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奶瓶消毒4方法 寶寶健康沒煩惱!

奶瓶消毒4方法 寶寶健康沒煩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對出生1個月的寶寶來說,消毒是相當必需的。寶寶在出生後1個月之內,腸胃道呈現無菌狀態,萬一病菌入侵就會生病,所以最好能每餐消毒奶瓶,但是等滿月過後有腸道益菌之後,只要用自來水清洗即可。為了避免寶寶生病,我建議你最好在每次餵完奶就馬上清洗或消毒奶瓶,以防配方奶滋生細菌。你可以把水放入奶瓶中,然後再分別清洗奶嘴及奶瓶,使用刷子輔助,確保瓶中不會留下任何殘留物。4種消毒奶瓶的方法清洗奶嘴的時候,要先用清水沖乾淨,並把奶嘴翻轉過來,確定奶嘴孔沒有堵住,然後再用下面的方法來消毒奶瓶和奶嘴。1)煮沸法/把奶瓶及奶嘴等放在一個大的鍋子裡,裝滿水後煮10分鐘即可。2)消毒藥片或是消毒水法/把餵食器具放在一個大的容器中,裝滿水,然後放入消毒藥片或是消毒水,放置30分鐘。3)蒸鍋消毒法/利用水蒸氣來消毒餵食器具的的電器,每次使用約花10分鐘。4)微波爐消毒法/使用一種特別的消毒器皿,可以放進微波爐中使用,每次約花費5分鐘,使用前要先確認你的奶嘴及奶瓶是否可以放進微波爐,使用時要把奶嘴和瓶身分離。無法清洗或消毒 可直接換一個奶嘴清楚了奶瓶及奶嘴的選擇及清洗之後,我提供你一個小訣竅,因為一般奶嘴比較容易咬壞,所以你不妨可以多準備一些奶嘴,這樣的話,當寶寶漸漸長大,只要換掉奶嘴就可以,不用換掉整個奶瓶,這是比較實惠的作法。或者是當你帶寶寶出遊時,沒有辦法清洗或消毒,直接換一個奶嘴也是不錯的方法。(本文摘自/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台灣廣廈出版)

為誰而活?在意評價是在過別人的人生

為誰而活?在意評價是在過別人的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我心目中理想的夢想剛好和目標的特質相反:它不能量化(抽象的、利他的),它不可能真正完成(就像那顆摘不到的星星),而且沒有期程,必須耗盡一生來追求,直到我們告別人世之前都不可能完成,但是活著的每一天的每個時刻,都可以滿懷熱情地朝它前進,而且時時有所進展、有所收穫。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追尋星星的過程 也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這個意象或比喻,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不是抵達某個特定目標、特定成就才不虛此行,不是的,人生不是非達成什麼不可,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追尋星星的過程,也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名氣、金錢、美貌……我們嚮往的事物都無法保證擁有幸福或美滿的人生,我覺得最快樂、最能激發熱情的,就是能夠確認天邊那顆值得我們追尋的、屬於自己的星星。但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那顆值得一輩子追尋的星星?有個老師曾經用這個問題協助學生找到夢想:「假如你中了樂透超級大獎,有數十億元彩金,你會怎麼用?」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但不出以下幾點,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暢遊世界……。老師說:「假如你已為自己及家人、朋友、關心的人買齊一切想要的東西,世界美景奇觀都看遍了,結果還剩下誇張多的錢時,你會做什麼填滿你的生活?」通常接下來是一片沉默。要有信心能夠找到一份既能賺錢又能滋養靈魂的工作老師接著引導:「假如你喜歡照相,想不想去從事攝影工作?」「你不缺錢,既然願意免費做拍照這件事,讓別人付你錢,不是更爽嗎?」這個老師透過繞圈子的提問,其實想提醒學生,錢固然重要,但我們不必為了賺錢而放棄夢想,也要有信心能夠找到一份既能賺錢又能滋養靈魂的工作。類似的提問也可以直接詢問:「假如你可以完全不在乎賺不賺錢,不必管對家人、對一切人的責任或看法,你會做什麼事?」我們不該為了別人而活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提醒我們:「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若老是想尋求別人的認同,時時在意別人的評價,你就是在過別人的人生。我們不該為了別人而活,而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一方面不必擔負起屬於別人的人生,一方面也不必為了別人的反應而煩心。我們是活在社群中,所以阿德勒很清楚明白地說:「人類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他主張人生的課題只能自己解決,因為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一個人不可能瞭解另一個人,更不可能改變另一個人。我同意阿德勒的論點,也相信只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會在該改變的時候發生改變。不必強求,也不必遺憾。(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受傷哭喊是自然反應 卻受社會制約

受傷哭喊是自然反應 卻受社會制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對疼痛的記憶無與倫比。從惡作劇的傳統和人生的各種階段性儀式,到生產、受傷或罹病,那些帶有深刻痛苦的事件讓我們刻骨銘心。依照我們對苦痛的解釋,它們通常會被當成轉捩點,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那種經驗讓我們變成現在的樣子。當我坐在急診室等著小腿被縫合時,我一直在想,當時可以怎麼做,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千思萬緒在我腦中翻騰。當意外發生時,想像其他的作法是人類的本性。壓力作為正面或適應的力量 催促克服眼前的挑戰儘管教訓不是很顯著,但我們總想從疼痛中學到點什麼。當我說疼痛有正面的意義時,總會嚇壞某些病人,但這種思維對生存很重要,沒有疼痛的後果更可怕。在凱莉.麥高尼格的著作《輕鬆駕馭壓力》中,她對壓力也有類似的論調。利用壓力作為正面的或適應的力量,可以催促你克服眼前的挑戰,長期來看,這遠比避免壓力來得健康許多。我們感到壓力,是因為我們做的事對我們有意義。這種說法在疼痛上也說得通。事實上,壓力會加重疼痛感,反之亦然,但有了正確的思維,你可以將這些感覺視為催化劑,讓自己打起精神,全心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從許多方面來看,在錯誤中學習指的是從疼痛中學習。錯誤讓我們付出疼痛的代價──生理的和心理的──但我們從中學習,並利用它來改善自己的狀況。在進一步瞭解疼痛的旅程中,我開始相信,疼痛是豐富且重要的學習源泉。哭喊是需要協助的自然反應 卻被社會眼光制約我終於被帶到檢查室,他們要我坐在一張輪床上。熟悉的消毒過的環境伴隨著酒精和不鏽鋼的氣味,每件事都宣稱著這裡是醫院。一位醫師助理用嚴肅的口吻和我打招呼。「我要幫你麻醉、清理傷口,然後把傷口縫合,」她說。「準備好了嗎?」我側躺下來。她幹活時,我完全沒喊疼,也沒有表現出不適的樣子,真讓我自豪。想到現代社會多麼強烈地制約著我們,不可以表現出疼痛的樣子,就讓我覺得好笑,其實,想要哭喊是一種適應性反應,這個行為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協助。「你最後一次打破傷風是什麼時候的事?」「我不記得了。」我回答得有點難為情。為了預防萬一,她幫我補了一針。(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成藥別亂吃!副作用風險仍存在

成藥別亂吃!副作用風險仍存在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Q、為何醫院開的藥有療效,但市售成藥卻沒有呢?市售成藥在日本的正式名稱為「一般用醫藥品」,又稱為大眾藥。而醫師開的處方藥則稱為「醫療用醫藥品」。近年日本市售成藥開始流行OTC藥這樣的名稱。所謂OTC藥是「Over The Counter」的縮寫,直譯是「(藥房)櫃臺買來的藥」。而事實上,市售成藥就是擺在街頭的藥妝店裡面,如同點心餅乾一般,開架式地任由人們隨意購買。成藥為避副作用風險 將主要成分減少為原本的一半到1/3由於「處方藥=藥效較強的藥」和「市售成藥=效果較為溫和的藥」這種觀念讓有些人以為市售成藥幾乎沒有副作用,但其實大錯特錯。確實,多數市售成藥比起處方藥的藥效是比較溫和。這是因為多數市售成藥相較於處方藥,為了迴避副作用帶來的風險,選擇將主要成分減少為原本的一半到1/3。但明明是同一種藥品,怎麼可能處方藥有副作用,市售成藥卻沒有。事實上,日本每年都有人因為服用市售成藥造成嚴重副作用,甚至有因服藥而亡的案例。我們在第1章,「藥物及早服用反而損害免疫系統」一節中,有刊載服用市售成藥致死案例,只有厚生勞動省掌握到的死亡人數。但若是考量到日本習慣服用市售成藥的人口比例,實際因成藥副用作而喪生的人數應該更多。畢竟若是有人因服用市售成藥引發呼吸障礙突然暴斃,家人不清楚死者是否有服用成藥的習慣或時機,便沒有人會察覺到死者死因其實是在於市售成藥的副作用。處方藥是「針對性的下藥」我認為,相較於處方藥,市售成藥更值得我們關注。畢竟處方藥是醫師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開藥,是「針對性的下藥」。而且我們在接受處方藥的時候都會得到相關的副作用解說。然而,市售成藥卻不是如此。例如購買市售感冒藥,上面都會標示「綜合感冒藥」。所謂綜合感冒藥,是集合了抑制咳嗽、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於一顆藥丸的成藥。但其中很可能會有不適用於當時感冒的成分。而且,如果吃藥前沒有詳閱使用說明,就算這些成分的副作用都已經出現,但一般人卻根本不會發現。即使遵守市售成藥的使用說明及用量,市售成藥也絕非安全的藥物。首先,用藥者對於藥物成分的敏感程度不同,用藥後會出現的副作用也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用藥,也會因為當時的身體狀況而有所差異。畢竟人體非常纖細,隨時都會因為某種緣故而致使身體狀況產生劇變。(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腸道給力嗎?少吃冰冷、化學合成食品

腸道給力嗎?少吃冰冷、化學合成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因為壓力而出現反覆腹瀉或便秘的過敏性腸症候群(IBS)的症狀。腸道是非常敏感的臟器,那是因為它們負起了分隔體外和體內的門房任務。胃和腸道位於口腔非常深處的地方,所以往往被認為是在「體內」。但是,所謂的體內是指腸壁的內部。我們和腸內的細菌是共生(共存共榮)腸內住著超過一百種以上、一百兆個左右的菌,這些菌一邊保持調和,一邊擊退來自外界的入侵者—各種細菌或病毒以及區分選擇食物,或者將營養素加以合成,對我們有各方面的助益。另一方面,我們則給予它們優質的食物,提供一個讓它們容易棲息的場所。也就是說,我們和腸內的細菌是共生(共存共榮)。此外,負責吸收大部分營養成分的小腸當中有許多神經細胞和免疫細胞,據說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有大半是在這裡製造出來的。人體的臟器還藏有許多未解的謎題。腸道足以左右人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臟器,這卻是不爭的事實。提升機能,也就是提升「腸道的能力」是這些腸內細菌們的網絡工作。不要攝取食品添加物或抗生素等(化學合成物質)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珍惜保存這些腸內網絡,順利激發出「腸道的能力」呢?首先當然就是要重視腸道。避免腸胃受寒、不要只吃太過冰冷的食物、隨時保持排便順暢,而且要記住不要攝取食品添加物或抗生素等不必要的東西(化學合成物質)。尤其要注意化學合成物質。我們的身體本來就不擅於處理加工食品,因為當中往往含有各種食品添加物。這些食品添加物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身體不習慣的化學合成物質。舉例來說,刻意把速食麵等食物當成主食來攝取,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對身體的一種殘酷傷害。說到化學合成物質,藥物也是我們不想吃進體內的東西之一。當然,有時候因為需要不得不服用藥物,但是絕對禁止動不動就服藥的行為。尤其是抗生素會滅絕腸道內的細菌,所以最好不要吃抗生素。另一方面,攝取腸內細菌們喜歡的東西(食物),也就是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謝物質也是一大重點。要積極地攝取發酵食品或乳酸菌、比菲德氏菌(bifidus)等改善腸內細菌平衡的益生菌(probiotics),這是必須加進每天的飲食習慣當中的東西。因為,腸內環境的好壞會大大地左右大家的壽命,這種說法並不為過。舉例來說,納豆有納豆菌、乾鰹魚有鰹魚黴菌……,發酵食品的幕後推手—微生物(菌)有各種不同的種類。這些有用的微生物(菌)是可以和人類共生的生物,也許在今後的研究實驗中將會發現微生物(菌)的新作用。(摘自/九成疾病可以自癒/天下雜誌出版)

驚!常生氣 癌細胞易增生

驚!常生氣 癌細胞易增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世界上既有經常傷風感冒的人,也有完全不曾感冒的人,或許有人認為這跟體力的好壞有關,事實上怒氣也是原因之一。因為激怒會使神經系統失去平衡、產生混亂,因此導致免疫系統也變得紊亂,所謂的免疫,是指排除入侵到體內的異物、防止疾病產生及恢復健康的功能,努力工作發揮免疫功能的就是血液裡的白血球,白血球會吃光黏在血管壁上的老舊細胞,有外敵入侵時則會展開攻擊。負責掌控這些白血球行動的就是自律神經,白血球又可以分為2種,負責排除體積比較大的異物的顆粒球,和攻擊細小病毒的淋巴球,平常負責守護身體的白血球,在交感神經過於活絡的狀況之下,顆粒球的數量會增加,如果增加太多而侵入體內的異物很少,就會轉而攻擊身體必需的常住菌群。人體如果失去常住菌群,身體的屏障功能、抵抗病菌的能力就會降低,顆粒球的壽命很短,只有2、3天,大量增生的顆粒球死去之後,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傷害周遭的細胞。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 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相反地,如果副交感神經活動過剩,就容易罹患像異位性皮膚炎或花粉症等過敏性疾病由於發怒會讓交感、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因此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愈容易發怒者,免疫力愈差,愈容易感冒或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原因。當免疫系統失序 也很容易罹患癌症如果只是容易感冒還好,當人的免疫系統失序的時候,恐怕也很容易罹患癌症,過度發怒會導致交感神經作用過剩,顆粒球增生,淋巴球就會減少,由於攻擊癌細胞也是淋巴球的功能,這種功能如果減弱,就有可能製造出癌細胞容易增生的環境。如前所述,如果動怒,守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無法順利運作、發揮功能,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已經不知不覺對疾病呈現毫無防備的狀況了。(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一天跳500次 晃動胃腸、促蠕動!

一天跳500次 晃動胃腸、促蠕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如果胃腸緊張、蠕動不順暢,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又會導致血流不暢通,讓眼睛與全身陷入缺氧狀態。「缺氧」最主要的原因是胃腸僵化。而維持眼睛功能的肌肉,包括眼球肌、睫狀肌等等,也與自律神經密切關聯。所以,舒緩胃腸,提高消化功能,恢復自律神經平衡,對維持眼睛與全身健康大有幫助。然而效益最大的運動,就是跳躍。大腿相當於穩定心臟動作的感測器跳躍可以晃動胃腸,促進蠕動,舒緩僵化的胃腸。而且可以刺激腳骨,活化自律神經。跳躍500次的運動量相當於打一場橄欖球賽,自然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跳躍還可以鍛鍊大腿。大腿相當於穩定心臟動作的感測器,鍛鍊大腿可以提升心肺功能,更順利地攝取氧氣。你不需要跳太高。只要腳離地面幾公分就好。跳躍不必上健身房,也不用特地挪出時間,趁午休空檔跳一跳就可以了。目標是一天500次。請配合身體狀況來跳,例如一組50次,跳個10組,或者一組100次,跳5組。不過請注意,跳躍多少會對膝蓋造成負擔,膝蓋不好的人可以改練習深蹲或抬腿。如果選擇練抬腿或深蹲,也請以100次為目標。(本文摘自/一分鐘視力革命/如何出版)

不硬背!「輸出」是最強的記憶術

不硬背!「輸出」是最強的記憶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所謂記憶,就是「記住」,亦即「輸入(Input)」。也就是把資訊和知識「塞進」頭腦裡,必須耗費極大的勞力與精神上的能量。其實,不必刻意去「背」或「記」,只要做「輸出(Output)」,資訊自然會留在記憶裡。所謂「輸出」,就是與人交談或寫成文章。為什麼做「輸出」就能留在記憶裡呢?所謂「輸出」就是去「使用」被輸入的資訊,海馬會把被使用過很多次的資訊判斷為「重要」,留在長期記憶哩,所以做「輸出」就不會忘記。「輸入」很辛苦 但「輸出」很愉快具體來說,輸入資訊後,在一個禮拜內做三次的「輸出」,就非常容易留在記憶裡。不必靠「輸入(記住)」,光靠「輸出」就能留在記憶裡,因此,「輸出」是最強的記憶術。「輸入」很辛苦,但「輸出」很愉快。不硬記、不費力、快快樂樂地記憶,就是「不用記憶的記憶術」。我使用網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開辦了學習出版、學習品牌化的讀書會「網頁心理班」,從開班到現在六年多了,參加的人數多達六百人以上。我直接與這六百名學生交談,提供意見。在交談中,我針對「會成功的人」與「很難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收集了龐大的數據。即便讀過一百本書 光讀也不能自我成長「讀過很多書,卻學不到什麼」、「聽過很多演講、參加過很多研討會,卻感覺不到自我成長」之類的「很難成功的人」,幾乎都具備同樣的特徵。那就是「輸入」與「輸出」不平衡。總而言之,就是經常做「輸入」,卻很少做「輸出」。即便讀過一百本書,光讀也不能自我成長。「不使用的資訊會全部忘記」,這是記憶的大原則。讀了書,卻沒有做關於那本書的「輸出」,就會忘記百分之九十九,對成長毫無幫助。(本文摘自/不用記憶的記憶術/平安文化)

果汁、能量棒 恐含較多糖、飽和脂肪

果汁、能量棒 恐含較多糖、飽和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老實說,這一項法則聽來讓人有點兒感傷,不過卻是現代人不得不奉行的飲食原則。麥可‧波倫在《食物無罪》中說過一段話:「任何想要撰寫『飲食書』的人,都必須以此準則為民眾解惑。」確實,每一天都有人在問這個問題:「我到底該吃些什麼?」答案就是:「真食物。」請遠離那些陳列著一盒盒、一罐罐包裝食品的偽食物區什麼是「真食物」?除了急速冷凍的水果和蔬菜以外,任何不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的營養標示的食物,都算是真食物(聽來還真有些諷刺啊),在超市裡的生鮮區就可以找到許多真食物(農產品、肉品和海鮮)。採買食物的時候,請遠離那些陳列著一盒盒、一罐罐包裝食品的偽食物區。若你非要購買這些包裝精美的食品,請詳閱它們的成分標示,千萬不要把含有念不出名字,或是化學系學生才看得懂的成分的商品放到購物籃裡!盡可能購買保有原形的天然食物,如此一來,你不僅不必吃進一堆雜七雜八的化學添加物,也可以遠離它們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往往號稱有益健康的商品 都不是太天然另一方面,你也必須小心標有「健康宣稱」(health claim)的食品。往往號稱有益健康的商品,都不是太天然(它們的包裝上可能會出現「低脂」、「低糖」、「輕食風」、「不含類固醇」、「非油炸類烘焙食品」、「富抗氧化劑」以及「純天然」等標語或是健康宣稱)。你想想看,一項商品若要能夠合法標註上這些宣稱,該要經過多少的驗證程序,這表示在這些過程中,它根本不太可能保有跟天然食物一樣的成分。以柳橙汁為例,很多品牌的柳橙汁包裝上都標示著五花八門的健康宣稱(譬如「讓你喝進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但實際上,這一罐八盎司容量、毫無纖維並飽含果糖的果汁,絕對不可能比整顆新鮮的柳橙有益健康。如果還需要經過廠商說明,你才知道吃他們家產品的理由,你就更不應該吃這些東西。低脂乳酪、能量棒 含有較多的糖、飽和脂肪、鹽更糟糕的是,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吃得很健康,因為他們只買冷凍的輕食晚餐、脫脂冰淇淋或冷凍優格、百分之百天然果汁、低脂乳酪、能量棒、健怡汽水,以及有機低卡零食等。不過假如你花點心思看看這些食品的營養成分,就會發現這類產品通常含有比較多的糖、飽和脂肪、鹽,以及其他看不出所以然的奇怪成分(在成份標示裡,含量越多的成分會列在越前面)。(本文摘自/拒絕生病 無病生活從65件日常小事開始/地平線文化)

太少吃魚 當心患憂鬱症、失智症

太少吃魚 當心患憂鬱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隨著飲食習慣歐美化,人們食用肉類與加工食品的機會增多,食用魚肉的習慣逐漸減少。然而,不吃魚肉容易導致ω- 3 脂肪酸出現慢性缺乏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體會將大量ω- 6脂肪酸運輸到腦部,使腦內的脂肪酸失衡,進而造成憂鬱症等情緒障礙,且較容易使人罹患失智症。DHA量不足細胞膜就會硬化 腦部易受損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發作ω- 3 脂肪酸能夠促進腦部活化,尤其是DHA這是一種與腦部神經細胞膜有密切關連性的脂肪酸,如果能夠充分輸送到腦部,就能夠使神經細胞膜變柔軟,藉此維持腦部機能的正常運作。相反的,當攝取的DHA量不足,細胞膜就會硬化,使腦部機能降低,腦部也較容易遭受損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發作。此外,腦部的神經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少,進而導致健忘等腦部機能衰退的問題。目前已經知道DHA能夠有效抑制腦部機能降低。除了前述功能以外,EPA與DHA還具有提升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的效果。腦部約有65%的成分是脂肪。透過飲食攝取油脂,會在體內轉換成各式各樣的脂肪酸,並傳輸到細胞膜與腦部等處。腦部有個叫做海馬迴的部位,主掌記憶力與學習能力,並含有大量的DHA。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不持久 可能是突觸細胞膜變硬海馬迴具有許多神經細胞,在神經細胞前端,有一種叫做突觸(Synapse)的部位,就像天線一樣,負責收發資訊。如果DHA確實覆蓋著突觸的細胞膜,能夠促進腦部活化,藉此掌握更多資訊,並使資訊傳達更順暢。若你苦惱於記憶力衰退、會突然想不出來要怎麼表達、有專注力不持久的問題,可能就是因為突觸的細胞膜變硬的關係。而這也是ω- 3 脂肪酸攝取量不足的證據,所以每天用餐時請多食用魚肉吧。另外也可以搭配荏胡麻油、亞麻仁油、DHA等健康食品等。(本文摘自/吃錯油當然容易生病/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