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消暑又解熱 吃這些擊退夏日高溫吧!

消暑又解熱 吃這些擊退夏日高溫吧!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又悶又熱的夏季,高溫曬的昏頭,汗流浹背的感覺,甚至讓人覺得煩躁。大部分人會選擇吃冰、喝涼飲消暑,但反而讓身體愈來愈燥熱,增加體內濕氣。體內的濕氣高,就容易感到疲倦、沒有食慾、臉部常出油、排便黏膩等症狀。想消暑要用對方式、吃對食物,才能有效消暑還能補充營養、提升食慾。喝手搖飲 小心越喝越渴炎炎夏日中,飯後來杯手搖飲幾乎是酷夏的必備消暑「涼」方,但含糖飲料不但無法解渴,小小一杯飲料更隱藏巨大的健康危機。鑑於我國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上升趨勢明顯,科學實證已充分指出「糖」對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新版國民飲食指標草案顯示,若以健康體重50-60公斤的成人、輕度工作者,每日所需熱量約1500-1800大卡,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150-180大卡,即37.5-45公克的糖。且多數人整日窩在冷氣房或喝冰水消暑,也都可能造成氣管收縮,引發氣喘發作,務必小心飲食習慣。6大消暑方式 陪你度過酷暑1)注意水分補充和散熱。2)生活環境宜清涼,盡量不要在烈日室外待太久。3)穿著則以清爽通風、吸汗的材質為主。4)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油炸、辣等重口味。5)適量食用消暑食物,例如綠豆薏仁湯、銀耳蓮子湯、檸檬水、綠豆湯、苦茶、仙草茶、水梨、絲瓜、冬瓜、苦瓜、百合、高麗菜、地瓜葉、黑木耳、椰子水、小黃瓜、哈密瓜、綠茶。6)中醫生脈飲益氣茶:黨參3錢、麥門冬5錢,五味子1錢,也可加黃耆3錢、紅棗3至5顆等,水煎代茶飲。適度攝取清熱、瀉火、解渴、利尿等功效食物,可以預防中暑,但是易腹瀉者、潰瘍性胃病忌用或少用性涼冷的食材。每個人身體狀態不同,應視個人身體情況取決食物,避免造成身體負擔。醫師提醒薏仁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會促使子宮收縮,建議孕婦禁食。

眼藥水點對了嗎?必學正確使用訣竅

眼藥水點對了嗎?必學正確使用訣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同類型的眼用藥有不同的操作使用方式,何時須點、點些什麼、點在什麼位置上較有效?需正確瞭解才不會浪費藥物又能改善眼睛不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吳旻哲藥師表示,不同類型的眼用藥,如:溶液劑、懸浮液、凝膠或藥膏,停留在眼睛的時間不同,使用懸浮液時,要先搖晃藥瓶10下左右,確保每次滴入的眼藥水濃度均勻,才能發揮作用。正確使用眼藥水的步驟 使用眼藥水要先將雙手洗乾淨,頭部可向後仰或仰臥,眼睛向上看,將下眼瞼往下拉呈現袋狀,再依據藥袋上指示的藥水滴數滴入,接著輕閉眼睛,並緩慢轉動眼球,使藥水均勻分布在眼角膜上,此時也可輕輕按壓眼睛內側靠近鼻子的地方,避免藥水從鼻淚管流出。記得不要頻繁眨眼睛或緊閉雙眼,以免擠出藥液影響療效。眼用藥的瓶口請避免跟眼瞼、睫毛、手指等地方接觸,也不要使用任何東西擦拭。在打開瓶蓋之後,瓶蓋須橫向放於乾淨桌面或乾淨的衛生紙上,勿將瓶蓋立直於桌面,或瓶蓋口朝上放置。點眼藥膏 建議睡前使用較理想點眼藥膏的方式與點眼藥水大致相同,在下眼瞼內,擠入約0.5至1公分長的藥膏,接著需要輕閉眼睛1到3分鐘,一樣緩慢的轉動眼球,但是點藥後會有短暫的視力模糊,在睡前使用較理想。一次使用二種以上藥水 建議間隔5分鐘如果同時間點兩種以上的眼用藥,沒有辦法一次吸收完全,而點眼藥水或眼藥膏的先後順序,也會影響到吸收效果。若同時要點兩種以上的眼藥水或眼藥膏,建議每種品項間隔至少5分鐘,先使用藥水、懸浮液、凝膠,最後再使用藥膏。眼藥可儲存於室溫或冰箱 勿至於車內或冷凍庫存放眼用藥時,不可放在貼身的口袋或車上,以免因溫度升高影響藥效。眼用藥適合存放在陰涼處,並避免太陽直曬。有些藥物會註明須存放在冰箱中,一般所謂的冰箱存放為冷藏(攝氏2-8度C),千萬不可放在冷凍庫,否則藥品可能會變質失去療效。當您從冰箱拿出藥品時,可先放在手掌上回溫,避免將冰冷的藥水滴入眼睛時,產生不適。眼用藥打開後,保存期限為1個月,或該次療程結束即可丟棄,建議可以在瓶身空白處寫上開封日期,若1個月後沒有用完,務必要把眼用藥丟棄,不要再使用。勿用來路不明及標示不清的眼藥。戴隱形眼鏡時勿點眼藥,除非經醫生允許。點完眼藥若有不適反應,應儘速就醫。

肝基會全新策略 王彩樺成功治癒C肝

肝基會全新策略 王彩樺成功治癒C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年宣導主題為「恁甘有C肝 好心救好肝」,透過一語雙關、國台語諧音,強調C型肝炎治療時間的重要性,呼籲民眾掌握篩檢與治療的黃金期!「保庇天后」王彩樺罹患C型肝炎近20年,今化身保肝衛教大使,現身分享個人成功根治C型肝炎的心路歷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表示,肝基會推動全台肝炎篩檢20多年,今年更以全新篩檢策略-「多元夥伴合作」、「篩出即治」執行肝炎篩檢活動。六縣市共28個鄉鎮,C肝抗體陽性率高達10%,半數有病毒應立即根治。基金會更攻破C肝高盛行區,苗栗苑裡治療率逾八成,治癒率近百分百,「篩出即治」成效優異。三角合作模式 苗栗苑裡治療率達八成楊培銘教授表示,肝基會去年初至今年6月底期間,針對國內C型肝炎高盛行區,包含苗栗縣苑裡鎮、嘉義縣阿里山鄉、嘉義縣東區與西區,並結合雲嘉南、高屏多個偏鄉社區。足跡橫跨六縣市共28個鄉鎮,實施「『類』地毯式篩檢活動 」,篩檢成果顯示,C肝抗體陽性率高達10%,相當驚人。楊培銘教授表示,肝基會與當地衛生所、地區醫院合作,全鄉總動員以逐戶拜訪方式,逐一比對名冊。為排除治療門檻障礙,篩檢找出的C肝患者,肝基會個管師直接轉介地區醫院進行治療,並定期追蹤管理,大幅提升治療率與治癒率。楊培銘教授特別指出,苗栗縣苑裡鎮共計1,329人接受篩檢,發現C型肝炎抗體陽性個案人數高達249名,C肝抗體陽性率高達18.7%。相當於當地每5人就有1人為曾經罹患過或現在為C肝患者,其中,需接受C型肝炎全口服藥物治療者 共計136名,治療率達八成以上,成果令人振奮。「早期治療」為上策 勿鴕鳥心態保肝衛教大使王彩樺說明,二十年前健檢時發現罹患C型肝炎後,每年都會定期追蹤肝功能指數、胎兒蛋白指數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她也曾想要積極治療,但因早期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的傳統治療副作用大,擔心會影響事業與家庭生活,故躊躇不前。王彩樺直至今年初得知健保全面開放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的德政,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便於1月起接受8週治療,治療結束後經過三個月的追蹤,7月初確認體內無病毒,拿到「畢業證書」,確認成功治癒。王彩樺說,以為人父母、為人子女角色及成功根治C肝經驗,呼籲國人與廣大子女,保肝應落實行動─『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千萬不要不篩、不治,延誤病情造成遺憾,並以正規治療,勿聽信偏方,才能保庇好心肝!

國人4成有脂肪肝 小心變成肝硬化!

國人4成有脂肪肝 小心變成肝硬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肝是人體重要器官,血脂過高更可能影響肝臟機能。長期高血脂容易有脂肪肝問題,肝臟無法利用脂蛋白排出三酸甘油酯造成油泡累積、肝臟腫大,嚴重導致肝炎與肝指數上升等現象。「脂肪肝」即俗稱「肝包油」,是目前最常見的肝病。台灣約4成的民眾有脂肪肝,不僅好發於中年人,在兒童與青少年比例也逐年上升。即使體重正常的泡芙族 仍勿輕忽脂肪肝危機血脂與肝臟運作關係密不可分,建議須管控血脂數值並加強保養肝臟,讓代謝循環更順暢。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酗酒、糖尿病、高血壓、不當服用藥物(類固醇、黃體素)、內分泌代謝異常;另外也有少部份罕見的原因,例如:先天性代謝疾病、接受全靜脈營養或迴腸分流手術後、體重減輕過快、化學物質或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常見的「大腹翁」和「小腹婆」,以及體重正常或過輕的年輕「泡芙族」,都是脂肪肝的好發族群。患有脂肪肝 未來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大幅增加脂肪肝即是肝臟脂肪過度堆積的現象,大部分民眾罹患脂肪肝時沒有自覺症狀,多數是上腹部感到不適、腹脹或疼痛、食慾不振、全身倦怠、肝臟位置按壓有痛感等。若忽視脂肪肝之威脅,則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將會大幅提升,民眾可至醫院接受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判斷肝臟脂肪是否有過度堆積的現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患,必需意識到肝臟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若不積極的改善身體代謝異常的狀況,未來得到中風、心肌梗塞、腎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大幅度增加。如何避免脂肪肝?1)飲食上要限制熱量、脂質的攝取,避免精緻甜食、高鹽份食物及酒類。2)補充適當的水份;除此之外,也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規律運動。3)維持理想體重與規律運動4)監測血壓、血糖、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5)若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就可推測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給予適當用藥建議。非酒精性脂肪肝事實上是會影響全身的疾病,雖然對身體無立即性的生命威脅,但若置之不理恐造成肝硬化或肝癌。需正視隱藏在脂肪肝底下的心血管疾病,積極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及血脂肪,並維持規律運動,讓身體免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除了GI值 你更應該認識GL值!

除了GI值 你更應該認識GL值!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或許有過一直吃所謂低GI的食物(如地瓜、全麥麵包),但體重控制者體重卻仍然上升、糖友的血糖控制也沒有比較穩定,究竟是出了什麼問題呢?其實是隱藏的關鍵點沒有注意到所導致喔!常聽到的GI值 到底是什麼?GI值英文全名為Glycemic index,中文稱升糖指數。所指的是當某種食物吃進肚子後,消化後血中的血糖值會上升。公式如下:生糖指數=(進食一種50公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2小時血糖線反映下的面積/進食50公克葡萄糖2小時血糖反映下的面積)x100當GI值越高的食物,食用後血糖會上升較高,同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值,透過將糖分送進去身體各式細胞,來平衡血液中的血糖值,而這樣會造成兩種結果:結果1)血糖上升快速,也下降快速,會很快又覺得餓了。結果2)當糖分過多,胰島素是屬於合成性荷爾蒙會使其變成脂肪囤積在脂肪細胞之中,然後就會導致常聽到的血糖控制不好或是越來越胖的風險。指看重GI值 其實隱藏著缺失如果一直一直吃很多的低GI食物,難道其累積的量就不會使血糖上升更高?簡鈺樺營養師解釋:答案是會的!所以也就是為何有些人一直吃低GI的食物可能依舊沒達成所期待的結果,因為GI值隱藏的缺失就是缺少"份量"的控管。認識GL值:升糖負荷因此GL值 (Glycemic load)升糖負荷,就是"食物+份量"的總結果,這也才能看出你所攝取的食物到底有沒有過量。計算公式為:升糖負荷 = (升糖指數值x 每食用份量所含碳水化合物量) ÷ 100若計算出來的GL值,數字在10以下,叫做「低升糖負荷」,10∼20間是中升糖負荷,20以上是高升糖負荷。吃的分量會影響升糖負荷若以西瓜為例,西瓜的GI值高達72 是容易使得兩個小時後血糖快速上升的食物,但是如果只吃一片西瓜(約150公克),GL值為4,屬於低升糖負擔。所以這結果表示只要適度的控制進食數量同時不要打成像水一般的西瓜汁或是吃超量的西瓜,西瓜可以被視為低風險的食物。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任何食物建議GI和GL兩者都是需要一起考慮的,由於升糖指數是考量食物的質,而升糖負荷是考量食物的量,在吃東西時,若可合併考量質與量才是最完整的喔!同時也能保有穩定的血糖與健康。

夏季怕曬黑?多吃這些讓你白回來

夏季怕曬黑?多吃這些讓你白回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27歲女子近日去小琉球度假,曬傷又曬黑,讓她相當擔心曬黑了以後還白的回來嗎?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除了事前塗抹防曬乳以外,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D、C、E含量高的食物,一樣可以「白回來」。紫外線不僅會讓肌膚曬黑、曬傷,也是造成老化的元兇,中波紫外線 UVB,為引發肌膚紅腫、脫皮及曬傷的主因。長波紫外線 UVA則可達皮膚的真皮層,讓肌膚曬黑,甚至誘發皮膚癌,肌膚老化的罪魁禍首。UVB 對應為SPF以及UVA對應的是PA。維生素A可防止曬後的皮膚粗糙維生素A可有效預防皮膚上皮細胞的分化、損傷及角化。可保持皮膚的完整性及避免水分蒸發,防止曬後的皮膚粗糙。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有:牛乳、奶油、乳製品、蛋、肝臟類食物等。而植物的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質,吃進身體之後會轉變成維生素A。而含β-胡蘿蔔素為主的植物性食物有黃綠色蔬果,包括:紅、白蘿蔔、菠菜、花椰菜、蘆筍、南瓜、芒果等。維生素D使血管更有彈性維生素D可強化血管細胞,使血管更有彈性,不易老化。食物包含:雞肝、奶油、蛋黃、乳製品、鮪魚、沙丁魚、小魚乾及魚肝油等食物皆富含維生素D。維生素E多含於植物油中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保護身體脂肪酸與脂蛋白不被氧化,防止皮膚粗糙及乾裂,保持皮膚細胞的健康。維生素E多含於植物油中,食物包含:大豆油、小麥胚芽油、堅果類的杏仁、花生、葵花子、核桃等及穀類中的全麥製品,其中以小麥胚芽的含量最高,吸收率也較高。維生素C可加速曬傷後皮膚的癒合至於維生素C可幫助人體組織細胞膠原的形成並參與組織的修補及生長,可維持血管壁的彈性,幫助供給皮膚養分,避免皮膚受紫外線傷害,加速曬傷後皮膚的癒合。另外維生素C可保持皮膚彈性防止皺紋產生,美白皮膚及清除有害物質,避免皮膚老化。維生素C多含於蔬果中,其中深綠色蔬菜含量最豐富,水果則為柑橘類、芭樂、奇異果、櫻桃。黃淑敏營養師補充說明,另外像是維生素B群(包括B1, B2, B3, B6, B12等)也有相同的功效。多含在蔬菜、水果、五穀雜糧、豆魚蛋肉、堅果與種子類食物中。可保護皮膚油脂正常分泌,保留皮膚因日曬而流失的水分,防止皮膚乾燥及乾癢。黃淑敏營養師說這些維生素可以促進皮膚細胞健康、維持細胞間保濕、還原黑色素等作用,對皮膚的美容功能關係密切,非常具有影響性,因此,鼓勵民眾要注意營養的補充。此外,近年來氣溫屢創新高,營養師特別提醒民眾,除了多攝取上述的食物以外,水分也要攝取足夠,才能美麗及快樂地度過炎熱的夏天。 

中醫針刀療法 無痛治癒頑固年久痠痛

中醫針刀療法 無痛治癒頑固年久痠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體組織因為各種原因(例如:運動傷害、重複動作、施力不當等),使各處肌肉韌帶損傷發炎,造成頑固性疼痛或久年痠痛症狀。針刀療法對於一般常見的軟組織沾黏,如媽媽手、板機指、網球肘、五十肩等療效不彰之頑固性疼痛、久年痠痛皆有特殊療效。臨床上,針刀治療的疾病不僅僅是針對人體肌肉、肌腱、神經、血管等軟組織損傷有顯著療效,甚至也有應用到內臟系統的部分疾病。56歲吳小姐近一個月來右手大拇指以及中指掌指關節腫痛,屈伸時總有聲響以及阻滯感,經醫師診斷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俗稱「扳機指」,接受針刀治療後痊癒,順利回復正常的生活。小針刀無切口、不流血、痛苦小 為中醫的微創針法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何裕鈞主任說明,小針刀是將傳統醫學的針灸「針」,和現代醫學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的新醫療工具。融合二者的特色和原理,用類似針灸的不銹鋼針,再把針尖改為刀刃狀,針柄呈現葫蘆狀,針入穴道內或骨骼肌肉間,剝開軟組織黏連病變和鬆解肌肉筋膜,治療只要數秒、不需留針即可完成。由於針具非常細,刺入時痛感非常輕微也不需麻醉,進針針孔非常小、幾乎看不出治療點,以後也不會有疤痕。病人除了感受到打針般的疼痛感外,就是類似針灸的脹、麻和酸等感覺而已。所以也稱為中醫的微創針法。小針刀的適應症1)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黏連所致頑固性疼痛;如:滑囊炎、狹窄性腱鞘炎、肌肉和韌帶累積性損傷、五十肩、網球肘等。2)骨質增生(骨刺)引起的痠痛;如:頸椎腰椎骨刺引起的頸部或腰部酸痛、退化性膝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足跟痛等。3)脊椎滑脫、頸或腰椎間盤突出、腕管狹窄造成神經受壓所產生的麻痺疼痛。頸椎退化導致眩暈、偏頭痛、耳鳴、後頭痛等。何主任建議,當民眾有軟組織損傷、頑固性疼痛、久年痠痛問題,可尋求中醫科醫師的專業診察、配合詳細正確的醫學診斷,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避免再受疼痛之苦。

攝護腺癌症狀與肥大相似 定檢保健康

攝護腺癌症狀與肥大相似 定檢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且與良性攝護腺肥大非常相似,因此常被輕忽,導致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期。攝護腺癌是年長男性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男人50歲時就有半數會有攝護腺肥大症狀,70歲時罹患比率高達近8成!多數攝護腺癌,可以透過醫師檢診和篩檢,及早發現異常,愛自己愛父親,別忘了定期檢查與追蹤治療。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 預防重於治療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泌尿科劉明岳醫師表示,攝護腺又名前列腺是男性特有腺體,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當癌細胞生長到某一程度,造成尿道阻塞時,出現頻尿,夜尿,解尿力道不足而出現斷斷續續或解尿不乾淨、滴滴答答的情形,嚴重者會出現解尿疼痛甚至尿滯留情形,而患者常將這些症狀,誤認為攝護腺肥大,未積極就醫,以致錯失最佳治療期。劉明岳醫師說明,攝護腺癌檢查項目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測,及經直腸超音波等,再視情況以切片方式,確診是否罹患癌症。劉醫師舉例,今年初有一名81歲男性鄉親,因解血尿至泌尿科門診看診,透過理學檢查及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及進一步切片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攝護腺癌,經與患者及家屬說明、共同討論後,擬定最佳治療方針,目前採每月定期以賀爾蒙針劑方式治療,病況穩定。年過50及45歲以上有家族史男性 每年接受檢查要有健康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早期發現對攝護腺癌非常重要,建議年過50歲的男性朋友,每年接受肛門指診以及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朋友勇敢面對,可提前於45歲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攝護腺癌,效果更好的目標。

薏仁食療利濕除痹 竟還可減緩痛風

薏仁食療利濕除痹 竟還可減緩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安南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林峻邦醫師表示,痛風好發於形體豐腴有痰濕之人,平日嗜酒、喜食肥甘之物,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升清降濁失調,造成痰濕滯阻於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甚則結節畸形。在治療上通常是消炎止痛,並要求病人絕不可喝酒及控制高普林飲食的攝入如海鮮、啤酒及動物內臟等以免再發,至今尚無根治之法。愛吃甜食及油膩食物 是致病之因 屬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自古就是富貴病,古代醫學將痛風稱為「宮廷貴族病」,和飲食相關性很大,富貴人家自然是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恣食肥甘。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觀點認為過食甜味及油膩食物與酒是致病之因,並非單一飲酒造成,所以必須少吃甜食與油膩食物,如真得病則可用中藥及針灸治療。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人體內普林代謝發生紊亂,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以致造成高尿酸血症,屬於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起病急驟且多在清晨或午夜突然因足痛驚醒,病患常抱怨關節疼到連風吹過都會痛,關節甚至會形成小饅頭狀的突起,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以中醫藥改善痰濕體質 可預防痛風發作在中醫治療方面,以泄化濁瘀為大法,審證加減,待氣血調和、氣化正常、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濁瘀即可逐漸泄化,故血中尿酸亦可隨之下降,在急性期方藥可選用當歸捻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若平日未發作時屬慢性期,此時就要調整身體的狀態,勿讓痰濕瘀濁停留在體內鬱而發熱,繼而引發急性發作。此時應以不同體質選用如桂枝芍藥知母湯、四妙散、身痛逐瘀湯、疏經活血湯等來清熱去濕通絡並疏其風,改善痰濕體質進而預防痛風發作,以上方藥須因個人體質而選用,切勿自行對號入座,應請中醫師辨別體質後方可應用為宜。以薏苡仁作為食療 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林醫師表示,平日可以「薏苡仁」作為食療。薏苡仁俗稱六穀米,可食可藥,具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痹之品。《神農本草經》中亦記載:「薏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薏苡仁具有解熱、消炎、鎮痛、抗骨質疏鬆和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久痹之人,可將薏苡仁與粳米、赤小豆、百合、大棗等煮粥常服。林峻邦醫師建議大家日常保養可以多喝水、尤其夏季須注意隨時補充水份以免血中尿酸的濃度升高,須嚴格限制吃高普林飲食並食用薏苡仁當作食療並配合運動及按摩痛點,以上事項對痛風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原發自發性氣胸是常見的氣胸種類之一,容易發生在高瘦的年輕男性。發生原因為成長發育過程中,長高速度過快,肺尖部分血液循環差,不正常肺泡因此生成。這類不健康的肺泡壁因為薄,容易因撞擊、打噴嚏、天氣變化等外力因素自行破損,發生氣胸。平均100個人有約1-2人會發生,發生率相當高。15歲身材高瘦的林同學熬夜準備學校考試,但卻突然感覺胸口尖銳劇痛、極度不適,但當下未吵醒家人,忍耐待疼痛感減緩後便上床休息,至隔天早上才告知父母前往醫院就診,經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是「左側氣胸」。台北慈濟醫院鍾政錦醫師透過新技術-「不插管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深入胸腔切除受損不健康之肺泡,同時完成肋膜沾黏手術,住院兩天出院。傳統胸腔手術需全身麻醉 術後易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肺臟的肺泡破裂,導致空氣進入胸腔,使肺臟無法正常擴張、塌陷萎縮、進而無法有效呼吸,這種情形即為「氣胸」。一般胸腔手術在患者全身麻醉後,麻醉科醫師會插入雙腔氣管內管輔助患者採用單肺呼吸(正常人為雙肺呼吸),讓另一邊肺部塌陷以利手術。但術後患者有時會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單孔胸腔內視鏡 免除插管造成的後遺症以及減少復發可能鍾政錦醫師表示,「人是負壓呼吸(即吸氣時胸腔內的負壓使肺臟充氣、吐氣時胸腔內壓力上升讓肺臟消氣),氣胸發作造成的肺部塌陷與胸腔內視鏡手術時插管讓肺部塌陷的結果類似,當有傷口進入胸腔時,病患的自主負壓呼吸會讓肺部塌陷,如同開放性氣胸,此時輔以輕度鎮定睡眠,即可不插管進行胸腔內視鏡手術。」這種做法除了免除過往插管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外,醫師透過「單孔胸腔內視鏡」深入患者胸腔,找到不健康肺泡切除後,執行肋膜沾黏手術或配合藥物治療,便可減少日後復發的可能。氣胸未手術 復發率約3-5成沒有合併血胸的輕微氣胸,不予治療患者也能自然復原,因此經常有人在胸痛一天後因疼痛緩解,輕忽病症未就醫,但氣胸卻極容易復發。鍾政錦醫師說明,「氣胸未手術的復發率約3-5成。氣胸復原後會在胸壁沾黏處生成新生血管,氣胸復發時,塌陷的肺部可能會造成新生血管斷裂、流血、血胸情形,如未處理,約有5%患者會因失血休克。胸腔手術的進步,提高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也提升手術的安全。」除原發性氣胸外,尚有次發性氣胸、壓力性氣胸兩種常見氣胸類型,因此鍾政錦醫師提醒民眾,抽菸會造成肺部傷害,吸菸者同樣為氣胸高危險群,建議戒菸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曾氣胸發作卻未接受手術者,建議減少搭飛機、潛水等易造成胸腔壓力改變的活動,以減少復發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