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海帶芽、昆布鹼化尿液 防痛風上門

海帶芽、昆布鹼化尿液 防痛風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與其擔心自己每天越來越胖、愁眉不展,你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多少熱量嗎?不妨用科學的方式計算,讓體重控制更有效率。若你的工作都是以坐辦公室居多,或者是平常生活鮮少用到體力的話,那麼平均每公斤的標準體重一天所需的熱量範圍必須是在25~30 大卡之內。標準體重乘以25 算出一天所需熱量算出標準體重之後,再乘以25 大卡,就能夠算出一天所需的熱量了。算好的結果四捨五入,並且以百為單位,也就是約1400 大卡、約1600 大卡的方式來記。「肥胖」的人每天攝取的熱量如果能夠控制在這個數字,甚至是以下,照醫學上來講,就會慢慢瘦下來,照理說也會距離標準體重越來越近。另外,身高175 公分的人每天必須攝取的熱量,不管是1600 大卡還是1800 大卡都沒關係。倘若你想嚴格管控自己的飲食,那麼就把目標訂在熱量較低的1600 大卡上。另外,在進行的過程當中,有的人會隔一段時間攝取1700 大卡,其實這個數字多少會有一些誤差。在此將攝取的熱量設定在1600 大卡、1800 大卡及2000 大卡,至於自己應該攝取多少熱量,不妨與醫師討論過後再來決定吧。計算每日所需熱量的算式每天所需的熱量(kcal)=標準體重(kg)× 25年齡不到20歲的人成長還是需要熱量,因此要加上200~400大卡。例:身高170公分的上班族標準體重 =1.7×1.7×22=63.6(kg)64 × 25=約1600kcal(每日所需的熱量)高尿酸血症、痛風病人 忌食內臟、海鮮我們日常生活常吃的食品當中,普林含量特別多的食品如下表。有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人,林攝取量每天盡量不要超過四百毫克。另外,普林含量少的食品也一併列出,在規畫每日飲食內容的時候能夠妥善利用。身體健康的人尿液呈弱酸性。如果尿酸濃度屬於酸性尿(也就是偏酸的尿液),不僅會嚴重影響到溶解度,就連排泄也會有困難。有的食品會提升尿液的酸度,有的則是會讓尿液偏鹼。因此有高尿酸血症人要避免攝取會讓尿液酸化的食品,盡量攝取可以鹼化尿液的食品。(本文摘自/痛風、高尿酸飲食聖經/太雅出版)

血液循環好不好 看腳就知道!

血液循環好不好 看腳就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看起來好年輕喔!」這句話人人愛聽,但年輕的外表下,你身體的血管老了嗎?血液循環好不好,最容易觀察的地方就是人體末梢,例如手腳容易麻木和抽筋,是循環不暢通的最初期症狀。特別是在腿部,很多人在久站、久坐,或是過度活動之後,容易感到腳好重、好麻、好痠、好痛。小腿相比較瘦 可能是動脈阻塞進一步觀察小腿,如果一個人的動脈阻塞了,小腿會顯得比較瘦,這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養分到不了,下肢會像營養不良那樣長的瘦小。如果小腿比較腫脹也不對勁,通常會有靜脈阻塞的問題,因為末梢得不到充足的氧氣,長期還會變成瘀積性皮膚炎,皮膚像橘子皮,顏色變青紫黑,有嚴重的色素沉積。所以老祖宗總說,人老腿先老,腳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心臟有沒有力,循環好不好,看腿腳就知道。由此也看的出來,臟腑、血管與末梢的連帶關係密切,末梢循環不只決定了你的血管年齡,也顯現出你身體的真實年齡。瞭解自己的身體年齡看看你的實際年齡,是不是等於身體年齡呢?很多人就算外表看起來還算年輕,內心深處那些無力、疲倦、痠痛、僵硬感覺,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體的循環能力開始老化了。以下的小測驗,讓你更瞭解身體的4種年齡表現。讓我們一起來揭示身體的實際年齡吧!首先,先來完成以下的一個測驗題。請你在4個年齡指標後的「你覺得呢?」部分,填寫你對於自己年齡的判斷。然後做以下的「5個身體年齡測驗」,利用幾個最簡單的方式去檢視出老化的指標,最後根據分數評比,在「身體年齡」這一欄填上測驗出來的年齡。對照一下,實際年齡和測驗出的身體年齡相符嗎?   4種年齡                               你覺得呢?   什麼意思呢? Step1 實際年齡 ________歲 你身份證上的年齡 Step2   外表年齡   ________歲 當你自己對著鏡子照時所看到的身材、皮膚、精氣神,你覺得自己像幾歲?或者是經常聽外人說你像幾歲的人呢? Step3   器官年齡 ________歲 你自認身體內在器官是什麼年齡?你的健康檢查報告給你的感覺你是什麼年齡?你覺得自己夠健康嗎?請大膽給自己一個年齡吧! Step4 思想年齡   ________歲 你還經常有戀愛的感覺嗎?你還會看卡通片嗎?你上次去動物園(不是為了陪小朋友)是什麼時候?你多久沒有蹦蹦跳跳走在街上了?大膽的給自己一個年齡吧! Step5 接下來,你需要站起來,用以下的方法測驗,然後把分數加總起來,再用分數對照表比對,就能清楚知道你的身體年齡跟實際年齡有多大的認知差別了 Step6 身體年齡 ________歲 請把下面「5個身體年齡測驗」的結果填上,並和上述的4種年齡做比較。 (本文摘自/神奇顫掌功/三采文化)

未老先衰?5動作檢測「身體年齡」!

未老先衰?5動作檢測「身體年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看看你的實際年齡,是不是等於身體年齡呢?很多人就算外表看起來還算年輕,內心深處那些無力、疲倦、痠痛、僵硬感覺,卻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體的循環能力開始老化了。5個伸展測驗 測出生理年齡【測驗一】循環測驗你的「頸循環」老化了嗎?作法:先將兩手十指交叉,手掌心朝上,手臂伸直緊貼住頭兩側。看看手臂是否能緊緊的夾住耳朵?結果                   得分1)你碰不到耳朵,或用力去碰時手臂會發抖。      12)你碰得到耳朵,但覺得肩膀很痠、很緊。    23)你可以緊緊夾住耳朵。            3【測驗二】能量測驗你的「腰循環」老化了嗎?作法:先將兩手十指交叉,身體和手臂向前向下彎腰,腿伸直並腳併攏,然後用手掌心去碰觸地面結果                   得分1)你碰不到地面。                                            12)你能勉強手指尖碰到地面。                           23)你能手掌輕易、全面的碰到地面。          3【測驗三】放鬆測驗你的「肩循環」老化了嗎?作法:雙手在背後合十。手掌相對,手指尖朝上。結果                               得分1)你勉強可以合十,但指尖只是勉強超過腰部的高度。        12)你能在背後合十,但指尖只到肩胛骨的高度。        23)你能輕易的在背後合十,且指尖高度幾乎可以碰到後頸部。  3【測驗四】強度測驗你的「腿循環」老化了嗎?作法:1. 以蹲馬步的方式站好。兩腳和肩膀同寬,慢慢下坐。2. 小腹和大腿要呈90度角,大腿與小腿要呈90度角。3. 蹲馬步至少3分鐘。結果                               得分1)你無法蹲到90度,或腿很痠,甚至發抖。              12)你能蹲好馬步但不到3分鐘就收工了,或做完腿會痠。       23)你能嚴格按照標準動作做,且超過3分鐘腿不痠。         3【測驗五】活力測驗你的「臟腑循環」老化了嗎?作法:1. 腿併攏,腳跟、腳尖都併攏。2. 慢慢下蹲後,用手抱住膝蓋,膝蓋也要併攏。3. 讓自己的臀部碰觸到後腳跟,並坐在後腳跟上,腳跟要著地。結果                                 得分1)你碰不到腳跟,或已經坐在地上了。              12)你可以碰到腳跟,但不能同時碰到胸部。            23)你可以輕鬆坐在腳跟上,同時手抱著膝蓋,胸部還能貼到膝蓋。  3請把5個測驗的分數加起來吧,將分數對應出自己的身體年齡:13~15分 身體年齡 20歲10~12分 身體年齡 40歲9分以下  身體年齡 60歲如果你的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高,那就要開始用氣功保養了。(本文摘自/神奇顫掌功/三采文化)

寒假玩太瘋?留意癲癇發作!

寒假玩太瘋?留意癲癇發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寒假期間,生活作息不正常,最容易令癲癇病友的癲癇大發作。臺大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李旺祚醫師指出,若癲癇病友能生活作息規律、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未來是可以達到完全不用藥的階段;但在過年或長假期間,最擔心病友會因熬夜、受到感冒侵擾而發燒、甚至因手機或電視的燈光過度刺激等,誘發癲癇的發作。正確急救觀念:移、勿、側、陪、送 第一時間協助患者李旺祚醫師提醒,遇到親友癲癇發作時不用過度驚慌,可透過「移、勿、側、陪、送」五大口訣幫助癲癇患者。這五大口訣的重點為:「移」到安全處、「勿」塞硬物入口、「側」放患者頭部、「陪」伴至清醒、「送」醫治療。他強調,過去許多人誤以為患者在癲癇發作時,一定要拿東西放入口中讓其咬,以避免患者咬舌,但臨床上看到許多親友的手指因此被咬斷、甚至是塞了不當的物品反而讓患者嗆到或受傷,這都是錯誤的觀念;「只要將其附近的尖銳物品移開、頭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若有連續抽搐五分鐘以上時,要緊急就醫治療,才是最好的急救策略。」多重作用機轉抗癲癇藥物 大幅降低發作頻率癲癇是一種因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所導致的反覆性發作抽搐疾病,聲光或情境的刺激為常見誘發原因之一,如果因為連續熬夜睡眠不足、腦神經沒有適當的休息時,或者因長期緊盯螢幕,出現煩躁、坐立不安的現象,這些造成病友的神經處於過度興奮下,就會誘發癲癇發作。由於癲癇的發作類型相當多,臨床上治療癲癇是針對不同發作類型,選擇較適合的藥物,但當找不到特定的病因時,使用多重作用機轉抗癲癇藥物,癲癇發作控制的機會最大。臨床統計,使用單一癲癇藥物治療,近8成的患者發作次數大幅減少,更有4成7甚至可完全無癲癇發作,因此順從醫囑好好服藥十分重要。李旺祚醫師說,癲癇若長期反覆發作,不僅危險,日後對藥物治療的反應,病情更不好控制。他建議,無論是平日或假期,病友的起居都要正常,必需適度休息、不能過度勞累。「父母不需給孩子太多的限制,隨著醫療的進步,癲癇的痊癒率提高,治療選擇亦趨多元化,平常心應對孩子的正常生活,減少彼此的壓力,更有助於病情的控制。」

掌握挑鞋4要點 跑跳無負擔!

掌握挑鞋4要點 跑跳無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根據平成23年(2011年)十月發表的總務省人口發展統計,預估20年以後,60歲以上的人口,將占日本全國人口半數以上。很多人都認為邁入60大關,就是上了年紀了,周圍的人大概也是這麼想。因此把60歲到65歲訂為退休年齡,屆齡就得退休,形成一種制度。不管自己是否該退休了,但心裡也明白年紀大了已是不爭的事實。年長者退休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失去了交感神經的刺激,人變得黯淡無光,疾病也來報到。人的身體如果不使用,就會退化。其中,關節、骨骼、肌肉等運動器官,立刻透露端倪。比方說,接受心臟手術要休養數天,無法活動關節、肌肉,就會腰痠背痛,需要一星期的復健。因此,每天進行收音機體操、快走等運動,十分重要。在泥土地上健走 較不會對骨頭或關節造成負擔健走的方式不對的話,容易傷害膝關節。收音機體操和健走,都可以在家或在健身房進行,不過,盡可能到戶外做會更好。接觸戶外的空氣,會感到「風吹得人好舒服」或「空氣好冰涼,感覺有點冷」,用感官去感覺,便刺激了副交感神經。我強烈推薦在泥土地上健走。因為土質比柏油路柔軟,比較不會對骨頭或關節造成負擔。在都會區有時不容易找到可以健走的泥土地。那麼,挑雙合腳的鞋子,減輕負擔吧。至於挑選鞋子的要點,則說明如下:1)選擇合適的尺寸。2)腳尖需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3)腳拇趾、小趾間的距離和足掌寬度一致,腳趾不會擠在一起。4)鞋子可以確實包覆腳跟,不會因為走動而鬆脫。(本文摘自/甦活力:調節自律神經,血管有彈性的養生術/天下雜誌出版)

玩的安全!選購玩具4大要點

玩的安全!選購玩具4大要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購買玩具時要找符合安全標準的、品質比較好的玩具。如果在外包裝上或標籤上看不到安全標章就不要買。不過,如果孩子不按照製造商建議的方式去玩,還是有可能受傷,這種情形也是防不勝防,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你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就算只是很簡單的玩具,也可能有潛在的危險,遵守下列安全玩具守則,才能讓孩子玩得安全。至於實際採購玩具時,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呢?1) 要先詳閱標示內容/先看看是否有「ST 安全玩具」標誌,及標檢局檢驗合格標識,商品標示內容也要清楚。消基會公認的商品標示內容應包括玩具名稱、製造廠商的資料(名稱、地址、電話及營利事業統一編號),進口者也要標示代理商、進口商或經銷商資料。另外,主要成分或材質、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項也要寫清楚才是合格的,至於有可能危害使用者安全或健康的玩具,也要標明警告標示。2) 是否有容易脫落的配件/如果是購買給3 歲以下寶寶的玩具,包裝或產品上最好不要有比50 元硬幣還小的零件,或是太小的配件,因為寶寶有可能會誤食或塞入喉部而造成哽塞。3) 玩具的結構必須堅固/用手親自觸摸,檢查玩具的結構是否容易破碎,看看表面或外觀有無毛邊、銳利邊緣。你可以試著用毛邊劃在指甲面,看看是否有痕跡,或是用紙壓在邊緣處,如果會劃破的就不要購買。另外,用手壓壓檢視結構的穩固性,或是用手拉拉看是否會斷裂或脫落,特別是填充玩具,要用力拉一拉、檢查縫線的強度及牢度,才能避免寶寶挖出填充物吞食。一些會發出刺耳聲響玩具,也盡量少讓寶寶接觸以避免損害聽力。4) 慎選玩具的材質/玩具的材質也是安全性的考量之一,像是附拉繩的玩具,繩線長度不要超過30 公分,否則有可能會纏繞寶寶的頸部,非常危險;玩具表面之塗料不能容易脫落,如果寶寶舔咬吞食,可能會導致金屬中毒。(本文摘自/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台灣廣廈出版)

脖子痛別輕忽!全身關節健康恐瓦解

脖子痛別輕忽!全身關節健康恐瓦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脖子和肩膀痠痛,多半是因頸椎僵直所引起。人類的頸椎本來為平緩的彎曲弧度,因為有這個弧度,才能將約6公斤的頭部重量分散至其他部位。如果脖子持續維持向前突出的姿勢,導致頸椎弧度消失,變成完全直立的狀態,就是頸椎僵直。如此一來,頭部的重量直接加在頸椎上,脖子就很容易出現異常狀況。後腦杓沒有緊貼牆壁 可能有頸椎僵直問題自己是否患有頸椎僵直,接受X光檢查即可知道,但在家裡也有自我檢查的方法。首先,背對牆壁做出「立正」的姿勢,此時,後腦杓、肩胛骨、臀部、腳跟四個部位如果能自然貼住牆壁,就表示頸椎是正常的。相反的,後腦杓沒有緊貼牆壁,或要意識到才能貼住牆壁的話,就很有可能有頸椎僵直的問題。若只用按摩或止痛藥 漸漸地會出現耳鳴、手部麻痺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脖子開始出現關節問題。約在20歲初時,就會開始感受到症狀。肩膀痠痛、脖子不舒服、偶爾頭痛等症狀出現,如果只用按摩或止痛藥來解決,漸漸地會出現耳鳴、手部麻痺的狀況。持續手部麻痺 左肩往前突出而駝背演變成四十肩當你意識到哪裡不大對勁時,腰痛就跟著出現了,此時,也很容易閃到腰。不可思議的是,脖子和肩膀左側很容易出現痠或疼痛,而且大多為左手麻痺,腰的左側疼痛。然後,手部麻痺變成持續症狀,左肩開始往前突出而駝背,接著演變成四十肩,肩膀出現陣痛,因此很多人無法往左側睡。即使去了醫院診所開藥吃止痛劑,暫時將疼痛壓下來待痊癒時,下次又換膝蓋疼痛,由於身體重心往左偏,多半是左膝蓋疼痛。這就是脖子痛導致全身連鎖性「關節健康瓦解」的流程。(本文摘自/1顆網球按摩!:遠離肩頸、腰腿、膝蓋痠痛/高寶出版)

爸媽都近視 小孩近視可能性增8倍

爸媽都近視 小孩近視可能性增8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飲食上,富於精緻糖類的麵包與飲料,容易增加血中胰島素快速增加而刺激眼軸拉長,因此高纖膳食是較好的來源,對身體健康也好。特殊營養素的補充並沒有證據顯示能抑制近視,然對於點用散瞳劑的小朋友而言,由於他們的眼睛容易接觸到過多紫外線,因此近來市面上有許多營養品(例如:葉黃素),雖對改善近視並無直接幫助,但就補充保護視網膜上的抗氧化成分的功能來看,我認為可以彌補小朋友防晒工作的不足。菠菜、甘藍、玉米、南瓜皆含有葉黃素葉黃素普遍存在於深綠色、深黃色蔬果中,例如:菠菜、甘藍、玉米、南瓜、芒果、金盞花等。除葉黃素外,其他相關的抗氧化營養素非常多,例如玉米黃質素、β胡蘿蔔素、花青素、藻紅素等,可以說是族繁不及備載,因此最好還是請教你的眼科醫師是否需要補充相關營養素。減少學齡前不必要的認字、寫字若父母中有一位近視,則小朋友近視的可能程度增加2倍;父母雙方都有近視,則小朋友近視的可能增加了8倍。因此若讀者像我一樣,夫妻雙方都有近視,且有一方還是高度近視者,最好盡量減少對小朋友眼睛的健康提款,也就是減少學齡前不必要的認字、寫字與大量閱讀。尋找幼稚園時,應專找沒有電腦課、常出戶外活動1~2小時,以活動為主題的教學,由觀察日常生活學起,而非潛能開發。假日不要待在家中,盡量在戶外跑跑跳跳,手機、平板電腦只能偶爾使用,讓小朋友做個原始的摩登小孩,才不會太早將眼睛健康存款提領完了。(本文摘自/救救孩子的惡視力/時報出版) 

一直覺得累?慢性疲勞恐上身

一直覺得累?慢性疲勞恐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疲勞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是一個人自覺沒有像正常時一樣足夠的能量去應付平時的活動,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疲勞的情況大致可分為3種:1) 生理性疲勞/身體健康的人在運動、休息與飲食方面太過或不足所造成失衡的正常現象,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即可恢復,症狀持續時間大多小於1天。2) 急性疲勞/症狀持續時間在6個月內,不屬於生理性且臥床休息後亦無法改善。3) 慢性疲勞/症狀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一般來說,「疲勞」的症狀持續時間若小於兩週,不需特別處理;但若超過兩週以上即應至醫院門診就醫,查明是否有其他病因並予以適當治療。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在臨床上幾乎皆無特異性,而且常會有許多千變萬化的表現,許多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皆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所以診斷需要靠醫師排除其他可能的身體或心理疾病後,才能確診。而經過診斷後患者需每隔一段時間便重新再評估,尤其是病情有變化或更趨嚴重時,應隔4~6個月後再評估1次。必須符合下列主要標準,及至少4項(包括4項)以上之次要標準,才能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主要標準/1) 臨床上無法解釋之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且必須是新近或者明確發生的。2) 疲勞並非過度運動或勞動所引起。3) 疲勞即使經過休息仍無法改善。4) 明顯造成個人職業、課業、社會功能、人際關係受到影響。5) 必須排除病人有會造成相同症狀的身體或心理疾病,例如甲狀腺疾病、癌症、憂鬱症、藥物或酒精濫用等。(本文摘自/40+的健康讀本/遠流出版)

治療憂鬱症 不是非藥不可!

治療憂鬱症 不是非藥不可!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根據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有些憂鬱症病患,大腦兩邊的「前扣帶回大腦灰質」會出現缺損,經過藥物治療,檢查腦部可以發現有一些大腦的變化,同時也強調可以增加血清素。但是,這樣就可以證明,憂鬱症是因為大腦受傷?要證實並不難,只要醫師在開藥之前,先做大腦影像學檢查,證實大腦真的有缺損(放射科醫師可以提供客觀的檢測報告),再做血清素的檢查,比較用藥前後血清素的變化,即可證實這樣的論點。然而,這只是理想。實際的狀況是這樣的:醫師每天的病患很多,一個人可能只有三五分鐘的時間,他要在三五分鐘之內,立刻做出診斷。所以,你被護士招呼到問診室之後,醫師口頭上問幾個問題,你如實回答,他憑著現在表面的症狀,診斷、開藥,五分鐘剛剛好。所謂詳細的腦部功能影像學檢測,目前僅止於少數的研究人員在做,一般精神科門診較少安排這類檢查,健保醫療給付也不允許,不屬於標準醫療診斷流程。此外,血清素也缺乏實驗室檢查,可以供醫師和患者做前後比對。一般醫學診斷,不會檢測血清素。不過藉由功能性醫學,可以用尿液測得血清素代謝物到底夠不夠,甚至國外研究還用腦脊髓液、血液來測得血清素,但是很難測出大腦神經細胞血清素濃度的高低。無法自行痊癒的憂鬱症 通常是因為身體功能失衡沒有任何客觀的檢測可以直接證實,憂鬱症是因為腦部受損所引起的。若是換個角度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憂鬱的症狀?即便有大腦影像學的觀察變化,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引發?大腦真的如此脆弱,隨便就出狀況?中樞神經難道這麼虛弱,隨意就發生萎縮或病變?還是說,身體出了更大的狀況?無法自行痊癒的憂鬱症,通常是因為身體功能失衡,但卻沒被發現。心理壓力雖然也有影響,但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若可以藉由相關檢測找出問題,著手進行營養飲食來調整改善,進而幫助大腦功能恢復,應該比單純把憂鬱症歸咎於就是大腦惹的禍,必須長期依賴藥物控制,如果停藥又復發,就得終生服藥控制,這樣營養飲食調整治療的風險相對是少得多了。但是,我們至少能提供血清素的原料讓憂鬱症患者服用,例如色胺酸,它可以提供血清素,配合維生素B6服用會比較放鬆不憂鬱,比較不會胡思亂想。憂鬱症患者在治療時 把它當成是選擇題 而不是是非題不了解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只想靠藥物來控制症狀,不僅沒有直接的實驗室數據來說服,而且容易淪為長期的精神病患,請大家不妨多思考這些作法及觀點的立論基礎及差異,也建議憂鬱症患者在考慮治療時,把它當成是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每個人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治療憂鬱,並不是非藥不行。(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