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豔陽曬太多,小心得眼翳

豔陽曬太多,小心得眼翳

東台灣地區陽光強烈、內含紫外線數值高。民眾若長時間在戶外做活動,容易接受到太多紫外線照射,致使眼睛容易長翼狀贅肉,嚴重時,必須靠手術切除來治療。提醒您,大白天要多戴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  翼狀贅肉,俗稱眼翳,在日照充足或風沙大的地方是相當常見的眼睛毛病。台灣每年都有數千新病例翼狀贅肉逐漸往角膜生長。台東基督教醫院 莊雪霞醫師指出,病因是眼睛結膜長期接受紫外線照射後,細胞發生變性,慢性發炎,漸漸地細胞增厚,組織變肥厚,且由結膜中間往角膜(黑眼珠)生長。可以長在內眥部(眼白靠鼻側的部位)或角膜外側。因為生長極緩慢,故早期不易察覺。多數等到較為嚴重(如圖)時,才有所警覺。且眼睛常會紅紅的,有異物感,又因角膜上淚液膜會覆蓋不均,有時眼睛會乾澀。多數翼狀贅肉不影響視力。雖然有的看起來很有份量,但也不太影響視力,除非非常嚴重,長入角膜,甚至侵犯到瞳孔(角膜中央)。白內障則是眼球內水晶體變混濁,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外觀上沒有明顯的異常,但是視力會慢慢變壞。

如何照顧小寶貝的牙齒

如何照顧小寶貝的牙齒

大致上乳齒列從六個月大的嬰兒到兩至三歲期間,共有二十顆乳牙,恆牙齒列從六歲到十八歲共三十二顆恆牙,不過最後一顆大牙智齒的生長時間因人而異。而乳牙的功用有那些呢?一、咀嚼功能,每天都要吃東西。二、顏面及骨骼發育。三、發音。四、幫助小恆牙在正常位置萌發。這就是為什麼要好好照顧小寶貝的牙齒。  首先六個月大的嬰兒下顎乳門齒開始萌發時,可以用紗布沾開水在吸玩奶後擦一擦牙齒,尤其在晚上睡前一定要清潔牙齒,盡量不要讓嬰兒含著奶睡覺,以免日後造成奶瓶性齲齒。一歲半到兩歲半期間,乳後牙已萌出,可以開始使用兒童專用的軟毛牙刷。剛開始小朋友不願意刷,但父母親一定要堅持不斷幫忙清潔,慢慢情況會越來越好,三至四歲後的小朋友自己慢慢學會刷牙,父母親仍然不能鬆懈,一定要負責監督,幫忙做最後清潔,早、晚各一次。  台東基督教醫院 李國瑋醫師表示,氟化物的使用也可以幫助小朋友的牙齒,如氟錠使用一天一顆,五歲以下小朋友每年兩次塗氟預防保健,這是健保有給付的,家長可以多加利用,每半年給牙醫師定期檢查也很重要,早期發現齲齒早期治療,從小培養良好刷牙習慣即可保持牙齒的健康。

癌症篩檢,您做了嗎?

癌症篩檢,您做了嗎?

最理想的癌症防治策略是從預防著手,如改變不良之生活方式、採取促進健康行為、阻絕致癌物入侵人體。但癌症的誘導期及潛伏期均很長,所以早期患者不會感到身體不適,況且癌症致病因子複雜,許多癌症的病因至今仍然不明,所以癌症的防治除了以上的初段式預防外,尚需配合次段式預防,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篩檢正是癌症次段預防最重要的方法。   台東基督教醫院 梅彪祥醫師提出下例國人常見的癌症,列出篩檢指南內容,一般民眾與高危險族群可以選擇的篩檢項目。一、肝癌的篩檢  一般族群: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篩檢。  高危險群:建議每四至六個月追查甲型胎兒蛋白或超音波。年輕(四十歲以下)而肝指數正常或只是輕微變化且經證實尚無肝硬化之B型或C型肝炎患者,大概可以一年做一次超音波掃瞄即可。二、子宮頸癌的篩檢  一般族群:子宮頸抹片檢查與骨盆腔理學檢查、年齡小於十八歲開始有性行為的婦女,每年檢查一次;經過連續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檢查正常,經由醫師判斷可減至二至三年一次﹔而已婚婦女至少每年一次,到六十五歲以上。  高危險群:每年檢查一次抹片,六十五歲以上仍需繼續抹片檢查。三、乳癌的篩檢(沒有摸到腫塊也要定期檢查)   一般族群:大於二十歲的每位女性應每月乳房自我檢查(最好在月經結束後一星期內,若停經的婦女可在每月固定的一日檢查)。乳房理學檢查是二十至四十歲的婦女,每三年一次;四十歲或以上的婦女,每年一次。乳房X攝影檢查則是四十至四十九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或以上每年做一次。  高危險群:三十五歲起接受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四十歲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而後以超音波及X光攝影交替檢查;五十歲後篩檢則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超音波為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小於三十五歲的婦女,由於擔心日後放射線影響較大,可考慮先做超音波檢查。四、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一般族群:糞便潛血檢查,四十歲或以上每年檢查一次(每次連續三天)。直腸指診,四十歲或以上每年檢查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在年齡五十歲時做第一次,以後依醫師指示,每三至五年檢查一次。  高危險群:三十歲以後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依醫師指示,每二至三年做一次,五十歲以後每年做一次。五、攝護腺癌的篩檢  一般族群:肛門指診及PSA,建議五十歲以上之男性每年檢查一次。高危險群:必要時加做經直腸之前列腺超音波檢查。六、其他  如肺癌、胃癌、鼻咽癌、口腔癌、膀胱癌的篩檢尚無定論,民眾應尋求專業,參加篩檢,並密切追蹤。

認識神經退化性疾病

認識神經退化性疾病

在腦神經內科的門診和住院服務中,常可發現一些步態蹣跚、智能減退、活動遲緩或手腳顫抖的中老年病患,或拖曳腳步或坐輪椅來尋求醫師診治,其中有許多病人是被診斷為「神經退化性疾病」。  發生時是在不知不覺之際,通常以老年人好發,由於患者在發病期間會逐漸與社會隔離,再加上目前相關的醫藥知識匱乏不足,所以社會大眾很少了解和注意。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神經退化病患也日益增加,對家屬、患者和社會大眾而言,無論是經濟、心裡和生活形態的衝擊、著實是難以估計和承擔的。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病變在大腦皮質及海馬迴區的神經細胞,乙醯膽鹼量減少,其記憶、思考等認知功能減退,但因手腳等運動功能不受影響,才會有失智老人走失的情況。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個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因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量減少,因而有休息性顫抖、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  詹弘廷醫師指出這兩種疾病一是以智力減退為主,一是以行動不便為主,本來是互不相干的。但是醫療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我們的壽命逐漸延長,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也不例外。台東基督教醫院位居全台最老化的台東社區(民國93年老人人口比率達12%,年長之慢性病盛行率為85%, 2004全縣人口240,373),因此如何面對神經退化疾病,建立連結社區的健康照護網路是個刻不容緩的工作。

酒精含量達600毫克,會導至死亡

酒精含量達600毫克,會導至死亡

根據統計來看,血中酒精含量30毫克時,人會變成健談、情絮亢奮;到40毫克時,行動變得有一點笨拙;含酒精60 毫克時,會絮絮不休;含酒精80毫克時,感情變得衝動、反應遲鈍;到120毫克時,有疲倦瞌睡及醉酒的症狀出現;若是持續喝下去,到酒精含量到達200毫克時,會導至大小便失控;到400毫克時,人會發生昏迷現象,若是仍然猛喝下去,當血中酒精含量到達600毫克時,會導至死亡。   酒精本身就是一種麻醉劑,會降低大腦的抑制力及判斷力,讓飲酒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導致危險駕駛及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所謂「借酒裝瘋」;當酒精濃度每100毫升血液含酒精300毫克時,發生交通意外的機率就會提升很多。一杯大啤酒含量100毫升,就可提高血液濃度到300毫克。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記得「醉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原則。台東基督教醫院 潘文惇醫師指出,因為酗酒所引起的疾病有: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血管硬化等。新陳代謝疾病:糖尿病、痛風。肝膽胃腸:肝硬化、腸胃出血。精神疾病:情緒不穩定、憂鬱症。骨關節的病變:痛風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因酒醉發生意外所引致的各種骨折。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

要了解下背痛其實是一種「症候群」,一些症狀同時發生的統稱。包括可找出特定原因的疾病,但有更多是無法作單一疾病診斷的疼痛症狀,它可能受多重因素誘發影響。包括機械性因素:姿勢不良,長期過度使用,懷孕,急性、慢性脊椎及周邊支持組織之拉傷、扭傷,脊椎先天及後天結構不穩,下肢肌肉骨骼之病變;以及非機械性因素:精神壓力、內分泌等。台東基督教醫院 洪樂堯醫師表示,許多下背痛會受到這許多因素的影響,若病人能告訴醫師更多詳細病史,包括外傷病史,疼痛分布範圍,疼痛的性質(刺痛、鈍痛、麻痛、酸痛、抽痛),何時、何種動作或姿勢最常用到(坐、站、彎腰),疼痛發生在一天中哪些時段,職業、工作性質,精神及壓力狀況,還有哪些動作特別容易誘發疼痛。如果病人能詳細告訴醫師這些資訊,將會比照X光片得到的資訊對病情的診斷更有價值,讓醫師與病人共同找出哪些因素是造成疼痛的。  有許多下背痛是很容易復發的,而成為慢性疼痛。因此病人如果沒有特殊確定診斷的慢性下背痛(許多檢查X光、MRI、CT都是正常),除了藥物及物理復健治療之外,預防下背痛復發最重要的乃是平常對正確姿勢的習慣建立,維持背部、腹部、下肢的韌帶、關節柔軟,肌肉的強化訓練,減少過度疲勞和壓力。有些運動如游泳、走平緩步道、騎自行車(低手把不適合),有助於減緩下背痛的復發。  總之,下背痛在許多病人確實是困擾很久的問題,原因也非常的多。因此病人若能主動提供重要的線索給醫師,幫助醫師在這些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造成致病的各種因素,並在治療中積極耐心的參與並改變生活方式,讓下背痛終有一日遠離你的日常生活。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

在日常門診的骨科病患中,因身體關節發生疼痛或運動不良而求診的為數不少。發覺不少病患對什麼是關節炎不都很清楚。由於大部份的人對似懂非懂的事物會格外產生恐懼與憂慮。台東基督教醫院 潘文惇醫師指出其實關節炎是指,身體中能活動關節產生病變的一個統稱。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熱、運動不良,甚至到了末期,發生病變的關節還會變形。  「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因老化、使用過當,或是曾經因碰撞受傷時讓關節面受損而導致的關節病變,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身體發生自體過敏所引起的關節病變,真正發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種決定性的原因,但是有許多的推測,包括個人的體質、所居住的地區,以及自小是否常常感冒有關。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僵直性關節炎」及「紅狼瘡性關節炎」都與自體過敏反應有關。  因為細菌感染所導致關節的損害,稱為「化膿性關節炎」。關節被破壞的程度,視感染的細菌種類而異,同時也受是否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而大大的影響其癒後。除了細菌以外,在衛生環境比較差的地區,還會發生由結核病菌所引發的「結核性關節炎」。「風濕熱關節炎」,是病患曾重複感染鏈球菌而引發的關節病變,常見於小孩或是體能比較衰弱的病患中。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所謂化學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中沈積了尿酸的結晶而導致關節被破壞,這種關節炎跟家族及飲食習慣有關。「神經性關節炎」,是關節裡支配關節的神經因為受損,致使關節在行走或載重過程中使用不當而被磨損。這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一種併發症,常見的疾病如痳瘋病、梅毒、糖尿病、脊椎損傷引發下肢神經傷害等。  「血友病性關節炎」是一種先天性凝血功能失調,導引關節中重複出血所引發的關節病變,只見於男性。

產前遺傳診斷有那些?

產前遺傳診斷有那些?

由於科學的進步,尤其在醫學方面,日新月異,使胎兒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相對的是胎兒的遺傳疾病及畸形的比率卻逐年增加。基本上胎兒異常的原因有二,一是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引起,其二是因環境變異所造成。   【所以婦女在懷孕之前,必須先做優生健康檢查,其項目包括】 一、個人基本資料:如職業史,長期使用之特殊藥物、吸煙史、喝酒史、家族成員有遺傳疾病或異常個案史。二、一般健康檢查項目。三、遺傳性疾病檢查:細胞生化酵素、染色體檢驗和基因檢驗。  四、傳染性疾病檢查:結核病、梅毒、淋病、肝炎、泡疹、德國麻疹、愛滋病。五、精神疾病檢查:臨床精神科檢查、心理測驗、腦波檢查、遺傳性精神疾病檢查。如果是已經懷孕的婦女,都應該做一般正常的產前檢查,如果有下列情況就必須做產前遺傳檢查。1.) 高齡孕婦(34足歲以上)。2.) 產前母體血液篩檢異常者。3.) 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異常者。4.) 本人或配偶為遺傳疾病帶原者。 5.) 本人或配偶的染色體有結構性異常。6.) 曾懷過或生育過先天性缺陷兒。7.) 有家族性遺傳疾病者。8.) 近親連姻。9) 有過三次或以上自然流產的夫妻。台東基督教醫院 徐文成醫師指出,產前遺傳診斷包括有產前母血篩檢,羊膜腔穿刺術、絨毛取樣術、胎兒臍血採樣與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產前母血篩檢用來篩檢懷有唐氏症兒或第18對染色體有三條(愛德華氏症)或神經管缺陷兒的高危險孕婦;絨毛取樣術、羊膜腔穿刺術、胎兒臍血採樣術等主要是用來檢查胎兒的染色體、基因組成或酵素的功能;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則可以發現胎兒是否有可偵測的器官或外觀構造上的問題。  絨毛採樣術、羊膜腔穿刺術和胎兒臍血採樣術是具有危險性的,只有當胎兒產生先天異常的機率大於採樣手術的合併症的發生機率時,才值得接受這些檢查。而醫師是根據實際各種情況分析後才做出是否需要檢查的決定,目的就是避免或減少畸形兒出生,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

老年復健,減少日常生活限制,提升品質

老年復健,減少日常生活限制,提升品質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老年復健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領域。大體而言,老年復健可被定義為「預防、功能回復、建議指導及教育的醫學治療」。復健團隊可以教導病人一些新的方法來完成一些他因生病或意外造成無法做到的日常生活功能,並預防疾病的併發症,延緩疾病的進行。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王和誠 醫師提出以下幾項需要復健的老年常見疾病:四肢及軀幹無力:因為肌肉質量及肌纖維的喪失,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是從椅子爬起來到廁所去比較困難,理學檢查發現四肢及軀幹的肌力較差,尤其是髖關節伸肌,因此需由復健團隊針對無力的肌肉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受限及攣縮:常因久臥不動引起,如果接受適當的運動復健,則可降低他們的生理年齡,增加柔軟性及關節活動度。骨質疏鬆及骨折:骨密度在三十及四十歲達到巔峰,之後就開始遞減。加上老人步態不穩、視力退化、平衡不佳、反應也較慢,一旦跌倒易引起骨折,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曾經跌倒過。其中三%至五%導致骨折,九十%的骨折發生在髖關節、骨盆和前臂。跌倒之後最常見的後果就是因為害怕再次跌倒而不敢動了,導致「無力」與「孤立」,骨折後須進行長期的復健以回復肌力及降低疼痛,並做好保護以避免再次跌倒。慢性疼痛:骨骼肌肉疼痛是最常見的疼痛型式,約七十五%護理之家的病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評估老人疼痛問題時,要注意疼痛的來源或其他潛在的問題,例如:寂寞及心理因素。其他像重聽、癡呆和憂鬱症都可能影響資料的正確性。  造成老人疼痛常因脊椎的問題。超過八十二%的病人在五十至六十歲時會發生脊椎炎,而頸部椎間盤退化大部份發生在五至六頸椎間,其次才是六至七和四至五頸椎。腰椎狹窄在老年人也是滿常見的,典型的症狀是兩側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會因站立或走路而加劇,坐下來或彎腰會比較舒服。  另外,王和誠醫師表示,至少有二十五%的老年人有肩痛的問題,而且多是因肩部軟組織受傷所引起。髖關節疼痛則多是因為關節炎、滑囊炎,或腰椎神經壓迫造成的。膝蓋疼痛主因關節炎和外傷造成。足痛可能是因為腳底脂肪墊萎縮、足部骨骼畸形,或鞋子不適合造成的肌腱炎及神經壓迫,以上這些問題須經詳細的診斷及接受專業的復健治療。中風:老年人中風後須長期復健才能增進日常生活功能及預防併發症,一些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包括皮膚褥瘡、肢體及軀幹無力、關節活動受限及攣縮、感覺異常及疼痛、中風後老年失智、憂鬱及心理問題。病人中風後的日常生活能力、動機、學習能力、家人支持均會影響病人復健目標及成效。心肺功能不佳:老年人常合併高血壓、心臟病、慢性阻塞性及限制性肺病等疾病,影響心肺功能,導致日常生活功能因喘、疲倦及無力感而受到影響,適當的心肺復健及運動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老年復健的評估及原則有以下幾點: 1、評估原始日常生活功能  2、評估家庭及社會支持  3、避免久臥不動  4、注意老人功能及動作的改變  5、注意譫妄、失智和憂鬱  6、評估學習動機及決定復健目標  7、復健運動宜注重功能性,運動訓練盡量簡化  8、鼓勵及訓練老人多參與家庭及社區活動  9、少用藥物,評估藥物對復健訓練的影響  10、注意各種功能喪失的交互影響 一般而言,年紀越大慢性疾病越多,日常生活限制也越大。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三成須協助穿衣、轉位及上廁所;約八成須協助洗澡。而透過老人復健訓練治療,可有效增進日常生活獨立自主,讓老年生活更有尊嚴及生活品質。

「必需脂肪酸」是維他命

「必需脂肪酸」是維他命

醫藥及營養界都異口同聲的提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指標,建議民眾將每天的脂肪攝取限制在不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且要減少飽和脂肪,並同時提高不飽和脂肪。正當大家都對動物油脂大加撻伐而鼓勵攝取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時,生意人腦筋動得快,就把植物油經過反式化處理做成人造奶油(瑪琪林),或者氫化做成氫化奶油、白油來取代動物奶油,而大做生意,添加在各種西點糕餅及加工食品中,強調植物奶油不含膽固醇等等。民眾以為人造奶油比較健康,就沒有戒心的食用,這種嚴重的誤導,使得每人每天油脂的攝取不減反增,不僅造就了更多的肥胖者,相對的也引起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問題。  因為人造奶油雖是由植物油轉變而來,但經過反式化、氫化處理之後,已經失去其原來必需脂肪酸的成分。不僅如此,這些反式化油脂還會與體內必需脂肪酸產生競爭,因而造成更嚴重的必需脂肪酸缺乏。  所謂必需脂肪酸,是身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需要從飲食中攝取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其主要的功能是在構成細胞膜成分。細胞膜的通透能力控制了細胞之間訊息的傳遞,物質的識別、吸收、運輸、排泄等等生命現象。  台東基督教醫院 張靜芬營養師指出缺乏必需脂肪酸,將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使器官組織功能失調。嬰幼兒缺乏必需脂肪酸,則出現溼疹、皮膚炎,同時生長不良。也會影響膽固醇運送受阻,在動脈沈積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現今飲食型態的大改變,人們外食速食的機會多,不好的油脂攝取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因此更需要注意必需脂肪酸的攝取是否足夠。可以從一些徵兆和改變去察覺,例如:易疲倦、耐受力降低、皮膚指甲乾燥易裂、髮乾沒有彈性、眼睛口腔及陰道黏膜乾燥、消化不良易脹氣或便祕、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腰酸背痛、心跳速度加快、時有胸痛、情緒低迷、健忘、不想動,這般現象有可能是在提醒你要檢測飲食中的油脂,是否該調整必需脂肪酸的攝取,若是不即時調整就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疾病。  必需脂肪酸多存在於植物性油,但棕櫚油和椰子油除外。對一般人來說,每天至少應該攝取必需脂肪酸達總熱量的三%,換算為植物油大約為十五公克。而對於那些吃高脂飲食的人,攝入量應更多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當「減肥」幾乎快成為全民運動的現今,以為低油就等於健康,在此提醒大家,必需脂肪酸不只是油脂,它更是維他命,不可隨意忽略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