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無花果營養功效多 但這些人不宜食

無花果營養功效多 但這些人不宜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無花果古老傳說中無花果被稱為「聖果」,是祭祀用的水果。在《聖經》中被稱為「神聖之果」、「生命果」、「太陽果」,在日本被稱為「不老長壽水果」的美稱。是可鮮食的水果,也是一種中藥材,屬於桑科榕屬的植物。市場上販售的無花果帶多是無花果乾,便於保存和運輸。無花果是人類最早栽培的果樹樹種之一,從公元前2200~2400年的埃及遺物中,即出現無花果的浮雕,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歷史。無花果,因外觀只看到果實,看不到花朵,所以名為無花果,其實無花果是有花的,花在果實內部。無花果營養功效多無花果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和果糖,含糖量高達20%。同時還含有蛋白質、富含膳食纖維、鈣、銅、鎂、錳、鉀、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K、硒、天門冬胺酸、β-胡蘿蔔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花青素、蘋果酸及多種胺基酸。具有抗發炎、消水腫、促進消化、抗癌、降血壓及降血糖、潤腸通便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無花果味甘平,無毒,治五痔、利咽喉、消腫痛、解瘡毒」,而《醫林纂要》則記載:「益肺,通乳」。無花果主治:潤肺止咳,清熱潤腸。用於治咳喘、咽喉腫痛、便祕、痔瘡。這4種人不適合食用無花果!1、脂肪肝患者:脂肪肝患者需控制油脂的攝取量,無花果中含有較多油脂,因此不能多吃。2、腹瀉者:無花果能潤腸通便,所以腸胃不好或常腹瀉者不宜食用無花果,以免加重症狀。3、腦血管意外患者:曾有腦血管意外或腦部挫傷患者,可能導致血鉀過高,故不可吃無花果乾或香蕉等鉀含量高的水果。4、無花果果糖含量高,患糖尿病和肥胖人士不宜多吃。

1歲後出現發展遲緩 當心罹雷特氏症

1歲後出現發展遲緩 當心罹雷特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雷特氏症是一種罕見的複雜性神經失調症,僅次於唐氏症,女性嬰兒第二常發生的先天性神經發展疾病,只有極少數男孩可以存活。最初在1966年由奧地利籍的雷特醫師(Andreas Rett)發現,因此得名,台灣則在1986年由許乃月及遲景上醫師報告首例。由電影女演員茱莉亞羅勃茲主述的紀錄片「沉默的天使──雷特氏症的故事」於 2000 年播出後,這項嚴重的身心障礙症才逐漸為公眾知曉。雷特氏症發病率約為1萬分之1,發生率極低的罕見疾病,案例稀少,過去女性患者常被診斷為自閉症(約40%)。雷特氏症孩子在出生時,身心發展正常,但1歲後逐漸有頭圍生長遲滯、神經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與社交障礙的問題,約在一歲半左右病童會有雙手無目的刻板性動作,如洗手、扭手、彈手、類似數鈔票的動作等,各種身心功能會逐漸退化及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絕大多數的雷特氏患者,都是由於X染色體上的MECP2蛋白基因突變所導致,且99.5%患者皆為無家族病史之新發生突變。MECP2蛋白若失常,會使一些腦部發展相關基因,在某些發育階段無法適當表現出來,因此,讓神經突觸的聯結與訊息傳遞產生問題。大多數病人會有嚴重的運動障礙,須長期臥床或使用輔具協助移動。雷特氏的退化階段Harberg & Witt-Engerstrom (1986)提出雷特症候群的四個階段模式,分別是:1、早期發展停滯期 (early onset stagnation stage)在6到18個月間開始有發展停滯,頭及腦部發育減緩,對遊戲活動和環境失去興趣,及低肌肉張力等現象,持續數月。2、快速毀滅期 (repid destructive stage)在1歲到3歲間迅速發展退化,喪失手部使用功能,抽搐,固定性重覆手部動作 (如擰、拍、敲、舔),似自閉症行為,表達性語言喪失,失眠及自我虐待行為 (嚼手、打臉),持續數週到數月。3、假性穩定期 (pseudostationary stage)在2歲到10歲間出現嚴重智能障礙/明顯癡呆,似自閉行為改善,抽搐,固定重覆性手部動作,顯著的步伐失用,運動失調,反射亢進和進行性僵直,清醒時暫停呼吸,食慾佳但體重減輕,早期脊柱側彎,及磨牙症等現象,持續數月到數年。4、動作惡化後期 (late motor deterioration stage)10歲以後出現上和下動作神經元缺損症狀,進行性脊柱側彎,肌肉耗損,僵直,移動能力減少,需坐輪椅,視覺接觸能力可能改善,抽搐頻率減少。「雷特氏症」,患者因X染色體的MECP2基因突變,導致發展停滯甚至退化,透過產前基因檢測可以驗多種罕見疾病,其中包含雷特氏症。雷特氏症目前無法根治,只能針對退化症狀治療,透過復健與藥物改善症狀。

寶寶呼吸聲像狗吠勿輕忽 速就診免憾

寶寶呼吸聲像狗吠勿輕忽 速就診免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哮吼」是一種喉頭及氣管發炎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的疾病,大部分是病毒感染造成呼吸道腫脹影響呼吸,常見的病毒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等,小部分為細菌感染,如黴漿菌…等等。「哮吼」最常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是常見的兒科急症,若狀況嚴重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危及寶寶性命!「哮吼」的咳嗽呼吸聲非常特別,聽過一次就會印象深刻。因此,當寶寶出現吸氣性喘鳴、像狗吠一樣的咳嗽聲及聲音沙啞等症狀,家長需留意「哮吼」的可能,須及早就醫不可輕忽。一歲的亮亮在家被上幼稚園的哥哥傳染感冒,剛開始只有輕微咳嗽、流鼻水,兩天後突然高燒不退、聲音沙啞、呼吸喘、並且有奇怪的呼吸聲,甚至像狗吠的咳嗽聲,亮亮的精神及胃口變得很差,連平常最喜歡的小米果都不吃了。負責照顧亮亮的阿嬤,馬上帶亮亮到醫院急診,經小兒科醫師確診為「哮吼」。打針吸過蒸氣後,呼吸道消腫且呼吸變得平順,開始願意吃東西喝水,經幾小時觀察至狀況穩定才返家。支氣管、肺炎 皆為哮吼併發症「哮吼」的治療目的是讓腫脹的呼吸道消腫,使呼吸恢復暢通,急性處置為給予針劑類固醇及蒸汽吸入腎上腺素注射液藥物,病症一般會在三到七日緩解,但約有8-15%的病童因症狀改善有限或加劇需住院治療。造成哮吼的病毒原本影響喉頭,但隨著病程的進展有很大的可能會影響到支氣管甚至細支氣管造成急性氣管炎或急性細支氣管炎;另外要注意的是,病毒感染後可能會有繼發性細菌感染,進而造成支氣管肺炎或肺炎,此時需要抗生素及其他支持性治療。 呼吸喘、有像狗吠一樣的咳嗽聲就是「哮吼」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小兒科林欣頤醫師表示,有很多其他疾病也會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當寶寶發生呼吸喘、像狗吠一樣的咳嗽聲且精神活動力低下時,還需要另外考慮急性會厭炎、扁桃腺周圍及後咽部膿瘍、異物吸入、急性過敏性水腫、上呼吸道創傷…等等,需醫師小心診斷並給予及時正確處置,以避免發生危及生命的狀況。為何寶寶常發生哮吼?有一部份的寶寶會反覆發生哮吼,這時候需要醫師透過安排X光或支氣管鏡檢查等方式進一步評估,察看是否為呼吸道結構異常;若不符合發生年紀且反覆發生哮吼的寶寶,則須考慮呼吸道病變、胃食道逆流或食道炎及其他過敏症狀,這些都是造成反覆發生哮吼的原因。寶寶哮吼是急症 應立即就醫哮吼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造成,會經由咳嗽、鼻涕或其他呼吸道分泌物傳染,進而造成喉頭及氣管腫脹並阻塞呼吸道影響呼吸。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病毒的相互傳染,接觸寶寶前要用肥皂洗手,大人感冒時需戴口罩。哮吼會出現呼吸困難、像狗吠一樣的咳嗽聲、及聲音沙啞。若發現寶寶呼吸困難且有奇怪咳嗽聲、因呼吸困難無法言語或哭泣、膚色蒼白或發紫、不停流口水或吞嚥困難,請特別注意需立即就醫。

握筆姿勢對嗎?5個訓練小肌肉練習

握筆姿勢對嗎?5個訓練小肌肉練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世代的轉變,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兒童發展的問題,關於孩子該幾歲開始學習寫字的問題,有人擔心孩子太早握筆會影響未來運筆、寫字的姿勢,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在孩子2歲起就開始像大人一樣握筆。小一新生的家長總擔心小孩寫字力道太輕、握筆沒力,甚至擔憂著是否要買握筆器,對於小孩的小肌肉發展,讓爸媽們傷透腦筋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沈靜萍職能治療師表示孩子在任何學習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孩子小肌肉發展要到4~6歲才會慢慢成熟穩定,而不用過早要求正確的握筆姿勢。職能治療師表示握筆可以早,並配合幼兒美感教育,只要孩子喜歡亂塗鴉或畫畫就可給予幼兒粗蠟筆亂塗鴉,等到中、大班時就可越來越靈巧使用筆。5個訓練小肌肉的練習小朋友握筆姿勢不好,多數與手部無力有關,建議從日常生活入手,沈靜萍治療師建議可給一些活動,增加小肌肉活動來提升未來正確握筆姿勢:1. 把黏土搓長條,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增加小肌肉力量。2. 用黏土搓湯圓增加小肌肉力量與靈巧度。3. 用噴瓶噴水或澆花,增加小肌肉力量。4. 夾彈珠放置積木上,增加小肌肉力量與手腕穩定度。5. 用錢幣訓練手指傳遞(手指到手掌;手掌到手指傳遞),增加手部靈巧度。此外也可以讓孩子多練習扭手巾、開樽蓋、用刀切食物、擠牙膏、穿繩、用筷子、拍球、剝橘子…等。正確的握筆姿勢爲「動態三指握法」,就是食指、拇指對掌指面或指尖抓握,中指有效上推維持筆的穩定姿勢動作。但沈靜萍職能治療師表示,若5-6歲的孩子握姿出現「側面三指握法」、「動態四指握法」或「側面四指握法」時,家長也不用太緊張,只要寫的流暢即可,也可增加一些替代性的方法或工具來改善其握筆姿勢和書寫效率。但別強硬要求孩子改變握筆姿勢,挫折感反而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

腿癱誤認中風 竟因腎腫瘤所致

腿癱誤認中風 竟因腎腫瘤所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年輕時即患有高血壓,需服用五種降血壓藥物才勉強將收縮壓控制在160毫米汞柱左右,一週以來發現雙腳有點無力,近兩日症狀越來越嚴重,幾乎無法走路,擔心是否是急性腦中風。家屬將他送醫,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病患血中鉀離子僅2.1 mmol/L(正常值為3.5~5.1 mmol),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左側「腎上腺醛固酮分泌腺瘤」所引起的「低血鉀」癱瘓,嚴重恐危及生命。高血壓合併低血鉀症狀 需檢查是否有腎上腺腫瘤國軍台中總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立建(目前支援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懷疑病患患有「原發性高醛固酮血症」,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於左側腎上腺發現一醛固酮分泌腺瘤,經會診一般外科以內視鏡切除後,病患不須再長期補充鉀離子,血壓用藥也僅需要一種即可控制在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下。張立建醫師建議,若年輕族群持續出現血壓控制不佳,或合併有低血鉀症狀時,可尋求腎臟科門診諮詢是否有腎上腺腫瘤的問題。繼發性高血壓 可經由手術和藥物治療張立建醫師表示,高血壓的病因可分成「原發性高血壓」及「繼發性高血壓」1. 「原發性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患者九成,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通常有家族高血壓病史,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血壓。2. 「繼發性高血壓」發生年齡較早,血壓往往較原發性高血壓要來的高,因此治療上血壓也較難控制,併發症如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也常較為嚴重。常有明顯原因如內分泌異常(甲狀腺亢進、庫欣症候群、原發性高醛固酮血症等)、血管異常(主動脈狹窄或腎動脈狹窄)、腎臟功能異常或其他如口服避孕藥、濫用減肥藥等。可以經由手術和藥物治療得到完全根治或臨床症狀改善,不需終身服用降血壓藥物。噁心、淺慢的呼吸、夜尿皆為高醛固酮症的症狀造成「高醛固酮症」的腎上腺腫瘤一般為良性腺瘤,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低血鉀問題消失,大部分病人的高血壓可以治癒或減少藥物劑量。低血鉀症狀包含疲勞、嗜睡、意識改變、肌肉無力、肌反射下降、噁心、嘔吐、厭食、腸蠕動減少、便秘、淺慢的呼吸、多尿、夜尿,嚴重者可能產生心律不整、肌肉麻痺、抽筋、腸麻痺等現象。除了藥物控制之外,平日應搭配其他生活習慣,包含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限制食鹽量、少油低鹽、戒煙、酒勿過量,少吃甜食、零食。蔡文仁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體檢報告中有血尿、蛋白尿,腎功能(尿素氮、肌酸酐、電解質)有異常,或同時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可以早期與腎臟科、心臟科、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科、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配合做詳細檢查和治療,可早期控制、避免腎臟功能的傷害,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

騎車40年不戴口罩 夫婦皆罹肺腺癌

騎車40年不戴口罩 夫婦皆罹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7歲的牧師王武聰與64歲的牧師娘陳女士,平日生活簡單,以機車代步在台中市東區穿梭拜訪會友;夫妻倆平日注重健康,且每年都做高階健康健查,但過去騎車不戴口罩的習慣,近四十年來如一日。雙雙檢出肺腺癌,王牧師右上肺葉有一0.85cm結節,2年後增大至1.18cm,經醫師使用3D影像單孔胸腔鏡進行手術,術後病理檢查確診為「肺腺癌早期」。王牧師呼籲有肺癌家族病史的家庭,尤其父母親曾檢出肺癌的家庭是高危險群,子女務必定期接受肺癌相關篩檢。所幸經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王秉彥醫師表示,衛福部公布2017年最新癌症死亡人數統計,肺癌死亡人數為9235人,死亡率高居所有癌別第一,連續8年居冠,儼然已成為新國病,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是藉由健康檢查發現,若沒有健檢習慣的人,發現罹癌時已是晚期肺腺癌。王秉彥指出,小於1公分的結節雖然定期追蹤即可,但檢查時如有發現結節變大或長厚、型態改變,就需更加留意其變化,屆時手術就可能是需要的治療手段。從電腦斷層掃瞄定位到手術 可一氣呵成王秉彥指出,現在醫學發達,手術品質也大幅提升,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有高端複合室手術室,有多軸式機械手臂、精準的導航系統、滑軌式電腦斷層掃瞄儀192切、高品質智能化操作介面,量身訂作不同的掃描參數,病患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先進行電腦斷層造影,精密算出定位的位置,定位完成後,直接銜接手術。減少病患在檢查室、病房至手術室,轉移過程中的風險與等待時間、疼痛度小。再搭配現在院內使用的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使手術更精準,出血量甚小,手術後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速。有肺部慢性病與肺癌病史 應定期做肺癌篩檢王秉彥表示,牧師夫婦倆人都在複合室手術室定位造影,再進行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順利切除肺內的病灶,手術結果非常順利。王醫師也特別提醒,吸菸民眾、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者、長期暴露空汙菸害等致癌環境,或者有肺癌家族病史者,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這類民眾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 王牧師夫婦在手術過後,不但彼此提醒騎摩托車出入要戴口罩,也特別呼籲肺癌高危險群民眾要定期接受檢查,尤其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如果發現有腫瘤也不用緊張,平常心看待,聽醫師的話接受手術治療,不但順利而且無痛苦!若出現咳嗽、咳血、胸痛、背痛、發燒不退、體重減輕等症狀,且症狀持續三週以上,就應立即就醫確認是否罹患肺癌,以便及早發現治療。

水晶月餅搭柚子醬 低熱量迎中秋食譜

水晶月餅搭柚子醬 低熱量迎中秋食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又到了盛產柚子的季節,酸甜多汁,富含維他命C、纖維素、鉀離子且低熱量的柚子,常常讓大家愛不釋口,往往一不小心食用過量了。中秋節大家一起享用月餅和烤肉,是歡度節慶的最佳方式,不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陳柏存醫師提醒,月餅內含精緻內餡,這些甜食可能會加重部份胃食道逆流的病友腹脹、噁酸感、多痰、覺得喉嚨卡卡的…等不舒服的症狀。建議胃食道逆流病友們,酌量品嚐。另,慢性腎臟病友也不適合吃太多柚子,柚子含高鉀,可能會引起心律不整,減少鉀離子代謝的能力。以及有些藥物不適合和柚子一起吃,可能會引發副作用,不得不小心。這些藥物與葡萄柚、柚子併食 恐產生不良反應陳柏存醫師也指出,許多腦血管、心血管疾患的病友常需長期使用抗凝血製劑、或是治療心律不整等藥物以穩定病情,並預防二次血管堵塞病變的發生。由於這一類的藥物(例如抗凝血劑中的warfarin/可邁丁、dabigatran/普栓達、rivaroxaban/拜瑞妥;心律不整藥物的amiodarone/臟得藥),是經由肝臟細胞中的細胞色素(cytochrome)來進行代謝。柚子的成份會減緩這類藥物的代謝,增加該藥物於血液中的濃度,進而增加出血、心跳過慢,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建議需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病友,要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藥物的劑量與注意事項,以避免副作用。慢性腎臟病友飲食 應謹記低磷、低鉀、低鹽、低蛋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王依屏也建議,國內有超過200萬的慢性腎臟病友應謹記「4低原則」,包括:低磷、低鉀、低鹽、低蛋白,才能保護腎臟健康。月餅、柚子、烤肉,往往是「高磷、高鉀、高鈉、高蛋白」的飲食,對腎病患友是地雷食物。王依屏指出,傳統月餅因餅皮所需及內餡,大多包含蛋黃、滷肉,相對地造成高蛋白、高磷的攝取,建議不妨可以多選擇時下流行的水晶月餅,水晶月餅的餅皮大多利用澄粉、藕粉、玉米粉、涼粉製作,這種「低氮澱粉」尤其適合腎病患友,另外再選擇一些低鉀水果口味的月餅,也可以避免過多的攝取磷、鉀及鈉。水晶月餅作法:1. 白涼粉10克,清水250cc放入鍋里,白糖些許,上鍋加熱至白糖全融化,關火。2. 找一個比月餅模具小的圓形模具,加入內餡(藍梅泥、地瓜泥)。3. 涼粉涼至摸起來黏黏的、溫溫的。快凝固前,將涼粉倒入月餅模具,三分之一處就好。將模具放入冰箱冷藏。4. 冷藏凝固好後,放入內餡。5. 剩下的涼粉凝固了,要上鍋開火加熱一下,等涼溫,差不多凝固前,倒入月餅模具填滿,冷藏到完全凝固定型。王依屏也提醒,烤肉搭配柚子吃法。柚子或烤肉為中秋節必備佳餚,但慢性腎臟病病人若攝取過多的鉀,容易引發心律不整,建議腎友可以和家人、朋友一同分食,或是在烤肉食材準備方面,可以先以水滾燙,不但可以減少鉀離子攝取,又可以減少燒烤時間。另外也可以利用柚子自製烤肉醬。這樣不只可以享受烤肉樂趣,更可以使用柚子應景。柚子低鹽烤肉沾醬作法:1. 柚子一瓣擠出果肉及果汁。2. 加上1匙米酒、2匙味醂、半湯匙檸檬汁和少許檸檬皮屑。3. 拌勻,完成。其實水晶月餅及自製烤肉醬不僅適合腎友們食用,也適合一般民眾,因為熱量低,更符合健康飲食原則,加上製作容易,非常適合全家使用,一起歡度中秋佳節。

乳癌搭配中醫調理 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乳癌搭配中醫調理 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發生高峰在45~69歲之間,每天約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男性發病率則約為女性的1%。43歲顏小姐為乳癌第一期術後患者,目前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並定期回診檢查追蹤,因仍受乳房脹痛偶發、抗荷爾蒙藥物所致之關節痛與睡眠不佳所苦,影響生活品質,至中醫門診就醫,經內服藥及針灸治療後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許多,有更多體力陪伴孩子成長。台灣乳癌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乳癌常見症狀為乳房出現不痛、硬且粗糙、不可移動、分界不明顯之腫塊;乳頭凹陷且有不正常分泌物;乳房皮膚粗糙;腋下淋巴結腫大等;在心理層面,可能會因面臨健康及生命威脅、甚則因切除乳房失去身體完整性而產生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西醫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控制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中醫根據望聞問切四診合 減低乳癌治療副作用乳癌在中醫屬於「乳岩」、「乳石」之範疇,其病因大致可分為正氣不足,外邪侵襲;情志失調,肝鬱脾虛;膏粱厚味,痰濁內生;臟腑虛損,衝任失調等證型,根據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病程(早中晚期)、手術前後病況變化歸納病人之證型而對「證」下藥。此外,針灸治療在臨床上亦有相當良好之療效:根據病人證型體質循經取穴並調暢情志;選擇乳房附近淋巴結之穴位如缺盆、極泉,以封鎖腫瘤轉移;抑制預防藥物所產生之副作用如子宮內膜癌風險、水腫及關節痛等。病人亦可接受薰蒸治療,利用活血化瘀之藥草蒸氣以助組織新生、舊傷復原。目前在台灣,乳癌雖仍以西醫治療為主(例如手術、化學藥物、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療法。),但中醫實證研究指出,若同時接受中醫治療之乳癌病人,其西藥所產生之副作用明顯較僅接受西醫治療之病人少,並可降低復發率、死亡率及轉移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五指標評估衰弱度 運動養肌活力抗老

五指標評估衰弱度 運動養肌活力抗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口結構老化,年長者在壓力事件(如:疾病、親友辭世、摔倒…等)的刺激下,身心狀況與自我照顧能力大不如前的情形時有所聞。「衰弱」是高齡者的風險指標,也是影響老年人失能、疾病預後的重要因素。以臨床文獻資料來看,就有三分之一的住院高齡病患發生新的日常生活功能衰退,甚至因照顧問題入住機構。82歲有慢性病的李婆婆,日前跌倒骨折,手術後日常生活功能大幅下降,入住養護機構。雖然傷口已癒合,李婆婆仍然每天疲倦、食慾差、白天嗜睡,下床活動意願降低。家人帶李婆婆來到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門診檢查。醫師排除疾病可能後,評估為衰弱合併老年憂鬱,為李婆婆整合藥物,衛教家屬並教導復健運動。三方共同努力下,三個月後,李婆婆已能用助行器行走,六個月後,更進步到自己使用單邊四腳拐杖走路,食慾、力氣大幅進步,恢復過往精神。衰弱並不應該被視為老化 衰弱前期可藉由營養及運動改善由於衰弱是從身體強健到功能衰退的變動狀態,經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過程,實際上,若能早期發現衰弱情形並介入,就有機會延緩衰弱狀態、延緩失能。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林純聿醫師表示,衰弱大致分為前期、中期、末期三階段,當病人因行動緩慢、疲累、體重減輕、多重用藥或頻繁就醫等因素來到老人醫學門診,醫師會透過「周全性老年評估」(涵蓋老人用藥、認知、情緒、社會支持資源、靈性、經濟及生活環境等範圍)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計畫。一般而言,衰弱前期著重調整生活模式,藉由營養及運動來改善衰弱情形;中期強調跨領域醫療團隊介入,全面檢視是否有不當用藥及其他危險因子,並建立照護計畫;當病患進入到行動不便、日常生活完全依賴,就屬於末期階段,需提早討論安寧緩和照顧。衰弱5大評估林純聿醫師指出,大於70歲(含70歲)長者或一年內出現非自願性體重減輕大於5%的65歲以上老年人,均需由下列五項目來評估「衰弱」情形:1. 速度緩慢:行走六公尺時間大於7.5秒(即每秒小於0.8公尺)。2. 無力:慣用手最大握力,男性小於26KG、女性小於18KG。3. 體重減輕:體重較前一年減輕超過4.5公斤。4. 疲憊:過去一周超過三天,做事情感覺費力或無法出門。5. 低活動:男性一周消耗卡數小於383卡;女性一周小於270卡。上述5項,符合一至兩項,屬衰弱前期,建議調整飲食、運動、每年追蹤;若超過三項,就為「衰弱」表現,可前往老人醫學門診進行整體性評估。多補充蛋白質和復健肌力訓練 有助長者恢復體力與改善睡眠品質林純聿醫師表示,約有4成長者為衰弱前期,勿將衰弱視為老化過程,民眾應積極面對「老」的來臨,在衰弱前先行改變生活作息、維持均衡的營養以及好的運動習慣。評估為衰弱前期的長者,在無腎臟病等疾病的考量下,建議每天每公斤補充1至1.5克的蛋白質;並自行練習抬腳、抬臀、站、走等肢體肌力訓練,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定期健檢,評估身體狀況,才能享有健康老年生活。

癱軟無力疑鬼壓床?成因原來是它

癱軟無力疑鬼壓床?成因原來是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0歲蔡小姐時常睡醒後容易感到無力、肌肉痛,由於不嚴重,日前早上醒來後更是全身癱軟、無法下床,「簡直就跟鬼壓床一樣」,嚇得家人緊急將她送往急診,抽血檢查發現為低血鉀所致,經緊急施打鉀離子數小時後,四肢肌肉力量恢復,進一步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吃藥控制甲狀腺功能亢進後,低血鉀不再復發。甲亢恐造成其他器官併發症 勿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表示,患者過去常因反覆低血鉀,出現疲勞、無力、嗜睡等情形,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使得血液中的鉀離子被甲狀腺激素轉入細胞,血清中鉀離子濃度下降,而導致「急性肌肉麻痺」,患者意識清楚但舉臂艱難,甚至有爬不起身的症狀,像是是民間稱「鬼壓床」的狀況。「陣發性低血鉀麻痺症」好發於年輕人,誘發的危險因子,包括攝取過多甜食、吃大餐時過量享用澱粉及醣類食物,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或是在晚上激烈運動等,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產生急性低血鉀的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未必有明顯症狀 需靠檢驗才可診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典型症狀如心悸、手抖、緊張、出汗、體重減輕等不一定很明顯,此時要靠檢驗甲狀腺功能才可確定診斷。有些年輕男性雖然無甲狀腺功能亢進,但仍有機會發生「陣發性低血鉀麻痺症」,這是由於遺傳基因的變異,導致「鈣離子通道」異常,進而使鉀離子突然降低。甲亢有三大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及手術,國內多以藥物控制為首選,通常還會配合交感神經抑制劑及精神安定劑,來輔助控制心悸、手抖、焦慮等症狀,治療一般約需12至18個月,之後可逐漸在醫師指導下減少藥量進而到停藥,然而完全緩解機率僅20~60%,仍有相當數量的病患會復發。勿大量食用澱粉及醣類食物 以避免胰島素大量分泌若民眾發覺外觀上改變,諸如眼突、脖子腫,或是心跳快速、心律不整、手抖、體重驟減、四肢肌肉乏力、怕熱、失眠、易怒、緊張,眼睛異常,像流淚、怕光、眼睛酸澀、轉動不靈活等症狀,須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而且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十分重要,平日應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限制攝取含碘量較多之食物(海帶、海苔、含碘鹽等),少吃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菸並定期回新陳代謝科門診追蹤,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併發症,如心臟病變(心衰竭、心律不整)、眼睛病變〈角膜受傷,視力受損〉、骨質疏鬆等,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