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一日植牙不稀奇,一小時全口復健才神奇!

一日植牙不稀奇,一小時全口復健才神奇!

植牙目前正風行,然而對於全口多顆缺牙的患者來說,還是會對傳統的人工植牙 手術心生畏懼,出血、腫脹、疼痛…等對手術的刻板印象,一直是患者考慮以「植牙方式」來做全口復健望之卻步的最大因素。現在需要全口復健的民眾,除了配戴傳統的活動假牙外,牙醫界的大革新更讓社會大眾有了更佳的選擇!植牙暨牙周病專科 黃怡豪 醫師指出,事實上目前最先進的「導引式植牙 (Guided Surgery)」 ,已經克服了傳統植牙必須面對的種種令人擔心害怕的問題,藉由目前精準的頭部電腦斷層掃瞄,以及CAD/CAM電腦軟體的診斷,已經可以不需開刀就能夠透視骨骼的立體模型,以及重要神經的走向,因此也可以在電腦上模擬手術植入人工植體,並藉此製造出精準的手術模板,確保手術中可以避開重要的神經及血管,大大的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對患者及醫師雙方都有最佳的保障。同時黃醫師也指出,大部分的缺牙患者都能夠接受導引式植牙,因為手術傷口極小、出血量少,讓更多的患者可以受惠於這項新技術的應用,包括一些已有良好控制的系統性疾病但對傳統手術仍有顧忌的患者,無論是高血壓、輕微心血管疾病、血液凝結障礙等病友,或者一些體力較差的老年人都,一樣可以藉由導引式植牙重新享受進食的樂趣及彌補美觀上的需求。在竹科上班的工程師許先生,多年患有嚴重牙周病,導致全口多顆缺牙、而其餘的牙齒亦有相當大的搖動度。長期以來吃東西都只能選擇如豆腐、熟透的碎青菜這類軟質的食品,讓他無法盡情品嚐美食;而多顆缺牙與牙周病造成的口氣差更對他社交造成了上的困擾。後來許先生在網路上聯絡到了信任的專科醫師,經過完整詳盡的檢查及諮詢後,許先生毅然決定和醫師一同進行復健治療。利用「導引式植牙 (Guided Surgery)」的科技與醫師事前謓密費心的準備,讓許先生在植牙當天即可一次植入多顆人工植體,也能立刻擁有牙齒,過程儘花了他約一小時的時間。而他也分享說道:當天回去的時候還有點感覺,但隔天幾乎沒有什麼腫脹疼痛的現象,而且也可以照樣進食,我很滿意。拋棄容易讓人感覺不適的傳統活動假牙,選擇改以「導引式植牙 (Guided Surgery)」來進行全口復健,讓許先生從此更能恣意享受美食,也找回了在人際上的大方與自信,連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稱讚他變得更年輕帥氣。一小時全口復健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吃下檳榔前,你該知道的口腔癌

吃下檳榔前,你該知道的口腔癌

在台灣,檳榔一直與口腔癌關係密切,約有9成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他們的罹病率較未嚼食檳榔者,高出28倍。而根據衛生署統計,10年內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從1700位增加為4700位,成長160%;死亡人數則從約1000位增加為2200位,成長110%。口腔癌已成為台灣青壯年男性最易罹患的癌症。從去年9月至12月,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口腔癌新開案人數就高達291人。在陪伴傷友治療、復健、學習自我照護到求職的歷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病友在身體受到病痛、手術折磨時,還要面對生活劇變的影響,包括飲食方式、口語溝通、外貌改變、家庭經濟來源的困頓等,都造成他們生心理極大壓力。而手術後,所造成的顏面改變,也可能讓病友因此怯於社交互動。根據統計,88%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醫學研究報告已經指出,檳榔本身含有檳榔素、檳榔鹼,有些檳榔中還會夾入含有大量的黃樟素的荖花,造成致癌性,而石灰等添加物,也會刺激口腔黏膜造成病變,所以長期嚼檳榔極易造成口腔癌等疾病。口腔癌患者可能是對檳榔危害認知不足,也可能是因為環境影響,認為嚼檳榔能幫助提神,或是在地域文化下,從小就嚼食檳榔成癮。口腔癌自我篩檢 有以下徵兆時請儘速就醫:1. 口腔內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 2. 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 3. 口腔內有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的黏膜潰瘍。 4. 口腔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頸部可摸到硬塊。 5. 舌頭的活動性受到限制,舌頭半側知覺喪失或有麻木感。

臉部及手臂的肥胖因素

臉部及手臂的肥胖因素

可能造成臉部肥胖因素有以下五種:遺傳、骨骼、肌肉及脂肪分布、嬰兒期睡姿、病理因素。【臉部肥胖的 5 大成因】1 遺傳:長相還是和家族遺傳有最大關係。2 骨骼:骨骼生長若有些微的差距,長相可能就是「美女」與「野獸」的天壤之別。因此,骨骼也會影響臉上肌肉與脂肪的分布。3 肌肉、脂肪分布:臉上脂肪多的確顯得胖,若加上肌肉鬆弛,在視覺上不僅胖又顯得老化。4 嬰兒期睡姿:仰睡的嬰兒多數頭形扁,臉看起來也比較大,因此建議小寶寶最好採取側睡或趴睡來修長臉蛋。5 病理:若因疾病產生身體水腫,臉也會跟著發脹。【肥胖也會造成肩頸痠痛】 當上半身囤積過多的贅肉時,加上缺乏運動,此時上半身新陳代謝、血液循環不佳,容易造成肩頸痠痛的狀況,增加身體不適。 【手臂肥胖的 3 大成因】1 遺傳:手臂脂肪細胞的分布仍和遺傳最有關係,先天影響脂肪細胞數量,若後天飲食再不節制,脂肪細胞就會逐漸增大、增重。2 運動過度:例如運動選手的體能訓練造成肌肉手臂肥胖因素手臂的脂肪易囤積卻難消除,許多人苦於手臂贅肉,就算天氣再熱,也不敢穿上無袖上衣涼快一下。其實手臂贅肉也能消除,只要先明白手臂肥胖因素,再進行局部鍛鍊計畫,就可能有纖瘦的手臂,完美的線條。肥厚,一旦停止運動,肌肉便會鬆軟無力,立即成為脂肪大軍駐紮之地。3 缺乏運動:長期缺少運動的結果,是無法消耗贅肉,也無法鍛鍊肌肉的。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大腿、手臂脂肪細胞並不會分辨人體究竟消化了什麼食物,但消耗不完的能量得儲存在腹部、大腿或者手臂,這些多餘的熱量通通會成為脂肪在細胞內囤積起來。【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大腿、手臂】 脂肪細胞並不會分辨人體究竟消化了什麼食物,但消耗不完的能量得儲存在腹部、大腿或者手臂,這些多餘的熱量通通會成為脂肪在細胞內囤積起來。(本文擷取自「我要再瘦一點」一書)  

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

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

在1980年代陸續開始有大規的模調查報告,發現一群小兒麻痺患者,在成人期間又再度發生容易疲倦、肌肉疼痛、肌肉無力等現象,於是「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這個名詞再次受到矚目。究竟這種現象是小兒麻痺病毒復發?新的病毒感染?還是身體老化過程?以後者看法居多,也就是小兒麻痺患者生活中,因能使用的肌肉力量與耐力有限,故提早造成神經及肌肉系統老化所致。產生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過程是漸進的,大部分患者在體能方面,曾經有二、三十年的穩定狀態,卻逐漸感覺到肌肉無力,伴隨有全身疲勞、肌肉關節痛、耐力不佳和生活機能減退…等現象,常常以為是一陣子感冒或者運動過度造成;事實上,觀察整個過程,他的能力不斷在下降中,並非感冒或運動過度這種經短暫休息後可以復原的病症。追究其因,在孩童期脊髓內負責控制運動的神經元(也就是小兒麻痺病毒所破壞的目標)壞死後,殘存的神經元以及健康側的神經元,必須支應身體整體正常生活所需的活動,因此在加倍勞務下,神經及肌肉系統產生退化或死亡,故而功能顯現衰退。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 林雪驥醫師表示,臨床上的核心症狀不外乎容易疲倦、肌肉疼痛、肌肉無力,所以會造成體力減退、活動能力(坐、站姿勢或者走路、行動)變差、關節疼痛、肌肉萎縮、呼吸機能衰退、次發性心神問題,甚者行動能力變成倚賴輪椅或滯留家中,在工作上大受影響,對其生命而言,倍感威脅。因此,尋求醫師得到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建議,才能避免其惡化。臨床上,尚無具體可以改善神經細胞退化的藥物,頂多針對疼痛、發炎做症狀上的控制。對曾患有小兒麻痺的成年人,檢討其工作與生活狀態,給予適切的運動計劃,讓神經及肌肉系統保存在最佳能力狀態,提供患者的生活需要。透過專業團隊諮詢,可以幫助患者不致太早掉入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泥淖中。《可參考的原則》‧選擇適度的運動型態及訂定運動量‧避免變胖‧注意坐及站的姿態‧適度使用支架(行動輔具)減輕身體負荷‧節省工作時體力的消耗‧增進心肺功能鍛鍊。如果已經具備典型的症狀,也應及早就醫預防總是勝於治療,我們國家在小兒麻痺的預防工作上,成效斐然,除了民國六十年之前這一批已罹患者之外,鮮有新例。因此,針對這一群四、五十歲以上,即將面對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朋友們,如能在健康檢查時、或者醫學報導上,及早告知這一點,儘早開始正確地作防範,咸信對增進他們的生活品質,以及保有快樂的心情,持續發展事業上,大有助益。

婦女無痛以為增胖,原為卵巢腫瘤作祟

婦女無痛以為增胖,原為卵巢腫瘤作祟

高雄市一位婦女,年約半百,步入中年身材漸肥胖;由於無任何不適和疼痛症狀,但在短短幾個月內腹部快速增胖,以為是俗稱的「中年肥」。近日內感到身體不適經檢查後,這才發現原來是卵巢腫瘤作祟。高雄市一年約55歲的婦女,因腹部不適到婦產科求診,大腹便便有如懷孕。婦人原先以為是人到中年會出現的「中年肥」,由於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和疼痛出現而未予理會,但短短幾個月內「增胖」許多。但在近日感覺下腹不適,經過聖功醫院 蔡燦輝主任醫師予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疑是卵巢長出的巨大腫瘤,再經腹部斷層掃瞄,確定為左側卵巢長出的巨大卵巢瘤(俗稱水瘤),今日經手術開刀切除取直徑約25公分,重約5公斤腫瘤,經取出後腹部回復原來的平坦。蔡主任提醒婦女朋友,如果覺得腹部不尋常的腫脹,雖然沒有任何不適或疼痛感,切莫認為只是單純的肥胖,忽略是腹部相關器官的病變而耽誤身體的健康。一般而言,短期內卵巢腫瘤生長快速或變得很大,其成為惡性腫瘤的機率相對增加,蔡主任提醒婦女朋友愛惜自己的健康,記得定期檢查,才是常保健康之道。

尊重生命,不為試管兒的催生

尊重生命,不為試管兒的催生

現代人由於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整體而言生育率每年皆在下滑。不孕或子嗣問題,使得有些正值生育年齡的夫妻倍感壓力,而尋求醫療的協助,藉由試管嬰兒希望「製造」個孩子。試管嬰兒,是以胚胎植入方式接種於子宮腔內,為了提昇成功機率,通常一次會植入三~四個胚胎。一旦成功,為了避免多包胎媽媽懷孕時的身理和心理壓力,以及多包胎(三胞胎或以上)易導致早產的機率,通常胚胎植入後,確定成功便會予以減胎;在宗教立場,是不被接受的。天主教聖功醫院婦產部李 海翔醫師提到,試管嬰兒目前在歐洲國家,已然立法,由於胚胎植入技術純熟,為免將來減胎時遇到倫理和道德上的困擾,一次植入2個胚胎為主,不建議植入3個以上的胚胎。雖然國內目前在試管嬰兒的技術已經成熟;早期並未認真的考量試管嬰兒因多胞結果所帶來的家庭經濟壓力和母體與胎兒的身體健康與否,也引來許多的爭議。由於減胎是在超音波的導引下,打藥至胎兒心臟位置,等於以藥物謀殺一個新生生命,在宗教立場上是不被天主教會所接受。所以聖功醫院 李海翔醫師說:天主教醫院會鼓勵以自然法則,以自然受孕的方式孕育生命。教會醫院,對於不易受孕但健康未曾受手術摘除器官的婦女,會以產婦本身所做的基礎體溫、排卵期狀況、子宮頸的狀況及陰道分泌物的狀況等記錄來瞭解和建議想要受孕的婦女,可以受孕的最佳時機來提高受孕機率。

調整心態,健檢可以輕鬆面對!

調整心態,健檢可以輕鬆面對!

『健檢找樂子』有獎徵文活動,讓你分享健檢新樂趣!絕大多數的人知道,健康檢查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但是確有為數不少的人害怕去做健檢,有些人因為害怕健檢的儀器,有些人則是抱持著「不檢查就沒事」的僥倖心態;其實這些心態正是健康管理的絆腳石。其實只要調整心態,正向去面對健康檢查,並且學習正確的生活健康法,就不用擔心疾病纏身,而面臨末期治癒效果不佳的困境。城邦出版集團原水文化與uho優活健康網,長期關注國人健康議題,積極推動疾病預防與保健知識的推廣,希望能在暑假期間,提醒所有人記得去做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此外並舉辦『健檢找樂子』有獎徵文活動,希望能藉由網友的經驗分享,讓大家對健康檢查有更多的認識,瞭解健檢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大家都可以抱持著輕鬆的心態去做健檢,並且正向面對檢查出來的結果,並依此調整自己的生活形態,活的更健康!參加徵文活動者,將有機會獲得由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與台大35位專科醫師共同著作的《健康管理全書》新書一本。活動網址:http://www.uho.com.tw/200708/

微整形時代的來臨

微整形時代的來臨

「微整形」就是利用高科技的醫療技術、不需開刀、短時間就能變美變年輕的特性,取代過去的整形外科手術。他有安全、沒有傷口、恢復期短的優點,可以在週末接受治療,週一就能帶著一張更美更年輕的臉龐迎接一個新的開始。「微整形」的美容方式中包括,現在最受歡迎的分別為肉毒桿菌素、玻尿酸、電波拉皮與美塑療法等等。羅東博愛醫院-醫學美容中心 朱志凱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可改善各式臉部的皺紋,包括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等等,另外,可以改善肌肉肥大所導致的國字臉、肌肉性眼袋、蘿蔔腿等問題;現在更應用到臉部與頸部鬆弛肌膚的拉提。 玻尿酸,可以撫平深層皺紋以及臉部修飾雕塑。另外,對於老化鬆弛的皮膚,在以往必須接受傳統拉皮手術,但這種手術不但時間長、費用高恢復期更長達2~3個月,拜電波拉皮機的問世,實現了許多人不開刀就可以拉皮抗老的願望,不動刀、不流血、無傷口、沒有繁瑣的術後照顧問題,電波拉皮可治療臉部鬆弛下垂,拉提臉部與頸部肌膚,達到緊實效果,也可以讓皮膚更細緻有彈性,達到真正回復年輕的效果。總而言之微整形通常屬於非永久性的療法,但選擇方便且不需動刀,又能快速修飾缺點的微整形手術,可以評估術後效果,即使不滿意,過段時間仍可恢復原樣,相對於傳統手術失敗就會造成永久性定型的風險,微整形手術可以為美麗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淺談銀髮族的睡眠障礙

淺談銀髮族的睡眠障礙

相較於其他年齡,銀髮族有比較高比例的「睡眠障礙」,而這也是筆者在門診中最常遇到的主訴之一。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社區老年人的身心調查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苦惱,但同時也發現,大多數的銀髮族並未積極求醫或未能接受有效的治療。醫學上,銀髮族的睡眠障礙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一) 老年人容易因慢性的疾病影響睡眠,最常見的型態為失眠。身體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夜間頻尿或伴隨疾病的疼痛都是失眠的主要原因;而憂鬱症、焦慮症、失智症等精神疾病患者亦常有睡眠的障礙;具有提神、興奮的藥物如果在晚餐或睡前服用更容易影響睡眠;酒精的使用或許開始有幫助入睡的作用,但長期服用後,卻會改變睡眠結構,最常見的是容易早醒且有宿醉的情形。(二) 有些老年人會有容易打鼾、睡眠時會有短暫呼吸中止的現象,因而白天會容易感到疲勞、嗜睡、打哈欠等精神不濟的情形,醫學上稱作〝睡眠中止症候群〞,其發生原因可能係因為上呼吸道某部分較狹窄、或因為腦部的睡眠中樞退化而造成。(三) 腦部的一些神經核、神經傳導物質及荷爾蒙,如褪黑色素是生理時鐘中樞的主要成員,而人的生理時鐘則配合著外界環境的光、暗及日常的作息,規則的控制睡眠及清醒的週期。當腦部退化或損壞,如失智症或中風,則生理時鐘變成不規則或無法配合外界每日二十四小時的週期,此時睡眠週期就產生混亂,可能會有白天睡覺、晚上清醒的情形,或每天睡眠清醒的時間不規律,生活作息和社交活動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四) 有些銀髮族並沒有情緒障礙或其他身體疾病,且未服用任何藥物,但仍然有睡眠障礙的困擾,這可能是因為社交生活減少、工作所需的體力消耗減少所導致;而這樣的睡眠障礙也會使得老年人在日間覺得疲勞、甚至有頭痛、肌肉酸痛等不適。如何來改善並治療銀髮族的「睡眠障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 楊聰財 醫師建議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是良好睡眠的必要條件,包括固定的日間活動、就寢時間、臥室適當的通風、溫度(25℃)及周遭噪音的消除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只對睡眠有幫忙,亦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而且它是自助且無副作用的方法。其次,身體、精神疾病或藥物服用是睡眠障礙發生的主因,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或選擇較不影響睡眠的藥物則可以改善睡眠:如疼痛處理、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及避免酒精的使用等。第三,藥物治療建議可以選擇安眠藥、抗憂鬱劑等:安眠藥可以改善睡眠的質與量,傳統的安眠藥讓人有容易成癮、影響認知功能及白天精神不濟等副作用的印象,如果自行到藥房購買或未經醫師指示服用則更容易有此副作用;然而新一代的安眠藥則明顯減少以上的副作用。因此,如果在以上的處理方法效果不佳時,在醫師的指示下,短暫服用安眠藥仍為較佳的選擇。有些抗憂鬱劑也有安眠的效果。抗憂鬱劑的優點為同時可以有改善情緒的效果,甚至對一些疼痛的處理也有幫忙。坊間有些宣稱含有褪黑色素且有安眠效果的藥物,雖然有理論上根據,但因其未經嚴格的藥物試驗及品管,建議仍需經醫師指示謹慎使用。

多數的兒童腹瀉屬「急性腹瀉」

多數的兒童腹瀉屬「急性腹瀉」

腹瀉是兒科門診中很常見的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的排便次數增加,或是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多就是腹瀉。事實上,排便次數的多寡和年紀有關。在新生兒,尤其是餵哺母乳的嬰兒,一天大便的次數可達七、八次之多,形狀也會略為稀糊,要到滿月之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三歲以上的孩子,排便的次數則接近成人,平均一天一次。至於糞便量的多寡,醫學上定義腹瀉的量是一天排便要超過每公斤體重二十公克,也就是說,十公斤重的嬰兒其一天大便量要超過兩百公克才算是腹瀉。然而,一般的家長並不可能精確測量寶寶糞便的重量,因此,小兒科醫師通常是以目測的方式,依大便在尿布上的量來推算。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 文萬欣 醫師指出確定寶寶真的有腹瀉之後,下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狀況有多久了?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一般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絕大多數的兒童腹瀉都屬於急性腹瀉,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類諾華克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一般說來,病毒性腸胃炎,嘔吐的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水樣便居多,不太會有血絲便;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糞便則比較會有血絲或黏液狀物質。此外,某些藥物的使用,如抗生素,或者吃太多高滲透壓的物質(太甜的果汁飲料),也有可能造成兒童腹瀉。兒童腹瀉的治療可分成三個方面:補充水分、飲食治療,以及針對腹瀉原因的治療。水分的補充可以經口補充,若小朋友吐得太厲害無法從口進食,或是腹瀉太嚴重,一吃就拉,則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水分的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最為恰當,一般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太高,並不是很適合腹瀉的兒童飲用。在飲食治療方面,年紀較小的嬰兒可採用米湯或將原本食用的配方奶稀釋,若腹瀉的症狀持續超過五到七天,可考慮換用不含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年紀較大的兒童,則給予清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如:稀飯、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等。至於針對腹瀉原因的治療,則希望各位家長遵照小兒科醫師的指示,按時給小朋友服藥,那麼,小朋友的腹瀉應該很快就可以痊癒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