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疝氣非男性專利!久站工作女性易患病

疝氣非男性專利!久站工作女性易患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3歲的女性,因工作需長時間久站,常常下腹漲氣、左側鼠蹊部有腫塊及疼痛而就醫。經腹腔鏡檢查及治療,檢查發現病患有左側鼠蹊部疝氣,左側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合併臍疝氣及右側鼠蹊部疝氣,採取內視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一次全部處理好。女性勞動工作者如教師、廚師 較可能罹患疝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表示,有些病患作傳統式疝氣手術治療卻總是復發,可考慮採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治療方式。而好發於老年女性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不易診斷,常常表現吃不下、食慾不佳、腸阻塞等症狀,也可採取腹腔鏡手術方式作診斷及治療。郭智偉醫師表示,成年人疝氣好發於男性,女性較少見。因此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疝氣時,常疑惑疝氣不是男生才會得嗎?其實女性的勞動工作者,常需久站或搬運重物,也會罹患疝氣,例如舞蹈老師、教師、廚師,甚至無工作的老年人。傳統手術難偵側股疝氣、閉鎖式疝氣女性疝氣的治療,多數醫師採取傳統手術,在鼠蹊部劃開約3至5公分的小傷口,將疝氣囊結紮後修補腹壁小缺損,手術較男性病患簡單。但傳統手術無法偵測中老年女性病患較易發生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往往在腸阻塞才確診。腹腔鏡手術方式,在肚臍下打開1個小傷口進入病患腹腔內檢查,確診後內視鏡改為進入腹壁內,再切開2個0.5公分小傷口,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病患的疝氣修補。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疝氣,技術已相當成熟。術後較傳統手術不痛,恢復快,復發率也較低,約3至7天即可回到工作崗位上。

零添加物才健康?微生物滋生易中毒

零添加物才健康?微生物滋生易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正值歲末年終的尾牙時節,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在外聚餐或在家吃火鍋,感覺特別溫暖,看到各類食在湯頭裡翻騰,再喝下一碗熱湯,更令人渾身舒暢。火鍋料魚漿、豬肉製品 含食品添加物臺灣常見的火鍋料可分為魚漿製品、豬肉製品以及豆製品,如貢丸、魚丸、花枝丸等,是由豬肉或魚肉經過加工過程製成。產製過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主要有用來提升美味的調味劑,如L-麩酸鈉、柴魚精粉等;用來延長保鮮期限的防腐,如己二烯酸鹽;著色劑如食用色素,以及常用於魚漿製品中增加份量口感的卡德蘭膠等。除了基本的蔬菜食材,很多民眾吃火鍋時會搭配蛋餃、魚餃、花枝餃、蝦餃或燕餃、水晶餃。火鍋料的製作過程中,食品添加物難道「純天然」或「零」添加才是健康嗎?合法添加才安心 避免食物中毒危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規範食品添加物種類及用量,合法使用下,食品添加物可幫助食品抑菌、保鮮,消費者主動認識合法食品添加物及其用途、購買前閱讀食品標示,並選擇儲藏條件穩定的合格賣場,控管從產製、運輸倉儲、販售的溫度與環境,避免微生物滋生,減少食品中毒風險。食品藥物署提醒,火鍋熱量高,脂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建議民眾大啖火鍋時,也要注意多攝取蔬菜水果,健康吃鍋抗寒。購買火鍋料時,該如何挑選才不會買到NG的食材呢?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健康挑選4大招:1)選擇合格賣場/環境整潔衛生、低溫控管確保食品保存良好。2)標示清楚、包裝完整/勿購買標示不清、來路不明的產品。3)視覺、嗅覺判斷/勿挑選產品有異味、顏色過於鮮豔或暗沉等,如果結霜過多,也有可能是在冷凍櫃中存放較久的徵兆。4)常理判斷/如宣稱未添加防腐劑,卻能常溫或冷藏保存過久,都可能是問題產品,切勿選購。(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46期資料)

男洗澡後昏倒 CPR、低溫治療撿命

男洗澡後昏倒 CPR、低溫治療撿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葛先生每天工作時間約10小時,某日凌晨1點多洗完澡,出浴室時突昏倒,家人發現後隨即施以CPR急救,但已失去呼吸、心跳。救護人員趕到現場後繼續施以AED及CPR急救並緊急送醫,送醫途中仍不放棄予以急救,但仍無呼吸、心跳,到院搶救後恢復心跳,進行低溫治療,數日後進行心臟整流去顫器植入手術,2日後出院。低溫治療心跳停止病人 降18%死亡率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志中表示,醫學統計顯示,4至6分鐘心跳停止、沒有呼吸,死亡率很高,就算活下還有腦部受傷的後遺症,甚至變成植物人。連續這15分鐘施行CPR,等待進一步的救援是正確的作法。國際醫療界公認低溫治療是減少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腦神經受損及死亡的有效工具。研究顯示,使用低溫治療的病人死亡率可由原本的57%降至39%,神經功能良好的比率可自原本的36%增至50%。低溫治療有數種方式,其中北極日體外自動降溫系統,是醫界公認穩定可靠的低溫治療儀器,然而由於健保並未完全給付,病人家屬仍須負擔部分費用。及時心肺復甦術 避免腦部缺氧葛先生急救成功,除了適時低溫治療外,家屬第一時間給予心肺復甦術居功最大。鼓勵所有人都要學習心肺復甦術,一旦發現病人心跳不幸停止,除了電話求救,在等待救護人員抵達前,一定要持續給予心肺復甦術,以免腦部缺氧太久,成為植物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楊淵博表示,除了盡量找到病患心衰竭的原因外,預防再次發生不幸是當務之急。心臟功能不佳的病人族群中,造成生命危險的主因是心律不整及心衰竭惡化,葛先生應屬前者。根據歐洲心臟學會以及美國心臟學會對心衰竭的建議,心衰竭和猝死的病患,強烈建議置入體內去顫器治療。

婦攜幼孫打疫苗 意外檢出初期大腸癌

婦攜幼孫打疫苗 意外檢出初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李媽媽(化姓)帶著新生兒小孫女到醫院打B型肝炎疫苗,在護理師邀請下接受大腸癌篩檢,檢查結果竟是陽性。經大腸鏡檢查證實罹患第1期大腸癌,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5天出院。檢出第1期大腸癌 僅需術後定期追蹤李媽媽某日帶小孫女到醫院打B型肝炎疫苗,護理師給她1張轉介單,並邀請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竟是陽性(異常),經由個案管理師電訪說明,同意掛號回診。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譽耀表示,李媽媽腹腔鏡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5天就出院。因為是第1期大腸癌,術後不需要接受化學藥物治療,只需定期回診就醫追蹤。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玄遠表示,李媽媽確診有1顆腫瘤,幸好沒有擴大,馬上接受治療,僅罹患第1期大腸癌。現在大腸直腸手術都是微創手術,恢復快,從開刀住院到出院只要5天。呼籲民眾接受國民健康署的癌症推廣,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篩檢很重要 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2016年國人十大死因顯示,惡性腫瘤仍高居第一。但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有機會可治癒。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林慶雄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報告指出,每5分鐘就有一個人罹癌,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在癌症初期發現,提高治癒率,大腸癌效果最好,有很多大腸癌患者,早期切除,就沒事。林慶雄醫療長說明,空氣品質不良加上二手菸環境影響,建議民眾進行肺癌篩檢。肺癌篩檢是透過電腦斷層掃瞄,簡單迅速、無痛,惟需自費7000元。肺癌可怕、難醫治,肺癌篩檢更顯得重要。菸酒檳榔皆是癌症危險因子,尤其檳榔子為第1類致癌物,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有9個患者與嚼檳榔有關。

講座/冬季心血管疾病

講座/冬季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寒流來襲,統計至今全台疑天冷猝死人數已超過上百人,甚至在一天內55人猝死。三高族群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天冷、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升高,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及猝死機率。如果具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疾病,該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呢?有鑑於此,烏日林新醫院將於2/12(一)舉辦衛教講座,邀請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柯國銓主講「冬季防猝死!防治心血管疾病」,分享如何防治心血管疾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冬季防猝死!防治心血管疾病時間:2018年02月12日(一)10:30開始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 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僅三旬工程師 攝護腺、性能力出問題

僅三旬工程師 攝護腺、性能力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小張是南科某科技大廠的工程師,薪水不錯,但工作時間超長,壓力沈重,上班時必須穿著防塵衣,因為穿脫不方便,所以經常會憋尿,沒想到卻忍出問題來,除了慢性攝護腺炎,還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在妻子面前抬不起頭來,而今年才三十六歲。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林明鴻表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疾病屬於難兄難弟,也就是得了這個病,也可能附送另一個疾病。據統計,逾7成勃起障礙者同時伴隨攝護腺肥大困擾,至於攝護腺肥大者要比一般男性罹患勃起障礙機率高近3倍。 林明鴻醫師指出,過去攝護腺肥大等下泌尿道疾病,以中老年人為主,大部分集中在五十歲以上,年紀越大,比率越高。至於勃起功能障礙,也是如此,隨著年齡增加,不舉、陽痿的比率也隨之增加。 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這兩項令男性困擾、難以啟齒的疾病還包括了四個共同的致病機轉,動脈硬化造成組織缺血、一 氧化氮不足、新陳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等。 現代生活、工作壓力大 男性共病年輕化林明鴻醫師表示,近年來,男性兩大共病族群出現了年輕化趨勢,門診觀察發現,問題出在於壓力沈重、缺乏運動,以小張為例,在科技大廠擔任工程師,年薪超過百萬,人人稱羨,但工作壓力之大,確實一般人難以想像。 熬夜加班,已是家常便飯,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上班時不太喝水,也常憋尿,因為穿上防塵衣,想上廁所,就得先脫下笨重的衣服,如廁後再穿一次,相當麻煩。 長期下來,引發慢性攝護腺炎,下泌尿道肌肉緊繃,無法放鬆,以致出現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夜尿、頻尿、尿不乾淨等問題,最慘的是,年紀輕輕的他在床上居然無法成為「硬」漢,家裡功課無法交差,與另一半感情越來越差。 林明鴻醫師強調,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勃起功能障礙與中風、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林明鴻醫師提醒年輕男性,再怎麼忙,也應該抽出時間運動,並找出適合自己的抒壓方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緊張壓力之下,例假日應遠離工作,盡量至戶外走一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打點滴補身?醫:心臟衰竭患者恐惡化

打點滴補身?醫:心臟衰竭患者恐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假期將近,補身要當心。79歲的李老先生長期患高血壓及心律不整,近2周走路突然會喘、腳腫,原本以為營養不良,自費打點滴加維生素補充,卻越來越喘,看診才發現是心臟肥大、肺水腫合併肋膜積水,心臟功能僅剩不到一半。心臟衰竭病人打過多點滴 可能使疾病惡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任巫慶仁表示,許多病患以為營養不良就需要打點滴補充營養,其實白蛋白不足,打點滴也沒有效果。心臟衰竭的病人如果打過多點滴,可能會惡化原有疾病。李老先生如果繼續打點滴,不但沒有補充營養,恐怕會惡化到呼吸衰竭,甚至致命。一般慢性的心臟退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缺損,容易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心臟無力,血壓控制不良或水分攝取超過心臟可承受量時,或其他突發性疾病、壓力都會造成心臟負擔增加而急性惡化。心臟衰竭病人 注意5要點多出的水分滯留在組織內,無法帶回循環系統,肢端,肺部、甚至全身都會水腫。其中肺水腫會讓肺部通氣量減少,導致嚴重喘息,被迫端坐呼吸,必須趕緊治療,把體內多餘的水排出去,否則呼吸衰竭恐怕有生命危險。巫慶仁主任呼籲,心臟衰竭病人平常須注意以下5點:1)水份控制/依據心臟衰竭狀況,建議平常不要超過1000至2000ml。2)鹽份攝取量/心臟衰竭的病人依嚴重度,每天不宜超過1.5至2.5公克。鈉離子過多會讓水分滯留,不足則容易造成腦部慢性病變。3)注意體重/最好每半周到一周都量體重。水分滯留時,體重會暴增。維持體重可減少心臟衰竭惡化機會,也可監控是否水分攝取過量。4)注意衛生/生病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機率增加,減少患流行性如肺炎、流感等疾病風險。5)注意徵兆/有異常喘息或是端坐呼吸較舒服,或肢端水腫,必須就醫評估及治療。巫慶仁主任提醒,農曆春節至,心臟衰竭的病人除了注意以上5要點,新春期間切忌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或過鹹都可能造成心臟功能惡化。不過鹹,不過量,開開心心過好年。

春節大吃後 糖友不當減重反致低血糖

春節大吃後 糖友不當減重反致低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50歲的簡女士,罹患糖尿病近15年。雖然知道飲食該忌口,但體重卻增加20公斤,飆升至100公斤,低密度膽固醇為一般正常人的2倍,糖化血色素過高。血管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長時間膽固醇淤積在血管壁上,增添中風或心肌梗塞風險。調整用藥為每天一次的腸泌素針劑,降低糖化血色素並減重8公斤,低密度膽固醇回到標準值,擺脫高血糖、高血脂。4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 近7成過重、肥胖農曆春節將近,年節團聚少不了圍爐、聚餐。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6天年假中,約4成民眾體重平均爆增1.7公斤。年後除了體重增加,1成糖友飯後血糖超標,平均飆至200mg/dl。糖友體重控制遠比一般人困難,若糖友過年增肥,年後採取不當方式減重,導致血糖波動變化大,更容易加速大小血管病變。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陳品汎醫師提醒,逾百萬糖友血糖、BMI雙超標,屬於糖胖症一族。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4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近7成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近6成體重過重、肥胖的女性糖尿病友並未採取任何體重控制。國外研究顯示,體重過重的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標準體重的患者高13%,心血管致死風險比正常者高27%。少量多餐、劇烈運動減重法 恐使糖尿病患低血糖但問題是,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體重遠比一般人困難。陳品汎醫師表示,臨床上有3成糖友會採用一般減重方式,如少量多餐、不吃甚至劇烈運動來達到減重的目的。然而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上述減肥方式易引發低血糖問題。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又能讓大腦產生飽足感並抑制胃排空。陳品汎醫師說明,糖尿病患者缺乏腸泌素,以致無法發出訊息調控血糖。針劑腸泌素治療,長期穩定控制血糖,更能幫助大腦抑制食慾。臨床研究證實,可幫助患者減輕5公斤的體重,一天一次針劑腸泌素療法,可幫助患者降低22%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患者可同時控糖、減重、更保心安。

研究:常吃速食憂鬱症機率提高51%

研究:常吃速食憂鬱症機率提高51%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很多人說吃了甜食以後,會心情變好,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但是幸福過後,緊接而來的,是憂鬱。近期英國倫敦大學(UCL)的研究發現:愛吃甜食、精緻加工食物的人,容易產生憂鬱。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58%。甜點不再是幸福的保證,為什麼?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弄清楚,為何某些食物會引發心理憂鬱,但我想以此為起點,探討飲食與心理疾病的關係。我不認為愛吃糖就會引發憂鬱,就營養醫學來說,有可能是當身體不好時,會一直想吃不健康的食物,但是吃了精緻加工的食物之後,反而加重身體的負擔。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 可減少憂鬱風險2011年發表於公共健康營養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 的研究,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經常食用速食的人的憂鬱症罹患率提高51%。吃的量越多,憂鬱風險就越高。速食增加憂鬱症風險,相反地,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等等,可以減少憂鬱相關風險,最常被推薦的地中海飲食,憂鬱症發生率也大幅降低30%(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既然食物會引起憂鬱,是否也可以改善憂鬱?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一位客戶,客戶的家人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害怕與人交談、工作無法執行以外,精神狀態也非常糟。「他憂鬱症的症狀非常嚴重,整個人沒有一點生氣,臉色永遠是蠟黃的,面無表情,像活死人!」他形容。由於這家廠商主推的產品是綜合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補充營養改善其憂鬱症狀。神奇的是,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一掃而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 心智較為健康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澳洲狄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這段過渡時期,心智往往較為健康。青少年若攝取充足營養,改善飲食品質,或許可預防憂鬱症上身。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當然有益!一旦飲食品質改變,身心健康也會出現惡化。若飲食變差,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受到衝擊,反之,飲食品質獲得改善,心理狀態也會趨於穩定。長時間下來,便可減少憂鬱症、焦慮症風險。(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的飲食需配合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預防或矯正營養缺乏問題、修補身體肌肉組織、減輕治療所引起的飲食相關副作用並提昇生活品質。然而,親朋好友或自己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問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12日星期(一)舉辦講座,由營養師吳宛真主講「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本課程針對各個飲食迷思,包括吃得太營養會使腫瘤長得太快?體重一定會減輕?如果吃不下打營養針就好?要改吃生機飲食或素食較好?等問題給予建議,讓病患有更正確的飲食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高血壓防治-認識得舒飲食時間:107年2月12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