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骨鬆阿嬤坐斷三節脊椎骨,造骨治療讓她重新站起來

骨鬆阿嬤坐斷三節脊椎骨,造骨治療讓她重新站起來

病床上傳來王阿嬤歇斯底里的哭叫,止痛針劑量越來越重,注射時間越來越短,四小時一針,結果不到2小時就又喊又哭,子女在旁滿頭汗幫不上忙,連醫生護士也束手無策。骨折到底有多痛呢?因為骨質疏鬆引起胸椎及腰椎骨折的王阿嬤說:「痛到袜吃袜睏,比生小孩還要痛!」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骨科部陳文哲主任表示,疼痛是很主觀的感覺,但醫界為了讓病人能夠精確的講出到底有多痛,把疼痛感區分為十級,一分最輕微,十分最疼痛。統計指出,剁手指達十分是天下第一痛,癌症疼痛是第二痛,生產則是排名第三;而骨折的痛苦指數高達七、八分,與生產的痛不相上下。曾經因為坐馬桶造成三節脊椎骨折的王阿嬤說:「想像生囝仔的陣痛痛上好幾個月,你說,這種痛普通人咁凍ㄟ條!?」 骨鬆骨折:銀髮族致命危機陳文哲主任表示,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增加,大約在20~30歲達到最高峰,然後就以每年0.5%至1%的速度流失,使得原本緊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正是造成老人家骨折的重要原因之ㄧ。根據全民健保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7000例,大約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骨折帶給老人家的後遺症相當嚴重,根據《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發現,老人家一旦發生骨折,大約10~25%的人會在一年內死亡,25%的人在一年內無法行走,有40%或是更多的人必須依賴他人生活,可見骨鬆及骨折不但影響銀髮族的健康,也嚴重衝擊他們的生活品質。 骨鬆骨折讓阿嬤淚水停不住陳文哲主任表示,嚴重骨質疏鬆的老年人常因為一個沒留神而造成骨折,最常見的原因是跌倒及碰撞,但門診中也有因為整脊、抱孫子,甚至有名老太太在躺下百萬名床的剎那,脊椎骨斷了好幾節,疼痛不已而送醫。陳主任表示:「骨質疏鬆症就像人體海砂屋,在一點一滴流失骨質的過程中,會出現腰酸背痛、駝背的症狀,慢性疼痛對這群阿公阿嬤來說,常認為忍一下、習慣就好,但直到有一天當外力造成骨骼坍塌再送醫時,通常都已經痛到講不出話來了。」 骨質疏鬆治療刻不容緩針對老年人骨鬆骨折的治療方式,陳文哲主任表示,治療可分為「治標」與「治本」。所謂的「治標」是以外科手術治療骨折部份,減緩骨折所造成的急性疼痛,治療方式包括:穿背架、施打骨水泥與開刀手術;而「治本」則是針對骨質疏鬆症進行藥物治療,也就是積極的防止骨質流失或促進骨質的再生。目前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分為「破骨抑制劑」與「造骨促進劑」。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破骨抑制劑」可經由抑制破骨細胞(osteoclast),鞏固骨質並增強密度,進而減低骨折風險,但由於這類藥物同時也抑制造骨細胞,因此服藥僅能保骨本,無法進一步改善骨質。而「造骨促進劑」也就是副甲狀腺激素,利用每日短時間(約30秒)皮下注射副甲狀腺素的方式,使造骨細胞(osteoblast)的數量及活性增強,直接刺激骨頭生長,快速增加骨密度及骨質,是唯一可充實骨骼結構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只可預防骨鬆的惡化,並無法使骨折處再恢復原狀?現代人已經有「存骨本」的概念,大家也知道對抗骨質疏鬆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骨質流失,但現在的銀髮族出生在物質匱乏的2、30年代,他們年輕時來不及存骨本,老了之後難道就沒有辦法補救嗎?國外一份研究針對1,124名65歲以上嚴重骨質疏鬆婦女,分別以破骨抑制劑及造骨促進劑治療,研究結果發現,使用破骨抑制劑的婦女治療18個月後,骨密度增加3.8%,同時期使用造骨促進劑副甲狀腺素的婦女卻可提升骨密度達19%,以及降低嚴重背痛發生率達57%。研究也同時顯示,使用造骨促進劑副甲狀腺素1年,除了可降低多重脊椎骨折再發生率的降幅達68%之外,甚至還可能使骨質恢復停經前的水準。 造骨促進劑解除疼痛明顯優於其它藥品黃兆山醫師在台灣針對53名嚴重骨質疏鬆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發現,患者接受每天一劑的造骨促進劑治療,結果發現藥品使用期間雖然只有6個月,但骨密度平均提升了5%。另外,他進行的造骨促進劑在解除骨鬆疼痛的研究也顯示,使用6個月後,有83%的病患背部疼痛獲得減輕,而疼痛指數也從6.7降到輕度疼痛的3.7,顯示造骨促進劑對於疼痛減緩及提升骨密度的療效相當好。曾經因坐馬桶坐斷三節脊椎骨的王阿嬤,由於嚴重背痛,一度僅能躺臥沙發,在接受半年破骨抑制劑治療後,疼痛情況並無明顯改善,由於無法行走,加上嚴重疼痛及睡眠不足,阿嬤終日以淚洗面。直到黃醫師為王阿嬤使用造骨促進劑治療後,短短一個月,阿嬤就明顯感覺背部不再痛到無法忍受,而注射造骨促進劑一年半後,目前阿嬤已恢復行走,甚至能爬三層樓梯。根據黃醫師的診斷,阿嬤治療過後,骨密度增加11.8%;疼痛指數則由九分進步到三分,相當於從重度的癌症疼痛減輕到輕度疼痛。阿嬤說:「麥講啥醫學名詞,我嘛聽嘸,可以讓我好好躺在床上睡個覺,麥擱痛到哎哎叫,就是尙好的治療。」目前健保對於「造骨促進劑」已有給付,適用對象為:因嚴重骨鬆造成兩個(含)以上脊椎或一個髖骨骨折之患者,而嚴重駝背者以及嚴重背痛者,可能已有多節脊椎骨骨折,建議及早就醫,以解除疼痛。 「安靜的疾病」需細心的關懷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安靜的疾病」,許多婦女直到發生骨折才知道骨鬆的嚴重性,陳文哲主任表示,當65歲以上老年人出現以下症狀時,千萬別輕忽,宜儘早就醫觀察,才能讓人生七十不再「骨」來稀。※ 覺得整天腰酸背疼的要命,卻檢查不出原因。※ 覺得身體快要散掉,坐下去就爬不起來。※ 身高倒縮3公分以上。※ 經常性腰酸背痛、駝背。

人工植牙到底能撐多久?

人工植牙到底能撐多久?

德威牙醫集團-景美院區 曾雍威 醫師指出,美國文獻統計過,一般假牙使用年限平均只有七年。也因為如此,近年來醫生已一反過去的懷疑態度,公認植牙是一種取代缺牙的優越治療方式。今日的植牙術式是1985年以後才被廣泛使用的新科技,牙醫師對於人工植體的壽命也很好奇,並密切注意中。植牙不會再蛀掉,但如果口腔衛生不佳也會有類似牙周病的現象,導致骨質吸收,甚至植體脫落。要讓植牙長長久久,曾雍威 醫師建議患者加強維持口腔衛生,一定要耐心刷牙及使用牙線,定期回診檢查。另外夜間磨牙及吃檳榔的人,過大的咬合力對植牙很不好,則不建議植牙。

最in的植牙方式—3D透視電腦定位

最in的植牙方式—3D透視電腦定位

透視木乃伊的科技創舉3D電玩令人目眩神怡的畫面已呈現在醫療科技中。大英博物館利用3D透視技術,在不拆解木乃伊的情況下,診斷出四千年前的死者曾經骨折且頭部開過刀,這個夢幻技術已經被用在植牙上了。植牙醫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判斷植体要植入什麼位置?或所植入的位置安不安全?骨質好不好?傳統的X光是模糊不清的平面影像,又有很大的變形率。醫師對於人體內的實際狀況,術前大部分是憑經驗判斷,但手術時常有不如預期的突發狀況出現,長久以來,如何製造出能「透視」人體的機器一直是醫師的期待。活體解剖般精準的立體影像近年來電腦的速度、容量倍增,加上影像軟體的進步,醫師的夢想已經實現。立體透視技術(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可以讓醫師看到猶如活體解剖般的頭骨外貌,更驚人的是,它不會像X光一樣扭曲變形(distortion),可量測出分毫不差的尺寸。曾雍威醫師表示,現在不論再簡單的植牙病例,他都一定先請患者拍攝立體影像,如此就可以事先知道要準備多長多寬的植體?不夠的骨質需要用什麼補骨材料?量要多少?更重要的是患者可以看到自己清晰的骨骼結構,植牙前就可以知道整個過程及預後,減少心理上的不安。醫師也完全掃除以往用X光診斷的不確定性。手術定位板讓傷口更小、更省時、更安全如何把3D影像的角度移植到患者口中?要製作ㄧ個定位板。曾醫師說:「我不喜歡假手他人,不論再忙,ㄧ定親自在電腦前操作軟體,翻轉立體影像,找到最佳位置,因為這程序幫我完全掌握患者的狀況,並且將預期的步驟做筆記備忘。」定位板完成,就如手術已經結束一樣有成就感。曾醫師常跟患者開玩笑說:「我已經在電腦中幫你開過刀,實際開刀幾乎可以免了!」定位板有一個或多個孔,已鎖定最佳角度,手術時以患者鄰牙卡住板子,從板孔中方向一致的鑽骨、鎖植體、、、就可不慌不忙的完成植牙。最後曾醫師表示,每一個植牙病例,寧可多花一點時間在電腦定位上,讓手術更精準。想起以往在血流如注的顎骨中尋找植牙位置的緊張情況,真正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幸福 。3D定位真的使植牙的傷口更小、時間更省、也更安全。

持續性的腰酸,早產的警訊

持續性的腰酸,早產的警訊

【預防早產的方法最重要便是要認識早產的早期徵兆。其內容包括】1.胎動過多或過少。2.持續性的腰酸(休息已無法改善)。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帶有血絲。4.下腹部有下墜感。5.破水(滴滴答答的滲出或像小瀑步一樣嘩一下就流出)。6.腹瀉或腸絞痛增加。7.肚子像月經來前的悶痛。8.腹部持續緊繃感(像石頭或球一樣硬硬的)。9.出血(36週前需特別注意)。10.子宮收縮次數增加(正常懷孕20-30週每小時應少於2-3次、30-36週每小時應少於3-4次) 馬偕醫院 黃家萍醫師指出,每位準媽媽在懷抱寧馨兒之前,唯有透過正確的知識與主動的觀察,才能早期發現早產的徵兆,早期防範與治療。如果發現產兆,經過放鬆心情(如深呼吸、聽音樂),臥床觀察與休息(最好左側臥),補充水分或其他液體(幫助循環),或打電話詢問醫療院所評估情況都無法改善的話,就應該立刻快速到達附設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就診。及早提供最完善的檢查,確定治療方向及必要的處理,如強迫安靜臥床安胎或適當的物理縫合或化學藥物的治療等。緩解早產的危機, 身為父母,只要懷有關心與警覺心,相信必定能減少讓自己的寶寶不足月的出生的陰影。

為什麼老是紅眼睛?

為什麼老是紅眼睛?

結膜發炎稱為結膜炎,.是西半球最常見的眼疾。正常的眼睛,在眼白外有一層透明的膜蓋住,這層膜就是結膜,它可產生黏液,用來蓋住並潤滑眼球表面。正常的結膜含有微小血管,當發炎或異物刺激都將使微血管變得粗大充血,而有所謂紅眼睛現象。 結膜炎通常是外因性的,主要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但也有內因性炎症,或因過敏、化學刺激、黴菌或寄生蟲感染所致的。 結膜炎之症狀有可見之眼白髮紅、腫脹以及流淚,如果波及角膜,會出現疼痛。如果結膜炎與過敏有關,就會癢。眼分泌物的量和性質,依致病菌的不同而有差異。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表示,結膜炎之治療,依原因而有所不同。波及角膜時,可能出現畏光,戴墨鏡會減輕不適。處置可能包括:(1) 特殊的殺菌劑;(2) 眼睛沖洗;(3) 濕毛巾熱敷;(4) 眼藥水或藥膏。 張朝凱 醫師建議,結膜炎預防之道為:(1) 不要和人共用毛巾、手帕、眼部化妝水及眼藥水;(2) 每六個月或眼部有感染時,需換掉眼部的化妝品;(3) 勿重複使用隱形眼鏡清洗液,要立即送消毒,且佩戴之前必須洗淨雙手;(4) 常洗手;(5) 避免接觸過敏原;(6) 工作時會接觸化學品或化學氣體時須戴護目鏡;(7) 若已得結膜炎,避免接觸患眼後再觸摸別人。 眼睛為靈魂之窗,雖然慢性結膜炎不會導致失明,但不易治療。唯有充足的睡眠、濕毛巾熱敷、避免油炸及刺激的食物、保持均衡飲食及多洗手,並避免過敏原及有害的環境,才是最佳預防之道。

一樣的看不清楚,有不一樣的問題

一樣的看不清楚,有不一樣的問題

大多數的人對視力狀況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眼睛看不清楚、視力模糊就是近視或是老花造成的。於是往往沒有經過詳細的檢查,就直接私下配戴眼鏡,也因此常常錯過治療的好時機。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表示,雖然一樣都是看不清楚,但是依照看不清楚的時間、範圍、型態的不同,其所表示的疾病就可能大大不同。【近 視】因眼軸過長或角膜弧度過大,造成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而使遠距離的視力模糊,看近距離的事物才可看得清楚。  【遠 視】剛好與近視相反,因眼軸過短或角膜弧度過小,造成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後,而使看遠及看近的視力都模糊。【散 光】是角膜或水晶體的曲度不均所引起,造成光線有二個聚焦點 ,所以看到的影像有重影或扭曲變形。【老 花】水晶體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變硬失去調節能力,以致在看近 物時,有看不清楚或眼睛疲倦的症狀。  【白內障】眼球內部的水晶體已經由正常的清澈透明變成混濁不清的狀態。起初,會發現遠距離視力減退,且有畏光複視現象,但老花眼情況卻好轉。而慢慢的會感覺從視野中央開始感到模糊不清,小的印刷字體模糊不清,模糊範圍越來越大,視力也就越不清楚。【青光眼】眼內壓會升高至視神經無法承受的程度,久而久之長期壓迫,以致視神經被破壞,其視力模糊的徵狀,會從視野周圍出現如燈光狀環狀虹輪開始,在急性期還會合併患眼側劇烈疼痛。視網膜剝離發病前兆是眼前會看到黑影或黑點,眼前有閃光感覺,之後突然視野變窄,感覺有某一角缺損。【腦內腫瘤】視腫瘤壓迫視神經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視力不良,不過幾乎都是眼睛的顳側或鼻側看不見,或單眼視力很好,另一眼 完全看不見。【顱內腫瘤】神經麻痺或看東西會有複視感。

無菸健康FUN暑假,「戒菸小幫手」桌面程式誕生!

無菸健康FUN暑假,「戒菸小幫手」桌面程式誕生!

根據調查,不到四個國中生中就有一位曾經嘗試吸菸,而且38%的青少年吸菸者,早在10歲之前即開始吸第一根菸!國民健康局與董氏基金會特別於暑假來臨時,在www.e-quit.org「華文戒菸網」首推「拒菸e卡」及「『戒菸小幫手』桌面程式」,鼓勵8萬名國小老師動手傳e卡給176萬名國小學童,祝福孩子們暑假過的充實愉快且健康無菸!也鼓勵176萬學童動手與吸菸家人一起上「華文戒菸網」下載「戒菸小幫手」,善用暑假的兩個月、和「戒菸小幫手」A-Quit(阿魁)一起幫助親友們成功戒菸!國健局一項對國中生的調查發現,不到四個國中生中就有一位曾經嘗試吸菸;更發現38%的青少年吸菸者,早在10歲之前即開始吸第一根菸;而最常吸菸的地點是在家裡佔了34.4%。這都顯示菸害教育應儘早開始。周逸衡指出,暑假期間,因為學童在家時間長、又無課業壓力、遊樂時間更多…,不但容易取得家人吸食之菸品,更有機會出入網咖與遊樂場所、或販售菸品且未實施全面禁菸之場所,進而接觸菸品、嘗試吸菸機率大大增加!因此,暑假絕對是預防學童開始吸菸的關鍵期!「A -Quit」(阿魁)是華人社會首套的「戒菸小幫手」電腦桌面程式代言者。「阿魁」表情豐富,將戒菸四招:「做深呼吸、喝杯冷水、伸展運動、刷牙洗臉」等度過菸癮來襲的招式,表現的活靈活現,更搭配內建的戒菸訊息,可以讓戒菸者每天一打開電腦就接受到鼓勵與提醒。另外,使用者可以聽到孫越叔叔深切的叮嚀:「親愛的朋友,請相信自己,戒菸一定會成功!加油!」;也可以由家人錄下一段話,隨時愛的叮嚀。

牙醫師:長期服用藥物者,看牙時應先告知

牙醫師:長期服用藥物者,看牙時應先告知

一提到拔牙的經驗,似乎人人都能說出一段親身經歷的感受,台中市一名25歲的朱先生,日前到牙醫診所拔智齒,但拔完後三小時仍血流不止,並且覺得上麻藥的部位一直沒有知覺、腫脹難忍,在家人的建議下至大型牙科醫學中心治療,發現朱先生是因為長期頭痛問題而服用阿斯匹靈,造成身體凝血功能降低。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口腔診斷科黃裕峰醫師指出,這名朱姓患者來到醫院時,因流血過多而臉色發白,經過檢查之後,發現拔牙傷口一直不斷滲血,經詢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朱先生長久以來因受頭痛所困擾,所以一直在服用阿斯匹靈等藥物,但是在拔智齒時並未事先告知醫生,而導致傷口無法癒合。  朱先生說,自己一直以來都為頭痛的問題所困擾,但只要吃了阿斯匹靈後就能改善疼痛的症狀,而且像這種止痛藥幾乎是一般人必備的家庭用藥,所以在拔牙時並沒有主動告知,而當時醫生也沒有詢問自己用藥習慣,就開始拔智齒了,真沒想到只是拔一顆智齒會這麼嚴重後果。 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口腔診斷科黃裕峰醫師表示,很多藥物都會有副作用產生,病患需特別留意,而若是有長期服用藥物,或凝血功能有問題的人,一定要在就診時告知,千萬不可隱瞞。譬如說有另一名六十五歲的陳老先生,長久以來覺得口乾舌燥,一直認為是牙齒所造成的影響,所以求助於牙醫,但經黃醫師詢問後發現這名患者有憂鬱症病史,且服用抗憂鬱的藥,因此可能是抗憂鬱的藥物讓體內產生變化,而產生口乾症的症狀。黃裕峰醫師指出,國內患者前往牙醫診所求診時,都不習慣告知牙醫師服用的藥物,或許是因為患者未被告知所服用的藥物名稱,或是患者不知道應該將所服用的藥物告知牙醫師,另一方面,許多牙醫師也沒有詢問患者用藥史的習慣。黃醫師強調,雖然阿斯匹靈具有消炎止痛、預防腦中風的功效,但長久服用也會使身體凝血功能變差,所以別小看拔智齒這種小手術,很可能會因傷口在未癒合的狀況下進食而引起感染。另外黃醫師要提醒大家,到牙醫診所看診時,應該主動告知用藥史,讓牙醫師能做一個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資料提供: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

器官腫瘤患者治療新利器,電腦刀搭配同步呼吸調節器

器官腫瘤患者治療新利器,電腦刀搭配同步呼吸調節器

一名五十歲的王女士,二年前手術切除肝癌三期,半年後復發在肝臟且轉移到腎上腺,因為同時靠近肝大動脈及腎臟,再次開刀會有極大危險,半年前又轉移到雙側肺部及腦部,當時腦部腫瘤直徑近六公分,造成左臉麻痺及聽力降低,且已經刺穿耳膜使她的耳朵流血出來,由於患者不斷飽受癌病痛苦,不想再承受開刀及化療的風險,經過電腦刀治療三次,每次約三到五天的療程後,王小姐已經可以出國四處遊歷,重新找回對生命的熱情了。惡性腫瘤近年來始終位居國人死因的榜首,目前在治療上還是先以開刀或化療為選擇,視患者反應再搭配放療作輔助,萬芳醫學中心腫瘤治療中心蔡若婷主任表示,除了顱內與脊椎以外,全身各部位腫瘤都有個相同的特性,就是很容易隨著患者呼吸,腫瘤位置會上下左右位移,因此治療時很容易有誤差,可能犧牲掉許多正常細胞,且若是癌細胞清除的不夠乾淨,往往會轉移至全身其他位置,尤其是癌症晚期的患者,通常皆屬於多發性轉移的高風險群,使得患者必須終年到頭跑醫院接受不同的治療方式,身心都承受強烈的痛苦。蔡若婷主任表示,年紀較大、轉移型腫瘤或有心臟病、糖尿病等不適合開刀或化療的患者,可考慮選擇以電腦刀搭配放療來移除腫瘤,先以電腦刀搭載的3D影像導航系統,搭配最新的同步呼吸調節器,針對隨著呼吸律動的腫瘤,精準射出高劑量的放射線,截斷腫瘤代謝血管,再使用大範圍但較低劑量的傳統放療以控制腫瘤周圍可能有病變之虞的正常細胞,讓整個治療計畫達到最佳效果。萬芳醫學中心電腦刀中心主任林家瑋醫師表示,目前在電腦刀的應用上,除了顱內腫瘤(惡性腦瘤81例、良性腫瘤等131例,共212例)、脊椎腫瘤(原發及轉移性腫瘤共69例)、體部腫瘤(肝、肺、胰臟、攝護腺等,共61例),還可治療鼻咽癌、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瘤及腦部動靜脈畸形等以往令群醫束手無策的罕見疾病,未來甚至將發展治療自閉症等方向進行研究,適應症多且治療範圍廣,電腦刀(CyberKnife)是目前全球在腫瘤治療上的最新利器。萬芳醫學中心於94年底率先引進電腦刀,一年半以來,已成功地為超過三百五十位病人治療相關病症,深受國內外醫界矚目,生產電腦刀的美國愛可芮(Accuray)原廠特於日前來台,見證萬芳電腦刀中心之成就,也正式向媒體引薦萬芳電腦刀中心為目前亞洲唯一全身性臨床研究中心,未來將成為台灣、大陸、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正式臨床訓練中心,並授權萬芳電腦刀中心頒發原廠正式結業証書給來台受訓的各國醫師,透過萬芳醫學中心,可望能更拓展台灣的醫療外交。(資料提供:萬芳院電腦刀中心)

不甩巧克力囊腫,付出「卵巢癌」的代價

不甩巧克力囊腫,付出「卵巢癌」的代價

巧克力囊腫是一種卵巢的囊腫,是一種良性瘤,不過大約有0.7%-0.8%的機率,手術開出來的標本,經送病理化驗,卻是卵巢癌。因此超音波掃瞄告訴妳是巧克力囊腫,尤其是3公分以上的,最好是早點摘除囊腫!瑞典的Briton在1997年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十年產生癌症的機率為一般婦女的1.2倍,其中乳癌的機率為1.3倍;卵巢癌1.9倍;而血癌為1.4倍。更重要的是,如果先前的內膜異位瘤(巧克力囊腫)置之不理的時間越久,日後發生卵巢癌的機率也隨之增高到一般人的4.2倍!鄭丞傑 醫師表示,內膜異位症造成的卵巢癌有以下幾點特徵:可能一直沒有症狀;成長快速;直徑在10公分以上較多;因壓迫引起下腹疼痛;有時會破裂;突然發生不同的症狀,如腹部脹痛、疼痛位置改變等;而如果在其他部位的內膜異位惡化的現象最常見的為不明原因的出血。有些人主張,小的巧克力囊腫,如果沒有症狀,可以不理它;有時甚至5公分以上的巧克力囊腫,的確也過了幾年還是維持原狀。不過,也有長大了、破裂了,形成腹膜炎,甚至被當成盲腸炎開了刀才診斷出來。最重要的應該是及早發現、及早處理;也就是說,即使不想立即摘除,對沒有症狀的小腫瘤也要好好追蹤,當腫瘤增大且速度不慢時,就必須提防有惡化的可能,得盡快手術。更何況巧克力囊腫變得越大時,通常殘存的正常卵巢組織也剩下越少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