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銀髮族飲食

講座/銀髮族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有長者面對滿桌菜吃不下的困擾嗎?或常抱怨菜沒味道?或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由於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26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營養師欒家菁主講「銀髮族營養」,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飲食建議量,改變質地或烹調方式,均衡飲食減輕照顧負擔輕鬆,長者健康吃。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銀髮族營養時間:107年4月26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

「放下」有撇步 觀察生命週期4階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某段期間的狀況非常糟糕,面臨事情膠著、難解的困境,心裡非常的苦。跟好朋友傾訴,出於深深的關懷,朋友告訴你:「放下吧!」我們點點頭,悠悠地說:「要是能這麼容易放下就好了。」我們很少能因為別人勸告放下就放下。對當事人而言,放下是最難的,否則就不會如此受苦。有力道的放下,唯有自己體悟,透過別人口中說的,影響都很有限。「放不下」過去 導致對未來提心吊膽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修練。沒有人會在開心的時候講放下,只有極度不開心時才需要放下。當我們處在高度的懊悔、憎恨、憤怒、悲傷、哀怨、擔憂時,會很需要藉由放下的能力來緩衝紛雜混亂的思緒,但真的很難做到。因此,放下是我們平時就要做的修練,而不是等到困難來時才臨陣磨槍。放不下,反映了我們不允許人、事、物的變化或消逝,或者不允許變化不是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不接受變化,讓我們把自己與他人重重地釘在過去的某個時空。放不下,也可能來自對未來的高度擔憂,不斷想像可能會發生很糟的狀況,於是一直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心的慣性本來就是在過去、未來與想像之間不停迅速游移,此與放不下的特質是相當一致的。觀察4階段生命週期 調適放下心態然而,正念的每一項練習,都在訓練這顆心安住於當下,不論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能與當下同在,當下的呼吸、當下的身體、當下的心、當下的環境、當下的人、事、物。畢竟,當下才是我們真正唯一活著的時間。活在當下,是修練放下的方法。放下,是活在當下的唯一之道。放下的修練需要平常多觀察事理的變化,尤其是觀察「形成期、維持期、衰退期、消逝期」的生命週期。任何的人事物其實隨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每一個時期沒有好壞或對錯,就只是狀態的變化。在生命週期各階段中,覺察我們的慣性所賦予的價值、觀點、心境,也是練習的一部分。然後再練習用平常心,看待每個階段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生命中的必然而非偶然,只是平常沒有觀察的習慣,因此突然面對變化,總是很難承受。接下來我試著舉一些例子,練習觀察與理解生命週期的變化:•肚子疼:微微感覺到肚子不舒服是形成期,越來越痛是維持期,找到廁所充分釋放是衰退期,肚子回復一般正常的感覺是這個肚子疼歷程的消逝期。•心情不好:因某個狀況心裡開始感覺不舒服是形成期,不舒服的感覺大量占據心頭是維持期,心情慢慢平和是衰退期,心情慢慢回復或放掉或遺忘那個不舒服是消逝期。•使用手機:剛買到與摸索使用方式是形成期,用得很開心是維持期,常故障或心裡不想要了是衰退期,壞掉或送人是消逝期。•一段感情:眉目傳情的曖昧階段是形成期,兩人手牽手在一起是維持期,感情生變是衰退期,分道揚鑣是消逝期。(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教養小技巧 別用「為你好」情緒勒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家長自己太累或狀況不好時,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把家人拖下水。年輕的父母在各方面的責任均日漸加重,沒有時間、也不會想到要照顧自己。一天忙下來,回到家通常已經很累了。拖著疲憊的身心面對小孩,實在沒太多力氣停下來,好好聽他說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或陪他玩自己沒興趣的遊戲。身體覺察 讓疲累的身心重獲能量慣性疏於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親子與夫妻間的關係都悄悄地越來越緊繃,而越緊繃的關係只會產生越多的對抗與拉扯,相互支持與體諒越來越遙遠。學習正念後,才誠實地發現,原來自己疲憊時容易不耐煩,也容易不自覺地遷怒,即便我百般不願如此。原來,身體能量的低落會大量拉下心理的承受力。漸漸地,很疲憊時我會運用坐捷運或公車回家的空檔,進行觀呼吸練習,或回家後先躺十至二十分鐘做身體掃描小憩片刻。這些簡單的練習,讓疲憊的身心重獲能量,對家人的愛就不會包在火球裡。當愛包在火球裡時,家人感受到的是火,而不是愛。正常人不是逃開,就是回敬更大的火。正念練習,讓我慢慢學會自己熄火,而不再潛意識地希望或等待他人來幫我熄火。然後,給出去的愛,就是愛。不被情緒勒索後 才能找到好的教養策略家長內在的擔憂與焦慮真的很多,尤其是華人的家長,通常會過度擔心孩子健康、學習、同儕、社會影響等。過度的擔憂很容易轉化成不信任,對孩子不信任,也對環境不信任。不信任導致過多的干涉,孩子自己的責任感於是漸漸削弱。過多的擔憂也可能給孩子太多指導,沒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自由探索,沒留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給孩子嘗試錯誤。當發現到對孩子產生擔憂焦慮時,練習停下來觀察一下自己,這樣的擔憂是有需要的嗎?多少成分建構在事實上、多少建構在假設或想像上?這擔憂是來自我個人的議題、夫妻的議題、孩子的議題、環境的議題……這擔憂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是否需要找人討論一下?先照顧好自己,讓身心回復平衡後,再想想可以或需要採取什麼行動。也許,什麼行動都不做,安住再觀察是最好的策略。也許,需要協助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也許,需要找老師討論。不同的可能開展於覺察與平靜中。「為了你好」字句 易造成情感勒索對情緒的覺察,在不爽時的遣詞用句也會比較留心,例如以前常說:「我這樣是為你好。」或者「我這麼辛苦不就是為了你。」總以為這樣說可以讓孩子體諒我的辛勞或用心,後來才發現這對孩子而言,這些話可能是很沉重的情感勒索,反而導致孩子完全失焦或內心深處的抗拒。因此家長勿因自己的不安、擔憂、恐懼,而給孩子過多的情感或情緒負荷,或者框限孩子的未來。老實說,這是家長需要修練的功課;而修練此功課的家長,第一位獲得釋放與解救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研究:約會看恐怖電影 加強雙方魅力

研究:約會看恐怖電影 加強雙方魅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代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曾發表一篇影響深遠的〈論詭異〉,自此掀起了心理學界從精神動力的角度,來解釋各種現象的深厚傳統—也就是採用心理學的精神動力理論,這源自於佛洛伊德、榮格等人的精神分析法。二手的恐懼體驗 滿足了本我的誘惑從佛洛伊德的傳統學說來看,恐怖電影可提供一種二手(但安全)體驗的驚悚來探究本我,並喚起深埋已久的情緒,以及被長期禁止的欲望。而從榮格的學說來看,恐怖故事的吸引力在於可以和原型接觸交流—所謂原型,指的是最原始的文化模板,深深烙印在眾人的集體潛意識裡,可觸發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然而,心理學界把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視為哲學,而不是可驗證的科學假設。近代對恐怖電影吸引力的解釋還包括齊爾曼,在一九七○年代提出的興奮轉移理論。他指出,恐怖電影結束時,當緊繃的張力平息下來、好人獲勝,這時觀眾會感覺良好,這是古希臘「宣洩」概念的現代版。然而這套理論最明顯的瑕疵是:很多恐怖電影並沒有快樂結局。另有一套理論認為,恐怖電影有一種類似於做夢的功能:是一種虛擬實境演練,以利於應付真實人生的危急情況。在虛構的世界裡預先體驗恐懼,可讓我們先做好準備,以因應真實世界裡的危機。約會不看恐怖電影 真的不酷一九八六年,齊爾曼、門道夫(Norbert Mundorf)等人發表了一篇研究,指出男大學生在看恐怖電影時,如果女伴表現出憂慮、受苦,男大生會看得更過癮;而女大學生的男伴如果保持冷靜鎮定、堅忍,女大生會看得更高興。一九六○年代一項經典研究也證明,男性如果在不穩的吊橋,或其他容易引起恐懼的情況下遇到年輕女子,這時男性所散發出的吸引力,會勝過在平穩的地面上與女子相遇時的狀況;這意味著,一旦高漲的情緒被激起(意即腎上腺激增的生理情況)並轉移到其他感受或性吸引力上時,就會出現這種「錯誤歸因效應」。此外,夫妻或情侶檔去看恐怖電影,或許也會有類似的狀況,就是所謂的「依偎效應」。甚至,若在一個安全、可掌控的環境裡觀看虛構電影,當恐怖片激起了高張反應,就可能會讓人產生「後設情緒」,意即觀眾能夠清楚察覺到自己的害怕及恐懼,並以此為樂(因為不會真的有危險)。(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遠流出版)

別鐵齒!懷孕8禁忌千萬要注意

別鐵齒!懷孕8禁忌千萬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不要鐵齒,為了避免影響肚子裡的寶寶,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做!別以為這些婆婆媽媽常掛在嘴上的「禁忌」沒有科學依據,其實它和妳的身體息息相關,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若體重過重可能引發妊娠毒血症 導致胎兒過大、無法順產懷孕期間,要注意不能過度使用手指、眼睛和頭腦,或刺激頭皮、頭骨,以免對骨盤造成不良影響。此外, 由於腳部有子宮的反射區,所以要避免被重物砸到或被絆倒。還有,體重也不能過重,否則除了容易背痛、腿痛,還有可能引發妊娠毒血症,或導致胎兒過大、無法順產。很多準媽媽以為「營養多多益善」,所以勉強自己多吃,但一般來說,懷孕到了第六個月時,食慾會開始差一點,這時只要在覺得餓的時候再吃就好,並遠離含有精製糖或其他不良添加物的食品。也因為整個人會變得比較敏感,可藉由「Relax身體整復操」來進行調養。一旦身心順暢,也就自然不會再想去做那些「孕婦禁做」的事了。1)看牙、治療牙齒/鑽牙、矯正牙齒等侵入性的治療,可能會因為母體不適而對胎兒產生連帶影響,應盡量避免。2)使用電腦、手機/過度使用3C產品不只會造成眼睛、指頭疲勞,讓子宮變硬,還會因為電磁波的輻射干擾,大大影響胎兒的發育。因此,還是從沒懷孕前就開始盡量少用。3)刺激頭部/孕婦要避免頭皮、頭骨受到刺激,所以要少洗頭,也別用力擦頭。最好也不要去美容院,因為按摩頭皮、洗髮、剪髮、染髮、燙髮等動作,都會對頭部造成刺激。4)戴耳環/人體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所以懷孕時最好別戴耳環,尤其是穿洞式的耳環,以免影響臟器,連帶使得骨盤的運作變差。5)戴隱形眼鏡/配戴隱形眼鏡會讓眼睛的轉動變得不順暢,進而導致子宮緊張。6)使用托腹帶/懷孕時過度依賴托腹帶,不僅喪失自體支撐骨盤的能力,產後也比較容易發胖。7)讓身體受寒/寒氣對腎臟有不良影響。所以要注意保暖,不要讓膝蓋、腳背、腳底發涼。8)騎單車/過度刺激關節、讓身體受到震動,都對胎兒不好,容易導致流產,請特別小心。(本文摘自/經痛、腰痠、手腳冰 通通再見的「月經美人」骨盤操/蘋果屋出版)

指甲軟營養不足?缺此脂肪酸恐失憶症

指甲軟營養不足?缺此脂肪酸恐失憶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人誤解肥胖是吃太多油,《脂肪與油救命聖經》作者陳立川博士則認為,吃對油不會胖,不吃油還是照胖。一般人聽到脂肪都說要少吃,來自魚類、種子、堅果和橄欖等的好脂肪,有助保護心臟。傳統少油的說法來自科學偏見,且為吃錯油所致。而最新的科學與臨床研究發現:吃對油、吃好油,是不會生病的!但吃錯油,即使少量,也易罹病!皮膚乾燥、指甲不堅韌 當心必需脂肪酸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的症狀有:皮膚乾燥、手臂後方有類似雞皮的皺皮、鱷魚皮、臉頰皮膚有數處蒼白區、指尖或腳跟有乾裂痕、頭髮乾又難梳理、頭皮屑多、經常口渴、頻尿、指甲易斷裂、指甲軟、乾眼、過敏、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差、常感染、衰弱、易累、易怒、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等。酗酒、壓力都可能產生自由基既然腦部有很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所以理論上是很容易受氧化的損傷,況且腦部是最耗氧的身體部位,老年失憶症患者也多有偏高的脂肪氧化代謝物。減少腦部的自由基產生與保持腦部高量的抗氧化劑,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則。自由基的來源有酗酒、一些西藥、細菌毒素、病毒、抽菸、重金屬毒、壓力、過多的礦物質(鐵、錳、銅)、食物過敏原、化毒、糖尿病、肝病、過多白血球活動、腸道菌叢失衡、神經刺激毒素(味精、阿斯巴甜)、營養匱乏、創傷。不良營養物質、壓力大 都可能使神經受損平衡氧化作用的抗氧化劑有Q10輔酶、N-乙基肉鹼、N-乙基半胱胺酸、硫辛酸、穀胱甘肽、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菠素、硒、植化素等。但是,還有其他非物質的因素會傷害腦神經。例如,史丹佛大學的沙波斯基(Sapolsky)教授研究發現,壓力下導致人體產生過量的可體松,會讓神經細胞的突觸萎縮。還有其他學者利用腦部影像技術也發現,有創傷症候群者的腦部中,負責學習與記憶區較小。因此可知,不良營養物質與非物質壓力因素皆可以誘發腦神經細胞受損。(本文摘自/脂肪與油救命聖經/柿子文化)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前陣子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新聞,讓人不禁懷疑,姑嫂兩人的長時間不和睦到底多嚴重,最終釀成悲劇?其實除了姑嫂問題,婆媳問題更加常見,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家庭,生長環境差異不免造成許多摩擦。家人的人際相處更難迴避,遇到不睦的情事,到底該如何排解壓力、解決問題呢?息事寧人、追求表面和平 積怨更易釀危險精神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家人間產生的摩擦常見因素是理念價值觀的差異。因為不願破壞和平而缺乏溝通,不斷隱忍;或是溝通不良,情緒管理較差,則易引發吵架或積怨。上述新聞案例中的先生身為一個中間者,息事寧人的想法非常危險。中間者應扮演好溝通橋梁,減少誤會。但萬一對方要求太超過,也要考量自身能力與負擔,不要一味為了和平或是達到對方期待而失去自主性。各種壓力上身,讓青壯年人喘不過氣。為抗壓世代提出心靈解藥的《心好累》書中提到,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婆媳問題,中間者的丈夫若要減少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相處是否有嫌隙。但若雙方都很強硬,「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不要讓雙方矛頭都指向自己,「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避免自身陷危機 多觀察對方情緒、舉動變化至於該如何察覺自己是否身陷危險情況?陳嬿伊醫師建議,可多觀察衝突對象的情緒,例如易生氣、將事情過度放大,並且合併自傷或傷人的念頭就要當心。但接觸時間不多的家人,可回想以前跟現在舉動、態度的變化。溝通技巧有幾個重點,包括切中問題癥結點;當面溝通,避免請第三方傳話或傳紙條過程中產生誤會;溝通時對事不對人;避免溝通時用「情緒性表達」,嘗試在情緒和緩後表達意見;溝通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通常第一次很難順利達成,需要彼此共同努力。運動、吐苦水、培養興趣來減壓對於壓力造成身心症的治療方式,首先要排除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問題。比較輕微的情形建議參與專業心理課程、或是閱讀相關心理書籍學習調適的方法。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若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工作、家庭、學校等),醫師才會考慮搭配藥物治療。若是溝通無效,需要學習調適自己心態與釋放壓力時,可採用幾種方式:1)規律運動,1週至少3次,每次超過30分鐘。2)找到固定吐苦水或講心事的朋友。3)抽空培養興趣,此興趣應避開壓力環境(像是家裡或是工作相關內容),例如去外面學習插花、上烘焙課等。陳嬿伊醫師強調,遇到家人間的衝突時,溝通更勢在必行。誠如《心好累》書中提到,「若要維持表面和平而選擇不說,雖然表面看似平靜無波了,卻在關係中埋下不滿的引信。」應面對、溝通、解決問題,而溝通過程應「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情緒性表達」。事情真的無法解決時,也要調整心態,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講座/正確使用助眠藥

講座/正確使用助眠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失眠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晚上睡不好,隔天一整天的工作與生活也受到影響,助眠藥究竟該不該用?用了會不會一輩子無法擺脫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25日(三)舉辦藥學講座,由林柏鈞藥師主講「正確使用助眠藥」,藥師告訴您如何正確使用助眠藥,讓您一覺到天亮。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正確使用助眠藥時間:107年4月25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淪「洗腎王國」 活體腎臟移植有解

淪「洗腎王國」 活體腎臟移植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於國人藥物濫用惡習,加上許多慢性病患者未控制好疾病,導致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不下,因而有「洗腎王國」稱號。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7年為止,全台洗腎患者已突破八萬大關,光是針對腎臟疾病就花費健保近五百億元,費用相當可觀。所幸近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台灣器官移植風氣逐漸盛行,不少洗腎患者透過腎臟器官移植,擺脫洗腎束縛,提升自身生活品質。活體腎臟移植 可提升患者存活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移植團隊負責人鄭元佐醫師解釋,雖然並非人人適合接受器官移植,不過只要一日洗腎,等於終生洗腎,除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洗腎的治療成效也有所限制,非但無法將體內毒素完全排出,長期接受洗腎,還可能引起多種併發症、骨質疏鬆或心血管疾病,對於患者而言等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然而,若是透過腎臟器官移植,不僅減去洗腎的麻煩,也能降低併發症風險,進而提升存活率。活體器官移植與達文西手術並駕齊驅 打造腎病患者治療新趨勢 依據器官來源不同,器官移植分為大愛移植和活體器官移植兩種,鄭元佐醫師表示,雖然活體器官移植僅限於患者五等親內家屬,規定較為複雜,不過捐贈者只要通過健康評估,即可進行手術,減少了漫長等待,患者得以提早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並能提高術後存活率。此外,手術技術的提升,更讓器官移植如虎添翼,除了傳統手術還有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鄭元佐醫師說明,達文西手術具有3D立體高解析度視覺影像,模仿人類手腕關節設計的手術器械、以及精密且直覺反應的操控系統。但在醫療行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以病人全方位整體狀況考量,來選擇適合的手術技術。鄭元佐醫師先前接觸過一名曾接受過大腸癌手術患者,由於體內血管與器官較為沾黏,在醫師建議下,家屬接受達文西手術,術後患者成功捐贈腎臟,復原情況也相當良好,家屬們都十分欣慰。全台腎病人數持續增加 民眾應培養定期檢查習慣鄭元佐醫師也不忘提醒,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目前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已超過兩百萬人,由於腎臟和肝臟一樣,皆屬於沉默的器官,呼籲民眾應養成定期檢查習慣,及早發現以便提早治療,才能保有健康人生!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腦中風易失能 改善生活品質6方法

腦中風易失能 改善生活品質6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中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陳先生近日半夜睡醒上廁所時覺得下肢有點無力,以為只是工作疲累,繼續回床休息。沒想到早上醒來,連上肢都感到無力,立刻請家人送往醫院,診斷出腦中風。腦中風日常照護 改善6方法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峙雄說明,腦中風為一種急症,是腦血管內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損傷,導致肢體功能動作障礙,甚至影響認知、語言溝通功能等障礙。也因肢體動作的障礙,間接影響生活品質。然而只要遵從醫師及治療師指導,能夠改善受損的功能。以下提供6點方法,可改善日常生活品質:1)床上翻身/患者發病後幾天,當生命徵象穩定,就可於床上翻身。為了避免褥瘡產生,建議至少每2小時左右執行一次翻身,不讓身體一直壓迫相同部位。2)被動關節活動/中風初期患者肢體大多無力,需進行被動關節活動,避免關節攣縮及僵硬。執行範圍可由身體大關節至小關節,如上肢從肩→肘→腕→手指,下肢從髖→膝→踝→趾,過程需緩和進行,避免過度牽拉受傷。3)動作功能/因大腦神經具可塑性,適時誘發或藉由好手促進壞手的動作,是初期介入的一種手法,如雙手手指交叉抓握進行雙臂抬舉動作,每下又可於肩部水平抬舉時停留15至30秒,共進行20下。4)姿勢平衡/可從靜坐床邊5分鐘開始練習,讓軀幹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直立,再衍伸練習轉心轉移等動態平衡,如身體向前彎曲拾取地上的沙包。5)自我照顧能力/當患者有一定能力時,家屬或照顧者應避免麻煩或過度保護,需適時讓患者有嘗試操作的機會。如從日常生活的自我進食、穿衣、個人衛生等實際日常生活動作進行;或使用適當輔具,如加粗湯匙柄、洗澡刷、取物夾等,提升自我照顧能力。6)輔具的介入/腦中風個案常需藉由輔具(輪椅、拐杖)來達到最大的生活功能,治療師也會評估患者的能力及需求,給予專業建議。自行復健時 仍須重視安全王峙雄職能治療師提醒,無論患者執行動作為何,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避免因意外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對於復健計畫的治療活動有疑慮時,建議和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將療程達到最大的功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