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練習放慢速度 釋放核心情緒

練習放慢速度 釋放核心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逃避的情緒,在說些什麼?和引發你憂鬱和焦慮的往事晤談,對於童年和成年曾受傷的自己給予同情,才能從情緒傷痛中脫困。若沒有先放慢速度,我們就無法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更不用說透過情緒變化三角地帶加以運用。放慢速度,你就能放鬆,如果一開始無法放鬆,那就要先作一些練習。1)腹式呼吸深度腹式呼吸是我教給每個個案的技巧。想要平靜下來,這是最好的工具之一。當你第一次開始嘗試放慢速度時,你會意識到內心發生了什麼事。遇到初次面對的或讓你不舒服的事情時,保持呼吸非常重要。腹式呼吸實際上刺激了體內稱為迷走神經的主要神經。受到刺激時,它會向心臟和肺部發送一項訊息,使其減慢速度,這是平息和紓緩焦慮的強大而可靠的方法。以下是做法:透過你的鼻孔慢慢深吸,吸進感覺上像你肚子底部的地方。感覺你的肚子鼓出。你必須努力看來像個大佛一樣,盡可能將肚子鼓出來。有個實用的做法是,把手放在肚子上,確定你吸氣時肚子會鼓起來。這實際上需要練習好幾週。大多數人會將氣吸進胸部,也就是吸進肺的頂部。我們要重新訓練如何將胸式呼吸改成腹式呼吸。吸飽氣時,屏息暫停一秒。2現在噘唇徹底吐氣,就好像在吹一勺熱湯一樣。噘唇可以幫助你控制氣流外洩的速度,這樣你就可以達到最放鬆的狀態。呼氣時聆聽身體,這樣你就可以將速度調整到內心感覺最放鬆的地步。呼氣時間應該是吸氣時間的大約兩倍。呼氣時,想像你的整個身體鬆軟。重複這個做法五次。2)自覺地向外觀看你只需要花兩分鐘就能有意識地練習向外觀看。撥出可以靜心的時間在家裡練習。或者,當你遇到塞車、在便利商店排隊,或者走去開車時,都可以做這件事。注意到你所看到、聽到和聞到的東西,有助於你進入當下。當你想要指出你在運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時遇到的感覺、情緒和感受時,放慢腳步,處在當下,也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3)接地氣站著或坐著,把腳放在地板上。感覺你腳底下的地板,持續感覺你腳下的地板約三十秒。就這麼簡單。把你所有的注意力轉移到腳底時,你能否指出你注意到的兩件事?觀察一下你的內心世界,注意你的情緒狀態或身體感覺到的任何變化,無論那些變化有多麼微小或微妙。4)想像一個平靜的地方一旦你創造一個平靜的地方,它就是你可以隨心所欲運用之處。當你需要暫時擺脫滿滿的壓力時,你可以造訪你的平靜之地。如果你正在運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而且你的焦慮上升,請休息一下,想像你的平靜之地。如果你正在和一部分的你相處,那部分的你抱持著內疚或羞愧,而且你開始覺得不舒服,那就造訪你的平靜之地。當你對某件事情感到不安,想要平靜下來,你可以在工作上或在人際關係中做這件事。把你的平靜之地加入你既有的鎮定策略工具箱中。保持平靜,以便再次放慢速度,感受踩在地板上的雙腳,並且做四、五次深度腹式呼吸。5)想像平靜時的心理障礙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阻礙,無法想像一個平靜之地,沒關係,這很常見。我們有時會受到阻礙,不要妄下評斷。如果你願意堅持這一點並且多嘗試一下,那就看看你是否能想像你需要什麼才能夠克服障礙,找到一個平靜之地。幻想之美,就在於不受現實的範圍所侷限。你可以想像你想要的任何事物,沒有極限。例如,你想像自己身在一個平靜之地,並為此感到內疚,因為你所愛的人病魔纏身或正在掙扎受苦,你覺得如果其他人沒有感到平靜,你自己也不能平靜。你可以想像一位法官或上帝授予你臨時許可。(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時報出版)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睡眠呼吸中止恐健康堪憂 3方法緩解

睡眠呼吸中止恐健康堪憂 3方法緩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打鼾很多人認為是很正常的現象,甚至認為打鼾是睡得香、睡得好的表現。但其實打鼾是健康的一個隱形殺手,是威脅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中止症 健康隱患警訊在打鼾期間伴有反覆的呼吸停止,會造成大腦皮質的反覆覺醒,引起血液內氧含量降低,造成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慢性缺氧,這時候打鼾就不是正常現象了,被稱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期的慢性缺氧可誘發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絞痛發作。如果打鼾者晚上睡覺時出現呼吸暫停,且暫停時間超過10秒,就必須提高警覺。鼻腔疾病:如鼻中隔彎曲、鼻息肉等鼻部疾病可引起鼻腔狹窄,鼻咽平面堵塞;咽部扁桃體的肥大增生、舌根肥厚也會引起氣流的堵塞。疾病信號站做過睡眠呼吸監測的人就會知道,如果一晚打鼾幾百次、鼾聲超過60分貝(隔室可聞)且不規律、時斷時續、聲音忽高忽低,就需要警惕。因為此時呼吸有可能就會悄無聲息的暫停,腦部、心臟等問題隨之而來。你應該這麼做1)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有利於緩解睡眠呼吸中止症,例如採取側臥位睡眠,可以減輕或防止咽腔部軟組織和舌根的後墜,從而有助減輕鼾聲並預防呼吸暫停。肥胖者更易因咽喉腺樣體肥大阻塞氣道,進而影響睡眠,下巴短者更易中招。所以肥胖者應減肥,一方面要減少熱量的攝入,另一方面要多進行有氧運動。2)指尖點壓按摩迎香穴(位於臉部,在鼻翼外緣中點,鼻脣溝中),右側迎香穴沿順時針方向、左側沿逆時針方向刺激,每次1至2分鐘,每天3至5次,可補肺氣,緩解打鼾。3)按摩攢竹穴:從攢竹穴(在臉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向下,沿鼻外側到鼻翼,上下反覆按摩,每次1至2分鐘,每天3至5次。(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烹調吞嚥困難照護食 4重點要注意

烹調吞嚥困難照護食 4重點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長照機構使用鼻胃管的人數高達94%,全球最高。而日本只有11%,德國只有6%。吞嚥障礙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在照護下吃適合他們的食物。讓被照顧者能重新恢復由口進食的尊嚴,享受真正食物的美味;讓照顧者不再需要因為拒絕家人希望進食的要求而難過,適合的食物能讓被照顧者進食更方便,得到較好的營養,免疫力不易低下,有機會復元,能拿掉鼻胃管,照顧更輕鬆。可讓有吞嚥困難的人容易吞的食物,有四個重點要注意。1. 易變形:因為咽部肌肉的力量不足,所以食物通過時要能容易變形。太乾硬的食物,像硬的果凍、肉類等,都容易卡在咽部,不適合直接食用,必須花點工夫處理後才能食用。2. 黏著性低:海苔、薄的菜葉等,容易附著在口腔和喉嚨引起誤吸的,都必須經過處理才能食用。3. 有凝聚力:如果舌頭無力,無法將食物處理成適合吞嚥的狀態,進食時食物就很難聚集在一起,會散落在口腔四處。不但吞不下去,還很可能因為長期置留在口腔中成為細菌的溫床,或是在進食一段時間之後不小心掉進氣管,引起誤吸。所以食物必須調理得容易凝聚,容易成為食團,才好吞。4. 離水性低:吞嚥力差的人,常因為液體的流速快,在喉頭還來不及抬起時液體就跑到了氣管,發生嗆咳。水或果汁之類的飲料大家可能都知道必須小心,但有一些隱性的含水食物,如水份多的水果、凍豆腐、燉煮的蘿蔔等,這類咬了會出水的食物,甚至連明膠之類在體溫下會融化的食物,都要小心,必須處理過後才能食用。有吞嚥困難的人喉嚨和舌頭力量不足,容易疲乏,經常只進食三十分鐘就累了。就因為能吃的時間不長,食物最好營養密度高,且容易處理成一口大小。中、重度吞嚥困難者的食物還必須要有質地平均、不會有軟有硬,並在口中容易整理成食團等等的特性。如何確認吞嚥照護食的濃稠度 是否符合標準?攪打好的吞嚥照護食倒入容器時要仔細觀察,從食物堆疊形成的螺狀紋高度及數量,就可以檢測是否適合吞嚥障礙者食用。每一位吞嚥障礙者都有自己適合吃的食物濃稠度,記下這個形狀,下次製作時只要能做出差不多的濃稠度就可以。即使是有吞嚥障礙的人,但就像一般人一樣,每個人可接受的食物濃稠度仍然有一個範圍。攪打的天然食物,多少會因為食材含水量或調理的過程不同,造成製作出來的食物濃稠度略有差異,但只要是在吞嚥障礙者可以安全吞嚥的範圍內,都可以接受。不一定要每一份食物的濃稠度都做到一模一樣,那樣壓力太大了。萬一不小心調理得太稀,只需要再加一點山藥或銀耳糊再攪打一次。反之,若是調理得太乾,略加一些水或高湯攪拌均勻即可。說到底,隨著病程進展、體力改變、天候變化,每天的吞嚥能力也都可能有些微改變,調整食物濃稠度本來就是必須的事。如果本來吃得很順利,卻突然出現嗆咳或不好吞的情況,就要考慮調整食物質地,並再次請語言治療師評估。(本文摘自/吞嚥照護食:給有吞嚥及咀嚼問題者的日常食譜/如果出版社)

10天腰瘦5.5吋!神奇的永遠平腹計畫

10天腰瘦5.5吋!神奇的永遠平腹計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有20% 的空間可以「亂吃」?答案很簡單,因為每餐裡有80% 是可維持健康的食物。這個「80/20」完美比例就是永遠平腹計畫的基礎,也是我終身持續減重的祕訣。這80% 的飲食當中會包含1 份蛋白質、1 份健康油脂,以及無限量的不含澱粉蔬菜。如果想多補充一點精力,你也可以加上一些水果,還有少量含澱粉的蔬菜,如甜菜、胡蘿蔔、奶油南瓜等。剷除腹部贅肉之後,你可依以下方法組合出永遠平腹完美餐點中80% 的部分:一、蛋白質的份量每餐都應該含1 份蛋白質。1 份的肉、魚或禽肉大小和厚度都和手掌差不多;1 份蛋就看你的手掌能握住多少顆(通常是女生2 ~ 3 顆、男生3 ~ 4 顆);2 顆蛋白則等於1 顆全蛋的蛋白質量。二、不含澱粉蔬菜的份量1 份不含澱粉的蔬菜至少要像壘球那麼大。它們很有益健康,如果可以, 你的盤子上至少要有2 ~ 3 顆壘球大小般的蔬菜。三、含澱粉蔬菜的份量1 份含澱粉的蔬菜(如甘藷、豆薯、大頭菜或冬南瓜)對女生來說大約是棒球那麼大,對男生來說則約是壘球大小。四、水果的份量1 份水果大約是半顆水果大小,例如:半顆蘋果、半顆柳橙,或網球大小般的莓果、葡萄、熱帶水果。這差不多是拳頭握起來的份量,如果已經切塊, 就等於半杯的量。每天的水果量不要超過2 份,並且要分開在每餐吃一點, 或當點心,以分散糖分攝取量。五、油脂的份量1 份油或澄清奶油指1 大匙。1 份堅果、種籽、椰片或橄欖指1 個拳頭大小的份量。1 份堅果醬指1 大匙。1 份酪梨指¼ ~ ½ 顆。1 份椰奶指225 克,或⅓ ~ ½ 罐。1 份杏仁奶指225 克。1 份奇亞籽指4 茶匙。1 份亞麻籽指2 大匙。若飲食中有80% 都是好食物,你就在體內累積足夠的「正能量」,另外20% 不管怎麼放肆,都不會造成傷害。就像我常說的,你只要做足八成的功夫,就能收到十成的效果。這對你的心態會造成極大影響,因為你永遠不必說「我不能吃這個」。復胖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對自己說永遠不能享受美食,不管是冰淇淋、披薩或起司通心麵。告訴自己不能吃,保證你會越想吃,你的意志力遲早會瓦解而放開大吃。(本文摘自/10天腰瘦5.5吋!神奇骨頭湯減肥法/出色文化)

家庭裡 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

家庭裡 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父母/小孩有邊緣人格……這樣的家庭充滿了不安、矛盾與壓力,舉例說來,如果母親是邊緣人格,她對某些事情可能完全不管也不在乎(成績、交友、金錢,每個邊緣人格狀況不同),但會要求孩子要每天準時回家、報備行蹤。即使孩子已成年,上大學、外宿了,還會每天打電話到宿舍確認孩子有沒有回去,也會要求孩子每週都要回家報到,甚至要知道每個朋友的電話。如果孩子說要討論報告或有事耽擱,就會狂打電話、傳簡訊,要孩子立刻回來,否則就會開始情緒勒索,用「沒你這樣的孩子」、「不孝」等字眼,把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扔給孩子承擔,把錯怪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若有邊緣人格的是爸爸,行為特徵則是用大男人的方式來管控妻子、小孩,常以挑剔、要求的方式讓家人妥協、受控制、聽話。很多時候,孩子不接受管控,父親也會瘋狂指責母親不盡心教育孩子,或是沒有當好母親才會讓孩子如此「不受教」,常常最後的行為就是暴力相向,或以更激烈的言語羞辱與攻擊。身處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面對很多的管控與情緒。和對自己很隨興、不規律但態度強硬的管控者相處,雖然關係很黏膩,甚至有相當多的愛,但恨也隨之而來。隨著小孩漸漸長大,他們開始長出自己的個性與想法,也會開始想要反抗父母的操控,或模仿這些行為,開始有很多問題冒出來。而這也是邊緣型人格疾患發病的時間──青春期。上述這些情形若發生在邊緣人格的家庭裡,常常會變成羅生門,因為家裡每個成員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說得出許許多多被傷害的證據。宛如魔咒的邊緣型家族命運簡而言之,這不是單純一個家庭成員的邊緣人格問題,而是整個家族氛圍就像「邊緣型家庭」一樣。焦慮與不安就像病毒一樣,不管有邊緣人格的是父親或母親,在相處的蜜月期過後,焦慮事件會隨著生活,因雙方愈來愈多的差異而傳染、擴散,例如婆媳衝突、居住問題,或是兩家不同的經濟價值觀等。問題會漸漸地蔓延到夫妻關係、教養態度,原本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卻變成互相傷害的證據與理由。也因為希望自己能被無條件地照顧,更加不能接受伴侶的「不體諒」。長久下來,焦慮與不安會影響原本狀況較好的另一半。在長期的猜忌與懷疑之中,變成習慣性的自我防衛與過度反應。而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傳承了不安與恐懼。有些孩子因而習得了邊緣人格的個性,有些則成為把自己跟感覺隔離的人,在心裡跟這樣的家庭劃清界線以自我保護,也有些孩子會早早逃離家中(一面認為是自己的存在所造成的問題)。(本文摘自/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寶瓶文化 )

教養的分歧點:該讚美還是責備?

教養的分歧點:該讚美還是責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育兒書籍中總強調要「培養孩子的自發性」,但恕我直言,以腦科學來說,只做到這一點不算是完整的教育。因為有些行為可以自然培養,有些則是無法自然培養。把門關起來、把鞋子擺整齊、收拾玩具,這些行為對大腦來說是不自然的行為,無法自發性地形成。想養成這樣的習慣,必須仰賴「教養」。把玩具從箱子裡拿出來這個行為,可以自發性地完成,因為這是玩耍的必要過程,不用教也會。但是,玩完後的整理,不靠教養就絕對不可能做到。請大家不要誤會,所謂教養並非「把玩具收起來!」、「不整理就不讓你玩了!」等怒罵。以專業術語來說,教養可以分類為「強化」和「弱化」兩個方式。「強化」指的是加強再度採取該行動的意願。「弱化」指的是降低意願,使其不要再度採取該行動。該讚美,還是要責備?大家覺得「讚美」和「責備」哪個方法比較好呢?首先,讓我們針對責備的案例來思考。有一個實驗將父母分成兩組,讓他們想辦法阻止孩子玩電玩。其中一組會斥責正在玩的孩子:「快去念書!」另一組父母則採取溫柔勸說:「是不是該開始念書了?」最後再問孩子:「那電玩到底有多好玩?」被責罵的孩子回答「非常好玩」,而被溫柔規勸的孩子則是回答「不是太好玩」。我們可以將這種情形解釋為「認知不協調」。被責罵的孩子「雖然很想玩,但不得不停止」,因為是強制性的被迫結束,因此不會發生認知不協調。「不玩了」單純只是因為情況不允許,也就是說,他們對電玩的強烈興趣並沒有改變。另一方面,因為被溫柔勸導而不玩,則是「說不定還可以繼續玩,但自己選擇停下來」。亦即「明明還想玩,卻不玩了」這種心情和行動的不一致,造成了認知不協調。這麼一來,「停止玩遊戲」這個自己的決定,就必須從自己的內心來解釋。而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就是「其實那個遊戲並沒有那麼好玩」、「所以自己決定不玩了」。事實上,實驗證明如果父母可以很有耐心地持續用這種溫柔勸導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總有一天會對電玩失去興趣。就像這樣,盡量避免嚴厲斥責,同時有耐心地予以教養才是理想的教育(當然,很多時候,養育子女並沒有那麼簡單......)。關於責罵與稱讚的平衡,我從在研究室做的老鼠調教實驗中也得到一些啟示。想讓老鼠記住路徑時,常常會使用飼料。這是「做到了就稱讚」的訓練法。相反的,也可以給予貓的味道和電擊等「懲罰」,這就相當於「沒做到就責罵」。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做到了就給獎賞,做不到就處罰」這種融合胡蘿蔔與鞭子的組合。換句話說,為了讓老鼠學習,有以下三種調教方式:1只有報酬(稱讚)2只有處罰(責罵)3融合報酬和處罰這三種調教方式中,最能讓老鼠快速學會的是哪一種?對平常一直在做這個實驗的我來說,絕對不會答錯答案,老鼠的成績依序是1 <3<2。光是讚美的指導方法效果最好,絕對不能責罵。一旦加以責罵,想完成任務的動力本身也會減少,結果就是達成率下降132。讚美的好處和壞處透過稱讚來進行「人格內化」這個過程有三個階段。那就是外發性強化、代理強化、自我強化。1「外發性強化」即直接讚美,是最簡單的一種。被稱讚的孩子會很開心,然後重複做同樣的事,這便是「受肯定行動」的內化。越是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就越容易看見成效。2「代理強化」是基於看到朋友或兄弟姊妹等身邊的人被稱讚而產生的。也就是說,透過勾起「因為我也想被稱讚,所以加以模仿」這種心理,讓孩子觀察學習。雖然不是直接被讚美,但對成熟到某種程度的孩子來說,光是這樣,就足以構成人格內化了133。3「自我強化」是「自己稱讚自己」。就算沒有他人的稱讚,只要出現好的行為,自己就會稱讚自己,結果,受歡迎的行為就會不斷增加。基本上是以1→2→3的順序來成長。所以,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目前處於哪個階段。「整理這件事,是階段1」或是「把鞋子擺整齊這件事是階段2」等等,必須依照孩子每個行為的階段,仔細調整和他說話的方式和應對方法。基本上,我贊成採取「稱讚」的方法。不過,稱讚真的非常困難,因為會有認知不協調的情形。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對著經常畫畫的孩子稱讚他「畫得好棒啊」、「了不起」,並不值得鼓勵。(本文摘自/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讀懂0-4歲的嬰語、情緒與行為,讓父母用腦科學幸福育兒/時報出版)

女子人際學 面對衝突的五個方法

女子人際學 面對衝突的五個方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究竟什麼是「不與別人衝突的人際關係」? 重申一次,就是不會因衝突而讓自己吃虧。這裡必須思考的是,你最後究竟想怎麼解決?即使不發生衝突之下卻仍感受到壓力,或是使得彼此之間的鴻溝加深的話,都是得不償失。目標先設定在不傷害彼此的情形下,讓人際關係變得輕鬆,並達成自己的目的。就結果而言,人際關係順遂的人都是這麼做。只不過,與別人相處融洽或是勝過對方,都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應該是「讓人生路走得更愉快」。在這個前提下,因應人際關係上的衝突可採取的策略有五項:1爭執。2不放在心上。3保持距離。4逃避。5巧妙閃過。 首先,最好避免1「爭執」。就像前面說過的,和別人發生爭執,不僅會讓彼此受傷,而且還很麻煩。不過,如果要讓對方見識自己有多認真,或是即使和對方吵架也想做出可接受的結論時,有時候也會將爭執當作最終手段。至於2~5,都是「不戰策略」。 所謂「不戰」,是放棄「精神上」的人際關係衝突。面對麻煩的人,千萬別想太多。根據對方的個性、當下的狀況,採取2~5柔性的「不戰策略」,讓心情盡快恢復平靜愉悅。想要多少改善些狀況的話,可以藉由與對方交談或合作,尋求和平的解決方式。女人不是靠「強悍」決勝負,靠的是「韌性」。接下來將針對2~5的策略,一一說明。1- 面對愛找藉口的人, 先釐清各自的責任範圍如何應對動不動就怪罪別人、滿嘴藉口的女性打死不承認自己有錯的女性,自尊心很強,但多半又並沒有與之相符的實力。總之,她們會隨便找個藉口,扯東扯西,設法蒙混過去。我曾經參加過一個旅行團,負責帶隊的就是個典型的「找藉口女子」。錯過時間沒搭上電車說是「車站的時刻表有問題」,到了預計要去的景點休館,就把矛頭指向其他人,「是副領隊沒事先確認」,讓當場氣氛變得很僵。甚至她把向大家收取的費用弄丟時,還說謊「是在旅館被偷了」,搞得大家雞飛狗跳。這種「找藉口女子」在犯錯、失誤、情非得已的評價下,要是自己成了惡人,不僅會失望,當事態嚴重時,甚至還不惜說謊,從頭到尾全都是藉口。就像小孩子被媽媽大罵「亂尿尿」時,會找藉口一樣:「不是我!是小狗啦!」大人的藉口乍聽之下似乎有理,但也更糟糕。那麼【如何面對找藉口女子】?1 清楚畫分責任範圍。藉口通常在有狀況發生時出現,因此事先防範很重要。尤其在工作場合,能夠釐清具體的任務分配,就可以避免推卸責任。為了避免事後爭執到底有說過還是沒說過,要留下便條或e-mail的紀錄。2「不是只有你會這樣」給對方台階下。要是把找藉口女子罵得狗血淋頭、狠狠斥責,雙方絕對會爆發衝突。對於自己被當成惡人想必心有不甘,心生怨恨。由於這類人個性敏感,容易受傷,千萬別窮追猛打。讓對方認為不是只有一個人的錯,讓她稍微減輕罪惡感。「每個人都難免搞砸」、「我也出過這種錯」,安慰對方後再提醒她:「我們互相再多留意。」3 與其責備「為什麼這樣?」不如放眼未來「該怎麼做?」。對於找藉口女子的禁忌關鍵詢問字是「為什麼?」「怎麼會這樣?」然而這些只會引來更多讓人不想聽的藉口。不如用「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讓對方放眼未來,想想之後的發展。4 太誇張的藉口不必理會。如果對於藉口總是寬容相待,對方會認為這招式有效,有時候反而助長對方氣燄。因此,偶爾必須表達自己的不高興。「那麼,下次就拜託你了。」像這樣直接結束話題,不必多加理會。 3-主管與部屬的差別不在「地位高低」,而是「職務差異」如何與年輕主管、 年長部屬的相處由於社會上轉職者與派遣員工增加,以及能力主義逐漸受到重視,愈來愈多年輕女性成為主管,反過來說,也有年長女性成為部屬,這類異於以往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 這兩種狀況我都面對過,非常耗費心力。尤其身為主管,部屬是較自己年長的女性時,要提醒對方時很傷腦筋。比方說,年輕部屬如果遲到,只要很明確告訴對方要守時就可以了,但換做年紀比自己大的人,還要考量不傷及對方自尊的委婉說詞。面對年長與年輕的人有不同因應方式,這也是理所當然。 基本上該先了解的,就是主管與部屬的差異不在「地位高低」,而是「職務差異」。若是離開辦公室到其他地方,或許彼此立場就會反轉。如果有「自己身為主管就是『地位高』」或是「因為年紀大所以在『上位』」, 就會擺出目中無人的態度,很容易會引起風波。在心裡最好做個切割,想著「一切都是為了要做好工作,沒辦法」就好。那麼,要如何與年長部屬,或年輕主管相處呢?【與年長部屬的相處方式】面對年長的女性部屬,不要擺出主管的架子,乾脆以「我有思慮不周的地方,請幫助我」的方式來請託。當然,別忘了使用敬語。若是對方犯錯,「可以麻煩再確認一次嗎?」讓對方能自己察覺到;要提醒或指責對方時,「因為希望你可以當其他人的示範」表現對對方抱有期待、拉抬對方,這一點很重要。平常也不忘隨時感謝,「多虧有你的幫助」。當自己出錯時就乾脆地道歉。在工作之外,展現對年長人士的尊敬,「我很敬佩你會∼」、「下次請教我∼」 讓對方保持自尊。【與年輕主管的相處方式】如果同為女性,通常發現年輕主管的缺點,很容易不留情面,但既然自己比較「年長」,就採取寬容的態度吧。不要立刻批評,而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任何問題可以找我討論」當作一名可靠的部屬。偶爾也可以說些「不要太勉強」、「不如這麼做∼?」,像媽媽一樣給予關懷、建議。(本文摘自/女子人際學/時報出版)

異位性皮膚炎好癢 4步驟急救乾癢肌

異位性皮膚炎好癢 4步驟急救乾癢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覆發性、高度搔癢的皮膚發炎疾病。發作時皮膚又乾又癢,讓不少人深受困擾,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台灣有超過200萬人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大約 60%的患者在1 歲之前就出現症狀,85%在 5 歲之前就會發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根據研究分析,基因以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異位性皮膚炎是因聚絲蛋白基因產生突變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皮膚屏障異常,本身聚絲蛋白基因產生突變,導致穩固角質功能的絲聚蛋白異常,使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所以皮膚的完整性喪失,水分容易流失,保溼度降低,進而讓過敏原容易趁虛而入;在成人則是因為年紀增加皮膚老化,皮膚保水能力下降,所以保濕的重要性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身上尤顯重要。生於過敏家庭的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高,約有6成會在1歲前發病,高達8成5的機率會在5歲前發病。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8大因子:1)溫度變化、流汗。2)環境溼度降低。3)洗澡次數太多或過度清洗。4)和刺激性物質接觸,如清潔劑等。5)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如對香精、金屬合金、染劑等。6)空氣中的過敏原,如塵蹣。7)食物:例如帶殼海鮮類、牛奶、食物中的防腐劑等。8)情緒與壓力:例如小朋友的父母將離婚,或是每次要上學之前,皮膚炎就搔癢的更嚴重等。浸、塗、濕、乾4步驟 急救乾癢肌異位性皮膚炎嚴重時病患會感到皮膚乾燥、奇癢無比,可透過「濕敷療法」護理,緩解皮膚不適。「濕敷療法」可分為「浸、塗、濕、乾」4步驟。1)用溫水(36-38℃,比體溫略高即可)泡澡10分鐘,2)依醫師指示塗上建議的保濕產品與藥膏3)接著取兩塊醫用束縛帶,將其中一塊醫用束縛帶先浸濕,輕微擰乾後包紮於患部4)最後再包上另外一塊未浸濕的醫用束縛帶。包紮敷料一次可敷2至4小時,嚴重時可以上、下午各敷一次,或是睡前敷到早上睡醒再拆掉。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照護:1)保溼乳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須加強保濕,依不同膚質和季節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記得選用不含香精、防腐劑或乳化劑的產品,若是症狀嚴重者則建議選用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保濕產品,另外除了在乾燥的冬季使用保濕乳液,在夏天也應做好保濕工作。2)衣物材質: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枕頭套、毛巾,避免粗糙、太緊的衣物,以免摩擦刺激皮膚,也要常常清洗,晾曬在陽光下。3)飲食限制:少吃牛奶、蛋、海鮮、醃、燻、罐頭等加工食物,另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會導致搔癢、刺激流汗,應避免食用。 4)避免大量流汗:汗水積在皮膚上容易出現刺激發癢的情況,使皮膚炎惡化,若大量流汗時應盡快用清水洗掉,可用清水或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沐浴用品進行清潔。5)周遭環境:切勿擺放絨毛玩具或是鋪地毯,灰塵和塵螨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不要鋪地毯盡量減少家中灰塵,避免塵螨增生誘發過敏性鼻炎、皮膚炎、氣喘發作,也不要養寵物。6)情緒和壓力: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孩子搔抓的習慣,需隨時留意紓解患者的壓力和情緒。 

5歲童解出血便 梅克爾憩室惹禍

5歲童解出血便 梅克爾憩室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幼童突然血便,常讓家長無所適從。5歲楊小弟近2日因反覆嘔吐與肚子痛被送到急診,醫師安排住院後開始解出磚紅色血便,且皮膚與結膜變的蒼白。抽血檢查發現有貧血的現象,經腹部電腦斷層與梅克爾核醫掃描檢查,診斷為「梅克爾憩室」,且已合併梅克爾憩室炎、憩室穿孔與沾粘性腸阻塞的情況。醫師安排腹腔內視鏡梅克爾憩室切除手術後,已恢復良好並順利出院。梅克爾憩室合併發炎 繫帶沾黏小腸阻塞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徐千婷醫師表示,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是小腸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異常,發生率為一般人口的2%。其發生原因在於胚胎早期,臍腸繫膜導管(omphalomesenteric duct; 連接胎兒的中腸與卵黃囊)未於胚胎期第5-7週成功消失,而形成一段退化不完全的憩室。梅克爾憩室主要分布在迴腸,距離迴盲瓣約50-75公分處。因憩室內會出現腸道以外的異位黏膜組織,如胰組織與胃組織,造成憩室附近的腸道黏膜長期受到胰酵素或胃酸侵襲,因而形成腸黏膜潰瘍與出血的情形。易與腸胃炎混淆 血便是警訊徐千婷醫師說明,梅克爾憩室多在2歲之前會出現症狀,但是發生症狀的年齡可以從嬰兒到成人都有可能。它的臨床症狀相當多樣化,兒童多為無痛性黑褐色血便,其他包括貧血、腹痛、嘔吐等,一些少見而嚴重的個案甚至會以憩室炎、憩室穿孔併腹膜炎、腸阻塞、腸扭轉、出血或合併腸套疊表現。起初為黑褐色血便,大量出血時則轉成磚紅色或鮮紅色,一天內排便3~5次,嬰幼兒會因血便狀況而伴隨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尿少等現象。梅克爾憩室診斷主要靠梅克爾核醫掃描檢查,顯示異位性胃黏膜組織,若出現臨床症狀,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梅克爾憩室或其併發症因早期症狀不典型,臨床上易與腸胃炎混淆。徐千婷醫師呼籲,若孩子出現大片血便,或嚴重腹痛等異狀,應盡早就醫檢查,及時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