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糖尿病友當心!手腳麻痛恐血管阻塞

糖尿病友當心!手腳麻痛恐血管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在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5名,隨著飲食跟生活型態改變,糖尿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是重要的現代文明病!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吳典育表示,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血管處於發炎狀態,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常出現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及神經病變。血管阻塞初期症狀 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吳典育醫師說明,隨著年齡增加,動脈血管內壁都可能因膽固醇斑塊逐漸沉積,造成動脈管路內徑逐漸狹窄,發生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便產生狹心症(心絞痛),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稱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初期症狀會出現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對溫覺、痛覺、震動及關節感覺變差),可能伴隨肌肉無力、萎縮。若未加控制血糖,周邊血管疾病會持續惡化,從微血管進展到小血管甚至大血管。當周邊血管阻塞時,會出現間歇性跛行甚至無法行走,更可能缺血性下肢疼痛,以及紫紺、局部組織壞死。從血糖及飲食控制 才能減少併發症發生吳典育醫師表示,從治療周邊血管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從血糖及飲食來控制糖尿病病因,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一旦發生血管併發症,建議患者就醫接受治療,除了檢查嚴重程度,也會給予相關治療的藥物;如果良好的藥物治療下,仍有慢性長期傷口不癒、病危性肢體壞死等無法控制症狀,這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在治療糖尿病足有很好的保肢效果,也能大幅緩解肢體缺血性疼痛。介入性治療的特點是微創、幾乎沒有傷口、恢復期短,但是要使傷口完善復原,除了幫助血管打通,還需要良好的感染控制、適當清創、補充營養,甚至復健運動的輔助。如果有這類問題的患者,建議可至心臟血管內科門診諮詢與評估。

上班族再忙也能做!5段職場健康操

上班族再忙也能做!5段職場健康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員工是企業最珍貴的資產,員工的健康幸福,就是企業的競爭力!5月1日為國際勞工節,世界衛生組織呼籲重視身型對健康的危害,為導致疾病及死亡原因中可改變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與飲食不當、運動不足等可改變的生活型態有關。超過8成職場員工蔬果量攝取不足、半數以上運動量不足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電訪調查」發現,國內職場員工超過8成(83.0%)每日食用蔬果量未達國民健康署三蔬二果建議量,半數以上(53.4%)未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成年人每週應至少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同時有近4成(39.2%)體重超標,其中包含24.7%過重與14.5%%肥胖。根據以上數據顯示,身體活動及健康飲食是職場亟需解決的健康問題。職場健康操搭配我的餐盤觀念 輕鬆擁有健康為了鼓勵員工在工作時也能增加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107年發展「職場健康操」,內容分爲有氧、肌力、高強度間歇坐姿運動、高強度間歇站姿運動及伸展等5段,針對久坐不動的上班族及空間不足的職場環境,員工可在椅子上做健康操,提升身體活動。另外,民眾要以更簡單的方式達到均衡飲食,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圖像概念,透過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上班族即使忙碌也可聰明吃、快樂動,擁有健康的體態。健康為幸福之始 企業員工揪團減重歡迎公司加入推動健康職場的行列,請洽詢地方政府衛生局或撥打國民健康署北、中、南三區「健康職場推動中心」服務專線(北區02-27361661轉6521;中區03-5751006轉14、15;南區06-22231360),將有專人提供健康職場相關諮詢或職場實地輔導等服務。

研究:助緩解童自閉症狀新突破

研究:助緩解童自閉症狀新突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全球自閉症人數逐年攀升,隨著診斷方法的進步,國內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數15年來激增3倍。自閉症目前仍無法經由開刀或吃藥治癒,早期療育方法是改善病童發展障礙最主要的醫療方法,但對於病患的情緒管理跟精神健康的幫助仍有限。近年有國際研究發表,發現特定精神益生菌在自閉症動物實驗可改善實驗動物的自閉症行為與調控腦內激素。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蔡英傑領導益生菌研究團隊與台灣自閉症醫療團隊合作進行植物乳桿菌改善自閉症孩童行為效果研究,發現可改善自閉症受試者焦慮、過動衝動與對立反抗行為等,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台灣約有1萬4千名自閉症患者 僅早期療育能減輕程度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障礙,目前並無有效藥物或治療方法,只能藉由早期療育來減輕障礙程度。根據美國疾管局的統計資料,自閉症的盛行率從2006年每110個孩子中有一位自閉症患者,到2014年增加為每59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在台灣,目前大約有1萬4千名自閉症患者。蔡英傑教授表示,腸道如同人體中第二個大腦,某些益生菌進入腸道後可以改變大腦激素分泌,對於神經心理疾病有顯著影響,讓自閉症、類憂鬱症狀得到緩解,好的益生菌也能同時幫助腸道健康、改善腸胃不適,對自閉症童的身心症狀都有正面幫助。實驗結果發現 受試者自閉症行為獲改善蔡英傑教授領軍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團隊與自閉症醫療團隊,使用精神益生菌菌株進行臨床試驗,研究80名7至15歲男童進行28天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受試男童每天服用2顆益生菌或安慰劑膠囊。實驗結果發現,服用益生菌膠囊的自閉症受試男童多項自閉症相關行為獲得改善,尤其是過動、不專注、及對立反抗等行為改善最為顯著。研究結果亦顯示,在受試者中,較年輕(7至12歲)受試者的行為具有更顯著改善效果,本項研究成果日前也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輔助食品非藥物 自閉症病童及早進行持續專業醫療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遲緩,無法靠一般醫療方式如開刀或吃藥就治癒,只能藉由早期療育減輕障礙程度。臨床上發現自閉症童也常常發現伴隨著腸道不適症狀。蔡英傑教授解釋,已經有許多學術研究證實腸道、腸道菌與大腦間的神經調控其實是三點一線、互有影響,因此人體內的腸道其實如同第二個大腦,對於身心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臨床研究顯示雖有助於舒緩部份自閉症症狀,但仍只能作為輔助食品並非藥物,病童越早且持續接受專業醫療最重要。本研究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幫助自閉症孩子快樂成長學習,幫助更多受到身心症所苦的廣大患者。

脖子腫、睡不好 甲狀腺腫瘤壓迫氣管

脖子腫、睡不好 甲狀腺腫瘤壓迫氣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7歲男性病人,日前因被家人發現脖子腫脹而就醫。醫師也注意到病人長期有夜間睡眠品質不好的問題,經過一系列檢查,發現病人頸部有2顆分別直徑7公分和2公分的甲狀腺腫瘤,造成氣管壓迫,導致病人夜間睡眠品質不好。由於病人已產生壓迫症狀,建議病人採手術方式治療,然而病人很在意術後頸部留下明顯疤痕,經討論同意選擇接受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手術後病人沒有留下任何體表傷口,恢復良好,順利回歸工作崗位。甲狀腺為重要內分泌器官 但重要性常被忽略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陳漢坤說明,甲狀腺位於頸部中氣管前方,擔任調節新陳代謝、生長速率還有其他身體系統如心跳速率、體溫等功能,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但它的重要性常被忽略,是另類的沉默器官。如同人體其他器官,甲狀腺也會出現功能上或腫瘤問題。在功能方面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前者會有心悸、焦慮、失眠、體重減輕、無力、凸眼等症狀;後者易有畏寒、憂鬱、反應遲鈍、體重增加、心跳變慢、消化不良、貧血等問題。腫瘤方面則是有外觀腫塊、聲音沙啞、頸部壓迫(吞嚥問題、呼吸不順暢或睡眠中止等問題)、甚至是甲狀腺癌可能性。這些問題初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但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懷疑為甲狀腺癌時,手術方式是合理的下一階段治療方式。傳統甲狀腺手術疤痕明顯 許多病人因此退卻甲狀腺疾病容易出現在女性病人,尤其是年輕的族群。傳統的甲狀腺手術會在手術後留下脖子前方的一道疤痕,讓許多病人就此退卻。自從內視鏡手術開始發展之後,可以把手術疤痕轉移到一些不顯眼處,如腋窩、乳(房)暈線及髮際線等。但這些疤痕只是隱藏在比較不顯眼的部位,並非完全看不見,所以部分病人穿無袖衣服或綁馬尾時,反而會有露出疤痕的困擾。新一代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則可以達到完全無疤痕的效果。新式經口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早期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位於舌頭下,經過口腔手術,手術後不舒服感及併發症較多,很快就在國際上不被採用。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則是位於下嘴唇內側,病人對傷口的感覺,就像偶爾嘴唇被牙齒咬破的感覺一樣,並不會有太嚴重的傷口疼痛感。傷口位於口腔黏膜內,不僅達到隱藏的效果,因口腔黏膜癒合能力極佳,恢復後也幾乎無疤痕。和其他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相比,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破壞組織更少、傷口更小,手術視野也相當接近傳統手術方式。病人整體恢復時間、開始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也和傳統甲狀腺手術完全一樣。擔心手術造成傷口美觀問題的病人,提供一個新選擇。

突發作四度送急診 嚴重氣喘2類型

突發作四度送急診 嚴重氣喘2類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王阿嬤天性開朗,近年來卻深受嚴重氣喘所苦,為降低發作機率,減少外出活動次數,心情也鬱鬱寡歡。每逢天氣溫差變化大,或不小心進入空氣品質較差的環境,王阿嬤就咳嗽、喘不過氣及呼吸困難,一年內因氣喘發作被送急診的次數就高達4次,嚴重時甚至要住進加護病房。規律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與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後,病情控制仍相當有限,年初做抽血檢測,發現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數值偏高,使用生物製劑藥物治療至今3個月,氣喘症狀明顯好轉穩定,減少口服類固醇的劑量,後來還參加家族旅行。嚴重氣喘類型 與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白血球有關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副教授林鴻銓醫師表示,依據2018年研究資料顯示嚴重嗜酸性白血球型氣喘約佔所有氣喘患者比例中的6.2%,目前台灣氣喘患者約200萬人,其中嚴重氣喘人數就有將近12.4萬。常見嚴重氣喘類型可分為免疫球蛋白E過高引起,或嗜酸性白血球數目增多導致。臨床治療方式採階梯式用藥,若傳統吸入型類固醇與支氣管擴張器無法穩定控制,就會加入口服型類固醇輔助。部份嚴重型氣喘病患已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可以使用,未來也希望健保能放寬給付條件,幫助更多嚴重氣喘患者減輕治療上的經濟壓力、提升生活品質。林鴻銓醫師說明,嚴重過敏型氣喘常與免疫球蛋白E有關,症狀表現易因是否接觸到過敏原而忽好忽壞;而嚴重嗜酸性白血球型氣喘,發作原因則與體質、環境息息相關,如:氣變化、交通廢氣排放等,症狀相對較持續頻繁,影響生活,且常伴隨肥胖、鼻竇炎、胃食道逆流等共病發生。若嚴重氣喘患者按時回診、遵循醫囑用藥後,病情仍持續無好轉,可進一步接受血液檢測,了解自身嚴重氣喘類型,助對症下藥。氣喘藥物規律使用 控制病情防急性發作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葉國偉提醒,氣喘患者除了使用生物製劑控制,吸入型藥物的規律使用也非常重要。氣喘患者如果長期忽略症狀,未按時用藥接受治療,除了恐怕呼吸道重塑不可逆反應,也將影響肺功能,進而增加氣喘急性發作機率。不僅有疾病惡化風險,對於患者生活、經濟層面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若民眾發現自己有咳嗽、喘鳴、胸悶等疑似氣喘症狀,切勿只使用健康食品或嘗試偏方治療,應儘速就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讓症狀及早獲得良好控制。即將到來的5月7日是世界氣喘日,今年主題為停止氣喘(STOP Asthma)。藉此機會,葉國偉理事長呼籲氣喘患者重視「STOP」4原則,降低症狀發作次數,遠離氣喘危機:‧ Symptom Evaluation/辨別症狀輕重。‧ Test Response/衡量治療反應。‧ Observe and Assess/持續觀察評估。‧ Proceed to Adjust Treatment/調整治療用藥。

不怕天氣多變化 幫助寶寶吃出保護力

不怕天氣多變化 幫助寶寶吃出保護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氣候不穩定,經常忽冷忽熱,對年幼孩子的健康是項挑戰,尤其一歲左右的寶寶剛學會走路,容易接觸到環境中各種威脅,該怎麼為寶寶選擇提升保護力的奶粉,經常讓爸媽傷透腦筋。江姿瑩營養師表示,到了換奶階段的寶寶,體質建立非常重要,應儘量保持正常規律的作息和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若母奶、副食品銜接不佳,配方奶仍是重要的營養來源。可以為寶寶選擇能夠銜接母乳保護力成分的配方奶,幫助寶寶建立自我保護力,降低多變環境對寶寶健康帶來的影響。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 母乳中的珍貴保護力許多人都知道,喝母乳能提供寶寶最完善的保護,卻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根據醫學研究,母乳的保護力在於母乳中含有乳鐵蛋白,以及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相當稀少而珍貴,每10公升的牛乳中,僅能萃取出1公克。乳鐵蛋白能與鐵結合,幫助營養在體內傳送,是醫學證實有益人體保護機轉,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可以提高寶寶對抗外在環境的能力;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具有高生物活性,是初乳中最珍貴的成分,能增強寶寶先天性保護機能,是幫助寶寶維持健康的保護性蛋白。江姿瑩營養師建議,對於一歲後無法繼續哺餵母乳的媽媽,可選擇含有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的配方奶,延續此一保護力。益生菌通過胃酸及酸鹼 守護消化道有些爸媽認為寶寶已經一歲了,可以嘗試更多樣的食物來提供身體養分,不一定要依賴奶粉,卻忽略一歲寶寶的消化功能其實還沒有發育完全。消化系統是人體最主要的保護力器官,負責營養消化與吸收,是寶寶養成好體質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特別是換奶寶寶,最常見消化吸收方面的問題,若能在換奶階段顧好消化道健康,寶寶吃得好、營養吸收好,保護力自然提升。要如何顧好寶寶的消化道呢?江姿瑩營養師提醒,寶寶一歲之後,消化道中的益菌會減少,因此選擇配方奶時,可選擇有添加益生菌的配方。要特別留意益生菌不是菌種越多越好,而是要確保能夠不受消化道破壞的益生菌,真正產生保護力。一旦消化道中的益菌數增加,寶寶的食慾和營養吸收就會變好,自然而然能提升寶寶的自我保護力,養成健康好體質。

全家外食都便祕 水份、纖維攝取有解

全家外食都便祕 水份、纖維攝取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職業婦女因工作忙碌不開伙,全家三餐都外食,長期青菜量攝取不足,一家三口都受便秘所苦。安南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尤昭傑指出,門診中越來越多病人「滿腹黃金」便祕來看診,便祕成因很多,但如果排除其他病因,只是單純腸蠕動不良,一般建議先從生活作息規律、多攝食纖維質跟水分做起。每日水分補充量 每公斤體重35至45毫升尤昭傑醫師建議,補充纖維質,要多攝取非水溶性纖維,像豆子、奇異果、黑麵包、綠花椰菜、全穀類、根莖類、金針菇、香菇、黑木耳、梅乾和梅汁等。水分攝取可依每公斤體重約35至45c.c.計算,如果在冷氣房或服用茶、咖啡、酒精等,也要特別注意補充水分,很多上班族容易忽略。有些會引起便祕的食物盡量避免,尤昭傑醫師表示,例如紅肉、巧克力、乳製品等。而採取生酮飲食或重肌訓練飲食者,別忘補充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來整腸消化。大學生常揪團燒烤吃到飽,多肉少菜的飲食方式,也是造成便秘的不良習慣。提醒大家有耐心,因為飲食跟生活作息改善,通常要至少4至6週效果才會感覺顯著,常見很多人不到半個月沒看到效果就放棄,實在可惜。益生菌無法代替消化功能 主要調整腸道內菌落分布至於益生菌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整腸。尤昭傑醫師表示,益生菌其實無法代替消化功能,主要藉由稀釋掉腸道內對人體較為不好的產氣菌、厭氧菌等,重新平衡腸道菌落分佈。這能讓纖維素發酵時減少產氣腹脹情形,幫助吸收礦物質。B菌(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還能有效卡在腸道表面,構成保護膜,防護腸道。腸道益生菌在大人以Bifidobacterium lactis跟Lactobacillus casei菌較有效;小孩則以Lactobacillus casei rhamnosus Lcr35菌有效。一般先以A菌(嗜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加B菌,或者A菌加B菌加C菌(凱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來使用,菌數>100億為佳,約連續服用1、2週,可發揮保健效益。補充含益菌生食物 如泡菜、納豆、味噌等尤昭傑醫師提醒大家,如果是比較不受胃酸與膽汁破壞特殊技術的益生菌,建議飯前使用。因為空腹時胃部排空約1小時,益生菌能較快速到達腸道駐紮。至於非特殊劑型益生菌,建議在飯前30分鐘或與飯中使用,存活率較高。此外,補充富含益菌生的食物,膳食纖維、菊糖和寡糖等,也可以刺激腸道裡好菌生長。例如泡菜、納豆、味噌、牛蒡、蘆筍、茼蒿、大蒜、洋蔥、大豆、玉米、胡蘿蔔、番薯、麥類、蘋果、香蕉、柑橘、黃豆、海藻類等。

遮一眼才發現看不見 視神經鞘腦膜瘤

遮一眼才發現看不見 視神經鞘腦膜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4歲的黃女士2年前病發時,當時正陪孫女一起玩,風趣的阿嬤摘下眼鏡,用手遮住自己的左眼。然而阿嬤大驚失色,因為眼前一片漆黑,沒有遮住的右眼竟然什麼都看不見。就醫後眼科部醫師診斷,推測阿嬤是視神經出問題,磁振造影檢查後確診為一顆腦膜瘤緊緊裹住右眼視神經位於眼窩的一段,導致視神經功能受到腫瘤壓迫影響,若不是遊戲中遮住健康左眼,還不知道自己的右眼已經看不見。評估後決定進行分段式放射治療。視神經鞘腦膜瘤非常罕見 是視力的無聲殺手亞東醫院眼科部醫師黃子倫表示,視神經鞘腦膜瘤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疾病,多發生於中年婦女身上。雖然發生率在腦膜瘤中僅占1至2%,但無致命性、生長速度緩慢,是視力的無聲殺手。一旦發生,如同眼睛往腦部傳導停擺,只看見一片黑!嚴重時還會沿著視神經侵犯腦部或眼球突出,造成更嚴重的眼球運動不良症狀。黃子倫醫師表示,是神經鞘腦膜瘤好發年紀與白內障好發年紀重疊,所以會先當作白內障來治療,等到開完刀視力沒有恢復,才知道沒有被正確診斷,早期診斷是治療眼窩腫瘤的重要條件。治療包括觀察、手術、放療等方法 副作用依治療進步而降低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傳統治療包括觀察、手術、放射線治療或結合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等方法。手術適合有嚴重眼窩症狀與腦部侵犯病例,而隨著放射治療技術進步,從傳統二維、三維放射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至今弧形強度調控放射治療與控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提升治療的精準度,同時增加治癒率與降低副作用。目前視神經鞘腦膜瘤接受放射線治療的5年控制率約為90至100%,而十年控制率為86至100%。過去令人詬病的副作用,例如視神經傷害、視網膜傷害、三叉神經傷害、顏面神經傷害、認知功能傷害等,在治療計畫順型度增加、散射放射劑量縮小下,副作用明顯降低。亞東醫院副院長暨眼科部主任張淑雯表示,視神經上長腦膜瘤是極其罕見的疾病,照國外統計的發生率推算,台灣2300萬人口只有6個病例。幸運的是,阿嬤接眼科和放射腫瘤科2個醫療團隊聯手出擊,治療期間共同合作照顧下,成功達成「重見光明」的任務。

反覆包皮炎 竟是糖尿病引起!

反覆包皮炎 竟是糖尿病引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陳先生包皮反覆發炎已持續半年,每當包皮出現裂傷時便自行塗抹藥膏,近日發覺包皮口變狹窄無法翻開,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包皮外觀有明顯紅腫且反覆撕裂傷,驗尿顯示有尿糖,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包皮炎。糖尿病患傷口癒合能力差 包皮發炎撕裂傷易反覆發生泌尿科醫師林儒廷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反覆包皮炎的患者中有1成有糖尿病,常見於30至40歲男性,這群人特點是包皮炎反覆發生,外觀體型肥胖,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往往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反覆包皮炎竟是糖尿病引起!林儒廷醫師說明,由於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時,抵抗力會下降,傷口癒合能力較差,因此包皮發炎引起撕裂傷不易痊癒且反覆發生機會增加。包皮炎常因包皮過長、衛生習慣不佳、性接觸、抵抗力下降發生林儒廷醫師進一步說明,包皮炎常因包皮過長、個人衛生習慣不佳、性接觸、抵抗力下降等而發生。在症狀上會出現包皮局部紅腫、疼痛、撕裂傷,同時反覆發炎結痂,會使得包皮口變狹窄,包皮無法翻開,對清潔造成困難,包皮炎的情況更難痊癒。治療方面,視症狀治療包皮炎外,還需做好血糖控制。如果同時伴隨包皮過長,在發炎情況改善及血糖控制良好後,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割包皮。平時注意包皮清潔,單一性伴侶避免危險性行為,謹慎控制血糖,規律運動習慣及作息加強抵抗力,可預防包皮炎發生。最後林儒廷醫師提醒,門診中常出現年輕男性因反覆包皮發炎困擾不已,後續檢查才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由於糖尿病在初期不一定會有明顯多吃、多喝、多尿、體重下降症狀,因此如果反覆包皮發炎、糖尿病高風險族群應接受糖尿病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癌友練習「正念」 與癌共處

癌友練習「正念」 與癌共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得知自己罹癌後,整日憂心煩惱,雖然知道把握當下,卻力不從心。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師陳可家說明,把握當下其實就是將思緒專注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上,例如好好感受每一口食物、覺察每一次呼吸,暫時將所有情緒放在一邊,讓自己每天少幾分鐘擔憂,給自己一小段時間專注當下與自己同在,而不是把時間用在憂慮還沒發生的事。正念不是指正確的觀念 而是現在正在發生的心陳可家主任表示,生病的人之所以會被生病困擾,是因為自己並不是和「生病」在一起,而是與「煩惱」在一起,而這些煩惱會帶出更多煩惱。當疾病無法完全從身體去除時,如果還一直想它、擔憂它,痛苦就會不斷延續,此時需要找到方法和時間將負面情緒切開,否則將會掉入情緒漩渦中,無法自拔。陳可家表示,我們在做很多事情時,常常都是三心二意,沒有與「自己」同在,可以多練習「正念」。所謂「正念」並不是指正確的觀念,而是指不偏不倚,現在正在發生的「心」。讓注意力集中在沒有情緒的事情上 感受身體及週遭事物如何練習正念?陳可家主任分享「吃葡萄乾練習」,先從葡萄乾的外觀、重量、聲音、味道一一專注感受,再用嘴唇感受它的紋路,放入口中後唾液的分泌,用舌頭去感受它的味道、形狀等。當我們專注在這件事情上時,只有和這顆葡萄乾在一起感覺,不需要去想過去、未來,只要專注去品味它,就會感受到很多不同。很多病友會緊張焦慮,讓身體更不舒服,陳可家主任建議,可以透過覺察呼吸,讓注意力集中在這件沒有情緒的事情上,暫時將情緒放在一邊,靜心覺察氣體進入身體,再從身體出去的過程。每天利用一些時間來做這些練習,可以讓自己不再沈浸在負面情緒裡,或是一直滾進情緒的漩渦,這就是「正念」運用的重點。陳可家主任建議,每天給自己5至10分鐘,感受當下情緒或身體狀態,去覺察自己身體的反應,也許會發現,情況不像你想像中那麼糟,只是情緒糟。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如果每天可以給自己5或10分鐘練習正念,就可以讓自己少掉擔憂,多出無掛礙的心情。不論是生病的人或一般大眾,每天多一小段專注當下的時間,愛自己、關照自己、善待自己,身體會給你好的回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