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胃炎、闌尾炎傻傻分不清?四症狀辨別

胃炎、闌尾炎傻傻分不清?四症狀辨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性闌尾炎」也就是一般人俗稱的「盲腸炎」,是相當常見的腹部急症,大多是因糞石掉落至闌尾的管腔中,造成阻塞進而腫漲並引發缺血性壞死,最後破裂。闌尾炎初期大多會投射到上腹部或肚臍周圍,因而在症狀初期,常被民眾或醫師誤認為是胃痛或急性腸胃炎,導致延誤就醫;隨著病情進展發炎逐漸加劇,進而刺激其所在右下腹位置的腹膜,才會引發右下腹疼痛。其他伴隨的症狀如發燒、噁心、嘔吐、白血球升高等,會隨著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若未及時救治,最後會因闌尾過於腫漲壞死而破裂,併發腹膜炎,甚至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16歲的男孩因發燒上腹痛至診所求診,一天後症狀未改善,而且出現腹脹以及疼痛轉移至左側肚臍周圍,家人只得帶到急診就醫,小兒科醫師診視評估之後,在留院觀察期間,男孩開始有噁心感並嘔吐了2次,不久病症轉變成右下腹疼痛,伴隨著高燒不退合併寒顫發抖。因此安排腹腔鏡手術,術中見到充血的闌尾且有局部出現化膿的情形,證實為「急性闌尾炎」。術後男孩恢復快速,2天即出院回家參加暑期營隊活動。小心把「急性闌尾炎」誤認成胃痛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莊立欣醫師表示,闌尾位於盲腸末端,形狀細長。闌尾發炎最常見的原因是阻塞,淋巴結腫大等問題,闌尾本身結構彎曲、糞便或糞石、外來物、未消化的食物、寄生蟲等等都有可能造成闌尾的阻塞,此時若再加上微生物(細菌或病毒等)感染、滋長就會導致闌尾炎。阻塞後的闌尾壁內開始水腫、發炎、缺血以及出現腸道黏膜被破壞的情形,隨著闌尾的腸壁因水腫變厚、發炎以及被破壞的腸壁殘骸排入闌尾腔,如果排入闌尾內的膿液未受阻塞而能及時排入盲腸,症狀可能緩解,但若闌尾與盲腸的接端堵塞,則膿液在闌尾內蓄積,使得闌尾更加腫脹,若未及時治療,病情持續發展為黏膜潰爛、闌尾壁壞死甚或闌尾破裂,在闌尾內的細菌與膿液漫至腹腔內,將會併發敗血症、膿瘍或是腹膜炎。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 是急性闌尾炎常見症狀急性闌尾炎有很多評估的方式,例如腰大肌徵象、閉孔肌徵象、麥氏徵象與洛福辛氏徵象等評估方式,也因此代表著這個疾病並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診斷出來,需要更詳細的病史、身體檢查、抽血檢查與影像學檢查,沒有一項檢查可以單獨百分之百診斷闌尾炎。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被認為是急性闌尾炎常見的主訴,身體檢查中敏感性較高的表現是右下腹壓痛、轉移痛與反彈痛,影像學檢查則被認為是電腦斷層的準確診斷率最高。若吃完東西經過2到3小時候,感到胃部悶痛並合併發燒,又超過半天未緩解,就要當心可能是急性闌尾炎,應儘早就醫,再輔以各種檢查,以免產生傷口感染,腸沾黏及腸阻塞等後遺症。

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 落實防鼠5招

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 落實防鼠5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由感染漢他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如:鼠類)傳染給人類,人類一旦吸入或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微粒、污染物,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漢他病毒出血熱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因此請民眾落實「三不」防鼠措施。漢他病毒出血熱 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北部20多歲男性外籍移工,從事漁業,近期無出國史,平時均在漁船生活。個案8月3日起出現嘔吐、腹瀉、倦怠無力等情形,因症狀未改善,於8月5日兩度就醫後收治住院,因個案出現肝、腎功能異常由醫院通報,經檢驗確診;個案目前已無不適症狀並出院,相關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個案活動地周邊環境調查、捕鼠、滅鼠及防鼠等防治作業,並給予民眾衛教宣導。夜市、菜市場 均為感染高危險區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數約為0至2例,自2009年截至目前共計12例確定病例,均為本土病例;多數為男性感染者(10例,約83.3%),年齡層則以50歲以上較多(7例,佔58.3%)。臺灣5大都會地區重要鼠媒傳染病研究計畫結果顯示,巿場、夜市住民及工作人員為感染漢他病毒之高危險群。修補紗窗、清理倉庫 防鼠5招避免鼠患疾管署呼籲,預防感染漢他病毒的方法就是落實防鼠5招,包括:1.修補紗窗門,避免鼠類進入屋內。2.清理老鼠容易窩藏的倉庫、儲藏室。3.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為處理,不讓老鼠有食物吃。4.清除居家附近雜草、玻璃、垃圾。5.採用黏鼠板、捕鼠器進行滅鼠。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及採取相關防鼠措施。住宅及各種公共場所,包括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食品工廠等都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配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

疾管署研發恙蟲病快篩 診斷快速精準

疾管署研發恙蟲病快篩 診斷快速精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螨叮咬而傳染,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人類或動物身上,潛伏期約9至12天,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約發燒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被恙蟲叮咬處通常會出現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若未及時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致死率高達6成。疾病管制署病媒病毒及立克次體實驗室歷經3年(104-106年)研發「恙蟲病快速抗體檢驗試劑」,於今(108)年3月發表於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期刊,並於今年7月30日成功取得中華民國專利。恙蟲病試劑可自動大量篩檢疑似病例檢體該項快速檢驗試劑目前已廣泛運用在國家實驗室常規的例行性檢驗,其對IgM抗體之敏感度達80.7%,較傳統檢驗方法(螢光染色)約68.8%更具靈敏性;此外,該試劑可自動大量篩檢疑似病例檢體,4小時內可完成96個檢體的檢測與分析。疾管署表示該項檢驗試劑未來將技轉廠商,除供我國檢驗恙蟲病外,也可供應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進行恙蟲病的診斷,藉此提升我國在恙蟲病的檢驗量能,並與世界接軌拓展境外防疫。「恙蟲病快速抗體檢驗試劑」成功取得專利,為恙蟲病診斷添新利器疾管署指出,「恙蟲病快速抗體檢驗試劑」是目前涵蓋最多最廣診斷抗原的檢驗試劑,由7種診斷恙蟲病抗原(3種世界流行菌株Kato, Gilliam, Karp及4種台灣常見菌株TW-1, TW-10, TW-19, TW-22的抗原)所組合,其中TW-1是台灣目前最主要的流行菌株,TW-10及TW-19菌株則與東亞及東南亞菌株相近,而TW-22是台灣特有菌株。該項檢驗試劑曾於今年6月送至美國海軍醫學中心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其可診斷我國及包括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澳洲等國恙蟲病的病例檢體,表示該試劑除適用台灣外,亦適用於全球恙蟲病流行地區之檢驗,有助於全球恙蟲病檢疫與防治。台灣今年迄今共27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恙蟲病為亞太地區常見地方性流行傳染病,多數病例發生在東南亞、印尼、中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北部的農村地區。台灣今年迄今共27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感染縣市以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金門縣、高雄市及南投縣為多。全年均有個案發生,病例數以5月至10月較多,男性個案高於女性,發病年齡層以50至60歲為主。因此,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務必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皮膚裸露處可用政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從事野外活動返家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以及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臨床診斷治療參考。

銀髮族麻醉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

銀髮族麻醉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過半百後,身體要進廠保養的機率越來越高。根據內政部106年公布的資料,國人平均年齡持續延長達80.4歲!而65歲以上者占人口比例將近16%,目前還在逐年增加,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逐漸老化的問題,醫療單位勢必更加頻繁面臨老人手術麻醉的危險與問題,老人麻醉相形之下越顯重要。老年人麻醉所造成的風險麻醉方法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或神經阻斷術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構造的退化,老年人接受手術與麻醉的風險也會高於年輕的患者,就生理上變化而言,可能造成以下的問題:1.心血管系統:血管的彈性減低且會變硬,造成血壓升高、心臟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反應變差、周邊血管的阻力上升,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腦部缺血。2.呼吸系統:吐氣能力、肺活量、咳嗽力量、喉頭反射皆下降,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上升,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術後肺塌陷。3.神經系統:腦細胞減少萎縮、大腦功能退化,常有記憶、情緒、認知功能不良,熟睡與REM睡眠比率減少造成失眠,神經傳導變慢、感覺遲鈍、麻醉恢復時間變長、認知障礙發生譫妄。4.腎臟:腎臟功能下降、術後易發生呼吸無力、嗜睡、電解質不平衡。5.體溫調節:身體對體溫降低時的反應較差,產生發抖、低體溫。6.消化道:常有牙齒缺損牙周病,易造成插管困難、胃腸蠕動較差,較易發生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肝臟機能也較退化,麻醉藥量也須減低。7.骨骼:老年人多少有一些骨鬆或脊椎疾病,常有痠痛問題,有可能造成半身麻醉困難。術前評估要詳細詢問身體狀況與用藥習慣第一:對於其身體狀況要詳細的詢問檢查,像平常生活照護、自主能力、溝通能力,是否有經常保持運動、是否有吸菸、喝酒習慣、睡眠習慣品質等。第二:了解病患是否有相關疾病存在,如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病史、腎臟衰竭(洗腎)、狹心症或心肌梗塞病史(是否有使用心臟支架)、帕金森症、癌症等,麻醉有時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第三:病患使用藥物狀況,是否會與麻醉藥物起交互作用,是否會增加手術麻醉的風險,是否需持續使用,常見有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第四:手術麻醉前一般的血液檢查,肝腎功能抽血檢查、尿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必要時進階檢查心臟超音波、肺功能及血氧濃度。全麻還是半麻 要聽專業醫師建議郭綜合醫院麻醉疼痛科曾嘉榮主任表示,麻醉專科醫師依照手術術式,老年人身體評估狀況及檢查結果,提出適當的麻醉方式,並非像以往民眾錯誤的概念,認為半身麻醉就一定比全身麻醉安全!半身麻醉在實施過程中,因老年人脊椎退化及骨刺等問題,困難度增加,在手術過程中,病患因清醒而常常緊張程度遽增,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等不利因素,最好經過麻醉醫師適當評估,才能對老人麻醉提供最安全的條件。總體來說,老年人身體衰弱,常有許多系統性疾病,常使用多種藥物,需要針對各別情形制定麻醉計劃,術前與麻醉醫師、手術醫師、病患及家屬充分溝通風險,防範措施,選擇最好的方式,為手術麻醉安全踏出最成功的第一步。

失眠睡不好 如何舒壓助眠又好氣色?

失眠睡不好 如何舒壓助眠又好氣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採訪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增,飽受失眠之苦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會而藉由抽菸、喝酒或依賴安眠藥入睡,但尼古丁會刺激腦部,造成入睡困難,長期飲酒會傷肝,而長期服用安眠藥則可能造成副作用或藥物依賴。如何透過其他方式達到緩解失眠、逐步戒掉對安眠藥的依賴?建議可補充所需營養素,以維持好體力同時兼顧好氣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失眠」?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短期失眠的天數為一週至一個月,慢性失眠的定義則為一週發生至少三次,且持續超過一個月。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失眠的定義:1)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2)總時數少於6小時3)半夜醒來超過三次,並且難以再次入眠長期失眠會造成較高的死亡風險耕莘醫院家庭醫學主治醫師張晏菱表示,睡眠質量差可能導致賀爾蒙紊亂,造成肥胖、免疫力下降、抑鬱、焦慮等情緒,甚至誘發高血壓、糖尿病、失智症等疾病,若失眠已造成憂慮或躁鬱的症狀,就必須就醫進行檢查,若只是單純睡眠障礙,則可使用保健食品輔助睡眠品質。7大輔助入睡方式 補充營養素讓自己好眠又美麗張晏菱醫師表示民眾若有失眠的問題,應積極找出病因,並多嘗試不同方式改善睡眠品質,例如:1) 維持生理時鐘:養成固定的起床時間。2)調適情緒、放鬆壓力:可透過聽輕音樂、打坐等舒心的靜態活動,放鬆疲憊感。3)睡前二小時避免進食:以免造成腸胃負擔。4)營造舒適睡眠環境:挑選軟硬適當的床墊與枕頭,與人體舒適的溫溼度。5)睡前避免激烈運動:睡前激烈運動,可能導致神經太亢奮而無法入睡。6)可透過食物或保健食品補充營養素:透過食物攝取含有助眠元素,穩定神經、輔助入睡,如GABA、黑芝麻素、維生素D、鎂、鈣等,這些可從南瓜、番茄、味增、葡萄、深綠色蔬菜、小魚乾、牛奶、堅果類等食物加以補充。7)睡前飲用可放鬆身心的花草茶。例如:薰衣草茶、洋甘菊茶。增加體內助眠元素 幫助入睡好眠張晏菱醫師表示GABA是腦神經內的傳導物質,若長期處於緊張、壓力的狀態,GABA的分泌量會變少,使腦神經長期處於過度亢奮的狀態,所以補充GABA可安定腦部神經,促進放鬆和消除神經緊張。而具有高度抗氧化元素的黑芝麻素,可改善身體因氧化壓力和發炎而產生的疲勞。此外,維生素D與鈣可幫助維持血鈣平衡,更易進入深層睡眠。張晏菱醫師也強調雖然食物裡含有GABA,但人們往往因為飲食不均衡或攝取不足,因此建議可額外補充。如果要挑選保健食品,建議選用知名大廠所製、擁有安全標章、營養素來源單純或有專利製程較佳。目前有一種專利天然麩胺酸發酵物,運用最新發酵科技,以特殊乳酸菌發酵麩胺酸,可萃取出高濃度、含量>20%的天然γ-胺基丁酸(GABA)麩胺酸發酵物,可一次攝取較高含量GABA。一夜好眠 還你好氣色壓力大、睡不好為膚質大忌,如果想睡得好,又想看起來亮麗光彩,可試試看以下方式:1)勤塗乳液:想維擁有好肌膚,必須適當的清潔與保濕。2)補充蜂王乳、賽洛美:蜂王乳可調整女性荷爾蒙,促進膠原蛋白增生、恢復肌膚的彈性。賽洛美則具有『保水之王』的稱號,可以增加肌膚保濕度。3)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維生素C與E具有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增生。4)防曬:肌膚防曬可避免紫外線所造成的老化傷害,記得適時補擦。5)補充足夠的水分:一天平均水量為1500cc~2000cc。從吃進對的食品開始守護健康 精神好有朝氣張晏菱醫師表示現代人飲食不均衡,對於常處於高壓工作環境的上班族、易失眠者、飲食不均衡、想保青春活力的人等,建議可額外補充營養素,除了提升睡眠品質之外,甚至可以逐步減少對安眠藥物的依賴,睡得好讓您充滿朝氣,天天容光煥發好氣色。

顱內動靜脈畸形 30%病人恐致癲癇

顱內動靜脈畸形 30%病人恐致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顱內動靜脈畸形」是指腦部微血管發育不完全,流經動脈內的血液會直接灌注到靜脈,造成血流過大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這是國內年輕人中風的常見原因。顱內動靜脈畸形發生率不到1%,年輕男性比女性更常見。臨床表現大約有50%的病人會引起顱內出血,有30%的病人會導致局部性或全身性癲癇發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病人每年有3%風險會引起腦出血,其中可能有10%機率會死亡、20-50%機率會有永久的神經學症狀(包括失語症、癱瘓、植物人等)。25歲林先生,105年第一次全身性癲癇發作被送到急診,經醫師一系列詳細檢查,包括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腦波等,最後顯示為右側額葉3公分顱內動靜脈畸形。初期使用3種抗癲癇藥物,才使癲癇獲得控制。醫師建議林先生接受「電腦刀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經過兩年追蹤顱內動靜脈畸形已完全消失,而且3種抗癲癇藥物已經逐漸減量,到第3年已經停用抗癲癇藥物,且癲癇症狀目前也無發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診斷工具是先由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再由腦部的血管攝影檢查確定診斷。治療方式包括開顱手術直接切除動靜脈畸形;腦血管內導管療法來栓塞住病變的血管;立體定位的放射手術(電腦刀、加馬刀)促使畸形血管壁內皮細胞增生,導致血管壁逐漸變厚,最後管腔完全堵塞,血流不再通過自然沒有再出血的危險。電腦刀屬非侵入性療法 缺點是需較長時間才能完全根治與開顱手術切除動靜脈畸形比較,電腦刀的主要好處是非侵入性的療法,因而不會有開腦手術的巨大風險。另外,有些動靜脈畸形位於手術無法切除的區域,所以電腦刀也許是對病人唯一的可行方法。但是電腦刀治療是一種使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的緩慢治療過程,可能需三年時間才能完全消滅動靜脈畸形,這段時間病人仍然面臨動靜脈畸形隨時可能出血的危險。奇美醫學中心的電腦刀中心治療結果顯示,通常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的腦部動靜脈畸形,有80%的機率在電腦刀治療後三年內就消失。逾7成病人使用電腦刀治療 可改善顱內動靜脈畸形引起之癲癇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暨電腦刀中心主治醫師陳志偉表示:癲癇發作情形改善的原因可能與電腦刀治療後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有關。但是即使接受了電腦刀治療,也不是所有病人的癲癇症狀會完全消失。有些病人在動靜脈畸形已經治療消失後,癲癇依舊持續存在,可能是因為在動靜脈畸形消失的過程中鄰近的腦組織形成結疤導致腦部不正常放電而引起癲癇發作,此類病人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高度近視致視網膜病變 這樣做可避免!

高度近視致視網膜病變 這樣做可避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今全球近視人口約有14億,且一直有逐漸增加趨勢,尤其台灣更是高居世界第三位,大學生近視比率高達9成,大於600度的人數佔近視人口5分之1。洪醫師說,高度近視有許多併發症,包括眼底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網膜裂孔、網膜剝離等。安南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洪純玲副院長指出,預防高度近視的發生非常重要,近年門診發現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有增加趨勢,常見肇因都是用眼過度、藍光傷害等;其中「多戶外活動」及「不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預防近視及使有近視者減緩度數的增加2大絕招。一位40幾歲長期在冷氣房工作的女性上班族,最近右眼看東西有歪斜及黑影現象,再加上之前年輕的時候有做過高度近視角膜雷射,所以眼睛感覺乾澀及疲勞很是困擾,經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做眼底視網膜斷層掃描儀檢查及眼底螢光攝影,發現其右眼黃斑部有高度近視性脈絡膜新生血管併有滲出液,經眼科醫師給予右眼玻璃體內抗新生血管因子注射後,視力即恢復原先水準;經一年後,又因近視逐漸增加且模糊,再度回診檢查,發現兩眼有核性白內障形成,洪醫師以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成功切除白內障並放入人工水晶體,視力恢復正常且目前的視力為1.0。眼球內注射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的藥物治療 避免傷及黃斑部組織近視角膜雷射手術的發展,解決了許多人不想戴眼鏡的困擾,不過對於高度近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並無法降低其發生率。洪純玲副院長表示,一般性的雷射不適合做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治療,因為怕會傷害到黃斑部正常細胞,故現在以「眼球內注射」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的藥物來治療,比較不會傷害到黃斑部正常組織,也不會有過度疤痕形成,視力進步機會較大,原則上眼球內注射直到新生血管萎縮消失即可,次數因每個病人而定但需定期門診追蹤治療。預防高度近視的發生非常重要 避免長時間近距離閱讀與藍光刺激洪純玲副院長強調,預防高度近視的發生非常重要,近視角膜雷射雖然可以解決屈光問題,但是不能解決眼底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的發生機率,所以要做好早期預防高度近視的產生,如避免長時間近距離閱讀以及3C藍光刺激,當一旦發現自己視力有狀況就要趕緊找醫院眼科專科醫師做檢查及後續治療,預防及早期診斷及治療是保護自身健康的不二法門。 

細觀察自殺警訊 3步驟一起挽救生命

細觀察自殺警訊 3步驟一起挽救生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300多人死於自殺,平均每1~2天就有1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8年針對臺灣地區15歲以上的2,126位國民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國人有自殺想法時僅24.8%會向外求助,求助對象主要以「親朋好友」最多(佔 57.25%),由此顯示,周遭親友適時關懷具自殺想法親友的重要性。臺北市政府舉辦「2019世界自殺防治日暨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透過以真實故事改編的「另一道光」微電影,讓民眾了解自殺事件如何影響身邊的人,讓民眾學習如何提供關懷與協助,營造溫馨關懷的城市文化,每個人都能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1.個性偏激的人。2.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3.挫折忍受力低的人。4.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5.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6.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一、社會指標方面:性別、年齡、 婚姻、工作、 過去有自殺史 、精神病史、家族史、 自殺的方式。二、個人言行方面:1.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2.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3.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4.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5.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青少年自殺警訊1.作息開始混亂。2.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3.常常請假。3步驟挽救生命 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高自殺危機者其自殺行為背後不僅有單一因素,自殺的防治,大家都有責任,對週遭可能發生個案的協助多一分,也可能減少一個生命的損失遺憾,少一份社會的動盪不安。除了公共衛生及心理衛生工作重要課題外更應結合民間力量,同心協力進行自殺防治工作,共同扶持與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大家善用「1聽、2應、3轉介」:1.聽/主動關懷、積極傾聽。2.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3.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幾個簡單步驟,來協助心情受困的親友,若發現自己或親朋好友有壓力或心理問題無法自行處理時,應尋求協助。為提供民眾自殺防治及心理諮詢服務,若民眾對於感情、人際關係、生活、學業及工作等有壓力困擾、情緒低落,甚至引發自殺想法時,都可以利用專線來進行諮詢,專線人員還可以協助連結心理衛生等相關資源提供多元服務。衛生福利部設立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油炸物及咖啡抽驗 今年合規Pass

油炸物及咖啡抽驗 今年合規Pass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咖啡是現今大部分上班族的精神支柱,油炸食品更是不分年齡層廣獲大眾喜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108年6月規劃專案,前往西式速食店、早餐店、咖啡店、傳統市場、超市賣場等處抽驗即食薯條、馬鈴薯餅乾、咖啡豆、咖啡粉、即溶咖啡、黑糖及油條等,共計抽驗20件產品,檢驗丙烯醯胺含量。產品項目包含4件即食薯條、4件馬鈴薯餅乾、4件咖啡豆或咖啡粉、4件即溶咖啡、2件黑糖及2件油條,檢驗結果均符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發布之「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常見高溫油炸食品 會產生丙烯醯胺食品於高溫加熱下,胺基酸與還原醣會進行梅納反應並賦予食品特殊風味及色澤,但同時會促使丙烯醯胺形成,此反應較常見於高溫油炸食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5年1月7日發布我國「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針對不同市售食品訂定丙烯醯胺指標值,提供食品業者管控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參考。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丙烯醯胺歸類為2A物質,表示對動物具有致癌性,但流行病學研究尚無法證明為人類致癌物。臺北市衛生局呼籲食品製造業者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規定實施自主管理,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之「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透過調整薯條、馬鈴薯餅乾的切片厚度、避免油炸顏色過深或是以少量分批加熱等方式降低丙烯醯胺生成,當發現產品可能危害衛生安全時,立刻停止販售並啟動回收、通報衛生機關;另外,衛生局提醒消費者減少食用高溫油炸食品,盡量以清蒸、水煮的烹調方式,同時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降低及分散丙烯醯胺可能對人體健康的風險,也避免文明病上身。 

打針後 究竟要不要揉?

打針後 究竟要不要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常有患者問「打完針要揉嗎?」「要揉多久?」依照靜脈注射、肌肉注射或預防針,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並非所有的針打完都需要揉,有些針劑打完不適合揉,如果揉了,反而會有反效果。一般而言,打針後需不需要揉,依注射的藥品種類或注射方式而定。肉針(肌肉注射):要揉部分肌肉注射的藥品,會建議輕揉注射部位,以加速藥品的吸收或使藥品快速產生藥效。注射後以酒精棉緊壓住注射部位先揉、再擴大範圍揉,揉約3~5分鐘,返家後如發現注射部位劇烈疼痛、發腫可用熱毛巾熱敷3~5分鐘,可緩解症狀。血管(靜脈注射)、胰島素(皮下注射):不可揉,打針處加壓止血五分鐘通常打胰島素(皮下注射),或打血管針(靜脈注射),如打點滴、抽血及一些小量的藥物注射等,這類的針劑打完後,不需揉,只需輕壓傷口,直到不再出血即可,如果揉的話,可能會使血管遭到拉扯,而導致皮下出血或瘀青。疫苗、預防針:不用揉而部分疫苗,雖然也是肌肉注射,但因疫苗是在注射後,讓藥品緩慢被身體吸收,慢慢誘導身體產生抗體。因此,打完疫苗後,不建議搓揉注射部位,若注射藥品24小時後有產生局部硬塊,可透過熱敷的方式改善。食藥署建議,目前注射的藥品種類繁多,建議民眾打針時,可詢問護理師或專業醫事人員後續的處理方式,並且注射藥品後,最好在原處休息30分鐘,如無任何不適或過敏反應後再離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