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反應生理與心理的皮膚病

反應生理與心理的皮膚病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疾病。患者常在頭皮、眉毛附近、鼻子兩側及下緣,出現皮膚發紅且合併有白色到黃色的皮屑,情況嚴重者,在外耳道、耳後眼瞼及胸前也會出現相同的病灶。通常不會有症狀,只是美觀問題;但少數病人會有癢感及輕微灼熱感。天主教聖功醫院皮膚科 張賴妙珣醫師表示,在醫學上認為它是一種 "體質性" 的皮膚疾病。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並不會一直都很嚴重,它是一種反應生理與心理的皮膚病,當天氣變化、生病、發燒、心情不愉快、工作壓力大或考試熬夜時,你會注意到這些皮疹皮屑就變得嚴重;另外,有些人在月經週期或熱的環境下,也會發現症狀加重。

兒童前牙錯咬者,及早治療以免長大挨刀!

兒童前牙錯咬者,及早治療以免長大挨刀!

齒顎矯正八年抗戰 兒時鄰居相見不相識你家也有下巴戽斗的孩子嗎?是否常因牙齒咀嚼問題及孩子消化不良而苦惱呢?台中市一名剛考上高中的洪同學,歷經八年矯正齒顎的治療,終於可以開心的大快朵頤,不用再擔心食物無法完全嚼爛、胃痛、消化不良的問題了,洪媽媽說:「現在帶他回彰化芳苑老家時,以前的鄰居都認不出他來了,直說變好多喔!」,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齒顎矯正科李慈心醫師表示,洪同學第一次來看診時是國小四年級的暑假,當時下顎凸出的情形很嚴重,幸好當時媽媽帶他來治療,否則等長大以後就要用開刀的方式才能將下顎拉回了。洪媽媽表示,矯正過程的辛苦曲折真的不足為外人所道。第一次矯正是在洪同學小學二年級,那時是到一家牙科診所看診,醫師建議使用面罩式下頷矯正頭套(face mask),但頭套夏天時悶熱又不美觀,而且前方固定桿會妨礙讀書寫功課,兩年下來矯正效果並不明顯;所以在朋友介紹下,轉而到中山醫院就診,一直到現在還在定期回診,確定下巴位置沒有再位移。洪媽媽回憶說,在中山醫院矯正的這段期間,孩子很多次都想要放棄,因為大約每兩、三週就要回醫院調整一次。起初戴改良型反拉式矯正頭套(reverse pull headgear),雖然不再妨礙讀書寫功課,但孩子仍會偷懶不戴,經常被李醫師訓話。到小學畢業,門牙終於達到正常咬合關係,戽斗不見了!但因牙齒擁擠而戴上牙套,進入為期兩年的第二階段齒列矯正。洪媽媽也提到,有時候調整完兩三天會痛的哇哇叫,總是在她費盡苦心連哄帶騙下,孩子才願意繼續接受齒列矯正治療。剛開始戴牙套還有一段時間因為拔牙,只能吃比較軟的食物,媽媽每天中午還特別煮稀飯送到學校,真的很辛苦!而現在不只戽斗臉型不見了,看到那兩排整齊的牙齒,洪同學覺得這麼多年的努力有成果,自己也很滿意!李慈心醫師指出,通常戽斗比較嚴重的人,會因為牙齒咬合不良的問題,多以囫圇吞棗的方式進食,以致於常常有消化不良、胃痛的症狀產生,所以患者在矯正後除了臉部外貌改變外,對身體及腸胃消化系統都會有明顯的改善。李醫師表示,戽斗的患者,通常因需要早期矯正治療(early treatment),再進行齒顎矯正,因此比一般牙齒矯正需要更多的治療時間。若骨骼前後關係差異不甚嚴重,開始接受治療的年齡越小,成功率越高;若等到骨骼發育成熟時,可能就要藉由開刀方式的正顎手術才有用了,而嚴重一點的甚至需要兩次手術才能成功。李慈心醫師強調戽斗早期矯正的最佳黃金時機是從八到十歲左右,患者及家屬都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按時回醫院觀察及調整頭套或矯正器。而男生下顎骨的生長期通常延續至十八歲左右,因此早期矯正成功後也要記得定期回醫院追蹤!有些意見認為小時後不用作矯正治療,等長大再做矯正手術即可,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牙齒咬合問題會引起消化方面的問題,對於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至於骨骼前後關係差異嚴重的戽斗患者,兩階段齒列矯正有時候無法完全矯正過來,雖然還是小戽斗,但成年後的正顎手術會比較簡單,顏面外觀亦較佳!故戽斗患者仍然值得接受早期矯正!

懷孕期的泌尿系統問題

懷孕期的泌尿系統問題

懷孕期間的婦女,泌尿道常引起一些特殊的變化,也衍生出一些常見的泌尿道症狀或疾病。在胚胎時期,生殖與泌尿系統出於同一發生來源,兩者關係緊密。所以,懷孕期間生殖系統的變化,也影響到鄰近的泌尿系統。天主教聖功醫院婦產科 蔡燦輝 醫師指出,最常見的懷孕期泌尿道的變化,莫過於所謂的腎盂及輸尿管擴張現象,甚至被通稱為「生理性的輸尿管及腎盂水腫」。此種現象一般出現於懷孕20週之後。發生原因有兩個主要理由(雖然仍略有爭論):(一)內分泌(荷爾蒙)的變化引起,主要是指助孕酮的大量增加,而導致輸尿管收縮力不足。另一個可能的荷爾蒙因素是某些前列腺素,也可能抑制輸尿管的收縮力。尿液因而貯留於上泌尿道。(二)輸尿管受到懷孕變大的子宮的機械性壓迫,尿路不通順,因而造成上泌尿道(輸尿管上部及腎盂)的水腫。而輸尿管受壓迫的位置,一般認為在骨盆邊緣,輸尿管跨過腸骨動靜脈的地方。後者有X光的證據可以支持。至於下泌尿道(指膀胱及尿道)也會因懷孕而有所變化。由於膀胱和子宮下段、子宮頸互相鄰接,因此,當子宮隨懷孕期增大時,膀胱的解剖位置也跟隨著往上及向前提升,逐漸變成位於腹腔而不再位於較底的骨盆內。膀胱基部隨子宮下段擴大,且基底部的中央部略高於兩側。此外,受到雌激素的刺激,膀胱黏膜層充血,且膀胱壁血管變得豐富而彎曲,膀胱壁肌肉層也略微增厚。膀胱容量增加,可能因助孕酮的作用使膀胱壁平滑肌鬆弛所致。由於膀胱位置往上提升,尿道的實際長度或功能性長度在懷孕末期都增加。整體而言,懷孕期間泌尿系統的變化,傾向於尿路的瘀積與尿液貯留。這點是引致容易尿路細菌感染的重要誘因。尿路的感染,有時有明顯的徵候,有時卻只是沒有症狀的細菌尿。懷孕期的無症狀尿路細菌感染,一樣可以引起母體或胎兒的嚴重後果但是,有些懷孕婦女雖然有頻尿、急尿,夜間多尿等症狀,卻不見得是急性尿路細菌感染。唯有透過檢查尿液,才能得知是否真有細菌感染。當有明確的感染證據時,就應開始治療。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問題,發生於懷孕20週以後的妊娠性高血壓或子癇前症也會引起泌尿系統的腎臟損害。腎臟的工作單位,其中的腎絲球產生一些病變:腎絲球的基底膜增厚,腎絲球的微血管內膜細胞常有腫大,並有類纖維物質沈積,微血管內徑變窄。這些腎臟的變化,產生一些連帶性的臨床病徵:蛋白尿,鈉及水份的貯留於組織間隙(水腫),循環系統內的血漿容量不足,呈現出血液濃縮的現象。妊娠性高血壓,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對母體及胎兒的影響非常大,腎臟的病變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母體的心臟血管系統、血液成分、肝臟功能等,也都會受到波及。由於胎盤也會有病變,胎盤功能受到損害,胎兒的養分及氧氣來源不足,會導致胎兒生長遲滯,嚴重時胎兒死亡。唯有依靠定期產前檢查,注意血壓變化,體重及尿液檢查,才能對一些病徵提早發現,加以治療。

認識厭食症

認識厭食症

厭食症常被認為是西方社會強調「瘦才是美」的文化症候群。社會學的研究發現,1970年代起,西方媒體關於身材纖瘦與美麗形象的訊息大量增加,厭食症等飲食障礙症的個案也跟著明顯上升;隨著經濟、資訊發展與全球化,台灣的社會文化越發接近歐美國家,相同的審美價值觀已不陌生地充斥我們身邊,而在精神科門診此類個案也不斷地增加。厭食症患者的特徵是對身體形象和體重的過度關切,用許多方法來控制體重,隨著體重減輕,會出現各種精神和身體症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診斷標準,患者會將體重維持在低於年齡和身高所預期最低正常體重的85%以下、仍極端怕胖、對身體形象有不當認知、且月經停止。厭食症可再區分成限制型(純粹極度限制飲食)和暴食/清除型(經常有暴食現象和清除行為,例如催吐、使用瀉劑或利尿劑)兩種亞型。厭食症90%以上發生於女性,多在青少年期發病,精神動力學派認為這是成長中的個體為脫離父母權威的一種抗爭,常見父母親對子女過度保護、高度期望,但父母彼此卻又潛藏地在子女身上競爭衝突,子女在建立自尊、自信過程受挫,只能藉對吃和體重的自我操控來脫困,在心理上卻是退化到嬰孩階段。厭食症患者會顯得固執與完美主義、甚至有強迫行為傾向,常見家庭、人際關係障礙,近半數會合併憂鬱症而有高自殺率,也因體重過低,內分泌、心臟血管、腎臟、血液等方面都會出現併發症,約有5~10%的死亡率,顯見是一嚴重的健康問題。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 陳冠宇 醫師建議在治療方面,需要精神科專業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等方式的整合性處置,而體重降低過快或過低時,需要住院會同內科處理併發的身體症狀。最後要呼籲的是,許多案例是由年輕女性常見的減肥行為開始,卻引發無法控制並嚴重危害健康的厭食症。現今社會風潮下,對身材美感的追求似不可免,但一定要用健康(例如適度運動或尋求專業諮詢協助)的方式,千萬不要光靠極端節食或吃減肥藥、瀉藥等方法。若出現厭食症的現象,一定要儘早求醫!

規律運動、合適身材、心臟血管健康金三角

規律運動、合適身材、心臟血管健康金三角

多運動有益健康,但如何正確的運動?重點在於規律的運動,規律的運動可以顯著地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事實上規律的運動、合適的身材與心臟血管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堪稱金三角。規律運動及合適身材者,比不運動者,較少發生冠心病,就算不幸罹患冠心病,規律運動及合適身材者,也在老年時才發生,且病症較輕微,預後較佳。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兩百萬人死因是歸於長期缺乏運動而。此外,長期大規模追蹤研究顯示,運動對於許多疾病,也有保護的作用,例如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及大腸癌的風險;反之,缺乏運動者,較容易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及有較高的總死亡率,即使中年後才改善運動之質與量,也可以降低總死亡率。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王致皓醫師特別指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五個危險因子之一。減低危險因子可以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機會,減少冠心病治療時,繞道手術或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的需要;規律的運動,可以減重也可以降低血壓,可以使“壞”膽固醇及總膽固醇下降,也可提高“好”膽固醇,對於糖尿病患者,規律的運動,可以使身體更有效的利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此外規律運動,也可以減輕體重,增加運動的耐力,增加肌肉的功能和強度以及身體使用氧的效率。長期中量的運動,合併生活形態的改善,可以顯著地降低心臟血管風險。規律的運動,使得心臟病患者,較早康復且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比較有自信心,比較不會感受到疾病的壓力,比較少焦慮。尤有甚者,心臟病患者從事規律的運動,其死亡率會降低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這是心臟病患者需要積極從事運動的一個強而有力之實證。如何運動量才是足夠且適當的?根據美國醫師運動及健康整體報告建議如下:每天中等運動量至少三十分鐘,所謂中等運動量,約等同於每小時輕快走三到四哩的程度,這些運動量可包括任何形式在工作或休閒時的中等量活動,例如騎腳踏車、及游泳。總運動量須等同每星期,有五到七次三十分鐘三到六METs(休息代謝率的倍數,一個MET為休息須要的能量,大約等於每小時70卡;三個METs代表運動的程度約等同於新陳代謝的三倍的運動),或等同每週消耗600到1200大卡路里。以上的研究報告都是指每次三十分鐘累計的活動,不過工作或休閒時多次短暫的日常活動(如十分鐘)也與每天中等運動量三十分鐘,有等同心血管健康的益處,對已達到此標準的人,再多做運動會有更多的好處。很多研究報告,皆使用每周三天,每次三十到六十分鐘、達到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的心跳儲率連續的運動為標準,但並不需要很仔細去測量運動時的心跳速度,事實上也不切實際,因為不管任何運動的強度,只要達到中等,皆可有潛在的效益。研究者估計若大部分人可達到建議的活動量,就可下降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心臟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由運動的獲得好處,並不須達到馬拉松選手或傑出運動員的程度,事實上,過度運動也會造成運動傷害,膝關節受傷就是常見的例子,從死亡率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將由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改為中等的活動,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好處。由美國退伍軍人的研究來看,學者在六年間研究了6213個男性,研究者將身材分為五組,最差的身材與次差的身材,死亡率是最顯著的升高,由身材來比較死亡的風險,最差身材(肥胖者)的比最好身材的,有高達4.5倍死亡率,發福實在不是福。另人驚訝的是,身材對於死亡率之影響程度,竟高過其他造成死亡的危險因子,如抽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這個研究強調了身材及日常活動與心臟病、總死亡率有強烈的關聯性。再次應證,規律的運動、合適的身材與心臟血管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堪稱金三角另外有人會關心,運動的會不會引發心臟血管疾病?其風險如何?在運動時,與心臟有關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發或嚴重的心律不整),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但這種風險很小,對沒有過心臟病的成人而言,併發心臟疾病的風險,為運動每小時四十萬到八十萬分之一;若以前曾有心臟病史的的成人而言,併發心臟疾病的風險,為運動每小時六萬兩千分之一。重要的是,規律運動的人機會更小,證據顯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比一週運動五次的人高五十倍的心臟血管疾病風險。簡言之,規則運動的人較不會有問題,進一步的說,與我們的認知恰恰相反,大部分(約百分之九十)的心臟病發作都在休息時,而非運動之時,因此運動是安全的。但仍須小心應付,任何不適的警訊,如胸口不適、胸悶、胸痛於正前胸部、轉移下顎、頸部痛或有壓力感,傳到肩膀、手臂或背部等,不尋常的呼吸困難、頭暈或眩暈及心律不整,感覺心跳少了一下、心悸或被重擊感覺,若出現以上任一症狀,應儘速求醫,決不拖延,時間就是生命。如何讓你變得更有活力?首先,大部分的人可以從一天當中,抽半小時從事中等程度的運動,如果你無法每天挪出半小時運動,那就嘗試在日常生活多從事活動,例如爬樓梯上樓而不搭電梯,出門購物走路而儘量不開車,試著多做幾次短時間運動,例如十分鐘的運動,而且持之以恆。,如果你有心臟病或年齡大於四十五歲,且有兩個以上的危險因子,請與醫師專家討論,該如何選擇運動處方,醫學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運動及維持合適身材,對慢性病患者有重要的助益經由運動來減低心臟血管病的風險,對大眾的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真牙假牙排排站,幾可亂真分不清!

真牙假牙排排站,幾可亂真分不清!

一般假牙材質內含金屬,時間久了,邊緣常發生氧化變黑的現象,嚴重影響外觀。患者改使用全瓷牙冠不僅色澤自然、通射性極佳,臨床上不會也引起牙齦過敏;讓假牙不再只有保護及咬合的功能,還可讓您更自信迷人。根據研究報告顯示,擁有漂亮臉型在職場當中通常找到工作的機會較大,而在人際關係上及職場上,都常遇到較佳對待及較好的機會。不過"情人眼裡出西施",而透過畢達哥拉斯將這控制"美"的神秘比例算出,稱之為"黃金比例"1:1.618。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一切美的形象都是完美比例的組合;因此,符合黃金比例的容貌及身材便容易成為所謂的"美麗的人"。 事實上,美的定律也同樣發生在唇齒關係間;例如:美觀的門齒通常高是寬的1.618倍,中門齒的寬度又是側門齒的1.618倍。談完了比例,接下來就是所謂形狀與色澤;一般牙齒的形狀要符合個人臉蛋倒過來的形狀,搭配起來才會自然。而色澤則是要晶瑩剔透、白皙亮麗才稱得上美觀;因此牙齒美容服務才會成為當今的熱門詢問項目。植牙專家 黃怡豪 醫師就表示,近年來以 CAD/CAM 技術發展出設計全瓷牙冠的軟體,可以依照需求幫患者設計出栩栩如生的全瓷牙冠;由於完全無金屬內襯,而避免了牙齦刺激造成牙齦長期萎縮及露出黑色氧化金屬邊的問題,而且因為無金屬內襯,更能夠有良好的透光性,當光線折射時可以有幾乎跟自然牙相近的光澤與通透感。在醫師的臨床案例中,某位病人由於牙齒較短、有明顯過寬的牙縫,前牙也曾做過根管治療,但原本的牙冠內含金屬內襯,色澤並不自然。經過專科醫師的牙周微整形及最新一代的全瓷冠製作後,牙齒看起來不像假牙,因為牙型、色澤、紋理就跟鄰近的真牙一樣。另一個案例,病人本身就是位窕窈的清秀佳人,但牙齒卻灰灰黃黃、在門牙間也有較寬的牙縫,讓她有些缺憾。然而經過了醫師的巧手,透過CAD/CAM 技術發展出設計全瓷牙冠的軟體,看似真實又卻美觀堅固的全瓷冠,讓她整個人都更加美麗迷人。重新塑造一個燦爛笑容、給人完美的第一印象,不必羨慕別人,透過醫師巧手就可以辦到!

心律不整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

心律不整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

正常人心跳之律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 (SA node) 來負責節律,傳導經由房室結 (AV node) 、希氏束(His Bundle),把電刺激經由心房傳到心室,最後引發心臟肌肉一致性收縮,以維持正常的血壓,足以供給身體所需之血液。當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可能有各種不正常、或不規則的心跳出現,而引起心悸、心律不整等問題。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王致皓 醫師指出臨床上,心律不整可分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規則早期收縮三大類,快速心律例如: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震顫及心室頻脈較為常見,而慢速心律例如:竇房結病變症候群及房室傳導阻礙最常見。心律不整的症狀,病人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是感覺心悸、心跳加快,或是感覺不規則的心跳、心悸。正常人是不應感覺心臟之跳動,心臟跳動之感覺,稱為心悸;嚴重之心律不整時,可引發病人休克、暈厥昏倒、甚至猝死。在猝死的病人中,有九成以上的病人,是因為快速的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而引起。當心律不整時發生時,一定得詳細檢查,找出心律不整的類型,評估心律不整的嚴重性及引起心律不整的病因,並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心律不整的診斷,例如身體檢查、聽心音、胸前觸診,最簡單例行檢查即是心電圖檢查。其他例如運動心電圖及24小時霍特心電圖檢查,在檢查中能記錄到心律不整的發作,以期判斷其心律不整的類別及嚴重度。對於較不頻繁發作的病人,利用長時間心電圖記錄儀,可記錄長達一週的時間,當病人有心律不整發作時,按下記錄鈕,此心電圖機即可記錄連續30秒之心電圖,以提供醫師分析診斷。另外更精確的心律不整診斷方法,則是電氣生理學的方法,用心導管的技術,置放多條電極導管到心臟裡面,記錄心臟內心電圖的變化及心律傳導的徑路,並經由電極導管刺激心臟,來誘發出病人潛在可能發作的各種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的治療,針對心律不整的不同之類型,及各種心臟病合併症,而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心臟病合併症也有可能是心律不整之背後原因,一併找出來,一併治療;例如心律不整可能合併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等,除了心律不整的治療外,心臟病合併症一併治療同樣重要。心律不整的治療,可分為抗心律不整藥物療法及斷根治療之心導管電燒療法,抗心律不整藥物主要有四大類,包括(1) 鈉離子拮抗劑;(2) 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3) 鉀離子拮抗劑及(4) 鈣離子拮抗劑。一般而言,抗心律不整藥物本身也可能誘發新的心律不整,因此依照抗心律不整藥物之類型,及病患合併之心臟病,選擇最適當之抗心律不整藥物,同時考慮藥物之副作用,以避免因為抗心律不整藥物,引發新的心律不整,以致病人之病情惡化。 近年來,心導管電燒灼術的臨床研究進步,使得許多快速心律不整的治療,可以經由心導管電燒灼術治癒,且成功率極高。例如快速心律不整中的房室結迴旋頻脈,合併有副傳導徑路的WPW症候群及房室迴旋頻脈,心房性頻脈、心房撲動、心室頻脈及一部份的心房顫動(陣發性),都可利用心導管電燒灼術加以治療,達到治癒的效果,因此病人不須長期服藥。對於慢速心律引起的暈厥昏倒,可植入心律調整器,其中以可以經由心房、心室二處有次序刺激的DDD心律調整器較佳,比起單一心室刺激的VVI心律調整器,較不會發生心臟衰竭、及腦中風之併發症,另外及可隨著病人運動、活動而增加或降低心跳速率的心律調整器,使人工心律調整器對心臟的發電刺激,更符合運動生理功能之需求,提高心臟收縮力,另外長期而言,AAIR又比DDDR,更符合心臟生理,也比較不會發生心臟衰竭,不過先決條件是,病人沒有房室傳導阻礙的問題。又近來,DDD心律調整器也應用於改善肥厚性心肌病變及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作為傳統藥物治療外之輔助治療,以改善病人之症狀。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都是極度危險之心律不整,極有可能導致病人突然死亡,事實上,在猝死的病人中,90%以上的病人,歸因於快速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近年來,歸功於經靜脈植入型心室去顫器之臨床使用,當病人發生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時,心室去顫器可以準確地偵測,並在心臟內有效且成功地電擊,因此立即中止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之持續發生,對病人之猝死有明顯之預防及治療效果,進而延長壽命,同時心室去顫器本身也兼具心律調整器之功能,因此心室去顫器是心室震顫之首選治療,但仍應考慮與抗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e併用。

個性過份積極,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偏高

個性過份積極,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偏高

人體的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臟本身所需的營養及氧氣,所以非常重要,一旦發生問題,就可能產生一些疾病,從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到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都是目前心臟科領域裡,很常見的疾病,千萬不可等閒視之。新店耕莘醫院 王致皓醫師表示最常出現的問題,應該是狹窄。至於狹窄的原因,用一般通俗的話說是硬化,正確的說法應是粥腫樣硬化。除了冠狀動脈發生粥腫樣硬化外,其他如冠狀動脈痙孿及心肌橋性收縮病變,造成心臟血管隨著心臟收縮跟著變小,這些也會造成心肌缺氧而有心絞痛之類似症狀,但其病因則很不相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男性或停經後婦女、年齡(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抽煙(抽煙越多、煙齡越長、越危險)、家族中有冠狀動脈疾病或相關之心臟血管疾病(如腦中風)、高脂血症、膽固醇太高、三酸甘油脂太高或者高密度膽固醇太低等。此外,患有肥胖症、缺乏運動、個性過份積極、帶有侵略性之行為個性的人,在醫療統計上也呈現出冠狀動脈心臟病較高患病比例。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形成過程緩慢而持續,在早期,通常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以後的跡象可能是運動、用力,如爬樓梯、拿重物、飽吃大餐後感到胸部不適、呼吸不順暢、胸口悶、胸口痛、空氣不夠,此時冠狀動脈可能有75%左右的狹窄;更嚴重時,連休息、靜坐或輕度的一般活動都覺得胸部不適、胸痛,此時冠狀動脈可能有90%左右的狹窄。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診斷,由於病患或許有上述症狀,或許完全沒有症狀,通常醫師會利用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核醫檢查或壓力性超音波、心導管攝影等來確定診斷。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就是要降低或去除危險因子,如高血壓要好好治療、糖尿病必須控制得宜、戒煙、多運動、合適的體重、避免肥胖、血脂肪過高要治療、飲食上避免鹽份太高及高膽固醇的食物,另外避免壓力太大。

打鼾潛藏致命警訊

打鼾潛藏致命警訊

據國內估計,百分之二十五的成年男性、百分之十的成年女性患有習慣性打鼾,即使大部分的習慣性打鼾對身體沒有大礙,但在這之中卻有五分之一左右屬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患者,尤以中年肥胖男性最為常見。什麼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新店耕莘醫院  陳正文主任表示,人體呼吸道的某些部位是沒有骨架支撐的,平常白天靠一些肌肉收縮保持張力來打開呼吸道,使呼吸能順暢;晚上睡著以後,肌肉張力變小,這些肌肉放鬆後呼吸道會變小。某些人呼吸道會變小到使呼吸阻力上升,這個時候氣流流速增加造成呼吸道組織的震動,產生聲音,就是打鼾;如果呼吸道阻力增加再嚴重一點,甚至完全阻塞,造成呼吸中止,這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由於呼吸道阻塞多在睡眠時發生,且症狀不是很明顯,加上很多人認為打鼾不是病,所以目前在台灣已經被診療出來的病患只佔發生率的極少數,也從未尋求適當治療。睡覺時如果光是打鼾也就罷了,但呼吸中止卻會造成血中缺氧及睡眠分段的影響;而長期血中缺氧會造成心臟血管系統的負擔、發生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等併發症的機率增加;另外也比較容易中風、形成心律不整,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猝死的病例。此外,反覆的呼吸阻塞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常會造成白天精神不好、嗜睡等情形,嚴重的時候隨時隨地都可能會打瞌睡,因此患有此症的病人車禍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七倍、工作意外的發生率也較高!可以說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個隱形殺手,在不知不覺間,可能對病人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造成生命危險,絕對不可忽視。

「蜜蜂螫胸」事件─提醒患者重視手術品質

「蜜蜂螫胸」事件─提醒患者重視手術品質

「被蜜蜂螫到,導致裝在胸部裡的鹽水袋破裂,一覺醒來,讓B罩杯變成A罩杯。」當各大媒體出現這則被大多數人認為「太扯了」的新聞時,的確也在坊間引起很大的討論,不管是婆婆媽媽見面時的八卦,或是網路的討論區,全都是發燒話題。然而不管這隻螯「胸」蜜蜂的蜂針到底有多長?站在整形醫師的立場,就常理判斷,這是不太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除非是鹽水袋的材質不良,再加上剛剛好的巧合,才會發生這起讓大多數人直呼不可思議的「蜜蜂螫胸」事件。隆乳使用的鹽水袋,其放置的位置,是在胸大肌的下方,上面還有脂肪層、皮膚組織及衣物等等,厚度至少五公分,一隻蜜蜂的蜂針實在不太可能會穿剌到這麼深的組織裡。比較有可能的說法,應該是鹽水袋的品質起了變化。品質好的鹽水袋,其承受力約為200公斤,除非是遭到非常重大的力量,才會導致鹽水袋破裂,一般而言,若在正常的情況下,放在胸部裡的鹽水袋,至少可以維持十年以上,但若是使用了一些未經衛生署認證的鹽水袋,其所要承擔的潛在性風險有多高,就完全無法預知了。不管這位被蜜蜂螫到的隆乳婦女,其鹽水袋破裂的原因,是不是和蜜蜂有關,特別提醒所有想要隆乳的「太平公主」們,選擇醫療院所時,千萬別以低價格為主要考量,應以醫生的技術、診所的專業度、術後服務、材料的品質做為優先參考重點,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保障自己的權益。

Menu