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常待冷氣房 試試肋骨運動調體溫!

常待冷氣房 試試肋骨運動調體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除了季節轉變,溫差大,容易讓人著涼之外,加上冷氣的環境幾乎是無所不在,有時流汗過後進入冷氣房,或是辦公室戶經年累月吹著冷氣,身體的溫度不夠暖,導致寒氣滯留,使身體的循環不佳,機能降低。胸椎第一椎,對身體的核心溫度以及內部濕度調節有所作用,所以若是受了風寒或感冒,導致輕熱、頭痛,透過肋骨運動─自癒操能將身體寒氣排出,而且也能適度調節體溫。練習時的注意事項1)請注意:胸椎第一椎歪斜或神經傳導不順的人,通常頸椎也不舒服,所以在練習本節體操時,最好從頸椎第六、第七椎先練起,再銜接胸椎第一椎、第二椎的動作,會更安全,效果也更好!2)手腕彎的角度:許多人好奇問,拳頭內彎,到底要彎到什麼程度?原則上以拳頭與手臂成九十度為原則(如圖示),若有困難,有做出內彎動作即可,切勿用力硬拗!3)不要用力:手臂無需過度緊繃用力,只需由拳頭與手腕運作即可。4)休息時間:每一椎體操練時之後,請休息十秒,再進行下一椎動作。(本文摘自/神奇的肋骨運動救胸椎/風和文創)

酒類也是高熱量!春節飲食遵6原則

酒類也是高熱量!春節飲食遵6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節一到,婆婆媽媽們開始準備好菜,等著離鄉打拼的孩子回家圍爐。不管是圍爐大餐、小吃、零食、點心應有盡有,五顏六色的食物除了圖吉利外,也象徵年年有餘。不過放鬆心情之餘,可別縱容口慾而吃出毛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過年飲食謹記以下6項原則,不讓身體拉警報:1)7分飽最好/近年來許多實驗強調吃太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7分飽」則能提高身體代謝力,延緩身體老化、精神較好。建議進食時細嚼慢嚥,七分飽時就放下碗筷,避免攝取過多食物。2)一穀二肉三蔬果/飲食均衡很重要,建議每餐份量為「1碗主食,配2份蛋白質,以及3份蔬果」。1份豆魚肉蛋類大小,約為半個掌心大小,而1份熟蔬菜約為半碗量、一份水果則約是1顆柳丁大小或半條香蕉。例如,可吃1碗五穀雜糧飯,配1份魚肉、1份豆腐,外加2份蔬菜及2份水果。3)選擇天然食材/除夕團聚圍爐時,不少家庭都會選擇吃火鍋。建議火鍋以天然鮮蔬湯底,選擇新鮮肉品、蔬菜、菇類、魚及豆腐,避免加工製品的火鍋料,如甜不辣、魚餃、蛋餃、貢丸等。加工食品難以判別食材新鮮與否,經常以高油、高鹽及添加物製成,容易造成身體負擔,有腎病、三高及代謝症候群患者更要避免。4)蒸煮烤燙取代油煎及油炸/年節過後,因肥胖及代謝症候群就醫人數增加,絕大多數都因吃太油膩的食物引起。建議烹調方式以蒸、煮、烤、燉、滷等烹調方式取代煎、炸、裹粉、勾芡等高油脂烹調方法,減少吸收多餘油脂。例如以燙水餃取代煎餃,蒸魚取代煎魚,烤肉取代油炸肉或油煎肉。5)零食淺嘗即止/過年總少不了大大小小的零嘴,但這些零嘴就是體重控制不良、血壓飆高、血糖遽升主因。建議以相對較健康的無糖綠茶、新鮮果汁、堅果、水果乾,取代含糖飲料、蛋糕、餅乾等高糖高油製成的零食。而堅果為油脂類,應適量食用,一次抓一把就好,否則仍會造成負擔。6)酒類要適量/親友團圓總免不了喝酒助興,但酒精是僅次於油脂的高熱量食品。1克酒精有7大卡熱量,酒精濃度越高,熱量也較高。建議男性每日以2個酒精當量為限,女性每日以1個酒精當量為限。(一份酒精當量=30ml高梁酒=70ml米酒=120ml葡萄酒=360ml啤酒。)每日累積活動30分鐘 增強肌肉力量、心肺功能陳詩婷營養師表示,年節大吃大喝,除了上述飲食原則,運動更不可少。建議每天累積活動至少30分鐘,可到戶外健走踏青、活動筋骨,增加人體心肺功能,強化骨骼、肌肉力量,還能解除壓力及控制體重。

教養自閉孩子 停止護著說話很重要

教養自閉孩子 停止護著說話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孩子有沒有可能是自閉症?是不是永遠不會好?幾歲才會講話?長大了誰來照顧他?這些問題,是不是總是造成困擾,甚至煩惱到快抓狂或掉眼淚?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醫學的進步也能夠期待的,很難有人可以直接了當地對孩子的未來做出斷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成孩子學習榜樣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張世穎表示,現實條件、教養方式、療育計畫、安置環境、社會資源、支持系統,甚至是心理建設,做好了多少準備?別急,一樣一樣來。讓自己從低谷往上看,未來就一路往上走。孩子的行為多是學習而來的。可能是電視裡的卡通人物、連續劇演員,但最直接也最有影響力的,是身邊的家人。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做事方式、解決問題的態度,無形中都在建立孩子的行為模式。教養孩子方式一致 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孩子生氣時丟玩具、愛抱怨他人、動手打人、常常看來髒兮兮。請退一步思考,會不會跟家長、親人有關係? 行為控制或是社會規範概念,經常透過一連串的行為約束或增強、削弱等過程才能達成。張世穎職能治療師表示,在這過程中,所有與孩子接觸的人都使用一致的教養方式或策略,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最怕孩子犯錯時,永遠有人護著說話,就不會真的有學習自我控制的機會。接下來,就是堅持度的問題,家長需要比孩子更堅持。縱然知易行難,前幾次撐過去,以後就輕鬆了。

女性注意!憋尿、肥胖恐使膀胱脫垂

女性注意!憋尿、肥胖恐使膀胱脫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女性患者,多年來下腹部隱約有不舒服下墜感,但並未就醫。近半年除了下墜感越來越嚴重,上廁所時也有一顆軟軟的東西掉出陰道,有時還會看到一些血絲狀的陰道出血。這幾個月上廁所,還有用力都解不乾淨的感覺,滴滴答答的膀胱脹尿不適,一直跑廁所。就醫才確診是第3度骨盆腔器官脫垂,膀胱長期脫垂壓迫,造成出口阻塞、解尿困難,術後追蹤3年未再復發。台灣女性3至5成骨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王萱說明,台灣約3至5成女性骨盆腔器官脫垂或尿失禁,主動求醫者卻不到2成。多數女性羞於啟齒,或以為是生產和老化的自然現象,然而不論是骨盆腔脫垂或尿失禁,大部分都可以治療。女性生殖器位置與泌尿器官非常接近,下泌尿道功能障礙更是骨盆腔脫垂最常合併的症狀之一。手術前,醫師除了透過陰道內診評估脫垂程度外,也會經由尿路動力學檢查完整評估膀胱、尿道、骨盆底肌肉等下泌尿道功能,包含膀胱的儲尿及解尿症狀,例如頻尿、急尿、解尿困難及尿失禁等,作為手術時重要重建技術參考依據,並且作手術後追蹤比較的參考。懷孕、停經、擔重物、老化 均會導致器官脫垂女性子宮、膀胱、直腸等骨盆腔器官靠著骨盆底肌肉、筋膜和韌帶,穩穩支撐懸吊在骨盆腔上方,但懷孕生產、停經缺乏雌激素、常挑重物或老化,會讓骨盆底肌肉群萎縮鬆弛無法支撐,造成器官下墜或脫垂,甚至壓迫尿道,造成無法解尿或解不乾淨等症狀。脫垂依嚴重度可分為包括感覺陰道內有沉重感及好像有東西要掉下來的輕度脫垂;陰道下部可摸到一顆圓圓的球狀物的中度脫垂;或器官已呈現完全脫垂於體外的狀態的重度脫垂。若為輕度脫垂,可於生活起居調整,並避免腹壓急速上升的運動。不過許多婦女朋友都默默忍受,直到生活大受影響才勉強就醫,絕大多數就醫患者脫垂症狀已進展到必須進行外科手術的程度。減少憋尿 避免加重膀胱負擔除了不要諱疾忌醫,平日可以注意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肥胖加重骨盆腔負荷,少提重物或搬運貨物,減少腹壓造成骨盆腔鬆弛下垂,養成正常排尿習慣少憋尿,免得加重膀胱負擔等,好好愛護膀胱和骨盆。

講座/銀髮族的保健

講座/銀髮族的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年人健康問題是子孫們的關心重點,即使是正常老化也會影響長者日常生活,更何況有病痛纏身。老化與疾病造成更多功能衰退,慢性病潛伏期長、在病程中感受度低,然而一旦忽視會帶來最嚴重的後果。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2/12(一)舉辦生活保健講座,由護理師韋映安主講「銀髮族的保健」,提供您長者們的保健良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中有長輩朋友或關心銀髮族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銀髮族的保健時間:107年2月12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近5成女性子宮肌瘤!開刀評估4原則

近5成女性子宮肌瘤!開刀評估4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可說是女性的「腹中大患」,台灣女性近5成都有子宮肌瘤的困擾,出現不正常出血、經期長、出血量大等症狀,甚至導致長期貧血,影響生活與工作品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指出,子宮肌瘤若是體積大、並造成貧血、壓迫膀胱或不孕等症狀,會需要搭配口服藥控制肌瘤大小,再開刀摘除肌瘤。子宮肌瘤開刀治療 四項評估原則長了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開刀治療,是有此困擾的女性最關心的問題。曾志仁副院長指出,評估是否該開刀治療有4點:一、子宮肌瘤體積快速成長(一般需大於5公分以上),壓迫症狀明顯,影響到生活品質。二、出血量大,出現貧血情形。三、影響受孕。四、有癌變疑慮時,就應考慮開刀處理。子宮肌瘤治療選擇多 腹腔鏡效果佳子宮肌瘤可依病人症狀,評估是否需接受藥物、手術治療,對於無症狀、肌瘤不大或是即將停經的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曾志仁副院長解釋,一般的子宮肌瘤治療有八種方法:一、 子宮切除: 如果腫瘤有癌變可能,建議需要切除子宮。二、腹腔鏡切除肌瘤:肌瘤在10 公分以內且不超過3 個子宮肌瘤,可採用腹腔鏡摘除肌瘤,保留子宮與生育功能。三、開腹手術切除肌瘤:若腫瘤過大、顆數太多,為了考量縮短麻醉時間與減少併發症和意外發生,同時要降低肌瘤復發的機會,選擇開腹手術會比較安全適當。四、其他治療方法包括血管栓塞術,透過栓塞阻斷供應肌瘤的血液,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可以將子宮肌瘤縮小60%以上, 同時約90%的病人症狀會改善。 五、此外,也可以使用海扶刀治療(HIFU),這是來自中國的設備與技術,透過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消融肌瘤,論文報告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六、也有針劑型的抑制荷爾蒙藥物,透過抑制荷爾蒙也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以上,但此藥有停經後症狀副作用。七、如果肌瘤不大,症狀輕微,也可口服避孕藥物緩解症狀,一般都有很好的緩解不適效果。諸如以上各種方法,都可以明顯改善症狀,但子宮肌瘤是容易復發的腫瘤,病患日後須密切追蹤。八、近年來醫學進步,治療子宮肌瘤第八種方式,就是使用新的口服藥物。子宮肌瘤口服藥 合併治療預後佳曾志仁副院長表示,新的口服藥物治療子宮肌瘤,腫瘤體積可有效縮小50%以上,症狀也改善近9成,成為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很好選擇之一,這不是荷爾蒙藥物,而是黃體素調節藥物,世界知名醫學論文建議可以先服用口服藥,縮小肌瘤,矯正貧血,再進行手術摘除肌瘤,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輸血,術後的預後佳,也可以減少復發,避免切除子宮。子宮肌瘤是很多女性的隱患,影響健康甚大,婦女朋友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持續低溫!泡湯不逾30分才安全

持續低溫!泡湯不逾30分才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持續發布低溫特報,帶動泡溫泉熱潮。然而泡湯對人體來說就好比激烈運動,泡湯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最好分段交替,享受安全泡湯的樂趣。泡湯時若遇頭暈、胸悶,應立即離開水池,有心血管疾病則不適合泡溫泉。懷孕、心血管疾病、皮膚乾燥別泡湯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弌表示,天氣寒冷也進入泡湯旺季,泡溫泉是許多民眾喜愛的休閒旅遊活動。但身體泡在溫泉中就好比做激烈運動,突然運動量變大,也增加心臟的工作負荷量。民眾除了慎選合格溫泉之外,也要依照個人的健康狀況,評估是否適合泡湯。有傳染病或皮膚病的民眾不宜泡溫泉外,懷孕婦女,特別是妊娠超過5個月,不適合泡湯。心臟血管有問題的民眾也不適合泡溫泉。因泡湯會造成皮膚油脂大量流失,皮膚乾燥建議最好不要泡湯。泡湯每5分鐘起來休息 總計別超過半小時溫泉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水溫約攝氏40度為佳,不宜過燙。通風不良、泡湯時血管擴張,易導致頭暈。如果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狀況,要立刻離開水池。若出現典型胸悶、胸痛症狀持續1至5分鐘,或症狀加重時,應立即就醫。葉日弌主任提醒,無論是泡湯、慢跑或登山,民眾應做好暖身運動。泡湯前應先淋浴,腳先下水適應水溫。偶爾才泡湯的人應1次5分鐘,起來休息再泡5分鐘,10至15分鐘就足夠。如果泡比較久,也盡量不要超過30分鐘。泡湯應與家人或三五好友同行較有照應。多注意小細節,即可享受安全放鬆的泡湯趣味。

頭頸癌友電療後 吞嚥復健改善緊繃

頭頸癌友電療後 吞嚥復健改善緊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耳鼻喉科門診中,不少病友曾接受過頸部手術,部分頭頸癌患者術後還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治療後時常頸部患處緊繃或僵硬,或講話聲音沙啞,進食吞嚥時有異物感或嗆食,這些不適可能維持數週、甚至數月或更久。聲音沙啞或嗆食不僅導致生活的不便,頻繁嗆食可能引發反覆肺炎、進食狀況不佳而營養不良。即使是輕微異物感或緊繃僵硬,長期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頸部術後、放射線治療後緊繃 可能是肌肉纖維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林逸筑說明,頸部術後或放射線治療後的緊繃或僵硬感,大多是因為手術過程中或放射線治療造成的肌肉中的小血管破壞,原本的肌肉組織在修復過程中伴隨結締組織增生,造成肌肉纖維化。咽喉部神經纖維與咽喉神經肌肉交接處,也可能在術中受到破壞,或是術後頸部或咽喉部軟組織腫脹,造成咽喉壁動作異常,吞嚥障礙、聲音沙啞或嗆食。若頸部手術後或放射線治療後,有頸部緊繃、僵硬、聲音沙啞或嗆食,醫師會先施以喉纖維內視鏡檢查口咽喉部構造,以及是否聲帶麻痺。也可安排食道鋇劑攝影,以X光拍攝吞下藥物後的食道蠕動的吞嚥動態過程,可檢查食道狹窄、食道憩室或廔管、食道疝氣、食道腫瘤、異物或食道弛緩不能或過度弛緩。吞嚥復健治療 改善緊繃僵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語言治療師余詠禧表示,上述病人經由耳鼻喉科門診醫師評估後,排除聲帶麻痺、食道病灶等病因,待頸部傷口穩定後(約術後2週),可轉介至語言或吞嚥治療。初期須每天在家練習指示運動密集治療,目標為語言清晰、安全吞嚥法以及增加頸部活動度。目前接受語言或吞嚥復健治療的患者,部分為頸部術後肌肉纖維化造成緊繃僵硬感的病人,少數為單側聲帶麻痺接受甲狀軟骨整形術矯正後,對音聲清晰度不夠滿意而接受語言治療,所有患者在接受1至2個復健療程後,均有顯著改善。未來頸部語言或吞嚥復健治療,可考慮更普及、更早期介入於頭頸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病人。

主婦必看!燜燒罐8個NG使用法

主婦必看!燜燒罐8個NG使用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燜燒罐雖然方便,但在開始使用之前,要好好做功課了解燜燒罐的習性,才能大大增加成功機率囉!1)乳製品不宜放置太久,可能會導致內容物腐敗。建議要放在燜燒罐的乳製品,需要「烹煮」過(譬如濃湯,但也須儘快食用完畢)。2)避免檸檬汁、酸梅汁等酸性飲品,以防影響燜燒罐保溫功能。3)避免乾冰、碳酸飲料,以防內壓上升,導致上蓋無法開啟,或是內容物噴出、上蓋損壞等危險。4)避免盛裝易腐敗的生食,以防發生食物變質腐敗,而造成身體的不適。5)若盛裝含鹽份的食物及湯品,需盡快食用完畢,燜燒罐不是保存收納盒,未吃完的東西要取出放在冰箱保存喔!NG!千萬要小心的錯誤1) 請勿將燜燒罐放入烤箱、微波爐、烘碗機等電子產品使用/燜燒罐為金屬材質器皿,若放入烤箱、微波爐會產生火花,可能造成危險。2) 不要將燜燒罐置於高溫熱源旁/以免導致變形、變色、烤漆脫落。3) 不要將各配件置於沸水中煮沸/以免高溫而造成各配件變形,導致滲漏、汙染等情形發生。4) 避免掉落、碰撞或強烈撞擊/若經碰撞後,可能會導致產品變形、損壞、影響其保溫功能。5) 不要使用稀釋劑、揮發油、金屬刷、研磨粉等進行清洗/可能會產生擦傷、生銹等不良影響。6) 不要使用漂白劑清洗真空保溫本體或本體外側/可能會影響保溫、保冷功能或導致烤漆、印刷脫落。7) 清洗時,不要將燜燒罐整體浸泡於水中/水分若滲入金屬、塑料之接合縫隙間,可能會導致生銹或影響保溫、保冷功能。8) 不要將熱食盛裝於燜燒罐過久/盡量於6小時內食用完畢,以防發生食物變質腐敗。(本文摘自/燜燒罐的美味指南/啟動文化出版)

長輩亂懷疑、易怒 恐是失智徵兆

長輩亂懷疑、易怒 恐是失智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家庭忙碌著過年前的採買與假期規劃。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春節期間時多陪伴家中失智症長輩,外出時預防走失,吃年糕注意避免噎食。若發現家中長輩開始忘東忘西、重複問話、判斷力變差甚至變得容易生氣或個性大幅改變,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失智症早期徵兆 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判斷力變差、個性改變、過去擅長的能力退化等,長者可能忘東忘西、重複談同件事、煮的菜走味、懷疑東西被偷或懷疑配偶外遇等言行。年節期間返鄉團聚,若發現長者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應記錄徵兆與出現頻率,到醫院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記憶門診求助,及早確診延緩疾病惡化,減輕照顧負擔。如有問題,可於上班日撥打0800-474-580失智症關懷專線諮詢。留意長輩情緒、放鬆心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盡可能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時使用,亦可準備手鍊、布標、GPS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長者,勿讓長者單獨等候。親友拜年時,應主動向長輩自我介紹,避免考驗長輩,讓長輩不開心。平時多留意長輩的反應,若出現躁動及不安的情緒,應適時轉移注意力並安排到安靜及舒適空間休息。雖然長輩失智,但仍能協助簡的家務,年節期間可多請教長輩過年習俗,讓長輩參與其中,共享天倫之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