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如何順利啟動與持續哺乳?

講座/如何順利啟動與持續哺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許多媽咪為了哺乳這件事傷透腦筋,像是奶量不足、脹奶乳房硬得像石頭、乳頭破皮流血、乳頭痠痛,甚至造成乳腺炎等。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26(五)舉辦俏媽咪知識補給站講座,邀請郭宛蓉護理師主講「如何順利啟動與持續哺乳?」。歡迎孕媽咪及家人們前來聆聽,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寶寶洗澎澎時間:108年4月26日(五)下午14: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2樓婦產科門診區洽詢:02-2249-0088

荷爾蒙療法 攝護腺癌治療新曙光

荷爾蒙療法 攝護腺癌治療新曙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別於其他癌症治療,攝護腺癌治療在傳統的手術、化療、電療外,近年更增加荷爾蒙療法。一名74歲病患過去確診為第4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第一線荷爾蒙治療控制3年多後,治療不但失效且顯示有新的肝臟與骨骼轉移。又進一步接受化學治療,但成效仍不如預期。幸好在醫療的進步下,病患有新選擇。病患後來決定接受第2線荷爾蒙藥物治療,沒想到治療效果比預期還好。使用3個月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大幅下降,後來更進一步的降至0,同時也沒有發生相關骨骼併發症,病情持續樂觀控制中。55歲男性有排尿問題 盡早就醫檢測癌症指數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醫師翁竹浩說明,近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目前已是男性第5大癌症。台東攝護腺癌的發生率約為24.31/十萬人,亦居男性癌症第5位。值得注意的是,台東有一半病人在第4期時才被診斷出來,加深治療難度,與台東醫療較不便、民眾對疾病的概念不足有關。建議55歲(有家族史者50歲)以上男性若有排尿問題,儘早就醫檢測癌症指數,早期發現及治療。翁竹浩醫師表示,這幾年醫療在攝護腺癌荷爾蒙療法方面有大幅研究及進展,提高癌症的治療品質。以往台東對於攝護腺癌的治療,荷爾蒙用藥只有第一線用藥,許多癌症病人試過所有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病人很快就進到臨終階段。台東近年慢慢將新的荷爾蒙藥物補足,如第二線及骨轉移藥物等,讓攝護腺癌的病人重見曙光,病人治療成效有新進展。翁竹浩醫師說明,攝護腺癌以荷爾蒙治療來控制病情,無論是癌症第2期至第4期,乃至後來出現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CRPC),荷爾蒙療法皆佔有極重要的角色。在正常的男性身體中,男性荷爾蒙主要由睪丸產生。荷爾蒙治療其基本原理是降低睪丸產生的睪固酮濃度,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傳統治療難控制病情者 可考慮後續進行荷爾蒙治療根據臨床治療病人的經驗及國際文獻,荷爾蒙新藥對於傳統難以有效控制的疾病,病患可以擁有更多新選擇。如果病程剛進入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階段,第二線賀爾蒙用藥可提前於化學治療前使用,有效減緩病情。另外部分轉移性第4期攝護腺癌病患,合併使用第一線荷爾蒙治療與第二線荷爾蒙治療或化學治療,有機會能大幅延長存活期。目前新型荷爾蒙用藥,介紹如下:1) 第一線荷爾蒙用藥/相較於傳統荷爾蒙抑制劑,新型抑制劑如輔美康,較能快速壓低體內雄性素而不像傳統藥物會有雄性素的反彈,發生心血管疾病副作用風險亦可能較低。缺點是容易造成注射部位的局部紅腫疼痛,極少數的病人甚至會長達數周,可在注射後局部冰敷來減輕不適感。2) 第二線荷爾蒙用藥/治療期間,癌症控制主要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病患症狀進行監測。若病情穩定,普遍考慮每3至6個月抽血監測一次。部分病人經過一段時間荷爾蒙治療,原來荷爾蒙治療會逐漸失效,攝護腺特異抗原可能會逐漸上升,疾病進入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階段。若疾病進入這個階段,第一線的荷爾蒙治療已顯不足,但仍應繼續施用,可考慮更後階段的治療,如第二線荷爾蒙治療或化學治療。安可坦為新型第二線荷爾蒙藥物,本來用於化學治療後無效病患。但後來醫學研究顯示,提前至化學治療前使用對病患有更多益處。除了可減緩疾病進展,也可使病患延後需要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常見治療副作用包括疲憊、背部疼痛、便秘、關節疼痛、熱潮紅、高血壓、頭痛等,較嚴重的有癲癇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澤珂為另一種新型第二線荷爾蒙藥物,本也是用於化學治療後無效的病患。但後來的醫學研究顯示提前至化學治療前使用更能有效減緩疾病進展,並且延緩病患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常見治療副作用包括水腫、低血鉀、高血壓、熱潮紅等,較嚴重的有肝功能指數上升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3) 骨轉移荷爾蒙用藥/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中有相當高比例為骨轉移。癌骨瓦可以預防攝護腺癌相的骨骼併發症如骨折、脊髓壓迫,也可減少需要放射線治療的嚴重骨骼疼痛及需要接受骨骼手術的風險。常見治療副作用包括疲倦、低血鈣、噁心、腹瀉等,較嚴重的有顎骨壞死症。顎骨壞死症發生機率相當低,但若給藥期間接受牙齒相關治療則易增加風險。建議病患接受此治療前都應接受牙醫師檢查,若牙齒需要治療,應等治療完成後再行施用藥物。若在給藥期間需接受牙醫治療,務必告知牙醫師您有施用此一藥物。即使在沒有併發症的情形下,病患也應定期接受專業牙醫師的檢查與評估。

自行嘗試治肝偏方 驚見腎功能衰竭

自行嘗試治肝偏方 驚見腎功能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喝酒喝到肝硬化又聽信鄰居治肝偏方,竟造成腎臟功能持續衰竭!醫師驚覺病人異常狀態,要求立即停止,才免於洗腎。呼籲治療疾病,應諮詢專業醫師建議,絕對不要聽信偏方加重病況。林先生50歲因酗酒導致肝硬化,定期檢查追蹤,半年前聽信鄰居治療肝病偏方,把自行種植的石柏熬湯飲用一個月,回肝膽科門診檢查,醫師發覺腎臟血清肌酸酐指數超過正常值2倍,轉介腎臟內科門診,研判是飲用石柏湯汁導致急性腎衰竭。自行煮草本湯汁服用 衍伸急性腎衰竭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一心分析,林先生屬於腎因性急性腎衰竭,主要腎臟受後天因素,如藥物或毒性物質影響,造成腎功能異常。還好林先生因肝病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幸運在身體沒出現嚴重狀況時,及時發現腎功能異常,避免洗腎。陳一心主任表示,過去的醫療文獻常見病人自行煮草本食物湯汁飲用,原因很多,如治療血糖、治療肝病等,最後衍伸出急性腎衰竭。草本植物就算要入藥,也必須經由專業醫師判斷,不該盲目服用,以免造成不可預知的腎臟傷害。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者 最好定期追蹤腎臟功能陳一心主任強調,腎臟負責排泄人體廢棄產物,尤其對藥物敏感度比其他器官來得高、壓力也較大。腎臟像下水道,如果排泄較多毒性成分,會直接對腎臟小管細胞造成毒害,使腎臟受傷。陳一心主任呼籲,服用任何藥物,不管是中藥、西藥或健康食品,最好能規則檢查腎臟功能。尤其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的病人,第一次甚至還沒服用前,都要作基本檢查,了解腎功能水準,服用一個月後再做第二次檢查確認,如果都沒問題,再每半年做一次腎臟功能抽血檢驗,確認腎功能沒有受到服用藥物影響。

親子共讀0歲可開始 有助腦部發展

親子共讀0歲可開始 有助腦部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共讀從零歲開始,不但可以讓親子關係更緊密,還能提升嬰幼兒語言及認知等腦部發展。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表示,小朋友越早開始接觸閱讀,對語言及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就會越好,有助於腦部發展。而且國內外研究也指出小朋友養成閱讀習慣後,性格比較穩定,專注力也會更好。剛出生的孩子也可共讀 培養溫馨互動時間推動親子共讀,常遇到父母疑問孩子才剛出生能理解嗎?李敏駿主任解釋,一開始共讀只是要讓寶寶瞭解這是一段有趣且溫馨的互動時間,多做幾次寶寶就會很喜歡。部分爸媽擔心手邊沒有適合孩子的書,是否就不能共讀?李敏駿主任表示,親子共讀沒有嚴格要求一定要用什麼書,就算隨手可得的賣場廣告單張,爸媽也可以指著廣告紙上的水果或日常生活用品圖片,和幼兒進行對話式共讀。可用洗澡書、布書刺激嬰幼兒視覺 避免以影片替代現在電視或智慧型載具發達,部分父母疑問和孩子一起看影片或卡通能否算親子共讀。李敏駿主任提醒,動態影片中的畫面與字幕變動太快,降低孩子的專注程度,並不適合做為親子共讀內容,建議還是使用靜態書籍會比較合適。臺中慈濟醫院母嬰親善個管師徐慧冰建議,孩子襁褓期,媽媽比較有時間和孩子互動,建議可使用洗澡書、布書,讓顏色、圖形刺激嬰幼兒的視覺,還可透過觸摸布書材質及揉捏發出的聲響,刺激觸覺及聽覺,使孩子喜歡接近書籍。稍長大後,可選擇圖文或功能性繪本,透過爸媽講述及情緒表達,共享親子親密時光。

揮之不去的黑影?恐有飛蚊症

揮之不去的黑影?恐有飛蚊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8歲男性右眼出現數個黑影和閃光的現象,白天或昏暗環境都看見閃光,尤其眼睛轉動時更明顯。經散瞳檢查發現,右眼飛蚊症且視網膜裂孔併局部視網膜剝離。在較亮背景、白牆 最易發現飛蚊症陰影郭綜合醫院眼科主任洪大展說明,玻璃體佔眼球體積的4/5,填充在水晶體和視網膜間,主成分為膠原蛋白、玻尿酸及房水。當出現懸浮物,光線將懸浮物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陰影,眼睛感覺眼前黑影飄動,稱為飛蚊症。懸浮物會隨著眼球轉動而動,越接近視網膜,陰影越明顯,越遠離視網膜,陰影越模糊。其形狀像小黑點、灰塵、髮絲、蜘蛛網,一個或數個在眼睛裡漂浮。在看背景較亮的天空、白色的牆壁,或身體較累、精神不集中、眼睛疲勞時容易發現。最常見退化性飛蚊症 45歲後、眼傷、眼內手術後較可能發生洪大展主任說明,每10人約8人有飛蚊症,年齡增加人數越多,略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生理性包括先天性(5%),出生前沒完全退化血管或組織、退化性(約90%);病理性(5%)包括混濁血塊及炎症細胞。退化性飛蚊症是因年老或長期光照,約20歲開始玻璃體中央液化、玻尿酸脫水解聚、膠原蛋白變性收縮形成飛蚊症的懸浮物。中央凝膠液化析出空腔,約45歲後,無法支撐周圍凝膠而坍塌,發生與視網膜分離的後玻璃體分離,產生更多懸浮物。在眼傷、眼發炎、出血或眼內手術,也可能發生。大多數是無害,不過偶會有閃光、網膜裂孔、出血、網膜剝離併發症發生。急性有閃光、飛蚊症狀者約9成無視網膜裂孔,1成則有且在6週內約一半機會發生視網膜剝離而失明。無症狀的視網膜裂孔,只有在例行眼科檢查才被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急性症狀會逐漸消退,但隨年齡增長仍有機會發生新症狀與併發症。病理性混濁血塊飛蚊症是因視網膜血管出血,造成玻璃體出現血塊的懸浮物,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佔5成,視網膜裂孔與後玻璃體分離各佔1成。病理性的炎症細胞飛蚊症是因玻璃體周圍組織發炎(葡萄膜炎或眼內炎),造成玻璃體中滲出大量白血球懸浮物,通常是一大片且非常濃厚的黑影而嚴重影響視力。飛蚊症病患 避免熬夜、過度使用3C產品就醫檢查飛蚊症時,建議親友陪同或攜帶墨鏡。檢查前會點散瞳眼藥水,等約30分鐘,瞳孔放大後進行檢查眼底。檢查時會覺得有點亮,盡量張開眼睛,放輕鬆不要緊張,約2分鐘內完成檢查。檢查後不宜駕騎汽機車,會有視近模糊、畏光情形,約4至6小時後會逐漸恢復。退化性無併發症的飛蚊症並不會傷害眼睛,病理性飛蚊症則依病因必須要對症治療。若併發視網膜裂孔,可用雷射凝固周圍組織預防視網膜剝離以免造成的失明。視網膜剝離則需手術治療。飛蚊症的注意事項包括突然出現黑影變多或變大、閃光頻繁、視力突然模糊、視野出現缺損,應立即就醫詳細檢查。洪大展主任提醒,飛蚊症的眼睛保養包括:(1)補充葉黃素、維他命C、膠質的食物,延緩老化的速度;(2)避免熬夜及過度使用3C產品;(3)避免劇烈急速轉頭運動,如高空彈跳、雲霄飛車等。

9成以上為良性 常見手部腫瘤5型態

9成以上為良性 常見手部腫瘤5型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吳這幾個月手部莫名長出一坨小肉團而困擾,打電腦寫字都會摩擦到。小肉團越長越大,對長期雙手需放在辦公桌編寫程式的小吳已經造成干擾,只好就醫求助。惱人手部腫瘤 9成以上為良性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醫師謝向傑表示,手部腫瘤是一種常見的惱人疾患,因為手部組織深度較淺,多數病人可以因此輕易發現手部腫瘤。這些腫瘤有些會造成疼痛或是功能障礙,有些卻沒有症狀。手部腫瘤可以簡單分成2類,軟組織腫瘤則是源自骨頭的腫瘤。根據統計,9成以上的手部腫瘤為良性,少數才是惡性的手部腫瘤。切除後病理檢查最準確 手部腫瘤常見5型態謝向傑醫師說明,手部腫瘤特性需考慮發現時間長短、腫瘤位置、大小、是否持續增大、疼痛及是否伴隨手部功能障礙等。大部分腫瘤藉由病人的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檢驗,可以獲得初步診斷。但腫瘤千變萬化,有些即便做高階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等),仍難以判定,因此確診仍須依據切除後的病理檢查才可確立。以下介紹常見的手部腫瘤:1) 軟組織腫瘤/‧ 腱鞘囊腫/腱鞘囊腫是最常見的手部腫瘤,好發於年輕病人,最常見的位置是手腕背側。成因一般認為是慢性刺激引起的結締組織退化而成。此腫瘤為一囊狀構造,內含液態膠狀物質。若是沒有造成特別不適,可以保守治療;如果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礙,可考慮以細針抽吸或是手術切除,然而,細針抽吸有較高的復發率。‧ 腱鞘巨細胞瘤/此腫瘤舊名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是第二常見的手部軟組織腫瘤。好發於30至50歲族群。常見於掌心側的指間關節。雖然是良性腫瘤,但許多病人腫瘤會逐漸變大,造成疼痛及功能喪失,甚至影響周邊的關節及組織。治療主要以切除為主,但仍可能有高達50%復發率。‧ 表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又名為粉瘤、皮脂腺囊腫,是手部第三常見的腫瘤。成因常因為患部受過穿刺傷導致表層的角質組織滲入皮下,經年累月後這些組織發展成類似表皮的角質囊腫。治療仍以切除為主。2) 骨腫瘤/手部的骨腫瘤約只佔全身骨腫瘤的6%。這些腫瘤大多是良性,但常會造成局部骨質破壞,甚至導致骨折發生。雖然X光可以提供許多資訊,但最終診斷仍需要取樣或是切除腫瘤後由病理科醫師檢驗後方可確立。‧ 內生性軟骨瘤/內生性軟骨瘤幾乎占原發性手部骨腫瘤的90%。雖然是良性骨腫瘤,但它可能造成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骨折。在多發性的病人,有高達30%可能性變成惡性的骨肉瘤或軟骨肉瘤。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可以規律追蹤及保守治療;如果有病理性骨折則需考慮腫瘤刮除及骨移植手術。‧ 骨樣骨瘤/骨樣骨瘤是第二常見的手部骨腫瘤,約占所有手部骨腫瘤的10%。它的特色是好發於青少年,有夜間疼痛的現象,並且使用消炎藥可以有良好的疼痛改善。若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腫瘤保守治療仍須追蹤 避免產生惡性變化謝向傑醫師表示,腫瘤種類眾多,有時變化難捉摸。除了常見的良性腫瘤,仍有少數病人有惡性腫瘤的可能,甚至良性腫瘤產生惡性變化。因此即便是保守治療的病人,仍應規律追蹤,包含腫瘤大小的變化、局部症狀的改變及影像學上的變化。病人應和醫師良好溝通,選擇最適切及合理的治療。

講座/銀髮族保鈣飲食知多少?

講座/銀髮族保鈣飲食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為鈣質,99%的鈣質分布在骨骼與牙齒,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常見併發有骨質軟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一般而言,骨密度會在30歲前達到最高峰,往後隨著年紀增加,骨鈣會慢慢流失。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骨質流失的速度將會比同年齡的男性更快。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月25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陳昱彤營養師主講「銀髮族保鈣飲食知多少?」,此場團衛將介紹如何藉由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銀髮族保鈣飲食知多少?時間:108年4月25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車禍後肩痛半個月 竟旋轉肌重度斷裂

車禍後肩痛半個月 竟旋轉肌重度斷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六旬男子車禍後右肩疼痛,就醫檢查被告知僅挫傷沒有骨折,吃藥、做復健半個月,不僅沒止痛,手還痛到舉不起來。經轉院骨科診斷,才發現男子的旋轉肌重度斷裂,立即接受小傷口的肩關節鏡加上關節整形手術,幸好沒有留下纖維化的不可逆後遺症,復原情況良好。車禍後右肩持續疼痛、無法轉身 旋轉肌重度斷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朱柏榮說明,病患車禍後右肩卻持續疼痛,嚴重時右肩一動就痛,影響運動功能,也沒法轉身、側躺睡覺及工作。經過理學診斷再配合核磁共振檢查,確定男子右肩旋轉肌重度斷裂,確切部位是四條旋轉肌中的棘上肌斷裂,必須盡早接受修補,以免纖維化,日後極易再度斷裂。朱柏榮主任指出,為讓病患加速術後復原,建議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關節內病灶的清創,傷口只有2個小洞大小。再加上關節整形手術,以整復、縫合旋轉肌的斷裂處,並置入兩支錨釘協助斷裂處的癒合,傷口只有3公分左右。不僅傷口小、破壞組織少、復原加快且只需住院3天,病患術後亦恢復良好。年紀逾6旬、經常負重工作 為旋轉肌斷裂高危險群除了車禍造成創傷,朱柏榮主任提醒,年紀60歲以上族群,約4成會出現旋轉肌退化、磨損;必須時常手舉高、抬高或負重的人,也容易造成肩峰下夾擠,都屬旋轉肌斷裂的高危險群。重要的是,當出現持續肩痛或手舉不起來,超過1週時,建議盡早再度就醫確診,以免錯失4星期治療黃金期,留下肩關節僵硬的後遺症。

不知B肝帶原 檢查發現7公分肝腫瘤

不知B肝帶原 檢查發現7公分肝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王先生不菸不酒,體檢時發現「胎兒蛋白」數值高於標準值,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大於7公分的腫瘤,詢問疾病史時,王先生不知自己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第一次肝臟局部栓塞治療讓腫瘤縮小,並搭配B型肝炎治療,目前控制穩定,胎兒蛋白指數也明顯下降,於門診定期追蹤治療。慢性肝炎症狀不明顯 不知B肝、C肝帶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趙俊欽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病逝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而B/C肝炎的病患20%會進展至肝硬化,肝硬化後每年3至5%有肝癌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因此一般民眾往往不知自己是B/C肝炎帶原者,加上慢性肝炎症狀並不明顯,通常都是進展至肝硬化後,產生併發症如食道胃靜脈曲張出血、大量腹水、肝性腦病變(肝昏迷)等症狀,才意識到嚴重性。肝硬化發生年齡高峰為54歲後 建議進行肝功能檢查目前肝硬化發生年齡的高峰在54歲後,建議民國55年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可以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B/C型肝炎檢查;若為民國54年前出生的民眾,可依成人健檢進行GOT、GPT等肝功能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可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病毒肝炎檢驗,一旦確認為B/C肝炎帶原者,合乎治療計畫者,即可進行病毒藥物治療。趙俊欽醫師建議B/C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就醫接受肝功能、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若符合健保B/C肝炎治療條件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才能有效阻斷肝癌三部曲的發生。

胡言、抽搐、攻擊人 酒精戒斷症候群

胡言、抽搐、攻擊人 酒精戒斷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6歲的許先生倒在路上、全身擦傷被熱心民眾發現,叫救護車送至醫院。途中胡言亂語,情緒激動,手腳抖動,甚至出現攻擊行為,送入醫院後為預防攻擊他人,四肢皆被保護性約束,而後全身性癲癇大發作、全身肌肉大量收縮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緊急洗腎治療,聯繫家屬趕到醫院後病人大吼大叫。許妻難過表示,自從經濟不景氣收入驟減後許先生就開始喝酒,而且一定要喝到醉,家裡沒有一個人沒被他打過。經過多天治療後許先生逐漸清醒,感恩太太不離不棄,平常喝醉就打人連自己都討厭自己,這次一定要痛定思痛參加戒酒治療。壓力陷酒精成癮 加深依賴造成惡性循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李依潔說明,多半酒精成癮的患者因生意失敗、家庭失和、債務糾紛導致睡眠或情緒障礙而與酒精為伍,面臨壓力時更難抗拒酒精誘惑,更加深對酒精成癮,惡性循環在求職路上節節挫敗、經濟收入不穩定,甚至賠上健康身體。常見症狀如噁心、嘔吐、全身疲倦、心跳過速、盜汗、煩躁不安、眼皮、嘴唇與雙手發抖等戒斷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性痙攣、意識障礙,以及妄想、幻覺及譫妄等精神病症狀視甚至癲癇。長期酗酒會導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其他身體問題如食道炎、胃炎、胰臟炎、橫紋肌溶解症、心肌變性、肺功能改變、骨質疏鬆、貧血、免疫系統受損、周邊神經病變、腦部受損,器官無一倖免。藥物治療外 搭配心理治療防再次成癮李依潔護理師表示,治療酒精戒斷症候群,除了酒精戒斷症狀以藥物及點滴治療外,也對多半身心、經濟承受較大壓力的酒精成癮者安排心理治療,避免再次上癮,除了親友支持以外也可以轉介戒酒團體或戒酒成功親友案例增強戒酒的動機,若有意願還是無法成功戒酒建議可轉介精神科或住院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