經驗,一位50歲男性,心臟病史已有10年,在診所就醫,最近發現水腫,但他以為是沒運動所造成的肥胖而不以為意,直至越來越喘,到大醫院求診時才發現,三高全都超出標準,尤其空腹血糖飆高到200mg/dl,更重要的是心臟擴大,左心室射出分率下降到只有40%(正常值>55%),心導管做完之後放了兩個支架。吳彥雯主任指出,這名患者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曾經使用過多種藥物,不是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就是變胖或水腫,「當時吃了三、四種的降血糖藥物都控制不佳,在又不願意施打胰島素的情況下,建議必須解決體重問題,因此使用新一代的藥物,三個月後,體重不僅降了4至5公斤,血壓也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血糖維持得越來越好」。當然,除了藥物的使用外,之後該患者也持續運動,並做飲食改變,又經過三個月,在回診追蹤心臟超音波時發現,心臟功能有顯著進步。吳彥雯主任認為,新一代的血糖藥物對糖尿病及併有心臟病的患者,是很好的嘗試,且最大的優點為不會有低血糖的副作用,這對老年人及上班族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