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國外麻疹疫情延燒 出國預防要做足

國外麻疹疫情延燒 出國預防要做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期國際往來交流頻繁,不少民眾更是熱衷出國度假,東北亞、東南亞及香港等一向為國人熱愛的旅遊景點。今年起,隨著日本、韓國、香港、澳門、菲律賓、越南等鄰近國家麻疹病例增加,台灣的麻疹疫情也逐漸升溫。3大類對象染麻疹風險高 建議優先接種疫苗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宜璇說明,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屬於法定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主要侵犯學齡前兒童。前驅症狀常見發燒、鼻炎、結膜炎與咳嗽,以及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柯式斑點);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然後再過24至48小時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和四肢,約持續4到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開始退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至10%病人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等。根據目前國內現行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預防接種建議「有較高感染麻疹風險者」優先接種,對象包括:1) 計畫前往有麻疹疫情地區者/‧出生滿6個月至未滿1歲幼兒/於出國前評估接種需求,自費接種1劑,滿12個月後仍須按時程完成2劑公費接種(與前一劑至少間隔4週)。‧1981年(含)以後出生的成人/建議自費接種1劑後再行前往。2.) 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3) 醫療照護人員/‧不具有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陽性證明者,建議應接種 2 劑,且間隔至少4週。‧針對1981年(含)以後出生未持有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陽性證明者,優先接種1劑。孕婦、嚴重成分過敏者、嚴重免疫缺失不可施打此疫苗接種MMR疫苗前必須先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此疫苗安全性高,發生立即過敏反應的機率約數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無明顯不適。少數可能有輕微發燒、紅疹、暫時淋巴結腫大、輕微咳嗽、鼻炎或科氏斑點等不適。特別要注意,育齡女性接種後4週內應避免懷孕。某些狀況下不能接種此疫苗,包含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或疫苗成份有嚴重過敏者、孕婦、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民眾應按時程帶家中幼兒接種MMR疫苗,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疫苗的幼兒至麻疹流行地區。不具抗體孕婦也應避免前往。不論任何年紀,若對自身麻疹免疫力或接種MMR疫苗有疑問者,建議在出國前2至4週,至有提供自費MMR疫苗接種服務的醫療院所家庭醫學科門診或衛福部疾管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旅遊期間若至人多擁擠處或醫療院所,須注意呼吸道防護措施。回國後如出現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長者千萬要防跌!顱內出血陷昏迷

長者千萬要防跌!顱內出血陷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老人家真是不能跌倒!90歲的郭奶奶,日前在家裡滑倒撞到頭,意識昏迷,緊急送醫救治經程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老奶奶跌倒時傷到頭部,急性硬腦膜下出血,血塊壓迫腦部,生命垂危。緊急安排開顱清除血塊手術,術後2個禮拜加護病房治療,郭奶奶總算順利清醒並轉至普通病房繼續復健治療。經強力撞擊硬腦膜下出血 損傷太嚴重可能昏迷、死亡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程正鑫醫師表示,硬腦膜是包覆在腦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經過強大力量撞擊,可能造成腦表面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硬腦膜下出血,直接壓迫到腦組織,造成神經功能損壞,需要緊急開刀處理。若腦部損傷太嚴重,可能造成長期昏迷,甚至中樞衰竭而死亡。家中有老人家,務必不可輕忽長者跌倒嚴重性。程正鑫醫師提到,根據2017年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事故傷害仍排名第6,最常造成國內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1位是交通事故,其次就是跌倒。研究顯示,相較交通事故,老人跌倒其實更易於預防。建議老人千萬不要因為曾經跌倒就自我限制活動,陷入功能與行動力逐漸喪失的惡性循環。防跌肌力運動 可從安全性較高的平躺抬臀開始根據國健署於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顯示,老人最近一次跌倒的地點,高達一半以上是在自家住處,其中又以客廳、臥室、浴室、廁所最常見,自宅以外則以路上、菜園/農地、公園及運動場為主,而每一位跌倒長者其住院平均費用為9到13萬元。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啟堯也補充,防跌肌力運動可從安全性較高的平躺抬臀、平躺抬腿、坐姿抬腳、坐姿踏步等開始,搭配大關節牽拉伸展,循序漸進至腳跟腳尖重心轉移及腳跟行走等平衡運動;太極拳也是實證可防跌的運動。別因怕跌倒而不運動 反而肌力減弱人一旦上了年紀,要做快樂的「不倒翁」這麼難嗎?程正鑫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提出防跌三部曲供長者及家屬參考,包括訓練肌力與平衡感、遵循醫囑用藥、定時檢視居家安全及防滑、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馬路行走不要急。建議長者愈老愈要動,加強下肢肌力和身體柔軟度及平衡感;服用多重藥物者若出現頭暈、肌力減弱及步履不穩等狀況,亦可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降低跌倒風險。居家環境部分,除適度照明、保持平日行經路線障礙物淨空,長者臥室亦可考慮採用木質地板,或鋪設防跌軟墊,浴室不但要防滑更應於適當處裝設扶手並擺放防滑、不積水的椅子,供長輩隨時使用。長者不幸跌倒撞到頭 建議就醫檢查最保險最後,程正鑫醫師提醒長者,若不幸跌倒撞到頭,不論輕重還是到醫院就醫最保險。輕微頭部外傷須持續觀察與藥物治療,但嚴重頭部外傷或有明顯神經缺損,就必需接受腦部電腦斷層的檢查以確定腦部是否有損傷。腦部電腦斷層的檢查若是出血量少、挫傷不重,以藥物治療及觀察為主,但是倘若出血量多,危及生命則可能需開刀處置,總之小心駛得萬年船。

氣溫升又降 小心躁鬱症狀跟著起伏

氣溫升又降 小心躁鬱症狀跟著起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再次引起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討論。除了思覺失調症以外,情感性精神疾病(如躁鬱症)是另一種盛行率較高的精神疾病,季節有時也是影響躁鬱症狀起伏的因素之一,民眾要多加注意。情感性精神疾病 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特別不穩定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組醫師蔡昀霖表示,情感性精神疾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特別不穩定,例如憂鬱症狀好發於秋冬,躁鬱症躁期則在春天最明顯,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比平時較多。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適時協助就醫,避免精神症狀復發。精神疾病有許多分類,其中躁鬱症又叫做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精神科急性病房中,僅次於思覺失調症,第2常見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患者的躁症常在春、秋等季節變換時刻發作。觀察自我症狀是否變化 季節轉換可能需要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劑量躁鬱症患者平時一如常人,但在躁期時,可能好幾天不睡覺、活動量增加、更捨得花錢、過度熱心,言行常引起他人不悅,甚至攻擊別人,家人不得不帶往就醫。鬱期症狀常表現在身體不適,初期就醫常被當作內科問題處理,可能症狀包括體力變差、腸胃不適、食慾不佳、頭痛、腰痠背痛、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蔡昀霖醫師也呼籲,有固定服用藥物的患者,季節轉換時,因應症狀變化,有可能需要調高劑量時,可先跟醫師溝通調整。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同時家屬能多注意病人是否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病情復發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服藥讓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糖友只防高血糖?小心低血糖無形殺手

糖友只防高血糖?小心低血糖無形殺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只需要注意高血糖嗎?大家普遍認為糖尿病是高血糖導致,事實上控制血糖時,發生低血糖也會影響患者生活。低血糖除了出現冒冷汗、發抖等症狀,嚴重更將導致昏迷、致命。然而,面對低血糖,糖友卻多採取事後補救而非積極預防,血糖長期劇烈起伏,恐徒增心血管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嚴重低血糖 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一般糖友多3至4倍根據研究指出,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糖友較一般糖友多3至4倍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夜間低血糖及低血糖相關症狀,可能發生睡夢中驚醒、甚至昏迷送醫,嚴重時影響隔天的工作或學習,為此不敢參與過夜的活動,影響社交生活。低血糖問題若未能妥善處理或預防,成為糖尿病患者生活的枷鎖,對疾病管理更是一大隱憂!過去一般大眾對低血糖的認識僅止於輕微症狀,呼籲正視低血糖問題,中華民國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攜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起「解開枷鎖 正視低血糖」活動,邀請糖友分享過去低血糖經驗並拍攝解開枷鎖照片,更讓大眾一起響應、陪伴揮別低血糖!低血糖嚴重可能導致嗜睡、言語不清、不自主怪異行為台灣糖尿病死亡率高,據衛福部106年統計,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而死亡。過去,大家普遍認為是高血糖所致,事實上糖尿病低血糖問題更是隱藏的糖友殺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秘書長表示,低血糖輕則出現自主神經症狀,如冒冷汗、發抖、心悸等問題;嚴重可能導致嗜睡、言語不清、不自主出現怪異行為、甚至昏迷、致死。除了生理症狀外,低血糖更連帶加速併發症發生。長期低血糖會造成心臟更多的負擔,研究顯示,嚴重低血糖的糖友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較一般糖友高3至4倍,整體死亡率更增加3至4倍,重擊患者的存亡問題。聰明用藥、飲食及作息 積極控糖糖尿病患者過去面對低血糖多半採取補救措施,但是根據健保急診數據資料顯示,10年間糖尿病患者因低血糖送往急診人數增加5倍,且出現低血糖症狀的患者住院天數也較一般患者多達1周。未能防範低血糖,不只是患者受累,更可能成為糖尿病病患與社會沉重的負擔。國內研究調查指出,高達9成5糖尿病病患都曾出現低血糖,更有3成糖友會反覆發生低血糖。王治元秘書長表示,面對低血糖應從治療端開始注意,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糖友與大眾一起正視低血糖問題。除了聰明選擇用藥,更需從飲食、作息多管齊下。三餐定時定量、規律的活作息和運動都可以積極預防血糖過大的波動,並配合醫囑才是最有效控制病情的不二法門。

講座/淺談頭頸癌病人說話及吞嚥復健

講座/淺談頭頸癌病人說話及吞嚥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在治療期間、治療後常面臨疼痛、吞嚥困難、肌肉纖維化等後遺症,影響生活,造成營養和社交方面的問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4/22(一)舉辦癌症講座,由任容婕語言治療師主講「淺談頭頸癌病人的說話及吞嚥復健」,簡單分享病友有哪些復健方式,以及語言治療師在吞嚥和說話功能提供的協助,歡迎各位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淺談頭頸癌病人的說話及吞嚥復健時間:108年4月22日 星期(一)下午14:00-15:00地點:亞東醫院腫瘤暨血液科(J250-J253)候診區(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嚴重型氣喘曾斷氣 血液測驗揪型別

嚴重型氣喘曾斷氣 血液測驗揪型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許先生自幼罹患氣喘,長期為病所困,使用傳統治療方式卻無法控制病況,反覆進出急診,最嚴重曾斷氣17分鐘才被搶救回來!經檢測確診為E氣喘患者,所幸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振興醫院內科部部長陶啟偉表示,嚴重型氣喘患者容易反覆發作住院,能夠有效控制病況的藥物成為他們殷切期盼的目標。嚴重型氣喘中 半數為E氣喘患者臺灣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多達十萬名,陶啟偉部長說明,E氣喘為高嗜酸性白血球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國外研究顯示,約占嚴重型氣喘患者的半數。嗜酸性白血球為人體內白血球的一種,於E氣喘患者的肺中指數明顯偏高,易受環境物質激發而引起嚴重氣喘症狀。透過血液測驗能確認嚴重型氣喘型別,當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數值高於300即可確診為E氣喘,正確、持續使用藥物,減少不必要的治療負擔。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成人氣喘診療指引,臺灣約200萬名氣喘病患中,嚴重型氣喘就佔有5至10%。一項對於臺灣嚴重型氣喘患者的研究調查顯示,病患對於治療過程中的類固醇劑量及其產生的副作用感到焦慮,更因害怕發作而社交退縮。而國外研究亦顯示,超過5成嚴重型氣喘患者,因擔心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自行減少用量甚至停藥,導致疾病控制不佳。傳統治療若無法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為一新治療選擇傳統治療嚴重型氣喘的方式,為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及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陶啟偉部長強調,若此治療方式仍無法控制病況,應根據不同型別對症下藥,而生物製劑的問世,給予許多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一項新治療選擇。陶啟偉部長指出,新一代生物製劑能迅速消滅嗜酸性白血球,阻止IL-5作用,避免氣喘惡化。研究顯示,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減少5至7成口服類固醇使用量,進而降低副作用,更能大幅減少患者急性惡化機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現行生物製劑使用頻率不盡相同,用藥方便性的增加能夠減少患者負擔。

嚴重肥胖增三高風險 談減重手術療法

嚴重肥胖增三高風險 談減重手術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台灣地區的肥胖盛行率,無論男女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肥胖病人如果可以減重,則可改善其存活率及降低許多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嚴重肥胖的病人 健保給付胃隔間手術陳弘聖醫師說明,減重的方式很多,許多人靠自己飲食控制或是運動獲得改善,也有人尋求藥物輔助減重,而嚴重肥胖的病人,可能需要手術的介入。目前常見的減重手術,有胃束帶手術(adjustable gastric band)、胃袖狀切除手術(sleeve gastrectomy)、胃繞道手術(gastric bypass)。而台灣健保僅給付胃隔間手術(gastric partition),其健保適應症如下:1) 身體質量指數BMI≧40;或是BMI≧35且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高危險病症。2) ‧經運動及飲食控制半年以上。‧年齡介於18至55歲間。‧無其他內分泌疾病引起的病態肥胖。‧無酗酒嗑藥及其他精神疾病。‧精神狀態健全經身心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減重手術非絕對安全 仍可能發生併發症手術過後的減重效果,通常初期(約前半年)最明顯,大約在1年半後體重就會達到平衡。然而陳弘聖醫師提醒,手術並非絕對安全,也可能產生併發症。急性併發症例如出血、胃吻合處滲漏、膿瘍;慢性併發症例如狹窄、營養缺乏、胃食道逆流等。治療前建議求診合格醫療院所詳細評估,與專業醫師討論最佳治療方案。

空汙誘發氣喘 正確運動改善肺功能

空汙誘發氣喘 正確運動改善肺功能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整理報導)空氣品質不佳、細懸浮微粒髒空氣籠罩台灣,當空氣的汙染加劇時,將提升誘發過敏及氣喘的機率。台灣氣候潮濕多變,空氣汙染問題日益嚴重,細懸浮粒PM2.5造成空氣品質「紫爆」,除了易誘發氣喘發作,長期暴露下還會提高肺癌、心臟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下呼吸道感染與哮喘等疾病。氣喘嚴重程度越高 肺炎感染程度增10倍氣喘病情會造成呼吸道長久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呼吸道容易產生小傷口,加上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ICS)會增加鼻咽腔肺炎鏈球菌帶菌情形,帶菌率越高,兒童感染肺炎鏈球菌疾病風險便增加。氣喘兒或病情嚴重程度越高,越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及社區型肺炎,最高可達10倍,建議大於6歲以上患有氣喘疾病的兒童,如果服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應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綜合型疫苗。危險因子:花粉、塵蟎、寵物皮毛氣喘由醫師判斷、治療與衛教,大多數病患都可以有效控制氣喘,保持身體健康,提升生活品質。社會進步及生活方式改變,台灣兒童過敏、氣喘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現象,代表他們處在高危險因子的環境下。危險因子包含空氣中的花粉、塵螨、寵物毛皮、黴菌,還有日常生活中每天食用的食物等。運動改善肺功能、呼吸道異常反應適度運動有助於氣喘患者的健康,氣喘患者在運動訓練後,可以減少呼吸道異常、減少運動的誘發性氣喘,甚至提高氣喘兒童的生活品質,例如增加心肺能力、幫助睡眠、減少氣喘兒發作的機率。氣喘兒運動時,必要時可搭配藥物的使用,運動同時防止氣喘發作。

大腿腫脹、走不遠 積極手術取血栓

大腿腫脹、走不遠 積極手術取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血液循環不佳造成的血栓,若是處理不善,血塊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恐有致命風險。62歲的沈姓男子去年起便開始右大腿脹痛,起初不以為意,直到3月初患部開始腫脹,走幾步路就須停頓休息,影響日常生活。就醫照射超音波後,發現是右足大腿至膝蓋間大範圍深部靜脈血栓。服藥3週都未見改善 積極治療取血栓化解血栓傳統且保守的方式為服藥物溶血和施打溶血針,但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蕭如豐發現,沈男的血栓服藥後3周都未見改善,擔心血塊硬化,且血塊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決定採取更積極的做法,緊急引進器械取栓設備,以器械深入體內抽取血栓。醫療團隊先進行靜脈攝影,確定血栓位置後,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徐仁德在沈男膝蓋後方打入導絲直達血栓處,並將導管沿著導絲置入,特製的導管能夠將血栓軟化,再從同一管路抽取出大部分靜脈血管血塊,術後數小時沈男腿部消腫,腫痛感不再,復原狀況良好,成功進行深部靜脈血栓器械取栓術。器械取栓術傷口小、復發率較低 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新治療方式器械取栓術傷口僅原子筆筆芯大小,復原快速,後續復發可能性低,血塊根除更大大減低後遺症;醫療團隊取栓時,同時發現沈男有靜脈狹窄徵兆,提醒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徐仁德醫師表示,傳統服藥溶血方式,輕則血栓清不乾淨,重則恐導致胃腸道甚至顱內出血,有一定風險,血栓形成早期取出,預後佳。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許育誠解釋,目前針對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器械取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特別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彰的病患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現代人隨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血液裡增加許多膽固醇和脂肪,可能加速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堵塞,三高一族、中老年人等都是血栓高危險群,血栓會造成患部腫脹,嚴重則可能致命。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能夠預防血栓的生成。

親人相繼過世 年輕人壓力大皮蛇上身

親人相繼過世 年輕人壓力大皮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9歲的曾先生近日3位親人相繼過世,悲傷又工作壓力加劇,家中還有新生女兒須照料,蠟燭兩頭燒,突然腰間出現紅疹及抽痛感。診所以皮膚病治療,1週不見好轉,轉往大醫院確診為帶狀皰疹。衛福部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莊佳慧強調,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青壯年人也常因壓力大造成免疫力降低而罹患,最好能在72小時黃金時間內治療。壓力、老化等都是帶狀皰疹發作危險因子莊佳慧主任說明,帶狀皰疹及水痘皆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水痘痊癒後會潛伏於人體內,若再次發作才會以帶狀皰疹形式出現。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抽痛症狀,甚至出現疲倦、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讓人誤以為感冒,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發現疑似帶狀皰疹的症狀,應在72小時內儘速就醫,投予口服藥物,可以縮短病程、降低疼痛並有效抑制病毒繁殖。莊佳慧主任指出,帶狀皰疹容易發生於免疫力低下者,致病因素包含壓力、疲倦、癌症、洗腎、睡眠不足等。隨著人體老化、免疫力下降,老年人發生的比率較高,但近期卻有年輕化趨勢,大部分都因壓力所引起的免疫力下降而發病,尤其考生在大考前後、青壯年人衝刺事業時更要特別注意保健,避免皮蛇上身。感染帶狀皰疹痊癒後 仍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的神經疼痛莊佳慧主任表示,帶狀皰疹為全身性的皮膚疾病,其中以眼部及生殖器最危險,若發生在眼部可能導致失明,生殖器附近則可能造成排泄功能障礙。更棘手的是「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感染帶狀皰疹痊癒後,患部仍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的神經疼痛,可能數個月甚至數年,患者常因劇烈疼痛而影響生活品質。莊佳慧表示,帶狀皰疹目前治療方式有3種,分別為口服抗病毒藥物、外用藥物及針劑,50歲以上民眾可諮詢醫師後考慮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疫苗對已發作過的患者,也能降低復發的機率。日常生活預防帶狀皰疹,除了老化無可避免,莊佳慧主任建議平時應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方面則要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並適當紓解壓力,養成好體質,讓帶狀皰疹不上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