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翁韌帶斷裂忍10年 膝關節嚴重變形

翁韌帶斷裂忍10年 膝關節嚴重變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彭先生因右腳無法站立,就醫發現右膝關節已嚴重前傾扭曲,因此影響活動力,詳細檢查評估後進行手術,手術後右腳恢復正常。前十字韌帶斷裂10多年 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原來彭先生在十年前曾發生車禍,導致右膝嚴重腫脹。彭先生當時認為手術恢復期非常久,加上肩負家中經濟重擔,因此沒有接受手術也沒有回醫院覆診,偶爾疼痛就咬牙忍過去。然而近一個月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常在走路時突然「軟腳」,子女的親情攻勢下才就醫。樂生療養院骨科主任周禮智表示,由於右前十字韌帶斷裂十多年未處理,導致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採取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恢復良好,病人已恢復日常生活行動力。運動傷害、機車車禍、摔傷 常見十字韌帶斷裂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的研究,約3000人就有1位前十字韌帶受損病患。常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發生十字韌帶斷裂。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治療及及非手術的保守復健治療,若十字韌帶部分斷裂,也可於急性期時接受增生療法,有助加快恢復速度。近年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運動,伴隨而來的運動傷害也有增加的趨勢。周禮智醫師提醒,無論是前後十字韌帶受傷,若不治療,將會使膝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千萬不可輕忽。

不只染肺部!嬤「肺外結核」膽囊發炎

不只染肺部!嬤「肺外結核」膽囊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菌只會感染肺部形成肺結核?感染結核菌會引發咳嗽?其實並不全然如此。82歲的吳阿嬤感染結核菌,竟侵襲膽囊,造成上腹痛及拉肚子,是少見的「肺外結核」,發生在膽囊更極為罕見。原本以為是胃病,相關檢查後研判是膽囊癌,最後卻證實是結核菌感染。肺外結核約占10% 肝臟、勒膜發生率較高彰化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伊文表示,結核菌大部分在肺部發病,感染身體的其他地方稱為肺外結核,大概占10%,一般發生在肝臟、肋膜、脊椎、淋巴、泌尿道等,很少肺外結核發生在膽囊,全世界醫學發表的案例也非常少。一般感染肺結核的患者,會出現咳嗽2周以上、發燒甚至咳血症狀,阿嬤20年前曾患過肺結核,研判是結核菌隨著淋巴或血液在膽囊著床,之後結核菌進入冬眠期,阿嬤免疫力下降後發病。上腹痛只吃胃藥 恐延誤膽囊炎病情黃伊文主任說明,結核菌非常頑固,透過空氣傳染,經過肺部,大部分在肺部著床,少數在其他器官著床,全世界1/3人染結核菌,但大部分人因為被免疫系統壓制,不會發病。雖然致死率不到2%,但老年結核病患者常因合併症死亡。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安順提醒,很多人上腹痛以為是胃痛,但很多是膽囊疾病,包括膽結石、膽囊炎甚至膽囊癌,尤其膽囊癌發現常已末期。一旦上腹痛,不要自以為胃痛而吃成藥了事,拖延恐怕延誤病情。

一歲換奶 銜接母乳保護力不怕氣候變

一歲換奶 銜接母乳保護力不怕氣候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春天氣候乍暖還寒,常常連大人也吃不消,何況是年紀尚小、體質較敏感的寶寶。除了氣候不穩定外,春天也是病毒開始活躍的季節,在寶寶一歲換奶階段時,選擇能提供足夠營養保護力的配方奶,相信更能幫助寶寶減少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健康威脅。此外,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到人擠人的公共場所,也很重要喔! 銜接母乳營養配方 延續保護力面對外在多變的環境,想要有足夠的保護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寶寶擁有好體質,而換奶寶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否延續母乳保護力。為什麼母乳保護力對寶寶這麼重要呢?那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具高生物活性,也是最具保護力的乳鐵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這些蛋白能增強寶寶體內的保護機轉,讓寶寶有足夠的保護力抵抗外在環境的威脅。不過,來自母體的保護力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減少,到了一歲後幾乎消失,因此想要延續母乳的保護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寶寶一歲換奶階段,為寶寶挑選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為寶寶持續打造健康體質基礎。  消化道的健康 也是體質完善的重要關鍵除了延續母乳的保護力,一歲後的寶寶接觸的食物更多樣了,消化道的健康也是體質是否完善的重要關鍵。專家提醒,除了注意配方奶的營養成分外,是否有健全消化道的益生菌也很重要,而益生菌不是菌種越多越好,而是要確保能夠不受消化道破壞的益生菌,才能真正產生保護力。因此添加經多國臨床實驗證實,不需晶球保護就能通過胃酸和膽鹼考驗的「鑽石益菌」Bbi得益氏菌的配方奶,更能守護寶寶消化道健康,幫助營養吸收。趁著一歲換奶關鍵時期,為寶寶打造好體質,就能全面提升保護力,春天氣候再多變,爸媽也不用多擔心。

乳癌拒當「少奶奶」!乳房重建減負擔

乳癌拒當「少奶奶」!乳房重建減負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婦人,僅右側乳房確診多發性乳癌,但她擔心癌細胞病變轉移左側乳房,也將左側乳房做預防性切除。經醫師建議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搭配低溫電漿刀將雙乳全切除,再立即做乳房重建,不僅外觀與一般女性相同,也不會因為「少奶奶」增加心理壓力。女性癌症好發第一名 這些族群要當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黃振僑醫師說明,乳癌堪稱女性頭號殺手,也是女性癌症好發首位、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根據國健署統計,平均每天有31位女性確診乳癌,其中就有6名女性死於乳癌。尤其是初經12歲前報到、55歲後才停經,或是有家族史、生育時間晚、中年發福,曾經罹患婦科癌症者,都可能是乳癌的危險群,因此定期追蹤及檢查十分重要。先確認乳癌分型 治療能事半功倍黃振僑醫師指出,隨著醫學進步,目前乳癌治療方式多元,確診時應先確認基因分型及腫瘤大小,才能選擇對患者最佳的治療方式。針對早期乳癌可採用手術方式切除癌細胞,再搭配術後輔助治療;若是腫瘤較大的癌細胞,則建議先以術前輔助治療縮小癌細胞後,再選擇手術切除。術中搭配器械 乳房切除+重建提升女性自信心近年女性對於乳房外觀更加重視,多數乳癌病人不想當「少奶奶」,不論是內視鏡微創手術,或是乳房保留手術,皆能配合乳房重建,使術後外觀與一般人無異,減低心理壓力。黃振僑醫師表示,手術時搭配低溫電漿刀,能避免傳統電燒刀對乳房組織結構的燒灼、壞死與感染風險,且傷口疼痛感低,縮短患者復原時間,對於術後乳房重建無疑是一大幫助。定期篩檢、勤運動 正視乳房健康黃振僑醫師補充,目前醫藥科技發達,確診乳癌應保持正面態度,與醫師良好配合,以免延誤病情,此外,應保持良好運動習慣、避免太晚生育、學習放鬆心情。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女性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之女性也適用,另也建議40歲前的女性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為自己的乳房健康把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過預產期拒催生 嬰吸入胎便恐危命

過預產期拒催生 嬰吸入胎便恐危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產婦雖然超過預產期,但因為很害怕催生,仍堅持順其自然生產。妊娠41週時出現陣痛至醫院待產,然而待產期間發現羊水胎便染色,且出現嬰兒胎心不穩症狀。擔心寶寶不慎吸入胎便,嚴重恐危及生命進行緊急剖腹產手術,產婦健康平安生下女娃,已出院返家。胎兒身體狀況、產婦妊娠過久 都可能造成胎便染色當時產婦待產順利,但羊水一破,就看到墨綠色胎便掉下,像義大利料理的青醬般濃稠。若寶寶不慎吸入胎便,非常危險。且接著胎心音監測裝置發現胎兒心跳不穩定,緊急安排剖腹產手術,寶寶出生後隨即交由小兒新生科醫師接手照護。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表示,一般寶寶多在出生後才會排便,但「羊水胎便染色」不少見,可能是胎兒本身身體狀況、產婦妊娠過久等原因,都可能發生胎兒在出生前解出胎便汙染羊水。胎便吸入症候群 嚴重恐致心肺衰竭南投醫院小兒新生科阮偉主任表示,寶寶若不慎將胎便吸入至氣管、肺部,「胎便吸入症候群」可能導致感染、肺部擴張不全、呼吸衰竭,甚至可能因嚴重缺氧窒息而導致心肺衰竭或缺氧性腦病變,危及生命。若寶寶吸入胎便,兒科醫師會依據胎便吸入多寡、影響程度,提供不同的治療及追蹤照護,將傷害降到最低。陳麗琴主任提醒,產婦懷孕期間應定期產檢,接近預產期時需密切注意胎動及羊水狀態,與專業醫師溝通討論非常重要,確認母子健康。

7旬翁嚴重O型腿 雙側置換關節改善

7旬翁嚴重O型腿 雙側置換關節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李爺爺身體硬朗,每天花費多達8至9小時打理農務,然而雙膝內側軟骨長期磨損,雙腳O型腿嚴重到腿中間幾乎可放入一顆籃球,使李爺爺行走不便、疼痛難耐。醫師評估雙腳膝蓋變形程度超過45度,診斷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進行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李爺爺恢復良好、正常行走,且大幅改善疼痛問題。關節退化程度嚴重者 僅置換單側人工膝關節預後不理想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目前主要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有一般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一般建議患者施行成功率最高、風險較低的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時間約1小時,術中出血量小於50C.C,相對其他手術安全。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能順利解決關節磨損造成的疼痛、關節變形難以施力問題。但部分患者因關節退化程度嚴重、分期開刀預後較不理想,而不得不改採風險較高的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搭配運用助行器、訓練器復健容志雄醫師說明,雙膝關節置換術雖然手術時間、出血量及風險都較單側手術大幅增加,也有許多醫師顧慮其手術風險,而不敢輕易施行。但其實只要術前謹慎評估,降低手術風險並與病患詳細說明與溝通,更能有效解決患者病痛。手術後患者配合醫療團隊及復健團隊規劃的復健療程,運用助行器、專用膝關節訓練機器幫助矯正姿勢及訓練肌肉力量,術後1週就能康復出院。醫師及物理治療師也會在出院前,教導病患及家屬術後的恢復運動及肌肉施力方式,大多病患完成復健療程出院後,就能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少女就偏頭痛?醫:睡眠不足佔4成

少女就偏頭痛?醫:睡眠不足佔4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12歲少女反覆頭痛,就醫看診。少女媽媽表示,女兒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偶爾頭痛,休息後就緩解。但上國中後常頭痛,有時須請假。少女表示,之前多為前額痛,現偶為側邊頭痛,偶爾想吐、上下樓梯更痛。下午上體育課需至室外,很不舒服,只能到保健室休息。痛起來,有時會連續2至3天,休息雖然稍減緩但仍感覺不舒服,較累且易打哈欠,但有時都沒有症狀。健康兒少急性頭痛 最常見原因為感染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賴明琪表示,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主要為偏頭痛,其次是緊縮性頭痛,表現多為反覆急性發作。偏頭痛的特質為單側(有時雙側)搏動性的中重度頭痛,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伴隨噁心或嘔吐、畏光且怕吵,有些人會在頭痛前預先出現前兆。緊縮性頭痛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性或緊縮性輕中度頭痛,日常活動不會加劇頭痛,無噁心現象,但可伴有畏光或怕吵。原本健康的兒童和青少年突然急性頭痛,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感染。若急性頭痛合併其他局部神經異常症狀,須排除腦部急性出血(血管瘤)。若急性頭痛合併發燒,則須排除腦膜炎。慢性惡化頭痛須注意腦高壓背後是否可能為腫瘤、水腦造成。慢性無惡化性頭痛最常見為慢性偏頭痛,精神方面的壓力焦慮亦可能造成慢性頭痛。發作快、持續時間短 兒少偏頭痛與成人不同4特點賴明琪醫師說明,兒童和青少年偏頭痛與成人的不同之處為:(1)通常兩側前額,而非一邊,有時也會枕部頭痛;(2)時間較短,通常2至4小時內會改善,有時少於1小時;(3)發作較快,有時不到15分鐘內就劇痛;(4)偏頭痛體質的孩童,有些容易反覆性腸胃不適、肚臍周圍腹部悶痛,甚至週期性嘔吐。早期的偏頭痛或許可經由休息緩解,但隨著症狀加劇及頻繁發作,須適量使用急性期止痛劑。此外,記錄並分析可能加重或誘發偏頭的食物或日常活動及精神壓力也很重要。兒童和青少年偏頭痛約40%會因睡眠不足而惡化,適當運動有助改善偏頭痛。而如果慢性偏頭痛到影響日常學習及生活,除了改善日常生活,可併用急性治療及預防性偏頭痛的藥物來緩解或改善。

未懷孕卻泌乳?恐潛藏腦下垂體腫瘤

未懷孕卻泌乳?恐潛藏腦下垂體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3歲的林太太未懷孕,近1個月卻乳房腫脹、乳汁分泌、頭痛、疲倦、精神不濟情況,生理期2個月沒來,驗孕檢查竟呈現陰性反應。林太太就醫進行抽血、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下垂體長出1顆約0.5公分的泌乳激素瘤,服藥控制2個月後,泌乳情況明顯改善,渴望懷孕的林太太也於半年後順利懷孕。腦下垂體腫瘤占腦瘤1成 好發於20至40歲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李定洲醫師說明,腦下垂體主宰人體荷爾蒙,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10,好發於20至40歲成年人,發生原因不明,但大多為良性腫瘤,可分為非功能性與功能性。非功能性腫瘤症狀通常是因腫瘤擴大、壓迫周遭組織、影響其他腺體產生;功能性腫瘤(泌乳激素瘤、生長激素瘤、腎上腺素瘤),就會分泌相關荷爾蒙激素,影響血中荷爾蒙濃度與生理情況。若腫瘤長大壓迫周圍組織或激素分泌異常,就容易出現頭痛、視覺障礙(偏盲、複視)、內分泌功能障礙、尿崩症等臨床症狀。常見的內分泌功能障礙包括:1)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發生於青春期前,會造成巨人症;發生於青春期後,會造成肢端肥大症。2)泌乳激素分泌過多/發生於女性會造成無月經、亂經、乳漏;男性則會降低性慾、不孕、男性女乳症。3)促腎上腺激素過多/造成庫欣氏症候群、月亮臉、水牛肩。4)促甲狀腺激素過多/容易導致情緒緊張、睡不著、心悸、手抖的情況。腦下垂體腫瘤治療 手術切除搭配藥物或放療李定洲醫師說明,患者因症狀表現不同,大多先看婦產科、眼科、內分泌科才轉介來神經外科,透過抽血、X光、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檢查診斷後,再依個別情況決定治療方式。目前腦下垂體腫瘤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可透過「經鼻內視鏡腫瘤切除術」或「開顱腫瘤手術」等方式進行,再以藥物、放射線治療為輔,藉由去除腫瘤壓迫、腺體過度分泌後,讓患者恢復正常內分泌功能。不同腦下垂體腫瘤會有不同症狀,且治療痊癒後,依然可能復發,但因人而異,有些患者終身無症狀,如果有症狀卻遲遲未治療,可能影響生理機能,造成人體危害。不可輕忽腦下垂體腫瘤症狀,以免延誤治療。

講座/搶救頭髮大作戰

講座/搶救頭髮大作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內上百萬名男性有雄性禿困擾,不少女性也為禿頭所苦。為改善禿頭問題,市面上流傳許多偏方,像是用避孕藥洗頭髮,或用沙拉油來滋養頭髮,然而輕信偏方不僅浪費荷包,且容易引起副作用,導致毛囊炎等頭皮問題。有鑑於此,臺安醫院將於4/29(日)舉辦皮膚科衛教講座,由皮膚科主任曾德朋主講「搶救頭髮大作戰」。免費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頭髮、頭皮健康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搶救頭髮大作戰時間:107年4月29日(日)上午10:00-12:00地點:臺安醫院健康管理大樓4樓研討室A(台北市八德路二段424號)報名:02-27816323、02-27718151轉2280

健走提升幸福感!加強「血清素」分泌

健走提升幸福感!加強「血清素」分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體的下半身肌肉占了全身肌肉的三分之二以上,將近七成。肌肉同時也有幫浦的功能,透過肌肉的收縮與鬆弛將血液運送至全身,所以活動身體,有助於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走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 提升幸福感健走就是一個極有效率的方法。不論男女老幼,任何人都可以立刻開始,不需要什麼特殊工具,也不用挑地點。而且健走和慢跑不一樣,不會對膝蓋或腰部造成負擔,即使是對體力沒自信的人,也可以輕鬆持續。最重要的是,走路沒有「退休」這回事。只要身體能動,就可以一直走到壽終正寢前一刻。養成健走的習慣,不僅可以維持身體健康,對精神層面也有正面影響。走路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因此有助於活化大腦功能。聽說,以前的發明家總是邊走路邊思考,藉此激發出各種創意。此外,醫學也證實走路可以促進提升幸福感的腦內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量。日常生活幾乎不活動 肌肉1天流失1%也就是說,走路對身體、大腦和心靈都有著莫大的益處。只是,現代人生活的環境實在是過於方便,使得走路的機會不斷減少。據說江戶時代(一六○三年—一八六七年)的平民,一天平均要行走三萬步,相較之下,現代人平均一天只走六千到七千步。我們太熟悉有汽車、機車、電梯、手扶梯的舒適生活了,而且從早到晚都坐在辦公桌前工作,說不定還有人一天走不到一千步。據說這些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活動的人,肌肉量會以一天百分之一的速度流失,而下半身肌肉衰退的速度更是驚人。由此可知,走路與心身的健康直接相關。將坐禪、冥想和健走三者相結合,肯定能更進一步提升平定心神的效果。這是我在千日回峰行中得到的經驗,可以滿懷自信地向大家推薦。(本文摘自/步行禪:用走路靜心、紓壓,5分鐘心靈.生活整理術/三采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