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許老先生,3年前開始不明原因腰酸,原以為是上了年紀,卻在不慎跌倒後近乎癱瘓。許老先生行動只能靠旁人攙扶或坐輪椅代步,生活無法自理,鬱鬱寡歡到不吃飯、不睡覺。家人擔心許老先生想不開,送醫後經X光照社發現疑似骨轉移,經病理切片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後續找出轉移部位治療,許老先生逐漸恢復行動能力,身心與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攝護腺癌骨轉移 特別容易引起疼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會破壞原本的骨骼組織,人體中的成骨細胞會自然反應前往修復,而攝護腺癌細胞又特別會引發這樣的成骨作用,造成骨轉移局部不斷製造新骨,超出正常頻率,使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或骨髓功能下降。攝護腺癌骨轉移部位常見於脊椎骨、骨盆腔、肱骨及大腿骨,輕者感覺身體酸痛或關節不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脊椎骨壓迫性骨折而癱瘓。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治療,如果一開始的荷爾蒙、去勢療法或化療失效,無法抑制骨轉移,可採取鐳-223同位素療法。鐳-223同位素療法 有機會延長存活期黃玉儀醫師說明,在各種骨轉移治療藥物中,鐳-223同位素療法是唯一能延長攝護腺病人整體存活期的治療方式。鐳-223為α放射線,作用距離至多僅達10個細胞左右的範圍,幾乎不會傷害其他部位的細胞,大多數的骨髓細胞得以保持正常功能,病人在治療後不至於顯著的血球數低下,有機會讓骨頭恢復正常增生,控制骨轉移、減少不良併發症。黃玉儀醫師提醒,晚期攝護腺癌大多會轉移至骨頭,如為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或已知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建議定期或視症狀進行骨骼掃描追蹤檢查。熟齡男性若長期不明骨頭酸痛,也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骨髓功能還未變得太差、骨頭劇烈疼痛前及早偵測、發現病灶,配合適切治療,有機會延緩骨轉移惡化,重獲行動自如人生。

久坐腳水腫 當心深層靜脈血栓奪命

久坐腳水腫 當心深層靜脈血栓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1歲的黃先生去年夏天因左腿單側水腫入院,經診斷為左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合併下肢水腫。血栓將左下肢靜脈回流完全堵塞,並且延伸到下腔靜脈,若近端的大血栓漂開至肺動脈將造成肺栓塞,嚴重恐怕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 造成單側下肢水腫黃先生左下肢靜脈經放置溶栓導管,2天後追蹤,血栓已消大半,靜脈回流打開,改善腳水腫狀況,但仍有殘存血栓。經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治療3個月,電腦斷層檢查已無血栓。但左側髂靜脈被左髂動脈壓迫,經置放支架將靜脈狹窄的地方撐開,改善靜脈回流,黃先生未再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凝血功能異常、靜脈回流不好造成局部血液循環滯留、自體免疫疾病、或腫瘤體質,都是靜脈血栓的危險因子。而深層靜脈血栓可能造成單側下肢水腫,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甚至可能會惡化導致組織壞死、或皮膚潰瘍難以復原,若血栓流至肺動脈則會造成肺栓塞。久坐、臥床、肥胖 都可能深層靜脈血栓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是因為人體的構造上髂靜脈與髂動脈重疊,造成自身靜脈被動脈壓迫,血液回流不良,容易產生血栓。久坐久站、長期臥床、肥胖、懷孕生產、癌症患者、血液黏稠度高,都可能併發深層靜脈血栓。和一般靜脈曲張不同,深層靜脈血栓主要的症狀為腳水腫,但不一定會有「腿冒青筋」的狀況。預防腿部靜脈栓塞,應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最好每隔1小時休息5至10分鐘,劉力瑋醫師提醒,農曆春節假期出遊難免遇到塞車,需注意血液循環。由於身體缺乏活動,加上水份攝取不足,血液濃度提升、濃稠,造成下肢易水腫或深層靜脈血栓。長途開車若短暫停車,可活動雙腳,轉動腳掌或腳板運動,讓血液循環加快,避免血栓,如有下肢水症狀務必就醫檢查。

掃除免過敏!熱水浸泡除塵蟎

掃除免過敏!熱水浸泡除塵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掃除是農曆新年的前哨站,為了除舊布新,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全面清潔,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大掃除過程中四處飄散的灰塵或粉塵,可能引發的各種症狀,讓不少人感到困擾。若患有過敏體質,更是鼻水流不停,過年期間還得忍受身體不適,破壞休假好心情。因灰塵與塵蟎過敏 出現打噴嚏、風寒症狀打掃過程中常見引起過敏反應的兇手是灰塵與塵蟎,多附著於房間難掃的角落及床單棉被上。這些過敏原可能隨著打掃時在室內飄散,若清潔時沒有做好預防措施,就會引發過敏反應。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鄭聖翰指出,一般常見症狀包含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有氣喘的民眾也可能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的情形,若過敏原與皮膚接觸,則可能造成蕁麻疹或溼疹的狀況。清潔劑、熱水浸泡清洗除塵蟎鄭聖翰主任表示,打掃時全身都應做好防護措施,包括口罩、頭巾及手套。特別是可以戴2層手套,一層棉質手套在內,可以吸附汗水,一層防水手套在外,以防止皮膚接觸過多的髒污或過敏原。預防過敏反應的重點是要做到過敏原的隔絕,打掃後也要記得換掉沾染灰塵的衣物,才是完整的防護措施。除了對過敏原的預防,也要針對床單棉被進行除蟎,減少過敏原的產生也是防過敏的重要環節,除了用清潔劑清洗,塵蟎無法存活在高於50℃的環境中,所以也可使用熱水浸泡清洗來除,還有保持室內溼度低於50%也同樣效。維持環境整潔,定期清洗棉被,才是防過敏的根本之道。

基因決定身高?鈣攝取不足仍長不高

基因決定身高?鈣攝取不足仍長不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家長擔心小孩發育狀況,不確定目前身高是否正常。雖然預期身高是根據父母遺傳給小孩的基因決定,但這個公式還有正負7.5 公分差異,若後天成長營養不足、睡眠不足、少運動,可能連預期身高都不到,最低和最高差距高達15公分。兒科習慣用一簡易身高公式,預測孩子成年後預期身高:男生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13)除以2後±7.5公分女生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 13)除以2後±7.5公分鮮乳、豆腐、芝麻補充鈣質攝取台灣學童普遍缺鈣嚴重,可能影響成年後身高。日常飲食如鮮乳、豆腐、芝麻、綠色蔬菜都是鈣質攝取來源,但考量國小學童每日鈣質平均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建議家長早餐就幫學童補足4成以上的鈣質,運用日常容易取得的鮮乳加上起司類等含有鈣質的食物,達成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門診中一名小學4年級女童,父親181公分,母親161公分,根據公式預測未來應可長到165公分。但女童愛挑食、不喜歡喝鮮乳,加上沒有運動習慣,現在身高僅121公分,遠低於同齡孩童139公分身高平均,未來身高可能不到157公分。早餐補足4成以上鈣質 較易達到建議攝取量陳映庄醫師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7至12歲兒童每日鈣攝取應達800至1000mg。然而調查顯示,國小學童缺鈣率近100%。不少家長對鈣質攝取量有錯誤觀念,認為偶爾有喝鮮乳就好,不確定鈣質是否有補足。縱使父母身高再高,孩子可能也長不到預期身高。避免孩子身高危機負成長,發育期兒童每天至少睡8小時、一周運動3次,每天早餐補足一天所需4成以上鈣質,才有機會達到建議攝取量。尤其鮮乳、起司等乳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學童每天2杯奶,就可以滿足小朋友每天鈣質5至6成的需求。一瓶290mL的鮮乳加上起司蛋糕,鈣含量也可以到建議量的4成,再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其餘鈣質。

慢性下背痛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有解?

慢性下背痛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在部分醫院、診所,有時醫療人員會運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不過;荷蘭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對改善慢性下背痛,幫助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嚴重下背痛 造成患者、社會很大負擔當下背痛很嚴重時,患者可能失能,獨立生活能力大受影響,而這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雖然醫界正廣泛使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卻少有高品質研究證據證實其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可否有效改善慢性下背痛,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學者以斯帖‧瑪阿絲(Esther T. Maas)與研究團隊分析3份隨機、臨床研究數據,含括荷蘭16家醫療院所,因而得到上述結論。慢性下背痛 背後隱藏許多原因參與研究的患者都有慢性下背痛問題,也都對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而導致慢性下背痛原因可能來自脊柱、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等,也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同時造成,或者也可能是椎間盤引起。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都參加3個月標準化運動課程,必要時,也都獲得身心科、心理醫師協助。而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的患者多半只接受一個療程,但有患者最多接受3次療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改善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681名隨機受試患者中,599人完成3個月追蹤,521人追蹤12個月。三項研究中,有兩項臨床實驗主要評估「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對薦髂關節、椎間盤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以及薦髂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合併造成的慢性下背痛是否有改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改善效果雖然有統計學上差異,但治療後三個月,患者疼痛強度改善情況,並不具臨床意義。另一項研究數據則顯示,患者若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脊椎小面關節所造成的下背痛,幫助很有限,無論是臨床意義,或統計學意義,改善效果差異都不大。研究還是有限制性 研究結果尚未有定論研究作者認為,研究證據並不支持以「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上述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限制性,例如研究設計並非患者、醫師雙盲研究等,未來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對於「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效果才能有所定論。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Johan N. S. Juch, Esther T. Maas, et 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n Pain Inten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AMA, 2017; 318 (1): 68 DOI: 10.1001/jama.2017.79182.名詞解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是用一根長約15-20公分細針,在X光或超音波下定位進入腰部疼痛的部位,以特定波長與頻率和溫度做燒灼神經阻斷術,根據不同神經纖維,溫度可分為攝氏40至80度,攝氏80度會針對神經節部位,且燒灼的是感覺神經而不是運動神經。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米飯放電鍋保溫 「危險溫度」生細菌

米飯放電鍋保溫 「危險溫度」生細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年期間闔家團圓,親友相聚難免吃吃喝喝。然而癌友治療期間的飲食要注意不吃生食,隔餐食物一定要再加熱,並留意食物保存,開心健康過好年。年節食補,癌症病人可不可以吃麻油雞、燒酒雞?電鍋保溫整天 助長細菌滋生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表示,建議癌友治療期間別吃太燥熱食物,避免身體不適。根據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分析,湯與料的營養成分將近差了20倍,若要吃則建議多吃料少喝湯。統計資料顯示,食物中毒較常發生在2、3月份,可能因氣溫較低,以為食物不易壞而忽略冰箱保存。也有人習慣將米飯放在電鍋中保溫,其實電鍋保溫是細菌最愛的危險溫度,若將米飯整天放在電鍋保溫,反而助長細菌孳生。隔餐食物食用前要記得再次加熱,以免造成感染,因為發燒、拉肚子甚至住院而影響治療計畫。避免生食 水果削皮或用開水洗淨凃宜辰營養師提醒,挑食過好年,癌友在治療期間白血球及免疫力低,切忌生菜沙拉、生魚片、蜂蜜、美奶滋、冰塊等生食。水果建議削皮,或用開水洗淨。堅果零食不要過量,以免攝入過多油脂造成肥胖,最好選擇有完整包裝、烘烤過的產品,若是已過期變質或是有油耗味產品,千萬不要食用,以免黃麴毒素致癌。購買食品應遵守「五不原則」,包括不買大量或散裝食品、來路不明、太鮮豔、加工、破損或過期的食品。而烹調則把握「五要原則」,包括洗手、新鮮、熟食、復熱、注意食品危險溫度(7至60℃)。

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

團圓別拿孩子做比較!4招減親子鴻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跟欺負他的同學打架,回家卻沒跟家長說起隻字片語,直到老師寫聯絡簿才知道出大事,傷心的媽媽不知道如何協助孩子處理後續問題,找上身心科醫師。孩子認為以前講了都被罵,不願意把發生的事告訴家長,常常是挫折經驗累積的結果。久而久之跟媽媽講話形成壓力,孩子選擇不如不要講。父母練習4方法 處理孩子情緒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亦伶指出,上一代家長從小被教養時不容許有負面情緒,認為有情緒等於不好、受傷,然而孩子的情緒不是被處理而是被停止。當他們自組家庭,複製這個模式,孩子知道情緒不會被理解,因為怕被罵決定根本不講,將情緒隱藏起來。對大人來說的小事,往往是孩子世界的大事。蕭亦伶醫師表示,承接孩子情緒是為人父母很重要的功課,家長不妨多利用寒假期間,親子比較多相處時間,練習4個協助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1)不要急著教導孩子正確的方式/先試著同理,讓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生氣的情緒。2)了解事情完整經過與原因,親子討論後續策略。3)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自己說看看,如果再發生一次,有沒有其它期待的處理方式。即使天馬行空、無厘頭都好,列出愈多方式愈好,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幫孩子解決,以免跟孩子期待不同,反而以後不敢跟父母講事情。4)親子共同討論,找出孩子最期待的結果/用幽默有趣的方法提供建言,列出方法與結果,反覆練習改變互動模式。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建立金錢概念常見孩子為春節壓歲錢大鬧脾氣,家長不妨同理孩子壓歲錢被拿走的心情,讓孩子講出原本的規劃,問孩子的想法、怎麼運用錢。也可以跟大一點的孩子討論存錢,學習「延遲滿足」必須的等待。與其家長把錢全部收走,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如讓孩子從小養成存錢、用錢的概念,存到多少就可以買想要的東西。蕭亦伶醫師提醒,家族團聚常會拿孩子的學業成績、才藝做比較,不論什麼年齡,被拿來比較都會讓人不舒服,尤其不要強迫不想秀才藝的孩子公開表演。可以事先詢問子女的意願,不必為了炫耀讓孩子為難。稱讚其它親戚孩子很認真努力,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被比較批評。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

星期一總憂鬱?週末睡到飽造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每到禮拜一就不想去上班……」,週末的「睡到飽」就是一直睡不飽的原因之一。現在起,努力讓週末也跟平日一樣的時間起床吧!應該有部分的人會在周末假日拼命睡,利用「睡到飽」來彌補平日「睡不飽」的生活作息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反而會累積身體的疲勞!儘管睡到飽 睡眠無法預先儲存因為睡得好,隔日整天就能感覺到不太需要補眠也能活動一整天!所以很容易會以為「睡到飽」=「儲存睡眠」,不過可惜的是,睡眠是沒辦法預先儲存的。假日的「睡到飽」,的確能還清平日累積下來呈現負債的睡眠物質。「平日因為太忙無法好好睡覺,作為補償就改在悠閒的假日多睡一點補眠吧。」這樣乍看之下,會覺得睡眠時間很平均,不過雖然總計出的睡眠時間是一樣長的,但只要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一有變動,睡眠週期就會因此而整個混亂;只要週期一混亂,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因為生理時鐘延遲 造成禮拜一憂鬱打個比方,如果平時總是6點起床,但假日讓自己睡到10點才起來,這時候體內的生理時鐘就等於後退了4小時,因此晚上開始覺得愛睏的時間,應該也會比平常晚。接下來到了禮拜一,又跟平日一樣要6點起床時,身體還有昨天睡到10 點的記憶,因此會覺得6點起床太早了,這時候會累積多餘的睡眠物質。這種情況下,禮拜一就會覺得整個人懶懶的,整天的心情也會很鬱卒。這就是大家常說的「Blue Monday」的原因。前半週因為要將延遲的生理時鐘調整回來,身體的疲勞會一直累積。到了後半週,身體好不容易才調整回來後,週末又來個「睡到飽」,生理時鐘又被打亂。這樣每週重複循環,就是「睡到飽」的生活週期。怎麼想都覺得不太有效率對吧?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 減少疲勞物質堆積要避免「睡到飽」的問題,只要試著提早約15~30分鐘,先上床躺平就能解決!如果只是需要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的話,只要將回家後的休息時間減少一點點,應該就能達成。僅是提早幾十分鐘入睡,就能減少疲勞物質的累積,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身體變得輕鬆、而週末的睡到飽時間應該也可以慢慢減少。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週末的起床時間也能和平時一樣!這樣一來,也能確實的改變總是因為睡晚了而虛度的週末時光。(本文摘自/身心腦機能鍛鍊全書/風和文創)

緊張、壓力大打亂呼吸 4週練習重建

緊張、壓力大打亂呼吸 4週練習重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練習橫膈膜式呼吸的第一步,是關注自己的坐姿,用直立的、正確的姿勢舒適地坐下,然後進行橫膈膜式呼吸。要注意呼氣和吸氣的長度是否相同。有些呼吸練習會刻意改變呼氣或吸氣的長度,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也會無意識地這樣做,但這對身體是有害的。呼吸時想像氣息流動 過成要平穩、順暢重建平衡的呼吸模式,方法是:在心裡計算吸氣和呼氣的時間長度。但在計算呼吸長度時,你會發現,似乎每想到一個數字,都會造成呼吸的輕微停頓。因此,更好的方法是:在呼氣時,想像氣息在體內從上向下到達腳趾;在吸氣時,想像氣息從下向上到達頭頂。整個過程要平穩、順暢,不要出現停頓或不規律的呼吸。在平穩的呼氣結束後,再開始下一次吸氣,接著用這種方式持續進行下去。假如你在平時就開始關注呼吸過程,便可以糾正這些問題,在冥想時,呼吸就會自然地平穩、均勻。接下來的一步也非常重要。許多人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會屏住呼吸。這是一個極度不良的習慣,因為它會讓身體緊張並打亂正常的呼吸節奏,導致神經系統不平衡,以至於對心臟造成傷害。消除無意識的停頓或屏息,是一個重要的練習目標。整個呼吸過程應平順自然,沒有憋氣、抽動或感到壓迫。日常生活壓力 扭曲呼吸節奏在呼吸順暢、沒有壓迫和阻力時,它會自然而然地安靜下來。如果呼吸的聲音大,代表你用力量強迫了呼吸,或是你的呼吸通道裡存在阻礙。以下這些特徵代表你的呼吸過程變得完美和精細了:呼吸深沉、均勻、安靜,有橫膈膜的參與,呼吸時長相等,在吸氣與呼氣之間、呼氣與吸氣之間均沒有停頓。這時,冥想就能進展到更深的層次了。日常生活中的緊張和壓力,已經扭曲了呼吸的自然節奏,你必須有意識地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要在冥想和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關注這件事。儘管大多數練習者都不想聽這句話,但我必須告訴你,大約需要用四週的時間有意識地關注呼吸,在掌握橫膈膜式呼吸後,才能進行其他的冥想練習。(本文摘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橡實文化)

調息法關係神經系統!冥想放鬆心境

調息法關係神經系統!冥想放鬆心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調息法與自主神經系統緊密相關。它可以平衡神經系統的功能,使這些平日無法感知的過程處於意識的支配之下。這些都是重要的冥想事前練習。如果你實踐並觀察過它們的效果,就會發現這能帶來極大的益處:身體更加平靜、放鬆,心也更加穩定了。古代瑜珈發現 能量流通過氣脈早在人們瞭解關於神經系統的現代醫學知識前,古代的瑜伽士們就已經注意到普拉那的能量流會穿過人體內的一些通道了。這些通道稱為「氣脈」(Nadis)1。氣脈不同於神經,而是比神經更為微妙的同類物質。氣脈的數量成千上萬,其中有三條在人體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脈(Sushumna)2是中央通道,對應脊柱;左脈(Ida)3和右脈(Pingala)4分別與中央脊柱的左右兩側相關連。它們源自脊柱底端,左脈的終點在左鼻孔,右脈的終點在右鼻孔。調息法的練習 讓能量穿過2個氣脈一般來說,能量會輪流穿過這兩個氣脈而流動。許多調息法的練習目的,都在於讓普拉那能量從中脈向上流動,從而帶來愉悅安靜的狀態和更高水準的意識。現代生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了古代瑜伽修行者們的體驗:呼吸的主導流會在左右鼻孔之間交替轉換。儘管一般人對此會感到非常驚訝,但事實是:相對於另一個受阻的鼻孔而言,總是有一個鼻孔更加開放,在空氣通過的時候更通暢,這個鼻孔就稱為「積極鼻孔」或「主導鼻孔」,而另一個氣息不那麼通暢的鼻孔則稱為「消極鼻孔」或「被動鼻孔」。譯註:1. 氣脈(Nadis):Nadi本身意為能量通道,是身體的精細通道之一。2. 中脈(Sushumna):中央能量的通道或氣脈,從脊柱底部延伸到頭頂。呼吸練習的目的是打開中央通道,讓兩側鼻腔均勻呼吸。這樣心念就會達到愉悅的狀態,很容易進入深度冥想。3. 左脈(Ida):在脊柱帶流動的三大能量通道之一,控制左鼻孔的呼吸。4. 右脈(Pingala):在脊柱帶流動的三大能量通道之一,控制右鼻孔的呼吸。(本文摘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橡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