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習慣性流產」 中西醫合治助懷孕

「習慣性流產」 中西醫合治助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懷孕是喜事,但對習慣性流產的患者而言,卻是再一次的煎熬。39歲的蘇小姐結婚未滿3年就流產3次,第3次懷孕在第6週仍有監測到寶寶心跳,可惜最終仍未如願足月產子。經西醫婦產科多項檢查,子宮鏡檢查中發現蘇小姐有子宮中膈,立即以內視鏡切除。虛寒體質 經中醫調理、安胎終於穩定生產「子宮中膈」是造成習慣性流產原因,但在術後卻遲遲沒有好消息,蘇小姐擔心39歲高齡,卵子品質不斷下降,擔憂無法順利懷孕,流產的陰影也揮之不去。蘇小姐與先生討論後決定尋求中醫調理改善體質。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王淑秋表示,患者較怕冷,夏天吹冷氣時、冬天常四肢冰冷,喜歡喝溫飲熱食,屬於中醫「虛寒性體質」。經過幾個月的調理第4度懷孕,先前蘇小姐懷孕的月份都未超過2個月,安胎治療的時間需超過以往流產的月份。確認懷孕後,以補腎安胎的藥物治療3個月以上,加上產檢一切穩定,終於在去年底平安順利產下健康寶寶。43、44歲孕婦 早期流產率高達5成王淑秋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定義,連續2次或以上的流產就稱為習慣性流產。造成流產的原因很複雜,常見染色體異常、免疫問題、內分泌異常、先天性子宮異常、發炎感染、工作繁忙和緊張壓力等。其中年紀與流產的關係最大,主要因為胚胎染色體異常。35至40歲孕婦的早期流產率約1/3,而43至44歲的早期流產率更高達1/2。另一統計發現,隨著流產次數增加,下一胎流產比率愈高,以流產3次為例,預估下次懷孕再流產機率高達51%。面對習慣性流產,高齡患者內心的壓力比一般人還高,為防止流產再度發生,除了尋求西醫婦產科詳細檢查外,可以配合中醫診治,醫師會依據體質類型和針對原因給予治療和安胎,大大提升順產機率。

健檢常見「脂肪肝」 醫師教正確減重

健檢常見「脂肪肝」 醫師教正確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郭姓病人患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雖然定期服藥控制,近半年來抽血報告發現肝功能指數中的GPT數值異常且常倦怠。胃腸肝膽科醫師發現,病人體重一年內上升10公斤,平常的血糖藥物也沒有規則服用。腹部超音波診斷為嚴重性脂肪肝,肝臟切片檢查確診為脂肪性肝炎(NASH)。造成脂肪肝原因眾多 C型肝炎、酗酒皆為原因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寶寶說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在亞洲國家如台灣、東南亞國家、韓國、日本及中國發生率逐年上升,為約15至45%。脂肪肝是俗稱「肝包油」,在健康檢查中最常被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的異常影像的項目。正常的肝臟約有3至5%重量的脂肪,當脂肪超過5%以上或組織切片30%以上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即稱為「脂肪肝」。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C型肝炎最相關)、酗酒、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內分泌異常、急性妊娠性脂肪肝等疾病。若將病毒性肝炎及酒癮排除,因其他代謝因子引起的脂肪肝,通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大多數脂肪肝病人沒有明顯症狀,部分病人可能容易疲倦、全身倦怠、噁心、嘔吐、右上腹部不適、腹脹等,少數病人可能發現肝功能異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嚴重恐導致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未有肝細胞損傷,演變成肝硬化或肝衰竭危險性較低;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為已造成肝細胞損傷,可能造成肝硬化或肝衰竭甚至演變成肝癌。近幾年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族群中約8、9成的病人都是肝臟脂肪堆積,對於肝臟的影響不大。但10%脂肪肝病人會合併發炎甚至壞死,也就是脂肪肝炎。這些病人的肝臟會由肝纖維化慢慢進展成肝硬化,0.5%機率發生肝癌。飲食、運動、作息調整 有助改善脂肪肝脂肪肝的治療著重於控制體重、血糖及血脂肪,適度運動、營養師指導的飲食、調整生活習慣非常重要。減重進度是每週約0.5至1公斤,適度減少7%至10%體重,即可改善肝功能和脂肪肝程度。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有發展成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的機率,有脂肪肝病人都應適當控制體重,並定期檢查肝功能、α-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早期發現肝硬化及肝癌,以便及早治療。林寶寶醫師提醒,飲食控制和減重在脂肪肝病人固然重要,但某些減肥藥物可能會造成肝臟及心臟的負擔,使用此類藥物前請先諮詢專科醫師。減重不可過於快速,快速減重會造成不良代謝變化以及引起脂肪溶解釋出游離脂肪酸,對肝臟造成更大傷害。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於手術或治療期最直接面臨的就是飲食改變,病人這段期間可能因治療副作用食慾減低、進食量變少,忽略營養充足;或是病人營養品喝膩了,家屬與病人陷入苦惱,不曉得還有哪些替換方法?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7日(二)舉辦癌症資源中心講座,由營養師孫文蕙主講「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營養師將於課程中與病人及家屬雙向互動,傳授如何提供充足營養並打破營養迷思。(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時間:107年2月27日(二)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三樓第四會議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10項本能訓練 改善活化健康

10項本能訓練 改善活化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人類的本能分成好幾個階段:大致上可分成反射、習性、智慧三個層級。所有的本能,都是在同一體內連續不斷出現,並非由各個種類或類別「各自為政」。所有的本能都會跨越階層或種類而緊密結合:也就是說,訓練一項本能,也有助於提升另一項本能。便祕改善後 提升消化吸收本能、增進免疫本能調整呼吸本能,有助於消除壓力,壓力消除後,睡眠本能獲得滿足,睡眠品質便會改善,同時也對排泄本能帶來正面影響,治好便祕:便祕改善後,腸胃內部的環境也能獲得改善,不但可以提升消化吸收本能,也有增進免疫本能的效果。本能的作用,就像這樣「環環相扣」。既然每種本能都緊密的相連,不管從哪一項本能開始訓練都可以。不一定要從低層次逐步往高層次邁進訓練本能的時候,不一定要從低層次逐步往高層次邁進。不管從哪裡開始訓練,都能有效改善健康,而且個別的成效,也會慢慢擴大到全身。因此,不管從哪一項開始都無妨。(1)調整「吃、喝、拉、撒」的生活節奏。(2)維持「空腹感」的生活。(3)注意要適度禁慾。(4)適度運動,「走路」最好。(5)保留「沉思時間」。(6)欣賞藝術,增加「人性」深度與厚度。(7)接觸大自然,找回「最原始」的心。(8)打造放鬆的環境。(9)白天吃得少,晚餐吃得好。(10)正視疾病,勇敢治療。(本文摘自/身體本來就會的11個自癒運動/采實文化出版)

估計:逾150疾病 於口腔黏膜現徵狀

估計:逾150疾病 於口腔黏膜現徵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正常情況,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不產生免疫反應,或只產生極微弱的免疫反應。但是當自身的「免疫耐受性」,遭到破壞或喪失、及免疫調控能力受到損害時,會引起過度而持久的「自體免疫」反應,不但會傷及組織器官,並會引起相應器官病變、或臨床症狀的疾病,這就叫作「自體免疫疾病」。導致口腔潰瘍的原因很多,現代醫學認為,口腔潰瘍首先與免疫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有的患者會表現出免疫缺陷或免疫反應過度;有的患者則呈現自身免疫互相攻擊反應,使人體正常的免疫系統,對自身的組織抗原,產生免疫反應,引起組織的破壞而導致發病。不僅是局部疾病 可能與全身或系統疾病有著密切關係這樣的口腔黏膜病變,雖然發生在口腔黏膜和軟組織,但不僅是局部疾病,更可能與全身許多狀況、或系統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是局部因素所導致發病,或者是全身性疾病的早期或晚期的表徵之一。醫學界曾估計,有超過150種全身狀態或者是疾病,會在口腔黏膜顯現出表徵,如果把少見的症候群也估算進去,口腔潰瘍會警示更多的疾病訊息。因為口腔黏膜與皮膚關係密切,黏膜和皮膚均由外胚層發育而來,組織結構和功能有相似之處,並有抗原的交叉性反應。有些黏膜與皮膚自體免疫疾病,早期會在口腔黏膜發生,如天疱瘡、類天疱瘡、扁平苔癬等。有些口腔黏膜的疾病,也可能在生殖器官的黏膜發生,如貝歇氏病、扁平苔癬等,包括子宮頸癌的腫瘤指標「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A),也有相當程度在口腔癌、癌前期的病變時就出現。腔黏膜疾病或口腔黏膜潰瘍 和「自體免疫」疾病息息相關口腔黏膜疾病、或口腔黏膜潰瘍的臨床鑑別診斷極為重要,醫師必需幫病人留意:是否有數種疾病混合?因為口腔黏膜疾病或口腔黏膜潰瘍,和「自體免疫」疾病息息相關。在口腔黏膜病症外,其餘的生殖器官黏膜、眼睛黏膜、皮膚等都是詢問和觀察的重點,萬不可有所疏忽,甚至如紅斑性狼瘡、血友病、愛滋病、疱疹性皮膚炎等,都有諸多能從口腔黏膜,就能早期診斷出來的經驗。(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吃藥好得快?「自癒力」才厲害!

吃藥好得快?「自癒力」才厲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Q、「感冒藥應該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樣的說法正確嗎?各位可曾想過,這個世上為何會存在「藥物」?事實上,藥物的存在不是為了「治病」;幾乎所有藥物的功用都是在於「抑制」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症。因此,如果想要培養真正健康的身心狀態,首要之務就是改變對於藥物的認知,養成不需要依賴藥物的健康身體。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異物 是一種毒物治療疾病需要依賴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而我們的身體生來就具有治療疾病及大小傷害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體自癒力」。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即使生病也會恢復健康。依賴人體自癒力,來治療疾病及傷害,根本不需要依賴藥物。我們藥劑師進入藥學系,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異物,是一種毒物」,這是藥物的基本性質。我們藉由藥物這種外來異物,引發身體反應,藉此麻痺感覺系統,消除各種不適,或者抑制病症,削弱病原體侵蝕身體的能力。藥物抑制病症 輔助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換句話說,服用藥物最原始的目的是抑制病症,輔助人體自癒力可以正常運作。這是藥物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治療疾病主要還是要靠身體本身的自癒力,而藥物只是輔助。然而,如今許多人卻誤以為「藥物可以治病」。根據研究,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記錄,大概是距今7百萬年以前。相較於這個歷史,藥物誕生的時期則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項證據顯示,「藥物」最早出現在1萬年前的人類社會遺跡。然而,這些藥物跟我們現代人服用的化學藥品不同;一如「藥」這個字的造字方式,是以「草本植物」為本,活用其溫和的藥性用以治療。在從前,人類還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生活的年代,一旦生病或受傷,就會找個隱密的角落躲起來,讓人體自癒力得以發揮,治好身體的疾病或傷害。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不再能夠「傾聽身體的聲音」。大多數人,在完全不觀察身體反應和需求的情況下,一旦覺得不舒服,習慣馬上求助於藥物和醫療等外力援助。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人們之所以對於服用藥物會有如此盲目而不假思索的態度,原因在於各種市售成藥的電視廣告。每到感冒季節,打開電視,一定都會看到感冒藥廣告不斷重複播放——「打噴嚏,立即服用」、「感冒時請及早服用,保證有效」……諸如此類的廣告口號,讓觀眾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誤以為「一旦出現感冒症狀馬上吃藥,隔天早上就會痊癒,神清氣爽」。然而,請各位仔細想想,在觀眾身上植入「感冒時及早服用立即見效」觀念的成藥的廣告,從頭到尾是否曾經出現「本藥物可治療感冒」這種確切說明?想出這些廣告宣傳口號的人,根本就知道「藥物無法治療感冒」,但在不說謊的情況下又要用巧妙說詞讓觀眾相信「藥品具有療效」。長期洗腦下來,大家就會相信藥物「及早服用」,就是治療感冒最好的方法。同時,大家也會忘記「傾聽身體的聲音」這項最基本的生物本能。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幾乎所有的藥物都無法治病,尤其感冒更是不需要藥物治療。因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但實際上並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要殺死侵入人體感冒病毒,除了依賴人體自癒力產生的免疫細胞,別無他法。那麼所謂的「人體自癒力」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其實人體自癒力最主要就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簡單解釋,即是「由諸多身體組織和免疫細胞構成的,以治療疾病的身體機能」。(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杜絕「收假症候群」 醫生教收心秘訣

杜絕「收假症候群」 醫生教收心秘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辛苦工作或念書整年,年假期間難免會恣意放縱,大魚大肉犒賞辛勞,親朋聚會通宵聊天。但如果沒有適當假期安排,長時間狂歡後未給自己留一段收心時間緩衝,假期結束後容易無法抽離放假氛圍,產生收假症候群症狀。腸胃不適、無精打采 皆可能是收假症候群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任黃湘雄醫師表示,收假症候群又稱為連假症候群,生理常見腸胃不適、噁心、頭暈、倦怠及全身無力等症狀,心理則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活力、提不起精神等不適,甚至可能感受憂鬱、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工作或學習成效。這種現象是因為心情或作息劇變,無法順利轉換造成不適應,通常會在開工或開學後數日自我調適逐漸回復正常。但也有少數人可能衍生出其他心理疾病,性格易過度焦慮或長期暴露在高壓力情境的人是收假症候群高危險群,更應好好規劃安排假期。假期尾端留2天 從事靜態活動放鬆黃湘雄主任表示,假期安排重點在於給自己足夠時間調適,建議在假期尾端留下至少2天左右時間沈澱心情,從事較靜態的活動,須注意能讓自己心情放鬆。但切忌以大吃大喝或晚上約唱歌調適,過於激烈的活動易適得其反。收假症候群現象若持續超過1星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精神疾病,建議就醫評估,進一步檢查身心狀況。常見的衍生疾病有適應障礙症、憂鬱症,多數屬於平常已累積龐大壓力,開工(學)帶來不適應,導致精神疾病發生或惡化。及早做好假期安排,別讓應該放鬆的假期成為往後的負擔。

針灸加西藥治療 降61%中風復發率

針灸加西藥治療 降61%中風復發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每年約有1萬7千人會因為中風而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身障的第一要因。中風在急性發病期後,於慢性期所留下的後遺症,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都會有一些後遺症,例如半身不遂症。研究顯示,不論在中風急性期或緩解期,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療效與生活品質,愈早接受治療,療效愈佳。針灸刺激患側、舒緩健側痠痛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除了復健外,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艾灸以調整全身氣血平衡,讓後遺症能早日減少或緩解。針刺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幫助恢復或重建。對於患側廢用性萎縮有增進刺激的作用,對於健側因長期代償而造成的痠痛亦有減緩作用。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功能的恢復。陳建閔醫師說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接受針灸的中風患者,可降低5成再次中風風險;接受西藥治療者,可減少5成8再次中風風險;而接受針灸及西藥合併治療,則可減少6成1再次中風風險,接受針灸治療療程次數愈多,發生再次中風的風險愈低,尤其以年輕及女性中風患者成效最好。中風失能率高 持續針灸、復健成關鍵陳建閔醫師提醒除了針灸治療,不論是中風後緩解期或預防中風,均可依其體質予以藥物治療或保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為中風危險因子,平時杜絕油膩、高鹽分飲食,還有控制體重及戒菸。一般人突然中風,通常會沮喪、對外界冷漠逃避。此時患者最需要旁人的善意與愛心對待,慢慢適應生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經常變換體位、按摩患肢,平時亦應多注意保暖,並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讓病患對日常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正常獨立生活。中風失能率高、復發率高、併發症多,患者持續受針灸與復健治療,並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自努力肢體功能鍛煉是促進肢體機能恢復的不二法門。

痛風年齡層下降 大餐、飲酒要當心

痛風年齡層下降 大餐、飲酒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歲末時節聚餐多,尾牙、圍爐不斷續攤,大魚大肉的饗宴免不了喝幾杯酒。然而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質的豐盛菜餚再加上酒精,往往造成尿酸過高,成為引發痛風的兇手。尿酸結晶沉積 大拇指關節、腳踝易發生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侯宗昀表示,每年過年後門診中痛風發作的病人會增加1至2成,特別提醒民眾,歡樂聚會還是要控制飲食,多喝水、多排尿,避免痛風突然發作,痛苦又掃興。痛風最明顯的徵狀就是疼痛來得快也去得快,當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使身體累積過多尿酸或無法及時排出體外,過多的尿酸就會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最後發生急性發炎反應。痛風最容易發作的部位在大腳趾關節、腳踝等處,嚴重甚至痛到無法下床走路。多運動、多喝水、少喝酒 遠離痛風侯宗昀主任表示,有一名50多歲的商界老闆,因常應酬喝酒罹患痛風,拖延5年多才就醫,當時全身上下已出現多處痛風石,大腳趾甚至變形到無法穿鞋。經藥物治療,將尿酸濃度降低後,痛風石自然溶解,同時嚴格控制飲食,使症狀良好改善。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台灣目前罹患痛風的年齡層逐漸下降,提醒民眾不要認為還年輕就暴飲暴食,常運動、多喝水、少喝酒,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才能有效遠離痛風,「高普林」的食物如紅肉、海鮮等,只要尿酸控制得當,可稍微淺嘗。

講座/兒童糖尿病

講座/兒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2/26(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兒童糖尿病」,提供您小兒的糖尿病照顧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或關心糖尿病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兒童糖尿病時間:107年2月26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