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花生醬寶寶不宜?可逐步試加於早餐

花生醬寶寶不宜?可逐步試加於早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小D不滿1歲時,她的一個小玩伴一家來我家玩,夫妻雙方都是波士頓的外科醫生,他們的寶寶和小D一樣大。他們看到小D吃雞蛋和花生醬時,都驚呆了,我也有些驚訝,因為1歲以內可以吃雞蛋和花生醬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副食品知識了,而他們作為醫生卻並不瞭解。逐步引進新食物 盡量加在早餐一問才知道,他們對於這些知識的瞭解來自《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四版)》,裡面關於容易致敏副食品的知識已經過時了。最新的《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六版)》指出,晚引進容易致敏的食物並不會降低寶寶過敏的風險,反而容易提高寶寶的過敏風險,以及讓寶寶養成挑食的習慣。在國內的媽媽看來,我在給小D引進新食物方面屬於「激進派」。其實小D的餵養復健師一直提醒我,在引進新食物時應該逐步添加,每次只添加一種食物,而且新食物要盡量加在早餐那頓,這樣萬一寶寶有任何不適,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晚引進易致敏食物 易提高過敏風險、挑食所以,小D每次添加新食物後,我都會連續觀察四天,如果沒有問題,再繼續引進新食物。到如今,絕大部分食物小D都吃過,每天的副食品搭配都能保證品種豐富、營養均衡。那麼,1歲以內的寶寶到底有沒有不能吃的食物呢?的確有,以前這個清單很長,如今已經變得很短了:◆1歲以內寶寶不能吃的食物•蜂蜜/不是致敏原因,但可能會引起肉毒中毒。•牛奶、豆奶/在1歲前不建議用牛奶或豆奶代替母乳和配方奶,因為前者的營養遠不及後者全面,而且有些寶寶無法消化牛奶或豆奶中的大顆粒奶蛋白。•有窒息風險的小顆粒食物、高糖高鹽食物。過敏跟引進易致敏食物的時間早晚沒有必然聯繫,相反,晚引進易致敏食物反而會增加寶寶過敏的機率。(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被情緒勒索?「情緒反彈法則」作怪

被情緒勒索?「情緒反彈法則」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為什麼覺得被別人情緒勒索?因為你也正在勒索別人。看不順眼的人變多了,那是你的錯。人類的情緒會互相傳染和反彈,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很重要。就算身邊有討厭鬼,問題也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看不順眼的人」變多的原因生活中總有些「討厭鬼」,看到他的臉就不愉快、跟他對話就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讓人覺得很難搞。不過,如果你身邊有這些讓你看不順眼的人,問題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試著回想一下,你是怎麼對待那些人的呢?像是對對方的發言反應過大、擅自猜測對方的想法並反擊等等,其實當我們的情緒越糟,周遭的「討厭鬼」也就越多。因為情緒不好的人只要遇到一點不順利,就會擅自認定別人敵視他,他們就像這樣一邊增加自己身邊的討厭鬼,一邊感嘆自己周遭都是這些人。當你不喜歡別人 別人也不喜歡你當你對別人抱著負面情緒,對方也會對你抱著負面情緒,因為沒有人會對對厭惡自己的人有好印象,大多會採取反彈的態度。人際關係中有「情緒反彈法則」,當我們散發出正面情緒,對方就會反彈正面情緒;散發出負面情緒,就是負面情緒反彈回來。散發出去的情緒越強烈,反彈回來的也就越強烈。即使是熟識多年的好朋友,要是其中一人因為某些原因侮蔑另一個人,情緒就會反彈,讓雙方的關係瞬間惡化,這些都是我們曾在生活中碰到的親身經歷。當你對對方感到不耐時,對方也會反過來對你不耐煩,因為你不喜歡對方,對方自然也不喜歡你。雖然我們理性上都知道這一點,但還是一直對周遭的人散發負面情緒,這也證明了有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文化)

媽媽別過度犧牲!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媽媽別過度犧牲!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自己賺錢自己花。做了全職媽媽之後,因為不再有經濟收入,我感到有些心虛,不再捨得為自己花錢了。小D出生後第一年換季時,我有一次整理衣櫃,看著滿衣櫃曾經的套裝和高跟鞋,想想現在連一支口紅都捨不得買,我突然抑制不住大哭起來。帶孩子精神差 得不到應有的愛我並不是一個情緒激烈的人,但那次真的哭得很厲害。發洩完情緒之後,我對自己做了一次徹底的梳理。我曾經錯誤地以為,因為我做了全職媽媽,所以我要為這個家庭付出更多的心血,奉獻更多的自我,這樣才能得到應有的愛。但做全職媽媽這個職業,很難立竿見影地看出付出者的價值,很多時候你渴望得到表揚和認可,但男人看到的卻是你灰頭土臉的樣子,孩子帶不好,你自己的精神狀態也很差。每天給自己一點小確幸 心態更加平和這個世上哪有真正的無私奉獻,我之前所謂的「犧牲」其實都是有所求的,當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的內心就會覺得委屈,這正是我大哭的原因。我開始明白,當一個好媽媽,我需要先照顧好自己。只有照顧好自己,我才有能力去愛他人;只有自己的內心是充盈的,我才能去澆灌他人。現在,我學會每天給自己創造一點小確幸—享受一杯咖啡,跟著音樂跳一段舞蹈,每天早起十五分鐘給自己化個妝……當然,我還學會了厚著臉皮花一些老公的錢。只是這麼一點點改變,我卻變得開心起來,這種內心充足的感覺,換來的是心態更加平和地帶孩子,換來的是老公的舒心,何樂而不為呢?(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靈魂凝視」 2分鐘找回戀愛的悸動

「靈魂凝視」 2分鐘找回戀愛的悸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關於愛情,女人永遠有煩惱不完的問題:單身時擔心找不到好男人、有穩定交往對象時又得想盡辦法經營戀愛。姊妹淘一定會教妳許多增進生活情趣的方式,免得妳跟男人太快成為老夫老妻,完全失去戀愛的感覺。不過,也許妳不知道,其實只需要花兩分鐘,就可以讓妳的愛情愈來愈幸福。美國一位心理學博士羅伯特(Robert Epstein)在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開了一門「兩性關係科學」的課程,並且找學生做了一個實驗,此實驗稱之為「靈魂凝視(Soul Gazing)」。在實驗中,博士找了8名互不認識的學生,並且給予隨機配對,再請他們對自己的夥伴針對「喜歡」、「愛」、「親密」的程度,給予1到10的分數;接著,要求他們彼此凝視對方的眼睛2分鐘。近9成的學生 透過靈魂凝視提升彼此親密感一開始,大家都很不好意思,一陣傻笑之後才認真注視對方。2分鐘後,當博士請他們再打一次分數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凝視後,在「愛」的分數上,提升了7%;在「喜歡」的分數上,提高11%;而「親密」的分數,增加幅度竟然高達45%!緊接著,很多學生回去找另一半做這個實驗,有將近9成的學生表示,這個練習大幅提升彼此的親密感,並且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愛情關係。「靈魂凝視」的做法是,彼此站立或坐著距離約60公分左右,然後深深地凝視對方,2分鐘後,再談談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什麼,對彼此有什麼感覺。從這個實驗成果可以很明顯地得知,情侶間不只可以藉由外在的刺激或是肢體的接觸,光憑眼神2分鐘的交流,就足夠加溫平淡的感情,再度找回戀愛的悸動。也許妳曾為了增進生活情趣,大費周章地策畫燭光晚餐,但如果在浪漫的法國料理前,你們還是各自低頭滑手機、拍美食照上傳Facebook,那倒不如兩個人一起去吃碗滷肉飯,彼此四目相覷,好好地聊聊天。互相凝視 是一種重新將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的方式可別小看這2分鐘的相互凝視,對許多交往很久或結婚多年的夫妻來說,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使得他們不需要為了維繫感情而全神貫注在另一半身上,但這也導致了2人關係日漸疏遠。所以,彼此互相凝視,其實是一種重新將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的方式,也能讓人再一次地發現對方最吸引妳的地方,兩人的心才能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本文摘自/關於愛情你必須知道的36則科學忠告/松果体出版)

戒孩子網路成癮 家長遵循3要點

戒孩子網路成癮 家長遵循3要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寒假期間適逢年假,許多孩子離不開手機電腦等3C產品,甚至到開學後還是欲罷不能,嚴重影響正常學習,形成開學症候群。現代科技與資訊來源十分廣泛,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與孩子的相處應盡量以言語與身體接觸為主,不應將親子時間全然被3C產品取代,家長若無法先遠離手機,如何做為孩子的模範?觀察孩子表達方式 是否受玩手機影響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不讓孩子玩手機的最好方法,就是家長以身作則,在陪伴孩子時丟開手機,若給孩子使用3C產品,也請務必「約定時間、留意環境、慎選內容」,以約法三章的方式讓孩子減少網路成癮問題。愈來愈多的家長以3C產品「養小孩」,孩子在手機遊戲中接受充滿聲音效果的刺激,長時間累積會缺乏閱讀時的冷靜與組織邏輯思考間接影響孩子日常的口語及表達能力,家長應多留意孩子平常的表達方式,較小可以觀察孩子造句,較大的孩子則可以看看作文或即時演說(說故事)能力是否達到應有的水準。家長運用3要點 幫助防範孩子網路成癮父母要事先與孩子約定,不可因為太迷戀玩手機,與家人的互動不耐煩、脾氣暴躁。如果小孩子因為過度要求玩手機,而說謊和脾氣暴躁,或不肯做該做的事,父母就必須求救,或是將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增加,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把握幫助小孩戒除網路成癮的最佳時機。若生活中已無法避免3C產品,臧汝芬理事長提出3要點建議家長運用:1)限制時間/孩童使用3C產品時應限定時間,當作休閒娛樂,一天最多使用60分鐘,盡量避免在睡前使用,以免因聲光刺激影響正常睡眠,約定時間一到就應該停用。2)使用環境/應留意使用時的環境,避免在光線不足或移動的交通工具上使用,觀看手機時,保持良好坐姿與視線角度,以免影響視力。3)把關內容/面對琳琅滿目的資訊內容,家長應先針對內容把關,挑選優質、適合孩童年齡的內容或遊戲。

辨別產婦憂鬱!產後2至4週是關鍵

辨別產婦憂鬱!產後2至4週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家族中如有新成員加入,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以及闔家歡樂團圓圍爐,別忘了多給予產後婦女關懷。根據研究指出,在春季或冬季生產的女性,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夏、秋季生產 婦女罹患憂鬱症風險較高一篇發表於《美國麻醉醫學會年會》研究中,20,169名產婦中,有817名女性罹患產後憂鬱症。分析結果顯示,相較於春季和冬季,在夏季或秋季生產的女性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較高。研究也發現,婦女生產疼痛時數越長、BMI越高、妊娠週數及社經地位越低者,有較高的產後憂鬱症罹患風險。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劉嘉逸說明,產後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不同,近80%女性在產後2至4天會出現短暫憂鬱情緒,稱為「產後心情低落」,主要受產婦社會及心理因素影響,若有完善的支持系統,2週內可完全恢復。1成產婦憂鬱症 需積極治療然而約10%的產婦在產後2至4週後會出現「產後憂鬱症」,主要受個案體質及產後賀爾蒙快速變化影響,症狀與重度憂鬱症相似,需特別注意、積極治療。台灣四季氣候變化不大,憂鬱症與季節的關聯性不如西方來的明顯,建議民眾應時時關心產後婦女的情緒,維護母子及整個家庭身心健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並沒有明確指出季節影響產婦罹患憂鬱症風險的原因,但可能因為冬、春季天氣較差,較不鼓勵戶外活動,在室內活動更多,對新手媽媽較方便及愉快。建議產婦家人,給予直接的協助會比在旁教導更為實際。若無法支援照顧的家中長輩,可給予經濟上的協助,去產後月子中心,減輕新手媽媽的擔憂,讓孩童與產婦在身心上得到更充足的照護。

情緒壓力致心臟受損 手術麻醉現形

情緒壓力致心臟受損 手術麻醉現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遇到的第二個病例是在麻省總醫院擔任麻醉科主治醫師時,一位七十歲的女性瑪琳被送到手術室來,她因為出現早期癌症的徵兆,要接受子宮切除手術。「我真的好緊張。」她告訴我。對於癌症的恐懼,以及擔憂術後復原的狀況,都讓她的情緒飽受壓力。就在我準備為她的手術進行麻醉時,我們發現她的心電圖中T波有了改變,這表示心臟出了問題。心臟受損 手術時心電圖危險我問瑪琳胸口有沒有任何不舒服。「沒有,我很好,我只是擔心接下來的事。」「妳有沒有呼吸短促,或者,有沒有像爬過樓梯後那樣胸口不舒服的感覺?」照例詢問過一連串的問題後,看來瑪琳沒有任何心臟病的症狀。我們決定繼續進行手術,治療她的癌症。我們不可能再等幾個禮拜,讓瑪琳接受完整的心臟健康檢查。我注入異丙酚誘導麻醉,等瑪琳入睡後,再注射肌鬆藥。我將內徑七毫米的塑膠呼吸管插入她的聲帶,進入氣管,然後加以固定。接著,我施用異氟烷這種吸入式麻醉劑。手術開始進行。但有些不對勁。大概四十五分鐘後,瑪琳的心電圖愈來愈糟糕,有更多跡象顯示她的心臟可能受損。這種改變有時候是麻醉造成的正常現象,但既然她人是睡著的,我們也沒辦法詢問她是否感到胸痛。瑪琳的狀況很穩定,但我請外科醫師盡快結束手術。情緒壓力致心臟受損 章魚壺心肌症她開始出現早期心室收縮,這是心臟受損的癥狀。我們結束手術,將她送入加護病房,並急召心臟科醫師前來診斷。心臟科醫師評估後,再次診斷為章魚壺心肌症。在支持性照護很快發揮作用、解決心臟問題後,我們和病人談到她的狀況。我們瞭解,這就是她試圖在手術前跟我們溝通的事──她的情緒壓力導致我們眼前的狀況。她復原得很好,在我們告訴她的家人,她需要緊密監控和情緒支持後,瑪琳出院返家。心理性疼痛甚至可以戰勝先天痛覺不敏感症(CIP)。一位三十二歲的CIP女性從來不曾感受到疼痛──即使遍體鱗傷──直到她哥哥因為車禍而猝死。她哥哥辭世三週後,她因為失去摯愛的心理疼痛而開始頭痛欲裂。一個一生中不曾有過痛覺的人,會因為心理疼痛引發的副作用,突然感受到生理疼痛,這實在教人大呼神奇。(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王同學是體重偏重的大學生,高中起全身開始出現大片紅斑伴隨嚴重脫屑,因旁人異樣眼光,讓王同學夏天不敢穿短袖出門,頭一動便頭皮屑紛飛,讓他不敢靠近朋友。乾癬除了皮膚不適,更讓王同學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後來甚至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經乾癬口服藥搭配照光治療及外用藥膏,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規則治療3個月後,皮膚狀況改善很多。臺灣10萬乾癬病患 多在20至30歲發病乾癬是皮膚常見的慢性反覆發作病症,影響全球約2%人口。台灣罹患乾癬的人口估計約10萬名,大多數病人在20至30歲間發病。乾癬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疾病,會引發發炎反應並加速皮膚細胞生長,在皮膚上產生脫屑的斑塊,每個人的遺傳背景、免疫和環境因素不同,都有可能影響乾癬的嚴重程度。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乾癬確切成因不明,但與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細菌或病毒感染、壓力、外傷、鋰鹽及干擾素藥物、荷爾蒙、菸、酒、肥胖等都是乾癬的誘發及惡化因子,避免這些因素也是治療乾癬的重要課題。嚴重乾癬 心肌梗塞風險高3倍對許多人來說,乾癬可能是終生疾病,不只影響外觀,近幾年研究顯示,乾癬病人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糖尿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高。若是嚴重乾癬,心肌梗塞風險更高出正常人3倍,不可輕忽疾病背後隱藏的危機。除了藥膏、口服藥 還可採光照、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治療方式包含外用藥膏有類固醇、維生素A酸或維生素D等,口服藥物有滅殺除癌錠、A酸或環孢黴素等。搭配照光治療效果更好,照光治療優點為長期使用不容易有系統性副作用,只會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但病人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較花時間。除了傳統治療方式,近幾年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或抗介白素的發展,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更好的效果。鄭百珊醫師表示,雖然乾癬是會好但不會斷根的疾病,醫學上沒有發展出能治癒乾癬的方式,但如果好好配合醫囑,從生活、飲食及藥物三方面著手,就能逆轉「癬」境。良好控制皮膚症狀,也能讓病人注意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風險,預防嚴重併發症發生,

腎臟癌早期無症狀 婦健檢出6公分瘤

腎臟癌早期無症狀 婦健檢出6公分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2歲的王姓婦人在某次健康檢查中,赫然發現左側腎臟長了一顆直徑6公分的腫瘤,幸好及早發現,腫瘤未壓迫到腎臟,造成腎臟出血的現象。醫師建議,可利用微創手術搭配含凝血酶的止血醫療產品將腫瘤切除,不但能夠保留腎臟,且傷口較小;這位婦人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僅需持續追蹤即可。腎臟癌易輕忽 這些症狀要注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微創科黃志平主任表示,腎臟腫瘤可分為良性以及惡性兩種,良性腫瘤以血管肌肉脂肪瘤為主,惡性腫瘤則以腎細胞癌最為常見。腎臟癌早期通常無任何症狀,不易自我察覺,大多是經由腹部影像檢查中意外發現;若是因為腰痛或血尿等症狀而診斷出腎臟癌,有時候腫瘤會過大,患者不得已需切除整顆腎臟,才能保住性命。腎臟癌治療引入新止血方法 加快患者康復進程腎臟腫瘤的治療方式,無論良惡都取決於腫瘤類型及大小。黃志平主任提到,良性的血管肌肉脂肪瘤,腫瘤大於4公分時,建議接受介入性治療,若不治療而腫瘤持續變大,仍有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大於7公分的惡性腎臟癌,通常採切除性手術為主,將腎臟全部切除,不過,隨著科技進步,對於較小腎臟腫瘤,治療方式可採腎臟局部切除手術,並可利用微創手術將腎臟保留。黃志平主任進一步補充,部分切除的腎臟手術,雖可保留同側健康的腎臟,但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風險,相較於全切除的手術高出許多,若搭配使用含凝血酶的止血劑,凝血酶包覆明膠粒子並啟動凝血機制,防堵出血現象、減少術中及術後出血量,可降低患者術後因血壓升高而造成再次出血的風險。凝血酶止血劑治療 提升手術安全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所有疾病治療的黃金準則,黃志平主任提醒,以腎臟腫瘤而言,不論是惡性或良性腫瘤,及早發現不但有極高的治癒率,且絕大部分可進行微創手術,如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或腹腔手術,以小傷口來保留患側腎臟,同時為使手術更縝密,搭配含凝血酶的止血劑,可降低術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患者應積極治療並與主治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讓治療過程更加順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沒病吃中藥補身?教你5撇步安心吃

沒病吃中藥補身?教你5撇步安心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灣為中西醫療並行的多元化醫療環境,加上近來傳統醫藥對養生醫療保健、慢性疾病療效逐漸受到重視與肯定,中醫醫療及中藥使用普遍存在,為養成正確使用中醫藥觀念,衛生福利部提醒民眾中藥用藥安全的5撇步:「停偏方,看中醫,聽仔細,選合格,用對藥。」衛生福利部教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民眾普遍存有「吃中藥,有病可治病,沒病可補身」錯誤觀念,甚或聽信偏方,自行購買來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藥。衛生福利部提供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提醒民眾:1)停偏方/勿聽信偏方,自行購買來服用來路不明中藥。2)看中醫/生病時,停止不當看病及隨意購藥用藥行為,要看合格中醫。3)聽仔細/就診時,病情要說清楚,醫師的囑咐要聽仔細4)選合格/用藥時,要選衛生福利部核准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5)用對藥/可至中藥藥品許可證系統https://dep.mohw.gov.tw/DOCMAP/lp-874-108.html查詢。使用中藥有疑慮 可洽詢專業醫事人員衛生福利部再次提醒民眾,對於使用中醫藥有任何疑慮,應洽詢中醫師或專業醫事人員,養成正確使用中醫藥觀念,遵守中藥用藥安全5撇步,讓養生既安全又樂活。衛生福利部另編製「易混淆藥材辨識」、「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概論」、「中醫臨床簡介」、「中藥臨床應用」及「中藥炮製應用」等6門中醫藥數位學習課程,提供多元學習認識中醫藥平台,歡迎至e等公務園+學習平台https://elearn.hrd.gov.tw免費上網學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