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擺脫異位性皮膚炎 須從這三項齊改善

擺脫異位性皮膚炎 須從這三項齊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簡稱AD),又叫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atopic eczema),常見症狀包含發癢、紅腫,以及皮膚龜裂。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通常會合併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隨著年齡變化,發作的部位也會改變。嬰兒期(兩個月到兩歲)以頭部為中心,臉頰、頸部、頭皮出現紅色皮疹,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抓破會形成痂皮。 兒童期濕疹分布範圍擴大,延伸到手足、四肢彎曲處和脖子,臉上反而較不明顯,皮膚變粗厚,嚴重時可能會蔓延全身。成人期發作時,濕疹部位以四肢彎曲處為主。異位性皮膚炎常因皮膚搔癢 影響睡眠、課業和情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致病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免疫功能失調、皮膚屏障功能的缺陷等等。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尤其睡覺時,常因癢而無意識搔抓,導致發炎,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由於皮膚常處於慢性發炎,外觀乾燥、脫屑,變黑、紋路變多,急性時傷口還會有滲出液,流湯流水,影響睡眠品質和情緒,也是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 四歲女童癢到抓破腳底流血不能走路必須包紮紗布!連七歲的哥哥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皮膚粗糙甚至苔蘚化,周遭皮膚色素沈著或有疤痕化組織,兩兄妹雙雙掻癢抓到體無完膚。抽血檢測發現,小兄妹兩人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簡稱IgE)都超過五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的過敏原達二十多項。臺中慈濟醫院小兒免疫科余孟恭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與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發炎病症,發生主要原因與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與個人免疫及體質有關。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必須從藥物、飲食與環境三管齊下余醫師表示,用藥方面依症狀使用免疫製劑、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制劑,改善過敏。飲食部份衛教父母,避免讓孩子吃甜食、喝含糖飲料、海鮮、花生、牛奶、堅果、小麥與油炸食物等,以降低皮膚搔癢的機會。多吃富含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鋅(Zn)的綠色蔬菜跟水果。洗澡時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或鹼性肥皂、選擇較為柔軟舒適寬鬆透氣的衣服,塗抹含油量較高無香精、無酒精、低防腐劑的保濕劑,此外,居家環境則須減少灰塵、勤換寢具減少塵蟎曝露。 余孟恭補充,有些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個案可能需要長期調理,小兄妹在家長充分配合下,治療月餘,病情已明顯控制並呈現穩定,皮膚逐漸重現平滑正常狀態,尤其哥哥在皮膚改善後,食欲變好,體重、身高都有增加,進步明顯。

照護腸病毒病童 4大注意事項

照護腸病毒病童 4大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學童間密切互動易使腸病毒於校園間傳播,並可能成為家庭與社區間疫情傳播的橋樑,導致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於8月25日至8月31日開學期間,已經新增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疾管署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務必加強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潔,並落實正確勤洗手與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幼童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腸病毒71型感染的併發症 主要會出現腦炎與心肺衰竭疾管署統計,近期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持續上升,仍處流行高峰期,今年累計3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感染腸病毒71型有25例。腸病毒感染的特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與疹性咽峽炎,其中腸病毒71型感染的併發症特別厲害,主要會出現腦炎與心肺衰竭,有很高的死亡率。腸病毒71型感染有一些特殊的症狀,例如:手腳水泡與紅疹特別小、大部份出現在小於5歲的兒童、通常有持續昏睡、持續嘔吐、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肌躍型抽搐)症狀。成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卻不自知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腸病毒的風險,但一般人感染後,多為無症狀或僅有輕微感冒症狀,因此容易忽略它,許多人已感染卻不自知仍四處趴趴走。更危險的是,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就具傳染性,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嬰幼兒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遭受感染。照護腸病毒病童 4大注意事項疾管署再次呼籲,目前為腸病毒流行期間,如要清除手上的病毒和細菌,民眾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及教導幼兒落實正確勤洗手。照護腸病毒病童注意事項:1、確實做到隔離:讓病童應居家隔離與充分休息,避免前往學校或公共場合,以免交互感染。2、適量補充水分:若孩子因為發燒、嘔吐、胃口不佳而脫水,應多喝水平衡身體的電解質,嚴重多水需經醫師評估給予點滴注射治療。3、可吃冰涼食物:口腔因腸病毒造成潰爛而疼痛,應避免熱食、刺激性的食物,可選擇易吞嚥的與可增加食慾的食物,如:果凍、布丁、冰淇淋、冷稀飯、冰地瓜。4、加強個人衛生:需正確使用「濕、搓、沖、捧、擦」方式洗手及勤洗手。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一旦發現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大醫院治療。

維他命C能讓感冒快好?吃多少才夠?

維他命C能讓感冒快好?吃多少才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身邊親友出現喉嚨痛、鼻塞等感冒症狀,便會告訴他趕緊多補充「維他命C」,預防感冒變嚴重或縮短感冒病程。不少研究指出維他命C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形成,讓皮膚緊實有彈性、並促進傷口的癒合。根據衛生署的一項統計,維他命C是國人最常服用的第三種營養補充品,究竟這些這些保健食品真能讓身體健康嗎?考科藍合作組織(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曾統整了29個研究,統計超過1萬名受試者的結果發現,一般人攝取維他命C是無法預防感冒發生的。南投醫院家醫科許盛榮醫師表示,感冒通常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喉嚨痛、疲倦等症狀,依病毒種類不同及每個人體質,所表現出的症狀有個別差異。治療的部分多以緩解症狀為主,較無法縮短病程,建議感冒的患者應多喝溫開水、多休息,大部分的患者多在一週後會自行康復。維他命C可增加免疫功能 但不能預防跟改善感冒症狀根據國健署的建議,成年人每天維他命C建議攝取量為100mg。根據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維他命C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的發生,血液中的維他命C濃度愈高,罹患腦中風的機率就愈低。根據研究,每天只要服用中劑量500mg的維他命C,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降低血壓。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表示,維他命C可以促進傷口癒合、燒傷復原、預防或治療壞血病及增加免疫功能,當民眾平時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可防止病毒入侵身體。跟流傳所提及維他命C可以改善感冒症狀或預防感冒是有所不同的。不過維生素C與膠原蛋白合成及血管彈性有關,非遭感染但卻經常性流鼻血的人,只要注意補充維生素C的飲食即可避免,維生素C的缺乏會導致鼻黏膜脆弱而容易出血。如果刷牙時,常有牙齦出血的現象,或者雖然沒有用力碰撞,但身上常見多處烏青、瘀血,這是維生素C不足的症狀之一。維生素C服用過量 恐增加結石風險蔡秀雯營養師說如果民眾想補充維他命C可從天然蔬果攝取維生素即可,芭樂、檸檬、柑橘等都含有維生素C。一般認知會以為奇異果、柑橘是維生素C含量最豐富的水果,但其實一顆芭樂含有維他命C150毫克,另民眾在購買維生素C營養食品則要留意劑量,大劑量服用可能導致腸胃不適、頭痛、睡眠困難以及肌膚泛紅、增加結石等風險。院方也提醒要預防感冒平時就該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和良好運動習慣,出入公共場所要勤洗手。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想減重就拒絕吃澱粉類食物,或是瘋狂地節食的方式來求的好身材,但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把自己弄得體弱多病、昏昏沉沉外,還可能會引發貧血、復胖等情形。豐原醫院營養師表示:這些都是減重的迷思,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減重三大迷思!迷思一:減重目標訂太高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最常發生的減重迷思就是設定自己要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或20公斤,其實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為每星期減0.5公斤到1公斤左右,快速減重復胖機率非常高,循序漸進減重才能減少復胖機會。迷思二:不吃白飯再來就是不吃白飯的減重迷思,認為三餐不吃白飯就能減少澱粉的攝取,但澱粉其實是燃燒脂肪的助燃器,建議白飯可以改成全穀飯,因全穀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迷思三:不攝取油脂食物最後一個減重迷思就是不攝取油脂類及食物,所謂的不吃油脂類應該是減少吃油炸物、肥肉和內臟動物皮,不是所有油脂類的食物都不要吃,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避開6大讓你瘦不了的地雷食物地雷 1:挑選奶類產品時 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 奶類應選有標示低脂、脫脂奶製品為主。建議減重者在挑選這類產品時,必須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才去做選擇。 地雷 2:餅乾相對於一般的澱粉 還多了熱量、油脂與鹽分 建議選擇少加工、多膳食纖維類的食物,例如全穀米、地瓜、南瓜、山藥等;避免精緻澱粉,如蛋糕、甜點、精緻麵包等。地雷 3: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貢丸、臘肉、香腸 建議以低脂為主,如里肌肉、雞胸、一般魚類、蛋白等,或黃豆製品如豆漿、黃豆、毛豆、豆包等;需避開地雷有貢丸、臘肉、香腸、熱狗、百頁豆腐等經過加工,熱量與油脂也會提升許多,屬於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地雷 4:果汁、水果乾、蜜餞 易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台灣水果經改良過,糖分甜度過高,吃多了不利減重。可選擇甜度相對較低的蘋果、奇異果(綠)、芭樂等。地雷 5:類似蔬菜實為澱粉 玉米、菱角、蠶豆 要避開類似蔬菜但實為澱粉的食物,例如玉米、菱角、蠶豆、花豆、豌豆仁、蓮藕、荸齊、蓮子等。另外有做為零嘴的乾燥蔬菜,會經過油炸再烘乾,並進行調味,熱量也會提高許多。 地雷 6:培根、酪梨 都屬於油脂類 營養師建議減重者每日油脂攝取至少 3 茶匙,而非完全無油飲食。如攝取這些食物時都必須取代部分油脂,才不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 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在減重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在宵夜期間突然肚子餓,民眾也能喝一杯240cc牛奶取代其他消夜,減少身體負擔,因為牛奶有安眠鎮靜效果、又有飽足感,不至於讓減重成為壓力的負擔,想要健康有效減重,都能洽詢醫院營養師協助,才能健康無負擔!

關節炎為銀髮殺手 客製足墊可緩症狀

關節炎為銀髮殺手 客製足墊可緩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形態及需求所致,退化性關節炎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如空姐、櫃姐、作業員、護理師等需要久站久走的族群,因膝蓋內外側受力不平均,造成膝蓋軟骨磨損,內側膝關節空間狹窄,膝內側軟組織受力增加,進而導致內側膝蓋疼痛。一位退休在家的65歲王伯伯,過去從事倉儲工作,一整天下來站立時數超過10小時更是家常便飯,加上熱愛運動,偶爾放假時還會參加不少路跑活動,長期累積後感到膝蓋內側反覆疼痛,就醫發現已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透過客製化鞋墊治療,分散足底壓力及改變膝蓋內側受力,大幅減少足底及膝蓋的不適感,久站也不會怕。穿著客製化鞋墊 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工作時需長期站立工作,也經常反覆蹲下、起立清點貨物,假日還參與跑步活動,加上沒有適當的肌力訓練,下肢肌力不足,透過X光檢查發現,患者膝蓋內側關節空間有狹窄現象,長期下來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除了建議定期進行復健,建議穿著客製化鞋墊,有機會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王伯伯一穿上足墊後,雙膝不適感逐漸消除,使用2個月後,有效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情形,也減少足部及小腿抽筋和痠痛的狀況。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 客製足墊減緩症狀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老化造成的「原發性」和因受傷、代謝性疾病等原因使關節軟骨遭破壞的「次發性」。施益湋職能治療師解釋,透過復健科醫師的診斷以及治療師量測足底壓力及矯正足型,將最佳的足弓支撐曲面製作成客製化足墊,不但可輔助足底筋膜與肌肉拉力,提供足跟與足弓吸收足部承重的衝擊力。再加上外側楔型設計,還能減緩關節內側受力。此外,受O型腿、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所擾的民眾,亦可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不同,透過客製化足墊來減緩症狀,鞋墊製作過程約30-60分鐘,屬於自費項目。周立偉提醒,膝蓋卡卡、無法久站、蹲跪等,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前兆,為預防膝關節提前老化,建議民眾應控制體重、適當的運動及下肢肌力訓練,並選擇合適的鞋子及鞋墊,才能正確護膝。

心房顫動阿公 險因腦部血塊壓迫丟命

心房顫動阿公 險因腦部血塊壓迫丟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謝謝醫生讓我有第二人生的機會!」罹患心房顫動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的75歲謝先生心有餘悸說到。今年三月,謝先生因為右腦血塊壓迫,導致手腳無力、走路困難、神情怪異甚至語無倫次,家人趕緊將他送往急診,但他平日有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若要緊急手術,必需先恢復凝血功能才能進行;好險經醫師查證後發現,他服用的藥物有對應的專一反轉劑,可以快速恢復凝血功能,因此才順利移除血塊救回一命!收治該名患者的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羅貽琛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之所以需要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液栓塞避免中風,是因為他們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然而,雖然服藥能避免栓塞,但發生緊急出血意外或中風時需要接受下一步手術治療時,若無法及時恢復凝血功能,恐因失血過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或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因此,是否有專一反轉劑作為風險守備則相對重要。羅貽琛醫師提到,謝先生剛確診心房顫動時,初期透過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但隨著年齡增加危險因子提高,因而於去年更換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也好在他更換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才讓他在需進行緊急手術移除血塊前快速恢復凝血功能,得以順利將血塊清除,更因此把握了黃金治療時機,及時手術未導致腦神經受損,術後恢復相當良好。最後,羅貽琛醫師提醒,由於心房顫動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藥物期間,總有會發生意外出血或面臨緊急手術的時刻,這些併發症或風險便是患者、家屬的沉重負擔。因此,有專一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於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使醫療團隊即刻接手治療。羅貽琛醫師建議,心房顫動患者與家屬應積極與醫師溝通目前服用的藥物,才能確保疾病控制並獲得一定的風險保障。 

眼睛被化學物質噴濺 急救處理這樣做

眼睛被化學物質噴濺 急救處理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阿林(化名)在工作時不慎被管線噴出的沙狀的硫酸銅濺到右眼,捂著眼睛、剌痛難耐至急診室求診,還好受傷當下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眼睛約15分鐘,醫護人員除了在眼睛患部進行大量清水沖洗、清潔身上的化災粉末之後,立即安排眼科檢查,發現右眼有嚴重的結膜及角膜發炎、灼傷,左眼也有發炎情況,需要藥物積極治療配合回診觀察。被化學物噴到眼睛 應立即以大量清水與食鹽水沖洗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眼科主任林人傑提醒,若被化學性物質噴灑到眼睛或眼部周圍,請立刻用大量的清水沖洗30分鐘以上,沖洗時用手將眼皮撐開愈大愈好,並轉動眼球,使化學物能確實洗出。沖洗過程中,因為眼球表面的淚液被沖洗掉,所以會感覺到不舒服,若當下有生理食鹽水則建議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因為生理食鹽水的成份較接近淚液,沖洗時較不會不舒服,待處理完,要立即送醫治療。建議攜帶化學瓶子到醫院 方便醫師判別酸鹼度就醫時要告知醫護人員被噴灑到的化學物質是什麼,如果無法確認,應把化學物質的瓶子帶到醫療院所,讓醫護人員知道化學物質的酸鹼度,鹼性灼傷的腐蝕性比酸性灼傷來的強,會侵蝕眼球內部;酸性灼傷大部份較集中在眼球表面,而無論是酸性還是鹼性灼傷,嚴重都可能造成角膜結疤、角膜混濁,造成眼球結膜沾黏、眼瞼內翻或外翻,甚至失明,後續的眼部復健過程漫長煎熬。工作時應注意自身安全 避免發生遺憾的工安意外「預防勝於治療」是千古不變的原則,使用任何噴霧劑,要注意噴嘴的方向。眼科主任林人傑再次提醒,在有化學物質的場所工作或遊玩,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被噴灑到,有些化學物質可能是乾性粉末,但是碰到淚液可能立刻變成強鹼或強酸,例如石灰就是一種非常強的強鹼,在工地工作的朋友們,也要留意飄散在空氣中的石灰粉塵,若剛好碰到淚水可能會出現強鹼的灼傷,請大家在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工作時若能戴上保護鏡或安全眼鏡,就能避免悲劇發生。

口臭因胃食道逆流?非典型症狀勿輕忽

口臭因胃食道逆流?非典型症狀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少人有口臭困擾,解決蛀牙、清潔問題後卻仍未改善,另一個需要考量肇因是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且惱人的問題。由於飲食西化、生活形態改變,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約20至30%,其中約2%的患者會進展成巴瑞特食道(可視為一種癌前病變),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李先生一進診間就眉頭深鎖地表示其最近一直覺得喉嚨怪怪的,一直覺得有個異物梗在喉嚨裡,好像隨時有一口痰卡住的感覺,吞嚥東西不是很順,甚至因此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醫師發現其生活習慣良好,不菸不酒不檳榔,只是工作壓力大,所以愛吃宵夜及喝咖啡紓解壓力,體重有逐漸上升的傾向。接受胃鏡檢查後發現是胃食道逆流而致,經過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的治療,加上重新調整飲食生活習慣,以上病症就逐漸消弭了。非典型症狀 常誤診以為是心臟等其他問題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吳奕霆表示,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逐年上升,近1/4的人口有這種困繞擾。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感(火燒心)、嘔酸水(溢赤酸),但其實非典型的症狀更常見到,如胸悶、胸痛、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不順、氣喘、喉嚨痛、長期咳嗽及口臭等。往往因為非典型症狀,常被病人誤以為是心臟、肺臟及耳鼻喉的問題,所以才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提醒有長期症狀的民眾應就醫找原因。長期胃食道逆流不治療往往會造成一些比較嚴重的併發症,如食道潰瘍、食道狹窄、巴瑞特氏食道,甚至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不可大意。正常的生活習慣 避免胃食道逆流除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病人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才能持久性地減輕甚至根除胃食道逆流。因此吳醫師建議病人平常就應該減少辛辣、酸性、高油質食物、咖啡因及甜食攝取,飲食以少量多餐為主, 7分飽就好,飯後避免立即躺下,彎腰及劇烈運動。如夜間症狀比較明顯的病人,睡前3小時內最忌諱吃東西,睡覺時枕頭也建議墊高,平時作息正常避免熬夜,還有最好戒菸戒酒,體重過重者要適當減重,不要穿太緊褲子以免增加腹壓導致症狀更嚴重。最後,吳奕霆醫師呼籲,有長期胃食道逆流症狀病人,若發現在自行服用藥物或經過飲食習慣調整後卻依然無法得到改善甚至還出現吐血、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現象時,就應該立即就醫接受胃鏡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三大飲食法則 讓糖尿病友健康過中秋

三大飲食法則 讓糖尿病友健康過中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糖尿病族群,面對中秋佳節的美味月餅與香噴噴烤肉,可能產生「不吃傷心、多吃傷身」的苦惱。花蓮慈濟醫院范綱傑營養師表示,只要記得中秋飲食三大法則,「用飯換月餅」、「三少一多烤肉法」、「水果大一半,小一個」,就可以快樂安心的歡渡中秋團圓佳節,又不用擔心影響健康。中秋月餅總令人愛不釋手,但范綱傑營養師表示,月餅組成為外層酥油、內層豆沙的內餡材料,過高的熱量與醣類攝取是糖尿病友的一大隱憂。以常見的蛋黃酥為例,其包裹鹹蛋黃、豆沙等內餡材料,一顆含有近280大卡;醣類更將近20公克的甜度。有血糖問題的人應避免過量攝取,同時搭配血糖監測。健康法則一、「用飯換月餅」因此范綱傑營養師建議,由於月餅不易有飽足感,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量,建議糖尿病友應該一天以一顆月餅為上限,最好是分切淺嘗,同時「用飯換月餅」的概念減少攝取白飯、南瓜、地瓜、馬鈴薯等五穀根莖類;或是食用專為糖尿病患設計的無糖月餅,用代糖取代一般的糖,降低月餅的總糖量。用食物交換的技巧,酌量攝取,才不會破壞過節興緻。健康法則二、「三少一多烤肉法」中秋烤肉要把握「三少一多」的健康原則,三少就是少油、少糖、少鹽,一多則是多青菜,范綱傑營養師表示,其實許多蔬菜烤起來一點也不遜色,如筊白筍、香菇、青椒、絲瓜、玉米筍烤來味道香甜可口,不油不膩,爽口極了。掌握「用烤菜代替烤肉」、「避免加工食品」、「烤肉醬攝取要節制」等原則,除了能減少熱量攝取,更可吃進大量纖維質等營養素。健康法則三、「水果大一半,小一個」而中秋節最常見的水果柚子,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功能,能抗老、減輕壓力與穩定情緒,且高含量纖維,更能舒緩排便不易的症狀。范綱傑表示,成人每日水果建議量為兩份,柚子六瓣(半顆)即等於兩份水果的熱量,建議糖尿病友一日攝取不可超過半顆柚子,否則會有血糖飆升或腹瀉的情形產生。糖尿病病友中秋佳節烤肉、食用月餅以淺嚐即可,一星期最多兩次,一次一份約半顆月餅。若食用過多,則會引起高血糖反應,如口乾舌燥、頭暈等等,請病友多喝水,應減少下一餐的澱粉量,更別忘了要搭配高纖蔬果。吃完大餐後可與家人一起運動散步,並配合醫囑來使用藥物,包括口服藥、胰島素針劑,病友依舊能在不過量的情況下,享用美食來過節。

修臉重建顏面骨折 醫師巧手換重生

修臉重建顏面骨折 醫師巧手換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宜蘭一名30歲唐姓男子日前因騎車與汽車相撞,力道之大導致下頷骨、上顎骨、顴骨、顳顎關節與眼眶底骨等多處斷裂、破碎,全臉骨折,情況危急。雖撿回一命,但顏部骨頭大量位移、碎裂,不止鼻樑歪斜、兩眼不對稱,更無法張嘴進食,呼吸困難與身體痛苦,一度讓唐男產生輕生念頭。經醫師8小時手術的巧手重建,恢復唐男臉部的功能和外觀,上下顎、顴骨和齒列都復原歸位,讓他重拾人生。身邊親友直呼,醫師的巧手比修圖軟體還強!羅東博愛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唯農醫師,評估此案屬於複雜度高的「顏面重建手術」,多處骨頭破碎讓手術難度增加,林醫師經口腔內、眼瞼下、耳前等不明顯處,置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骨折,重建眼窩骨破損,經8小時的馬拉松手術。術後一個多月即可進食軟質食物,顏面外觀也復原良好。林唯農醫師指出,手術的困難點在於,手術時除了必須重建五官功能,讓咬合、鼻骨、顳顎關節與眼球位置恢復正常之外,還要盡可能的恢復顏面外觀的對稱性,且手術中必須避開週邊細微神經與血管的損害,連重建部位的手術順序都必須講究,難度極高,差一毫哩都會影響日後的復原狀況。臉部神經血管多 顏面骨折重建工作必須非常精確由於臉部肌肉、神經與血管構造相當複雜,手術時的重建復位工作必須非常精確,否則會有許多後遺症,例如咬合不正常、臉部麻木或不對稱、複視、關節僵直等問題。林唯農醫師表示,複雜性顏面骨折後續可能還需要多次手術、復健、齒列矯正與牙齒治療才能完成所有重建工作,顏面受傷並非只是外形,也會影響顎骨的正常啟合,應透過口腔顎面外科來治療,否則只是外觀無恙,牙齒咬合卻未正常。但幸運的是車禍並未造成他身體或腦部其他部位的嚴重傷害,未來康復之路應樂觀可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