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驚!年吃一億五千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

驚!年吃一億五千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現代人類的三大文明病是愛滋病、癌症與憂鬱症,每年全世界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有三億五千萬人正為憂鬱症所苦。20歲以上每3人中就有1人 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臺灣的數據也非常嚇人,衛生福利部統計,單單在二○一四年看診並請領治療憂鬱症藥物的就有一百一十六萬人,臺灣人每年至少吃掉一億五千萬顆鎮靜劑及安眠藥。據中研院歷年的統計,全臺灣有心身症、精神困擾的人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甚至因精神疾病嚴重到領有殘障手冊的人也有二十多萬人;也有調查指出,臺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等於二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憂鬱到曾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兩百多萬人。浮躁不安、容易疲累、不耐煩所謂廣泛性焦慮的外在表現就是浮躁不安、容易疲累,而且很容易不耐煩,肌肉經常緊繃,夜晚難以入睡或者睡得很不安穩,而且這些狀況持續半年以上。這種身體明明不舒服,卻又查不出具體的生理疾病,有時會稱為心身症,也就是與焦慮、憂鬱、壓力有關的精神官能症。據統計,臺灣每年有十多萬人因心身症到醫院求診,而且大多數是正在工作的青壯年,不但影響個人,也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產生這些精神方面的困擾有三種原因:第一個是生理上的,也就是遺傳或內分泌失調造成;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比如要求完美的性格或無法處理工作壓力;第三個是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大者如天災人禍的巨大災難,小者如居家環境的布置。最近的研究一再證實,心理與環境,甚至遺傳基因也會和環境互相影響,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單單只是把牢房漆成粉紅色,就會降低囚犯的攻擊性,稱為粉紅牢房效應。高比例的心身症 主要原因來自工作的競爭壓力為什麼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心身症?主要原因大概來自於工作的競爭壓力。當然,面對新事物與新挑戰時,適度的壓力、適度的緊張感是好事,能讓我們集中精神與資源,也是渴望成長的象徵,但是若緊張焦慮到心神不寧,就太過度了,恐怕需要主動想辦法降低這種因壓力而來的焦慮。(本文摘自/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 

運動訓練的痠痛 反能幫助進步?

運動訓練的痠痛 反能幫助進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在運動、學術、商業、藝術和其他競爭領域中茁壯成長。不論輸贏,我們都在學習、精進並且替未來的進步設定參照點。藉由在健身房多做一組訓練動作,或是跑三英里的時間少那麼五秒鐘,我們和他人競爭,也和自己競爭。運動訓練的發炎性疼痛 是休息而進步的預告疼痛在打磨我們的競爭優勢時非常重要,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進步到什麼程度,以及何時該屈服。跑到最後一英里時,或是做最後一組健身動作時,你會感受到乳酸的灼熱感(發炎性疼痛),你知道自己已經接近體能的極限。疼痛的感覺告訴你,你可以再撐一下,然後就要休息,好讓訓練的效果極大化。當你逼迫自己逼近不舒服的閾限,你的肌肉會有輕微的撕裂傷。只要休息,它們就會變得比之前更強壯。在追求這種進步時,疼痛不可或缺。高爾基氏腱器 幫助了解伸展極限高爾基氏腱器是感覺接受器,在我們伸展軀體時,它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極限。沒有這個腱器的提醒,我們可能延展肌肉過了頭,導致肌肉撕裂甚至損傷關節。疼痛可以校準伸展和收縮動作,讓我們安全地停留在兩個極端之間。為了坐收運動後伸展的成效,你必須緩和地將自己逼近疼痛設定的界限。如同班傑明.富蘭克林在那篇經典文章〈致富之道〉中提及的:「所以,何必期盼時局變好?只要我們好好努力,時局就會變好了。勤奮不必靠希望,靠希望過活的人得餓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了疼痛的代價,我們獲得成長與收穫。「無勞不獲」這話出現在很多脈絡中,在運動領域中尤其適用。(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 助克服疼痛

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 助克服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醫學是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科學。對於那些身體的疼痛不具適應特性的病人,照顧他們的醫療手段更著重在藝術面向,因為疼痛的科學部分還在起步階段。疼痛既殘酷又複雜,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必須接受它要傳遞的訊息,因為逃避疼痛是根本行不通的。讓疼痛告訴你何時該休息 何時再度起身「所以,我覺得痛的時候要怎麼辦?」鮑布問我,他是一位脊椎狹窄的病人。「我該停下腳步、坐下來,等到覺得好一點再行動,或是我該直接挺過去?」脊椎狹窄是指某一段脊椎過窄,如果發生在腰椎區域,病人久站或走得太久,就會引發下背痛和大腿麻木。坐下來通常會讓疼痛在幾分鐘內消失。「這絕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我告訴他。「讓疼痛告訴你何時該休息,何時可以再度起身。」醫師在醫學院求學,並在住院醫師以及之後各階段接受許多人無法承受的嚴格訓練和讓人精疲力竭的工時,對於痛苦的耐受度是眾所皆知。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在治療病人的疼痛時方向正確?我們會不會太過武斷?在《當呼吸化為空氣》書中,保羅.卡拉尼提談到他因為第四期肺癌而經受的苦痛,以及他如何挺過難關,完成史丹佛大學嚴格的神經外科訓練。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 比疼痛更強大雖然很快就與自己的死期面對面,卡拉尼提堅持完成目標的決心比疼痛的力量更為強大,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他的著作就面臨苦痛、克服苦痛提供了完美的說明。疼痛讓我們當下感覺自身的存在,那種感受沒有其他經驗可以給予。以下這個段落說明了疼痛、折磨和意義之間值得注意的關係:醫師開了一堆新的止痛藥給我。我一跛一跛地走出醫院,我著實不懂,六天前我怎麼能在手術室連續待上將近三十六個小時?(中略)而且儘管那樣,我一直在承受難熬的痛楚。(中略)沒錯,我想,這的確是自相矛盾的:就像跑者一衝過終點線就倒下,一旦照顧病人的責任不再推促我前進,我就成了廢人。想要成為醫師,卡拉尼提因而能夠面對煎熬的疼痛,完成所有要求。(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喝咖啡 能降低發生肝癌的風險

喝咖啡 能降低發生肝癌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有關肝癌罹患率,男性有減少的趨勢,女性則持平。但是肝癌值得注意之處,在於罹癌後的生存率低。在日本,罹患肝癌的原因有九成是C型肝炎或B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C型肝炎占八成、B型肝炎占一成,而酒精性肝硬化等因素則占一成。咖啡防癌的效果中,被認定最具功效的就是肝癌。針對咖啡攝取與肝癌的研究,日本有一項多目的世代研究,以居住在全日本各地區的人為對象,考察其生活習慣與癌症等生活習慣病的關聯,進行長時間且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咖啡與肝臟多目的世代研究的結果,最初在2005年發表。該研究報告提及,它也是讓我對咖啡產生興趣的契機。該調查以居住在全日本40歲至69歲的男女、共計九萬人為對象,至2001年為止追蹤了七至九年,並分析其追蹤結果。和幾乎不喝咖啡的人比較 喝咖啡者的肝癌罹患風險相對地減少調查開始時,依據調查對象當時攝取的咖啡量而分成六組,比較其結果後。調查期間內罹患肝癌者有334人(男性250人、女性84人),並已去除飲酒、抽菸、蔬菜攝取等與肝癌發生有關的影響因子。該結果可得知,和幾乎不喝咖啡的人相較之下,喝咖啡者的肝癌罹患風險相對地減少。在該研究裡, 一天喝五杯以上咖啡的人,其肝癌罹患機率是幾乎不喝咖啡者的1/4。而這項結果在日本其他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宮城世代研究,及三府縣世代研究的分析結果中亦獲確認。2013年,世界各地針對咖啡消費與肝癌為對象進行新研究,而後將之做了後設分析,其結果也顯示出咖啡消費量愈多者,其肝癌發生風險降得愈低。從這些研究結果來看──「咖啡喝得愈多,愈不容易得到肝癌」應該是千真萬確。報告指出,飲用咖啡能降低發生肝癌的風險。(本文摘自/1天喝3杯咖啡會健康:如何喝?怎麼喝?/天下雜誌出版)

糖尿病不單只控糖 微循環才是關鍵!

糖尿病不單只控糖 微循環才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為什麼正常人飯後胰島素上升、升糖素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升糖素在飯後卻照樣維持在高峰,甚至還會反常地上升」是因為消化食物導致對血糖的需求上升所致。若僅著眼於血糖值高低,人體既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又同時分泌升糖素想升高血糖,就像是人一邊流汗想降低體溫,卻同時全身發抖想提高體溫一樣,不免自相矛盾。高血糖是幫助細胞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但若著眼於細胞的血糖代謝就顯得合理許多:由於細胞攝取不到足夠的血糖,因此胰島素也好,升糖素也罷,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克服細胞攝取不足的問題。高血糖不過是表象,是幫助細胞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控制血糖值當然很重要,但只控制血糖值卻是以偏概全,就像一味地降血壓會導致血流量不足而引起細胞缺氧;一味地降血糖同樣使細胞血糖攝取更嚴重不足,不但不能根治疾病,反而加劇細胞因為欠缺能量所引起的退化性病變,導致大腦神經系統因能量不足而傳導不良,使血液循環障礙的情況惡化,造成四肢麻木;視網膜滲血、剝離、失明;腎臟受損而得洗腎:傷口癒合困難而必需截肢等情況。改善微循環能同時改善缺氧、胰島素抗性、脂肪組織機能誠然,糖尿病與微循環障礙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我們並不否定藥物的作用,但想指出一個重點:只抑制血糖濃度並不會改善微循環,反而會讓微血管細胞因血糖攝取不足而影響其功能,讓微循環更加惡化;但改善微循環卻能同時改善缺氧、胰島素抗性、脂肪組織機能,還能幫助降低血糖、血脂、自由基,這些正面的效果有助於扭轉整體惡化的趨勢,是故相較於目前常見的觀念——一味地抑制血糖值,改善微循環及缺氧—— 是更有效率且低副作用的策略。臺灣目前每年糖尿病患者截肢者約在4000例。因此,不論想改善糖尿病本身或是其併發症,改善微循環是糖尿病在預防、治療、保健上重要且必要的方法。若你的親朋好友有糖尿病的問題,請務必建議他們將「改善微循環」列入治療保健的整體策略之中。(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飲食不挑嘴 吃對了就健康!

飲食不挑嘴 吃對了就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做我這一行的,永遠離不了「吃」,我不特別愛吃,卻是個很會吃的人,但依然維持瘦削的身材。常常有人問:「王老師,為什麼你怎麼吃都不會發胖?」我總是回答:「我不挑嘴,而且葷素不拘,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是知道怎麼吃比較健康而已。」我若勉強自己不吃肉會有壓力,那我就不會這麼做,但我知道要吃什麼肉比較乾淨健康。我們一家都是有機的支持者,尤其是我的小孩,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受有機飲食,為了培養下一代正確健康的飲食觀,我和太太打從孩子出生後,就更加注意飲食方面的小細節,希望孩子們能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喝咖啡搭的是鮮奶而不是奶油球 加的是紅糖而不是白糖例如,偶爾我會讓他們喝珍珠奶茶,但一定選加鮮奶而非奶精粉的珍珠奶茶;我喝咖啡搭的是鮮奶而不是奶油球,加的是紅糖而不是白糖。多下了這層功夫,就比加奶精、白糖的人少了一些中風的機率。我的小兒子今年小二,就能成功投籃,伏立挺身可以做二十下,仰臥起坐也可以做個二、三十下,因為吃有機食品的小孩底子好,從小很少生病。現代很多小孩子不吃五穀飯,我家小孩卻都是吃五穀飯長大,隨便打個有機蔬果汁,他們也喝得津津有味,市面少見的苜蓿芽、甜菜根也都照吃不誤。其他人不這麼吃是因為不懂,不懂沒關係,只要被教育了就會開始注意,我到世界各地演講,分享的就是這樣的概念,因為不管是哪一種人,只要吃對了就會健康;吃錯了,即便是再怎麼優異的人種,也難逃病魔的侵襲。面對食物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多方攝取不同食物營養我對我的小孩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沒有吃過的東西不可以說不好吃。」只要沒吃過,就算是榴槤、臭豆腐,也不能說不好吃,如果吃過了覺得不好吃而不吃,那我可以接受,因為食物好不好吃很主觀,但食物營不營養卻是可以客觀判斷的。所以,面對食物時,千萬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多方攝取不同食物的營養,給自己一個贏回健康的機會。(本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吃素仍陷三高危險?4大陷阱要注意

吃素仍陷三高危險?4大陷阱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有的人剛開始吃素,會覺得容易肚子餓,這是因為肉類食物消化不易,流在胃腸道的時間長,讓人感覺較有飽足感,從葷食改為素食,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調整,讓胃腸道慢慢習慣,容易肚子餓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高纖食物可延長腸道消化時間 增加飽足感素食要能均衡飲食,如果只是不吃肉類,但是精緻的食物食用太多,也會使血糖上升太快,容易產生肌餓感,因此,每餐盡量以粗糙、纖維質高的五穀雜糧為主食,高纖食物可以延長腸道消化時間,增加飽足感。另外,可多食堅果類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富含優質油脂與纖維素,可使血糖較穩定,此外,要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血糖起伏過大。許多運動員、奪冠的奧運選手都是速食愛好者,均衡的飲食不但不會影響運動選手的表現,沒有因運動量大而產生體力不足的問題,反而能為運動員的耐力、爆發力加分。錯誤4項素食飲食習慣現代人健康概念、環保意識抬頭,除了因宗教信仰而吃素之外,素食人口已越來越多;但有些素食者還是脫離不了「三高」指數,此時應該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真的吃對素了嗎?還是掉入素食陷阱而不自知!以下是常見的錯誤素食飲食習慣:1) 用油過量/料理要避免使用高溫油與劣質油,才不會影響健康。有些素食料理為了美觀、口感,烹飪時常用高溫炸炒,用油量往往過高,烹調的溫度也過高,這會導致維生素等營養素流失,更會吃入過多的油脂。另外,油品的選擇也很重要,應該針對不同的烹飪方式,選擇不同的油,才能確保健康。2) 蛋白質攝取量過高/許多人擔心素食容易營養不夠,所以會補充許多營養素,卻導致攝取過多的蛋白質,豆類是素食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加上素食料理中常有大量的豆類再製品,若食用過量,蛋白質的攝取容易偏高,對素食者而言,蛋白質的來源最好能食用多樣化的豆類,營養才均衡。3) 素料用量過多/素料種類以豆類製品最多,再者是素肉製品(豆類再製品),以及蒟蒻製品。素食料理為了接引葷食者,會使用許多素料入菜,由以素食餐廳更常見,宴客時,幾乎道道以「象形素食」,也就是名字、形狀、味道都極像葷食的素料,蔬菜反而成為配角。這些素料要保存三到六個月,甚至一年,往往需要加物食品添加劑來延長保存期限與增加口感,另外,素料還有納含量偏高,以及摻入葷食等風險,為健康著想,最好慎選或盡量避免吃素料。4) 調味料過多/素食料理為了增加口感,常會添加許多調味料,其中也包含了添加物,尤其以糖類、油脂最常見,還有食用色素、甜精等,以豆漿為例,廠商為了豆漿的賣相,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消泡劑、雙氧水,長期食用有礙健康,選購時要看清標示,或選擇值得信待賴的店家。(本文摘自/素食50問/法鼓文化)

想減肥?起床1.5hr內一定要吃早餐

想減肥?起床1.5hr內一定要吃早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減肥時,一定要和自己「約法三章」,千萬別過於貪求減肥效果,也不可太過輕忽怠慢,第1週是剛開始減肥的適應階段,必須改變目前覺得「這樣還不錯」的生活模式,下列3點,是一定要做到的生活習慣,請確實執行。1) 整理冰箱,丟掉零食 /現在,打開冰箱的門,把垃圾食物和零食全部丟掉!尤其是泡麵或餅乾這類絕不能出現在家中的食物,更不能用孩子或其他家人為藉口,囤積在家裡,要記得,你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減肥」,如果孩子吵著要吃餅乾或冰淇淋,帶他到外面吃一次即可。2) 早睡早起,不熬夜 /晚睡晚起的懶散生活習慣,必然會造成吃宵夜和不吃早餐的結果,早上趕上班,時間已經很緊迫了,怎麼會有空準備早餐呢?吃完晚餐後,一直到凌晨2、3點,如果沒吃宵夜,一定會肚子餓,由此可見,不規律的睡眠與飲食習慣,將使熱量囤積在體內,進而阻礙減肥,因此,請定好規律的睡覺、起床時間,並徹底遵守。3) 起床後1.5小時內,一定要吃早餐 /規律的進食與運動,有助於減肥,唯有讓身體預測「何時將吃東西」、「會有多少的卡路里進入體內」,才不會囤積不必要的熱量,減肥時,也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逐漸提高運動的強度,身體才能適應,如果自己的生活作息真的不固定,不妨以起床的時間為基準,在1個半小時內吃早餐,間隔4~5小時後,再吃下一餐。(本文摘自/驚人的1天4餐雞肉減肥法/采實文化出版)

藥物「吃好逗相報」 萬萬不可!

藥物「吃好逗相報」 萬萬不可!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除了醫師對老年人開立藥物應小心謹慎外,關於老人服用藥物,一般民眾要注意哪些事呢?1)抄下藥名,隨身攜帶。一定要把目前所吃藥物的英文名稱(藥袋上所列的藥名)抄下來,寫在一張紙上,隨身攜帶。就診時給醫師看,即可一目了然,不要光描述藥丸是紅的、是白的,讓醫師猜半天。尤其是會導致過敏的藥物名稱,更需要讓醫師知道。2)最好在同一家醫院就診。如要看不同科別時,最好在同一家醫院就診,這樣資料集中,醫師參考起來比較方便。也可以掛高齡醫學或老年醫學科的門診,以整合用藥。但是有些專科用藥,或者病情嚴重、複雜的,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多年之後出現難以控制的「步態凍結」(患者在走路過程中突然出現短暫的障礙)或「異動症」(出現無法控制的不自主動作)等,還是需要在原來的專科門診追蹤調藥。3)不需要的藥或沒有確定療效的藥,不要吃。除了必要的預防型藥物(如阿斯匹靈預防中風、心肌梗塞),以及需長期控制的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之外,有些症狀只是短期出現的,不需要長期服藥,在症狀改善後,即可詢問醫師是否能停藥。4)長效型藥物的方便性。醫師若開給長效型藥物,一天只要服用一次,對病人很方便,不會因為忘記服藥而影響病情。而且服用長效型藥物,通常血中藥物濃度較穩定,不需要擔心藥效不夠。5) 領藥時,若發現藥不同於以往時,可向藥師或醫師詢問是否換了廠牌或改藥,這樣也可避免給錯藥的疏失。更換藥物的廠牌對一般人沒有問題,但是可能會造成失智長者的困擾。有位失智長輩的安眠藥,被換為成分相同、但由不同藥廠製造的藥,因為是不同廠牌所以長相不一樣,這位長輩堅持不肯服藥,她的家人只好自行購買原來藥廠的藥。6)自己詳加查詢。如果醫師太忙,無法詳述藥的副作用時,可以自己上網、看藥物手冊,或閱讀藥盒內所附的仿單(藥品的說明書)。但是要注意,並非一種藥的所有副作用都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仿單內通常都會註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發生的比例通常並不大,也不太嚴重,不必因為害怕而不敢服用。7)如果服了藥之後不舒服或過敏,則應停藥。若是不能停的藥(如降血壓或降血糖藥),則應盡早回診看醫師,或許需要換藥。8)千萬不要私下相互給藥。有特殊療效的藥,往往也有與之而來的副作用,所以不要「吃好逗相報」地私自相互給藥。9) 做子女的,請定期幫父母檢查家裡的藥物是否已經過期。許多老人家都有一抽屜的藥,定期整理很重要。若包裝上有保存日期,過期的就立即丟掉;若是散裝的,看不出日期,如變色、變形,當然也不能吃。即使沒有異狀,但感覺已經放了超過一年,或者根本不記得那是治什麼的,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丟掉比較安全。另外,有時醫師開給昂貴的藥,但是病人吃了覺得不合適,醫師也重開了藥,不妨把原來的藥帶回醫院,問問看藥房是否願意回收,以免浪費。雖然不能退錢,但是惜藥也是一種美德啊!(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腫瘤引起身體不適,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病患心理因素等皆可能造成食慾不振情形,導致病患營養不良,此時的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3日星期(五)舉辦講座,由營養師吳詠如主講「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癌友及家人度過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7年2月23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