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從下背痛到腳底 別輕忽坐骨神經痛!

從下背痛到腳底 別輕忽坐骨神經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的神經、分佈範圍相當廣。從人體腰椎一路往大腿、臀部、小腿等下肢延伸至腳踝。「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受到異常刺激,造成下背部以下至下肢的疼痛症,症狀可能迅速且突然發作,不會是漸進式,一旦發作,可持續數週以上;從腰、下腰處、臀部至下肢,甚至到足跟蹠部,嚴重時恐刺痛、麻木、或腿膝部無力,併發症可能影響腸道或膀胱控制喪失,造成排泄機能異常。在臨床上,坐骨神經痛指的不是單一部位的疼痛問題,而是用來泛指,腰、臀、腿等人體下肢部位,出現廣泛性疼痛、灼熱感症狀的統稱。常見於中老年患者、懷孕者、患有脊椎腫瘤者、損傷如骨折、感染或炎症造成、經常搬重物、長時間彎腰或久坐、糖尿病病患。網路有謠傳「要改善坐骨神經痛,一定要開刀。」是真的嗎?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式一般保守治療先以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維他命B群來治療,並配合復健腰椎牽引,但若沒有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 物理性治療/復建包括症狀改善及手術後復健二種,或是按摩、整脊及瑜珈,有時也能幫助緩解。● 化學性治療/分為口服藥物或直接注射藥物二種,椎管內注射可迅速降低周圍神經的炎症,因此常用於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口服藥物又分為中藥及西藥,服用解熱止痛和鎮靜劑藥物,如阿斯匹林、水楊酸鈉、魯米那、利眠寧等。雖然制成及原理不全然相同,但效果都是能緩解疼痛。● 侵入性治療/針灸或外科手術,針灸對坐骨神經痛的緩解有立即改善的效果,且針療後若能緩解疼痛,仍建議用中藥配合治療,以及搭配西醫的復健治療,來達到持續性的治療效果;若是持續而嚴重的坐骨神經痛,已影響到行動和排泄功能,醫師將評估外科手術的必要性。坐骨神經痛未必需開刀 復健、伸展可緩解根據臨床統計,除了少見的因脊椎滑脫等結構性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外,一般來說,高達80~90%的坐骨神經痛,只要透過適度的復健、伸展治療,矯正過去不當的錯誤姿勢,不需要開刀,也可以得到改善與緩解。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疾病常與腰椎的不當使用有關,造成的結構變形磨損,進而傷害神經,保養的方式就是要善待腰椎,注意姿勢正確,少搬重物、不要翹腳、坐姿端正、避免彎腰駝背、不睡過軟的彈簧床、避免穿高跟鞋、座椅應有適當靠背、不宜久坐及久站。在居家、辦公閒暇之餘,做些有助伸展腰、臀神經、肌肉的伸展操、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是不錯的自我保養方式。對於長期因坐骨神經痛而煩惱,且不想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並接受檢查評估,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磨牙釀顳顎關節痛 三方治療效果加倍

磨牙釀顳顎關節痛 三方治療效果加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為學校功課壓力大不自覺會咬牙,晚上邊唸書邊吃魷魚絲,入睡後還有磨牙聲,顳顎關節因不斷有異常的受力,造成疼痛不已的16歲小雯,長期覺得左耳旁疼痛甚至有偏頭痛的情形,找遍骨科跟牙科治療,服用肌肉鬆弛劑以及止痛消炎藥可稍微改善,但是還是會反覆發作,直至找到具有中醫、牙醫雙執照的醫師,經過三週診治,不但不用持續服用消炎藥,且恢復開口大笑。 顳顎關節幫助下巴開闔 說話、進食、打哈欠都用到顳顎關節的位置位在我們兩側耳朵的前方,連接頭顱及下顎骨,與身體其他的關節不同,是一種很特殊、可以滑動的關節,上半部是由顳骨內凹的關節窩,下半部則是由下顎骨隆起的骨髁,中間連著一片軟骨盤所構成,左右各一個關節位於耳朵軟骨的前方,外面的關節包囊及肌肉,是顳顎關節異常所致的疼痛來源。顳顎關節可以前、後滑動使嘴巴張開、閉合約4公分寬,也可以左右移動約1公分,配合中間的軟骨盤,可以有效、無痛咀嚼、吞嚥、說話,甚至做出一些誇張、戲劇性的臉部動作。 顳顎關節障礙發生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1、 張口閉口有異聲2、 張口疼痛3、 咀嚼時顏面疼痛4、 張口受限5、 張口歪斜6、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位置或下巴脫臼7、 顏面肌肉痠痛8、 頭痛9、 脖子肌肉痠痛10、耳朵內疼痛、耳鳴、聽力障礙、耳朵閉塞感或太陽穴、臉頰部、頸部疼痛。 顳顎關節症候群主要症狀是顳顎關節區疼痛,會有異常的關節音以及下顎運動功能障礙,常見於青壯年與女性,目前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顳顎關節症候群與精神心理狀態非常密切,23%的患者伴有明確的精神心理症狀,而且高達50%的顳顎關節症候群的患者合併有睡眠的問題,女性發生的情況往往多過於男性。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求診郭鈺君醫師提到,中醫治療顳顎關節症候群有別於西醫的思考方式,不能單純只從消炎跟肌肉鬆弛著手,中醫包含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等八種辨證方向,另外還要從經筋、經脈等方面考量,從案例來看,小雯長期精神緊繃、睡眠不足、飲食不節,導致肝氣鬱滯、陰虛火旺、胃火上炎,最後甚至導致氣滯血瘀、經絡瘀阻,治療上要考慮疏肝理氣、滋陰降火、清降胃火、活血通絡著手,多靶點用方才是中醫的治療特色。 郭醫師另外還針對下關穴、聽宮穴、顴髎穴、翳風穴、頰車穴等舒緩顳顎關節區附近肌肉,也增加了三陰交穴、內關穴、合谷穴等安神以及舒緩壓力的穴道,此外還得注意要減少張口的幅度、時常留意肩頸肌肉拉筋放鬆,也得配合腹式呼吸減少焦慮、幫助睡眠,多管齊下療效加倍。若是民眾有類似症狀,很有可能就是顳顎關節在跟您抗議,請儘早就醫,避免症狀惡化。

子宮內膜異位及荷爾蒙 是卵巢癌主因

子宮內膜異位及荷爾蒙 是卵巢癌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最近幾年,罹患卵巢癌的年輕患者變多,可能與飲食西化,接觸塑化劑、環境荷爾蒙等環境污染有關。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但因為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附近有很大的空間,且不像子宮頸癌可透過抹片進行檢查,一旦罹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腫瘤較大時,則可能出現脹氣、腹痛,以及排便習慣異常等症狀,因與腸胃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未能及時就醫。子宮內膜異位症、荷爾蒙是導致卵巢癌主因卵巢腫瘤是婦女常見疾病,但又根據其功能細分成多種,例如濾泡囊腫、黃體囊腫、巧克力囊腫、畸胎瘤等,腫瘤發病年齡在青春期或更年期,一般功能性囊腫會在1、2個月經週期之內自動消失,因此會建議患者在月經過後再來照一次超音波檢查。近年來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病患屬於與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的上皮細胞類型,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容輕忽。 卵巢腫瘤的常見症狀是下腹不適、下腹痛、摸到腫塊、胃腸不適、月經紊亂、頻尿等,由於大部分都是非特異性的症狀,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研究:黃體素是婦癌剋星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排卵過勞與月經過勞是卵巢癌發生的元兇與幫凶,並發現避孕藥其中的黃體素是現代女性好發癌症的剋星。 此外,根據英國《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針對171940名25~55歲的女性,進行長達30年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經常攝取含有抗氧化劑「類黃酮」的茶葉、紅酒、蘋果和柑橘類水果等,有助於降低罹患卵巢癌率,尤其是茶可降低31%風險,而柳橙汁則可降低21%。卵巢癌患友新曙光 疲憊新藥問世治療卵巢癌,如在早期發現,最好透過手術清光所有腫瘤,但如果進入晚期,術後均建議持續接受鉑類化療,八成癌友反應不錯,但隨著化療次數增加,超過七成患者產生化療抗藥性,又再復發,對於病人來說,宛如惡夢再現,又是一次打擊。卵巢癌患者在接受化療時,若同時搭配「癌因性疲憊症CRF」治療藥,疲憊指數、生活品質獲得穩定控制,9成患者都能維持充沛的體力,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趁抹片檢查時 一併做骨盆腔內診篩檢診斷卵巢癌主要透過骨盆腔內診、陰道陰音波及抽血檢驗CA-125,建議可在每年例行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順便做骨盆腔內診,若發現卵巢腫瘤則再加做陰道內超音波及抽血檢查CA-125,高度懷疑時也可以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卵巢癌治療後2年內復發機率最高,完成手術、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後,醫師會制定追蹤檢查計畫,包括骨盆腔內診、CA-125、骨盆腔及腹部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卵巢癌每隔3個月應回診追蹤,如果情況良好,可再延長定期追蹤的間隔時間。勿忽視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發現卵巢癌平均存活率只有4成,但如能在第一期就發現,5年生存率達90%,而且有些初期卵巢癌或低度惡性卵巢癌,甚至可以保留子宮和對側正常的卵巢。在青春期前、停經後、生育年齡口服避孕藥的婦女,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一定要定期做婦科檢查,以及早發現病灶、盡早展開治療。至於口服避孕藥防癌,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使用口服避孕藥預防卵巢癌的方式,建議還是要由專業醫師評估,依照醫師指示的用量及頻率使用,才能發揮最適合的效果。

酪梨籽可加強免疫力?食藥署這樣說

酪梨籽可加強免疫力?食藥署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酪梨原產於美洲,台灣的產季從7月到隔年的2月。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可減緩發炎反應,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酪梨含有膳食纖維和鉀、鎂、葉酸等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也高,可降血壓、預防中風,被金氏世界紀錄譽為「最營養的水果」。酪梨營養價值高農糧署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表示,酪梨含有11種以上的有價值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C、B6、葉酸、維生素E及膳食纖維,是金氏世界紀錄記載最為營養的水果,雖然沒有水果的甜味,但是視為建康的水果,也因為有益於健康,吃了就會幸福,又有個美麗的綽號「幸福果」。酪梨卡路里高 一天只能吃 1/4顆酪梨是高營養果實,含有比普通水果多4倍的卡路里,故在營養學上是被歸為油脂類。也就是說,吃半顆酪梨就等於吃了一碗飯的熱量,因此,健康的人一天只吃 1/4顆便足夠了,如果在每日的食用量上不做限制,很快的體重就會上升,所以喜歡酪梨口味的,不得不注意節制食用量喔!酪梨籽可加強免疫力 食藥署表示為沒有根據的傳言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由於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對於食品保健相關議題更加重視,所以有關食品問題的傳言也越來越多,但多數是誇大或未經證實的內容,常常引起許多民眾的恐慌。關於坊間流傳「吃酪梨籽可加強免疫力、消滅自由基和病毒、強效殺死癌細胞?」等訊息,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而且也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酪梨籽」非為傳統供食之原料部位,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供作食品原料使用。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無法搞定交辦事 竟因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無法搞定交辦事 竟因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成人注意力缺失症」是一種神經生理病症。大約有1/3到2/3的兒童青少年ADHD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乃至終身。例如25歲的鄭姓成人出現「奇怪ㄟ!明明我很認真很努力,卻還是常常出錯,沒法在時效內使命必達,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工作!」對於工作上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常被長官和同儕責備,非常氣餒,因此求助於身心醫學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王明鈺醫師表示,鄭姓患者小時候其實就容易發呆、分心、粗心,忘東忘西,只是因為在課堂上不吵不鬧,所以沒有被師長發現。排除可能其它因素造成專注力缺失的原因,例如癲癬、內分泌、憂鬱症、躁鬱症等因素,因此被確診為「成人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可服用藥物治療「成人注意力缺失症」屬於神經發展疾患,大腦前額葉活性不足,容易造成分心,因此王明鈺主任給予鄭姓患者「中樞神經刺激劑」,增加多巴胺傳遞,活化大腦,僅僅一周,鄭姓患者專注力明顯改善,工作也得心應手,比較有成就感,解決長達25年的困擾。小時候忽略治療重要性 長大後嚴重影響工作績效王明鈺醫師指出,根據臨床統計,兒童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比例在台灣約為5%左右,大約一半患者到成人症狀仍持續,盛行率約為2‧5%。這位鄭姓個案小時候容易「發呆,常做白日夢、忘東忘西」,但因為不吵不鬧很容易被忽略,家人可能認為她還小「少一根筋、長大就會好。」但是長大後卻會造成住意力不集中 嚴重影響工作表現。除了生理因素,食品不安全,空氣汙染等外在環境,電視和3C產品的聲光刺激,也可能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王明鈺醫師提醒,如果做事經常「最後一刻才生出來」、忘東忘西、話多插話、焦躁不安、亂發脾氣、執行力差、粗心大意,還嚴重到注意力無法集中,可求診是否罹患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只要經過適當治療,就可以在職場有亮麗表現!

胃潰瘍滅幽門桿菌不成 竟因咖啡茶奶

胃潰瘍滅幽門桿菌不成 竟因咖啡茶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常會有胃脹、胃痛等不舒服的情況,但總以為是壓力大或是飲食過於刺激辛辣,所以常自行吃胃藥解決。但其實胃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是引起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胃病的元兇,甚至是胃癌的主因,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胃幽門螺旋桿菌可以抵抗胃中強酸不受威脅,一經感染就有可能會伴隨終身,台灣成人的感染率高達55%。因此抑制胃幽門桿菌是解決胃部疾病的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千萬不可忽視。55歲魏媽媽長年受胃潰瘍所苦,赴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為感染胃幽門桿菌所致,在醫學中心接受過三次殺菌治療,卻都宣告失敗,醫師都感覺納悶,經詢問其日常飲食,才發現原來患者每天牛奶、咖啡和茶不離手,導致增強胃酸分泌,降低藥物療效,經戒除上述飲品後,魏媽媽再次接受治療,總算一舉殺菌成功。胃幽門桿菌是多種消化道疾病的共同病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胃幽門桿菌是許多上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原因,如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感染胃幽門桿菌的人口超過千萬人,多經由共餐、接吻、吃生食、口腔清潔不足、吃刺激性食物等原因感染,故民眾經醫師評估後,若屬於胃幽門桿菌高危險族群的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根除胃幽門桿菌,才可降低罹患上述疾病的風險。治療胃幽門桿菌需戒咖啡、牛奶、茶等飲品張家熙醫師指出,通常接受三合一療法的成功率高達9成(包含服用抗生素),但胃幽門桿菌極具傳染性且十分頑強,仍有部分民眾第一次治療失敗後,還需接受後續治療,至於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很多,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患者對藥物過敏、不規則服藥、吸菸等。以魏媽媽的例子來說,因本身罹患胃潰瘍,在治療期間仍持續喝牛奶、茶、咖啡等飲品,會使胃酸持續分泌、提高胃酸濃度,反而抵消胃幽門桿菌藥物療效,不利於潰瘍癒合,導致殺菌過程頻頻失敗,故當接受新一次療程時,患者停止飲用上述飲品,並規則服藥,則效果立竿見影,不再為胃潰瘍所苦。張家熙醫師建議,民眾當出現輕微上腹脹痛、灼熱感、打嗝、噁心、胃痛、排出黑色或帶血糞便時,可能為胃部出現問題,應赴醫檢查,並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接受篩檢及殺菌;當成功除菌後,應仍有復發機會,故需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度感染。

釣魚險截肢!魚鉤刺到釀壞死性筋膜炎

釣魚險截肢!魚鉤刺到釀壞死性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中一名48歲患有糖尿病的大叔到海邊釣魚,處理釣餌時不慎被魚鉤刺到, 回家後造成左前臂產生出血性水泡及嚴重疼痛,到醫院診斷後才知是「壞死性筋膜炎」,原來是感染了「海洋弧菌」,險些截肢,所幸及時到院接受治療,經多次清創手術及抗生素治療,免於截肢及敗血性休克。海洋弧菌為造成壞死性筋膜炎的常見致病菌之一臺中榮民總醫院每年都有約十例因感染海洋弧菌造成壞死性筋膜炎而前來就診,尤其病例集中在天氣較熱的夏季,約占整年的七成左右。海洋弧菌(學名:Vibrio vulnificus)是一種棲息在溫暖的熱帶或是亞熱帶海域中的細菌,與霍亂弧菌屬同一家族之病菌,大多寄生於蚵仔、生蠔、蝦蟹、海水魚類等,此類細菌之感染目前常發生在台灣的中南部,為國內造成壞死性筋膜炎的常見致病菌之一。感染海洋弧菌的途徑有兩種:一、食入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特別是未煮熟的海鮮,如:生蠔、生魚片、甲殼類等。二、皮膚傷口的接觸,如被未煮熟的魚蝦或螃蟹等海鮮甚至是漁具刺傷、傷口接觸到海水等。一般而言,釣客釣魚時不小心割傷皮膚,或赤腳在沙灘上散步被刺傷,這些都是感染海洋弧菌的常見途徑。但並非每個人接觸到海洋弧菌就會受到嚴重感染。通常是因為沒有善加處置或本身有,較易引發海洋弧菌的嚴重感染。海洋弧菌好發於免疫力較差的族群海洋弧菌的感染,好發於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酗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癌症的病患。而這類的病人皆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由於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加上有部分台灣中南部的民眾常會吃一些含類固醇的中藥,所以遠比西方國家更易發生海洋弧菌的嚴重感染。居住於沿海地區的民眾,罹患慢性肝炎的比例偏高,且多從事漁業或養殖業,為高危險群,因此要更為小心。這類高危險族群若感染,病情常快速惡化,在數小時至一兩天內,即發生嚴重的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導,一旦病情惡化到引發菌血症及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0 至60%,因此面對海洋弧菌的感染,絕不可以掉以輕心,有懷疑就應盡早就醫治療。「壞死性筋膜炎」與「蜂窩性組織炎」不同「蜂窩性組織炎」是指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感染發炎,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 型鏈球菌等。蜂窩性組織炎會有局部的紅腫及疼痛,但較少會有發燒或全身不適的症狀。而「壞死性筋膜炎」一旦發病就來勢凶凶,快速惡化。剛開始時可能會有發燒、畏寒,患部會發紅、腫脹以及劇烈的疼痛等現象,接著皮膚可能會出現壞死或出血性水泡。嚴重者甚至會有血壓降低、休克、出血等症狀,若不儘快治療,則會有生命危險。治療以手術清創合併抗生素治療為主目前海洋弧菌的治療以手術清創合併抗生素治療為主。若已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單靠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需要儘早進行手術清除壞死的組織。依照病況不同,一些病患可能要接受好幾次的清創手術,有些更可能需要截肢。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如已併發休克或器官衰竭,甚至可能需要住進加護病房。面對海洋弧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本身是高危險群的民眾,要更加注意。預防勝於治療 民眾應避免吃生食、預防遭海鮮刺傷陳彥瑋醫師提醒:時值初秋之際,正是國人享受美味海鮮之時。在享受美食的當下,若要避免海洋弧菌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生吃食物,盡量以烹煮過的為主,特別是海鮮類食材。料理海鮮時最好也能夠帶上手套,以防刺傷或刮傷。避免赤腳行走於沙灘上,手腳若有傷口,則避免接觸海水及海鮮。一旦接觸,就要特別留意傷口變化,如果出現紅、腫、熱、痛或發燒的症狀,就需盡速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先機。

酒癮少活30年 勇敢戒酒贏回健康

酒癮少活30年 勇敢戒酒贏回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酒精跟我們的距離很近,幾乎是隨手可得。聚會場所總是離不開酒精、下班後在酒吧裡放鬆的喝著啤酒、在西餐廳一起品味紅酒的芬芳、應酬加班時為了拼酒搏感情,烈酒一瓶一瓶的打開,彷彿在酒精的熱催作用下,感情交融零距離。『小酌紅酒,有益心臟』、『喝酒可以助眠』。統計資料顯示,過去10年酒駕造成的死亡車禍,導致每年數千人傷亡與家庭破碎。約有7成3酒駕受害人為青壯年,酒癮患者平均壽命44歲,至少減壽30歲以上。為避免被嘔吐物噎死 酒醉後應維持坐姿或側躺當你看到朋友酒後步態不穩、口齒不清時,千萬不要再灌你的朋友任何一滴酒精了。因為你的朋友已經酒精中毒,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酒醉,而且他的胃裡面仍有許多未消化吸收的酒精等著他,換句話說就是酒精中毒的狀況,還會持續惡化。酒精中毒會導致昏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若同伴酒醉後躺著睡著,小心他很有可能會被嘔吐物噎死。所以如果朋友酒後陷入昏迷時,保險起見,請你讓他保持坐姿或側躺!萬一生命徵象不穩定,還需趕快送醫急救。酒精對大腦的記憶造成傷害 包含失智症、憂鬱症喝酒除了傷肝傷胃,長期喝酒還會導致賀爾蒙失調,男性勃起障礙、女性不孕,影響家庭幸福。更常被忽略的是,喝酒會影響我們的神智大腦。長期飲酒恐提早失智症、憂鬱症、酒癮、精神病、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都跟酒精影響大腦的各個構造有關。酒癮通常分為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兩大類。第一種酒精濫用,意味著反覆飲酒,以致影響原來的生活功能,或是造成身體傷害仍持續使用;第二種酒精依賴,則是對酒精有生理與心理依賴,出現耐受性或戒斷症狀。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精神科郭彥君主治醫師表示,酒癮病人花了很多時間在找酒、喝酒、退酒,甚至喝酒喝到吐血、胃潰瘍、胰臟炎、肝硬化等,逐漸影響到他的工作、家庭,失去他原有的社會舞台。酒癮的治療上,必須考慮生理,心理,以及環境等層面。酒癮是個慢性的腦部疾病,就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沒照顧好就很容易復發。酒精是我們社會最熟悉的陌生者,時常出沒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戒斷酒癮第一步,一般是使用藥物治療,給予適當的抗焦慮鎮定及抗憂鬱劑,降低酒精戒斷所產生的不舒服、紓解鬱悶情緒,嚴重時可以安排短期住院,隔離酒精的來源,處理戒斷的不舒服。其次才是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戒除酒癮的動機,給予強化肯定,鼓勵以其他方式紓解情緒、安排休閒生活與放鬆,並討論在社交場合拒酒的方法。最後,提醒各位民眾,戒斷酒癮從新學習社交巧或情緒宣洩方式,這樣才能避免讓酒精對個人及社會造成危害,讓健康能長長久久,努力打造全民健康的社會。

吞嚥不適喉嚨卡 竟染肺腺癌

吞嚥不適喉嚨卡 竟染肺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6歲的吳國貞1年多來吞嚥不適、頸部有疼痛感,總以為喉嚨有問題,以為是他曾經手術切除甲狀腺良性腫瘤所引發,就醫後竟被確診為「肺腺癌3期」,他不解的說「我又沒咳嗽、沒痰、沒胸部不適,多年前也已經戒菸」根本不會想到肺癌已經找上他,不過因吞嚥不舒服,所以他吃東西減少,體重在這一年間從65公斤減到52公斤。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醫師表示,此個案是非典型的病症,也提醒民眾,不要以為沒咳嗽就不會得肺癌!醫師幫吳先生進行內視鏡檢查,喉部及口腔都正常,觸診頸部也沒硬塊,於是安排照胸部X光,其右上肺有陰影,再以胸部電腦斷層掃瞄,發現約5.5公分的腫瘤,經切片確診為3期肺腺癌,癌細胞沒有擴散到其他器官,隨即轉胸腔外科進行手術切除病灶,目前同時進行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沒咳嗽不表示沒有罹患肺腺癌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內科張子晏醫師表示,肺癌典型症狀是咳嗽(3週以上)、咳痰、血痰、聲音沙啞或頸部腫塊,約65%的肺癌病患有持續咳嗽的問題,民眾不應將咳嗽和肺癌劃上絕對的連結。當癌細胞擴散到肺部鄰近器官時,還可能出現胸痛、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心悸或心律不整等情況但吳先生並沒有擴散,早在1年多前就出現吞嚥不適,是比較少見。電腦斷層檢測肺癌更確實許嘉方表示,曾有肺癌患者腫瘤已3公分,胸部X光仍照不出來,電腦斷層才發現,在臨床上電腦斷層確實有比較好的檢測力。若出現咳嗽、咳血、胸痛、背痛、發燒不退、體重減輕等症狀,且症狀持續三週以上,就應立即就醫確認是否罹患肺癌,以便及早發現治療。建議要了解肺部狀況的民眾可進行自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比較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中秋大嗑烤肉配啤酒 恐致急性胰臟炎

中秋大嗑烤肉配啤酒 恐致急性胰臟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膽結石與喝酒是引起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3~8%的膽結石病人可能會產生急性胰臟炎,其他原因包括高血脂、病毒感染…等。有高血脂但沒有服藥控制的三十多歲王先生,和幾位朋友一起烤肉,喝了一些啤酒,隔天出現上腹痛的情況。原以為吃壞肚子,自行去藥局買胃藥服用但症狀沒有改善,痛到受不了只好到急診。急診時發現胰臟指數─血清脂肪酶(lipase)和澱粉酶(amlyse)大於正常值3倍以上;三酸甘油酯是正常的5倍,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急性胰臟發炎」。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原因相當多 其中膽結石與酗酒是最主要原因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主訴是腹痛。其疼痛常在上腹部,為持續且強烈之疼痛,常常必須用到嗎啡類之止痛劑才能緩解,所以沒碰過不知道會如此痛。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胃的後面,當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要彎腰曲膝來減輕疼痛,且會有噁心或嘔吐之情形。胰臟發炎範圍會向腸繫膜、腎臟周邊擴散,前者造成麻痺性腸阻塞而有腹脹感;後者則造成兩側或單側腰酸。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廖重慶醫師説,很多人知道胰臟炎和酗酒有關,但還有許多原因亦會導致它的發生。在台灣除了酒精之外,另一常見原因就是膽結石卡住胰臟管開口所導致的膽石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疼痛位置於上腹部 持續且強烈治療胰臟發炎除了要找到成因並處理之外,最主要的是需要低油脂飲食,甚至需要禁食並給予大量點滴補充水分電解質,視情況給予止痛藥物或抗生素也是必要的。而急性胰臟炎的治療,首先必須要禁食,甚至連水都不能喝,以減輕胰臟的負擔。鼻胃管的放置與否,對病人的預後並無明顯差別,所以除非病人噁心、嘔吐嚴重,腸阻塞,否則並不一定要放置鼻胃管。廖重慶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經治療後症狀通常2~3天內改善,一週內大多可以痊癒。約有15~25%的急性胰臟炎屬於「重度胰臟炎」,常合併全身性的併發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症候(ARDS)、多重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及局部區域的併發症,包括:胰臟假性囊腫、化膿/膿瘍、脾動脈假性動脈瘤或出血、脾靜脈、上腸繫膜或門靜脈栓塞、十二指腸阻塞、總膽管阻塞等。重度胰臟炎平均約有17%的死亡率,需加護治療。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廖重慶醫師建議民眾,要防範急性胰臟炎,最重要就是保持生活正常,少喝酒;若有膽結石引起症狀者,應考慮膽結石的治療;持續高血脂症的病人應接受藥物治療。而一旦發生急性胰臟炎,就應儘速就醫,避免留下後遺症。有慢性病的民眾除了服用藥物和定期追蹤之外,也需要注意飲食。尤其適逢中秋佳節,團圓賞月免不了有聚餐或是烤肉的活動,吃東西除了美味更要注意是否過量,例如:高油脂食物、啤酒、辛辣食物、文旦,這樣吃是胰臟炎的最愛。吃得開心也要適當的自我節制,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才能過個美好的中秋佳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