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以前沒有小D時,每當工作受挫,我都會說:「算了,大不了辭職回家生孩子。」很多媽媽潛意識中也總是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退路,當成工作做得不稱心的一種逃避方式。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認為做全職媽媽不須技術,是輕鬆的,是低人一等的。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始終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能夠完全勝任工作 再來談想做的事直到有一天,當我被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折騰得筋疲力盡時,有一次半夜擠奶,我想起自己之前的一名下屬。她是名校的畢業生,加入我的部門後,我讓她做一些資料整理的工作,建立資料庫。第二天,她跟我說,她不想做這份工作,覺得太大材小用了。當時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如果你真的覺得這份工作很簡單,請先把這份簡單的工作做好。當你能夠完全勝任這份工作時,我們再來談下一步你想做什麼。」事實證明,這份工作對於一個職場新手來說非但不簡單,反而特別考驗她的綜合技能和學習能力。像對待工作 來做全職媽媽的角色這時,我突然意識到當時所說的不就是自己現在的狀態嗎?是啊,與其每天糾結,不如先把當前的工作做好!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我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新工作,唯一的區別只是工作環境改變了。做好一份工作是需要職業素養的,是需要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是需要有「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態度的,做全職媽媽也一樣。心態決定行為,眼界決定格局,當你覺得自己「只是個帶孩子的」,當你自己都看低自己時,你的感覺一定不會好,你也一定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你做好「媽媽」這份工作時的心態。因此,要想做一個好媽媽,首先就要端正心態,像對待工作一樣來對待「媽媽」這份工作。(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講座/癌症免疫細胞療法

講座/癌症免疫細胞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有沒有解?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希望透過日本癌症免疫細胞的研究與發展經驗分享,讓台灣醫界與社會大眾有更進一步完整的了解,以及了解正規的醫療方式與行為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的重要性。有鑑於此,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將於3月10日星期(六)舉辦講座,邀請日本久留米大學癌症研究中心所長伊東恭悟主講「如何提升免疫力防癌暨久留米胜肽疫苗實驗計畫經驗分享」,以及日本千葉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準教授花澤豊行、千葉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免疫專科醫師國井直樹主講「千葉大醫院癌症細胞免疫實驗計畫經驗分享」,活動免費參加,報名將於2月28日(三)截止,名額有限,歡迎踴躍報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日本癌症免疫細胞研究公益演講時間:107年3月10日(六)下午14:00-16:30地點:台北市議會B1大禮堂(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4段507號B1)報名連結:https://goo.gl/y3TxEA如有疑問,請上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臉書私訊詢問:https://goo.gl/Q4o6rb。

模仿情緒好的人 為自己帶來正能量

模仿情緒好的人 為自己帶來正能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團體中的核心人物會決定團隊氣氛,和情緒好的人在一起,會不自覺地受到同化,接近情緒好的人並模仿他。保持好心情,就會帶來好運。團隊的核心人物 決定團隊氣氛無論是職場上的團隊或同好會,都有「幸福團隊」和「不幸團隊」,職場上的「幸福團隊」會接到重大的工作,大家同心協力克服難關,持續拿出成果。即使如此,凡事都不可能順利,偶爾也會失敗,但是他們仍然能從失敗中找出對日後有幫助的改善方法,下次機會來臨時就知道哪裡需要改進,並做出成果,結果就是每位成員懷抱著滿足感投入工作。另一方面,「不幸的團隊」雖然不至於每件事都失敗,但是缺乏成就感。即使工作很順利,但成員卻對上司或同事感到不滿,團隊中瀰漫著無法共享成就感的氛圍。這兩種團隊的差異,和團隊的核心人物有很大的關聯,核心人物的情緒會慢慢擴散到整個團隊,最終決定了團隊的氛圍。接近情緒好的人 並試著模仿和開心果(=情緒好的人)在一起,自己會在不自覺中被同化,變得能夠正面地看待任何事,無論何時都不要失去開朗的個性,並養成朝著目標努力的態度,最後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走好運。如果想成為情緒好的人,首先要積極接近情緒好的人,此外還要觀察他的行動,針對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加以仿效。如果你有自己的「美學」和「堅持」,請馬上捨棄,優秀的人不會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是坦率地模仿別人。此外,也不要管年齡或資歷,只要對方比自己優秀,情緒也很好,就加以模仿。(本文摘自/不被情緒勒索的51個方法/三采文化)

手腳冰冷練「顫掌功」 促進微循環

手腳冰冷練「顫掌功」 促進微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顫動的幅度,只表現在手掌的末端。如果發現整個手臂都在上下拍動的話,那就做錯了喔!我們先來學習顫掌基礎動作。首先,把手抬起與胸同高,手臂伸直,開始微微顫掌。注意,「顫」是侷限在雙手末梢配合手腕的微幅動作。手臂可以微微出力,但是顫動的幅度,只表現在手掌的末端。如果發現整個手臂都在上下拍動,那就做錯了。教學影片:https://youtu.be/FCRhJOwgC4A。5大錯誤顫掌我們先來看看顫掌的幾個錯誤動作:1. 手左右擺動:像跟人家說再見的左右擺動手。2. 上下攢動:用到過多肩膀或者手肘的上下動作。3. 波浪鼓搖動:手像波浪鼓一樣搖來搖去。4. 勾動手指:手掌手腕沒有動,只是勾動手指的開張。5. 甩動手腕:手臂沒動,只是在甩動手腕。看似簡單的顫掌,一開始會讓很多人看不起。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微小動作,能有多難。凡是無法順利做好顫掌的學員,其實已經有微循環障礙的問題了。正是因為身體循環不好,末梢動作才不聽使喚。很多人,從學習顫掌的第一天,就發現真的不應該輕視微循環的重要性,從此決定好好練功,不能讓自己的健康再惡化下去。初期顫掌,會遇到幾個狀況,請特別留意:1)左右兩手顫掌的幅度、速度、力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代表脊椎兩邊肌肉不平衡。脊椎兩邊氣血運行的速度和通暢度不一樣,是慢性病不能根治的原因之一。人體後背脊椎氣血的運行通道,稱作督脈;配合兩旁的膀胱經運行,共同影響了人體小周天。小周天是精氣運行的關鍵,出現了障礙,人就容易提前老化,並且自癒能力下降。2)練習時手發熱、發脹或手冷、出手汗/練習顫掌時,有人會覺得手發熱、發脹、發麻,但也有人覺得手冷,出手汗,甚至有點抽筋。末梢循環變好,手會有麻、脹、熱的感覺,這是非常好的。但手變冷則是末梢循環不好的特徵。建議認真練習,提早預防三高等病變。3)練習顫掌初期,前30秒是非常大的挑戰/當覺得手臂痠痛、手無力時,不要放棄,再堅持30秒,痠痛感就會過去,後面反而比較輕鬆。這表示氣堵塞的問題改善了,循環到達末梢,微循環變好,手也不再痠痛和疲累。4)體寒者出現排寒氣反應/不過也有一種特殊狀況,很多體寒的學員,一開始練習顫掌也會手冷、出手汗,這是身體排寒氣的反應,一開始練習的1至2週比較會出現,之後手就會變溫暖。5)出現不適請至醫院專科檢查/如果每次練習顫掌手都冰冷或喘氣急促,胸口悶脹,頭暈、頭痛,建議提早到心血管專科詳細檢查。很多人身上都有不自知的靜脈小血栓,不論是練功時間與否,只要覺得頭痛、頭暈、胸悶、後背特別是左肩胛刺痛,都要立即停止任何體力活動,靜躺休息,並且及早就醫。心血管疾病很多沒有明顯徵兆,認真辨識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永遠是良策。(本文摘自/神奇顫掌功/三采文化)

膳食纖維、乳酸菌 間接活化免疫細胞

膳食纖維、乳酸菌 間接活化免疫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膽固醇是血液中的脂質,除了是製造細胞膜的材料,同時也能合成膽酸與幾種重要的荷爾蒙。膽固醇對人體來說十分重要,濃度不能過低,但也不能太高。乳酸菌、膳食纖維 減少壞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兩種:「好膽固醇」能回收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搬運至肝臟代謝儲存;「壞膽固醇」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若是過量就無法被細胞吸收,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我們必須留意的是「壞膽固醇」,而乳酸菌與膳食纖維能夠減少壞膽固醇。膽固醇於肝臟製造膽酸,以膽汁的形式分泌至十二指腸。而乳酸發酵高麗菜豐富的乳酸菌與膳食纖維,能於腸道內吸附膽酸,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多吃乳酸發酵高麗菜 活化免疫細胞也就是說,只要乳酸菌將膽酸排出體外,肝臟內的膽固醇就會為了補足被排掉的膽酸加速製造新的膽酸。製造膽酸會消耗大量膽固醇,因此攝取乳酸菌和膳食纖維能減少壞膽固醇,形成良性循環。只要有對抗疾病的免疫力,即使流感病毒等病原體入侵,免疫細胞也會予以破壞。但要是免疫細胞衰弱,無法有效破壞病原體,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就會變高。改善腸道環境與提升體溫,最能有效活化免疫細胞。人體的免疫細胞約有七成集中於腸道。多吃膳食纖維和植物性乳酸菌,改善腸道環境,也能間接活化免疫細胞。(本文摘自/輕漬高麗菜的排毒奇蹟/三采文化)

95%椎間盤突出 是脊椎末2層問題

95%椎間盤突出 是脊椎末2層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大多數(約95%)的腰部椎間盤突出都出現在脊椎的末兩層,L4-5和L5-S1。因為這裡承受了最多的重量,所以這結果一點也不奇怪。這裡的神經和粗大的骶骨和骨盆緊緊纏繞,承受著彎腰、抬起物體和扭轉等動作的主要壓力。當病人有椎間盤突出時,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不要彎抬扭」。疼痛防礙日常功能 藥物須搭配物理治療當我們決定注射藥物時,我們會盡力對準疼痛出處,好減少疼痛和發炎。然而,我會謹慎地知會病人,這個程序多少帶點試誤性質。如果有殘餘的疼痛,我們會尋找第二個目標,例如腰椎小面關節或骶髂關節。如果疼痛的是肌肉或肌筋膜,我們可以用激痛點注射。如果危及日常功能,或是病人害怕做一些可能讓疼痛惡化的事情時,就必須搭配物理治療。在疼痛管理上,多模式策略是重要的。「注射後,」病人問道,「我還有辦法知道我會不會做了什麼傷害身體的事呢?」「幸運地是,」我回答,「我們的身體夠聰明,雖然我盡了全力關閉疼痛訊號,減少你的痛覺,但身體仍舊會傳遞警告訊號給你。」保守治療後仍疼痛 建議求診脊椎外科經過保守治療後,如果疼痛仍舊持續,或是有神經功能缺損(像是虛弱或麻痺感),我會讓病人去找脊椎外科醫師。脊椎外科有兩種:神經外科和骨科。他們在住院醫師訓練階段都受過外科專業訓練,在這個階段後,許多人也在脊椎外科方面接受更多訓練。證據仍有爭議。在我自己的觀察中,一半以上的病人在注射後,疼痛都得以減緩,時間通常從幾週、甚至幾個月不等。如果問題是可以自行改善的,像是新的椎間盤突出,除非發生了嚴重的神經根壓迫或狹窄,最好還是不要進行手術。(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寶瓶文化)

拒當「提款機」!設立原則避免被利用

拒當「提款機」!設立原則避免被利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拒絕當免插卡的提款機,你得先拔掉自己的插頭!有能力、有專長,能被別人利用,固然是好事;但若不想被予取予求,就先設定自己的底線,以及付出的原則。讓自己活得自在一點,不必打腫臉充胖子。雖然有所貢獻是好事 被利用仍會不舒服雖然我說過:「人生的最高價值,是把自己有用之處貢獻在別人需要的地方。」無論是否有所報償,能「被利用」,是一件值得欣慰與驕傲的事情。但若修行尚未到達很高的境界,卻又碰到刻意貪小便宜的人,對方真的是打定主意、甚至不懷好意地就是要來「利用」你,而且只為了滿足他個人的私心,並不是造福於大眾,這時候的「被利用」,就不會是太好的感覺了。一位擁有多種才能的朋友,平日樂善好施,常常無條件幫忙別人,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對象,只要提出求助,他都來者不拒。最近,他卻有點情緒低落,甚至懷疑自己過去的作為是否太傻了。拒當免插卡的提款機 先拔掉自己的插頭原因是網路上有些不認識的朋友,透過社交平台請他幫忙,他都無條件答應對方,幾次下來,對方就很習慣性地針對他所擅長的技能予取予求,甚至沒有打聲招呼就直接盜用他的學術文字或教學影片;更過分的是,平日從未聯絡的陌生網友,還會突然敲他,要求立刻提供協助,既沒有開場白、也沒有日常問候或招呼,就直接說:「我現在很需要你幫我……」這位朋友跟他的好友傾訴困擾,然後說:「我感覺自己是一部不用插卡的提款機。」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人不需付出代價,都能向他盡情索求。好友聽完後,給他的建議是:「若要拒絕當免插卡的提款機,你得先拔掉自己的插頭!」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好。若不想被予取予求,就先設定自己的底線,以及付出的原則。讓自己活得自在一點,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從願意無條件付出的對象開始 不是所有人活到一定的年歲,很容易因為聽多了「甘願做,歡喜受」這類勵志座右銘,就以為自己可以徹底奉行。其實,若沒有真正評估過內心的意願,只是初步認為自己能夠勝任,就以為可以對別人全心全意地付出,並且承擔一切的毀譽,就未免太天真了。這樣的付出,容易有怨、有悔。尤其是當對方把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時,更會讓你有「我真是白痴」的感慨。有能力、有專長,能被別人利用,固然是好事;但是,在你尚未修練完成之前,不妨設定一個練習模式,先從你願意無條件付出的對象開始,而不是開放給所有的人,並且設定自己付出心力的底線,不要超過這個你所能容忍的尺度。等到「 需要事先插卡,才能提款」的機制成熟,慢慢再往「毋須插卡,就能提款」的方向努力。無限大愛 心無罣礙愈給愈多以上這個建議模式,提供給必須從「小愛」延展到「大愛」的人參考,但並非適用所有的人。這世間確實還有另一種人,一開始就能啟動心中無限的「大愛」模式,不管怎麼被佔便宜、被欺負、被凌辱,都能夠無怨地付出。這種修為,已經是靠太陽能發電了,不必插頭,就能讓別人無限制提領。更奇妙的是,這種人再怎麼提領,他都不會山窮水盡。秘訣是:因為心無罣礙,所以才能愈給愈多。(本文摘自/人生,幾分熟?/遠流出版)

寶寶穿得夠暖嗎?摸頸後溫度最準!

寶寶穿得夠暖嗎?摸頸後溫度最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衣服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暖,因此在談寶寶應該穿多少之前,我們需要瞭解如何判斷寶寶的冷暖。很多時候,父母習慣摸寶寶的手腳來判斷寶寶的體溫,並且常發現寶寶的手腳微涼,然後不自覺地想為寶寶添加衣物。其實這是不必要的。摸寶寶後頸溫度 判斷冷暖才準確要瞭解寶寶的冷暖,最好透過摸寶寶頸後的溫度來判斷。因為寶寶的血液循環系統還在完善當中,血液會優先供給最重要的內部器官,保證它們有足夠的營養,手腳是最後被照顧到的,因此靠摸手腳來判斷寶寶的冷暖是不準確的。寶寶手腳微涼的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隨著他們漸漸長大,活動量會越來越多,血液循環自然就會得到改善。3個月之前的寶寶,比大人多穿一件;3個月後的寶寶,比大人少穿一件在美國,有個最基本的添加衣服原則,就是看月齡和體重。一般而言,3個月之前的小月齡寶寶,應該比大人多穿一件;3個月後的寶寶,應該比大人少穿一件。體重偏低寶寶 需依頸後溫度靈活調整衣物同時,需要參考寶寶的體重。有的寶寶體重偏低,身體沒有太多的脂肪來保暖,就需要父母透過摸寶寶的頸後來判斷冷暖,並靈活調整寶寶的衣物。小D就是這樣的瘦寶寶,她矯正3個月(矯正月齡是根據早產兒的預產期來計算的月齡。矯正月齡=實際月齡—早產的時間。比如,一個早產寶寶6個月大,早產了2個月,那麼他的矯正月齡就是4個月。)時正好是秋末,之後的整個冬天她都比我們少穿一件衣服。這裡需要額外提醒一下,雖然說寶寶該穿多少是以大人作為參照的,但有的成人本身就很怕冷,比如老人,這時就不要照搬上面的原則,而是應該適當調整,靈活處理。(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別讓嬰兒過熱!寶寶冬季穿衣遵3原則

別讓嬰兒過熱!寶寶冬季穿衣遵3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通常寶寶平均一年會患六次左右普通感冒,這是他們增強免疫系統的必經之路。父母與其盲目為寶寶添加過多衣物,不如從根本上提高寶寶的免疫力,為寶寶添加這件無形的「衣服」,才是保護寶寶最好的方法。寶寶冬季穿衣應遵循3原則:1)穿得像「洋蔥」冬季室內外溫差大,應盡量多穿幾層衣服,就像洋蔥一樣,最外面兩層最好是開襟衫,方便穿脫。到了室內或車上,即使只待十分鐘,也要記得給寶寶脫掉一層衣服,防止寶寶過熱。冬天,我通常會給小D買一件防雪羽絨衣,這種衣服可以一條拉鍊拉到底,方便穿脫,而且防風防寒的效果比較好。外面穿上這一件,裡面就可以穿得單薄一些,上車後直接拉開拉鍊就可以了。如果天氣更冷,出門時可以在外套外面再加一條毯子。2)戴帽子保持頭部溫暖寒冷的冬天,帽子一定不能少。因為人體大部分的熱量都是透過頭部散發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寶寶頭部的保暖。3)貼身的衣服要盡量透氣寶寶有時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時換衣服,寶寶就會感覺不舒服。因此,寶寶貼身的衣服應該選擇全棉的布料,這樣在寶寶出汗時能夠起到吸汗的作用。(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嬰兒6個月大加副食品?復健師破迷思

嬰兒6個月大加副食品?復健師破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小D是早產寶寶,從矯正3個月開始就有一個專業的餵養與語言復健師。復健師從餵養原則、餵養姿勢到副食品營養等多方面把關,讓小D不僅吃得健康,而且用正確的方法吃副食品,才能鍛鍊口腔肌肉,不僅讓她成為快樂的「小吃貨」,也為她的語言發展打下基礎。透過與餵養復健師的交流,我發現有一些廣為流傳的副食品添加知識常常被媽媽們所誤解,甚至完全是錯誤的。迷思:寶寶到了6個月就需要添加副食品—不一定副食品添加的關鍵是看寶寶是否符合以下四個條件,而月齡限制6個月只是一個參考值,是大部分寶寶可以達到這些條件的時間。•寶寶具有良好的頭部控制能力,包括能夠穩定把頭保持在正中央或轉頭表示不吃•在大人的支撐下能夠坐穩•推舌反應逐漸消失•對大人的食物開始感興趣。很多有關副食品的文章沒把以上的主次關係說清楚,結果大家都只記住了「6個月」這個結論。以上的四個條件中有兩個是關於寶寶大動作發展的。而每個寶寶的大動作發展節奏有快有慢,所以6個月只是一個參考值,不能完全從月齡來判斷寶寶是不是該添加副食品。寶寶頭豎不穩 無法有額外精力咀嚼、吞嚥小D是過了矯正7個月才開始添加副食品的,因為她之前無法坐穩。美國的復健師有個理論叫「Everything comes from core」,即一切精細動作都需要大動作為前提,大動作最重要的就是核心肌肉力量(core)。而進食是最複雜的一種精細動作,如果寶寶的頭豎不穩,大人支撐著還坐不好,他就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維持自己的頭部和背部平衡,因此無法有額外的精力專注在咀嚼和吞咽這件事上。那麼能不能讓寶寶躺著吃呢?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這樣不但容易發生窒息,而且由於大部分食物都是滑進喉嚨的,寶寶的咀嚼和吞咽能力根本沒有得到鍛鍊。不過,副食品添加的時間最晚不能晚於8個月,否則寶寶就錯過鍛鍊口腔肌肉和開發味覺的關鍵期。6個月只是參考值 4至8個月都合理小D矯正都快7個月了,餵養復健師還遲遲不提副食品添加的事。後來她說了一句話:「如果寶寶身體沒準備好,強行餵副食品只會讓寶寶不愛吃飯。寶寶接下來一輩子都要吃飯,為什麼要著急這一兩個月呢?而且1歲以內寶寶的營養大部分來自奶,添加副食品是為了讓他們鍛鍊口腔肌肉和開發味覺。」什麼時候開始副食品添加,關鍵是看寶寶是否滿足以上四個條件,6個月只是參考值,4 ∼8個月都合理。(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