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荷爾蒙療法應衡量利弊得失

荷爾蒙療法應衡量利弊得失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日前對婦女服用荷爾蒙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服用荷爾蒙雌激素0.625毫克加上黃體素2.5毫克的製劑,在每一萬人中會增加7個心臟病、8個中風、8個血栓症、8個乳癌的病例;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報告也指出,婦女服用5年的荷爾蒙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上述二研究的結論直指沒有症狀的更年期婦女不宜服用荷爾蒙,而以往為預防心臟病,給予健康的停經婦女服用荷爾蒙的行為更應該停止。萬幸的是,國內的婦產科醫師很少給予健康的婦女服用荷爾蒙,大多是當病患有更年期(停經)症候群的症狀時才會給藥。然而,為何服用荷爾蒙的更年期婦女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危險?這係與服用荷爾蒙會升高血中的三酸甘油脂,增加引起血管粥狀硬化的機會有極大的關連。因此,若病患本身三酸甘油脂高,又服用荷爾蒙,自然容易引發心臟病及中風。國內的婦女雖然沒有美國婦女來得肥胖,婦產科醫師仍都會為更年期症候群的婦女先檢查肝功能、膽固醇及血脂肪後,再評估使用何種荷爾蒙。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 張正坤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一項警訊是,更年期婦女服用荷爾蒙會使乳房乳管與乳腺生長,病患本身的乳癌細胞若有雌激素與黃體素接收器,服用荷爾蒙後,會導致癌細胞的生長速度增快,因此也會較早被察覺,這也是婦產科醫師通常都會告訴服用荷爾蒙的病患要按月檢查乳房,並且每年要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的主要原因。除了健康無更年期症狀的婦女不宜服用荷爾蒙外,本身患有乳癌、子宮癌、不明原因子宮出血、血栓症、肝病、膽囊病變等,並出現更年期症候群症狀的婦女,都不應該使用荷爾蒙療法。對於上述不適用荷爾蒙療法的病患,醫師通常會如何處置?一般係建議服用或使用植物性雌激素,植物性雌激素即異黃素,約需60毫克才有療效。食物中大約50公克的黃豆就含有每天所需的雌激素,臨床上對潮紅盜汗有45﹪的效果。而Tibolone雖不會引起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但是健保並不給付,每天份需自費。罹患中、重度骨質疏鬆症有骨折危險,但又不適合服用荷爾蒙的病患則可考慮服用Tibolone 或Raloxifen。Raloxifen是屬於SERM的藥物,不會引起乳癌、子宮內膜癌且對骨質疏鬆症有治療效果,但對潮紅則不具療效。而病患常詢問的荷爾蒙軟膏或貼片,僅在病患患有更年期症狀,且其三酸甘油脂過高或有血栓症或肝病的情況下給藥。使用此類荷爾蒙軟膏或貼片仍有乳癌的危險性,在使用4-5年時仍須改成Tibolone 或Raloxifen或植物性雌激素。此外,荷爾蒙陰道軟膏適用於陰道尿道萎縮起的陰道乾燥和陰道炎,因屬局部使用,陰道所吸收的劑量是全身吸收劑量的16倍,較不會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在荷爾蒙療法引起國內外震撼的時刻,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個人認為還是讓專業回歸專業,荷爾蒙療法在某些情況下仍有其為醫界所肯定的治療效果。在建議患有更年期症狀病人使用荷爾蒙療法之前,應謹慎評估病人是否屬於此類療法的禁忌者,在治療的同時,定期的血液、乳房及婦科檢查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用心的從每位病人的個別情況去衡量利弊得失,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療法,讓患有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也能擁有健康及較佳的生活品質。

為您打破腫瘤防治迷思

為您打破腫瘤防治迷思

就醫學角度而言,腫瘤(或是硬塊)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光憑外表、質地等特質並無法正確區分良性或惡性,必須透過病理分析,從顯微鏡下才能直接看到癌細胞。此時就必須運用到組織切片的方式,其常用方法有外科手術擷取、內視鏡夾取或空針抽取等。所以,通常醫師會要求必須等病理報告出來後,才做診斷。很多病患和家屬常常很疑惑:他們一發現腫瘤就來找醫師,為什麼檢查之後,醫師卻告知令人無法接受的答案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血液腫瘤科蔡振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發現」這個名詞,長久以來似乎是被太過廣性地濫用了!「早期發現」是一種時間狀態,它至少包含下列三個階段:(1)Early Symptomatic Diagnosis(早期症狀的診斷)-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在疾病症狀剛出現,尚未轉移至他處或由原發部位向外蔓延之前,立即給予正確有效的治療,加以控制。(2)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徵候出現前的診斷)-對某一特定的群體或個體進行檢查,希望藉以在各種疾病產生症狀之前,偵測出任何潛藏的致病因子,以防範未然或提早診治。(3)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在尚未有任何明確的理學影像、報告…等等證明罹病之前,我們從身體的任何細微反應或跡象中,去假設致病(或致癌)的可能性。目前常講的「早期發現」包含大部分的Early symptomatic diagnosis(早期症狀的診斷)和一部份的 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徵候出現前的診斷)。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是醫界、科學界近期的目標。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許多癌症亦已可在Presymptomatic phase被診斷出來如乳癌、攝護腺癌。至於現行臨床醫界或基礎研究所用的血液腫瘤指數,目前美國等先進國家只把腫瘤指數的檢驗用在癌症的追蹤上,作為疾病狀態的評估,並不建議用於腫瘤篩檢(除了PSA用於攝護腺癌的篩檢)。因為最大的缺點是其專一性(specificity)不是那麼好,無法正確顯示出單一腫瘤。或許幾年之後,會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 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目前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三大類。外科手術切除及放射線治療可視為局部治療;化學治療則屬於全身性治療。三者各有其治療功效,也各有副作用,但隨著科技、醫學知識的進步,這些副作用已逐漸減少了!醫師通常會考量整體情況後,選擇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蔡振華醫師表示,在門診中,腫瘤病患常會詢問醫師:「我的…機會有多大?」,其實此時醫師所回答的數字只是醫學研究所得到的統計結果,它僅表示這個疾病的可能趨勢,其參考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對腫瘤病患而言,只有三種選擇結果:獲得治癒、與腫瘤共存、被腫瘤打敗。不過請記住,選擇哪一條路應是由病患的信心配合醫師的治療來決定,而不是讓單純的數字迷思來選擇!

癌症的新希望-腫瘤冷凍療法

癌症的新希望-腫瘤冷凍療法

腫瘤冷凍療法在癌症治療正方興未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治療經驗發現,腫瘤冷凍療法侵入性低、可重複實施,對於中晚期癌症,或腫瘤轉移已無法手術切除的病人,腫瘤冷凍療法可提供一線生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從2006年3月起開始使用冷凍治療(氬氦刀),治療肝腫瘤病人,迄2007年3月止共有25位病人,其中肝癌12例,轉移性肝癌12例及肝內膽管癌1例。結果9位使用低侵入性的腹腔鏡或經皮穿刺完成手術,另外16位因為腫瘤位置是多發性的關係,需使用開腹手術完成。術後追蹤治療結果,有一位乳癌肝臟轉移病人,接受腹腔鏡冷凍治療後,術後一天即可出院;另一位55歲大腸癌多發性肝臟轉移的病人,在接受冷凍治療後一年多,目前仍然沒有復發的跡象。另外有5位病人有新復發病灶,其中2位為多發症肝癌,3位為轉移性肝腫瘤,有1位肝癌仍有局部的復發。有2位患者死亡。手術後的併發症不大,肋間神經痛有4位,腸道瘻管1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黃銘德主任表示,接受冷凍治療手術的適應症為:(1)腫瘤最好小於6公分,若為原發性肝癌,則少於三個病灶,若是轉移性腫瘤,則少於五個病灶;(2)沒有其他器官的轉移;(3)腫瘤位置不能位於大血管旁邊或肝臟的中央地帶及橫膈膜;(4)不要有太多的腹水、黃疸或嚴重的凝血異常;(5)病人不想接受切除手術。冷凍治療除了用於肝癌,大陸學者亦將冷凍治療應用於肺癌治療,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主任醫師錢國軍教授於2001年5月至2002年1月,以氬氦刀治療7例肺癌患者,治療後未見明顯病灶者有3例,佔42.8%,再追蹤3~15個月,期間一名患者因肝臟腫瘤未控制而死亡,其餘病人腫瘤均有不同程度縮小,臨床症狀明顯改善。此外,大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將氬氦刀運用於結腸癌、鼻咽癌、乳腺癌、小腸惡性間質瘤、腎上腺癌等癌症併肝轉移患者,患者存活率提高。吳孟超院士指出,氬氦刀是一種微創、安全、療效可靠的新方法,對於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其實冷凍治療一百多年前就應用於惡性腫瘤治療,但它的進步一直很緩慢。近年來冷凍治療有相當大進步,原因是冷凍的冷媒改變,將液態氮改變成氬氣快速冷凍及氦氣的快速回溫,最低溫度可達-260°C;而介入的器械也大幅改善,可直接深入腫瘤內部,達到腫瘤內部破壞的目的,直接攻擊腫瘤細胞和腫瘤內豐富的血管網路,且破壞的範圍最大可達到8公分的直徑,使腫瘤冷凍治療及微創手術之結合進入新的階段。目前肝癌治療,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方法,但許多腫瘤患者在診斷時已屬中晚期,由於腫瘤過大、病灶多或因病人本身肝功能太差或病人心肺功能無法承受手術,因而使70%到80%的肝癌病人在診斷時已失去了可手術治癒的機會。冷凍治療方法由於操作簡單,且應用方式廣泛,可經由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定位後,經皮穿刺或使用腹腔鏡及直接開腹術中操作,且可在同一病人上重複實施;另外此種手術亦可與血管栓塞、手術、化學治療合併治療。根據肝癌不同的進展程度,應用不同模式的組合治療,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特殊保險套,增加情趣抗病防癌

特殊保險套,增加情趣抗病防癌

台灣地區至今愛滋感染者約五、六千人,死亡人數約九百人左右,很多人可能認為愛滋病和自己沒多大關係,但事實上這正表示未來可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鄭丞傑 醫師指出前陣子出爐的一份全球性調查報告顯示,年輕的網路族群和新伴侶做愛不戴保險套的比率,二○○二年全球為三十九%,台灣為四十一點八%,二○○三年全球為四十一%,台灣為四十七%。去年台灣人的「冒險性」排名全球第六,今年則為第五,真是令人擔心!中國更嚴重,高達五十九%,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捷克和保加利亞。調查指出,會向長期伴侶坦承過去曾罹患性傳染病的,全球平均四十六%,台灣只有十三%,會向長期伴侶坦承目前罹患性傳染病的,全球平均五十五%,台灣也只有十三%!民風比較保守,觀念較不開放,大家都擔心坦白承認可能帶來的後果,對長期伴侶尚且如此,大家怎麼可以心存僥倖,不用保險套而期望高枕無憂呢?事實上保險套的用途除了避孕和預防性傳染病(包括愛滋病)外,不但可以減少日後下生殖道癌症(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及肛門癌的機率,還可以藉由造形設計,使得表面的顆粒、螺紋增加摩擦力,這比起「入珠」要溫和、健康得多。而各種不同口味的保險套,也增加口交的情趣,又可避免口腔咽喉感染性病,值得推廣。很多人只知道要戴保險套,卻在口交時被對方傳染菜花、淋病,其實女對男口交還是必須戴上保險套,男對女則可以用一片保鮮膜蓋在外陰部,否則口腔咽喉仍可能被傳染性病。

女性病痛勿輕忽,子宮肌腺症

女性病痛勿輕忽,子宮肌腺症

常見於卅至四十多歲的婦女,近年來廿多歲患者也逐漸多起來,可能隨著晚婚、晚孕、不孕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對於二、三十歲的患者而言,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在不孕,一些嚴重的病例,即使做試管嬰兒,也難以著床。鄭丞傑 醫師指出,子宮肌腺症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說是病因相同而病灶不同的疾病,二者都是由於子宮內膜跑到不該存在的地方,如果是在子宮以外,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是異位在子宮肌肉層內,則稱為子宮肌腺症,也有人稱之為子宮腺肌症。 子宮內膜為什麼會跑到子宮肌肉層裡?有些人認為可能由於生產或人工流產時,壓力太大造成內膜被擠向肌肉層內,但事實上很多病例不但不曾懷孕過,有些連性經驗也還沒有,因此真正的致病機轉,其實還不完全確定。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多見,有時候會集中在一處,形成類似一團腫瘤,這時候才被稱為「子宮肌腺瘤」。 臨床上對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患者通常有經痛,並且往往從月經要來之前幾天就開始痛,有些人甚至痛到月經結束之後幾天,有些合併有性交疼痛、經量過多、不孕等問題。超音波掃描可以看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尤其常見的是後壁)會超過二點五公分以上,如果超過二點五公分以上的厚度,更是可以肯定必為異常。假如有某一處聚集成一團「肌腺瘤」,則用超音波可與子宮肌瘤辨別,因腺瘤沒有一層莢膜包在外圍,肌瘤則有,另外腺瘤的超音波回音比肌瘤強。另外,使用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 真正的百分之百確定診斷,其實是手術切除子宮之後,把子宮送到病理科做切片,才是真正的斷定。 由於子宮肌腺症通常病灶散佈在整個子宮肌肉層,因此治本之道是子宮切除,不論經開腹、腹腔鏡,還是經陰道手術,總之擠除整個子宮,自然不會再有此病了。因此如已完成生育任務,尤其四十歲以上,苦於嚴重經痛影響生活品質者,切除了宮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不過,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粉領族,還沒結婚生育,即已罹患此病,如果切除子宮,則完全斷了生育的希望,有些甚至可能也因而斷了姻緣路。因此,對她們而言,保守療法雖不能永絕後患,但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即使是保有一線「子」望都好。 如果有侷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子宮完全保留住。如果肌腺症使得子宮肌肉層厚達三、四公分,可以手術「打薄」,再追加藥物紿療。比較不嚴重的,也可以直接以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最常用的是Danazol(療得高),這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用的藥,一般必須每天服用二至四顆,持續半年左右,比較厲害的可能需要一年。服藥期間月經會暫停,因此也不再經痛,而藥效可依超音波檢查子宮肌肉層變薄,子宮也變小,血清中CA125數值下降而知。比較麻煩的是,此藥是男性荷爾蒙衍生物,因此可能出現聲音低沈、青春痘、肌肉結實、乳房變小…等副作用,不過臨床上絕大多數的患者,副作用都不大。 另外有一種新藥Geatrinone(黛美痊),每週只需服用二顆,且副作用較少。此藥每顆近四百元台幣,不過因用量低,總花費不貴,健保仍有給付,但目前在台灣尚未普遍使用於所有的醫院。這些藥物都可以善症狀,控制病情,不過一旦停藥,通常會逐漸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要再生育者,才值得嘗試這種方法。 至於一般的止痛藥、止痛劑,則只是暫時性的解除症狀,不能使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萎縮,因此不適合用做長期治療。

從眼睛透視全身病灶

從眼睛透視全身病灶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不僅表示眼睛可以傳達出許多的內部訊息,同樣的也可以從眼睛來看出許多的病徵,除了眼睛本身的疾病之外,還有很多全身性的疾病,同樣的也會透過眼睛來表現,藉由眼睛的異常來發現一些問題,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即可避免許多遺憾。(一) 眼睛外觀:1.紅眼:眼瞼或鞏膜變紅或出血是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可能的眼疾包括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結膜下出血、針眼、急性青光眼、乾眼症,若有經常性的結膜下出血則需注意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凝血的問題。2.凸眼:最常見的是因為高度近視所造成,但也要考慮是否有甲狀腺亢進或一些罕見的疾病,如眼窩腫瘤等;若是眼瞼腫脹、疼痛,則可能為針眼或眼瞼發炎或過敏。3.眼球顏色異常:虹膜顏色會因為人種的不同而深淺不一,而在東方人一般均為深棕色,若有顏色異常必須懷疑是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像惡性貧血、銅代謝等。4.眼瞼下垂:兩眼瞼緣不同高度,此為重症肌無力症之症狀。(二) 視覺改變:1.複視:可分為單眼複視及雙眼複視,若為單眼複視,主要為眼球本身的問題,像白內障,若是雙眼複視,通常是因為控制眼球運動的神經或肌肉異常所造成,此種腦瘤的可能性也不可忽略。2.視力突然不清:可能患有視網膜出血、糖尿病或高血壓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剝離、視神經炎、青光眼,甚至中風前兆都有可能。3.視力漸漸模糊:可能患有視神經萎縮、虹彩炎、白內障、慢性青光眼。4.看見黑點或黑影:可能患有視網膜剝離或飛蚊症。5.當直視著燈光時,看見燈泡周圍有光圈:此可能是罹患青光眼或角膜水腫。(三) 眼睛不適:1.怕光:可能患有角膜炎、角膜破皮。另外,點散瞳藥也會怕光。2.眼睛癢:最可能是過敏性結膜炎、眼瞼炎。3.眼睛有異物感:可能有倒睫毛或眼瞼結石或有角膜異物存在。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表示以上這些眼部的症狀,若能稍加注意都能自我發現,但由於牽涉的範圍可由單獨眼睛的疾病到全身性的疾病,所以若有發現任何眼部的問題,千萬別掉以輕心,應盡速尋找專業的眼科醫師診治,以得到妥善的治療。

眼睛發出警訊,洩漏性病危機

眼睛發出警訊,洩漏性病危機

由於現代社會對性觀念比較開放,初次發生性行為的年紀越來越早,但對性知識的教育仍然封閉;對許多人而言,有關性病的認知多止於「名稱」而已,就像王先生一樣,多以為性病只會表現在性器官上及皮膚上,對於性病在身體其他部位的影響卻一知半解;其實性病分有很多種,而這些疾病都有可能透過各種傳染的方式侵犯到眼部,造成病患本身的各種眼疾,也有可能侵犯到身體其他部位如心臟、神經系統,除此之外,還會禍延子孫,將這不幸的影響傳給了下一代,造成新生兒的各種先天性疾病。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指出,性病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梅毒與淋病,其在眼睛上所表現的症狀結果通常並不理想。例如梅毒在初期會產生眼瞼及結膜發炎,第二期進而引起間質性角膜炎、角膜混濁及脈絡網膜炎等,最後第三期梅毒侵犯到腦神經,會造成兩眼瞳孔大小不同,並導致神經萎縮,以致失明的嚴重後果,甚至腦組織退化;且梅毒肉瘤不僅長在皮膚也可能長在眼窩,引起眼球突出。至於淋病所引起的「化膿性結膜炎」,不但發炎反應十分迅速,結果還非常嚴重,發炎後角膜可能會潰爛甚至穿孔造成失明;而新生兒初生時若經由母親產道接觸到淋病病毒亦會立即被感染到膿漏眼,產生一連串的眼睛問題。近年來由於性行為的改變,披衣菌、第二型疹病毒感染以及愛滋病也越來越多,所以此三種病毒已被歸屬於性病之列。其中最可怕的「愛滋病」,不但可以經由不正常的性交所導致,亦可經由胎盤傳給下一代,行成「先天愛滋病寶寶」,在愛滋病的病程中,眼部的症狀通常是愛滋病的早期病徵,這些嚴重的眼疾如: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炎、視網膜壞死皆導致失明;而「卡波西氏肉瘤」不僅僅只出現在皮膚,亦會長在結膜或眼瞼處,嚴重時,眼瞼的肉瘤會使眼睛無法閉起來,最後在去世時,真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死不瞑目」了。至於「疹病毒」及「披衣菌」的感染,則會產生頑固的「包埋體結膜炎」及「新生兒眼炎」而第二型的疹病毒亦會引起嘴角炎、眼瞼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甚至角膜潰瘍。各種主要的性病都會引起眼部的病徵,千萬不要小看了眼睛所發出的任何警訊;如愛滋病便可經由眼底檢查,及早診斷出視網膜出血及棉絮斑,而立即投藥治療。性病的治療永不嫌晚,一旦發現就積極治療可使傷害降至最低的程度,倘若性病已經引發了眼睛的疾病,最好能立即接受眼科醫師的診治,以免抱憾終生。

如何治療甲狀腺突眼症

如何治療甲狀腺突眼症

甲狀腺位於前頸部,可分泌甲狀腺賀爾蒙,用來調整身體的新陳代謝,應付緊急情況,但是,如果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引起心悸、怕熱、指尖顫抖等症狀,甲狀腺病患除了影響身體外,也會引起眼及視力的問題。 凸眼症或眼突症,是眼窩疾病取常見的臨床表徵。凸眼症常見的原因,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腫塊、血管異常及發炎反應。甲狀腺凸眼症患在外觀上有明顯凸眼的傾向,怒目圓睜,以眼科特殊的凸眼計測量,兩眼凸出旳程度會超過十七毫米,比起一般近視所造成的凸眼要高出許多。常見的症狀:可能因暴露性角膜炎或視神經水腫引起視力異常,眼球凸出太厲害會使角膜暴露,而產生流淚、畏光及角膜炎。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首先將不正常的甲狀腺功能矯治到正常,除了極少數病患外,只要甲狀腺功能回復正常,一般眼突之程度也會緩解。眼部的問題,須由眼科醫生追蹤檢查並給予治療,對初期的眼部病變(眼症狀活動期約二到五年),其治療重點在保存視力。對第二期(眼部永久變化)眼部病變的治療原則,則需靠手術矯治。 由於甲狀腺眼部病變的真正原因不明,目前採用的治療是治標而非治本。展望將來,若能找出真正的致病機轉,則治療將有突破性之進展。 所以病患所需要注重的是保養之道,要著重飲食營養之均衡,少食用過鹹之食物以免水份滯留體內而使眼突加劇,不超量進食含碘量過高之食物(如海帶、紫菜等)以免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避免過度勞累,放鬆心情,不要讓自己有過多或過高之壓力、睡眠充足、少至過擠之公共場所,以免感染病毒或細菌,這些都可預防免疫系統失調而使病情復發或惡化。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

【不同的睡姿影響頭臉發育】近幾年來,不少年輕的父母喜歡讓寶寶趴著睡覺,希望寶寶長大後臉型能顯得較窄而瘦長,接近歐美人種的突出臉孔。事實上從臨床醫學的觀察所得,也發現這樣做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小寶寶的頭骨骨縫尚未關閉定型之前,不同的睡姿的確會影響孩子未來顏面和頭顱的生長情況。 【趴睡的好處】一般而言,趴著睡覺的嬰兒較能熟睡,不易驚醒,對於睡不安穩、容易哭鬧的早產兒而言,此舉更是效用無窮。在住院的過程當中,醫護人員常會讓這些保溫箱中小小孩兒趴睡,這樣可以睡得比較安穩、香甜,長得也比較快一些,也較能促進小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另外有一些病情特殊的嬰兒,例如有胃食道逆流(容易吐奶)、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斜頸等情況寶寶,都可以嘗試採用俯睡的睡姿,對病情的改善有相當大的助益。 【嬰兒猝死以趴睡者較多】究其原因,出生後兩、三個月內的小寶寶的肌肉力量不大,張力與協調能力亦不足,當讓其趴睡的時候,若頭部周圍有柔軟的物體如棉被、枕頭、填充玩具或厚軟的床墊等,遮住或擠壓其鼻孔時,大多沒有能力抬高頭頸部以轉個方向來換氣。於是就有可能因而窒息死亡。 所以讓寶寶以俯姿睡覺時,千萬不可以用過軟、過厚的床墊,而且在其四周也絕不可以放置任何毛巾或玩具,更不能讓寶寶用甜甜圈樣的枕頭來趴睡,以免發生意外。另外有些新生兒或早產兒,於趴睡時會使體表散熱量減少,再加上本身體溫調節功能尚不成熟,容易造成體溫上升而出現呼吸暫停現象。這些都是不適合趴睡的情況。因特殊原因選擇趴睡時,家長最好能密切注意小寶寶的狀況,在醫療院所當中也應使用心跳呼吸監測器較有保障。 【仰睡的優點】仰睡的優點是小寶寶的臉部朝上,口鼻可以直接接觸空氣,不虞異物遮閉呼吸道而影響正常呼吸,家長因可隨時觀察到寶寶的臉,因此當寶保有任何異狀,如口、鼻處有過多的分泌物、嘔吐物或臉色不對勁時,都可以很快發覺並立刻處理,而且寶寶的四肢可以不受限制地靈活運動,對生長發育較有幫助。 【仰睡的缺點】當然仰睡也不全然沒有缺點。仰睡姿勢是將人體較脆弱的一面,即胸腹部和外生殖器暴露出來,在心理上較無安全感,因此不易熟睡。有些容易溢奶或嘔吐的寶寶,在仰睡時嘔吐物可能回嗆而阻塞呼吸道,甚至吸入肺部而發生危險。 另外仰睡時呼吸會比較困難,且易產生雜音,乃因重力的關係,舌頭會往後掉,喉頭部位的軟骨蓋(會厭軟骨)也不易在吸器時完全開啟,卡在後咽部的結果,會妨礙呼吸氣流的順暢,對於原本呼吸就不太順利的早產兒、阻塞性肺疾病或有喉頭軟化症的寶寶而言,若採仰睡就會更加不利,此時,俯睡便成了不得不的選擇了。 【比較之後的選擇為側睡】這麼說來,側睡似乎可以成為折衷的第三種選擇。側睡確實有不少的優點: (一)側睡可以減少寶寶嘔吐的吸嗆,口腔內的穢物可藉由側向、較低的嘴角流出,而不致滯留在氣管開口部位。 (二)側睡可以減少睡覺時的呼吸不順暢及打鼾聲,因側睡時咽喉處的軟組織集會厭軟骨不致陷入氣管開口,而且痰液和口水也較不會瀦留在喉頭,所以呼吸會較為通暢。 (三)右側臥可以避免嘔吐或習慣性吐奶,乃因胃的末端出口與十二指腸的位置都在腹部的右邊,所以右側躺可以促進胃的內容物順利排入小腸,如此可以大為減少胃中食物吐出的可能性。不過側睡姿勢不易保持很久,如果寶寶翻身成了左側臥或寶寶只習慣於左側躺,反倒易於造成食物倒流而吐奶。 【沒有一種睡姿是零缺點的】沒有任何一種睡姿是完全零缺點的。因此該讓寶寶採取那種姿勢來睡覺最好,其實端視的喜好及保寶的習慣或特殊需求來決定,再加上父母的細心觀察,並給寶寶準備適當的睡眠空間,避免一些可以預防的事故,若有疑問則應諮詢醫護專業人員,以做適當的選擇與處置,如此寶寶便可睡得飽飽,長得壯壯!(資料提供: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林炫沛)※文章出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 51期會訊

胃腸繞道手術可以根治第二型糖尿病

胃腸繞道手術可以根治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與肥胖是文明世界兩大慢性病,兩者息息相關卻又同樣難以根治。外科手術目前是極度肥胖患者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醫界更發現減重手術對治療這些病人的第二型糖尿病更有奇效,往往在手術後一個月糖尿病就消失了,且長達10年以上。為何這些病人的糖尿病早在病人體重下降前就消失,一直沒有正確的答案。最新的研究顯示這與腸道荷爾蒙有很大的關係,胃腸繞道手術後食物不再進入十二指腸,可以將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十二指腸荷爾蒙影響消失,同時食物很快進入下方空腸,則可以刺激一種新發現的荷爾蒙GLP-1,這種荷爾蒙會刺激胰島素之分泌而改善糖尿病。由於胃腸繞道手術可以有效根治極度肥胖病人的糖尿病,明尼蘇達大學在美國衛生研究院資助下,目前主導一項臨床實驗計劃,針對輕中度肥胖病人的第二型糖尿病,測試是否胃腸繞道手術可以同樣治療這些病人的糖尿病。本實驗在台灣地區由內視鏡外科醫學會與糖尿病醫學會共同合作,將在桃園敏盛醫院、台大醫院及成大醫院糖尿病中心募集受試者,受試者條件為年齡30至60歲,第二型糖尿病診斷病患,糖化血色素在8%以上(正常應控制在7%以下為理想)。這些病人在進入臨床實驗後,隨機分成兩組接受內科及外科療法,為期一年,比較第二型糖尿病控制的結果。治療以糖化血色素小於7%、低密度脂蛋白小於100mg/dl、血壓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三者均符合為治療成功目標。胃腸繞道減重手術將由敏盛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主要執行者為李威傑副院長。敏盛亞太微創手術中心分析過去1375例減重手術臨床經驗,其中合併糖尿病的有413位病人,平均飯前血糖為190、糖化血色素7.9、血脂為294,手術一年後平均血糖降為90、糖化血色素5.7、血脂為100。手術後一年糖尿病的治癒率達87%,與國外報告接近。目前以內視鏡手術治療糖尿病病人的風險並不高,據敏盛醫院統計,由於糖尿病人的腹部脂肪較多,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為長,但是併發症的比率並未較高,全部手術病例產生嚴重術後併發症為1.6%,且無死亡率發生。因此目前以肥胖糖尿病病人接受內視鏡胃腸繞道手術方法是相當安全的,這項研究成果7月6日剛由李威傑教授與台大醫院莊立民教授共同於日本亞洲第二型糖尿病論壇中發表,深獲大會重視。目前台灣是亞洲唯一獲准參與本項實驗的地區。內視鏡胃繞道手術根治療糖尿病【案例1】    一位46歲的女性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5年,術前體重為92.5公斤,體積指數為34,屬中度肥胖。目前體重60公斤。手術前後代謝指數變化如下:【案例2】    一位32歲的女性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1年,術前體重為145公斤,體積指數為53.9,屬重度肥胖。目前體重76公斤。手術前後代謝指數變化如下:【案例3】一位43歲的男性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1年,術前體重為123公斤,體積指數為38.4,屬中度肥胖。目前體重83.6公斤。手術前後代謝指數變化如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