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耳膜破了,還流出難聞的分泌物,怎麼辦?

耳膜破了,還流出難聞的分泌物,怎麼辦?

您是否常感覺自己的聽力有些減弱?或是不自覺地從耳朵流出難聞的分泌物?如果您或家人出現上述的情形,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建議您找耳鼻喉專科醫師診察一下,因為這可能是慢性中耳炎在作祟,如果不及早手術治療,造成永久性的聽力障礙、耳鳴或是眩暈就得不償失了!如果您的症狀持續時間過久,只好請耳鼻喉專科醫師為您評估施行慢性中耳炎顯微手術(鼓室成形術)的可能性來挽救了!慶幸的是,通常在早期發現的情形下,有時病患可以不必住院即可接受該手術治療,根據筆者的統計,這類病患成功將耳膜修補好且部分或全部恢復聽力的比例高達九成以上!陳正文 主任表示顧名思義,所謂的慢性中耳炎,指的就是中耳腔的慢性發炎,醫學上可分為「單純性」與「非單純性」兩種類型,最常見的特徵便是耳朵會有難聞的分泌物以及耳膜穿孔。由於人體耳部的中耳腔介於外耳與內耳之間(嚴格說來是位於耳膜和內耳耳蝸、半規管之間的一個如豌豆大小的空腔),其重要性在於將外耳所收集來的聲音經由耳膜和聽小骨鏈的震動,放大傳導進入內耳及聽神經,因而形成人的聽覺。所以,罹患慢性中耳炎或多或少還是會對我們的聽力有所影響。在筆者多年的門診治療中發現,真正對慢性中耳炎病患產生困擾的首要特徵,主要還是在於耳朵會有難聞的分泌物,造成社交、生活上的不便。特別是在慢性中耳炎病患上呼吸道感染或是下水游泳之後,此時中耳腔因為病毒、細菌或黴菌入侵,造成黏膜發炎腫脹,產生大量的膿樣分泌物,而這些分泌物經由耳膜上的穿孔流至外耳道,還會引起耳癢、惡臭、耳閉塞感、耳鳴、聽力障礙等等症狀。第二項困擾慢性中耳炎病患的特徵則為耳膜上有穿孔。門診中常有病患詢問:「是不是將耳膜補起來就沒事了?」,這對大部分單純性慢性中耳炎(發生中心性耳膜穿孔)的病患而言,的確是如此。  如經醫師確認為「單純性」的慢性中耳炎後,再由醫師針對病況及病患身體狀況,建議病患選擇採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施行顯微手術,這也就是醫學上常聽到的〝鼓室成形術〞。有些人可能會問,在進行〝鼓室成形術〞時,醫師到底拿什麼東西來補耳膜呢?其實,在治療上,絕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依照醫師的手術習慣和耳膜穿孔的大小、程度,經過醫師的回春巧手,舉凡耳珠上的軟骨及軟骨膜、耳後皮下的軟組織筋膜及肌膜、耳垂上的皮下脂肪,都可以如乾坤大挪移般,作為再生新耳膜的「墊腳石」!至於造成「非單純性」慢性中耳炎的可能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病患因為害怕接受手術而拖延徹底治療的機會。這是因為長時間的炎症會影響到內耳,造成內耳聽覺細胞的破壞,此時即使接受手術修補耳膜,可能也無法改善耳鳴或聽力障礙的症狀。有時炎症時間過久,也會造成中耳腔黏膜纖維化或鼓室硬化,此時手術當中除了修補耳膜外,更應詳細檢查聽小骨鏈的完整性,盡量徹底清除中耳腔的病灶,方能挽救聽力並杜絕耳膜再度破損,這也正是〝鼓室成形術〞的意義所在。第二個可能原因,則是所謂的「膽脂瘤性的中耳炎」,有些人俗稱為「珍珠瘤」。此種特殊型態的慢性中耳炎,常會造成周圍聽小骨或中耳鼓室的骨質破壞,若是長期置之不理,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筆者曾經在兩年多前門診時,遇到一位嚴重膿性耳漏及耳痛,久治不癒的病患求診,經詳細檢查,懷疑為膽脂瘤性的慢性中耳炎併有急性發作;病患在等待耳部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檢查報告的三天內,突發患耳同側的顏面神經麻痺,經筆者緊急手術取出珍珠瘤減壓後,病患的顏面神經麻痺在一週內完全恢復正常,當然這是一個相當幸運的特例,病人能在中耳膽脂瘤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併發症發生24至48小時內立即接受手術,否則將造成永遠的遺憾。其實這也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們不可輕忽任何細微的症狀!至於如果是小朋友罹患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是否需要急著手術?筆者認為至少應追蹤觀察到十歲以上再做決定。因為此時小朋友耳咽管的發育較為成熟,上呼吸道感染的頻率降低,手術後追蹤治療的配合度較高,會大大降低手術失敗的風險。其實,一位有經驗的耳鼻喉科醫師應該能在病患接受手術前,綜合判斷手術後各項症狀恢復的機率有多高,加上近年來在顯微鏡的輔助、器械的大幅進步及醫師技巧的提升後,對於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的〝鼓室成形術〞治療,已經是一種常規的手術方式,只要您慎選檢查較為仔細,較有經驗的耳科醫師,並且及早治療,應該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別讓清潔變成污染的來源

別讓清潔變成污染的來源

不是清潔有罪,而是清潔劑有問題您知道密閉的室內污染程度比戶外還高 5~10 倍嗎??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市面上販售的清潔劑、殺蟲劑大多含有強酸、強鹼、界面活性劑、強腐蝕性或刺激性毒性物質,用多了不僅對人體造成呼吸道或皮膚上的不適,也是近年導致癌症、氣喘、過敏、神經系統受損等疾病發生率大幅提升的隱形殺手。永豐餘集團旗下永昇圃農業生物科技率先用天然冷壓方式萃取新鮮橘子,以橘子油為基底,研發生產一系列以橘子工坊為名,不含化學成分的清潔劑,為消費者打造環保無毒的清潔好幫手!專家估測,平均每人每天接觸500多種化學物,主要來自清潔劑,例如含有合成介面活性劑、漂白劑、螢光劑、防腐劑、香精等化學物的家用清潔劑,卻不知這是現代家庭最大的毒源。市面上許多含化學成分的清潔劑的確能讓家中的細菌黴菌死光光,但住在室內的人呢?其實使用清潔劑的同時,除了皮膚接觸之外,這些清潔劑的揮發性化學成分無論是吸入人體,或者流入河川、大海、進入土壤,都是難以分解的毒素,因此要特別呼籲消費者慎選不含化學成分的無毒清潔劑,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關。永豐餘集團旗下永昇圃農業生物科技率先採用天然冷壓方式萃取新鮮橘子,以橘子油為基底,研發生產一系列不含化學成分的清潔劑「橘子工坊」,為消費者打造無毒的清潔環保。關於配方,永昇圃農業生技林碧霞博士笑著說:「配方其實很簡單,把危害人體或污染環境的成分全部換掉,全部換成最天然又具清潔力的就是了!」一系列產品配方中,純粹以100 % 天然冷壓橘油(屬食品級)與植物性介面活性劑為主成分,搭配其他無毒的成分調製而成,具有一定的洗淨力,不傷害肌膚及健康,更考慮到吃食的安全(以手取食),洗碗精及洗手乳部分,完全以食品級原料製成,利用檸檬酸及食鹽達到安全防腐的功效,當然也無污染環境之虞。林博士表示,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除了生機飲食看得見的進步外,在居家環境的整潔方面,卻與歐、美、日等國家有相當大的差別,尤其許多家庭在錯誤選用不正確的清潔劑及清潔方式,導致整個家庭環境暴露在慢性清潔劑污染之下,也因此導致許多疾病發生。在環保與健康的品管下,許多在歐美日根本無法販售的清潔產品,在台灣卻因廣告主打100%強力清潔力而成為民眾的清潔劑首選,其實一般人家裡可能只有20%的髒,卻因使用超強力的清潔劑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及家人的無形傷害,可說是『得不償失』。永昇圃農業生技再度大力呼籲,在選用家用清潔劑時,一定要正視傳統化學清潔劑污染環境與危害健康的嚴重性,避免使用錯誤的清潔劑反成為另一種污染的來源。

大腸直腸癌可能成為死亡成長率第一名

大腸直腸癌可能成為死亡成長率第一名

M型社會中低收入人口上升,大腸癌罹病年齡下降結腸癌死亡人口成長率居前五大惡性腫瘤第一名結腸癌死亡人數逐年竄升!根據衛生署公布近三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中,結腸癌死亡人口成長率自93年來成長了近10%,增加幅度遠超過肝癌及肺癌(5%),成長率已是前五大惡性腫瘤的第一名。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王輝明醫師表示,若依照近年來的成長幅度,結腸癌未來將有可能成為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一名。結腸癌晚期治療費用高居所有癌症治療費用第一名 王輝明醫師說明,若病人於術後自費全部化療費用(包含標靶藥物治療),估計一年將須支出超過270萬元;而結腸癌相較於乳癌、肺癌等癌症術後治療費用是最龐大的。FOLFOX4療程需要每兩週注射一次,治療時間為期半年即可,支出費用每人約30萬元。若以每年新增3,000名第三期結腸癌病患統計,如政府能於第一線給付病患使用FOLFOX4之術後輔助療法,一年需支出約9億的健保預算,卻可降低22%疾病死亡機率(約225人),可省下政府負擔225位復發病患使用第三線標靶藥物每年5.4億元支出。結腸癌發生年齡層下降,病患負擔沉重M型社會時代的來臨,中低收入人口增加,加上大腸直腸癌發生年齡層下降的趨勢,許多患者在罹病時尚未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就得面臨龐大的醫藥支出。王輝明醫師舉例,曾小姐現年27歲,家中收入狀況不好,差點因為無法負擔治療費用而放棄治療,經過親友的資助,下個月即將完成FOLFOX4的療程,目前病況穩定且術後復原狀況佳。曾小姐表示,家中只有先生一個人在工作,每個月二萬多元的薪水需要支付房租及生活費,實在無法負擔一個月將近六萬元的醫藥費用,她一度心生放棄治療的念頭,要不是有親友的幫助及醫師的鼓勵,她根本無法走到今天。曾小姐說自己從去年開始出現血便的現象,於台中榮總檢查後發現是直腸癌第二期;剛接獲診斷報告時非常沮喪,先生也非常震驚,全家陷入困境。還好先生鼓勵她要勇敢面對不要放棄,以及面對年幼的兒子她實在放心不下,才讓她轉換心情面對生病的事實。目前自己只剩一個療程,術後也復原的很好,而且十分注重飲食及作息。她鼓勵所有的病友,不要放棄治療,而且一定要保持輕鬆的心情去面對。現在對她來說,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希望能陪著自己的兒子長大。她也盼望政府能夠伸出援手,降低化療費用,讓更多無法負擔的病患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治療。FOLFOX 4療法6年臨床實驗有效降低結腸癌死亡率達20% 同時降低疾病復發率達22%一項國際大型MOSAIC計畫,經過六年臨床試驗,針對結腸癌第三期患者術後使用新型療法FOLFOX4(5FU/LV+Oxaliplatin)及傳統術後輔助療法(5FU/LV)之存活率及復發率研究結果顯示,病患接受新型療法FOLFOX4治療相較於使用傳統療法,整體死亡率降低20%,其6年存活率亦較傳統療法增加4.4%。王輝明醫師表示,如換算台灣地區每年新增3,000名第三期結腸癌病例,若使用新型療法FOLFOX4輔助治療,約有2,190人能延長六年的存活時間(六年存活率73%),且將可比傳統療法增加132人免於死亡之風險,且將可比傳統療法減少22%疾病復發率。黃金治療期目標:「預防勝於治療」王輝明醫師亦談到,結腸癌在症狀的判斷上,初期不甚明顯,且國人對於定期檢查的觀念亦尚未成形,導致許多人發現病灶時已多為晚期,加上疾病發生年齡層有下降之趨勢,臨床上遇到很多40~50歲的中壯年時期病人,一但發現罹病,就必須面對冗長的治療及龐大的醫藥負擔。第三期結腸癌的治療主要以降低復發率及提高病人存活率為首要目標,若未能夠在初期利用有效的輔助療法達成預防疾病復發的效果,將不單單是影響幾百個生命,而是幾百個家庭與無價的社會貢獻。如能提早給付像Oxaliplatin這類藥物,不僅僅是降低公共醫療資源的支出,而是真正拯救面對死亡威脅的家庭親情和這些無價的生命。

導引式植牙將植牙手術的安全及舒適帶入新境界

導引式植牙將植牙手術的安全及舒適帶入新境界

自1965年 Brånemark 博士發明牙科人工植體以來,對牙醫界掀起了革命性的影響,牙科人工植體儼然成為了人體第三套牙齒的代名詞,千千萬萬的缺牙患者受惠,藉以擺脫進食的不方便及美觀上的困擾,生活品質也因此而提升!雖然人工植牙能夠大幅改善缺牙患者的困擾,但是大部分患者還是會對傳統的人工植牙”手術”心生畏懼,“出血”、“腫脹”、“疼痛”等等對手術的刻板印象一直是患者考慮植牙前揮之不去的陰霾。植牙暨牙周病專科 黃怡豪 醫師指出,事實上目前最新的”導引式植牙 (Guided Surgery)” ,已經克服了傳統植牙必須面對的種種令人卻步的問題,藉由目前精準的頭部電腦斷層掃瞄,以及CAD/CAM電腦軟體的診斷,已經可以不需開刀就能夠透視骨骼的立體模型,以及重要神經的走向,因此也可以在電腦上模擬手術植入人工植體,並藉此製造出精準的手術模板,確保手術中可以避開重要的神經及血管,大大的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對患者及醫師都有更佳的保障。黃醫師表示,因為術前的模擬及精準手術模板的輔助,手術可以不必割開軟組織及避免事後的縫線,只需要數個植入人工植體的小開口即可。因此幾乎不會有太多的出血,也因為沒有切割軟組織及縫線,幾乎不會有術後的腫脹及疼痛;一般而言,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這也是目前歐美商務人士間大部分要求進行導引式植牙的原因。黃醫師繼續指出,大部分的缺牙患者都能夠接受導引式植牙,因為手術傷口極小、出血量少,讓更多的患者可以受惠於這項新技術的應用,包括一些已有良好控制的系統性疾病但對傳統手術仍有顧忌的患者,例如:高血壓、輕微心血管疾病、血液凝結障礙等病友,或者一些體力較差的老年人都,可以藉由導引式植牙重新享受進食的樂趣及彌補美觀的需求。大部分的情況下,患者還可以帶上術前就做好的固定式假牙達,成”齒立得”的目的,這是傳統植牙難以達成但又是患者夢寐以求的治療目標!相關影音: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3334

肉毒拉皮all-in-one,拉提百分百

肉毒拉皮all-in-one,拉提百分百

熟女要除皺、少女要瘦臉、男性要開運……;肉毒桿菌的無國界、無性別、無年齡層的妙用,早已成為最熱門的微整形療程,發展至今,注射肉毒桿菌更昇華到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隨心所欲階段。肉毒桿菌最新注射法 ─ 肉毒拉皮。肉毒拉皮,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肉毒桿菌來達到拉皮的效果,雅姿診所醫師張瓊文表示,肉毒桿菌也可以達到拉皮的效果,這是肉毒桿菌繼除皺之後,另一個被肯定的新療程。張瓊文醫師指出,肉毒桿菌的除皺效果,已廣受肯定,「哪裡皺?打哪裡!」額頭上多了幾條抬頭紋,就在額頭部位打些肉毒桿菌,不痛、無傷口、沒有恢復期,沒多久,抬頭紋就不見了。但是這種針對各別部位的除皺方式,難免又產生了新問題。張瓊文醫師說,在門診當中,就有人在打了抬頭紋之後,抬頭紋的情況是改善了,但撫平了額頭,卻凸顯了魚尾紋,本來看起來沒那麼皺的魚尾紋,少了抬頭紋的「陪襯」,看起來反倒更皺了,患者只能多跑幾趟診所和多打幾次了。張瓊文醫師因此建議,全臉除皺的注射方式,既可改善這種狀況,同時也能達到拉皮的效果。張瓊文醫師說,全臉性除皺,是肉毒桿茵最新的注射方式,是針對臉部各部位的狀況,由醫師來評估適合施打的位置,進而達到整體性的除皺效果,完全不用動刀,卻能發揮出像動完刀之後的拉提作用。不過,張瓊文醫師也強調,全臉性的注射方式,固然能達到整體性的效果,但注射前務必要慎選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並且充分溝通,才能讓「肉毒拉皮」的效果,做到最完美的境界。

荷爾蒙療法應衡量利弊得失

荷爾蒙療法應衡量利弊得失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日前對婦女服用荷爾蒙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服用荷爾蒙雌激素0.625毫克加上黃體素2.5毫克的製劑,在每一萬人中會增加7個心臟病、8個中風、8個血栓症、8個乳癌的病例;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報告也指出,婦女服用5年的荷爾蒙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上述二研究的結論直指沒有症狀的更年期婦女不宜服用荷爾蒙,而以往為預防心臟病,給予健康的停經婦女服用荷爾蒙的行為更應該停止。萬幸的是,國內的婦產科醫師很少給予健康的婦女服用荷爾蒙,大多是當病患有更年期(停經)症候群的症狀時才會給藥。然而,為何服用荷爾蒙的更年期婦女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危險?這係與服用荷爾蒙會升高血中的三酸甘油脂,增加引起血管粥狀硬化的機會有極大的關連。因此,若病患本身三酸甘油脂高,又服用荷爾蒙,自然容易引發心臟病及中風。國內的婦女雖然沒有美國婦女來得肥胖,婦產科醫師仍都會為更年期症候群的婦女先檢查肝功能、膽固醇及血脂肪後,再評估使用何種荷爾蒙。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 張正坤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一項警訊是,更年期婦女服用荷爾蒙會使乳房乳管與乳腺生長,病患本身的乳癌細胞若有雌激素與黃體素接收器,服用荷爾蒙後,會導致癌細胞的生長速度增快,因此也會較早被察覺,這也是婦產科醫師通常都會告訴服用荷爾蒙的病患要按月檢查乳房,並且每年要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的主要原因。除了健康無更年期症狀的婦女不宜服用荷爾蒙外,本身患有乳癌、子宮癌、不明原因子宮出血、血栓症、肝病、膽囊病變等,並出現更年期症候群症狀的婦女,都不應該使用荷爾蒙療法。對於上述不適用荷爾蒙療法的病患,醫師通常會如何處置?一般係建議服用或使用植物性雌激素,植物性雌激素即異黃素,約需60毫克才有療效。食物中大約50公克的黃豆就含有每天所需的雌激素,臨床上對潮紅盜汗有45﹪的效果。而Tibolone雖不會引起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但是健保並不給付,每天份需自費。罹患中、重度骨質疏鬆症有骨折危險,但又不適合服用荷爾蒙的病患則可考慮服用Tibolone 或Raloxifen。Raloxifen是屬於SERM的藥物,不會引起乳癌、子宮內膜癌且對骨質疏鬆症有治療效果,但對潮紅則不具療效。而病患常詢問的荷爾蒙軟膏或貼片,僅在病患患有更年期症狀,且其三酸甘油脂過高或有血栓症或肝病的情況下給藥。使用此類荷爾蒙軟膏或貼片仍有乳癌的危險性,在使用4-5年時仍須改成Tibolone 或Raloxifen或植物性雌激素。此外,荷爾蒙陰道軟膏適用於陰道尿道萎縮起的陰道乾燥和陰道炎,因屬局部使用,陰道所吸收的劑量是全身吸收劑量的16倍,較不會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在荷爾蒙療法引起國內外震撼的時刻,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個人認為還是讓專業回歸專業,荷爾蒙療法在某些情況下仍有其為醫界所肯定的治療效果。在建議患有更年期症狀病人使用荷爾蒙療法之前,應謹慎評估病人是否屬於此類療法的禁忌者,在治療的同時,定期的血液、乳房及婦科檢查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用心的從每位病人的個別情況去衡量利弊得失,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療法,讓患有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也能擁有健康及較佳的生活品質。

為您打破腫瘤防治迷思

為您打破腫瘤防治迷思

就醫學角度而言,腫瘤(或是硬塊)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光憑外表、質地等特質並無法正確區分良性或惡性,必須透過病理分析,從顯微鏡下才能直接看到癌細胞。此時就必須運用到組織切片的方式,其常用方法有外科手術擷取、內視鏡夾取或空針抽取等。所以,通常醫師會要求必須等病理報告出來後,才做診斷。很多病患和家屬常常很疑惑:他們一發現腫瘤就來找醫師,為什麼檢查之後,醫師卻告知令人無法接受的答案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血液腫瘤科蔡振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發現」這個名詞,長久以來似乎是被太過廣性地濫用了!「早期發現」是一種時間狀態,它至少包含下列三個階段:(1)Early Symptomatic Diagnosis(早期症狀的診斷)-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在疾病症狀剛出現,尚未轉移至他處或由原發部位向外蔓延之前,立即給予正確有效的治療,加以控制。(2)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徵候出現前的診斷)-對某一特定的群體或個體進行檢查,希望藉以在各種疾病產生症狀之前,偵測出任何潛藏的致病因子,以防範未然或提早診治。(3)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在尚未有任何明確的理學影像、報告…等等證明罹病之前,我們從身體的任何細微反應或跡象中,去假設致病(或致癌)的可能性。目前常講的「早期發現」包含大部分的Early symptomatic diagnosis(早期症狀的診斷)和一部份的 Presymptomatic diagnosis(徵候出現前的診斷)。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是醫界、科學界近期的目標。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許多癌症亦已可在Presymptomatic phase被診斷出來如乳癌、攝護腺癌。至於現行臨床醫界或基礎研究所用的血液腫瘤指數,目前美國等先進國家只把腫瘤指數的檢驗用在癌症的追蹤上,作為疾病狀態的評估,並不建議用於腫瘤篩檢(除了PSA用於攝護腺癌的篩檢)。因為最大的缺點是其專一性(specificity)不是那麼好,無法正確顯示出單一腫瘤。或許幾年之後,會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 preclinical diagnosis(病象尚未顯現前的診視)。目前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三大類。外科手術切除及放射線治療可視為局部治療;化學治療則屬於全身性治療。三者各有其治療功效,也各有副作用,但隨著科技、醫學知識的進步,這些副作用已逐漸減少了!醫師通常會考量整體情況後,選擇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蔡振華醫師表示,在門診中,腫瘤病患常會詢問醫師:「我的…機會有多大?」,其實此時醫師所回答的數字只是醫學研究所得到的統計結果,它僅表示這個疾病的可能趨勢,其參考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對腫瘤病患而言,只有三種選擇結果:獲得治癒、與腫瘤共存、被腫瘤打敗。不過請記住,選擇哪一條路應是由病患的信心配合醫師的治療來決定,而不是讓單純的數字迷思來選擇!

癌症的新希望-腫瘤冷凍療法

癌症的新希望-腫瘤冷凍療法

腫瘤冷凍療法在癌症治療正方興未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治療經驗發現,腫瘤冷凍療法侵入性低、可重複實施,對於中晚期癌症,或腫瘤轉移已無法手術切除的病人,腫瘤冷凍療法可提供一線生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從2006年3月起開始使用冷凍治療(氬氦刀),治療肝腫瘤病人,迄2007年3月止共有25位病人,其中肝癌12例,轉移性肝癌12例及肝內膽管癌1例。結果9位使用低侵入性的腹腔鏡或經皮穿刺完成手術,另外16位因為腫瘤位置是多發性的關係,需使用開腹手術完成。術後追蹤治療結果,有一位乳癌肝臟轉移病人,接受腹腔鏡冷凍治療後,術後一天即可出院;另一位55歲大腸癌多發性肝臟轉移的病人,在接受冷凍治療後一年多,目前仍然沒有復發的跡象。另外有5位病人有新復發病灶,其中2位為多發症肝癌,3位為轉移性肝腫瘤,有1位肝癌仍有局部的復發。有2位患者死亡。手術後的併發症不大,肋間神經痛有4位,腸道瘻管1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黃銘德主任表示,接受冷凍治療手術的適應症為:(1)腫瘤最好小於6公分,若為原發性肝癌,則少於三個病灶,若是轉移性腫瘤,則少於五個病灶;(2)沒有其他器官的轉移;(3)腫瘤位置不能位於大血管旁邊或肝臟的中央地帶及橫膈膜;(4)不要有太多的腹水、黃疸或嚴重的凝血異常;(5)病人不想接受切除手術。冷凍治療除了用於肝癌,大陸學者亦將冷凍治療應用於肺癌治療,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主任醫師錢國軍教授於2001年5月至2002年1月,以氬氦刀治療7例肺癌患者,治療後未見明顯病灶者有3例,佔42.8%,再追蹤3~15個月,期間一名患者因肝臟腫瘤未控制而死亡,其餘病人腫瘤均有不同程度縮小,臨床症狀明顯改善。此外,大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將氬氦刀運用於結腸癌、鼻咽癌、乳腺癌、小腸惡性間質瘤、腎上腺癌等癌症併肝轉移患者,患者存活率提高。吳孟超院士指出,氬氦刀是一種微創、安全、療效可靠的新方法,對於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其實冷凍治療一百多年前就應用於惡性腫瘤治療,但它的進步一直很緩慢。近年來冷凍治療有相當大進步,原因是冷凍的冷媒改變,將液態氮改變成氬氣快速冷凍及氦氣的快速回溫,最低溫度可達-260°C;而介入的器械也大幅改善,可直接深入腫瘤內部,達到腫瘤內部破壞的目的,直接攻擊腫瘤細胞和腫瘤內豐富的血管網路,且破壞的範圍最大可達到8公分的直徑,使腫瘤冷凍治療及微創手術之結合進入新的階段。目前肝癌治療,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方法,但許多腫瘤患者在診斷時已屬中晚期,由於腫瘤過大、病灶多或因病人本身肝功能太差或病人心肺功能無法承受手術,因而使70%到80%的肝癌病人在診斷時已失去了可手術治癒的機會。冷凍治療方法由於操作簡單,且應用方式廣泛,可經由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定位後,經皮穿刺或使用腹腔鏡及直接開腹術中操作,且可在同一病人上重複實施;另外此種手術亦可與血管栓塞、手術、化學治療合併治療。根據肝癌不同的進展程度,應用不同模式的組合治療,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特殊保險套,增加情趣抗病防癌

特殊保險套,增加情趣抗病防癌

台灣地區至今愛滋感染者約五、六千人,死亡人數約九百人左右,很多人可能認為愛滋病和自己沒多大關係,但事實上這正表示未來可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鄭丞傑 醫師指出前陣子出爐的一份全球性調查報告顯示,年輕的網路族群和新伴侶做愛不戴保險套的比率,二○○二年全球為三十九%,台灣為四十一點八%,二○○三年全球為四十一%,台灣為四十七%。去年台灣人的「冒險性」排名全球第六,今年則為第五,真是令人擔心!中國更嚴重,高達五十九%,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捷克和保加利亞。調查指出,會向長期伴侶坦承過去曾罹患性傳染病的,全球平均四十六%,台灣只有十三%,會向長期伴侶坦承目前罹患性傳染病的,全球平均五十五%,台灣也只有十三%!民風比較保守,觀念較不開放,大家都擔心坦白承認可能帶來的後果,對長期伴侶尚且如此,大家怎麼可以心存僥倖,不用保險套而期望高枕無憂呢?事實上保險套的用途除了避孕和預防性傳染病(包括愛滋病)外,不但可以減少日後下生殖道癌症(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及肛門癌的機率,還可以藉由造形設計,使得表面的顆粒、螺紋增加摩擦力,這比起「入珠」要溫和、健康得多。而各種不同口味的保險套,也增加口交的情趣,又可避免口腔咽喉感染性病,值得推廣。很多人只知道要戴保險套,卻在口交時被對方傳染菜花、淋病,其實女對男口交還是必須戴上保險套,男對女則可以用一片保鮮膜蓋在外陰部,否則口腔咽喉仍可能被傳染性病。

女性病痛勿輕忽,子宮肌腺症

女性病痛勿輕忽,子宮肌腺症

常見於卅至四十多歲的婦女,近年來廿多歲患者也逐漸多起來,可能隨著晚婚、晚孕、不孕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對於二、三十歲的患者而言,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在不孕,一些嚴重的病例,即使做試管嬰兒,也難以著床。鄭丞傑 醫師指出,子宮肌腺症和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說是病因相同而病灶不同的疾病,二者都是由於子宮內膜跑到不該存在的地方,如果是在子宮以外,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是異位在子宮肌肉層內,則稱為子宮肌腺症,也有人稱之為子宮腺肌症。 子宮內膜為什麼會跑到子宮肌肉層裡?有些人認為可能由於生產或人工流產時,壓力太大造成內膜被擠向肌肉層內,但事實上很多病例不但不曾懷孕過,有些連性經驗也還沒有,因此真正的致病機轉,其實還不完全確定。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多見,有時候會集中在一處,形成類似一團腫瘤,這時候才被稱為「子宮肌腺瘤」。 臨床上對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患者通常有經痛,並且往往從月經要來之前幾天就開始痛,有些人甚至痛到月經結束之後幾天,有些合併有性交疼痛、經量過多、不孕等問題。超音波掃描可以看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尤其常見的是後壁)會超過二點五公分以上,如果超過二點五公分以上的厚度,更是可以肯定必為異常。假如有某一處聚集成一團「肌腺瘤」,則用超音波可與子宮肌瘤辨別,因腺瘤沒有一層莢膜包在外圍,肌瘤則有,另外腺瘤的超音波回音比肌瘤強。另外,使用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 真正的百分之百確定診斷,其實是手術切除子宮之後,把子宮送到病理科做切片,才是真正的斷定。 由於子宮肌腺症通常病灶散佈在整個子宮肌肉層,因此治本之道是子宮切除,不論經開腹、腹腔鏡,還是經陰道手術,總之擠除整個子宮,自然不會再有此病了。因此如已完成生育任務,尤其四十歲以上,苦於嚴重經痛影響生活品質者,切除了宮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不過,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粉領族,還沒結婚生育,即已罹患此病,如果切除子宮,則完全斷了生育的希望,有些甚至可能也因而斷了姻緣路。因此,對她們而言,保守療法雖不能永絕後患,但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即使是保有一線「子」望都好。 如果有侷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子宮完全保留住。如果肌腺症使得子宮肌肉層厚達三、四公分,可以手術「打薄」,再追加藥物紿療。比較不嚴重的,也可以直接以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最常用的是Danazol(療得高),這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用的藥,一般必須每天服用二至四顆,持續半年左右,比較厲害的可能需要一年。服藥期間月經會暫停,因此也不再經痛,而藥效可依超音波檢查子宮肌肉層變薄,子宮也變小,血清中CA125數值下降而知。比較麻煩的是,此藥是男性荷爾蒙衍生物,因此可能出現聲音低沈、青春痘、肌肉結實、乳房變小…等副作用,不過臨床上絕大多數的患者,副作用都不大。 另外有一種新藥Geatrinone(黛美痊),每週只需服用二顆,且副作用較少。此藥每顆近四百元台幣,不過因用量低,總花費不貴,健保仍有給付,但目前在台灣尚未普遍使用於所有的醫院。這些藥物都可以善症狀,控制病情,不過一旦停藥,通常會逐漸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要再生育者,才值得嘗試這種方法。 至於一般的止痛藥、止痛劑,則只是暫時性的解除症狀,不能使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萎縮,因此不適合用做長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