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年發福」是真的!越老越難瘦

「中年發福」是真的!越老越難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代謝好的人」,就是指營養素燃燒成為能量後,消耗功能良好的人。也就是吃再多也不容易變胖,不會囤積多餘脂肪的體質。反過來說,「代謝差的人」就是容易發胖,會囤積老廢物質的體質。體溫低、手腳冰冷、水腫、少流汗都是代謝能力衰弱努力減肥也瘦不下來、體溫偏低、手腳冰冷、水腫、很少流汗、容易疲勞等,是代謝能力衰弱的現象。很多人以為這是年紀漸長的「正常現象」,但若因此置之不理。不但會讓身材走樣、中年發福,還會有許多疾病伴隨肥胖出現。一日基礎代謝量 每過10年就會遞減100卡基礎代謝量最高峰的時期是在20歲以前,男性為1500卡,女性為1200卡。這個時期代謝作用最活躍,就算躺著不動也會消耗能量,所以稍微吃多一點也不會變胖。但是過了20歲以後,一日基礎代謝量,每過10年就會遞減100卡。若將減少的基礎代謝量,換算成囤積在身體上的脂肪,簡單計算之下,1年就會增加體重5公斤以上。邁入30歲後,如果食量還是與20歲一樣,連運動量也不變的話,體重便會慢慢增加。有些人如果學生時代曾是一名運動員,但出社會後忙到連散步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的人特別容易快速變胖。因為運動量減少,能量就會剩下更多。到了40歲、50歲隨著年齡增長,活動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活動量也降低,所以更容易發胖-這就是「中年肥胖」的真相!體溫上升1度基礎代謝量就會提高12~13%體溫上升1度基礎代謝量就會提高12~13%,因此吃下相同分量的食物,脂肪也不容易囤積。例如得流感發高燒後,有時會變瘦2~3公斤,除了是因為食量減少之外,能量也比平常消耗更多。成人每天所需的熱量,依年齡、身高、體重而有所差異,但平均值為:男性2000~2200卡、女性1800~2000卡。成人女性的基礎代謝量:2000卡×60~70%=1200~1400卡體溫提高1度增加的基礎代謝量:1200~1400卡×12%=144~168卡從熱量計算可以知道,努力讓體溫上升1度,每天就會多消耗144~168卡的熱量。等於什麼事都不做,每天就能消耗掉散步1小時的熱量。(本文摘自/揉揉小腿肚的驚人自癒奇蹟/采實文化出版)

吃海鮮泡麵 竟過敏併心肌梗塞!

吃海鮮泡麵 竟過敏併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邱先生過去沒有內科疾病病史,日前在家中吃海鮮泡麵後,卻出現臉潮紅、嘴唇腫脹、頭暈、盜汗、呼吸喘、低血壓,緊急送急診。邱先生心跳稍快、血壓低到幾乎量不到、血氧濃度低。邱先生認為自己是海鮮過敏,但心電圖檢查呈現急性心肌梗塞。高度懷疑是「過敏性休克」,緊急施打抗組織胺與類固醇。13分鐘後,心電圖竟完全回歸正常,邱先生也恢復意識,2天後健康出院。Kounis症候群 過敏性休克致心肌梗塞臺北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李澍叡表示,邱先生的病徵屬於過敏性休克併發急性心肌梗塞,此為極罕見的Kounis症候群。患者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就必須施予抗凝血劑、並緊急安排心導管檢查;但發生率僅萬分之一的Kounis症候群,是病人因過敏性休克導致心臟痙攣、梗塞,若緊急處理得當,患者便能夠治療過敏,不實施心導管手術,就讓心臟恢復正常健康。免疫系統可防禦外來物質入侵,然而有時人體接觸到過敏源時,免疫系統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就會引發過敏。藥物、食物、海鮮、塵螨、植物及蚊蟲叮咬過敏都是常見的過敏原,症狀會因身體反應部位表現不同。例如呼吸道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皮膚呈現局部紅疹、搔癢;腸胃道過敏造成腹痛、噁心、嘔吐等,藉由適當藥物治療即可獲得舒緩。病程進展迅速 休克不到半小時而過敏性休克是急性、具有潛在致命性的嚴重過敏反應,發生率約1/5000。過敏性休克病程進展迅速,從嘔吐、頭暈、呼吸困難、舌頭、咽喉腫脹、低血壓、昏厥到休克不到半小時。病人送醫後,急診醫師會確認病史、追蹤病人生命徵象、抽血,若高度懷疑為過敏性休克,會立即施打抗組織胺、類固醇等抗過敏藥物,如有必要,也會給予升壓劑等其他急救藥物治療。李澍叡醫師表示,過敏症狀通常會在藥物治療後10分鐘內逐漸獲得改善,醫師建議患者留院觀察4至6小時,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即可返家休養,門診追蹤。 過敏發作時,約30至50%病人的不適能在短暫休息後得到改善,但若出現頭暈、噁心、意識改變、暈厥、盜汗等情況,請儘快送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癌王」胰臟癌 微脂體藥破一年魔咒

「癌王」胰臟癌 微脂體藥破一年魔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2014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胰臟癌發生率以每年5至7%的速度成長。2015年的數據資料也顯示,台灣每年平均約新增1400名胰臟癌病例,死亡人數也高達近1300人,超過90%的患者難以跨過「一年魔咒」!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泰然表示,由於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患者確診時多數已經是中晚期,僅有不到三成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即使接受手術,也有七成機率再復發;因此,建議手術後搭配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若是無法接受手術,或是癌症復發的患者,化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胰臟癌治療里程碑 點燃治癒新希望過去胰臟癌藥物選擇有限,若第一線標準治療藥物失效,患者便幾乎等同無藥可醫。邱泰然指出,所幸現今胰臟癌的化學藥物治療有新進展,第二線新劑型藥物透過微脂體包覆,能穿透腫瘤壁,進入腫瘤組織釋放高濃度藥物,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限,副作用也比傳統化療低,為第一線治療無效的患者帶來治癒的新希望,可為患者破除堅固難纏的「一年魔咒」。破除化療迷思 復發患者勇敢二度抗癌有位60歲的高先生被確診為胰臟癌,因為高先生對化學藥物治療有抗拒心態,認為化療藥物是傷害身體的藥物,在手術後拒絕接受化療,在醫療團隊溝通之下,高先生改採口服藥物做輔助治療,經過半年控制後,胰臟癌不幸復發,且發生癌細胞轉移,不但身體狀況漸差、體重下降、服用傳統藥物也不見狀況改善,對前景感到沮喪;在家人與醫療團隊不斷鼓勵下,高先生開始接受第一線化學藥物治療,治療半年,症狀不見改善,經醫師建議改採第二線藥物,治療迄今6個月,腫瘤變小、病情穩定,大幅增加高先生的信心,在家人陪伴下,繼續積極接受治療。邱泰然表示,民眾對傳統化療認知是掉髮、嘔吐等副作用,其實,不同的化療藥物的副作用症狀相異,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副作用低,不會影響生活品質,患者接受度高。邱泰然建議,在接受化療的同時,回歸正常生活,在飲食上注意少油、低脂肪,若擔心化療造成免疫系統能力下降,在公共場所戴口罩,也可以接受疫苗注射,減少感染的可能性。現在隨著醫學進步,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以延長患者生命,如果積極接受治療,或許未來就有機會能接受更進步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嬰兒口腔白斑別慌!速分辨「鵝口瘡」

嬰兒口腔白斑別慌!速分辨「鵝口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媽媽帶2個月大的寶寶回診打預防針,檢查時候發現嘴巴內側黏膜跟舌頭上有異常白色斑塊。媽媽表示,寶寶這幾天較容易哭鬧,奶量也減少。寶寶的白色斑塊確診為鵝口瘡,經抗黴菌藥物塗抹治療後恢復正常。分辨鵝口瘡或奶垢 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柯婷蓉說明,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鵝口瘡則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顎。外觀的白色斑塊很容易誤認是一般奶垢,分辨方法可用棉棒或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奶垢一般能夠輕易去除,鵝口瘡則會持續附著在黏膜上,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底下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鵝口瘡常見於免疫缺陷的病人,但一般健康的嬰兒是好發族群。大多數被感染的嬰兒不會明顯不舒服,部分嬰兒可能容易哭鬧甚至不愛喝奶。若是親餵的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當媽媽的乳頭有念珠菌感染時,可能會局部輕微紅腫、刺痛,或親餵時異常疼痛,但這些輕微症狀很容易被忽略。鵝口瘡易復發 餵奶後口腔清潔很重要當發現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時,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還有親餵媽媽的乳頭上,一般療程約7至14天。其他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如奶嘴、奶瓶、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由於臺灣環境濕熱,適合黴菌生長,鵝口瘡雖然很容易治療卻也容易復發,除了治療外,日常照顧也需要多注意細節。預防方面,除了維持環境與器具清潔,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柯婷蓉醫師建議,爸爸媽媽們每天餵完寶寶時看看寶寶的口腔,如果發現這樣的白色斑塊,可請教兒科醫師。

膽固醇攝取不足 恐增肝臟負擔

膽固醇攝取不足 恐增肝臟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加深對於健康的重視及健康檢查的普及,在臺灣「膽固醇」耳熟能詳,甚至成了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膽固醇過高令人聞之色變,然而你真的確定你聽到的都是正確的說法嗎?檢查報告HDL是脂蛋白 膽固醇常見3迷思在網路上、電視節目、許多健康食品宣傳中,常常聽到不同的說法、甚至互相矛盾的資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揪出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提供正確解說:迷思1)膽固醇是壞人!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也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並身兼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如果沒有膽固醇,人根本無法存活。迷思2)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膽固醇的體內運送要靠脂蛋白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HDL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膽固醇回到肝臟;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脂蛋白的數量取決於膽固醇的運輸量,而非脂蛋白導致膽固醇高。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反應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數值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LDL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而HDL能降低風險,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迷思3)膽固醇高,飲食不能吃肉類、油脂類,只能吃蔬果?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千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至80%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僅佔20至30%,只要不是過分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可自行調節。如果攝取的量不足,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反而增加肝臟負擔。飲食建議均衡,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避免過多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勿過量食用。膽固醇不足亦有害 均衡飲食才是上策鄭玠豪醫師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猶不及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請教您的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6重點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 轉骨6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高人一等」是許多家長對子女的期盼,在接近青春期時,許多家長會疑惑「小孩開始發育了嗎」、「該注意或避免什麼事」、「有沒甚麼加強的辦法」?許多人認為女孩初經、男孩喉結或變聲就入青春期,其實是錯誤的迷思。青春期轉骨 遵守「2多2少、1減1加」技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兒科醫師申一中表示,臨床測量小孩如何轉變成大人的身體發育,會根據身體初級和第二外部性徵的發育標準評估,如乳房大小、生殖器、睪丸體積、陰毛和腋毛的發展。此標準為Tanner scale或Tanner stage,分5階段診斷,初經或變聲已到第3或第4階段。青春期該注意或避免的事項,可參考「2多2少、1減1加」策略: 2多:多睡眠、多運動1)多睡眠/青春期時腦下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刺激骨骼快速成長,長高的關鍵在「生長板」。而生長激素白天分泌量較少,主要集中在晚上9到12點間分泌最旺盛。建議家長多督促孩子10點前上床睡覺,且睡足8至9小時。常聽到小孩晚睡的前3大原因分別是:(1)功課多寫不完、(2)上才藝班或補習很晚才到家、(3)上網滑手機,家長應調整規劃,達到早睡才對身體發育最有利。2)多運動/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也可刺激生長板,加速骨骼的生長與肌肉蛋白的合成速度,使骨骼與肌肉發育。 兩少:少吃甜食、少吃油炸1)少吃甜食/含糖食物或飲料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刺激胰島素快速升高,而胰島素和生長激素會互相擷抗,吃下過多甜食、飲料,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國內外研究顯示,20公斤體重孩子來說喝超過350cc含糖飲料,體內生長激素會停止分泌2小時。2)少吃油炸/油炸食物熱量高,容易肥胖且容易造成性早熟,應該盡量減少食用,以免體脂肪過高,干擾內分泌而造成提早發育早熟。 一減:減少接觸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也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兒童可能無意中接觸干擾內分泌的化學品,導致發育失調。盡量少接觸塑膠製品,以免接觸如塑化劑等會影響發育的物質。盡量以不鏽鋼或陶瓷,取代塑膠容器,才能減少塑化劑對健康的威脅。 一加:加上個人化轉骨方民間有許多「轉骨方」,家長有時四處打聽、自行買藥調配或隨便買成藥,內容多為各家驗方或草藥,但其實未必人人適用,必須依個人體質和性別調整。例如男生屬陽,易怕熱流汗,就要加補陰藥材;女生屬陰,易手腳冷、怕冷,就需用補陽藥材,最好經中醫師診斷調配個人化的處方,並定期回診評估。不需過度強求 反增孩子壓力申一中醫師提醒,父母應用平常心看待孩子身高,雖然青春期發育一生只有一次,錯過機會不再,但身高也受到基因影響,不需要過度要求。不妨給孩子心理建設,用正向的態度來面對成長,不要給予過多壓力,或只注重身高而忽略其他發展,讓身高成為人際關係的障礙。

3歲講不出句子 揪出孩童發展遲緩

3歲講不出句子 揪出孩童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歲的小明因咳嗽感冒由媽媽帶到小兒科看診,看診中發現小明與醫師沒有眼神互動,語言表達只會發出「阿」的聲音。詢問家長,小明是否可以了解簡單指令,或是揮手再見,家長也表示都無法達成。小明轉介至復健科門診,評估診斷為自閉症,積極接受早期療育課程,並安排職能治療,希望能夠幫助小明的發展。孩童語言發展太慢 別以為「大雞慢啼」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醫師陳麒年表示,不同年紀的孩童有其應達到的發展指標。有些家長以為「大雞慢啼」,孩童語言發展比較慢,所以比較晚會講話沒關係。但是若真的太晚都無法達成應有的神經發展能力,這些警訊可提醒醫師,及早找出發展遲緩的孩童,協助後續追蹤。大多數孩童2歲可講出10個單字,3歲時能講出自己名字及簡單句子,如果無法達成,恐怕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語言評估除了看講單字及句子外,其他問題也要一併考量。像4個月大的嬰兒,大人對其說話時,寶寶會咿呀回應,也算是語言發展的一項考核項目。3歲無法講出簡單句子 應留意就醫語言認知發展初期需有正常的聽力,小寶貝才能聽到聲音,進而在大腦中運作學習,記憶這些詞彙再將其應用,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來。如果嬰幼兒早期對於家人聲音的反應不佳,也需要留意是否是聽力問題。陳麒年醫師表示,這些發展指標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有簡易圖表介紹,根據手冊裡說明對照孩童發展進度自我評估。如果家中孩童有相關發展警訊,3歲都還無法講出簡單句子,應該盡早至小兒神經科或小兒復健科就診,經由專業評估找出發展遲緩孩童,幫助他們健康長大。 語言發展里程碑(引用自兒童健康手冊) 年紀 應達成之語言發展 4個月 激動或生氣會大叫 8個月 會發出ㄇㄚ、ㄅㄚ、ㄉㄚ的聲音 1歲半 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2歲 說出至少5個以上有意義單字 3歲 將2個單字組成短句,如媽媽抱抱 4歲 說話時可正確使用「我」、「你」、「他」

抗憂鬱藥副作用 恐致情緒「喪屍化」

抗憂鬱藥副作用 恐致情緒「喪屍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1970年代以來,心理健康界中最大條的新聞,始終是藥物治療呈爆炸性成長。包括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監控不佳、藥效有疑慮等,都是心理藥物治療的主要爭論。不過,還有其他更深刻、更具哲學性的反動角度,反對以藥物治療悲傷、憂鬱、焦慮、狂躁、過動等問題。然而這類問題可說是人類極端但又自然的面向,那麼,用藥物來治療情緒是正確的嗎?一九九○~二○一一年,美國的抗憂鬱藥用量增加將近四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旗下的國家健康統計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上美國人,有一一%在服用抗憂鬱藥,其中有大約一四%已有十年以上的藥齡。機器人般的超完美嬌妻抗憂鬱藥的許多副作用之一,是情緒變得平板或遲鈍—嚴格來說就是「平板感情」—尤其以SSRI這類抗憂鬱藥為甚。這類藥物會影響神經細胞處理血清素,而血清素負責傳導訊息,例如眾所皆知的百憂解就是一種SSRI。服用SSRI的病患有一至兩成會出現平板感情現象。患者會感覺麻木、脫離、平淡,甚至會「喪屍化」,雖然案例相對罕見,但這樣的感受已進入大眾對百憂解的認知,認為百憂解的副作用會將服藥者變成「機器人嬌妻」。此外,百憂解也廣遭指控會削弱創造力,言下之意是,極端的情緒是真正創造力所必須。緩解症狀還是壓抑感覺?藥物到底是緩解症狀,還是壓抑感覺?我們真的想扼殺所有的感受嗎?即使是難以負荷的痛苦?藥物治療的基本理由,有一部分基於以下論點:憂鬱症等心理失調肇因於大腦化學失衡,然而上述論點並沒有確鑿無疑的證據,對於化學失衡到底是什麼情形也所知甚少。例如,並沒有任何檢驗方法,可檢查神經化學物質的「平衡」;此外,憂鬱症等疾患有心理、社會、精神的層面,這些不同的領域如何透過藥物治療處理?關於這個問題,哲學家一向有很多話要說。舉個例子,德國修道士托馬斯.肯皮斯在著作《效法基督》主張:「不時遭遇困難和逆境是好的,困難往往會逼人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中世紀早期羅馬哲學家波伊修斯,也主張逆境可形塑性格:「好運會蒙蔽人,厄運則會教導人。」藥物只是橋梁 引導走出情緒困境不過還有另一方的觀點。一九七二年,美國精神科醫師克勒曼首度將反對藥物治療者稱為「藥理學的喀爾文主義」。就克勒曼的觀點而言,用藥被視為便宜行事,象徵在道德和(或)性格上的軟弱,這套頗有「苦行僧」味道的觀點,把服藥視為一種逃避行為,迴避精神上自我改善必經的「辛苦」。這套觀點某種程度反映出心理學的二元論,意即心靈跟身體是分開的,不承認心靈是有形的物質;如果心靈是無形的「非物質」,那麼心理毛病就不可能有肉體上的病因,也就不是用藥物或任何肉體療法就可治癒。比起這些,許多心理治療師強調的是藥物治療的務實面。二○○九年,波士頓塔夫茲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臨床教授派斯博士指出:「憂鬱症本身通常會導致情緒反應鈍化,無力感受生活上尋常的喜悅和悲傷(中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與嚴重的憂鬱症本身相比,抗憂鬱藥的副作用問題能糟到哪裡去嗎?」派斯認為:「藥物只是連接『感覺很糟』和『感覺很好』的橋梁,但這中間的距離,還是得靠人的雙腳去克服。」至於藥物治療會慢慢侵蝕創造力的根基,這一點已經有很多藝術家強烈駁斥,他們認為剛好相反,甚至有一整本書《百憂解詩人》致力於打破這個迷思。(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對任何事都沒感覺,真的比較好?〉/遠流出版)

奶、蛋、麩質 3大慢性食物過敏原

奶、蛋、麩質 3大慢性食物過敏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近國內外生酮飲食蔚為風潮、防彈咖啡也越來越夯。陳立川博士表示過去20年來,不斷體驗對自己有益的飲食方法。直到親身實證後,訝異發現將脂肪攝取量提高到生酮標準後,酮症狀態下產生許多好處,著述《脂肪與油救命聖經》分享食療!正確的生酮飲食,輔以重金屬排毒,陳立川博士舉例如安全除汞、黏土浴、油療法、咖啡灌腸等,會促進新的粒線體產生,也會逆轉壞的粒線體,完成生酮三階段蛻變。牛乳、蛋、小麥或麵粉 3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有錢人知道避開慢性食物過敏原的養生祕密,但一般人不知道。最新研究顯示,腸子是我們對抗微生物感染與長期慢性病的最重要保護器官。據估計,高達70%的免疫細胞寄生於腸胃道的派爾氏板這種淋巴結裡,這些免疫細胞不僅可對抗微生物感染,也涉及食物過敏原的清除。根據數據指出,牛乳與乳製品、蛋與蛋製品、小麥/麵粉製品是台灣人最常見的三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只要一個月不吃,許多人的身心健康就出現好轉。一般人對牛奶過敏的認識不足,仍認為牛奶是小孩的最佳食物。研究顯示,飲食中的牛乳蛋白質或酪蛋白不僅有非常強的過敏性,而且高濃度還會增強由黃麴毒素引起的肝癌發展,是肝癌與其他肝病患者應正視的不良食物。至於蛋的蛋白,有類卵黏蛋白、卵白蛋白、卵運鐵蛋白;蛋黃則有apovitellenin I & VI, phosvitin等過敏原,全都不易被分解消化,過度攝取亦可能導致過敏。麩質蛋白、酪蛋白導致發炎 消化與吸收作用退化小麥的蛋白質成分含80% 的麩質,越高筋越多麩質,麩質的蛋白又有麥粒和麥膠蛋白。麩質普遍存於大麥、黑麥、燕麥、裸麥、麥芽、卡姆小麥、斯貝特(原生種)小麥。先天性麩質過敏症又稱乳糜瀉。麩質蛋白和酪蛋白會挑起免疫細胞發炎反應,久而久之即破壞小腸絨毛,導致消化與吸收作用退化。麩質與酪蛋白的分解會產生胜肽,這些胜肽與腦部的鴉片接受體會起反應,造成類似鴉片類藥物的效果,與上癮有關。黃豆與玉米的蛋白質分解未完全,也有類似的上癮胜肽產生,要注意觀察在吃過這些食物以後的身心反應。真的別把吃毒當吃補。有意剔除常見慢性過敏原者,以下列食物來當替代品:印加麥(高蛋白又營養)、小米(高蛋白又鹼性)、高梁(對脾胃有益)、蕎麥(高蛋白又營養)、薏仁(利尿,中醫鍾愛)、糙米(比較低過敏性)、野米(也富含營養)、莧籽(高蛋白又營養)。良好澱粉替代品「莧籽」 富含2種必需胺基酸以莧籽為例說明,它富含蛋白質,含有相當高量的賴胺酸(抗病毒)和甲硫胺酸(解毒)兩種必需胺基酸,通常是穀類所缺乏的。莧籽也富含纖維素,以及鈣、鐵、鉀、磷和維生素A 和C 等營養素。其含的鈣是牛乳的三倍,纖維素是小麥的三倍,鐵含量是小麥的五倍。莧籽和小麥、玉米或糙米所併有的完整蛋白質,和魚、紅肉或雞肉的品質都相當。莧籽也含生育三烯酚,是相當強的抗氧化物,可防癌、減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即壞膽固醇)。煮熟的莧籽90% 可被消化,因此經常給康復中的病人或斷食結束者吃。莧籽含6∼10% 油脂,大部分貯於胚芽,大多數是不飽合脂肪酸,特別是對人類重要的高量亞麻仁酸。(本文摘自/脂肪與油救命聖經/柿子文化)

肥胖元凶是糖 為何讓脂肪背黑鍋?

肥胖元凶是糖 為何讓脂肪背黑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英格蘭萊斯特市的紐瓦克屋博物館,有一個搖晃的樓梯,走上去會看到丹尼爾.蘭伯特的肖像,這是在1806年畫的。蘭伯特重達53英石(335公斤),被視為醫學界的一大奇案。蘭伯特胖到無法工作,卻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跟別人收一先令,讓人來「參觀」他。蘭伯特是英國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肥胖哥,而且靠著在全國各地展示自己的身體而大發橫財。光看肖像就知道他晚年生活如何:富裕又受人尊敬。他是遠近馳名的萊斯特子弟。大家對正常體重的標準持續放寬兩百年後,有一種特殊設計的載具,叫做「肥胖救護車」每週都會從萊斯特接走十幾個蘭伯特。53英石對救護員來說根本沒啥了不起,因為這還算輕的。這種特殊設計的救護車,載有齊全的「肥胖專用器材」,其中有一種「刮勺」,可以幫助不慎摔下床的患者。救護車旁邊還有一組輔助載具同行,其中有一種絞盤,用來將患者搬到強化過的擔架上。在極困難的情形下,將患者送醫的費用是10萬英鎊。但這種病態肥胖,並非肥胖危機的核心。英國人現在的平均體重,不分男女老幼,都比1960年代中期還重3英石(將近19公斤)。我們沒注意到這件事,但從車輛座椅、游泳池更衣室變大,以及原本的XL號褲子變成L號(L號變成M號),就能看出這種「溫水煮青蛙」的轉變。整個國家就像一條鬆緊帶,因為大家對正常體重的標準持續放寬,而不斷被撐開。糖攝取量增加 對肥胖造成影響為什麼我們這麼胖?我們沒有比古人貪吃,也沒有比古人動得少(跟普遍迷思相反)。普利茅斯醫院的泰瑞.威爾金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縱貫性研究(對一群研究對象進行長時間觀察或蒐集資料,主要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測量過去12年間孩童的身體活動,結果發現活動量其實與50年前的小孩一樣。但有一件事改變了:食品的含糖量變多。1940年代,科學證實節食沒有效果。到了1970年代,科學界開始調查糖攝取量的空前增加,對肥胖會有什麼影響。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奠定了節食產業的基礎,後者卻被刻意忽視。(本文摘自/改變世界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